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3253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即使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

2、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不太有变动。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

3、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

4、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台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是一个巨型农业大国向巨型城市大国的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近代西方大转型的后果,是人类社会最重大的社会变迁之一。经过近世一百余年的发酵酝酿,中国从世纪之交开始经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进程,目前仍然处于城市化的高速推进时期,城乡关系也正在剧烈调整。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特征

5、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巨大鸿沟,这是由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人口造成的。进入21世纪,长期蓄积于农村的大规模劳动力在短期内井喷式地涌入城市务工,他们逐渐从土地和家乡挣脱出来,投入异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洪流之中,但却长期“候鸟式”漂泊于城乡之间,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大规模农民工的“半城市化”,本质上只是在生产方式和经济收入上挣脱了土地的束缚,不再主要依赖土地和农业为生,转而从工业和城市中获取经济收入。因此,中国城镇化率虽然已接近65%,但由于大规模农民工的存在,仍然只迈过了城镇化的上半程。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是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关键任务之一。受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6、,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目的地不是东部沿海地区,而是返回家乡,在家乡的城乡空间体系中分层级重新扎根沉淀下来。在这个“分层沉淀”的过程中,返乡农民工作为主体力量,将对以县域为核心的城乡空间体系和社会形态完成重塑,一个新的社会空间和社会形态将被塑造出来。因此,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核心是农民工回归乡土并重构乡土的过程。但是,由于县城非农就业空间有限,农民工家庭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跨区域的“半工半拼”家庭形态仍然会长期存在,这也反映了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显然,中国城镇化进程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了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可以称为城镇化的上半程和下半程。在城镇化的上半程,中国实现了空间和产业的城镇

7、化,农民挣脱了土地和农业的束缚,加入到了城镇和工业的洪流之中,但这也形成了极大规模的长“漂泊”于城乡之间的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动人口的重新落地扎根,是城镇化下半程的核心,他们将在家乡的不同城乡空间体系中沉淀下来。中国城镇化的上半程是挣脱乡土的过程,而回归乡土则是下半程的主题。从挣脱乡土到回归乡土,是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的一次巨变。当前,与高速城镇化进程相伴随,国家正在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从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路径和形态来看,中国的乡村振兴不能机械和静态地来理解,要把乡村振兴战略放在城镇化下半程的历史进程中、放在城乡关系剧烈调整的动态格局中来把握。因此,乡村振兴就不是简单的村庄振兴,而是以城乡融合为

8、轴线的县域振兴、以县城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站在中国城镇化的上半程和下半程交会的历史瞭望台上,我们相信中国能够统筹好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动态辩证关系,为第三世界的现代化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中国道路。(摘编自焦长权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上半程与下半程)1. 对材料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和隔膜,才有三家村式的村落存在。B. 受地方性的限制,终老是乡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C.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

9、的“熟人”社会。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与土地分不开。B. 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区别。C. 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是一个巨型农业大国向巨型城市大国的转变。目前中国仍处于城市化的高速推进时期,正在调整城乡关系。D. 从挣脱乡土到回归乡土是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的一次巨变,在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振兴就

10、是城乡融合。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B.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C.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D. 路不拾遗,门不闭户。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5. 为什么说中国社会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背后的子弹包利民冲出战壕的时候,班长赵锐只觉得兴奋,他大步向前,狂风,还有子弹的呼啸,他都没有一点儿的恐惧。这样的场景他经历得太多了,竟是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忽然,一丝莫名的凉意夹杂着不安涌上心头,只觉背后异样,猛回头,却见战士钱万里正跟在身后十来米处,黑

11、洞洞的枪口晃动着,不时划过他的后心,他不禁颤了一下。赵锐瞬间想起,许多次战斗都是这样,冲锋的时候,钱万里就跟在他后面不远处。他的心更是紧提了起来,作为班长,他没少收拾这个沉默的战士,总是找茬让他吃些苦头。有时是钱万里真的犯了错,有时是无事找事,不为别的,他就是讨厌钱万里的冷淡与冷漠,这个兵蛋子,不会讨好班长,也不会笑,让人心里不舒服。赵锐回想起刚才钱万里看着他的目光,比那枪口更让人心生寒意。事实上这种眼神赵锐在钱万里的眼中已看过多次,说不出的阴寒。这小子总跟着自己,不会瞅冷子照自己放上一黑枪吧!钱万里的心里也的确是这么想的。每次冲锋,他都紧紧尾随赵锐,他甚至无视迎面而来的弹雨,眼中只有那个让他

12、痛恨的背影。他是有着痛恨的理由的,他才十八岁,偷偷跑出来参军,就是为了躲避养父母的虐待。从小到大,他是在阴暗的际遇中成长起来的,心里已经没有了温暖,虽然不至于去恨每一个人,可他也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只是本分地当一个兵,作战也勇敢不退缩,可这却引来了班长的不满。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翻了自己的那份饭,却被班长痛斥,不但饿着肚子,还被关了一夜的禁闭。他没想到逃出那样的家庭,却又迎来这么一个班长。他的恨便疯长起来,每一次他的手都攥得发白,下定决心一定要报复。已经越来越接近敌人的阵地,不少战士都倒在了冲锋的途中。那子弹也越发密集起来,可却影响不了这两个人的推进速度。随着脚步的迈动,钱万里的步枪枪口也在不停地抖

13、动,而枪口的前方,就是赵锐。赵锐也因此一阵阵地脊梁发冷,奔跑的身姿也有些僵硬。前方,敌人已经冲出阵地,战斗的短兵相接异常激烈。混战之际,钱万里觉得机会来了。他不停地开枪打倒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敌人,同时寻找时机向那个背影开上一枪,而这一枪,一定要毙命,还要做成是敌人射击的假象。赵锐听着身后的枪响,见敌人一个个倒下,暗自吁了一口气,同时笑自己的多疑。于是恢复了状态,围拢过来的敌人在他的枪口下一个个倒地。冲到敌人阵地前,兵员已经大幅减少,敌人也呈包围之势靠拢过来,几乎四面都有敌人。见这情形,钱万里一阵激动,这就是最好的时机!他机警地四顾,敌人又倒下许多,前面的班长也撂倒了不少,在全排,他们两个的单兵作

14、战能力是最突出的,钱万里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赵锐才会收拾他。见周围的敌人有些退缩,暂时对自己构不成威胁,钱万里的枪口暗暗对准了前面背影的心脏位置,他相信自己的枪法,手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全身也出了汗。风更猛,他忽然打了个冷战,感觉到冷。那一瞬间,他记起一个同样寒冷的时刻。那时他躺在战壕里,午夜,冬季,睡梦中被冻得醒过来,而更大的困意再度让他迷糊,只觉得一个草垫子忽然盖在身上。他微微张开眼睛,只看见一个模糊的背影。而此刻,那背影正在清晰。赵锐仿佛有预感般转过身来,见钱万里的枪正直直地瞄着自己,他下意识地举枪。钱万里的枪响了,而赵锐的枪也响了。有那么一刻,赵锐觉得无边的寂静,自己仍然站着,转回身去,

15、一个接近他的敌人正在倒地。钱万里见到赵锐开枪,脸上竟露出了微笑,可身上却没有痛的感觉,一个敌人在他身后正慢慢倾倒。两人对视了一下。赵锐骂道:“发什么呆,快跟上,小心我收拾你!”钱万里提枪而上,全身的寒冷顿消。战场上,两个身影正所向披靡。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锐回想起钱万里阴寒的目光以及平时让钱万里吃的苦头,担心钱万里会放自己黑枪。B. 钱万里在阴暗的际遇中成长,心中没有温暖,对赵锐心存报复之意,但最终良知未泯。C. 小说以钱、赵二人同时人性复苏,互相救助结尾,匪夷所思,给读者留下了悬念。D. “背后的子弹”既是小说情节的核心内容,同时隐喻人性深处的猜

16、忌、偏见,引人深思。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他不禁颤了一下”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作用,既承接上文他的所见所感,又开启下文对多次战争中钱万里表现的回想。B. 小说描写钱万里回忆打翻自己饭遭到班长严厉惩罚的情节,是诱发钱万里报复的唯一原因,加深了钱万里“不再相信任何人”的心理。C. 小说语言质朴无华但却生动形象,真实地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把人物刻画得鲜明生动,栩栩如生。D. 小说最后一段采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钱、赵二人情感心理上的变化,耐人寻味。8. 小说中划横线部分两次写到了“风”,分别有什么作用?9. 这篇小说中两个人物形

17、象鲜明,请选择其中一个,概括分析他的性格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登泰山记姚鼎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18、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

19、齐。桐城姚鼎记。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B.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C.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D.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泰山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B. 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

20、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C. 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晦”,农历每月十五为“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D. 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姚鼎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介绍了泰山,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B. 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C. 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

21、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D.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独自一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名山大川的情怀。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14. 请简要概括这段由京师来泰山的旅程特点及旅程中作者的形象特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22、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B. “故垒西边”三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人道是”说明这里正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地方。C. “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寥寥数语,有声有色;“江山”两句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为下阕作铺垫。D. “故国”三句,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到伤已。“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则无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16.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

23、请结合诗句分析苏轼豪放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师说中认为老师的作用是“_”,在解说人们从师的原因时,认为“_”,不可能没有疑惑。(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仙人们衣冠华丽,行为飘逸潇洒,降临人间的两句是“_”“_”。(3)诗文与“酒”结缘,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如曹操短歌行“_”,用酒作为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慨叹;又如杜甫登高中,“_”一句写诗人因病戒酒。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

24、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_,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生活更加_,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之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作家和思想家的各国的作品,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其至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_,任何人也不

25、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_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跋涉 丰富多彩 永无止境 僵死B. 跋涉 目不暇接 浅尝辄止 僵硬C. 涉猎 目不暇接 永无止境 僵死D. 涉猎 丰富多彩 浅尝辄止 僵硬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作家和思想家的各国的作品,尤其是他们

26、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B. 最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C.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熟悉并逐渐地掌握作家和思想家的各国的作品,就是研读世界文学,甚至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D.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就是研读世界文学,甚至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20. 文中画横线句子可改成“真正的修养是永不停歇地追求的过程”,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7、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就植物而言,太古代与元古代,属于菌类和藻类时代,之后的古生代,属于蕨类和裸子植物的时代,再之后的中生代,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不开花植物,后者是开花植物。被子植物的诞生,具有伟大的里程碑意义,在此之前,这个地球只有鸟语,从此以后, 。 。因为有科学家断言,荷花是侏罗纪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银杏一样,都属于未被冰川噬吞而幸存的孑遗植物代表。就是说,荷花成功地逃过了侏罗纪末日的那一场天劫,以被子植物活化石之姿抱香而来,一直鲜艳地摇曳到现在,让今天的人类依然能在池塘里看到花容楚楚。21. 下列各项中,和画

28、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B.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C.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D. 古园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立志要趁早”是一个常常被提起的话题。但是在安逸的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理想的重要性。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而来,各行各业的奋斗者们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切实让青年人

29、感受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对理想有哪些新思考?请你以高中生的身份,向你的同学发表一次“青年人的理想”的主题演说,联系当下社会生活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

30、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即使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不太有变动。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

31、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

32、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台费孝通

33、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是一个巨型农业大国向巨型城市大国的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近代西方大转型的后果,是人类社会最重大的社会变迁之一。经过近世一百余年的发酵酝酿,中国从世纪之交开始经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进程,目前仍然处于城市化的高速推进时期,城乡关系也正在剧烈调整。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特征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巨大鸿沟,这是由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人口造成的。进入21世纪,长期蓄积于农村的大规模劳动力在短期内井喷式地涌入城市务工,他们逐渐从土地和家乡挣脱出来,投入异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洪流之中,但却长期“候鸟式”漂泊于城乡之间,处于“

34、半城市化”状态。大规模农民工的“半城市化”,本质上只是在生产方式和经济收入上挣脱了土地的束缚,不再主要依赖土地和农业为生,转而从工业和城市中获取经济收入。因此,中国城镇化率虽然已接近65%,但由于大规模农民工的存在,仍然只迈过了城镇化的上半程。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是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关键任务之一。受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目的地不是东部沿海地区,而是返回家乡,在家乡的城乡空间体系中分层级重新扎根沉淀下来。在这个“分层沉淀”的过程中,返乡农民工作为主体力量,将对以县域为核心的城乡空间体系和社会形态完成重塑,一个新的社会空间和社会形态将被塑造出来。因此,中国城镇

35、化下半程的核心是农民工回归乡土并重构乡土的过程。但是,由于县城非农就业空间有限,农民工家庭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跨区域的“半工半拼”家庭形态仍然会长期存在,这也反映了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显然,中国城镇化进程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了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可以称为城镇化的上半程和下半程。在城镇化的上半程,中国实现了空间和产业的城镇化,农民挣脱了土地和农业的束缚,加入到了城镇和工业的洪流之中,但这也形成了极大规模的长“漂泊”于城乡之间的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动人口的重新落地扎根,是城镇化下半程的核心,他们将在家乡的不同城乡空间体系中沉淀下来。中国城镇化的上半程是挣脱乡土的过程,而回归乡土则是下半程的主

36、题。从挣脱乡土到回归乡土,是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的一次巨变。当前,与高速城镇化进程相伴随,国家正在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从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路径和形态来看,中国的乡村振兴不能机械和静态地来理解,要把乡村振兴战略放在城镇化下半程的历史进程中、放在城乡关系剧烈调整的动态格局中来把握。因此,乡村振兴就不是简单的村庄振兴,而是以城乡融合为轴线的县域振兴、以县城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站在中国城镇化的上半程和下半程交会的历史瞭望台上,我们相信中国能够统筹好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动态辩证关系,为第三世界的现代化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中国道路。(摘编自焦长权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上半程与下半程)1. 对材料一“中国社会是乡土

37、性的”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和隔膜,才有三家村式的村落存在。B. 受地方性的限制,终老是乡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C.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与土地分

38、不开。B. 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区别。C. 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是一个巨型农业大国向巨型城市大国的转变。目前中国仍处于城市化的高速推进时期,正在调整城乡关系。D. 从挣脱乡土到回归乡土是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的一次巨变,在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振兴就是城乡融合。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B.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C.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D. 路不拾遗,门不闭户。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5. 为什么说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

39、要说明。【答案】1. B 2. D 3. A 4. 首先,提出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趋势。继而,分析中国城镇化的两个阶段,分别是农民工进城的上半程和农民工真正市民化的下半程。最后,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策略的意义。 5.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靠种地谋生,离不了泥土。乡土社区间人口流动率小,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乡下人的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的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和隔膜,才有三家村式的村落存在”错误,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

40、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可知,“造成”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错误,曲解文意。文中第四段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因此,“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 D.“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原文说的是“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并没有

41、说“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D.“乡村振兴就是城乡融合”错误。由原文“因此,乡村振兴就不是简单的村庄振兴,而是以城乡融合为轴线的县域振兴、以县城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可知,原文说的是“以城乡融合为轴线的县域振兴、以县城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描述了乡土社会对大自然和客观环境的依赖,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42、C.“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体现了中国社会“地方性”的特点,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D.“路不拾遗,门不闭户”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信任,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结合材料二第1段关键句“经过近世一百余年的发酵酝酿,中国从世纪之交开始经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进程,目前仍然处于城市化的高速推进时期,城乡关系也正在剧烈调整”可知,首先,提出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趋势。结合材料二第2段关键句“因此,中国城镇化率虽然已接近65%,但由于大规模农民工的存在,仍然只迈过了城镇化的上半程”,第3段关键句“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是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关

43、键任务之一”和第4段关键句“显然,中国城镇化进程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了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可以称为城镇化的上半程和下半程”可知,继而,分析中国城镇化的两个阶段,分别是农民工进城的上半程和农民工真正市民化的下半程。结合材料二第5段关键句“因此,乡村振兴就不是简单的村庄振兴,而是以城乡融合为轴线的县域振兴、以县城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站在中国城镇化的上半程和下半程交会的历史瞭望台上,我们相信中国能够统筹好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动态辩证关系,为第三世界的现代化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中国道路”可知,最后,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策略的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结合材料“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44、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可知,“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靠种地谋生,离不了泥土。结合材料“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可知,乡土社区间人口流动率小,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结合材料“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可知,乡下人的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的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

45、奏。(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背后的子弹包利民冲出战壕的时候,班长赵锐只觉得兴奋,他大步向前,狂风,还有子弹的呼啸,他都没有一点儿的恐惧。这样的场景他经历得太多了,竟是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忽然,一丝莫名的凉意夹杂着不安涌上心头,只觉背后异样,猛回头,却见战士钱万里正跟在身后十来米处,黑洞洞的枪口晃动着,不时划过他的后心,他不禁颤了一下。赵锐瞬间想起,许多次战斗都是这样,冲锋的时候,钱万里就跟在他后面不远处。他的心更是紧提了起来,作为班长,他没少收拾这个沉默的战士,总是找茬让他吃些苦头。有时是钱万里真的犯了错,有时是无事找事,不为别的,他就是讨厌钱万里的

46、冷淡与冷漠,这个兵蛋子,不会讨好班长,也不会笑,让人心里不舒服。赵锐回想起刚才钱万里看着他的目光,比那枪口更让人心生寒意。事实上这种眼神赵锐在钱万里的眼中已看过多次,说不出的阴寒。这小子总跟着自己,不会瞅冷子照自己放上一黑枪吧!钱万里的心里也的确是这么想的。每次冲锋,他都紧紧尾随赵锐,他甚至无视迎面而来的弹雨,眼中只有那个让他痛恨的背影。他是有着痛恨的理由的,他才十八岁,偷偷跑出来参军,就是为了躲避养父母的虐待。从小到大,他是在阴暗的际遇中成长起来的,心里已经没有了温暖,虽然不至于去恨每一个人,可他也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只是本分地当一个兵,作战也勇敢不退缩,可这却引来了班长的不满。有一次他不小心

47、打翻了自己的那份饭,却被班长痛斥,不但饿着肚子,还被关了一夜的禁闭。他没想到逃出那样的家庭,却又迎来这么一个班长。他的恨便疯长起来,每一次他的手都攥得发白,下定决心一定要报复。已经越来越接近敌人的阵地,不少战士都倒在了冲锋的途中。那子弹也越发密集起来,可却影响不了这两个人的推进速度。随着脚步的迈动,钱万里的步枪枪口也在不停地抖动,而枪口的前方,就是赵锐。赵锐也因此一阵阵地脊梁发冷,奔跑的身姿也有些僵硬。前方,敌人已经冲出阵地,战斗的短兵相接异常激烈。混战之际,钱万里觉得机会来了。他不停地开枪打倒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敌人,同时寻找时机向那个背影开上一枪,而这一枪,一定要毙命,还要做成是敌人射击的假象。赵锐听着身后的枪响,见敌人一个个倒下,暗自吁了一口气,同时笑自己的多疑。于是恢复了状态,围拢过来的敌人在他的枪口下一个个倒地。冲到敌人阵地前,兵员已经大幅减少,敌人也呈包围之势靠拢过来,几乎四面都有敌人。见这情形,钱万里一阵激动,这就是最好的时机!他机警地四顾,敌人又倒下许多,前面的班长也撂倒了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