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4531 上传时间:2024-0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第I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12分)中国古代先哲从不同思想立场出发,先后就学习这一主题有过精辟阐发,涌现出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学习观。就学习本质而言,先秦时期的孔子强调“德性至上”。在孔子看来,学习要更多关注如何做人的问题,而不是如何认知的问题。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过一种有意义的“德性”生活。东汉王充则首次提出要从智、德两个方面去学习,尤其强调关注自然科学领域知识的学习。王充主张通过学习来推动“才”“德”不断获得进益,这一认识首先是对先秦儒家“仁智统一”传统的继承,同时又是一种具有大

2、跨度飞跃的新开拓。明清之际,三大儒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评宋明理学的空疏无用,主张“学贵履践,经世致用”。在这其中,可以清晰地让人看到“德性”“理性”在有关学习本质的认识发展中的不同轨迹。但是,在两者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先秦儒家孔子所确立的“仁智统一”的修身传统却从未间断,亦即德性与理性始终蕴含于修身养性之中,并在学以成人的过程中始终相互关联,浑然一体。就学习目标而言,“学以成人”一直是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们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先秦时期,儒家主张“学为圣贤”,道家主张“学为真人”,东汉时王充则主张“学为通人”;而到了宋代,张载、朱熹等人又强调“学为圣人”,再到清代颜元则强调“学成

3、其人”。可以说,对学习到底可以塑造怎样的理想人格,不同历史时期都提出了与时代相应的要求。就学习过程而言,无论是孔子的“学、思、行”,还是荀子的“闻、见、知、行”,还是中庸中广为传诵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抑或是明清学者王夫之的“知行统一”,只要对这些认识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尽管先贤们关于学习过程的阶段划分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在层次上也有着粗细之分,但又无一例外地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程”与“习程”的连续体,包含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强调知识掌握与知识运用的内在统一,突出学习具有认知和实践两大基本属性。并且,在许多古代思想家看来,相较于“学程”而言, “习程”有其更

4、为重要、更为根本的一面。总之,“学以成人”既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突显学习的实践属性,强化学习的行动品格,真正实现以学习来充盈人的生命发展,促进人的精神境界提升,这些才是学习应有的本真特点与内在追求。(取材于李敏中国古代学习观的历史嬗变及其当代启示)1.下列认识中,不符合“仁智统一”学习观要求的一项是(3分)A.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B.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道德经)C.故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成德也。(量知篇)D.德性资于学问,进而圣智,非复其初。(孟子字义疏证)2.下列关于学习过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知行合一”体现着对学习

5、过程的要求。B.“学”与“习”有着连续性和共同要求。C.“学程”强调学习活动之中的认知属性。D.“习程”强调非智力因素发挥主要作用。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学习观的理解和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学习本质在中国古代各家的表述中虽有不同,但核心精神其实一致。B.学习要求中淡化德性修养,重视理性实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C.学习目标从“学为圣贤”到“学成其人”,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退步。D.学习活动中“学程”“习程”关系的处理,古代思想家们完全相同。4.荀子劝学中写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结合材料,分析荀子这句话中体现出来的学习观。(3分)整合相关语文知识,完成5-6

6、题。(6分)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规模饥荒,给许多老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B.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明白,礼尚往来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C.对于这样冠冕堂皇的解释,相信每个人都愿意理解并用行动表示支持。D.有关部门应该大力激浊扬清,通过有效管理营造向上向善的网络氛围。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诗经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多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B.“三曹”“七子”的诗歌创作,风格柔丽,情调哀伤,后世用“建安风骨”来称道。C.“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分别代表着唐宋文学发展中

7、的独特成就。D.“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强调“惟陈言之务去”,重视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二、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7-9题。(9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哲马十驾,功在不含。键而含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竖六瘾而二婪,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7、下列句于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不积硅步(gu) B.驽马十驾(n)C.锲而舍之(qi) D.用心躁也(zo)8、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兴起。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聚积。C.铁而不舍,金石可缕舍:舍得。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9.对下面句子在文中意思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A.骏马跳跃一次,不会达不到十步远B.骏马跳跃一次,也不会达到十步远C.良马劣马跳跃一次,都可以达到十步远D.良马劣马跳跃一次,都不会达到十步远三、课内诗文背诵与默写。(8分)10.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选作其中4小题)(8分)山不厌高,_。 _,天下归心。(短歌行)冤为衣兮风为马,_。虎鼓瑟兮鸾回车,_。(梦游天姥吟留别)风急天

9、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登高)古之学者必有师。_,_。(师说)白露横江,_。_,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怅銮席,?(沁园春长沙)四、课内现代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3题。(10分)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致的文字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因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

10、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欲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音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

11、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11.节选文字中有对于中外诗文的广泛联想,这有什么作用?(4分)12.根据文意,写出文中画线的“秋的深味”的具体内涵(可以借用原文词句)。(3分)13.节选文字最后说“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其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五、经典作品阅读。(5分)阅读乡土中国(节选),完成14题。(5分)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表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

12、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图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楦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图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五,魂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成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糊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

13、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图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14.根据选文,概述“差序格局”在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生活中的特点。(5分)第II卷六、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8题。(15分)石羊先生“谓郁离子曰:“子不知予之忧乎!”郁离子曰:“何为其不知也?”曰:“何以知之?”曰:“周人有好妓服者,有不足于其心,则怛怩而不置,必易而后慊。一日,有所之,袂涅而弗知也,扬扬而趋,乐甚。其友半途而指之涅,则惋而嗟,摄而

14、损之。涅去而迹在,其心妯妯然”,五步而六视,不成行而复。“梧丘之野人,种稻以为食,岁储旧而待新,新未尝,不敢竭其旧。旦日之亩视其禾,皆颖而且栗,喜而归曰:新可期矣!则皆发其旧,与其人饱之。旧且尽而新未熟,不胜其觖望。与其子及妻更往而迭视,跟其亩而禾愈青。是非禾之返青也,望之者切也。“荆人有走虎而捐其子者,以为虎已食之矣,弗求矣。人有见而告之曰:尔子在,盍速求之?弗信。采薪者以归,子之。他日,遇而争之,其子弗识矣。“赵王之太子病,召医缓,医缓至曰:病革矣,非万金之药弗可。问之,曰:是必得代之赭”、荆之玉、均喽之砂、合浦之珠、蜀之犀,合汞铅而炼之。一年而和,二年而成,三年而金粟生,则取而理诸土中,

15、又三年而服之,斯可以起矣!淳于公闻而笑之曰:诚哉,所谓医缓矣!”秦龙先生谓石羊子曰:“往予溯于江十日,而风恒从西来;及还而沿又十日,而风恒从东来,从者志而泣。予唏之曰:天有风主,为予汝乎?何为泣也?”(取材于刘基郁离子)【注】石羊先生,假托的说话对象。下文中的人名,也都是假托。 涅:这里是“染黑”的意思。妯(chu)妯然:躁动不安的样子。 栗:这里是“坚实饱满”的意思。 觖,(ju)望:因不满而抱怨。 革:亟,危急。 代之赭:与下文“荆之玉”“峋峻之砂”等一起借指各地的名贵物产。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必易而后慊慊:满意。B.蹊其亩而禾愈青蹊:小路。C.弗求矣求

16、:寻找。D.从者恚而泣恚:怨恨。1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子不知予之忧乎/天有风主,为予汝乎B.何为其不知也/其友半途而指之涅C.旦日之亩视其禾/是非禾之返青也D.则取而埋诸土中/淳于公闻而笑之曰1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人的心情因衣袂有污迹而受到影响,这导致他原定的出行计划没能完成。B.梧丘野人如果能够考虑得再细致一些,家人饥饱不定的情形或许可以避免。C.淳于公听到医缓的救治对策之后笑了起来,表明他对医缓的医术非常信服。D.豢龙先生在往返行程中都赶上逆风行船,但是他乐观豁达,认为无可抱怨。18.郁离子和蒙龙先生的讲述,

17、反映出引发人心忧虑的原因各有不同。请从中任选一则故事,用现代汉语概述并就其中所反映的道理作简要分析。(6分)七、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7分)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9-20题。(7分)双井茶送子瞻黄庭坚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注】子瞻:苏轼的字。苏轼当时正得重新起用,任翰林院学士。 玉堂:宋代时翰林院的别称。云腴:指茶叶。 落磑:把茶叶磨碎。 五湖:太湖。民间曾有范数最后归隐太湖的传说。1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两句从苏轼所在的环境落笔,说翰林院有别于一般的处所,犹

18、如天上殿阁。B.第四句以“百斛”“泻”“明珠”等词来称道苏轼草拟的文字又多又快又好。C.第五六两句写自己拿出好茶相赠,意在突出送茶的诚意以及朋友之情的可贵。D.最后一句诗用春秋时期范蠡退隐太湖的典故,意蕴深长,有画龙点睛的作用。20.诗歌最后两句反映出诗人对苏轼抱有怎样一种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八、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21-24题。(18分)劳动的桃花源开船啦上千人的吼声,在水中溅起了一片片浪花。天幕下,人影憧憧,波光粼粼。船缓缓滑动,裹着花草清香的夏风徐徐而来,躁闷之气瞬间消失,满船的人安静下来,听那个立在船头、操着桃源普通话的渔夫,解说桃花源记。夜更暗

19、了,船头犁开水面,竞生出一些神秘的感觉。只有那盏在船头用竹竿挑起的灯,在船的晃动和风的作用下,闪闪烁烁,告诉我们在向秘境桃花源挺进。我在秦溪古镇候船时,对今晚这场山水实景演出,就作过种种揣想,诗意,高雅,隐逸之英,田园之美陶潜魏晋名士的风度,会给我们新的惊艳吧?最先与眼帘相遇的是一座石拱桥,桥上蠕动着隐隐约约的人影。当桥扑向你的头顶时,桥上突然发出热烈的欢迎声,不由地让船上的游客瞬间呼应,河面上回荡着一片客主互答、此乐何极的景象。溪水缓缓流淌、船无声地漂动。灯光在一刹那亮起来,缥纱的迷雾中,渔猎的场景提住了你的眼球。往来游弋,躬身撒网,飞掷渔叉,徒手抓鱼船武过样载着你的欢喜与情趣,走向桃花源的

20、深处。无论是桃林中村姑的笑声,还是阡陌间农夫的嬉阔、无论是谈笑桑麻的喜悦,还是丰收载歌栽舞的欢庆,无论是天沐饮露噬英的健美,还是婚熔欢天喜地的迎娶,它将劳动所创造的美,生活所酿造的蜜一股脑搬上舞台。你看,溪流两岸,占据舞台的是劳动者,牛马猪羊鸡鸭,活生生走上舞台,耕稼渔猎,原汁原味地展示。而那让人仰慕的陶洲明,却退居后台,仅仅是多次被桃花源中人亲切地称为“小陶”。最初听到村人用方言叫喊着“小陶来哒”,觉得有些刺耳,心中颇有些不悦,竞敢拿先生开润?渐渐地随着人们在村中奔走相告,喜悦亲切的情状,便觉得有股暖流涌入胸间。魏晋名士,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最放浪形骸,最无拘无束的一群。而陶潜堪称名节与气度上

21、的典范。他与屈原不一样,他是自我放逐,他载欣载奔回归田因,他觉得那是一种内心的召唤,是一种从类笼挣脱获得解放的行动。这种解放,让他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并由此写下了许多传世久远的诗文。后世许许多多遭遇人生挫折、困顿的文人,都从他那里获取精神养料,得到人生的力量:桃花源,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一篇桃花源记让我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按图索骥,让我感觉是随陶渊明走进他躬耕的田垄,采菊的园固,荷锄的山径,恬适的山居。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常常寻思,千年以降,对陶渊明的解读,仿佛总遗漏了一些东西。船就在我漫无边际的思索中驶到终点。此时,水面开阔,灯光大亮,河岸上拥满了谢幕的演员,他们脸上都洋滋着幸福的喜悦。一问,方

22、知大多是景区内的农民,白天打理家业,晚上演出,演出的内容就是他们日常的生活场景,日子就很是桃花源了。弃船登岸,车行林间,身边朋友突然问我,你觉得这场演出怎样?我不假思索说,好哇!好哇!他的眼光中有几分疑惑。我知道他的疑惑。他的眼神分明告诉我,俗。这的确是一场俗的演出,还原先民农耕渔猎、婚姻嫁娶的日常生活,用桃源方言演绎出生活的情致、山野的风味。如果说,旅游就是一场与美的邂逅,桃花源记的实景演出,将俗推向极致,围绕着劳动展示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劳动创造的美,是如此富于温度,富于生命力。劳动,其实是人类最密有形体美的舞蹈,尤其是田因劳动。在一闪念中,一个信号撞进我的脑海。我寻找到了陶渊明精神宝库中

23、极为珍贵的东西。不稼不稽,是中国文人的通病,但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真正是晨兴荷锄,戴月而归,在躬耕中寻求到快乐。借着归因田居,他由衷赞美劳动获得的幸福感。如果我们比较此前此后的许多归隐文人,不难看到,这些隐者都无疑是寄情山水,消极遁世,他们多沉洒于诗酒之中,甚至鄙视劳作。我的思绪又回到上午的秦谷游历。这条新辟的游道,沿山谷缓缓铺成,它虽无惊人之笔,但沿途展示桃源的风物,全是劳动者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染布,刺绣,播茶,豆腐,山珍,不一而足,而且表演者与游客互动,让人更铭记那些历支的符号。桃花源一日,消除了我的担心。文人雅士,你可以寻访老址,穿过桃花林,观赏古石碑,抚摸方竹群,谈笑遇仙桥,钻过渔人洞,

24、驻足秦人田,登顶凭吊先生,向这位不恋官、不折腰的伟大诗人致敬。而大众游客呢?大可不必对隐逸作顶礼状,也不必追究历史深处的那些细节.你只需知道陶先生是位有气节,有理想,热爱劳动,接近农民的诗人。你可以按照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在新辟的景区中笑笑呵呵,动动手脚,体会一点劳动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劳动创造的美好与幸福。如采景区的巨变仅仅是面积剧增,那将是历史的误会。只有当它找到景区之魂,才可能贯通历史与今天,才可能不愧先贤,造福今天。(取材于梁瑞郴同名散文)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影憧憧憧憧:这里指游人往来不绝。B.只有那盏灯闪闪烁烁闪闪烁烁:忽明忽暗,动摇不定。C.活生

25、生走上舞台活生生:指形象生动而逼真。D.不折腰的伟大诗人折腰:这里指委屈自己侍奉别人。2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品开头的描写渲染了作者内心的宁静淡然,目的是要突出其后观演时反应的热烈。B.舞台上村人称陶渊明为“小陶”,对此作者最初有些不满,觉得对陶渊明不够敬重。C.作者和朋友对桃花源实景演出的评价不太一样,显示出两个人对美的认识有所不同。D.作者认为桃花源景区的改造抓住了景区之魂,传承了历史文化,也展现了现代生活。23.作者对陶渊明的认识和评价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作简要概括。(6分)24.本文标题“劳动的桃花源”意蕴丰富。综观全文,谈谈你对其中

26、意蕴的理解。(6分)九、语文活动与语文表达。(10分)25.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完成语文表达。(10分)每次临近春节,都会有一首颇具倒计时效应的歌谣传遍大街小巷:“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掸尘土三十晚上热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美妙的乐音声声入耳,仿佛要将新年将至的喜庆与祝福发酵推送,去点染人们年终岁尾的情绪。对于歌谣中提及的这一类活动,你有怎样的体验或回忆可供采撷?或者,你又有什么样的看法或建议想要表达?根据提示,任选一个活动写一段文字。150字左右。十、写作。(50分)26.以“起点”为题,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体自选,

27、立意自定。不少于700字。参考答案一、(18分)1(3分)B2(3分)D3(3分)A4(3分)答案示例:这句话是说,君子广泛学习,多多省察,就会智慧明达,不会出错。本句意在强调要有德性与智慧的共同提高才能帮助学习者获得成功,是“仁智统一”学习观的体现。评分参考:两个要点。流畅解释句意,1分;结合材料分析并作结,2分。从学习本质、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过程等角度入手分析并作结,亦可。意思对即可。5(3分)C6(3分)B二、(9分)7(3分)A8(3分)C9(3分)B三、(8分)10(8分)海不厌深周公吐哺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之人兮列如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

28、所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评分参考:每空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四、(10分)11(4分)答案示例:这些富于文化意味的联想彰显了人类对于秋的普遍关注,突出了中国文人与秋之间的联系之深。评分参考: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12(3分)答案示例:一种能够特别引人共鸣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评分参考:两个要点。“一种感触”,1分;感触的具体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13(3分)答案示例:作者的意思是愿意为留住北国之秋付出牺牲生命长度的代价,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深挚真诚的爱与珍惜。评分参考:两个要点。解释句意,1分;思想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五、(5分)14(5分)

29、答案示例: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独特的亲属网,每个家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大小势力各不相同的富于伸缩性的社会圈子。评分参考:两个要点。前一要点,2分;“每个人的亲属网”“以自己为中心”,各1分。后一要点,3分;“每个家的社会圈子”“势力不同”“富于伸缩性”,各1分。意思对即可。六、(15分)15(3分)B16(3分)D17(3分)C18(6分)答案示例:周人的衣服只是有一点污迹,但他盯着瑕疵不放,最后只能放弃本来安排无功而返。一个人看待问题时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分不清主次轻重,就容易产生忧虑。梧丘野人本来有长远打算,却还是在青黄不接时节吃光陈粮,导致家人饥饱不定。一个人就算有长远考虑,

30、但在条件不成熟时避免不了操之过急,仍会滋生忧虑。荆人为躲避老虎而丢了孩子,却未能竭力寻找,以至于最后父子相见而不得相识。一个人为人处事如果不能尽心竭力,往往就会留下遗憾,最终难免会忧从中来。医缓在赵太子病重时只会夸夸其谈,还要故弄玄虚障人耳目,结果自然遭人讥笑。一个人面对实际问题,如果不能利用现实条件去解决问题,往往就会陷入忧虑。大家一起遭遇逆风行船,豢龙先生坦然接受无可忧虑,随行人员满心苦恼充满忧虑。一个人面对自己不能改变的事物,若不能从容面对坦然接受,就容易心生忧虑。评分参考:概述,3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合理表达,酌情给分。七、(7分)19(3分)C20(4分)答案示例:诗人

31、希望自己能够唤醒友人去回味黄州生活经历中的感悟,享受独自泛舟出游的自在生活。诗人委婉提醒友人官场变幻不如功成身退,体现出对友人前途和命运的关心。评分参考:解说诗意,2分;表达关爱与劝告,2分。意思对即可。八、(18分)21(3分)C22(3分)A23(6分)答案要点:陶渊明自我放逐回归田园,不仅自己获得了精神自由,也为后世失意士子构筑了一座精神家园;陶渊明归田之后主动投身于劳动实践,用文字赞美劳动和生活,并在其中获得了真正的幸福感。评分参考:两个要点,每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24(6分)答案要点:动人的山水实景演出,在劳动场景中展现的是劳动所创造的美;幸福适意的桃源

32、生活,来源于桃源人的劳动创造;丰富的桃源地方风物,体现出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景区中可以动动手脚的游览安排,可以让人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到劳动创造的美好与幸福。评分参考:四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给到6分为止。没有罗列要点,只是笼统说“桃花源的引人入胜在于其中处处充满劳动之美”,给2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九、(10分)25(略)十、(50分)26(略)【附】文言文参考译文石羊先生对郁离子说:“你不知道我的忧虑吧!”郁离子说:“你为什么认为我不知道呢?石羊先生问道:“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呢?”郁离子回答说:“周地有一位喜欢华美衣服的人,他心里要是觉得身上的衣服不合适,就

33、会局促不安难以放下,一定要换下来才满意。有一天,他要到某地去,衣袖不小心染黑了,但是他没有发现,高高兴兴地出发前往,很是得意。他的朋友在半路上指出他衣袖上的黑点,他非常惋惜地连声叹息,提起衣袖就用指甲抓挠黑点。黑点虽然弄掉了,但是痕迹还在,这让他心里躁动不安,(恨不得)走五步就要看六回,结果没去成就中途返回了。“梧邱有一个农夫,种植水稻来获得口粮。每年他都储存着陈粮,等待着收获新粮;新粮没有品尝到,就不敢吃光陈粮。一天早上,他到田里查看庄稼,(发现)稻子都长出尖尖的稻芒,而且颗粒坚实饱满。他高兴地回到家对家人说:新粮值得期待啊!于是,他把粮仓都打开,和家人放开吃饱。陈粮眼看快要吃完了,可是新粮

34、却仍没有成熟,家人非常不满就开始抱怨。他和儿子、妻子都按捺不住,轮流到地里去看,地里都踩踏出一条小路来,稻子却愈发显得青了。这不是稻子返青了,而是他们盼望稻子成熟的心理太迫切了。“楚国有个人因为遇见猛虎而拼命逃跑,结果把(随行的)亲生儿子丢掉了,他认为儿子一定被老虎吃掉了,没去寻找。有人看到他儿子,就对他说:你儿子还在,你为什么不赶快把他找回来?他不相信。一位砍柴人把他儿子领回自己家,当作亲生儿子养活。某一天,楚人和他儿子相遇(因故)争吵起来,他儿子已经不认识他了。“赵王的太子病重,派人请来医缓。医缓来到后说:太子病情十分危急,不用昂贵的药就不可能治好。问他需要什么药,他说:这药一定得用代郡的赭石、荆州的玉石、岣嵝山的朱砂、合浦的珍珠、蜀地的犀牛角,再加上水银和铅来烧炼。一年烧熔,两年成形,三年炼成金丹,从炉中取出来后再把它们埋在地下,再过三年服用,病就能够依靠这些治好了。淳于先生听到这些话后笑着说:确实啊,这真是人们所说的医缓啊!”豢龙先生对石羊子说:“从前我乘船逆流而上行船十天,每一天风都是从西边吹来;等到我回来顺流而下时,又行船十天,每一天风都从东边吹来。随行的人都气愤得哭了起来。我为此而叹息道:天上的风有神灵主宰,难道会专门为你我而起吗?为什么要哭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