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3254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但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

2、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

3、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

4、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所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是一种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我们社会

5、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如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了。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

6、以完全相同的。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

7、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 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流

8、动和迁移的现象。根据经典的“托达罗理论”,由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农村劳动力会主动流入城市以获得更高的劳动工资。自上世纪80年代城镇化步入加速期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在不同空间下的流动规模逐渐增大,乡土社会里农民传统的经济观念和行为受现代理性的渗透愈发明显。由于农业投资、土地流转、土地收益等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以土地作为他们维持生计的主要来源,而是转向现代非农部门谋求新的生计。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来看,土地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呈逐年下降和逐年上升趋势,以外出打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收入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后乡土中国,大量人口为寻求农业以外的谋生机会而

9、选择向城市流动,从而频繁地出入乡村。这些规模庞大的群体“候鸟式”往返于城乡之间是造成后乡土中国高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此外,高流动性还表现在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梯度选择上,返乡农民受家庭经济实力的限制往往会先从农村迁移到乡镇,待经济进一步好转再迁移到县城,甚至区域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而原先的农村宅基地则多半处于荒废状态。长三角地区农民工家乡土地情况省市样本数已经没有土地撂荒亲戚经营自己经营将土地转包样本数%样本数%样本数%样本数%样本数%江苏283691132.122147.5429610.4382228.9659320.91浙江203651225.141587.7673636.1563030.9

10、4上海257546717.94421.6385733.2858722.7962724.34合计7447188525.312563.43131117.6214528.8185024.84(摘编自李迎成后乡土中国:审视城市发展时代农村发展的困境及转型)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耕种活动不需要特别复杂的分工,因此耕种并不是乡土社会中人们群居一处的主要原因。B. 中国乡土社会的地方性,表现为人口流动率小,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的孤立与隔膜。C. 在中国乡土社会里,每一个以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联系成的关系网,都是独一无二的。D. 相较于将土地交给亲戚经营,图表中江浙

11、两省中仍拥有土地农民还是更愿意自己经营。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国乡村主要以户为单位,中国乡村主要以村落为单位,这一差异和人均耕地面积有关。B.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人们会遵守一定的规矩,这里的规矩不同于法律,它是一种礼俗。C. 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是差序,差序以自己为中心,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亲疏的差别。D. 由于城乡收入的差异,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已经远超以种地为主的土地经营性收入。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用来支撑材料一第一段或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 作者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发现,张北虽靠近内蒙古,但是其语言几乎没有受到蒙古话的影响。B.

12、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C. 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D. 作者的老师史禄国先生告诉他,中国人即使在西伯利亚定居,不管天气如何,也要试试看能不能种地。4. 费孝通在材料二中提到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相较于费孝通眼中的乡村,李迎成眼中的乡村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荒岛上的故事杨振声小时候,在海边拾贝壳,入水捉飞蟹,在岩石下摸鱼捞虾;倦了便坐在一带沙城子安放

13、着古老的铁炮上,向着那绵延数百里的岛屿做梦,幻想一些仙女或英雄的故事。在夕阳压山的时候,古红的晚霞照常把这些岛屿染成浅绛,变成深紫,而海上的云烟又每使这些岛屿掩映出没,忽隐忽现。抗战的情绪随着敌人的炮火燃烧于我国的沿海线,而这一带沿海的岛屿也便成一般血性青年出没之地。敌人在盘踞其中最大的一个长山岛之后,又掠夺民间的渔船,进行其所谓“肃清工作”。武诚有一只新船,全新的楸木船板,漆上一层桐油,透出一种娇嫩的淡黄色泽。刀鱼一般的瘦俏船身在深绿的海面上划来划去,每穿过邻家灰黄色的旧船群中,有如一位少女经过一群老太婆跟前的骄矜。在岛上,谁家有一艘新渔船,就如在国际间谁造了一条新主力舰一样惹人妒嫉的注意。

14、因此,武诚的新船他一生的希望,也是他一家四口的生命线便为敌人所征发了。十几个敌人占有了武诚的新船。他们驶往周围的岛屿去屠杀中国青年,而帮助他们驾船的是武诚。这只新船所给予武诚的希望变成了灾害,骄傲变成了耻辱!一天,在一个邻近的小小荒岛的沙滩上,敌人看见有一堆柴灰,他们下船搜索,不一会,响起一阵枪声,然后两个敌人架着一个女学生装束的中国青年。敌人小队长用一口生涩而带有东三省的口音审问那青年女子道:“你,什么人?”“中国儿女。“你们,共总多少人?”“四万万五千万。”小队长正要大发雷霆。那女子向敌人的枪刺上猛力一撞,她利用敌人的武器与方法,剖腹自杀了!在敌人的回程中,武诚一面摇着橹,一面回想方才悲壮

15、的短剧。那女子给他一种惊讶,一种羡慕,那女子死的干净利落,更使他崇拜。敌人上岸后已是晚饭时候,他知道他的家人都在等他回家吃晚饭。可是,他不想回家,他心里好似有块石头压着,压得他发闷。灰色的海面上起了一层夕雾,那小小荒岛上的树木岩石渐渐地混合为一片黑影,又渐渐为昏雾笼罩,消失在无垠的黑暗中。他不知道在那里坐了好久,直到下弦的半月,周围的岛屿才又显露出轮廓。在微茫的月色照着一片无底的寂寞中,他找到了他那颗纯洁的心要他做的一件事。他跳上船,直扑那小小的荒岛而去。他用斧头匆匆地掘成一个坑,然后小心地埋葬她。他呆呆地站在坟前,忽然一句话涌上了他的口头。“我替你报仇!”这句话一出口,他感到轻松了。他知道这

16、样一定安慰了死者,他可不知道这样也救了他自己。他不再迟疑,急急地驶回自己的岛上。此时斜月将坠,海面上闪闪的光辉已变成一抹银灰色的平面。这是东方放出的白光,天将晓了。此事发生的第三天晚上,武诚接到敌人的通知,他们明天又要出发。他站在船边,向那小小的荒岛怅望,他默默地点了点头,瘦削的脸上露出微笑。然后从胸中掏出一把凿子来,在船板合缝处,他凿开了八寸长一寸宽的一道长隙。又从他的破被里撕下一块棉絮,塞紧了那道长隙。他收拾好一切的痕迹以后,对着那小小的荒岛又点了点头。他感到十分疲倦,就坐在船头沉沉入睡。太阳升起以后,海面上闪耀着千万的金星。武诚为这强烈的光线照醒了。他探身掬取海水洗脸,看见一群小虾扬扬得

17、意而来。他回手拿起篙竿,游戏般猛打下去,那群虾随着水花乱溅,又落到水里,疾窜而去。他笑了一笑跳上岸,在沙滩上走来走去,不耐地等着敌人的光临。还是前天那一队。他们上了船,指示武诚出发的方向。武诚明白,这是去搜索“她”的伙伴,他在心里暗笑了。船正驶到海洋中,那棉花塞住的长隙已沁了水,船渐渐地沉重,武诚早已觉得出来,他只低头缓缓地摇橹,直至水快到船面,敌人才发觉了。“你的船漏水?”那个小队长说,他还不晓得情形的严重。“我的是新船。”武诚仰着头向空中作答,像“她”那骄傲的样子。“不好!”那小队长觉得有点不对劲。他忙揭起踏板一看,只见下面全是水。“你,你是奸细!”小队长掏出枪来对准武诚。“我是中国儿女。

18、”武诚记着那女子的答话。“你们,共总多少人?“四万万五千万。”“啪”的一声,那小队长的枪响了。武诚觉得胸前一阵剧痛,手中的橹掉了下来。在他向后倾倒的一刹那间,他看见他那一对年老的父母及年幼的妹妹在哭;他又看见那座荒坟里的女子在笑。随着这笑,他缥缈地飞向那小小的荒岛。海上起了一个大漩涡,接着几个敌兵在水面上挣扎,海上继续起了几个小漩涡,就恢复了它无边的沉静,只有那些绵延的岛屿像似永久地浸在日光中。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对小孩海岸嬉戏画面的描写富有诗意,宁静的生活同后文日寇侵略杀戮形成对比,暗含了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慨。B. 女子被害后,武诚感觉像有石头“压得他

19、发闷”,这不仅因为对女子心怀愧疚,更是担心自己会被岛上居民责难。C. 当敌人打算乘船去搜索“她”的伙伴时,武诚“心里暗笑了”,“暗笑”的原因是他知道能实施计划,杀敌报仇。D. 武诚回答鬼子问话时,像女子般骄傲,说明武诚受到女子英勇就义的影响,坚定了反抗的信念,敢于与敌人斗争。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词精准,以“燃烧”形容“抗战的情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愤怒的状态,并与后文“血性青年”相照应。B. 文章对武诚新船着墨较多,并强调这是“他一生的希望”“一家四口的生命线”,为后文他不敢轻易反抗做了铺垫。C. 文章善用动作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例如“向敌人

20、的枪刺上猛力一撞”这一动作表现出了女子不惧牺牲的革命精神。D. 文中两次写武诚对着荒岛“点了点头”,说明对自己的计划,其实非常纠结,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来坚定自己的选择。8. 小说的环境描写往往能折射人物的心理特征。本文画横线的三处环境描写分别反映了武诚当时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文章最后一段既有悲剧性又具崇高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刘备入成都,置酒,大飨士卒。备领益州牧,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初,董和在郡,清俭公直,为民夷所爱信,蜀中推为循吏,故备举而用之。备之自新野奔江南也,荆、楚群

21、士从之如云,而刘巴独北诣魏公操。操辟为掾,遣招纳长沙、零陵、桂阳。会备略有三郡,巴事不成,欲由交州道还京师。时诸葛亮在临蒸,以书招之,巴不从,备深以为恨。巴遂自交趾入蜀依刘璋。及璋迎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巴闭门称疾。备攻成都,令军中曰:“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及得巴,甚喜。成都之围也,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备甚忧之。刘巴曰:“此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是时益州郡县皆望风景附。于是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

22、吴懿、费观等璋之婚亲也,彭羕,璋之所摈弃也,刘巴,宿昔之所忌恨也,备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益州之民,是以大和。初,刘璋以许靖为蜀郡太守。成都将溃,靖谋逾城降备,备以此薄靖不用也。法正曰:“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宜加敬重,以慰远近之望。”备乃礼而用之。时议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赐诸将。赵云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备从之。臣光曰:天生烝民,其势不能自治,必相与戴君以治之。苟能禁暴除害以保全其生,赏善罚恶使不至于乱,斯可谓之君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卷第九刘

23、备据蜀,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B. 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C. 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D. 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

24、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备举而用之”和“举酒属客”(赤壁赋)两句中“举”字含义不相同。B. “以书招之,巴不从”和“登高而招”(劝学)两句中的“招”字含义相同。C. 交趾,古代地区名,指“南蛮”人所居区域,泛指五岭以南,汉曾设立“交趾郡”。D. 太守,古代官职名,除负责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自行任免所属掾史。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董和曾受到所任职地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的爱戴,被认为是职守法的好官,后来又受到了刘备的任用。B. 荆楚人士纷纷追随从新野离开的刘备,刘巴此时却转而投奔刘璋,并被任命为掾吏,刘备为此感到遗憾C. 在刘备进入成都之后,

25、刘璋的亲戚和以前的部下,以及刘备所忌恨的人,多能凭借出众的才能受到重用。D. 司马光认为,好的君主能禁止暴乱和铲除祸害以保证百姓的安全,并通过赏善罚恶来使社会不产生混乱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备甚忧之。(2)成都将溃,靖谋逾城降备,备以此薄靖不用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题谢耕道一犁春雨图魏了翁床头夜雨滴到明,村南村北春水生。老妇携儿出门去,老翁赤脚呵牛耕。一双不借挂木杪,半破夫须冲晓行。耕罢洗泥枕犊鼻,卧看人间蛮触争。【注】不借:草鞋。蛮触争: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14. 下列对这

26、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题目来看,本诗是一首题画诗,画作再现了春雨过后,农家春耕的景象。B. 本诗首联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都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C. 老翁一大早便出门劳作,光着脚驾牛耕地,符合农村真实的劳动生活场景。D. 草鞋价格便宜,但老翁在耕地时,却将草鞋挂于树梢,可见其生活很贫困。15. 尾联体现了老翁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2)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27、“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忽然想起,今年是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诞辰130周年。最早知道他,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我在北大荒,回京探亲,一位吉林插队的朋友借我一本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我一下子不可救药地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并记住了巴乌斯托夫斯基这个名字,觉得他的写法_,和我以前读过的契诃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作家的写法完全不同。就如同走在幽暗的深林,突然发现了一泓明亮而微波荡漾的湖泊一样,令我心醉神迷。当时,我二十岁

28、出头,正是对书如饥似渴的年龄。我全文抄录过这本书中的雪盲厨师和夜行的驿车等作品。原来是想千里相逢,终有一别,书最后是要还的,怕无法再看到才抄书的。但是,抄完之后,还是舍不得还,就悄悄地“昧”下了这本书,带回北大荒。好心的朋友知道我是真心喜欢,也就没索回这本书。一晃,五十多年已过,青春时节读书的情景依然_,让人怀念。这五十年来,尽管我也读了不少其他中外作家的作品,但读的经常的还是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从来没有一位作家陪伴我这么久的时间,中途也曾“移情别恋”,但最终还是喜欢巴乌斯托夫斯基。在这五十年中,轰动一时的金蔷薇,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一生的故事六卷,我都立

29、刻购买。至今放在床头的是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下卷,和一生的故事的前两卷。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含糖饮料可能会诱发“糖尿病”,这大家都知道,但少有人知道 。研究人员通过大量调查发现,一天喝一杯含糖饮料的人与不喝的人相比患高血压风险增高12%。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从而使血压升高。含糖饮料虽增加了卡路里不会让人有饱腹感,所以喝这些饮料的人不会想着少吃

30、点食物来抵消额外的卡路里,这样就导致体重的增加,而体重的增加可升高血压。此外, ,其中有些添加剂含有咖啡因等成分,长期饮用会使小动脉收缩,继而导致体内血压逐渐升高。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B. 他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C. 钟扬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D. 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四、写作(60分)22

3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生如一场旅行,有些路,只有走过方知对错;有些事,只有经历才明难易;有些人,只有相处才会相知;有些感悟,只有时间才能沉淀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其实,这也是成长”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明确文体,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而且

32、,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但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

33、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

34、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所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是一种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

35、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如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

36、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了。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

37、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 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

38、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流动和迁移的现象。根据经典的“托达罗理论”,由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农村劳动力会主动流入城市以获得更高的劳动工资。自上世纪80年代城镇化步入加速期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在不同空间下的流动规模逐渐增大,乡土社会里农民传统的经济观念和行为受现代理性的渗透愈发明显。由于农业投资、土地流转、土地

39、收益等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以土地作为他们维持生计的主要来源,而是转向现代非农部门谋求新的生计。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来看,土地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呈逐年下降和逐年上升趋势,以外出打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收入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后乡土中国,大量人口为寻求农业以外的谋生机会而选择向城市流动,从而频繁地出入乡村。这些规模庞大的群体“候鸟式”往返于城乡之间是造成后乡土中国高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此外,高流动性还表现在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梯度选择上,返乡农民受家庭经济实力的限制往往会先从农村迁移到乡镇,待经济进一步好转再迁移到县城,甚至区域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而原

40、先的农村宅基地则多半处于荒废状态。长三角地区农民工家乡土地情况省市样本数已经没有土地撂荒亲戚经营自己经营将土地转包样本数%样本数%样本数%样本数%样本数%江苏283691132.122147.5429610.4382228.9659320.91浙江203651225.141587.7673636.1563030.94上海257546717.94421.6385733.2858722.7962724.34合计7447188525.312563.43131117.6214528.8185024.84(摘编自李迎成后乡土中国:审视城市发展时代农村发展的困境及转型)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

41、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耕种活动不需要特别复杂的分工,因此耕种并不是乡土社会中人们群居一处的主要原因。B. 中国乡土社会的地方性,表现为人口流动率小,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的孤立与隔膜。C. 在中国乡土社会里,每一个以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联系成的关系网,都是独一无二的。D. 相较于将土地交给亲戚经营,图表中江浙两省中仍拥有土地的农民还是更愿意自己经营。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国乡村主要以户为单位,中国乡村主要以村落为单位,这一差异和人均耕地面积有关。B.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人们会遵守一定的规矩,这里的规矩不同于法律,它是一种礼俗。C. 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42、是差序,差序以自己为中心,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亲疏的差别。D. 由于城乡收入的差异,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已经远超以种地为主的土地经营性收入。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用来支撑材料一第一段或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 作者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发现,张北虽靠近内蒙古,但是其语言几乎没有受到蒙古话的影响。B.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C. 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D. 作者的老师史禄国先生告诉他,中国人即使在西伯利亚定居,不管天气如何,也要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43、4. 费孝通在材料二中提到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相较于费孝通眼中的乡村,李迎成眼中的乡村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答案】1. B 2. D 3. C 4. 通过举例红楼梦的家族的繁盛和衰败,论证差序格局具有强大的伸缩能力。 5.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出现了大规模流动和迁移,随之而来的是观念和行为的变化。农民不再固守土地,而是转向现代非农部门谋求新的生计。农民先会寻求附近的县城、再是区域中心城市流动,原有土地出于半荒废状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的孤立与隔膜”错误。原文“我在上文所

44、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可知,孤立和隔膜是村和村之间的关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已经远超以种地为主的土地经营性收入”错误。原文“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来看,土地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呈逐年下降和逐年上升趋势,以外出打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收入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可知,原文是主要来源,并非远超种地收入。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的观点是:乡下人的土气是固守着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是:以农为生的人是不流动的,是孤立和隔膜的。A.

45、选项意思是地域上虽然靠近,但是由于乡土社会的人不流动等因素,造成语言不受影响。符合材料一第一、二段的论点。B.选项意思是村落里的人世代居住,姓氏也没有变化,体现了乡土人的固守一地世代生活的传统。符合材料一第一、二段的论点。C.选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乡土社会下,夫妇之间日常的生活状态。不符合材料一第一、二段的论点。D.选项意思是中国社会基层性质是乡土性的,远离家乡但离不开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符合材料一第一、二段的论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乡土中国通过深入的调查,对乡村社会结构提供了深入描述,仿佛是一幅中国农村的社会素描,在理论概括中穿插着有趣的生活细

46、节。费孝通的一个重要观察是乡村的“差序格局”,他论述,“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费孝通看来,这种差序格局,极端具备伸缩性,而贾府繁盛和衰败两级状态亲属圈子的不同,论证差序格局具有强大的伸缩能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流动和迁移的现象。乡土社会里农民传统的经济观念和行为受现代理性的渗透愈发明显”可知,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出现了大规模流动和迁移,随之而来的是观念和行为的变化。由原文“由于农业投资、土地流转、土地收益等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以土地作为他们维持生计的主要来源,以外出打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收入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可知,农民不再固守土地,而是转向现代非农部门谋求新的生计。由原文“后乡土中国,大量人口为寻求农业以外的谋生机会而选择向城市流动,待经济进一步好转再迁移到县城,甚至区域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而原先的农村宅基地则多半处于荒废状态”可知,农民先会寻求附近的县城、再是区域中心城市流动,原有土地出于半荒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