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中联合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3292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中联合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中联合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中联合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中联合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中联合调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

2、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的特点在抒情。作为读者

3、,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是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如臧克家老马诗中的句子: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诗人写的是不胜重负的老马,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韧毅力的赞美。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因为

4、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炼,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

5、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能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是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6、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节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告诫欣赏者不要存有“读诗可以创造一切”的不切实际的奢望,主要是因为诗歌有“不可能详尽地叙事”的特点。B.读者在欣赏诗歌时,希望在通过诗的形象获得情感共鸣之外,还能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的情感经历,但这一过程并没有创造性。C.诗歌的精炼的特点,决定了读者在欣赏时除了要把握字

7、词所包孕的丰富含义,还要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的韵味。D.“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稳定性”指诗中蕴含的情思有共通性,“随意性”指该情思唤起的读者的具体感受因人而异。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创作诗歌是从丰富的世界到语言符号,读者欣赏诗歌是从语言符号返回丰富的世界,他们都属于再创造活动。B.虽然长干曲后两句可以理解为“自语”,也可理解为掩饰羞窘而对“君”解释,但欣赏诗歌时并不能任意想象,还要受到诗歌内容的约束。C.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免直说,一般采用隐喻的方式表达深远的意思,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给读者的欣赏增加了困难。D.读者欣赏诗歌时往往把自己的主观

8、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因此我们在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可能会读出自己的怅惘和失落。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这个观点的一项是(3分)A.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B.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C.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D.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4.请结合文中对“泡”的解说,欣赏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百合花(节选)茹志鹃(一)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

9、块头不大,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我向他提出休息一会,他便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他坐下来。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在家时你干什么?”“帮人拖毛竹。”“你多大了?”“十九。”“参加革命几年了?”“一年。”“你怎么参加革命的?”我问到这里自己觉得这不像

10、是谈话,倒有些像审讯。不过我还是禁不住地要问。“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家里还有什么人呢?”“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你还没娶媳妇吧?”“”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二)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

11、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

12、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不肯借的道理了。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

13、一送,说:“抱去吧。”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

14、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三)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

15、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路上休息时,我问及小战士的过去、年龄、家庭状况等情况,主要是为了缓和

16、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B.从我和小战士借被子的不同结果以及对百姓的不同看法中,可以看出我在做群众思想工作方面更为成熟老练。C.小战士拒绝让新媳妇给他缝补衣服,一方面有赌气的成分,但重要的是体现了革命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高尚品质。D.面对小战士的牺牲,新媳妇发出了两次短促的“啊”,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是一致的,流露出新媳妇的悲痛之情。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的比喻生动形象,一方面说明我给小战士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也突出我给小战士护送工作带来的危险性。B.新媳妇“咬着嘴唇笑”的细节,既体现了新媳妇努力克制自己行为的可爱,也侧面反映了

17、小战士借被子时的慌乱局促的可笑。C.文章第三部分开头的环境描写,是“诗化小说”的具体表现,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也表达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希冀。D.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将小战士的形象丰富化、立体化,实现了人物形象由扁平向圆形的转变。7.文中三处划线句都提及小战士肩上撕下来的“布片”,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8.“小战士”鲜明地展现了特定年代特定年龄的“青春模样”,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居易敏晤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曰:“吾谓

18、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盩厔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圣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后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俄转中书舍人。于是天子荒纵宰相不

19、才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暮节惑浮屠道尤甚,至经月不食荤,称香山居士。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初,颇以规讽得失,及其多,更下偶俗好,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鸡林行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甚伪者,相辄能辩之。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后敏中为相,请谥,

20、有司曰文。(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于是天子A荒纵B宰相C不才D赏罚E失所宜F坐视贼无G能为10.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居易敏晤绝人”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绝”意义和用法不相同。B.“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与“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两句句式不同。C.“非所以发扬圣德也”与“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所以”意义和用法相同。D.“事无不言,多见听可

21、”与“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两句中“见”意义和用法相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顾况倚仗自己的才华很少推重认可他人,但非常赏识白居易,他对白居易的评价正面表现了白居易在文章创作上的非凡才华。B.白居易在与宪宗谈论中直接指出皇帝错误,宪宗一定要斥贬他。在李绛劝诫后,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像过去那样。C.武元衡被杀后,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迅速捕捉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宰相嫌他越职,因而不高兴。D.白居易工于诗歌,创作颇丰,当时士人争相传诵,甚至被鸡林行商卖给他们的国相,一篇诗歌大概能换一金。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2、。(8分)(1)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4分)(2)暮节惑浮屠道尤甚,至经月不食荤,称香山居士。(4分)13.白居易在寄唐生中写“惟歌生民病”,他关心民生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春宿左省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注: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珂:马铃。封

23、事: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绘值夜时“左省”的景色,花朵隐约可见,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得自然真切,历历如绘。B.颔联“动”“多”两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星光闪动、月色生辉,也写出千门万户在星月映照下巍峨清丽的特点。C.尾句“数问夜如何”很有特色,既与诗歌标题相呼应,又以问句作结,戛然而止,给人一种韵味悠长的感受。D.这首诗直抒胸臆,通过描写在门下值夜时的心情,表达作者忠勤为国的心志,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15.诗人围绕“不寝”具体叙写了哪些活动?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24、本题共1小题,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说天气变化无常,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风景壮丽,更赞美这里涌现的叱咤风云的豪杰,向下阕过渡的句子是: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 , 。(4)琵琶行中,白居易告诉人们在艺术表现中要适当以“空白”展现更丰富的意蕴的名句是: ,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两句写人们社日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与前面的“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照。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

25、用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经过了九十余年的安定,唐朝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开元年间,唐朝迈入全盛时期。由于近百年的繁荣发展,唐朝文化在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处于十分先进的地位。通过先进文化的长期哺育,以及艺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营造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于是诗坛群星涌现,诗歌艺术日臻成熟,富有盛世精神的唐诗成为了我国诗歌史上的高峰。李白的诗是盛唐诗歌的精华,它奇妙地凝聚着盛唐诗歌的艺术风貌,兼有豪壮和明秀的美。他的诗充满自信,充满理想主义,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有一种巨大的、逼人的气势。他奔放的热情,坦荡的胸襟,率直的性格,豪侠式的行为,

26、也是典型的盛唐式的。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他个人的性格气质,全都反映在他的诗里。他的诗如长江大河,奔泻直下;如天风海涛,不知自何而来,向何而去。追求理想,抨击黑暗,感慨人生,蔑视权贵,幻想神仙,纵情山水等等,凡是他要表达的,都脱口而出,没有任何拘束,没有任何隐瞒。出口之后,便滚滚滔滔,不可遏止。他的诗情是爆发式地倾泻出来的,而不是流淌出来的。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18.请分析画浪线句子的表达特色。(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一个土陶小泥炉,一张铁丝网,一壶沸腾的

27、红茶,一团燃烧的炭火这个冬季,“围炉煮茶”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社交消费新方式。随着社交平台的进一步破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来品味茶文化,以求重新唤醒古老而传统的茶文化,于是“围炉煮茶”,成为年轻人社交的新宠。“围炉煮茶”火热兴起,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很长一段时间内,而“围炉煮茶”主力为年轻人,这形成了某种违和感。人们不禁联想到前一段时间,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的露营、骑行、飞盘等运动,正是因为这些运动契合了城市人亲近大自然的诉求,而在冬季,“围炉煮茶”似乎能满足人们宅在家里暖洋洋过冬的心境。不久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28、作名录,“围炉煮茶”热潮迅速兴起,彰显了传统茶文化对国人生活美学的深刻影响。可以说,“围炉煮茶”是持续火热的传统文化回归生活又一例证,也是当代年轻人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新玩法的生动体现。相信,随着,古老的茶文化将被更多年轻人所接受,并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19.请结合本文的语境解释“破圈”的意思。(2分)20.“围炉煮茶”为什么会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社交消费新方式,请概括原因。(4分)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关于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

29、而不学则殆”;荀子认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你是如何看待两者关系的?请结合个人的学习经历,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这一过程并没有创造性”错2.A“没有什么不同”错3.C4.这一联写既出了疾风卷落叶的萧瑟之景以及江水滚滚向前的磅礴气势,营造出苍凉雄浑的意境(3分);又表现了诗人面对广阔宇宙中生命凋零时的感伤以及因时间不息、韶华易逝而生的悲凉。(3分)5.B A两者不存在矛盾 C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D内涵情感不一致6.A “危险性”错7. 第一次是撕破场景,表现

30、了小战士接被子时的慌乱,也为后文认出牺牲者是小战士做伏笔;第二次是塑造形象,表现了小战士结束任务后的轻松喜悦,体现了小战士的可爱,也表达了我对他的关心。第三次是确认身份,以此证明死者正是小战士,并与前文形成呼应。(1点2分。)8. 面对异性时的紧张局促;谈及婚姻爱情时的害羞忸怩;处理矛盾时的急躁冲动,情绪易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拯救群众安危时的奋不顾身。(1点1分,答对4点即可。)9.(3分 )BDF10.(3分)D 多见听可:被动;才美不外见:显现11.(3分)A 正面表现错12.(1)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取,他便乞请调任外官,任杭州刺史。(1句一分)(2)(白居易)到了晚年

31、尤其迷信佛教,以至整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暮节:晚年1分;惑浮屠:迷信佛教 1分;至经月:以至整月1分;不食荤腥:不吃荤 意思对1分。)13.(3分)修筑湖堤,引水灌田;疏通水井,便民取水。(一点2分,两点3分。)14.(3分)D (直抒胸臆错)15.(6分)(1)观赏夜景;(2)遥想(想象)听到打开宫门,百官上朝之声;(3)惦记第二天上书奏事(4)多次询问夜况。(每点2分,任意3点满分。)16.(10分)(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3)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4)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5)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17.先进文化的长

32、期哺育,以及艺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主语残缺、搭配不当。一处2分,两处3分)18.(1)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2分,1个修辞手法1分。)将李白的诗歌比作长江大河,天风海涛,突出诗歌豪壮(有气势)的特点,是盛唐精神和个人气质性格的体现。追求理想等五个句子构成排比,多方面表现李白诗歌丰富的内容。(2分,比喻和排比的效果各1分。)(2)句式上多为短句,语言简洁明快。(1分,写出短句即可给1分。)19.“破圈”是指社交平台沟通了不同的文化圈层,茶文化突破原有的文化圈层,被年轻人接受,并成为了年轻人社交的新方式。(突出沟通不同文化圈层,即可给

33、2分)20.(1)茶文化的魅力或传统文化的回归(2)社交平台的宣传(3)满足年轻人的生活需求(或满足宅在家里过冬的心境)(写出2点给4分)21 这一新兴吃茶方式逐渐风靡(写到吃茶方式流行即可)喝茶似乎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茶文化的不断发现和挖掘(写到对茶文化的新开发之类的即可)作文评分细则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关于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认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你是如何看待两者关系的?请结合个人的学习经历,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34、于700字。【解题】材料借两则名言论述“学思”的关系。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并重,缺一不可,突出其统一性原则。荀子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通过对比,强调学的重要性,但并未否定思的价值。两则名言表达了对“学思”关系的不同理解,理解的差异跟其说理的对象和目的有关,但都在强调“学”“思”在人生学习、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对“学”的界定一般指学习,也可延伸为“实践”“行动”;对于“思”的界定可以专注于思考,也可拓展为“反思”“理解”等。对于学与思的理解,可以聚焦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思考,也可以由此类推到其他领域,表达特殊到一般的道理。写作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经历讨论在

35、一定的前提下“学比思重要”或“思比学重要”都是正确的立意。如果能辩证地看待学思关系,探讨学和思是相辅相成,共存共生,则是更好地立意。如学生在写作中只强调一方而否定一方则视为审题有偏差。【评 分】一、判分原则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根据考卷实际情况赋分,对每一位考生负责。要从切题、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二、判分等级本次作文评分分为七等,一等卷56-60,二等卷51-55,三等卷46-50,四等卷41-45,五等卷36-40,六等卷26-35,七等卷0-25。评分参考量表类别分值审题立意语言表达主要特征提示一等卷5660分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或新颖。语言有

36、特色,言近旨远,言简义丰。充分体现题意,基于材料生发观点。文章有灵气,角度选择精当,结构精巧独特。侧重议论的,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有层次展开。例证和议论精谁、灵动、深刻,情理相融,思维品质突出;侧重叙述的,感情真挚,能选择个性化的细节巧妙展开,有独特的构思,鲜活的语言,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二等卷5155分审题准确,立意清晰,有见识。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能尽意。能体现题意,基于材料生发观点。文章有亮点,层次分明。侧重议论的,观点正确,角度恰当,说理透彻,有逻辑性:側重叙述的,能聚焦某个现象,主旨准确,有生活气息,有形象和意境。三等卷4650分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语言通顺,言能达

37、意。能体现题意的主体内涵,基于材料生发观点。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侧重议论的,观点明确,用例正确,说理清晰;侧重叙述的,主旨明确,叙事完整。四等卷4145分审题基本清楚,立意基本清楚。语言大致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体现了题意的部分内涵。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侧重叙述的,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五等卷3640分审题不完整,立意不清晰。语言不够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体现了题意的部分内涵。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侧重叙述的,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六等卷2635分貌合神离。语言拙劣,多有语病,标点随意。材料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无关,写作水平较差。

38、七等卷025分自说自话。语言粗俗、混乱,基本功差。全然不顾材料,写作水平差。三、判分提示总体原则:(1)阅卷参考均分:45分;(2)判分等次清晰,有区分度;(3)优分作文判入一、二等卷。1.学生能抓住“学”“思”侧重强调一方面的重要性,辩证分析两者对学习成长的重要性,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正常评分,以45切入。2.学生如果肯定一方,否定一方,则判为审题偏差,36分切入,最高不超过45分。四、个案处理1.经“查重”,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25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2.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34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4分;500字左右,25-29分;600字左右,30-34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3.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9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合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7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8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4.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5.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