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开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
2、,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
3、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
4、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
5、罪过之一。为了说清楚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大概是个什么情况,我别无他法。只好将我本人迷恋阅读的一些情形如实相告。我早早地开始了读书生活,也知道应该努力去正确而恰当地选读世界文学。我广泛涉猎,认为了解和懂得某些生疏的事物乃是自己的责任。殊不知这种将读书当作学习以教养和公平为阅读外国文学的目的和准则的方法。实在不合我的天性;相反在书籍的世界中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兴奋不已。许多这样的热情交替出现,有的过一定时期去而复来,有的出现一次便永远消失了少年时代,我唯一熟悉并可以利用的是我祖父的巨大藏书室。在它数以千计的卷帙里面,绝大多数我一点不感
6、兴趣,也永远不会再感兴趣。可是就在这故书堆中,渐渐地我也发现了另一类东西。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不多的那么几本书;但正是它们促使我慢慢地将这显得如此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并且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不过是一部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插图的鲁滨逊漂流记以及两巨册1830年出版的四开的一千零一夜的德译本,同样配有插图。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名字。书架上有几册还是他生前出版的十六开蓝色硬纸面的德译本。我没有忘记,
7、我怎样第一次翻开他的作品却几乎不懂他说些什么。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描写得如此详尽每个月入息多少,从母亲方面得到的遗产是多少,还有希望得到多少遗产,以及欠债多少,等等。我大失所望。我所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是前往陌生国度的旅行,或者是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谁知没有这一切,却要我去操心一个年轻人,一个还完全陌生的年轻人的钱包!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摘编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材料二: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
8、,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
9、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摘编自王佐良上图书馆)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黑塞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就是一生读书都要遵从内心兴趣的声音,而不是强迫自己耐着性子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B黑塞读书很早,少年时代就遨游于祖父数以千计的藏书中,但很多书他并不感兴趣,引起他兴趣的是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C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照明相当差”“一灯如豆”,与作者心忧祖国战乱、忙于眼前功课的压抑
10、情绪相互映衬,写出作者这一段不平静的读书经历。D马克思常去的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华美,王佐良在这里读书想到了莎士比亚的台词,以此表达对图书馆的赞美和对知识的崇敬。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黑塞举阅读巴尔扎克作品的例子,阐释了在感兴趣的书籍少或者全然不感兴趣的状态下,顺其自然,终究也会走到阅读的道路上来。B黑塞在批评错误读书方法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读书是为了拓展人生的意义,是为了与世界相通,思路清晰、娓娓而谈。C“上图书馆”中的“上”所包含的情感、有敬畏、感谢之意,王佐良用一个“上”字,表明图书馆是他一生进步的阶梯。D王佐良认为,一个人藏书丰富、独拥书城自鸣得意固然
11、愉悦,而上图书馆读书感受环境氛围与知识的浸润,则另有一番乐趣。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读书是愉悦的”的一项是()(3分)A在书籍的世界中,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兴奋不已。B我和我的同学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C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研读世界文学会有哪些收获?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5两则材料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请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暮
12、鼓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地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弛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肥坠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抱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锹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剥啦、刺啦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
13、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夫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粝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身材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
14、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
15、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饭后的奖赏。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
16、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以及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的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她对会所的鼓声并
17、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她”认为即使自己脸上长了雀斑,也不会影响自己的青春感,表明“她”虽然处于人生的暮年,但仍然充满自信和对生活的热情。B在“她”的眼里,那
18、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C农民工母子“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引发了“她”的联想,也表达“她”对乐观、坚强精神的赞美。D会所里的暮鼓声有点喑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回家,此刻,生命的积极鼓点在她心中敲响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出现两次,点明了日暮时分,照应了题目,也烘托出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B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身材壮实的儿子反复呼喊“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一个憨厚孝顺的儿子形象跃然纸上。C小说
19、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具体可感,使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使枯燥的生活道理变得生动。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启人深思,极富艺术感染力。8请从人物动作和心理两方面对小说中画线的句子进行分析。(4分)9结尾三段写到暮色中的鼓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21、,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材料二: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22、,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理胜义立A则位尊矣B王公大人C弗敢骄也D上至于E天子F朝之G而不惭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与“下饮黄泉”(劝学)中的“下”词义相同。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中的“爱”词义不同。C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后面的停顿为句。D“凡遇合也”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中的“凡”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师说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
23、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B韩愈用圣与愚、为子择师与自身耻师、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三组对比,论证了“耻学于师”的愚蠢,批判了当时社会轻视师道的现象。C韩愈以孔子为例加以论述,说明古代圣人重视师道,进一步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D即使老师能够“胜理”“行义”,王公大人们也会对老师态度傲慢,何况想让所有学生都尊敬老师,本身也是很困难的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14在师说中,韩愈提出了哪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看法?请
24、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连用7对叠词,使一种孤单、凄切、悲郁的情绪笼罩全篇,令人叹赏。B“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三个带“怎”的句子间隔使用,不断
25、深化词人的愁情。C旧时曾栖宿在自家屋檐下的群雁飞来,越发触动词人的愁肠;虽然菊花满地,词人无心看花,更不想去摘它赏它。D黄昏的细雨点点滴滴滴落到词人心头,一遍又一遍敲击着词人悲郁之极的心扉,让词人的愁情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16这首词通篇写“愁”,词人因何而愁?为什么不明确写出“愁”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两句,采用对仗形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2)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3
2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袁隆平院士,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事迹相信我们都。袁隆平院士,是我们心目中的科学家。他身上有着太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爱国报国、无国界的学术精神,勇于挑战、不怕失败的坚韧意志,淡泊名利、谦卑笃实的人格风范等。袁隆平院士最大的成就是把“杂交水稻”从0变成了1。在他之前,杂交水稻只是一个概念上的东西,但是完全无法种植生产,正是他和他的团队把这种概念上的东西变成了实际的农作物。杂交水
27、稻的伟大之处也不是口感,而是“可控”。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具有更大的适应力与更高的产量,粮食生产更具抵抗风险。面积;气候恶劣时,则可以增加。的时候,可以适当减少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气候恶劣时,则可以增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这是对袁老的铭记和缅怀,这是在告诫每一代学子,不要忘记今天的丰衣足食源自哪里。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下列与文中“可控”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面对“万类霜天竟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B姑娘们私下里都叫
28、他“北京话”。C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D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大雪兆丰年”是一句流传很广的农谚,意思是,是来年庄稼获得丰收的预兆。这不仅是我国先民农业生产的经验总结,而且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一是大雪能为越冬作物保暖。“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在北方一些地区,三九寒天,最低温度可达零下十几摄氏度,而松软的积雪阻挡了冷空气侵入,保护作物过冬。二是。“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虫害少”,雪中含有丰富的氮化物和硫化物,积雪融化后,可以对土壤起到很好的施肥作用。三是
29、雪在融化时可以冻死害虫。“大雪半融加一冰,来年病虫发生轻”,积雪融化时会从土壤中吸收许多热量,可以把土壤表面与作物根茬里的害虫冻死。四是雪融化能为土壤提供水分。“雪多下,麦不差”,雪融化而成的水留在土壤里,不仅能缓解开春旱情,而且对春耕播种及越冬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请简要分析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表达效果。(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学习之道。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
30、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今天我们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请以“劝学新说”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35分)(一)(19分)1(3分)A(“黑塞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就是一生读书都要遵从内心兴趣的声音”有误。)2(3分)B(“黑塞在批评错误读书方法的基础上”有误。)3(3分)D4(4分)可以获取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使人感到满足和幸福;建立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让人生更有意义。(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5(6分)共同点:
31、两则材料都是随笔,都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读书的生活和感悟。不同点:材料一论述读书的意义,充满睿智,温暖感人;材料二回顾上图书馆的经历,表达对图书馆的礼赞和对知识的崇敬。(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二)(16分)6(3分)A(“但仍然充满自信和对生活的热情”有误。)7(3分)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有误。)8(4分)母亲的“挡了挡”“抢先咬”等动作,是想把大胡萝卜让给儿子,传神地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母子两人都“很响地嚼起来”胡萝卜,表现出他们面对艰辛生活的坚强、乐观心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6分)用“暮鼓”象征农民工母亲倔强的品格,“她”在暮鼓
32、声中也有所感悟。揭示主题,人应具有到暮年仍不消沉、老而不衰的态度。照应标题“暮鼓”,开头、结尾形成呼应,结构严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35分)(一)(20分)10(3分)BDF11(3分)A12(3分)D(“王公大人们也会对老师态度傲慢”“何况想让所有学生都尊敬老师,本身也是很困难的事”有误。)13(8分)(1)(4分)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大意2分,“相若”“卑”各1分。)(2)(4分)遗弃道理放下道义,来要求不一定能实现的事,又想得到别人尊重,不也是很困难吗?(大意2分,“释”“欲”各1分。)
33、14(3分)明确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确立能者为师的择师标准;指出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胜于弟子。(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二)(9分)15(3分)C(“旧时曾栖宿在自家屋檐下的群雁飞来”有误。)16(6分)国破、家亡、流落异乡的晚年孤寂等。如果明确列出“愁”的原因,就破坏了词的意境,降低了艺术感染力。词人虽然没有明确写出“愁”的原因,但借助多种艺术手法让愁苦郁结的情状呼之欲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三)(6分)17(6分)(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三、(20分)(一)(1
34、0分)18(3分)耳熟能详德高望重风调雨顺(每空1分,意思相近的成语皆可。)19(4分)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具有更强的适应力与更高的产量,让粮食生产更具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大”改为“更强”,在“粮食生产”前面加上“让”,在“风险”后加上“的能力”,一处1分,整体1分。)20(3分)D(二)(10分)21(6分)冬天下几场大雪大雪能为土壤补充养料使土壤温度降低(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22(4分)将大雪覆盖比作“盖三层被”,将小麦丰收夸张为“枕着馒头睡”,概括出大雪预兆丰年的农业生产经验,生动形象;口语化,易于理解,便于传播。(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四、(60分)23(60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参考译文:材料二:所以,老师的职责在于依循事理,在于推行道义。遵循道理,道义就确立了,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也不敢对老师骄横轻慢,上到天子拜见老师也不会羞惭。凡君主与老师相遇而和洽的情况,不一定能实现。遗弃道理,放下道义,来要求不一定能实现的事,又想得到别人尊重,不也是很困难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