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2567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贵州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贵州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贵州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贵州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以来,黄河中下游静态的部落生活渐被战乱、征服和群体杀戮打破,华夏旧(早期)文明与国家由此产生。从孕育到成熟,华夏旧文明跨越两千年。和同期的其他古代人类文明一样,它们都属于神权与王权合一、宗教主导的社会。如果一直延续下去,历史将充斥族群壁垒、杀戮与献祭。但周灭商后,以杀戮和人祭为特色的华夏旧文明戛然而止,取代它的,是周公营造的新华夏文明。周公消灭了旧华夏文明及其相关记忆,打破了族群血缘壁垒,让尘世生活远离宗教和鬼神世界,不再

2、把人类族群的差异看作神创的贵贱之别。这是华夏文明最彻底的一次自我否定与重生。在三千年前的古人类文明中,只有华夏文明独自走出了神权的掌控,成为一个“异类”。这是一种过于早熟的世俗文明,一直持续到今日。使华夏文明突然转向的根源,是周公一代人无法言说的恐惧,就像武王姬发的惊梦。他们可能都在殷都生活过,不仅目睹了商人的血腥献祭,甚至包括兄长伯邑考的惨死。恐惧使武王更加依赖人祭宗教,而周公则极端憎恨人祭宗教,势必将其彻底灭绝。这是兄弟二人截然不同的解脱路径。后世人对周公的认识,有事功和制度文化两方面:事功,主要是周公辅佐成王、平定三监之乱,为西周王朝奠定开局;制度文化,主要是周公“制礼作乐”,确立西周的

3、政体,包括诸侯列国分封格局和贵族等级制度。在考古发现商朝的遗址与人祭文化之前,人们对周公的理解只能达到这种程度。但事实上,周公最重要的工作是消灭商人的人祭宗教,以及与之配套的弱肉强食的宗教价值体系。他不仅阻止了周人模仿和继承这种宗教文化,也在殷商遗民和东夷族群中根除了它。尤其关键的是,周公还抹除了与商朝人祭有关的记忆,甚至也隐藏了自己禁绝人祭行为的种种举措。这是为防止人祭宗教的死灰复燃和卷土重来,也是为掩盖周人曾为商朝捕俘人牲的那段不光彩的历史。为了填补人祭宗教退场造成的真空,周公发展出了一套新的历史叙事、道德体系和宗教理念。这主要体现在尚书的几篇诰命中:一、淡化商人对“帝”的崇拜。在商朝末期

4、,“帝”已经和商王身份重叠,商王具有“帝”的神性。但周灭商后,王已经不能身兼“帝”之名号,对周人来说,帝在高高的天庭之上,不会化身为世间凡人,二、为减少神界对现实的干预,周公会尽量用“天”的概念来代替“帝”,因此,天帝发布的命令(“帝命”)变成了含糊的“天命”。天命的观念在后来的中国一直存在,但人们已经忘记了它的缘起。“天”无形无象,无言无行,不容易被赋予拟人化的个性。在诗经里,天帝曾频频给文王下达命令,如命令文王攻打崇国,武王灭商据说也是来自天帝的意旨,但后世周王已经无法接收神界的具体指示,所以改称为“天命”后,它变成了一种更为抽象的、近乎隐喻的道德规训。当然,周公时代还不可能有科学主义的无

5、神论认知,神界即使被放置得比较远,也不会和王朝政治完全绝缘。比如,西周的王就被称为“天子”,也就是天的儿子,而这是连商代甲骨文也没有的词,但无论怎样,“天”还是过于含糊,周人及其以后的历代王朝从未给“天子”增加更具体的神性定义与功能。即便秦始皇使用“皇帝”尊号,其直观用意也是强调自己和六国之王的不同,虽有强调王者尊贵的这一层神性之意,但也使“帝”落入凡尘,并不比“天子”概念更神秘。三、周公宣称,王者应当爱民、德治和勤勉,这样才会受到“天命”青睐,长寿享国;如果王者残暴对待庶民和小人,天命就会转移到更有德的候选君王身上,从而改朝换代。本质上,周公的这样一种“政治一道德”体系是一种“性善论”的社会

6、模型,回避了统治者对民众的征敛和暴力统治,认为王者的使命是护佑和教化万民,进而把道德伦理推进到一切人群中。因为周公掐断了神对人间的直接干预,这意味着华夏世界不会再有主导性宗教,以神的名义颁布的道德律条(如摩西十诫、佛家五戒)也无从产生,所以周人必须另行寻找一套用于世俗生活的道德原则。这种世俗道德的原理,是“推己及人”,也就是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考虑,从而决定自己对待他人的方式。在诗经小雅中有一首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翻译为白话就是,世间的伟大秩序啊,是古代圣人规划的;别人心里怎么考虑的,我设身处地想一下也就知道了。再到春秋晚期,孔子则用了一个字来定义人和人之间的道

7、德标准,这便是“仁”。他的学生樊迟问他仁的含义,孔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而实现仁爱的方法,则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人类的一切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都可以从这八个字推导出来。所以,孔子从不教育学生们不许杀人,不许偷抢因为这都已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里了。周公在事实上扭转了历史进程,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孔子则把一切文本成果汇总起来,形成“六经”经典,传递给后世。华夏文明的源头就是如此,再无其他。可以说,“六经”是截至孔子时代的符合周公精神的华夏世界社会历史知识的总集,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基石,也是传统时代的人们了解商周及更早时代的几乎唯一信息源。换句话说,“六经”决

8、定了华夏新文明独有的内核与特质,是华夏新文明的源代码。概而言之,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战国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贵族退场,这让中国的政治过于“早熟”。而在其他诸人类文明中,神权和贵族政治的退场,都发生在公元1500年之后的所谓近现代时期。周公和孔子的努力维持了两三千年,直到考古学家的铲子挖出夏、商遗址,被“六经”等古文献掩盖和误读的历史真实,才得到重新诠释与复原。我们被考古学改变的认知,不只是夏商。(摘编自李硕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注周人本为商人附庸,与羌人同族,却不得不为商王大批量捕猎羌人,用作祭祀的人牲。后来姬昌(文王)自己的儿子伯邑考也被纣王

9、献祭。李硕认为,虽然孔子是鲁国人,但他的祖先出自宋国国君家族,是商人后裔。孔子后来从事文献整理与学术工作,极有可能发现了周公一心想要隐藏的前朝人祭秘密。一则出于对周公灭商后未对商人施行杀祭的感激;二则也源于对残忍的献祭行为的本能抗拒,所以愿意秉承周公的精神,不遗余力宣扬仁德。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华夏早期文明与国家产生在仰韶文化晚期之后,这与当时战乱、征服和群体杀戮的社会背景不无关系。B.武王与周公因有着无法言说的恐惧,所以他们不管是依赖人祭还是灭绝人祭,其本质都是为了解脱。C.最高统治者称谓从“天帝”到“天子”,而“帝命”随之变成了“天命”,这是周公为

10、了减少神界对现实干预的结果。D.中华文明与其他诸人类文明相比,在文化、政治上具有典型的“早熟”特征,是一个“异类”,这里既包含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有深沉的惋惜之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神权王权合一势必带来族群壁垒、杀戮与献祭等行为,如果让尘世生活远离宗教和鬼神世界,破除神创迷信,各种惨无人道的行为也能得以消除。B.后世人对周公的认识有局限,一则因为考古发现的第一手资料有限,二则也是周公为了掩盖周人捕俘人牲的历史而刻意隐瞒的结果。C.文中用大量篇幅来阐述尚书中的几篇诰命,主要为了证明周公建立新的宗教价值体系以根除人祭的族群记忆的观点。D.被误读几千年的历史即便因

11、考古而得以复原,也不能说周公和孔子的努力白费了,因“六经”而重塑的华夏新文明滋养了一代代华夏民族的精神气质。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推己及人”理念的一项是(3分)A.周文王根据占卜的结果,服从天帝的指令,攻打崇国,并在此建都。B.灭商之后,武王计划将商人押解到洛邑屠杀祭天,但周公不同意,而是主张掐断天帝对人间的干预,彻底废除人祭,建立新的人间秩序。C.“泓之战”中,宋襄公为自己“不鼓不成列”(不对没列好队的敌军开战)辩护:“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D.春秋时期有制作陶人俑随葬和埋入祭祀坑的习俗,结果遭到孔子的诅咒:“始作俑者,其无后乎!”4.周人将灭商的

12、叛乱事业称为“翦商”。历史学者李硕认为,周人翦商大业的所有行动都与商人的人祭文化脱不开干系。请根据文本分条概括其理由。(4分)5.翦商从考古的角度提醒我们,“文明并不是顺水推舟、随潮而至,而是需要每个人去靠近、维系”。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风度铁凝丽景酒店三楼,法兰西,六点。他们是这么告诉她的,她叫程秀蕊。法兰西是他们订的那间房。她走进法兰西时,胡晓南他们几个以及他们各自的太太和先生,正在高谈阔论。他们和她宣并告诉她李博的航班晚点了,李博大约八点才能到。就出生地而言,她生在黑石头村,而他们,是三十多年前从C市去黑石头

13、村插队的人。她意识地看看胡晓南他们,他们衣着都很随便。胡晓南经营珠宝,可他浑身上下没有一样珠宝,上去他的夫人也和他一样,两口子就像和珠宝作对似的。王芳芳是某国际品牌化妆品在这个的总代理,可她自己却从来不用化妆品,也不向程秀蕊她们这些女士推荐。宋大刚供职于一省级中医药学刊,刚从台湾参加一个两岸中药论坛回来。程秀蕊喜欢和他们相聚,从当年在石头村时就喜欢。她觉得他们是不俗的文明的人,而她内心深处总觉得和他们是有差距的。那年,她跑来告诉李博一个消息:她们学校新来了一个名叫吴端的男生。这吴端的父母原市政府的干部,因为有问题才下放到镇上。吴端在学校显得很突出,他穿浅驼色斜纹卡其布眼短裤,把小方格衬衫扎在短

14、裤里。程秀蕊要说的是,这个名叫吴端的男生会打乒乓球,曾经市少年体校选中,来到镇上,已经代表校队打过多次比赛,听说是打遍全县无敌手。所有这一都足以引起一所乡镇中学的注目,而最让程秀蕊兴奋的,是他的球技。她想到了李博,想到他单一人和土墙的拼杀,不知为什么,她突发奇想地要促成一场比赛,一场吴端和李博之间的乒乓球单打”。她自然还有一种让李博打败吴端的愿望,如果用敌方和我方来划分,显然觉得她和李博都属于“我方”。她撺掇李博说,约他来打场怎么样?李博稍微迟疑了一下,结还是答应了一声“嗯”。在那个五月的下午,李博在黑石头村小学的破院子里和镇中学的乒乓球高手吴端如约会。据说吴端还是身穿西式短裤小方格衬衫,白球

15、鞋还是一尘不染。他的球拍是“红双喜”的名,他站在黑石头村小学的院子里,一定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李博的球拍是低一级“流星”的,缘的破损处粘着星星点点的橡皮膏。他的衣裳,严格地说,他的衣裳肯定还溅着一些大粪的点。但这并不妨碍他和吴端在开赛前和比赛后还互相握手据说。之所以用了“据说”,是为这场比赛的策划人程秀蕊没能来看比赛,当时她娘在镇医院做手术。很长时间里,这成为秀蕊一个特别重要的遗憾。守候了娘一夜的程秀蕊满心惦记的都是李博的输赢。她一回村就迫不及待地向胡晓南和大刚打听昨天的比赛。他们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去观战。她又去向村里的大人和孩子打架。谁赢了?她问他们。一些人去小学看了比赛,但村人并不了解乒

16、乓球,他们甚至看不懂输赢。他们的注意力在另外的地方,比如两个少年人的握手,就让他们称奇并且开怀大笑。他们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赛个球还非得握手不可。谁赢了?程秀蕊又急切地想要去问李博。她听说李博正在地里浇麦子,就直奔八队的麦地。远远地她就看见他正弯着腰改畦口。他的细瘦而有力的胳膊挥动着粗柄铁锨,显得那铁锨挺笨大。她铆足了劲儿冲他喊:谁赢啦?谁赢啦?麦子正在灌浆,程秀蕊的呼喊声在饱满而又广阔的麦田里顽强地泛着回音。当李博直起腰比站在程秀蕊对面时,她却又谨慎地盯住他的脸,像怕吓着他似的把叫喊变成了小声,她小声问道:谁赢啦?他当然知道她问的是什么,却不作答。他冲她无声地笑笑,她说不清那笑是腼腆还是自豪,

17、是喜悦还是遗憾接着,他把头微微一偏,望着远方低声感叹道:“那个吴端,嗯,真棒!”李博从来没有告诉过程秀蕊那天的赢家是谁,程秀蕊却永远记住了五月的麦子地里李博的那个瞬间。阳光之下有一个词在她心里突然就涌现了:风度。是了,那就是风度,那就是她在从他们那儿借来的书中见到过却从来没有感受过的词:风度。在这样的风度面前,一时间问和答似都已经显得多余。那时她站在五月的麦子地里,仿佛被定住似的不能动弹,世界也在那瞬间变得安详静谧,洁白纯真。三十多年已经过去,黑石头村的几个年轻人早就各奔东西,程秀蕊也从乡村出来,成了C市的市民。她在城市生活里始终也没再见过那样的风度,而她一生的追寻,一生想要理解和靠近的,又似

18、乎总和出现过那个风度的瞬间有关,直至中年已过,直至老年即近。她喝了一口已经凉了的普洱,听见胡晓南正在讲李博,讲他的科研、他的资产。宋大刚和王芳芳不时呼应着胡晓南,话里话外也不断满意着自己的现状。是啊,程秀蕊觉得胡晓南他们对他们自己无疑也是满意的,他们是生活的赢家。如若不然,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欢迎李博的地方选在“法兰西”呢?他们刻意占据了这地方,又表现着比它高出不少,不也是时刻在意着某种输赢吗?这样想着,程秀蕊就逐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法兰西”、珠宝、化妆品、“1729普洱”、真假壁炉在她这样一个退休职工的心里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她赶来参加今天的聚会,其实也和生活的输赢没有关系。是啊,没有关系。

19、她审视着自己从走进“法兰西”就开始的那么一点拿不准自己的小心思,她从那忽隐忽现的小心思里解脱了出来,她自在了许多,身上的黑裙子是长是短便更是无所谓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程秀蕊生在黑石头村,而胡晓南他们是曾在黑石头村插队的人。程秀蕊喜欢和他们相聚,但内心深处不认可他们的“不俗”“文明”。B.吴端乒乓球水平非常高,而李博喜欢乒乓球,程秀蕊千方百计促成双方乒乓球比赛的原因是她希望李博通过赢得比赛而树立自信。C.李博始终没有说出比赛结果,但他对比赛对手吴端表现出了特别的佩服和尊重,他赛前、赛后都与吴端握手,他还给予吴端好评。D.胡晓南对李博科研和资产的推崇

20、,宋大刚和王芳芳的话里话外,都显示了他们心中拥有的优越感,他们看重输赢,看不起程秀蕊。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运用暗喻,“红双喜”与“流星”喻指双方的球拍,反映了他们二人的不同家世。B.“在饱满而又广阔的麦田里顽强地泛着回音”,形象地描写了程秀蕊的呼喊声之大。C.程秀蕊最后解脱的心理,与她开始忐忑而自卑的心理形成了鲜明对比,强化了主题。D.小说最后一段写到“法兰西”,既照应了开头的段落,也有利于描绘程秀蕊的心理。8.小说标题“风度”具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9.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表达方式,往往采取直接叙述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布

21、局谋篇和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具有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点,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关键词“意识流”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晋文公攻原,襄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

22、也。”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今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而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删改)材料二: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司马懿督张邰诸军,雍、凉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会兵交换,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代兵适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

23、,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邰,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故人至A暮B不来C起不食D而待之E明日早F令人G求H故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归,归附

24、、归顺,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时至轩中”的“归”词义不同。B.“会天疾风”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疾”词义不同。C.“以大信为本”与“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本”词义相同。D.妻子,指妻子和儿女,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的“山东”都是古今异义词。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文公限定期限攻下原国,结果打了十天还没有攻克,就下令撤兵;从原国出来的士人说,再打三天就能攻下原国,但晋文公还是坚持撤兵了。B.吴起遇见了老朋友,于是留他吃饭,老朋友暂时离开了,但答应将回来和吴起一起进餐。吴起等着老朋友吃饭,但老朋友没有马上回来。C.魏明帝

25、派遣二十万大军公开声讨蜀国,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适逢部队换防,有些将士将要离开。D.有人建议诸葛亮把换防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说,自己统兵打仗一向非常讲究信义,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4分)(2)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4分)14.材料中,晋文公和诸葛亮坚守信用的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

26、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注这首诗为诗人途经岳阳所写。失江路,指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途经岳阳而暂泊,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诗人闲卧舟中,心中不由生发思绪。B.“空江”,写出了洞庭湖口冷寂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从遐想中回过神来的茫然。C.诗人的视线由明月转向江面,江面云水茫茫,烟霭沉沉,诗人探寻那归去的水路。D.当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夜已深,诗人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16.这首诗的后四句与杜甫登岳阳楼的后四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

27、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达的情感和情感抒发的方式均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也揭示了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固本浚源”来进行推理,引出“,”的观点。(3)陈情表中,李密反复阐述了自己“辞不就职”的原因,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马头墙,又叫封火墙,指墙之间的墙垣高耸出房屋,形如马头,是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马头

28、墙不仅造型精美,而且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在遭遇火灾时,这样的设计A。马头墙的设计颇为讲究,一般为“金印式”或“朝笏式”,以显示主人对读书或做官的追求。天井,徽派民居的又一特色,由正屋和高墙围合而成。天井檐口有水视,四周瓦面向内倾斜,雨水沿瓦面流入水视内,水视沿内壁而下,将雨水排入地下,俗称“四水归堂”,含有B”之意,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天井的地面石板铺砌,天井具有采光、通风和排水等功能。庭院内设置假山、盆池和花坛,人们置身其中,充满清凉和闲适。白墙黛瓦,黑白辉映,双层屋檐,增加了色差呼应和空间层次的韵律美,形成了精彩纷呈的古村落建筑群,其中最出名的以西递、宏村最为著名。2000年,西递、

29、宏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19.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核桃坪是野生木姜籽和柴桂的乐土。木姜籽花淡淡的幽香如少女般温柔缠绵,正从林木间散发出来,在你眼前浮游。很长一段时间,这固执的意象,始终挥之不去,它,黏附在我的眼帘甚至梦境里。那段时间,我仿佛也成了一株行走的

30、木姜籽树。在山路边一道缓坡下,我看到一棵枝叶茂密的柴桂与一丛丛不知名的灌木挤在一起,柴桂雍容,而灌木则形象猥琐,这大自然的野趣,使我想起了梭罗的自然笔记,他笔下那些精美绝伦的句子,从容,优雅,但又瞬间直抵事物的内核,梭罗说:“如果一种植物不按它的自然本性生长,那么它就只有死亡。”雍容抑或猥琐,只存在于人心;在植物王国里,则没有善恶美丑之分。梭罗是智者,他巧妙地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融入笔端,化在词句之间,这让他的语言有了穿透时空的光芒。柴桂又名香桂,当地人称为桂皮,它与木姜籽一样,都是天然香料。为了躲避人类的肆意滥伐,它们不得不一退再退,在这崇山峻岭中隐伏下来。这片山野,因为它们的存在,天空变得

31、无比湛蓝,鸟雀的鸣叫声也因此特别清丽。朋友自诩为自然达人,他喜欢野外和一切野性之物,他的生命,因无数次山野奇遇而绽放异彩。为了观看绝顶日出,他瞒着家人夤夜出发,独自驾车翻越几十里山路,爬上突兀的巉岩,脚下是千仞孤峰,咫尺处是万丈深渊。岩峦喧响,山风肆虐,他攥着贴地蔓生的灌木丛,蜷伏在仅够容身的方寸之地,居然能目不转睛,一刻不停地盯着天际。当问及他时,他总是地嘟囔一句:“人要保持自然天性,只有经常到野外去!”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木姜籽花淡淡的幽香正从林木间散发出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22.你是如何理解“雍容抑或猥琐,只存在于

32、人心;在植物王国里,则没有善恶美丑之分”的?请结合文段简要说明。(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杭州亚运会从“潮涌”会徽到“薪火”火炬,从“湖山”奖牌到“青花瓷”礼服,还有“大莲花”“小莲花”“大玉琮”“杭州伞”等场馆造型,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体现在杭州亚运会方方面面。传统之外,从采用清洁能源到打造节能建筑,从推出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到开通无人驾驶公交专线,从“能改不建”的场馆建设原则到“亚运遗产”的可持续利用规划“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贯穿赛事筹备全过程,在保障赛事顺利举办的同时也传递着饱含时代内涵的文化价值观念。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33、。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也有深沉的惋惜之意”无中生有,从文本中看不出惋惜之意。2.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各种惨无人道的行为也能得以消除”推理有误,解除了神权不一定就能消除各种惨无人道的行为。B项,“是周公为了掩盖周人捕俘人牲的历史”原因分析不全面,周公刻意隐瞒还有“为防止人祭宗教的死灰复燃和卷土重来”的因素。C项,“主要为了证明周公建立新的宗教价值体系以根除人祭的族群记忆的观点”分杆有误,

34、诰命只能证明周公建立了新的宗教价值体系,而周公建立新的宗教价值体系是为了填补人祭宗教退场造成的真空,是增添新的记忆。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推己及人指的是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考虑,从而决定自己对待他人的方式。C项中宋襄公站在敌方角度思考,所以会等对方渡河列好队才击鼓进军。而A项很明显是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B项中周公废除人祭也主要是出于政治的需要;D项中诅咒最先发起陶人俑随葬习俗的人断子绝孙,这是对人祭这一残暴行为的否定.并不是站在陶人俑的立场看待事情。4.周人翦商是为了摆脱被商人奴役尤其是被献祭的命运。周人废除人祭,掩盖历史,是为了消除对人祭场景的恐惧。周人重新

35、构建华夏新文明起源.是为了填补人祭宗教退场造成的真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浅层原因到深层原因依次加以分析即可。5.文明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发展的.里边太多人为的因素,是每一代人积极参与、推动的结果。周公废除了商朝时期的杀人献祭习俗,发展出了一套新的历史叙事、道德体系和宗教理念,从制度和历史记忆中抹除了人祭的遗痕。春秋晚期的孔子不管是否发现了前代的杀戮秘密,但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维护周公的世俗道德的原理:掩埋真正的商文化,整理“六经”,使之成为华夏新文明的源代码。(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探究

36、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找出和这句话相关的关键信息,或能佐证这句话的信息即可。6.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但内心深处不认可他们的不俗文明”分析不当,原文是“程秀蕊喜欢和他们相聚.从当年在黑石头村时就喜欢。她觉得他们是不俗的文明的人,而她内心深处总觉得和他们是有差距的”。B项,“原因是她希望李博通过赢得比赛而树立自信”不合文意,原文是“不知为什么,她突发奇想地要促成一场比赛她自然还有一种让李博打败吴端的愿望,如果用敌方和我方来划分,显然她觉得她和李博都属于我方”。D项.“看不起程秀蕊”于文无据。7.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37、暗喻”分析不当.这里没有运用“暗喻”。8.“风度”指李博看淡输赢的人生态度,他从来没有告诉过程秀蕊乒乓球比赛的赢家是谁。“风度”指程秀蕊一生追寻的生活态度看淡输赢,在城市生活里难以见到这样的风度,人们时刻在意着某种输赢。程秀蕊找回了“风度”,程秀蕊从开始感觉跟聚会的同学有差距,到最终感悟到参加聚会和生活的输赢没有关系。(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标题内涵的能力。首先通读小说,梳理内容;然后理解“风度”的表层意思,分析探究“风度”的深层内涵;最后概括答案,简要作答。9.示例:本文采取直接叙述程秀蕊的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布

38、局谋篇和塑造人物形象,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写一次聚会,这是从程秀蕊的视角来观察的,是通过程秀蕊的感受来展开的;李博和吴端的比赛是通过程秀蕊的回忆来表现的,其中程秀蕊对比赛过程和结果的关注以及相关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故事的结局以程秀蕊的心灵顿悟回应前面的情绪波动,准确地描墓了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也升华了主题。(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首先通读小说,梳理内容;然后围绕关键词“意识流”,进行鉴赏评论;最后概括签案,向要作答。10.CEF【解析】本题考蛮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而待之。明日

39、早,令人求故人11.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两句中的“本”词义不同,前者为引申义“根本、关键”,后者为本义“草木的根”.1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公开声讨蜀国”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可知,是“秘密进攻”。13.(1)我和士人约定十天(的期限),(如果到了期限)不离开,这会使我的信用丢失。得到原国而失掉了信用,我不做(这样的串)。(“期”亡不为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2)将帅讲求信义而以诚待人,那么士卒就会尽心用力而不犹豫,所以打起仗来就能无往而不胜。(“好信”“下”“无疑”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

40、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第(1)句:期,约定;亡,丢失,使丢失;不为,不做。第(2)句:好信,讲求信义;下,这里指士卒;无疑,不迟疑,不犹像。14.原国人和卫国人都心悦诚服地投降了,归顺了晋文公。(1分)启程返乡的人很高兴,愿意留下的人则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1分)交战时蜀军冲锋陷阵,以一当十,一战而获大胜。(1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

41、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邰,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等内容,概括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晋文公进攻原国,让军队准备十天的粮食,于是与士大夫约定了十天的期限。到了原国攻打了十天而没能攻下,就敲钟退下,收兵离开了。士人有从原国中出来的,说:“原国再有三天就能攻下了。”群臣和身边的近侍都劝谏说:“原国已力尽粮竭了,君主姑且等几天。”晋文公说:“我和士人约定十天(的期限),(如果到了期限)不离开,这会使我的信用丢失。得到原国而失掉了信用我不做(这样的事)。”便收兵撤走了。原国人听到这个消息说:“君主有像这样守信用的,能不归附他吗?”便向晋文公投降了。卫国人听到这个

42、消息说:“君主有像这样守信用的,能不归顺他吗?”便向晋文公投降了。孔子听说后记下这件事说:“晋文公攻下原国获得卫国土地,是因为他守信用。”吴起出门,遇见了老朋友,于是留老朋友吃饭。老朋友说:“好吧,我将(很快)回来和你一块儿进餐。”吴起说:“我等你来吃饭。”老朋友到天黑也没来,吴起就不吃饭等候他。第二天早上,让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魏文侯和掌管山泽的官员约定去打猎。第二天,正巧碰到刮大风,魏文侯身边的人劝他不要去,魏文侯不听,说:“不能因为刮大风而失掉信用,这样的事我不做。”于是自己赶着车前去,冒着风告诉主管山泽的官员打猎的事作罢。材料二:大凡对敌交战时,士卒们踏上

43、万死一生的战场,而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将帅平时真诚不欺的思想品格感化而使他们这样做的。将帅讲求信义而以诚待人,那么士卒就会尽心用力而不犹豫,所以打起仗来就能无往而不胜。诚如兵法所说:“(将帅应当具备)诚信而不欺诈(的思想品格)。”三国时期,魏明帝曾睿征讨蜀国,亲自从洛汩来到长安,派遣司马懿督统左将军张邰诸军,以及雍、凉二州的精兵二十万人,秘密进发,窥向蜀地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适逢部队换防(有些将士将要按规定离去),留在战场的只有八万人。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过程,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

44、的,因此纷纷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 但渚葛亮说:“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那种得利失信的做法,是为古人痛惜而不取的。现在,该换防离开的士卒已经迅速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儿女像鹄一样伸长脖子站立着并逐日计算着他们归来的时间。因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说完,便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尽快启程返乡。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的参加战斗;留下的人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他们互相勉励说:“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思德,我们即使拼上性命也报答不完”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击杀了魏将张邰,打退了主帅司马懿。蜀军一战

45、而获大胜,这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所取得的成效。15.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冷寂”理解错误,应是“空旷开阔”。16.(1)情感:欧阳诗的后四句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旅中思归的情感;(2分)杜诗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老病漂泊、孤舟为伴的悲伤,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1分)(意思答对即可)(2)抒情方式:欧阳诗的后四句借景抒情,月洒清辉,轻舟晚归,歌声传来,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诗人久久凝视,思归之情寄寓其中;(2分)杜诗的后四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羁旅漂泊,年老多病,孤舟为伴,亲朋故旧杳无音讯;而诗人还关注着关山以北的战争烽火,忧思国家安危。(1分)(意思答对

46、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情感和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通读两首诗歌,理解大意;然后结合内容,分析两首诗后四句表达情感和情感抒发方式的不同之处;最后组织答案,概述作答。17.(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3)示例一: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示例二: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第(3)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语境,通过语境来确定所填写的语句。第(1)题,需关注“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也揭示了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等关键信息;第(2)题,需关注“魏征以固本浚源来进行推理

47、,引出的观点”等关键信息;第(3)题,需关注“李密反复阐述了自己辞不就职的原因”等关键信息。默写时,还要注意不能多字、漏字和错字等。本题易错宁:(1)韵;(2)积;(3)示例一:驰,笃;示例二:终。18.A可阻断火势蔓延B肥水不外流(肥水不喜外人田)(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亡无通读文段,理解大意;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给的提示语;最后根据要求.概括答案19.在“石板”前面添加“用(由)”;将“充满”改为“感到”;删去“最出名的”,或者将“以”改为“是”并删去”最为著名”。(每处错误修改正确得2分。如有其他修改方式,修改后无语病且不改变原意的可给分)【解析】本题

48、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成分残缺、这里残缺了介词“用(由)”。不合逻辑(搭配不当),“充满清凉和闲适”承前省略主语”人们”,应是“感到清凉和闲适”。结构混乱(成分赘余).“最出名的是”与“以最为著名”两种句式杂糅。20.如影随形(如影从形)不可名状(不可言状、难以言表)轻描淡写(每处1分,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也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如影随形:如同影子跟着形体一般;比喻关系卜分密切,相随不离。(2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描绘。轻描淡写:说话或写文章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不重视,不深究。21.原句“木姜籽花淡淡的幽香如少女般温柔缠绵”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木姜籽花香的特点;(1分)原句“在你眼前浮游”运用通感手法.将暝觉转移到视觉,赋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三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