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号角。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也需要更为主动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果说,文艺工作者是生产精神伟力、精神引力的“工程师”,那么,包括“文艺评论两新”在内的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就是参与工程生产建造的“监理师”,其天职就是和创作者一道确保文艺作品这一特殊精神产品的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一刻
2、都离不开文艺的滋养和支撑,都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担当和作为。文艺评论应在增强历史自觉、历史主动上持续发力,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看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来龙去脉,秉承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科学观点,去审视一切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要害找规律,方能给出真正客观权威的文艺评价。(摘编自中国艺术报文艺评论须增强历史主动)材料二:“文艺评论两新”是文艺评论新组织与新群体的简称。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在文艺创作的各个环节展现风采、发挥作用,“文艺评论两新”即具有独特、自由、民间等特性的评论力量也越来越多地在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平台发表意
3、见、传达思想。它们发表意见直接、自由、犀利、“出圈”,尤其是网络名人、大V等往往会以“不容于己”的方式发声,其影响不可低估。置身众声喧哗的融媒体时代,文艺批评多表扬而少批评。除了在自媒体公众号上能看到一些真实的批评文字以外,在许多主流严肃媒体上,表扬式谀评仍是其唱响的主旋律。这种评论,对文艺事业起到的是糖衣炮弹的捧杀作用。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网络文艺,许多传统批评家犹如老虎啃天、无处下嘴,其权威性、专业性被瞬间“解构”用传统文艺批评理论解析,网络作家、网民读者不会信服。而那些“在线批评、随时动手、自由抒怀”的另一种“批评家”,因其批评不专业、较随意,同样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如何让两者尤
4、其是“文艺评论两新”的批评升华转型,如何让它们发出既犀利真实又科学专业的声音,就成为了文艺评论界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这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完善“文艺评论两新”自身价值体系,二要履行好对文艺创作的价值引领职责。毋庸置疑,相较于传统严肃的文艺批评,“文艺评论两新”有着更为灵活而完备的发声机制,往往更能摸准受众的心理,抓准发声的时机,从而准确覆盖特定人群和目标受众。如今主流严肃文艺批评家对民间、网络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乃至式微他们对新兴的艺术形式不够关注和重视。而与主流严肃文艺批评相比,“文艺评论两新”有独特的“杠杆”作用。因为“文艺评论两新”属于关键少数,往往能起到以个体发声撬动宏观舆论的作用。
5、但“文艺评论两新”也有很强的“原子”特性,批评者往往如满天星般地散落于网络空间“元宇宙”之中,很难对他们进行系统性对接,这就给组织和引导带来很大困难。而网络名人、“大V”、个人公众号等自媒体,在民间社会、网络空间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他们之中难免有些人专业水平不高、评论态度不严谨,这部分人所开展的文艺批评往往流于情绪化、极端化,缺少针对性、建设性,使用所谓“极端话术”,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因此,建立公正、专业、理智的“文艺评论两新”非常重要。“文艺评论两新”只有完成自我价值体系的建构,使之步入科学、公正、专业的轨道,才能发挥好对文艺创作的价值引领作用。“文艺评论两新”自身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其
6、发挥对文艺创作价值引领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文艺应当用真善美把人们引导到健康的生活秩序当中,对于读者、观众而言,文艺作品不仅需要“好看”,还需要达到精神上的感动,实现价值观的引导。而要实现这些,除了主流的、专业的文艺批评家群体的价值引领以外,也需要“文艺评论两新”的舆论引导。有鉴于此,有责任心、有使命担当精神的“文艺评论两新”的批评家们理应配合主流的、专业的批评家,形成立体交叉态势,写出更多价值取向正确、形式灵活多样的文艺批评文章。摘编自周思明“文艺评论两新”如何践行初心使命,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艺评论要作者有与文艺创作者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7、复兴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的职责。B. 在融媒体时代,主流严肃媒体对文艺作品的评论都是表扬式的,这不利于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C. 某些网络名人在民间社会、网络空间拥有很大话语权,如果他们使用“极端话术”会造成不公的现象。D. “文艺评论两新”完成自我价值体系的建构,使之科学、公正、专业,有利于发挥其对文艺创作价值引领作用。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艺批评应当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任,但侧重点不同。B. “文艺评论两新”发声机制更为灵活完备,对民间、网络的影响力更大。C. 因某些网络名人、“大V”等专业水平不高、评论态度不严谨,需要
8、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范。D. “文艺评论两新”发表意见直接、犀利、自由,这在价值引领方面比主流媒体更具优势。3. 下列对材料论证特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兼谈文艺工作和文艺批评工作,在两者的对举中强调了文艺批评工作的重要性。B. 材料一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艺批评要增强历史主动。C. 材料二先提出“文艺评论两新”影响力大,再分析文艺评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D. 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问题意识突出,有很强的现实价值。4. “文艺评论两新”应该如何做好文艺批评工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5.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
9、举例说明。(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树下铁凝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嘛,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
10、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找找她又有何妨?谁让她总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呢,谁让她是这城市的父母官呢,难道老于不是归她管辖的一个市民么?再说找她又不是为我老于,是为我的女儿啊,她是个人才,人才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民族属于国家的,让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好一点的居住条件又有什么不对呢?他想起前两天,深夜苦读书的女儿双脚踩在炭火盆的边沿上,炭火烤着了女儿的棉鞋,差点烧着女儿的脚。要是房间有暖气,何至于女儿要围着一只小小的炭盆取暖呢。老于越想越觉得理直气壮,便有些后悔前两次同学聚会没去参加。那本是联络感情的形式之一啊,倘若在那样的场
11、合不断见面,再开口求人办事就显得很自然。不过,即使没有参加那几次的聚会,项珠珠也否认不了老于是她的中学同班同学。这么一想,老于心里安定了。老于家中没有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副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副市长家。在项副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
12、么。房间不大,但干净整洁,有暖气,桌子上早就倒好了一杯温水,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
13、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这时候,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走进了客厅,她穿着绒布小花睡衣,睡眼惺忪地依偎进项珠珠的怀里叫她妈咪。老于的叙述被打断了,他有些惊奇地看着项珠珠怀里的孩子。项珠珠笑着告诉老于,她结婚晚,所以孩子才这么小。孩子把老于拉进了现实:客厅,温水,暖气时间太晚了,有十一点了吧,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
14、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吗?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了门后,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他的心是憋闷的,项珠珠使他憋闷么?他觉得不是,因为她根本就没有拒绝他什么啊。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
15、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再也别让他去请求。(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于女儿的手和耳都冻了,家里没有暖气,表明他们一家日子拮据,生活困顿。B. 老于在项珠珠家里和她谈文学,主要是因为他知道项珠珠中学时非常喜欢文学。C. 项珠珠家里整洁温暖与老于家里的贫寒,穿睡衣的小女孩与老于女儿形成对比。D. 作者主要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老于,展现他想求人却又羞于启齿的复杂心理。7. 关于老于与项珠珠见面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6、( )A. 来到项珠珠家里,老于意识不到她家的摆设,是因为他从心里瞧不起女副市长。B. 老于反复说“没事”,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守“义”而耻于言“利”的心理。C. 作者善于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本文细腻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D. 详尽的心理剖析,袒露了老于被内心现实生活的诉求与尊严不断撕扯的处境。8. 本文充分展现了老于内心的种种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 最后,老于对一棵树讲出了自己那难以启齿的请求,这样的安排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
17、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田忌将之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
18、人终何涂之从而致之齐?”“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涂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注】醯壶酱甀:醋瓶子、酱罐子。漓然:流动的样子。(选自战国策东周策)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秦之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B. 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
19、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C. 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D. 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兴师,指兴兵、起兵,文中的“师”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师”含义不同。B. 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就九个鼎,以九鼎象征国家政权,是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C. 致之齐,指把九鼎送达齐国,文中“致”与劝学中“而致千里”的“致”含义相同。D. 弊邑,偏僻的小城镇,古代也指对自己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地的谦称,文中含义为后者。12. 下
20、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秦国兵临城下索要九鼎的要求,周君忧心仲忡,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主动请缨为周君去齐国借兵救援。B. 颜率为了让齐国对东周施以援手,面见齐王,表示齐国此举既可以获得美名,又可以获得东周君臣送予九鼎。C.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索要九鼎,让东周兑现诺言时,周君十分担忧,颜率主动出使齐国,最终为周君解除了忧患。D. 颜率见到齐王之后,极力陈说齐国一定找不到合适的人运送九鼎,也没有合适的运送道路,最终打消了齐王的念头。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田忌将之以救周,而秦兵罢。(2)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21、”14. 颜率两次前往齐国劝说齐王,他劝说的目的和策略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蚕谷行杜甫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句式参差,韵律自由,与琵琶行一样都是古体诗。B. 诗人以夸张手法控诉了天下几乎没有一座城池是没有战乱的。C. 诗中写到农业生产缺少田地,农事艰难,呈现一派荒凉景象。D. 本诗语言质朴,如“牛尽耕,蚕亦成”带有明显的口语特点。16. 试比较本诗与杜甫登高在情
22、感上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两句以比喻和对比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命的短暂与渺小。(2)在乐曲演奏中停顿的留白艺术也能够传递感情,白居易琵琶行中“_,_”的两句对此进行了解释。(3)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一直钟情于明月。在文人的笔下,诗词中出现的“月”往往寄托着他们的人生感慨,如本学期我们学过的“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年轻人追捧的风尚,国潮正在成为这代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各文博单位纷纷“出
23、圈”,文物雪糕打造出“舌尖上的博物馆”,考古盲盒让人人都能成为考古人,文具、服饰、日用品等国潮文创产品 。博物馆启动好玩的亲民模式,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轮番上映,以崭新的形式宣传文物:唐宫夜宴只此青绿洛神水赋用创意古典舞切中时代的审美脉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张力发挥得 ;年轻人最集中的游戏阵地也被国潮席卷,游戏在背景音乐上下功夫,邀请非遗传承人加盟创作。非遗国潮的种子在年轻人的心中悄然种下,并在不经意间生根发芽。这是长期以来春风化雨的结果,是用传统文化辛勤浇灌的结果。在一系列文化现象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苏醒,文化自信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
24、韵”,孕育出 的文化积淀。各文博单位的“出圈”,不仅点燃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和人们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也创造了更多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可能性。传统和时代碰撞、交响,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创造了更多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可能性,也点燃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和人们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B. 不仅点燃了人们的文化自信,激发起人们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也创造了更多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可能性。C. 不仅激发起人们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点燃了人们的文化自信,也创造了更多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可能性。D. 不仅创造了更多传统与现代碰撞
25、的可能性,也点燃了人们的文化自信,激发起人们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费孝通先生的社会科学论著乡土中国虽然语句通俗、篇幅不长,但对于中学生来讲,内容却不易懂。一方面, ,阅读难度不小;另一方面,书中描述的“乡土社会”,乡村的孩子恐怕都会感到陌生,距离城市里的孩子就更加遥远。有条件的师生可以通过实地的田野考察,增加直观感受,作为阅读的辅助。我有一年曾在费先生访问过二十六次的江村,碰到两拨由老师带队前往参观学习的中学生。事实上, ,正是费先生一直倡导和践行的
26、研究方法。而最根本的,还是要知难而上,沉下心来,耐着性子, 。正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先生所提示的,人年轻时要有意识地读一些“深”一点的书。21. 下列句子中的“我”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用法相同的一项( )A.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条行事准则。B. 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C.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D. 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句话叫“欲成大事者必
27、读王阳明”,王阳明心学中写到:如果你的事业或者人生陷入困境,不外乎三个原因:第一,不明事,无法发现事情背后的真相:第二,不明人,不明白人言行背后的动机;第三,不明已,陷入各种情绪和欲望的轮回。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号角。建设社会主义
28、现代化强国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也需要更为主动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果说,文艺工作者是生产精神伟力、精神引力的“工程师”,那么,包括“文艺评论两新”在内的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就是参与工程生产建造的“监理师”,其天职就是和创作者一道确保文艺作品这一特殊精神产品的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一刻都离不开文艺的滋养和支撑,都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担当和作为。文艺评论应在增强历史自觉、历史主动上持续发力,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看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来龙去脉,秉承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科学观点,去审视一切文艺
29、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要害找规律,方能给出真正客观权威的文艺评价。(摘编自中国艺术报文艺评论须增强历史主动)材料二:“文艺评论两新”是文艺评论新组织与新群体的简称。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在文艺创作的各个环节展现风采、发挥作用,“文艺评论两新”即具有独特、自由、民间等特性的评论力量也越来越多地在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平台发表意见、传达思想。它们发表意见直接、自由、犀利、“出圈”,尤其是网络名人、大V等往往会以“不容于己”的方式发声,其影响不可低估。置身众声喧哗的融媒体时代,文艺批评多表扬而少批评。除了在自媒体公众号上能看到一些真实的批评文字以外,在许多主流严肃媒
30、体上,表扬式谀评仍是其唱响的主旋律。这种评论,对文艺事业起到的是糖衣炮弹的捧杀作用。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网络文艺,许多传统批评家犹如老虎啃天、无处下嘴,其权威性、专业性被瞬间“解构”用传统文艺批评理论解析,网络作家、网民读者不会信服。而那些“在线批评、随时动手、自由抒怀”的另一种“批评家”,因其批评不专业、较随意,同样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如何让两者尤其是“文艺评论两新”的批评升华转型,如何让它们发出既犀利真实又科学专业的声音,就成为了文艺评论界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这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完善“文艺评论两新”自身价值体系,二要履行好对文艺创作的价值引领职责。毋庸置疑,相较于传统严肃的文
31、艺批评,“文艺评论两新”有着更为灵活而完备的发声机制,往往更能摸准受众的心理,抓准发声的时机,从而准确覆盖特定人群和目标受众。如今主流严肃文艺批评家对民间、网络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乃至式微他们对新兴的艺术形式不够关注和重视。而与主流严肃文艺批评相比,“文艺评论两新”有独特的“杠杆”作用。因为“文艺评论两新”属于关键少数,往往能起到以个体发声撬动宏观舆论的作用。但“文艺评论两新”也有很强的“原子”特性,批评者往往如满天星般地散落于网络空间“元宇宙”之中,很难对他们进行系统性对接,这就给组织和引导带来很大困难。而网络名人、“大V”、个人公众号等自媒体,在民间社会、网络空间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他们之中
32、难免有些人专业水平不高、评论态度不严谨,这部分人所开展的文艺批评往往流于情绪化、极端化,缺少针对性、建设性,使用所谓“极端话术”,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因此,建立公正、专业、理智的“文艺评论两新”非常重要。“文艺评论两新”只有完成自我价值体系的建构,使之步入科学、公正、专业的轨道,才能发挥好对文艺创作的价值引领作用。“文艺评论两新”自身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其发挥对文艺创作价值引领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文艺应当用真善美把人们引导到健康的生活秩序当中,对于读者、观众而言,文艺作品不仅需要“好看”,还需要达到精神上的感动,实现价值观的引导。而要实现这些,除了主流的、专业的文艺批评家群体的价值引领以外,也
33、需要“文艺评论两新”的舆论引导。有鉴于此,有责任心、有使命担当精神的“文艺评论两新”的批评家们理应配合主流的、专业的批评家,形成立体交叉态势,写出更多价值取向正确、形式灵活多样的文艺批评文章。摘编自周思明“文艺评论两新”如何践行初心使命,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艺评论要作者有与文艺创作者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的职责。B. 在融媒体时代,主流严肃媒体对文艺作品的评论都是表扬式的,这不利于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C. 某些网络名人在民间社会、网络空间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如果他们使用“极端话术”会造成不公的现象。D
34、. “文艺评论两新”完成自我价值体系建构,使之科学、公正、专业,有利于发挥其对文艺创作价值引领作用。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艺批评应当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任,但侧重点不同。B. “文艺评论两新”发声机制更为灵活完备,对民间、网络的影响力更大。C. 因某些网络名人、“大V”等专业水平不高、评论态度不严谨,需要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范。D. “文艺评论两新”发表意见直接、犀利、自由,这在价值引领方面比主流媒体更具优势。3. 下列对材料论证特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兼谈文艺工作和文艺批评工作,在两者的对举中强调了文艺批评工作的重要性
35、。B. 材料一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艺批评要增强历史主动。C. 材料二先提出“文艺评论两新”影响力大,再分析文艺评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D. 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问题意识突出,有很强的现实价值。4. “文艺评论两新”应该如何做好文艺批评工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5.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举例说明。【答案】1. B 2. D 3. A 4. 结合材料一:要做好文学创作的“监理师”,增强历史自觉、历史主动,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进行文艺批评。结合材料二:要不断完善自身价值体系:既要直接、自由、犀利、真实,又要避免情绪化、极端化,
36、提升专业水平,提出理性的、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结合材料二: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任:配合主流、专业的批评家,形成立体交叉态势,写出更多价值取向正确、形式灵活多样的文艺批评文章。 5. 比喻论证。文中用“老虎啃天、无处下嘴”来比喻传统批评家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网络文艺时的无奈处境。对比论证。文中将“主流(传统)严肃的文艺批评”和“文艺评论两新”做对比,论证了“文艺评论两新”特有的优势。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主流严肃媒体及网络批评家的缺陷,从而推出“文艺批评两新”转型的方法途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都是表扬式的”错,材料二原文为“除了在自
37、媒体公众号上能看到一些真实的批评文字以外,在许多主流严肃媒体上,表扬式谀评仍是其唱响的主旋律”,意思是很多主流严肃媒体都以表扬为主,并非“都是表扬式的”,这是以偏概全。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推理判断的能力。D.材料中原文为“(文艺评论两新)发表意见直接、自由、犀利、出圈,其影响不可低估”,并没有说“在价值引领方面比主流媒体更具优势”,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A.材料一原文为“如果说,文艺工作者是生产精神伟力、精神引力的工程师,那么,包括文艺评论两新在内的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就是参与工程生产建造的监理师”,兼谈文艺工作和文艺批
38、评工作,但提到“文艺评论应在增强历史自觉、历史主动上持续发力,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意在表达文艺批评应如何做,而非“强调了文艺批评工作的重要性”。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一“文艺评论应在增强历史自觉、历史主动上持续发力,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可知,要做好文学创作的“监理师”,增强历史自觉、历史主动,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进行文艺批评。结合材料二“文艺评论两新即具有独特、自由、民间等特性的评论力量也越来越多地在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平台发表意见、传达思想。它们发表意见直接、自由、犀利、出圈”“他们之中难免有些人专业水平不高、评
39、论态度不严谨,这部分人所开展的文艺批评往往流于情绪化、极端化,缺少针对性、建设性”可知,要不断完善自身价值体系:既要直接、自由、犀利、真实,又要避免情绪化、极端化,提升专业水平,提出理性的、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结合材料二“有责任心、有使命担当精神的文艺评论两新的批评家们理应配合主流的、专业的批评家,形成立体交叉态势,写出更多价值取向正确、形式灵活多样的文艺批评文章”可知,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任:配合主流、专业的批评家,形成立体交叉态势,写出更多价值取向正确、形式灵活多样的文艺批评文章。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考生要能够识别论证方法,并能够结合文本举例说明。比喻论证。文中用
40、“老虎啃天、无处下嘴”来比喻传统批评家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网络文艺时的无奈处境。用“杠杆”来比喻论证“文艺评论两新”可以以个体撬动宏观的作用。用“原子”来比喻论证“文艺评论两新”多以独立个体状态存在于网络空间“元宇宙”中,很难系统性对接,在组织和引导存在很大困难的特点。对比论证。“如今主流严肃文艺批评家对民间、网络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乃至式微他们对新兴的艺术形式不够关注和重视”“与主流严肃文艺批评相比,文艺评论两新有独特的杠杆作用”文中将“主流(传统)严肃的文艺批评”和“文艺评论两新”做对比,论证了“文艺评论两新”特有的优势。因果论证。“因此,建立公正、专业、理智的文艺评论两新非常重要。文艺
41、评论两新只有完成自我价值体系的建构,使之步入科学、公正、专业的轨道,才能发挥好对文艺创作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分析主流严肃媒体及网络批评家的缺陷,从而推出“文艺批评两新”转型的方法途径。(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树下铁凝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嘛,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
42、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找找她又有何妨?谁让她总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呢,谁让她是这城市的父母官呢,难道老于不是归她管辖的一个市民么?再说找她又不是为我老于,是为我的女儿啊,她是个人才,人才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民族属于国家的,让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好一点的居住条件又有什么不对呢?他想起前两天,深夜苦读书的女儿双脚踩在炭火盆的边沿上,炭火烤着了女儿的棉鞋
43、,差点烧着女儿的脚。要是房间有暖气,何至于女儿要围着一只小小的炭盆取暖呢。老于越想越觉得理直气壮,便有些后悔前两次同学聚会没去参加。那本是联络感情的形式之一啊,倘若在那样的场合不断见面,再开口求人办事就显得很自然。不过,即使没有参加那几次的聚会,项珠珠也否认不了老于是她的中学同班同学。这么一想,老于心里安定了。老于家中没有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副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
44、见面聊聊。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副市长家。在项副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不大,但干净整洁,有暖气,桌子上早就倒好了一杯温水,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
45、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这时候,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走进了客厅,她穿着绒布小花睡衣,睡眼惺忪地依偎进项珠珠的怀里叫她妈咪。老于的叙述被打断了,他有些惊奇地看着项珠珠怀里的孩子。项珠珠笑着告诉老于
46、,她结婚晚,所以孩子才这么小。孩子把老于拉进了现实:客厅,温水,暖气时间太晚了,有十一点了吧,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吗?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了门后,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他的心是憋闷的,项珠珠使他憋闷么?他觉得不是,因为她根本就没有拒绝他什么啊
47、。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再也别让他去请求。(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于女儿的手和耳都冻了,家里没有暖气,表明他们一家日子拮据,生活困顿。B. 老于在项珠珠家里和她谈文学,主要是因为他知道项珠珠中学时非常喜欢文学。C. 项珠珠家里整洁温暖与老于家里的贫寒,穿睡衣的小女孩与老于女儿形成对比。D. 作者主要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老于,展现他想求人却又羞于启齿的复杂心理。7. 关于老于与项珠珠见面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来到项珠珠家里,老于意识不到她家的摆设,是因为他从心里瞧不起女副市长。B. 老于反复说“没事”,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守“义”而耻于言“利”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