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3269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入诗,推动了中国传统诗歌抒情这一主要功能向叙事与哲理表现的多元路向转变,这是一种由“情”向“理”的现代转变趋向。中国古代诗歌以言情为本。自魏晋时期起,诗学家“以情释志”,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感性维度,见物起情、借景抒情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诗思方式。这种“主情”的诗思方式,力求精炼简略,以含蓄隽永为美。在语言选择上常省略各种关系词,尽量不用或少用连词、介词、助词等。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省略了介词“在”、副词“

2、像”、助词“的”等,直接运用实词及比喻词。如杜甫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省略了描述性的虚词,但为了表达的清晰也接着使用了副词“岂”和“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然而,在整体上古代汉语诗歌使用虚词仍然很少。尽量省略虚词则形成实词间词语的跳跃,一方面与古代汉语诗歌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理念相联系,另一方面是为了追求表意的含蓄。现代汉语诗歌为了实现“言文合一”的理念,在借鉴欧化的词汇、语法、逻辑、修辞时,大量使用各种虚词、代词、单复数词汇等,形成了句子结构的复杂化,使句子关系更加紧密,表意更为清晰周全。可以说,这一由传统诗歌的表意之“虚”到现代汉语诗歌的表意之“实”的转向,与现代汉语虚词

3、的剧增与大量使用是分不开的。如周作人的小河:“水要保他的生命,总须流动,便只在堰前乱转。”该句使用了助词“的”,副词“总”“便”和介词“在”,构成了清晰的语义逻辑关系和散文化的语言形式,呈现出与古诗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入诗改变了古典诗时空、因果关系的朦胧与模糊,以散文化的句法和语义连接方式,更明晰地表现了复杂的事理叙述和语意联系。许多现代诗人不再把情景交融视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开始追求一种具有理性体验特征的诗歌表达方式,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古代诗歌的主情或感性的表达范式,起到了“以理正情”的作用。现代诗人在使用现代汉语虚词表达情感或理性体验时,都有主体意愿和不同选择,但他们不同程

4、度地接受了西方科学理性主义的影响,体现出与古代诗歌感性抒情倾向的不同。早期白话新诗派诗歌,开始大量运用白话虚词,让语言接近白话口语,诗歌体现出通俗明了的说理倾向与纪实风格,意在建立一种科学求真的新诗境界。郭沫若在女神中大量运用语气词、助词、感叹词、介词等,形成了不拘一格、自由奔放的风格,而这种浪漫主义风格饱含着科学民主思想的主体精神的高扬,是人觉醒后被理性意识所激发出来的创造力的体现,科学理性精神形成了与内在现代诗意以及外在自由诗体的有机关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闻一多说郭沫若的诗饱含着20世纪的动的、反抗的成分,“发源于一种内在的科学精神”。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总体上呈现为以理正情、以理主情的

5、现代色彩,打上了五四时期雄浑昂扬的时代烙印。闻一多代表的新月诗派倡导“理性节制情感”,无论是表达个人的切肤之痛,还是表达民族的忧国之情,都能在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节奏中,巧妙调控虚词,显现出成熟的以理节情的艺术魅力。比如闻一多为女儿写的悼亡诗也许:“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这一节连续用的三个“也许”,既有表语气的作用,也有表情态的意义,同时起到了连词作用,“也许”在句子中三次重复与停顿,构成了舒缓的节奏,传达出一种忧伤哀婉的抒情之美。“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结尾这一节,采用了“那么就”

6、的连词引导句式,表达假设语气,最后又用介词、语气词、儿化词形成舒缓平抑节奏,渲染静穆幽美的抒情意境。闻一多代表的以理节情的现代审美意趣,体现了现代汉语诗歌与古代汉语诗歌语言诗性表现力的有机融合。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派自觉向西方现代派诗歌借鉴,呈现了一种新诗智性化倾向。卞之琳的新智慧诗,冯至充满了沉思和哲理的十四行集,中国新诗派重视经验传达的智性化诗歌,都明显表现出与中国古代诗歌主情传统的异趣。唐湜认为“诗就是情感”的说法早已过时,并引述里尔克的话说:“诗并非如人们所想的只是情感而已,它是经验。”(选自王泽龙、钱韧韧现代汉语虚词与新诗形式变革,有删改)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

7、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诗歌以情释志,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引入使这一功能向多元路向转变。B. 古诗追求表意含蓄,词语间跳跃较大;现代诗追求言文合一,句间关系更紧密。C. 周作人小河在虚词助力下语义逻辑清晰,体现了诗歌由实到虚的表意转向。D.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体现了被理性意识激发出来的创造力,与时代特点契合。2.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论证了现代汉语虚词在新诗变革中的重要作用。B. 第二段例举李白、杜甫诗阐述古代诗歌语言特点,此两例有逻辑顺序,不可颠倒。C. 文章将早期白话诗歌与闻一多诗歌作对比,后者更能体现理性精神和

8、审美意趣。D. 全文以时间顺序为论述逻辑,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歌“由情向理”的转变过程。3. 结合文章内容,下列诗句能体现新诗“理性节制情感”的一项是( )A.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B.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C. 啊啊!力哟!力哟!力绘画,力的舞蹈,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D.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4. 文中提到“唐湜认为诗就是情感的说法早已过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唐湜观点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剥莲蓬高洪波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又是惹人诗思的时刻。秋天

9、里意外地收到了南方友人寄来的一包莲蓬,寄莲蓬的是儿童文学作家汤汤,莲蓬的产地是她的家乡金华,金华也是老诗人艾青的故里。近年来由于疫情,快递成了互相传递思念的特殊渠道。收到快递多多,莲蓬独一无二。莲蓬在江南、在水乡、在秋天这个时节应该是处处可以见到的,不是什么稀罕的物什,但是莲蓬却又寄托着人类,尤其是南国人民对一种美食的特殊记忆,这有点像我故乡内蒙古草原的葵花籽,或是关东大地上的榛子还有板栗。南北方美食的差距,一个长在土里,一个长在水中。寄来的莲蓬出水不久,颜色碧绿,莲实饱满,剥开吞入,一股南国的清香溢满口腔,于是想起辛弃疾一首关于村居的著名的词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

10、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上片开头两句写这个老小五口之家,有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两岸青草碧绿,作者淡淡两笔就把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环境勾画出来。他把大儿、中儿所干的事情一言以蔽之,一个“锄豆溪东”,一个“正织鸡笼”,独独刻写记忆中印象最深的那个场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在溪水旁边快乐地剥着莲蓬,吃着莲子,天真活泼,饶有情趣。“无赖”是说他顽皮,是爱称,没有什么贬义。一个“卧”字全词增辉,小男孩趴在小溪边天真烂漫,甚至有几分偷懒,真是神来之笔。吃着莲蓬的时候,我又想起在1984年6月收到了一套唐诗鉴

11、赏辞典,这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关键这套书还有不知哪一位先生用毛笔给我题的几行字,上面写道:“高洪波同志,您的作品被评为1983年得奖作品,特赠书留念。儿童时代社1984年6月。”字迹非常见功力。寥寥几行字,深情款款来,从此这套唐诗鉴赏辞典就被我珍藏了。那个时候,我不知怎么也想起了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也许是冥冥中的一种呼应、一种感召吧。小儿、莲蓬,一个是幼年人类的意象,一个是清水、是清洁,甚至多子的象征。在宋代,执荷童子在玉雕里比比皆是,俗称“磨喝乐”。一个孩子举着一个硕大的莲蓬,以玉雕的形式矗立在中国艺术史的行列里,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这是中国古人美好的象征,对儿童充满怜爱,对执荷童子的

12、形象充满欣喜。我相信宋代这种执荷童子的玉雕存世量应该非常大,这是一个民族记忆的久远的积淀,也是一个民族尤其是北方民族抵达南方之后,对南方风物的一种特殊的意念,以及对繁衍民族子孙的殷切盼望吧,因为“莲生贵子”,这是个吉祥语。而莲蓬头里蜂窝状的莲子镶嵌在碧绿的莲实中,又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和寄托。由莲蓬头想到几年前走常州,在一家制作龙泉印泥的老铺子里,有一个意外的收获,这家印泥的主人是个老知青,他告诉我:“我们印泥的主要棉絮不是丝,也不是棉,而是藕丝。”我感到非常奇怪,因为“藕断丝连”固然是成语,但藕丝怎么能集腋成裘,变成印泥的鲜红的寄存物呢?这位先生淡淡地告诉我:“藕丝自然是无法成型,但干枯的荷秆

13、里有大量的藕丝,我请农妇们一丝一丝地积攒起来,有时候两三个月的时间可能才攒成一团可以制成印泥的藕絮。”“那么这样的藕絮有什么奇妙的作用呢?”我问道。“当然有。”印泥主人告诉我,有这样的印泥,假如你把它盖在宣纸上,置入水中,长时间不会褪色,红色的印迹历历在目。藕丝、藕丝和水、水与印泥,这一系列的关系使我有些迷惑。主人拿出一碗水,清水里果然浸泡着鲜红印泥盖下的章,似乎清水和藕丝做的印泥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主人告诉我,几个月下来,印泥一点颜色都不会褪掉。这近乎神奇的、珍罕的印泥材质使我顿时生出购买龙泉印泥的强烈愿望,于是我不惜重金买下了龙泉印泥店的镇店之宝一盒厚厚重重的印泥,携带回了北京。我挥毫纵笔

14、时,用这样的印泥盖在宣纸上,的确除了鲜明的颜色之外,还有一种隐约的清香,这就是南国风物的了不起之处。话题还是回到莲蓬吧。在这秋后的伏天,不必吃冰棍,不必吃雪糕,有一株来自南方的碧绿色的莲蓬,咀嚼起南国友人的情谊和水乡的滋味,心里顿时一汪清凉。(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改)5.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交代南方朋友寄来莲蓬引出其产地,并通过类比北方的美食记忆,表达莲蓬对于南国人民的特殊性。B. 第段中“矗立”一词,充分说明执荷童子这一具有美好寓意的形象在中国艺术史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C. 第段介绍藕絮印泥的工艺和功效,采用与印泥主人问答的方式,这与赤壁赋中

15、主客问答的作用不同。D. 秋后的伏天咀嚼莲蓬时心中会顿觉“一汪清凉”,是对莲蓬降暑功用的描述,突出强调对这一美食的喜爱。6. 文章在赏析清平乐上花费了大量笔墨,请从构思角度分析其作用。7. 有评论认为:在高洪波的散文里,我们读到了一份闲心,也读出了一些闲笔,这便形成了一种“闲适”的笔调。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一看法。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

16、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

17、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舍人羞之,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

18、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会于西河外渑池 不拘于时B.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耳得之而为声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D.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B.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

19、不忍为之下C.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D. 我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廉颇与赵王约定,如果赵王不能在预计时间内回国,国内就立太子为王,以打消秦王要挟的念头。B. 秦王在渑池会上羞辱赵王,蔺相如随机应变予以回击,并安排重兵防控边境,保障赵王安全回国。C. 廉颇对外宣称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于是处处躲避他,不肯与他相见,这让门客们觉得羞耻。D. 蔺相如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仇怨之上的做法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

20、罪,与蔺相如成为生死之交。11.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12.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是如何让秦王击缻的?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深院韩偓鹅儿唼喋栀黄嘴,凤子转盈腻粉腰。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注】诗歌写于韩偓隐居期,他因不肯依附权臣朱温而遭忌。唼喋(sh zh),形容鱼儿或水鸟吃食的声音。凤子,指蝴蝶。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写鹅儿之嘴,令人

21、联想到它的呷水之声,以声衬静,体现了深院之幽。B. 诗人喜爱蝴蝶的轻盈舞姿,却不爱其颜色,暗示自己素雅清淡的审美情趣。C. 诗人以“鹅儿”“凤子”来称呼鹅雏和蝴蝶,言辞间透出对小生命的喜爱。D. 诗中看似无人,实则有人,“人昼寝”点出前两句鹅、蝶自在热闹的原因。14. 请简要赏析末句“红蔷薇架碧芭蕉”的妙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指出,蟹看似强悍凶猛,但是“_”,是用心浮躁的缘故,这和蚯蚓看似柔弱却能“_,_”形成鲜明对比。(2)古人擅长侧面描写。白居易写琵琶女弹奏之后,“_”,用冷月无声反衬其音乐之妙;苏轼写箫声哀怨动人,以至于

22、“_,_”。(3)古人在诗词中写出了水的千姿百态。如李白梦游天姥山听水声伴着猿啼,“_”;杜甫登高看长江气势磅礴,“_”;毛泽东独立寒秋赏江水清澈,“_”,一派生机。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_,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平原的“大”不同于沙漠,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

23、苗的颜色。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_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_是庄稼人。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阻拦 广袤无垠 依然B. 阻隔 无边无垠 依然C. 阻拦 无边无垠 竟然D. 阻隔

24、广袤无垠 竟然17.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手工”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B. 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C. 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D. 火车上的气息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18. 将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它要经过庄稼人的手,一棵一棵地插下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19.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这句话体现了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的哪个基本特征?请以平凡的世界或现实生

25、活为例,阐述这一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与“不变”。150字左右。(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活中很多“小意外”不能避免。一旦造成烧烫伤,不要慌乱,要科学处理。切忌不要自行使用不明剂量的抗生素、消毒剂等,因它一定的毒副作用,如果过量吸收易引起中毒甚至过敏;不要涂有颜色的药物,如红汞、龙胆紫,( ),还会因为深颜色的药物遮盖创面而影响医生观察创面受伤程度;不要涂抹不易清除的物质,如香油、牙膏、香灰等,( ),反而会妨碍清创甚至增加风险。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为不仅不会控制创面 创面随意涂抹不仅起不到任何治疗作

26、用B. 因为不仅不会控制创面 随意涂抹不仅对创面起不到任何治疗作用C 否则不仅不会控制创面 随意涂抹不仅对创面起不到任何治疗作用D. 否则不仅不会控制创面 创面随意涂抹不仅起不到任何治疗作用21. 文中画线句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体现着历史传承与民族精神。流传至今的词语,如识文断字、字如其人、咬文嚼字、见字如晤等,无不传达着“字”与人的密切关系。从小在汉字环境中长大的你,和汉字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对汉字有哪些体验与感悟?请结合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一篇记叙文。要

27、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入诗,推动了中国传统诗歌抒情这一主要功能向叙事与哲理表现的多元路向转变,这是一种由“情”向“理”的现代转变趋向。中国古代诗歌以言情为本。自魏晋时期起,诗学家“以情释志”,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感性维度,见物起情、借景抒情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诗思方式。这种“主情”的诗思方式,力求精炼简略,以含蓄隽永为美。在语言选择上常省略各种关系词,尽量不用或少用

28、连词、介词、助词等。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省略了介词“在”、副词“像”、助词“的”等,直接运用实词及比喻词。如杜甫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省略了描述性的虚词,但为了表达的清晰也接着使用了副词“岂”和“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然而,在整体上古代汉语诗歌使用虚词仍然很少。尽量省略虚词则形成实词间词语的跳跃,一方面与古代汉语诗歌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理念相联系,另一方面是为了追求表意的含蓄。现代汉语诗歌为了实现“言文合一”的理念,在借鉴欧化的词汇、语法、逻辑、修辞时,大量使用各种虚词、代词、单复数词汇等,形成了句子结构的复杂化,使句子关系更加紧密,表意更为清晰周全

29、。可以说,这一由传统诗歌的表意之“虚”到现代汉语诗歌的表意之“实”的转向,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剧增与大量使用是分不开的。如周作人的小河:“水要保他的生命,总须流动,便只在堰前乱转。”该句使用了助词“的”,副词“总”“便”和介词“在”,构成了清晰的语义逻辑关系和散文化的语言形式,呈现出与古诗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入诗改变了古典诗时空、因果关系的朦胧与模糊,以散文化的句法和语义连接方式,更明晰地表现了复杂的事理叙述和语意联系。许多现代诗人不再把情景交融视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开始追求一种具有理性体验特征的诗歌表达方式,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古代诗歌的主情或感性的表达范式,起到了“以理正情”的作

30、用。现代诗人在使用现代汉语虚词表达情感或理性体验时,都有主体意愿和不同选择,但他们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科学理性主义的影响,体现出与古代诗歌感性抒情倾向的不同。早期白话新诗派诗歌,开始大量运用白话虚词,让语言接近白话口语,诗歌体现出通俗明了的说理倾向与纪实风格,意在建立一种科学求真的新诗境界。郭沫若在女神中大量运用语气词、助词、感叹词、介词等,形成了不拘一格、自由奔放的风格,而这种浪漫主义风格饱含着科学民主思想的主体精神的高扬,是人觉醒后被理性意识所激发出来的创造力的体现,科学理性精神形成了与内在现代诗意以及外在自由诗体的有机关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闻一多说郭沫若的诗饱含着20世纪的动的、反抗的

31、成分,“发源于一种内在的科学精神”。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总体上呈现为以理正情、以理主情的现代色彩,打上了五四时期雄浑昂扬的时代烙印。闻一多代表的新月诗派倡导“理性节制情感”,无论是表达个人的切肤之痛,还是表达民族的忧国之情,都能在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节奏中,巧妙调控虚词,显现出成熟的以理节情的艺术魅力。比如闻一多为女儿写的悼亡诗也许:“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这一节连续用的三个“也许”,既有表语气的作用,也有表情态的意义,同时起到了连词作用,“也许”在句子中三次重复与停顿,构成了舒缓的节奏,传达出一种忧伤哀婉的抒情之美。“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32、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结尾这一节,采用了“那么就”的连词引导句式,表达假设语气,最后又用介词、语气词、儿化词形成舒缓平抑节奏,渲染静穆幽美的抒情意境。闻一多代表的以理节情的现代审美意趣,体现了现代汉语诗歌与古代汉语诗歌语言诗性表现力的有机融合。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派自觉向西方现代派诗歌借鉴,呈现了一种新诗智性化倾向。卞之琳的新智慧诗,冯至充满了沉思和哲理的十四行集,中国新诗派重视经验传达的智性化诗歌,都明显表现出与中国古代诗歌主情传统的异趣。唐湜认为“诗就是情感”的说法早已过时,并引述里尔克的话说:“诗并非如人们所想的只是情感而已,它是经验。

33、”(选自王泽龙、钱韧韧现代汉语虚词与新诗形式变革,有删改)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诗歌以情释志,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引入使这一功能向多元路向转变。B. 古诗追求表意含蓄,词语间跳跃较大;现代诗追求言文合一,句间关系更紧密。C. 周作人小河在虚词助力下语义逻辑清晰,体现了诗歌由实到虚的表意转向。D.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体现了被理性意识激发出来的创造力,与时代特点契合。2.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论证了现代汉语虚词在新诗变革中的重要作用。B. 第二段例举李白、杜甫诗阐述古代诗歌语言特点,此两例

34、有逻辑顺序,不可颠倒。C. 文章将早期白话诗歌与闻一多诗歌作对比,后者更能体现理性精神和审美意趣。D. 全文以时间顺序为论述逻辑,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歌“由情向理”的转变过程。3. 结合文章内容,下列诗句能体现新诗“理性节制情感”的一项是( )A.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B.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C. 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D.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4. 文中提到“唐湜认为诗就是情感的说法早已过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唐湜观点的看法。【答案】1. C 2. C 3. D 4

35、. 古诗以言情为本,追求表意含蓄,唐湜指出现代诗歌已经不同于古代诗歌这一特点,现代诗歌大量使用虚词,表意更为清晰周全,表现复杂的事理叙述和语意联系(呈现出理性化、智性化等特点)。这一观点并未完全否定诗歌情感,而是指出诗歌的抒情功能向多元路向转变,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语言诗性表现力趋向有机融合。(意思对即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C.“由实到虚”错误。由原文“可以说,这一由传统诗歌的表意之虚到现代汉语诗歌的表意之实的转向,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剧增与大量使用是分不开的。如周作人的小河”可知,体现的应是诗歌由虚到实的表意转向。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36、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对比”“理性精神”错误。由原文“闻一多代表的以理节情的现代审美意趣,体现了现代汉语诗歌与古代汉语诗歌语言诗性表现力的有机融合”可知,文章并没有将早期白话诗歌与闻一多诗歌作对比,闻一多诗歌体现的是现代汉语诗歌与古代汉语诗歌语言诗性表现力的有机融合。并且闻一多的诗歌体现的也不是理性精神,而是以理节情。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古体诗词,而不是新诗;B.是古体诗词,而不是新诗;C. 是以理正情、以理主情。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中国古代诗歌以言情为本”“这种

37、主情的诗思方式,力求精炼简略,以含蓄隽永为美。在语言选择上常省略各种关系词,尽量不用或少用连词、介词、助词等”可知,古诗以言情为本,追求表意含蓄。由原文“现代汉语诗歌为了实现“言文合一”的理念,在借鉴欧化的词汇、语法、逻辑、修辞时,大量使用各种虚词、代词、单复数词汇等,形成了句子结构的复杂化,使句子关系更加紧密,表意更为清晰周全”可知,现代诗歌大量使用虚词,表意更为清晰周全,表现复杂的事理叙述和语意联系。所以唐湜指出现代诗歌已经不同于古代诗歌这一特点。由原文“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入诗,推动了中国传统诗歌抒情这一主要功能向叙事与哲理表现的多元路向转变”可知,这一观点并未完全否定诗歌情感,而是指出诗

38、歌的抒情功能向多元路向转变,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语言诗性表现力趋向有机融合。(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剥莲蓬高洪波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又是惹人诗思的时刻。秋天里意外地收到了南方友人寄来的一包莲蓬,寄莲蓬的是儿童文学作家汤汤,莲蓬的产地是她的家乡金华,金华也是老诗人艾青的故里。近年来由于疫情,快递成了互相传递思念的特殊渠道。收到快递多多,莲蓬独一无二。莲蓬在江南、在水乡、在秋天这个时节应该是处处可以见到的,不是什么稀罕的物什,但是莲蓬却又寄托着人类,尤其是南国人民对一种美食的特殊记忆,这有点像我故乡内蒙古草原的葵花籽,或是关东大地上的榛子还有板栗。南

39、北方美食的差距,一个长在土里,一个长在水中。寄来的莲蓬出水不久,颜色碧绿,莲实饱满,剥开吞入,一股南国的清香溢满口腔,于是想起辛弃疾一首关于村居的著名的词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上片开头两句写这个老小五口之家,有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两岸青草碧绿,作者淡淡两笔就把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环境勾画出来。他把大儿、中儿所干的事情一言以蔽之,一个“锄豆溪东”,一个“正织鸡笼”,独独刻写记忆中印象最深的那个场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在溪水旁边快乐地剥着莲蓬,吃

40、着莲子,天真活泼,饶有情趣。“无赖”是说他顽皮,是爱称,没有什么贬义。一个“卧”字全词增辉,小男孩趴在小溪边天真烂漫,甚至有几分偷懒,真是神来之笔。吃着莲蓬的时候,我又想起在1984年6月收到了一套唐诗鉴赏辞典,这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关键这套书还有不知哪一位先生用毛笔给我题的几行字,上面写道:“高洪波同志,您的作品被评为1983年得奖作品,特赠书留念。儿童时代社1984年6月。”字迹非常见功力。寥寥几行字,深情款款来,从此这套唐诗鉴赏辞典就被我珍藏了。那个时候,我不知怎么也想起了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也许是冥冥中的一种呼应、一种感召吧。小儿、莲蓬,一个是幼年人类的意象,一个是清水、是清洁,

41、甚至多子的象征。在宋代,执荷童子在玉雕里比比皆是,俗称“磨喝乐”。一个孩子举着一个硕大的莲蓬,以玉雕的形式矗立在中国艺术史的行列里,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这是中国古人美好的象征,对儿童充满怜爱,对执荷童子的形象充满欣喜。我相信宋代这种执荷童子的玉雕存世量应该非常大,这是一个民族记忆的久远的积淀,也是一个民族尤其是北方民族抵达南方之后,对南方风物的一种特殊的意念,以及对繁衍民族子孙的殷切盼望吧,因为“莲生贵子”,这是个吉祥语。而莲蓬头里蜂窝状的莲子镶嵌在碧绿的莲实中,又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和寄托。由莲蓬头想到几年前走常州,在一家制作龙泉印泥的老铺子里,有一个意外的收获,这家印泥的主人是个老知青,他告

42、诉我:“我们印泥的主要棉絮不是丝,也不是棉,而是藕丝。”我感到非常奇怪,因为“藕断丝连”固然是成语,但藕丝怎么能集腋成裘,变成印泥的鲜红的寄存物呢?这位先生淡淡地告诉我:“藕丝自然是无法成型,但干枯的荷秆里有大量的藕丝,我请农妇们一丝一丝地积攒起来,有时候两三个月的时间可能才攒成一团可以制成印泥的藕絮。”“那么这样的藕絮有什么奇妙的作用呢?”我问道。“当然有。”印泥主人告诉我,有这样的印泥,假如你把它盖在宣纸上,置入水中,长时间不会褪色,红色的印迹历历在目。藕丝、藕丝和水、水与印泥,这一系列的关系使我有些迷惑。主人拿出一碗水,清水里果然浸泡着鲜红印泥盖下的章,似乎清水和藕丝做的印泥有一种天然的

43、亲和力。主人告诉我,几个月下来,印泥一点颜色都不会褪掉。这近乎神奇的、珍罕的印泥材质使我顿时生出购买龙泉印泥的强烈愿望,于是我不惜重金买下了龙泉印泥店的镇店之宝一盒厚厚重重的印泥,携带回了北京。我挥毫纵笔时,用这样的印泥盖在宣纸上,的确除了鲜明的颜色之外,还有一种隐约的清香,这就是南国风物的了不起之处。话题还是回到莲蓬吧。在这秋后的伏天,不必吃冰棍,不必吃雪糕,有一株来自南方的碧绿色的莲蓬,咀嚼起南国友人的情谊和水乡的滋味,心里顿时一汪清凉。(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改)5.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交代南方朋友寄来莲蓬引出其产地,并通过类比北方的美食记

44、忆,表达莲蓬对于南国人民的特殊性。B. 第段中“矗立”一词,充分说明执荷童子这一具有美好寓意的形象在中国艺术史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C. 第段介绍藕絮印泥的工艺和功效,采用与印泥主人问答的方式,这与赤壁赋中主客问答的作用不同。D. 秋后的伏天咀嚼莲蓬时心中会顿觉“一汪清凉”,是对莲蓬降暑功用的描述,突出强调对这一美食的喜爱。6. 文章在赏析清平乐上花费了大量笔墨,请从构思角度分析其作用。7. 有评论认为:在高洪波散文里,我们读到了一份闲心,也读出了一些闲笔,这便形成了一种“闲适”的笔调。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一看法。【答案】5. D 6. 作者赏析清平乐是由自己剥莲蓬联想到“卧剥莲蓬”的“小儿”,着力

45、渲染了小儿的天真活泼,为下文联想到中国古代执荷童子的形象张本;丰富文章内容,挖掘莲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的寄托(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深化了文章主题。 7. “闲心”是指作者有悠闲之心,善于从生活小事(友人寄来一包莲蓬)中发现动情点,浮想联翩,写作成文;“闲笔”是指作者善作联想,由莲蓬联想到辛弃疾诗词、珍藏品、执荷童子、印章等,不拘形式,自然随性,看似无序实则有心;二者形成了文章的闲适笔调,写作风格恬淡从容,语言平实质朴,饱含意趣而又真切感人。【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突出强调对这一美食的喜爱”错,应是对朋友深厚情谊的感激之情。故选D。【

46、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由原文“寄来的莲蓬出水不久,颜色碧绿,莲实饱满,剥开吞入,一股南国的清香溢满口腔,于是想起辛弃疾一首关于村居的著名的词清平乐”“他把大儿、中儿所干的事情一言以蔽之,一个锄豆溪东,一个正织鸡笼,独独刻写记忆中印象最深的那个场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在溪水旁边快乐地剥着莲蓬,吃着莲子,天真活泼,饶有情趣”“小儿、莲蓬,一个是幼年人类的意象,一个是清水、是清洁,甚至多子的象征。在宋代,执荷童子在玉雕里比比皆是,俗称磨喝乐”可知,作者赏析清平乐是由自己剥莲蓬联想到“卧剥莲蓬”的“小儿”,着力渲染了小儿的天真活泼,为下文联想到

47、中国古代执荷童子的形象张本。由原文“上片开头两句写这个老小五口之家,有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两岸青草碧绿,作者淡淡两笔就把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环境勾画出来。小男孩趴在小溪边天真烂漫,甚至有几分偷懒,真是神来之笔”“这是中国古人美好的象征,对儿童充满怜爱,对执荷童子的形象充满欣喜”可知,丰富文章内容,挖掘莲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的寄托(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深化了文章主题。【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由原文“秋天里意外地收到了南方友人寄来的一包莲蓬,寄莲蓬的是儿童文学作家汤汤,莲蓬的产地是她的家乡金华,金华也是老诗人艾青的故里”可知,“闲心”是指作者有悠闲之心,善于从生活小事(友人寄来一包莲蓬)中发现动情点,浮想联翩,写作成文。由原文“莲蓬在江南、在水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