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阅读训练(答案与解释)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

上传人:鹏城****头 文档编号:251030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7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阅读训练(答案与解释)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阅读训练(答案与解释)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阅读训练(答案与解释)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阅读训练(答案与解释)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阅读训练(答案与解释)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年级语文上册1-8单元阅读专项训练第一单元 (答案与解释)课内阅读。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1片段选自课文 ,全文作者是按 、 的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2这段话从 和 两个方面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读到选段,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 的画面。3片段中把浪潮比作 。请用“”画出其中的一个比喻句。【答案】1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2 样子 声音 潮来时雄伟壮观 3白线水墙战马浪潮越来越

2、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解析】1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写作顺序。语段选自观潮。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文章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作者是按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

3、而来”描写了潮来时的样子,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知是描写了潮来时的声音。通过选段,我们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潮来时雄伟壮观的画面。3从文段中,“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句话把“浪潮”比作“白线”;“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句话把“浪潮”比作“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浪潮”比作“战马”。课内阅读。观潮节选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

4、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4节选片段按照 的顺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用“”圈出能体现这一顺序的两个词语。5品读赏析,边读边想象画面。(1)这个段落主要从 和 两个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2)根据选段写出江面的变化。风平浪静 白线向我们移来 白浪翻滚,形成水墙(3)读到“齐头并进”,我仿佛看到了 ,读到“山崩地裂”,我仿佛听到了 ,从整个画面中,我能体会到

5、大潮 的特点。6下列诗句与文段内容相关的是()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B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答案】4 时间 5 声音 样子 白线 横贯江面 万马奔腾 隆隆的声音 汹涌澎湃 6A【解析】4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这段话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形。表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是:“午后一点左右”和“过了一会儿”。5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1)这段话描写了大潮来时的情景,结合“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和“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可知主要从声

6、音和样子两个方面来叙述。(2)结合“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知大潮来时,江面发生的变化是:首先是风平浪静,接着是一条白线,然后是白线拉长,变粗,再到横贯江面,然后到白浪翻滚,形成水墙。(3)读到“齐头并进”,我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读到“山崩地裂”,我仿佛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从整个画面中,我能体会到大潮汹涌澎湃的特点。齐头并进,意思是多方面同时前进。多形容几件事情或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山崩地裂,意思是山岳倒塌,大地裂开

7、。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6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拓展。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这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意思是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B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句意: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C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句意: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故选A。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了解,10月6日当天前往海宁 盐官观潮景区的游客达到115 万人次,游客车辆8500多辆。只因为这里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材料

8、二: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三千米。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渐狭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材料三:因为太阳和月亮引力,潮汐的存在是普遍的,但钱塘江大潮最为壮观,而且时间基本致农历八月十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间点,太阳、地球和月亮大致上处于同条线上,所以会带来极大的潮汐力,引起的潮汐自然是大的。材料四: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

9、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7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 。材料二的主要内容是: 。8请根据材料二在图表里标注出“杭州湾”“钱塘江”的位置以及“东”“西”方位。9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的原因有哪些? 。10材料三中“大致”一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这个词语说明了 。11材料二画线句子主要使用了()的说明方法。A打比方B列数字C作比较12材料四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将画“ ”的部分与观潮中的句子对应起来。( ) ( ) ( )A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B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C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13我看到了这两

10、篇关于观潮的材料,想起来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 【答案】7 海宁盐官观潮景区潮势最盛,吸引了大量游客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的原因 8 9杭州湾外宽内窄,地形特殊。因为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个时间点,太阳、地球和月亮大致上处于同条线上,所以会带来极大的潮汐力,引起的潮汐自然是大的。 10太阳、地球和月亮大约上处于同一条线上,并不是完全在同一条线上。 11B 12 C A B 13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解析】7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同学们根据材料里的关键信息来概括材料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8本题考查图标标注。题目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二在图表里做标注

11、。同学们可以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和自己了解到的地理常识来进行标注。材料二提到“杭州湾”的内容: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三千米。材料二提到“钱塘江”的内容: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同学们在地图标注“杭州湾”“钱塘江”时可以沿着地图上的边界画。同学们在图表里标注“东”“西”方位,可以先在地图空白处画一个双向箭头(左右方向)或十字双向箭头,再标注“东”“西”方位。向着“东海”的方向为“东”。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材料二从地形这个方面解释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原因;材料三从时间点解释了钱塘江大潮最为壮观的原因。同学们可以引用材料内容来分点回答钱

12、塘江大潮壮观的原因。10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的含义。大致:大概;大约。句子里的“大致”一词表明:太阳、地球和月亮大约上处于同一条线上,并不是完全在同一条线上。1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A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B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数字要准确无误,估计数字要有可靠根据。C作比较: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从句子中的“一百千米”和“三千米”可以确定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故选B。12本题考查句子搭配。句子“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描写

13、了浪潮刚从海面升起,像一条白线;与观潮中的“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相对应。句子“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描写了浪潮接近岸边,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与观潮中的“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相对应。句子“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描写了潮水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气势极其雄伟豪壮;与观潮中的“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相对应。13本题考查古诗识记。从题目中提到的“观潮”“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可以联想到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同学们在横线上默写古诗即可。“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

14、雪堆。”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参考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课外美文欣赏巫峡赏雾(节选)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就那小路倔强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一时让人想起贺敬之先生写的那首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深山里的人家,云雾的路”此情此景,真是活画出了。一阵铃铛声传来,雾中走出一头头黄牛。那是地道的巴山牛。盘着绳子叉角上,似乎还粘着许多雾絮。走在后

15、面的放牛人连连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纱帘。如此珍品,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好心的“神女”哟,你是不是又要去盗父王的宝剑斩杀搅乱峡江水道的恶龙?巫峡的雾,迷人的雾。每次赏雾前我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那雾所迷惑。千万千万。却每次都不争气,一赏便痴迷在雾中。14半山雾的特点是 ,轻纱雾的特点是 。15用“ ”画出第二段中运用联想的句子。16下面与文末形成呼应的句子是()A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 B巫峡赏雾,如同欣

16、赏一幅幅绘画珍品。C巫峡赏雾,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正面、侧面)描写,突出了 。由画线句能联想到诗句 。【答案】14. 浓厚、遮挡 轻盈、飘逸 15. 好心的“神女”哟,你是不是又要去盗父王的宝剑斩杀搅乱峡江水道的恶龙? 16. C 17 侧面 雾很浓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分析】14本题考查从文章提取关键信息,仔细读原文作答。从第1段“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可知,半山雾的特点是浓厚、遮挡。从第2段“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纱帘。如此珍品

17、,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可知,轻纱雾的特点是轻盈、飘逸。15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仔细读原文在文中找出答案。第2段的“好心的“神女”哟,你是不是又要去盗父王的宝剑斩杀搅乱峡江水道的恶龙?”运用了联想,把“轻纱雾”景象想象成好心的“神女”。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句末提到了“巫峡的雾,迷人的雾”让自己迷惑、痴迷。因此“巫峡赏雾,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与之相呼应,故选C。 相呼应指彼此声气相通,互相照应。17本题考查文章句子赏析,仔细读句子分析。文章画线句子并没有直接写半山雾雾浓的特点,而是通过描写放牛人连连吆喝,只闻其声,

18、不见其人,去体现半山雾的雾很浓以及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特点,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主题阅读训练。庐山云雾庐山云雾,天下闻名。初次上庐山,便在雾中行。车在山间盘旋,路沿山势蜿蜒。城市的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迎接我们的是:满山的绿,凉爽的风,还有守在半山、频频招手的白云。我闭上眼睛,任由身体随着车子摇晃、颠簸,嗅着混杂一点汽油味的山野气息,进入半梦半醒状态。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原来,那半山上的云,已成了身旁弥漫的雾。到底哪儿是云,哪儿是雾,谁也分不清了。就这么穿云破雾行到了住处。住处在半山坡,有小溪在旁边潺潺流过。傍着小溪,一条石阶小径通到山下。周围苍翠的

19、松林,笼着轻柔的白纱。里面隐隐地隆隆作响,似有仙人在作法,远远听来,像是有大雨倾盆一般。我好奇地走入松林,雾气罩在身上,湿湿的。偶尔有几滴水珠从树上落下,却分明没有下雨。以前听过“松涛”这个词,在此亲身体验,原来不仅是“形似”,也是“声似”。如果说,溪流的“哗哗”声有如“ ”,那么,这雾罩松涛的“隆隆”声真是“ ”了。庐山雾有声,古时就有记载,其成因至今尚不明。有种说法是认为“风作鬼”,使雾中水汽在树叶间激荡出声,可我感受了雾的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的吹拂。这耐人寻味的自然之谜更为庐山云雾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庐山雾四时常有。正是夏日旅游旺季,我在山上小住几日,已为庐山雾的多姿多彩所折服。若是在“

2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候,雾天更为多见。那时,云掩雾锁的庐山又该有怎样的神韵呀。庐山雾著称于世,不仅因为它四季常有,扑朔迷离,更由于它形态万千,瞬息万变。雾起时,那蓝天、绿树、红屋顶、青石壁,犹如画家信手涂抹出的斑斑色块,又像梦境中随意组合的点点断片。奇峰秀岭一时变得虚无缥缈,若有若无。而雾散后,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群峰傲然挺立。枯岭上,白色铁皮屋顶银光闪耀。山谷下,阡陌交通,良田美宅,尽收眼底。身处望江亭,更可见天际横着一线苍茫水色,那便是长江了。18短文的处,依次应填人的诗句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 B小弦切切如私语 C疑是银河落九天 D大弦嘈嘈如急雨19短文画横线

21、的句子是一个( )句。20用“ ”画出文中一处拟人句。21读句子,回答问题。身处望江亭,更可见天际横着一线苍茫水色,那便是长江了。(1)“横”字可以改为“飘”吗?为什么? (2)用几个句子写一写你想象中长江的样子。 22在下面的横线上摘抄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 23请你用一段话介绍庐山云雾。 【答案】18 B D 19过渡 20可我感受了雾的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的吹拂。 21 不可以。横字与苍茫一词搭配,写出了长江的宽阔与气势磅礴,也写出了雾散后的天高气爽,作者可以看到很远外的长江。 雾散了,太阳出来了,站在望江亭上,极目远眺,无尽头的长江苍苍茫茫,泛着深青,闪着亮光,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它滚

22、滚东流,不知疲倦 22庐山云雾,天下闻名。 23它不仅四季可见,而且瞬息万变,让人捉摸不透,又深深沉醉在它的独特魅力之中。【解析】18本题考查古诗词歌赋理解。根据答题空前后的“声音”可以直接排除AC,再根据声音的大小“哗哗声”与“隆隆声”可选出第一空是“小弦切切如私语”,第二空是“大弦嘈嘈如急雨”。19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或作用。短文的前面部分写了庐山的扑朔迷离,后面部分写了庐山的瞬息万变,关联词“不仅更”把两部分内容串联一起,置于文段的中间,属于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0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的能力以及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

23、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此题要求划出拟人句,“可我感受了雾的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的吹拂”一句中把雾赋予了人的动作“抚摸”,故拟人句是这一句。21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第一小题考查的是分析重点字在句子的作用。回答这一类可否替换字词的题目,通常的回答都是不可以,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必须得视具体情况而定。分析原因的时候可以联系上下文的词语搭配来解答,也可以结合字词在整个句子中的意义来解答。比如这个“横”,结合“苍茫水色”“长江”分析可知,替换成“飘”,没有长江的那种气势磅礴,也没有突出远眺的感觉。22这是一个开放性题型,摘抄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书写端正无误即可。2

24、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能力。此题要求用一段话介绍庐山云雾,可以自由概括,也可以摘抄原文适合的句子使用。例如文章的过渡句,既囊括了前文,又引出了下文,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主旨。阅读。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在坡头那片月光下的果国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它旁边,是它浇灌过的稻田。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春天

25、,我们种的油菜开花了,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收了油菜,栽上水稻。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24我从“呦”字感受到 ;从“抱着”一词感受到 。25“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句话中“ ”字用得好,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我” 的心情。26想象补充,我能行。细读“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光一闪”,让画面浮现于你的脑海中。你仿佛看到了 ,听到 ,闻到了 27 “我”和阿妈沿着溪边走,听到了 、 、 、 闻到了 ,看到了 、稻穗和 。28选文第二段中第一句主要从 (嗅觉/听觉)角度来描写,第二句主要从 (嗅觉/听觉)

26、角度来描写。【答案】24 作者的惊讶 小水塘的可爱 25 抱 拟人 愉悦 26 月光下夜鸟被惊醒、鱼儿跃出水面 秋虫鸣叫、鸟拍翅膀 花草、瓜果的香味 27 秋虫唱歌 夜鸟拍翅 鱼儿跳跃 沟水汩汩 果子的香味 稻谷 稻田 28 听觉 嗅觉【解析】24本题考查体会字词的作用。根据字词的意思,再分析在文中的作用。呦:叹词。表示惊异。在本句表示作者惊讶卵石间有很多可爱的小水塘;“抱”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写水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塘中月影的和谐美。25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句话中“抱”字用得好,“抱”

27、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写水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塘中月影的和谐美,表现了“我”愉悦的心情。26本题考查根据句子想象画面。仔细阅读“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光一闪”这句话,“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是作者听到的,“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光一闪”是看到的,结合全文,想象作者闻到了什么。示例:仿佛看到了鱼儿竞相跃出水面,激起一阵涟漪;仿佛听到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令人心旷神怡;仿佛闻到了熟透了的水果香气,让人垂涎三尺。27很痛考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阅读选文内容可知,作者的观察方式是通过对听到的、闻到的、看到的景物描写,由此产生联想,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景

28、物的观察中,作者先写听到的,主要有秋虫唱歌、鸟儿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沟水很满意地响着;其次是对闻到的味道的描写,主要写了甜香的果子挂满枝头;再次是对看到的景物的描写,主要写了稻田里的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描写出一副丰收的景象;最后写作者想到的,作者由眼前的稻田想到春天油菜开花了,自己在田地里找兔草,吹蒲公英,栽水稻等,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8本题考查描写角度。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描写角度。嗅觉:用鼻子辨别气味时所产生的感觉。听觉:听觉器官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的对声音特性的感觉。选文第二段中第一句“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主要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第二句

29、“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主要从嗅觉的角度来写的。课外真题拓展阅读。童年的小月亮农作物小时候,家里很穷,平时没什么吃的,只有在过中秋时母亲才会弄一些好吃的。记得那时白天我们把玉米摘完,用镰刀割出一条小路,把玉米捡拾到地排车上。那夜,月亮着了素白色衣服,周围闪着光芒,照亮了我和母亲回家的路。“娘,该是中秋了吧?”我询问。她伸伸腰,抬头望着月亮:“是呀,回家给我们君超煮豆子、玉米吃。”我兴奋地点点头。我又问母亲:“娘,能多加点儿糖吗?”她回头冲我笑笑,干脆地说:“能”。紧挨着玉米地的是豆地,农村人种它主要是为了换些钱或煮了放入罐子里做成菜吃,配着萝卜居多,这个时节的豆子饱满,一碰如调皮的孩子蹦蹦

30、跳跳地出来,到处都是小东西的影子。我们停了车,来到豆地里,母亲轻轻地握住豆柄,迅速地用镰刀把它割下,递给我放在包袱里。接着,母亲叮嘱我弯腰去捡落在地上的豆子。她说,这是小月亮。中秋节夜里,我就这样拥有了繁多的小月亮。29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兴奋( )调皮( )迅速( )干脆( )30写出两个带“月”的四字词语。 31请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32“娘,该是中秋了吧?”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3题目“童年的小月亮”中的“小月亮”指的是 ,这里的“小月亮”寄托了作者对 。【答案】29 忧伤 乖巧 缓慢 迟疑 30 披星戴月 猴年马月 31这个时节的豆子饱满,一碰如调皮的孩子蹦蹦跳跳地

31、出来,到处都是小东西的影子 32娘,我们该煮豆子、玉米吃了吧! 33 豆子 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和反义词的理解与识记。兴奋:因高兴或受某种刺激而精神激奋,反义词可以是:恼恨、惆怅、疲劳、萎靡、消沉、惊慌等。调皮:意思是指爱玩爱闹,不听劝导;狡猾 。反义词可以是:文静、听话、驯服、老实、驯顺。迅速:速度非常快。反义词可以是:迟缓、缓慢、迟慢、磨叽。干脆:爽快;直截了当。反义词可以是:犹豫、罗唆、罗嗦、拖拉。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识记与分类。带“月”的四字词语有:长年累月、日积月累、星月交辉、吴牛喘月、披星戴月、寒冬腊月、众星拱月等。31本题考查学生查找比喻句

32、的能力。本题答案不唯一,例如:她说,这是小月亮。中秋节夜里,我就这样拥有了繁多的小月亮。这是本文最后一句,将豆子比作了小月亮。3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本句在文章的第一段,通过查找这个句子能找到下文的“她伸伸腰,抬头望着月亮:是呀,回家给我们君超煮豆子、玉米吃。”,再结合第一段的“小时候,家里很穷,平时没什么吃的,只有在过中秋时母亲才会弄一些好吃的”知道“娘,该是中秋了吧?”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娘,我们该煮豆子、玉米吃了吧!33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和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文章的最后两句“接着,母亲叮嘱我弯腰去捡落在地上的豆子。她说,这是小月亮。中秋节夜里,我就这样拥有了繁多的小月亮。”知道题目

33、“童年的小月亮”中的“小月亮”指的是豆子,这里的“小月亮”通过“豆子”联系到“过中秋时母亲弄一些好吃的”的事情,寄托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快乐阅读轻松答。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一个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地走着,走着。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呵,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34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传说( ) 闪闪烁烁( )35文中画“ ”的句子采用的是()的修辞手法。A夸张B比喻C拟人36请用“有时有时”说一句话。 37请回

34、忆课文内容,回答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奇妙的夜晚”。 【答案】34. chun shu 35C 36小鸟们有时在天空中展翅高飞,有时停在树枝上婉转啼叫。 37明月高照的秋天的夜晚,“我”和阿妈漫步田间小道,感受着自然的美妙,还有妈妈那温暖的手和她那些动听的故事,“我”被自然之美和温馨的亲情所包围,心中充满了奇妙的感觉。【解析】34本题考查字音。传说 shu ;字义:用话来表达意思。(“shu”的字义:用言语劝说别人,使其听从或采纳。“yu”的字义:喜悦。通“悦”。)闪闪烁烁shu;字义: 光亮的样子。35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这里运用了

35、暗喻的手法,把阿妈比作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也就是我)在天上走动,形象生动,写出了阿妈对我的种种启示和引导。故答案选B。36本题考查造句。造句指用词语组织句子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题干要求用“有时有时”造句。此句式表示几种情况同时存在。例如:天上的月亮,有时像一把镰刀,静静地挂在那里,懒得动一下;有时像一个大圆盘,饱满的银色点缀夜空。3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说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夜晚”主要是因为“走月亮”。第一:夜晚的月亮明亮、月光柔和。走在月光下,可以看见很多美好的景物,如“洒满月光”的小路、“抱着一个月亮”的小水塘、“像一片

36、月光镀亮的银毯”的稻田、“月光闪闪”的溪岸、“月影团团”的果园。第二:“我”走过了溪边、田埂,看到了小溪、稻田、果园,感受到了阿妈的温暖,这样的夜晚,美在乡情、亲情。第三:“我”看到了人们劳动的成果,体会到了生活的幸福,还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这样一路走去,怎能不觉得“多么奇妙”啊!课外阅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 署)热散去了,星星出来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 既)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摇):“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月儿弯弯像小

37、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 漂)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38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字。39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的夏夜 ( )的月色 ( )的嗓音 ( )的音韵40文中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分别比作( )和( ),这样写的好处是 。41短文主要写的是 ,表达了 的感情。42月光如水,多么富有诗情画意!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赞美它。请写出两句带有“月”字的古诗句。 【答案】38 署既摇漂 39 美妙

38、柔和 甜甜 芳香 40 比喻 嗓音 和风 流水 写出了母亲声音的温柔深情 41 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 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 42 旷野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解析】38考查选字填空的能力。暑热:盛夏时炎热的气候暑热难耐。 立即:(副)马上;立刻。歌谣:(名)指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等。 飘满:空气中充满某种气味。39本题考查词语的搭配。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应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即可。结合“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来看可以填写美妙的夏夜;结合“柔和的月色”来看可以填写柔和的月色;结合“她用甜甜的嗓音”来看可以填写甜甜的噪音;结合“她那芳香的音韵”来看可以填写方向的音韵。40考查对文章的理解。结合“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四年级上册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