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汉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建国实际上是对族群的一种拆解和组合,通过族群大拆解,再经过融合来归附人心。同时,周天子还利用“互惠原则”对诸侯进行“表达性礼物馈赠”。这说明,西周分封建国( )A. 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B. 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C. 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D. 强化了地方各族群凝聚力2. 下图为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中国北方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线以北是游牧区,线以南是农耕区)。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汉武帝时期( )A. 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B. 北方边患危机的解决C. 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
2、D. 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3. 下表是不同时期文献中所载的部分内容。这集中反映了( )东汉四民月令对田庄中的贫户,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救助;年终时,田庄要集合“宗族、婚姻”聚会,“讲好和礼,以笃恩纪”北齐颜氏家训从家庭教育着手,着重阐发了儒家的家庭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求父母应以“礼为教本”对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宋代袁氏世范以乡约教化乡民,“以夫妇之所知能行者,语诸世俗,使田夫、幽闺妇女皆晓然”A. 民间礼仪规范趋于完备B. 理学思想世俗化趋势C. 士族家风学风的严明化D. 士人效功百姓的责任感4. 读图宋代对外贸易图。由此图能够直接得出,当时( )A. 城市发展依赖对外贸易繁荣B. 经济格局变动
3、助推外贸发展C. 北方的陆路交通受到了阻隔D. 东南沿海是最重要的外贸地区5. 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制度,后来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能够保障明朝南北卷(南北中卷)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 监察体系的不断改进B. 省、府、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趋于完善C. 客观的官员选拔标准D. 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的实施6. 下表所示是19世纪60年代以来晚清政府创办的一系列新式学堂。这些学堂的创建( )晚清政府创办的部分新式学堂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湖北自强学堂等军事
4、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技术学堂上海机械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等A.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深入开展B. 回应了列强的侵略挑战C. 反映中体西用已成为社会的共识D. 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潮流7.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1929年制定的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均明确规定:“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这些举措( )A. 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B. 标志着近代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C. 有利于强化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D. 旨在保持行政运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8.
5、 基辛格在论中国写道,“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泽东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上述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A. 中国全方位的外交政策B.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C. 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D. 外交政策调整的因素9. 下图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颁布的部分法律法规文件名称。据此可知( )A. 民生理念融入法治建设B. 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得以奠定C.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 依法治国的方略开始稳健实施10.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
6、治制度的自治区、自治州及自治县(旗),逐步进行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这些民族自治地方条例覆盖范围广,又有地方特色,这项工作的开展A. 最初的依据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上“五个认同”的原则B. 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正式颁布实施C. 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D. 首次深刻说明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11. 古代雅典的市政广场上建有“纪名英雄墙”,有关城邦的事务及法令预案都公告于此,供人们讨论。建于公元前5世纪末的圣殿是雅典的公共档案馆,所有档案文献及收支账目向公民开放查询。这说明古代雅典( )A. 法令彰显民众意愿B. 公民群
7、体得以壮大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 城邦民主受到监督12. 11、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逐渐复兴,城市是主要的复兴地。正如恩格斯指出:“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罗马法能够在在这一时期走向复兴的主要原因是其( )A. 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B. 适应了财产和契约关系的需要C. 维护了欧洲的封建统治D. 体现公平公正的法治思想理念13. 1503年,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发表基督战士手册,强调基督教徒必须内心虔诚,反对只注意宗教仪式(如斋戒、朝圣、赎罪券)和口传教义,否定仪式和教士的中介作用。这一主张A. 动摇了民众宗教信仰B. 重构了人与神的关
8、系C. 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D. 冲破了传统思想束缚14.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法语的发展进程( )16世纪法语开始试图改变拉丁语主导法国文化表达的状况17世纪后期法语在与拉丁语的竞争中,最终获得了法国文化的阐释权18世纪古典法语已经成为通用语言,并以书报等形式构建了一个内在统一的“法语文学共和国”A. 基于法国大革命的现实需要B. 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D. 开启人们对社会的理性思考15. 某学者罗列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你觉得他最有可能得出结论(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1884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
9、院权力进一步削弱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A. 议会权力的民主性和至上性B. 民主政治的相对性和渐进性C. 政治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D. 法制建设的超前性和完备性16. 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根据大会决议,一致确认国际军事法庭宪章所包含的国际法原则,即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受惩罚。违反国际法的罪行包括危害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上述国际法原则的确认( )A 建立了集体安全制度B. 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C. 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D. 避免了地区间的武装冲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
10、20题12分,共52分。17. 【官员考核与国家治理】材料一 在唐代,针对官员的考核,吏部设置了考功司,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考核标准。在内容上主要是对德、廉、公、职等相应的情况进行考评,以掌握官员的实际履职情况。明代又分别设置了“考满”、“考察”。其中“考满”重点是对官员任职以来情况的考评,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个等次;“考察”又被叫做“大计”,内容上重点涉及贪、酷、浮、不及、老、病、罢、不谨等。在清代,对于在京官员通过“京察”进行考核,对于外省官员通过“大计”进行考核,同时还有与之相对应的奖惩措施。摘编自周子玥秦汉以来我国选官制度的变迁材料二 近年来,在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指引下,我国对官员的
11、考核制度和方式不断完善。2014年,国家公务员局对公务员平时考核的制度内容进行完善,填补了制度空白。2015年,政府明确规定将考核结果运用于公务员职务、职级晋升。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强调,要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干部考核的政治考核属性。同时,公务员考核增加了专项考核,围绕扶贫工作成效、食品安全工作评议、农民工工资支付、“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问题展开。地方政府在转变考核方式、减轻考核负担、加强作风建设等方面也进行了尝试。摘编自徐维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历史沿革(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考核制度特点和功效。(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时代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新变化,并谈谈
12、你对官员考核制度的认识。18. 【时代变迁与教育思潮】材料 近代中国的教育思潮教育思潮兴起时间主要内容(主张)教育救国思潮戊戌变法时期“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兴办新式学堂,加紧进行人才教育、实业教育、国民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留学教育等,建立近代学校制度,确立汇通中西的教学课程与内容军国民教育思潮20世纪初“国家之强弱,与民质之是否尚武密切相关”“中国屡战屡败,受列强欺压,原因在国民军人之精神不备”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五四运动后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社会性,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化、模式化和脱离实际的种种弊端,主张“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
13、”三民主义教育思潮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强调“党化教育”,标榜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为指导思想,“融化东西文化之所长,使全国人民在人民之生存、国民之生计、群众之生命上,具备三民主义之实际功用,以达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之目的。”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教育思潮变迁的历史因素。(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任选一种教育思潮,并简要评价。19. 【国际组织与世界格局】国际组织一般是由两个以上跨越国界的政府、社团或个人基于共同的目标和特定的利益而建立的各种组织。国际组织机构则是确保国际组织有效运行的行政管理机构,国际组织机构在某个地区的落户意
14、味该地区国际会议、国际活动和国际交往的增加。材料一材料二以上材料均整理自侯纯光、杜德斌百年来国际组织机构地理位置的时空演化:集聚模式与影响因素(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新成立国际组织演进的主要趋势。(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以来新成立国际组织演进的主要趋势形成的原因。20. 【疆域变迁与国家统一】材料一 夏的统治中心大概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商朝的疆域有所扩大,大概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山西交界的地方。周朝疆域北至辽宁,南达长江以南,西抵甘肃东部,东至海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疆域的面积大大超过了前代,其疆域范围是我国历代疆域的核心区。汉武帝时期西汉越来越强大了,在东南、东
15、北、西北方向上版图都有所扩大,西域36国全归中国版图,一个伟大的统一的封建国家已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摘编自李布试论我国疆域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材料二 晋代以后,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跨过万里长城和浩瀚的大漠一次次南下东进,带来了一次次的民族大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辽宋夏金等王朝的对峙与融合使中华帝国的版图不再局限于汉地,民族成分多了起来。摘编自屈文军辽西夏金元史十五讲等材料三 元朝结束了五代以来长达300余年的几个政权分立的割据状态,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第一次将西藏纳入中国的版图,从政治制度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效地管辖了辽阔的疆域。清军自入关以后,平定了西北、西南的叛乱势力,反击了沙
16、俄对东北的侵略,逐步统一全国,建立了一个强盛的清帝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我国近代的版图。摘编自毛元佑中国版图的形成与变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疆域的变迁”,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阶段的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武汉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建国实际上是对族群一种拆解和组合,通过族群大拆解,再经过融合来归附人心。同时,周天子还利用“互惠原则”对诸侯进行“表达性礼物馈赠”。这说明,西周分封建国( )A. 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B. 扩大了周王朝的
17、统治基础C. 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D. 强化了地方各族群凝聚力【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对原有的地方族群进行拆解和重组、馈赠诸侯礼物,拉拢各类诸侯争取人心,说明西周分封建国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B项正确;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排除A项;材料与基层社会治理无关,排除C项;强化了地方各族群凝聚力与周天子利用分封制拆解原有的族群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 下图为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中国北方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线以北是游牧区,线以南是农耕区)。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汉武帝时期( )A. 统一封建王朝建立B. 北方边患危机的解决C. 移民实
18、边政策的推行D. 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中国北方农牧业分界线向北扩散,这是因为汉武帝时代,北伐匈奴,复取河南地后,从内地迁去近百万的汉族人民安置在北部沿边诸地,设置了大批郡县,C项正确;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是汉高祖,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北方边患危机的解决,排除B项;民族交融的日益增强与北方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 下表是不同时期文献中所载的部分内容。这集中反映了( )东汉四民月令对田庄中的贫户,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救助;年终时,田庄要集合“宗族、婚姻”聚会,“讲好和礼,以笃恩纪”北齐颜氏家训从家庭教育着手,着重阐发了
19、儒家的家庭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求父母应以“礼为教本”对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宋代袁氏世范以乡约教化乡民,“以夫妇之所知能行者,语诸世俗,使田夫、幽闺妇女皆晓然”A. 民间礼仪规范趋于完备B. 理学思想的世俗化趋势C. 士族家风学风的严明化D. 士人效功百姓的责任感【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从东汉到宋代,地主阶级注意运用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救济、教化家族成员等,集中反映了士人效功百姓的责任感,D项正确;民间礼仪规范趋于完备与“对田庄中的贫户,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救助”等不符,排除A项;理学思想直到宋代才形成,排除B项;士族在隋唐时期已经没落,并且家风学风的严明化并非材料主
20、旨,排除C项。故选D项。4. 读图宋代对外贸易图。由此图能够直接得出,当时( )A. 城市发展依赖对外贸易繁荣B. 经济格局变动助推外贸的发展C. 北方陆路交通受到了阻隔D. 东南沿海是最重要的外贸地区【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宋代对外贸易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从明州、泉州和广州出发,海上丝绸之路远及东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等地,直接反映出当时东南沿海是最重要的外贸地区,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城市发展与对外贸易繁荣间的关系,排除A项;经济格局变动助推外贸的发展在图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当时北方陆路交通受到了阻隔,排除C项。故选D项。5. 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
21、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制度,后来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能够保障明朝南北卷(南北中卷)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 监察体系的不断改进B. 省、府、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趋于完善C. 客观的官员选拔标准D. 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的实施【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形成的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使南北卷(南北中卷)制度变得切实可行,成为科举制发展的制度保障,D项正确;明朝改进监察体系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规范南北分卷,排除A项;省、府、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趋于完善是在清朝时期,排除B
22、项;客观的官员选拔标准在隋朝时期已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6. 下表所示是19世纪60年代以来晚清政府创办的一系列新式学堂。这些学堂的创建( )晚清政府创办的部分新式学堂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湖北自强学堂等军事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技术学堂上海机械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等A.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深入开展B. 回应了列强的侵略挑战C. 反映中体西用已成为社会的共识D. 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潮流【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适应可知,19世纪60年代以后,即洋务运动时期,晚清政府创办了一系列教授外国语、军事、技术等知识的新式学堂,
23、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对工业革命后列强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B项正确;仅传授近代西方语言和军事等技术,不能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深入开展,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反映中体西用成为了社会的共识,排除C项;开启近代西学东渐潮流的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等人,排除D项。故选B项。7.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1929年制定的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均明确规定:“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这些举措( )A. 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B. 标志着近代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C. 有利于强化南京
24、国民政府的统治D. 旨在保持行政运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改革政府人事制度,通过立法形式规范公务员的选拔和任用,标志着近代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B项正确;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础的是孙中山关于文官制度的设想,排除A项;仅有公务员选拔和任用法案的出台,并不能直接强化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其旨在保持行政运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排除D项。故选B项。8. 基辛格在论中国写道,“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泽东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
25、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上述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A. 中国全方位外交政策B.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C. 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D. 外交政策调整的因素【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密切关注国际局势,借鉴古代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典故,调整外交战略,联美制苏,以期打开外交局面的史料,可以用于研究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形势等对外交政策调整的影响,D项正确;中国全方位外交政策的实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A项;仅有中美调整外交政策一事,不能说明中国外交具有大国特色,排除B项;20世纪六七年代并未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
26、。9. 下图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颁布的部分法律法规文件名称。据此可知( )A. 民生理念融入法治建设B. 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得以奠定C.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 依法治国的方略开始稳健实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法律可以看出,以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国家制定了教育,医疗,食品安全,住房等民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传染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到电子商务法、药品管理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出台,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这体现了民生理念融入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A项正确;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的是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B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是在2010
27、年底,排除C项;依法治国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1999年写进宪法,排除D项。故选A项。10.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区、自治州及自治县(旗),逐步进行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这些民族自治地方条例覆盖范围广,又有地方特色,这项工作的开展A. 最初的依据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上“五个认同”的原则B. 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正式颁布实施C. 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D. 首次深刻说明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
28、详解】材料“这些民族自治地方条例覆盖范围广,又有地方特色”体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C项正确;五个认同于 2015年5月18日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提出,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于2001年2月28日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修正,公布施行,排除B项;1990 年 9 月,,江泽民提出 “三个离不开”,首次深刻说明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1. 古代雅典的市政广场上建有“纪名英雄墙”,有关
29、城邦的事务及法令预案都公告于此,供人们讨论。建于公元前5世纪末的圣殿是雅典的公共档案馆,所有档案文献及收支账目向公民开放查询。这说明古代雅典( )A. 法令彰显民众意愿B. 公民群体得以壮大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 城邦民主受到监督【答案】D【解析】【详解】古代雅典在市政广场上公示城邦事务、法令预案等供人们讨论,雅典公共档案馆的所有档案文献、收支账目均向公民开放,说明古代雅典在管理城邦时,实行民主政治,接受公民监督,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法令与民众意愿的关系,排除A项;政务公开并不能推动公民群体的壮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并非参政是公民的义务,排除C项。故选D项。 12. 11、12世纪,罗
30、马法在欧洲逐渐复兴,城市是主要的复兴地。正如恩格斯指出:“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罗马法能够在在这一时期走向复兴的主要原因是其( )A. 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B. 适应了财产和契约关系的需要C. 维护了欧洲的封建统治D. 体现公平公正的法治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12世纪即中世纪后期,罗马法有市民追求的东西,为欧洲工商业城市的复兴提供了法制工具,主要原因在于其适应了财产和契约关系的需要,B项正确;11、12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尚未出现,排除A项;维护了欧洲的封建统治与“(罗马法中)有市民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
31、东西”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罗马法体现公平公正的法治思想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13. 1503年,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发表基督战士手册,强调基督教徒必须内心虔诚,反对只注意宗教仪式(如斋戒、朝圣、赎罪券)和口传教义,否定仪式和教士的中介作用。这一主张A. 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B. 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C. 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D. 冲破了传统思想束缚【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强调基督教徒必须内心虔诚否定仪式和教士的中介作用”体现了因信称义的思想,这一主张强调人的信仰自由,冲击教会的权威,冲破了传统思想束缚,故D项正确;由“强调基督教徒必须内心虔诚”可知,这一主张不反对民众的
32、宗教信仰,排除A项;这一主张否定了神职人员的媒介作用,并没有重构人与神的关系,排除B项;1517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4.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法语的发展进程( )16世纪法语开始试图改变拉丁语主导法国文化表达的状况17世纪后期法语在与拉丁语的竞争中,最终获得了法国文化的阐释权18世纪古典法语已经成为通用语言,并以书报等形式构建了一个内在统一的“法语文学共和国”A. 基于法国大革命的现实需要B. 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D. 开启人们对社会的理性思考【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到18世
33、纪,古典法语逐渐取代拉丁语主导法国文化表达的状况,成为国家的通用语言,有利于民族加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法国大革命直到18世纪后期才爆发,排除A项;材料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无关,排除B项;开启人们对社会理性思考的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15. 某学者罗列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你觉得他最有可能得出结论(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1884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A. 议会权力的民主性和至上性B. 民主政治的相对性和渐进
34、性C. 政治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D. 法制建设的超前性和完备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一些重要事件”可知,议会改革法案、第二次议会改革、第三次议会改革、阿斯奎斯法案和人民代表法案,这些事件的进程,是英国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体现了民主政治的相对性和渐进性,B项正确;议会权力的民主性和至上性,在这些事件中议会权力没有重点体现,排除A项;政治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说法比较宽泛,与题意不符,尤其是曲折性无法体现,排除C项;法制建设的超前性和完备性,这些事件没有体现超前性和完备性,排除D项。故选B项。16. 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根据大会决议,一致确认国际军事法
35、庭宪章所包含的国际法原则,即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受惩罚。违反国际法的罪行包括危害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上述国际法原则的确认( )A. 建立了集体安全制度B. 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C. 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D. 避免了地区间的武装冲突【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受惩罚。违反国际法的罪行包括危害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可以看出国际法原则强调对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犯罪行为的人进行惩罚,并规定了违反国际法罪行的多种类型,这就有利于打击国际犯罪,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B项正确;集体安全制度在之前就已经建立,排除A项;二
36、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并没有因为国际法原则的确认而改变,排除C项;“避免了”的说法夸大了国际法原则确认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 【官员考核与国家治理】材料一 在唐代,针对官员的考核,吏部设置了考功司,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考核标准。在内容上主要是对德、廉、公、职等相应的情况进行考评,以掌握官员的实际履职情况。明代又分别设置了“考满”、“考察”。其中“考满”重点是对官员任职以来情况的考评,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个等次;“考察”又被叫做“大计”,内容上重点涉及贪、酷、浮、不及、老、病
37、、罢、不谨等。在清代,对于在京官员通过“京察”进行考核,对于外省官员通过“大计”进行考核,同时还有与之相对应的奖惩措施。摘编自周子玥秦汉以来我国选官制度的变迁材料二 近年来,在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指引下,我国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和方式不断完善。2014年,国家公务员局对公务员平时考核的制度内容进行完善,填补了制度空白。2015年,政府明确规定将考核结果运用于公务员职务、职级晋升。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强调,要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干部考核的政治考核属性。同时,公务员考核增加了专项考核,围绕扶贫工作成效、食品安全工作评议、农民工工资支付、“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问题展开。地方政府在转变考核方式、减
38、轻考核负担、加强作风建设等方面也进行了尝试。摘编自徐维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历史沿革(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考核制度的特点和功效。(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时代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新变化,并谈谈你对官员考核制度的认识。【答案】(1)特点:设置专门的考核机构;形成完整的考核标准;考察内容全面;分门别类;考核内容具有针对性;与奖惩措施相配合。功效:有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整顿吏治,提高官员的素质和官僚机构的效率;具有激励和警诫作用。 (2)新变化:完善平时考核内容;考核与晋升结合;突出政治标准考核;从实际问题出发增加专项考核,平时考核与专项考核结合。认识:为公务员晋升和降职
39、提供有效依据;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吏部设置了考功司,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考核标准”可知,设置专门的考核机构,形成完整的考核标准;根据材料一“在内容上主要是对德、廉、公、职等相应的情况进行考评”可知考察内容全面;根据材料一“明代又分别设置了考满、考察”可知分门别类;根据材料一“其中考满重点是对官员任职以来情况的考评,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个等次;考察又被叫做大计,内容上重点涉及贪、酷、浮、不及、老、病、罢、不谨等”可知考核内容具有针对性;根据材料一“同时还有与之相对应的奖惩措施”可知,与奖惩措施相配合。功效:结
40、合所学从选拔人才、吏治、官员素质、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考核制度的激励和警诫作用等角度分析。【小问2详解】新变化:根据材料二“国家公务员局对公务员平时考核的制度内容进行完善,填补了制度空白”可知完善平时考核内容;根据材料二“政府明确规定将考核结果运用于公务员职务、职级晋升”可知,考核与晋升结合;根据材料二“要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干部考核的政治考核属性”可知,突出政治标准考核;根据材料二“公务员考核增加了专项考核,围绕扶贫工作成效、食品安全工作评议、农民工工资支付、“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问题展开”可知,从实际问题出发增加专项考核,平时考核与专项考核结合。认识:结合所学从公务员升降的依据、政府行
41、政效率、公务员素质、民族伟大复兴等角度分析。18. 【时代变迁与教育思潮】材料 近代中国的教育思潮教育思潮兴起时间主要内容(主张)教育救国思潮戊戌变法时期“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兴办新式学堂,加紧进行人才教育、实业教育、国民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留学教育等,建立近代学校制度,确立汇通中西的教学课程与内容军国民教育思潮20世纪初“国家之强弱,与民质之是否尚武密切相关”“中国屡战屡败,受列强欺压,原因在国民军人之精神不备”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五四运动后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社会性,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化、模式化和脱离实际的种种弊端,主张“教育即成长”、“教育即
42、生活”、“教育即社会”三民主义教育思潮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强调“党化教育”,标榜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为指导思想,“融化东西文化之所长,使全国人民在人民之生存、国民之生计、群众之生命上,具备三民主义之实际功用,以达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之目的。”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教育思潮变迁的历史因素。(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任选一种教育思潮,并简要评价。【答案】(1)因素: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政府的改革需要;西方教育思想的传播;有识之士的宣传; (2)举例:教育思潮:三民主义教育思潮。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其教育
43、思想服务于国民党独裁统治,目的在于强化国民党对学校教育的控制;三民主义教育思想是培养为国民党政府服务的忠臣与顺民,是国民党办教育的总方针。【解析】【小问1详解】因素:根据材料“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国家之强弱,与民质之是否尚武密切相关”、“五四运动后”可知,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根据材料“戊戌变法”“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可知,政府的改革需要;根据材料“兴办新式学堂”“确立汇通中西的教学课程与内容”、“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三民主义教育思潮”可知西方教育思想的传播;结合所学可知有识之士的宣传。【小问2详解】此问是开放式问题。任选一种教育思潮,对其评价要从思潮兴起
44、的背景、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例如:结合材料及所学,三民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的背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建立一党专制统治。特征是培养为国民党政府服务的忠臣与顺民,影响是对学校教育的控制,服务于国民党一党专制。19. 【国际组织与世界格局】国际组织一般是由两个以上跨越国界的政府、社团或个人基于共同的目标和特定的利益而建立的各种组织。国际组织机构则是确保国际组织有效运行的行政管理机构,国际组织机构在某个地区的落户意味该地区国际会议、国际活动和国际交往的增加。材料一材料二以上材料均整理自侯纯光、杜德斌百年来国际组织机构地理位置的时空演化:集聚模式与影响因素(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新成立国际组织演进
45、的主要趋势。(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以来新成立国际组织演进的主要趋势形成的原因。【答案】(1)趋势:数量急剧增长;空间分布更广泛;亚非拉地区在20世纪中期以后大幅增加;时空演进不平衡。 (2)原因: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推动;人类面对战争、经济、环境等问题需要合作应对;二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新兴国家的涌现,国际组织增长明显;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显著,推动成立一系列国际组织;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解析】【小问1详解】趋势:根据材料一“国际组织数量时序演化特征”可知到国际组织数量急剧增长;根据材料二两幅地图可知空间分布更为广泛;根据材料二“1946-1991年分布图”可知亚非拉地
46、区国际组织大量增加。根据材料一和二,可知时间和空间演进不平衡。【小问2详解】原因:结合所学,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新兴独立国家、中国改革开放、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等角度分析。20. 【疆域变迁与国家统一】材料一 夏的统治中心大概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商朝的疆域有所扩大,大概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山西交界的地方。周朝疆域北至辽宁,南达长江以南,西抵甘肃东部,东至海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疆域的面积大大超过了前代,其疆域范围是我国历代疆域的核心区。汉武帝时期西汉越来越强大了,在东南、东北、西北方向上版图都有所扩大,西域36国全归中国版图,一个伟大的统一的封建国家已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摘编自李布试论我国疆域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材料二 晋代以后,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跨过万里长城和浩瀚的大漠一次次南下东进,带来了一次次的民族大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辽宋夏金等王朝的对峙与融合使中华帝国的版图不再局限于汉地,民族成分多了起来。摘编自屈文军辽西夏金元史十五讲等材料三 元朝结束了五代以来长达300余年的几个政权分立的割据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