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广州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春秋战国时期质子制度成为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最早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平王太子狐“为质于郑”,郑庄公世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质子制度反映了A. 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B. 诸侯争端有效解决C. 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D. 礼乐制度不复存2. 云梦睡虎地秦简考古发现,被当时秦律十八种的编者集中使用最早、最长的部分几乎都是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考核官员的方法等。这说明秦律制定A. 有利于中央决策传输到地方B. 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监督控制C.
2、 防止了官僚机构的贪污腐败D. 完善了中央机构的运作体系3. 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A. 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B. 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C. 促进了民族交融D.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4. 唐律疏议之“十恶”规定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并对每一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解释,有的甚至还对犯罪行为的对象、方式、具体情形等进行了列
3、举。这A. 体现法律的教化功能B. 说明儒法思想的融合C. 反映社会秩序的规范D. 导致轻罪重罚的结果5. 元朝所设行省中,岭北、辽阳、甘肃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元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这表明元朝的边疆治理A. 促进了民族交流B. 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C. 扩大了管辖范同围D. 沿袭唐宋民族政策的传统6. 明太祖朱元璋在大诰民陈有司贤否中说:“自布政司至于府州县官吏,若非朝廷号令,私下巧立名目,害民取财,许境内耆宿人等,遍处乡村市并联名赴京状奏,备陈有司不才,明指实迹,以凭议罪,更贤育民。”这反映出明初A.
4、 社会治理体系丰富和完善B. 监察机构的职能得到优化C. 鼓励民众对官吏进行监督D. 中央职能部门进一步健全7. 清朝雍正年间,原各省所设学官一律改为提督学政,简称学政。学政一般由具有钦差性质的翰林出任,负责一省的学校事物,包括考察各级学校教师、生员,主持生员的岁考和科举预备考试等,地位仅次于督抚。学政的设置可以说明当时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 地方行政实行分权体制C.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强化D. 士人思想受到严格禁锢8.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效仿湖北,公推本省都督,建立军政府上表可说明A. 新政权缺乏民主性B. 军人有较大的话语权C. 立宪派内部斗争非常激烈D. 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险9.
5、 下图为漫画新式五味瓶。在一张“国民政府”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有“苏俄”“工人”“学生”“军人”和“妇女”等标签。漫画所反映的事件A.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B.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C. 坚定了国民对苏俄道路的选择D. 适应了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需要10. 某学者认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经济特区的建立、股份制和证券市场的形成等都是上、中、下层之间互动的结果。同时,大量专家、学者在上、中、下层之间传递信息,为中央和地方的决策提供咨询,并参与各层次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该学者意在说明()A. 改革密切了各阶层的关系B. 改革开放具有广泛
6、的群众基础C. 改革与开放之间相互促进D. 改革开放的重心逐渐发生转移11. 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这表明党中央A. 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B. 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注重德才兼备C. 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D. 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12. 古代雅典城市形态的主要特征是城市形状不规则,没有宫殿,卫城和广场是雅典的两大中.心,各大公共建筑宏大、华美,依环境而建,私人建筑密集、简陋,贫富混住,无中轴线但有一条主干道,道
7、路狭窄,布局略显凌乱。这反映出雅典A. 缺乏城市发展的规划B. 城市的经济水平较低C. 尊重思想自由的传统D. 城邦民主政治的特点13. 有西方学者记述,1714年乔治一世继承英国王位后,“王室不干政,议会努力维护人民的自由”“沃尔波尔创建了辉格党政府,而他也从未忘记自己的执政原则坚持公平正义,从不妄想独立于议会而执政”。这一记述表明当时英国A. 君主专制制度被废除B. 辉格党成为权力的中心C. 责任内阁制显现雏形D. 三权分立体制正式建立14. 下表是英国高级官员罗素和阿伯斯诺特对1854年关于重建文官制度的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的看法。据表可知,两人都( )A. 承认文官制度重建紧迫性B. 否
8、定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C. 强调文官改革将会破坏英国宪政基础D. 认为文官改革政策加剧英国社会动荡15. 1883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官。1933年2月,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即直接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材料可用来印证美国A. 危机期间失业问题的严重B. 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C. 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D. 国家干预取代自由放任16. 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A. 国
9、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B. 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C 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D. 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二、 主观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直十分严格且竞争激烈的科举制度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原因。正是这种科举制保证了其他各项事业,并使其得以有效运转。这种考试引导着全国上下深谙其中奥妙的父母们直接向他们的儿子灌输经典著作的文学知识,其中包括以德治国优于凭武力治国,选拔最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实现国家政治清明必不可少的条件等等。这种考
10、试为政府招募所有贤能的人,以使政府保持清廉。这种考试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不公平的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绵延几千年的考试文化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一同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转型。1862年近代学堂及学堂考试的创办,标志着以科举为代表的传统考试开始向近代考试转变。民国时期的考试虽完成了近代化的制度重构,却并未完全实现真正的转型。孙中山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考试文化遗产,科学取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观念和方法提出了独特的考试权独立学说,并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广州革命政府时
11、期对实施文官考试制度进行了全面构划,为民国考试的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制度蓝图。摘编自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的特点以及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考试制度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雅典,除了将军和司库官之外,所有官吏均从年满 30 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同时还规定,除十将军外,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如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即由 30 岁以上的全体公民抽签选出;由 6000 名陪审员组成的公众法庭的选举办法也是抽签。摘编自陈德正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2、浅析材料二 在撒切尔执政时期,英国政府开始改革文官队伍,力求使得文官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与现实需求契合。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英国要求文官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了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摘编自吴俊桥关于英国公务员制度的探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官吏任用的特点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英国公务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学者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对宋代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下面是出现较多的词汇:参知政事、话本、通判
13、、张载、交子、市坊、岁币、苏轼、夜市、市舶司、榷场、党争、佃户、沈括、转运使、李清照、糊名法、天子门生、景德镇、活字印刷术、占城稻、禁军、指南针、澶渊之盟、青苗法、王小波起义、米芾、武经总要等。请从材料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并据此拟定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有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改革官僚机构是戊戌变法的重头戏。有学者认为封建王朝末期的改革之所以成效极其有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统治者用于发动改革的官僚队伍本身就是一支腐败之师。因此,封建王朝的历次改革都将精简机构与人员作为挽救王朝命运的措施之一,戊戌变法也不例外。甲
14、午战后,光绪帝为奋发自强,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以备调用,于是各方保举折片络绎不绝,然光绪帝尤对维新党人青睐有加,授予他们极高的品衔,有利于推动维新变法的同时,也使维新派陷入与老资格官员的尖锐对立之中。此外,光绪帝还对官僚机构以大刀阔斧之势进行改革。1898年6月,仅京师一地被裁撤衙门就达十余处,被裁的官员胥吏“将及万人”,以致“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凡遇新政诏下,枢臣俱模棱不奉,或言不懂,或言未办过”。地方督抚看到京师乱象后,其原本的观望态度变成敷衍,裁撤诏令在地方成为一纸空文。摘编自熊小欣再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改革官僚机构的原因及举措。(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15、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中改革官僚机构失败的原因以及对后世改革的启示。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日本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无疑鼓励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1934年12月意大利制造了瓦尔瓦尔事件,向埃塞俄比亚军队开火,反而要求埃政府道歉和赔款,遭到埃政府严正拒绝。伴随着英法的妥协政策,1935年10月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埃塞俄比亚开始了为期6年的抗意战争。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始终关注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发展,并给予广泛的声援。在抗意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赞赏其不屈的抗争精神。在抗意战争第一阶段即正规战时期,中国政府颁布对意制裁办法,一些进步
16、报刊纷纷歌颂埃塞俄比亚军民英勇抗敌的战绩。在抗意战争第二阶段,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埃塞俄比亚的游击战争。1939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展开,英军也在东非战场向意军发起反攻。1941年,埃塞俄比亚军民终于取得了抗意战争的最后胜利。摘编自张忠祥现代中非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一中国人民声援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1)根据材料,概括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埃俄比亚抗意战争的中国元素。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二曲(1627一1705),本名李颛,陕西周至人,世称“二曲先生”。父亲李可在镇压李自成起义军中战死,母亲彭氏因无力交学费而鼓励李二曲“无师自学
17、”,并以忠孝节义督之。李二曲矢志不渝,利用采蔬拾薪之暇,艰苦力学、手不释卷。仅靠海篇随读随查,路旁问字,由是识学渐广、书理渐通。周至县和邻近的眉县有几户世代读书为官的人也渐知李二曲贫而好学,于是任其借阅,李二曲有机会遍览经史子集以及佛老之书。后来,李二曲学行兼备、自成一家,以理学名士闻名关中,并与河北孙奇逢、浙江黄宗羲并称清代“海内三大儒”。康熙二年(1663),顾炎武专程到周至访问二曲先生。康熙十二年(1673),李二曲主讲关中书院时,立学规、会约,约束礼仪、整束身心三月之后,便使当地“士习丕变”。李二曲去世后,全祖望作文评价李二曲说:“上接关学六百年之统,饥寒清苦之中,守道愈严,而耿光四出
18、,无所凭籍,拔地依天,尤为莫及。”李二曲传世著作有二曲集、四书反身录等。摘编自王军强人中铁汉火中红莲大儒李二曲等(1)根据材料,概括李二曲取得成就的主要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二曲主要成就。广东省广州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春秋战国时期质子制度成为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最早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平王太子狐“为质于郑”,郑庄公世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质子制度反映了A. 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B. 诸侯争端有效解决C. 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D. 礼乐制
19、度不复存在【答案】A【解析】【详解】周郑交质事件中,周天子和诸侯国互换人质,这说明周天子的权威下降,郑庄公的行为违背了诸侯义务,这说明旧有的统治秩序受到挑战,A项正确;周郑交质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争端而非诸侯之间的争端,排除B项;周天子和诸侯地位不平等,排除C项;D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2. 云梦睡虎地秦简考古发现,被当时秦律十八种的编者集中使用最早、最长的部分几乎都是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考核官员的方法等。这说明秦律制定A. 有利于中央决策传输到地方B. 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监督控制C. 防止了官僚机构的贪污腐败D. 完善了中央机构的运作体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使用最早、最长
20、的部分都有关于官吏,体现了皇帝对官员监督控制,故选B;题干中没有体现传达过程,排除A;“防止了”的说法太绝对,C错误;题干中未提及中央与地方,D错误。3. 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A. 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B. 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C. 促进了民族交融D.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按照人口及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标准进行孝廉举荐,这是对人口稠密郡国及
21、少数民族的照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D正确;察举制下的选官并不公正,A排除;选官制度并不能缩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差异,B排除;材料与促进民族交融无关,C排除。故选D。4. 唐律疏议之“十恶”规定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并对每一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解释,有的甚至还对犯罪行为的对象、方式、具体情形等进行了列举。这A. 体现法律的教化功能B. 说明儒法思想的融合C. 反映社会秩序的规范D. 导致轻罪重罚的结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规定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性质最恶劣的
22、犯罪行为”可得出唐朝的法律中涉及到的“十恶”都是与伦理相违背的罪行,这说明唐朝的法律承担了一定的社会教化的功能,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儒法的融合,排除B;材料反映出社会秩序存在问题,所以才要法进行惩罚,排除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D。5. 元朝所设行省中,岭北、辽阳、甘肃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元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这表明元朝的边疆治理A. 促进了民族交流B. 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C. 扩大了管辖范同围D. 沿袭唐宋民族政策的传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元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行省、路、府、州、县等行
23、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这表明元朝的边疆治理实现了与内地的一体化,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民族交流和管辖范围,故AC错误;显然,元朝没有沿袭唐宋民族政策,故D错误。6. 明太祖朱元璋在大诰民陈有司贤否中说:“自布政司至于府州县官吏,若非朝廷号令,私下巧立名目,害民取财,许境内耆宿人等,遍处乡村市并联名赴京状奏,备陈有司不才,明指实迹,以凭议罪,更贤育民。”这反映出明初A. 社会治理体系丰富和完善B. 监察机构的职能得到优化C. 鼓励民众对官吏进行监督D. 中央职能部门进一步健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了明太祖准许百姓联名赴京告发贪官污吏,把民众监督作为获取
24、监察信息的重要渠道,有利于规范官员行为,这反映了明初鼓励民众对官吏进行监督,C符合题意;社会治理体系丰富和完善、监察机构的职能得到优化、中央职能部门进一步健全在题中没有体现,ABD排除;故本题选C。7. 清朝雍正年间,原各省所设学官一律改为提督学政,简称学政。学政一般由具有钦差性质的翰林出任,负责一省的学校事物,包括考察各级学校教师、生员,主持生员的岁考和科举预备考试等,地位仅次于督抚。学政的设置可以说明当时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 地方行政实行分权体制C.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强化D. 士人思想受到严格禁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学政具有钦差性质,主要职责为主持各省的院
25、试,并督察各地学校的官员,说明其具有监察职能,故C项正确;学政设置与学术文化水平的提升和士人思想受到禁锢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D项;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实行布政司、都指挥、按察司三司分权体制,与材料信息“地位仅次于督抚”不符,排除B项。8.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效仿湖北,公推本省都督,建立军政府上表可说明A. 新政权缺乏民主性B. 军人有较大的话语权C. 立宪派内部斗争非常激烈D. 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革命时代当推军人”、“革命党人力主推举”等信息可知,在武昌期以后由于各省军事长官拥有较大话语权,因此成为各省都督的推举对象,故选B;公推本省都督,建立军政府是在武昌
26、起义后稳定局势的措施,并不代表新政权缺乏民主性,也看不出立宪派内部斗争激烈,排除AC;革命隐藏失败的危险是因为旧势力混入了革命阵营,表格内容无法体现,排除D。故选B。9. 下图为漫画新式五味瓶。在一张“国民政府”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有“苏俄”“工人”“学生”“军人”和“妇女”等标签。漫画所反映的事件A.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B.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C. 坚定了国民对苏俄道路的选择D. 适应了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需要【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通过漫画中“国民政府”“苏俄”“工人”等关键词判断出该事件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国共双方合作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
27、主义,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反帝)和民主(反封建)意识,故B选项正确;从材料判断,当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实现,故A选项错误;这一期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是时代任务,C和D选项均不符合阶段特征,故C和D选项错误。故选B项。10. 某学者认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经济特区的建立、股份制和证券市场的形成等都是上、中、下层之间互动的结果。同时,大量专家、学者在上、中、下层之间传递信息,为中央和地方的决策提供咨询,并参与各层次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该学者意在说明()A. 改革密切了各阶层关系B. 改革开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 改革与开放之间相互促进D. 改革开放的
28、重心逐渐发生转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信息“都是上、中、下层之间互动的结果。同时,大量专家、学者在上、中、下层之间传递信息,为中央和地方的决策提供咨询”说明了中国改革开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项正确;“密切了各阶层的关系”说法欠妥,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改革与开放之间相互促进,排除C项;材料没有改革开放的重心发生转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1. 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这表明党中央A. 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
29、一B. 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注重德才兼备C. 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D. 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体现的是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注重德才兼备,B正确;材料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无关,A排除;材料与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无关,C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团结对发展的重要性,D排除。故选B。12. 古代雅典城市形态的主要特征是城市形状不规则,没有宫殿,卫城和广场是雅典的两大中.心,各大公共建筑宏大、华美,依环境而建,私人建筑密集、简陋,贫富混住,无中轴线但有一条主干道
30、,道路狭窄,布局略显凌乱。这反映出雅典A. 缺乏城市发展的规划B. 城市的经济水平较低C. 尊重思想自由的传统D. 城邦民主政治的特点【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看,“没有宫殿”“各大公共建筑宏大、华美,依环境而建,私人建筑密集、简陋,贫富混住,无中轴线但有一条主干道,道路狭窄,布局略显凌乱”这些特点是雅典民主政治在其城市建设中的体现,D项正确;从材料看“卫城和广场是雅典的两大中心”说明雅典是有城市规划的,排除A项;从“公共建筑宏大、华美”等,看不出雅典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尊重思想自由的传统,排除C项。故选D项。13. 有西方学者记述,1714年乔
31、治一世继承英国王位后,“王室不干政,议会努力维护人民的自由”“沃尔波尔创建了辉格党政府,而他也从未忘记自己的执政原则坚持公平正义,从不妄想独立于议会而执政”。这一记述表明当时英国A. 君主专制制度被废除B. 辉格党成为权力的中心C. 责任内阁制显现雏形D. 三权分立体制正式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初期,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内阁“从不妄想独立于议会而执政”,这说明当时的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而且责任内阁制初具雏形,C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就意味着君主专制结束,君主立宪制确立,排除A;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排除B;英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三权分立,排除D。14. 下
32、表是英国高级官员罗素和阿伯斯诺特对1854年关于重建文官制度的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的看法。据表可知,两人都( )A. 承认文官制度重建的紧迫性B. 否定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C. 强调文官改革将会破坏英国宪政基础D. 认为文官改革政策加剧英国社会动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将来如果考试委员会代替女王,我们将坚决反对”“地位尊崇者的心灵带来了惨痛的危害”体现的是二者并不认可文官制度的改革,B项正确,排除A项;文官改革并不会破坏英国宪政的基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官改革加剧英国社会动荡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B项。15. 1883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
33、官。1933年2月,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即直接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材料可用来印证美国A. 危机期间失业问题的严重B. 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C. 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D. 国家干预取代自由放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实行“政治庇护制”是指不通过“功绩制”文官分类办法,直接用政治手段来任命文官的原则,其目的是用行政领域的改革来保证“新政”措施得到高效率地贯彻和执行,体现其迫切希望美国摆脱经济危机,B项正确。罗斯福实行的“政治庇护制”的目的是贯彻“新政”措施,与危机期间失业问题的严重无关,排除A。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34、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国家干预取代自由放任,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16. 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A. 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B. 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C. 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D. 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美国国会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这就加大了最高法院对行政权的监督,从而在内部调整了三权分立体制,故B正确;材料
35、无法说明国会地位高于最高法院,故A错误;自由裁量权针对的是上诉案件,“压制政府”说法错误,故C错误;这一措施完善了分权与制衡机制,故D错误。二、 主观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直十分严格且竞争激烈的科举制度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原因。正是这种科举制保证了其他各项事业,并使其得以有效运转。这种考试引导着全国上下深谙其中奥妙的父母们直接向他们的儿子灌输经典著作的文学知识,其中包括以德治国优于凭武力治国,选拔最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实现国家政治清明必不可少的条件等等。这
36、种考试为政府招募所有贤能的人,以使政府保持清廉。这种考试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不公平的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绵延几千年的考试文化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一同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转型。1862年近代学堂及学堂考试的创办,标志着以科举为代表的传统考试开始向近代考试转变。民国时期的考试虽完成了近代化的制度重构,却并未完全实现真正的转型。孙中山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考试文化遗产,科学取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观念和方法提出了独特的考试权独立学说,并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广州革命政
37、府时期对实施文官考试制度进行了全面构划,为民国考试的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制度蓝图。摘编自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特点以及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考试制度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答案】(1)特点:科举考试公平公正;历代延续;思想与知识并重。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维系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2)科举制废除;近代学堂的创办;中华民国建立;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动;孙中山等仁人志士为了改变中国社会面貌进行了考试改革。【解析】【详解】(1)特点:根
38、据“这种考试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不公平的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得出科举考试公平公正;根据“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直十分严格且竞争激烈的科举制度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原因。”得出历代延续;根据“其中包括以德治国优于凭武力治国,选拔最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实现国家政治清明必不可少的条件等等。这种考试为政府招募所有贤能的人,以使政府保持清廉。”可得出思想与知识并重。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维系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等角度概括。(2)根据所学可得出科举制废除;根据“18
39、62年近代学堂及学堂考试的创办”得出近代学堂的创办;根据“民国时期的考试虽完成了近代化的制度重构,却并未完全实现真正的转型。”可得出中华民国建立;再结合所学可从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动等方面理解;根据“孙中山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考试文化遗产,科学取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观念和方法提出了独特的考试权独立学说”可得出孙中山等仁人志士为了改变中国社会面貌进行了考试改革等方面概括。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雅典,除了将军和司库官之外,所有官吏均从年满 30 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同时还规定,除十将军外,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如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40、-五百人议事会,即由 30 岁以上的全体公民抽签选出;由 6000 名陪审员组成的公众法庭的选举办法也是抽签。摘编自陈德正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浅析材料二 在撒切尔执政时期,英国政府开始改革文官队伍,力求使得文官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与现实需求契合。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英国要求文官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了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摘编自吴俊桥关于英国公务员制度的探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官吏任用的特点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英国公务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答案】(1)特
41、点:轮流执政(或抽签选出);公平公正;任期短。影响: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或最大程度的维护民主制度);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不利于公职人员的专业化和政策稳定。 (2)变化:由注重公务员的“通才”转向“专业化”和“知识化”。原因:旧的选拔标准不适应时代需要;社会分工复杂要求政府管理者高度知识化和专业化。【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所有官吏均从年满 30 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得出轮流执政(或抽签选出)和公平公正;根据材料一“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得出任期短。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分析作答,即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或最大程度的维护民主制
42、度);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不利于公职人员的专业化和政策稳定。【小问2详解】变化:根据材料二“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英国要求文官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了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得出变化是由注重公务员的“通才”转向“专业化”和“知识化”。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旧的选拔标准不适应时代需要、社会分工复杂要求政府管理者高度知识化和专业化方面分析作答。点睛】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学者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对宋代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下面是出现较多的词汇:参知政事、话本、
43、通判、张载、交子、市坊、岁币、苏轼、夜市、市舶司、榷场、党争、佃户、沈括、转运使、李清照、糊名法、天子门生、景德镇、活字印刷术、占城稻、禁军、指南针、澶渊之盟、青苗法、王小波起义、米芾、武经总要等。请从材料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并据此拟定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有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选词:通判、转运使、禁军论题: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创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起到了与知州彼此制约的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削夺节度使的权力,北宋于各路设转运使。转运使除掌握一路
44、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举贤荐能等职责,削弱了地方的实力。禁军为北宋的正规军,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乡兵中选拔,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禁军每发一兵,均须枢密院颁发兵符,使将不得专其兵,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总之,这些措施加强了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注:“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学生若答其它且符合题意即可。)【解析】【分析】【详解】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首先选择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得出主题,再进行阐述。如选择“
45、通判、转运使、禁军”,结合所学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的史实,可从通判、转运使、禁军的权力设置和作用等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务必突出将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削弱地方,同时也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论述时,必须做到持论有据,逻辑清晰,其它答案合理也可。【点睛】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改革官僚机构是戊戌变法的重头戏。有学者认为封建王朝末期的改革之所以成效极其有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统治者用于发动改革的官僚队伍本身就是一支腐败之师。因此,封建王朝的历次改革都将精简机构与人员作为挽救王朝命运的措施之一,戊戌变法也不例外。甲午战后,光
46、绪帝为奋发自强,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以备调用,于是各方保举折片络绎不绝,然光绪帝尤对维新党人青睐有加,授予他们极高的品衔,有利于推动维新变法的同时,也使维新派陷入与老资格官员的尖锐对立之中。此外,光绪帝还对官僚机构以大刀阔斧之势进行改革。1898年6月,仅京师一地被裁撤衙门就达十余处,被裁的官员胥吏“将及万人”,以致“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凡遇新政诏下,枢臣俱模棱不奉,或言不懂,或言未办过”。地方督抚看到京师乱象后,其原本的观望态度变成敷衍,裁撤诏令在地方成为一纸空文。摘编自熊小欣再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改革官僚机构的原因及举措。(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47、戊戌变法中改革官僚机构失败的原因以及对后世改革的启示。【答案】(1)原因:封建王朝改革失败的教训;推动维新变法的需要(或光绪帝奋发图强)。措施:地方举荐人才;重用维新人士;精简机构;淘汰冗员。(2)原因:守旧势力的反对(或新旧官僚的矛盾);改革策略过于激进;地方官员的敷衍;维新派实力弱(与守旧派实力对比悬殊)启示:改革要循序渐进;要采取策略减少改革的阻力;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解析】【详解】(1)第一个小问,概括戊戌变法改革官僚机构的原因,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封建王朝末期的改革之所以成效极其有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统治者用于发动改革的官僚队伍本身就是一支腐败之师。因此,封建王朝的历次改革都将精简机构与人员作为挽救王朝命运的措施之一”可知封建王朝改革失败的教训;根据材料“光绪帝为奋发自强,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以备调用,于是各方保举折片络绎不绝,然光绪帝尤对维新党人青睐有加”可知推动维新变法的需要(或光绪帝奋发图强)。第二个小问举措,根据材料“推动维新变法的需要(或光绪帝奋发图强)。”可知地方举荐人才;根据材料“然光绪帝尤对维新党人青睐有加,授予他们极高的品衔”可知重用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