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广东(2021年-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0771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广东(2021年-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年广东(2021年-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年广东(2021年-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年广东(2021年-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一选择题(共11小题)1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2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3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4(2023广东)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

2、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6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

3、这()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7(2023广东)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上表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专制皇权的弱化8(2023广东)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A邻保制度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D里甲制度9(2023广东)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

4、,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10(2023广东)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缓和了朋党之争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D加剧了阶级矛盾11“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

5、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二材料题(共2小题)1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徐渭(15211593),字文长,浙江绍兴人,曾师从王阳明门徒季本,研习王阳明的学说。徐渭一生科场不顺,贫困潦倒,但诗文书画皆精。他的画广泛吸收宋、元以来诸家技法,但不受其束缚,处处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宣泄与个性追求,在晚明画坛独树一帜。他开创的大写意手法,对后世写意画影响很大。徐渭还是公认的南杂剧代表作家,创作的四声猿等代表了明代杂剧的最高水平。当时,北曲、南戏并存。他认为北曲多为“马上之音”“杀伐之声”;对

6、南戏则赞誉颇多,认为尽管多为市井之声,却“句句都是本色语”。对于南戏中的昆山腔,他认为“听之最足荡人”。他的称扬有助于昆山腔在大江南北的传播。在明代后期兴起的市民文学艺术中,徐渭以强调“本色”和追求“自然”的鲜明特点而留名史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简述徐渭在文学艺术上能够取得成就的社会条件。(2)概述徐渭在文学艺术史上的贡献。1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

7、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2)简析北

8、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参考答案解析一选择题(共11小题)1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考点】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汉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据所学,尚书台从始至终均为皇帝负责,其存在主要为了巩固皇权,因此不存在皇权旁落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尚书台职员职务范围的变化,可知,尚书台职员职务范围扩大,从制约相权的小机构到权力扩大,故B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中央权力的问题,未涉及地方权力,C项错误

9、。尚书台职员令、仆职务范围的变化,未涉及行政效率的低下,故D项错误。故选:B。2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考点】隋唐三省六部制【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结合隋唐时期三省六部的内容及其特点和作用分析。【解答】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北齐时期的一些机构在隋唐时期被重组和细化规范到六部中,六部是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其职权分工更加明确,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而且隋唐时期的六部没有决策权,无法体现加强了中枢决策权,故A项错

10、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因此“避免了”的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职权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政令的执行效率,而非降低,故C项错误。故选:D。3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考点】西周的分封制;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分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A.材料信息能够明显体现出长江流域的文化对中原地区产生影响,并不是突出强调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各

11、诸侯国维护周礼;C.材料看不出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从材料中“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可以看出,在中国北方也出现了长江流域风格的青铜器,能够体现出南北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D符合题干的要求。故选:D。4(2023广东)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

12、展演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

13、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根据材料“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可知,江西、浙江产品要到广州再进行出口,而

14、广州为了对外贸易也专门烧制贸易瓷,为了使产品在欧洲畅销,还专门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以上均体现了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项正确;根据材料并不能看出其产品出自官营还是民营,排除B项;广州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其目的是使产品适应欧洲人的审美,促进其产品在欧洲畅销,并不是中国欢迎西方艺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政府对农业、商业态度的变化,而且“明显削弱”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6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

15、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考点】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解答】由材料可知,元政府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加深了对农民的剥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木棉种植业的发展,这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区域经济的不均衡材料未体现,故A错误;政府对棉农征收重税,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

16、发展,故C错误;财政管理权材料未体现,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2023广东)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上表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专制皇权的弱化【考点】九品中正制【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九品中正制,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材料反映了东晋与西晋相比,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高门士族占比提升,据所学可知,官员产生主要通过选官制度,

17、高门士族占比提高说明了当时九品中正制盛行,门阀士族势力强大,B项正确;据材料无法体现士族擅权,排除A项;C项说法相反,材料恰恰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盛行,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皇权强弱问题,只涉及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九品中正制,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8(2023广东)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A邻保制度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D里甲制度【考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需要学生

18、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宋论”可知,题干涉及时间是宋朝,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保甲制度,B项正确;邻保制度是唐朝的,排除A项;十家牌法是明朝的,排除C项;里甲制度是清朝的,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9(2023广东)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考点】西周的分封制【答案】D【分析】

19、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分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排除A项、C项;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也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利,给予帮助算不上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排除B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0(2023广东)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

20、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缓和了朋党之争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D加剧了阶级矛盾【考点】唐朝的中央集权【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唐朝的中央集权,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唐朝中后期,文人士子争相到藩镇使府担任幕职,增强了地方藩镇的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A项正确;朋党之争是指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B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C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不会加剧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

21、题考查了唐朝的中央集权,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1“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考点】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汉朝的政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成原因分析。【解答】材料的意思是东汉退休以后王侯等被留在京师,封国权力由中央的国相掌控,这就削弱了

22、这些王侯在地方的权力,有利于中央对封国的直接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助长了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而非遏制,而且材料讲的主体是王侯,选项讲的是地方豪强势力,这是两种不同的力量,故A项错误;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等不是外戚,外戚干政与东汉后的控制王侯没有因果关系,外戚干政的原因主要是对母族关系的重视,故C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东汉末年的政治特征,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二材料题(共2小题)1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徐渭(15211593),字文长,浙江绍兴人,曾师从王阳明门徒季本,研习王阳明的学说。徐渭一生科场不顺,贫困潦倒,但诗文书画皆精。

23、他的画广泛吸收宋、元以来诸家技法,但不受其束缚,处处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宣泄与个性追求,在晚明画坛独树一帜。他开创的大写意手法,对后世写意画影响很大。徐渭还是公认的南杂剧代表作家,创作的四声猿等代表了明代杂剧的最高水平。当时,北曲、南戏并存。他认为北曲多为“马上之音”“杀伐之声”;对南戏则赞誉颇多,认为尽管多为市井之声,却“句句都是本色语”。对于南戏中的昆山腔,他认为“听之最足荡人”。他的称扬有助于昆山腔在大江南北的传播。在明代后期兴起的市民文学艺术中,徐渭以强调“本色”和追求“自然”的鲜明特点而留名史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简述徐渭在文学艺术上能够取得成就的社会条件。(2)概述徐渭

24、在文学艺术史上的贡献。【考点】宋词和元曲【答案】(1)明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封建经济获得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明理学的影响;前人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产生的影响。(2)拓展文人写意画的艺术手法;促进南戏的发展,推动昆曲的传播;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明朝时期文艺发展的影响因素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材料中徐渭的文学艺术成就来分析。【解答】(1)材料“徐渭(15211593)”可以看出这是明朝中后期,当时的社会条件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来进行概括,从材料中“他的画广泛吸收宋、元以来诸家技法”还可以看出前人在文学艺术

25、上的成就产生的影响。(2)从材料中“在晚明画坛独树一帜。他开创的大写意手法,对后世写意画影响很大。”可以看出拓展文人写意画的艺术手法;从材料中“他的称扬有助于昆山腔在大江南北的传播”可以看出促进南戏的发展,推动昆曲的传播;从材料中“在明代后期兴起的市民文学艺术中,徐渭以强调本色和追求自然的鲜明特点而留名史册。”可以看出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故答案为:(1)明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封建经济获得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明理学的影响;前人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产生的影响。(2)拓展文人写意画的艺术手法;促进南戏的发展,推动昆曲的传播;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明朝时

26、期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因素,还要搞清楚徐渭的艺术成就和影响。1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

27、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考点】孝文帝迁都洛阳【答案】(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2)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

28、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来分析;第二问结合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分析。【解答】(1)原因:根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可知洛阳旧城衰败;根据材料“故有意迁都”可知为迁都做准备;根据材料“光宅中原”可知便于对中原的控制;根据材料“洛阳是帝宅王里”可知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根据材料“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可概括出任用汉人筹划重建;根据材料“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

29、极殿”可概括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根据材料“规模宏大,远超前代”可概括出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根据材料“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可概括出统一规划里坊。(2)根据材料“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可知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故答案为:(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2)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试题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