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上传人:元*** 文档编号:249144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内容分析从描述生活中熟悉事物的长度入手,进一步巩固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能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参照物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估测物体长度的实际问题,会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积极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学习活动,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能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巩固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过程与方法通过估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学会

2、借助参照物判断和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学习单等。教学媒体选择PPT、图片教学活动提问,师生讨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直观体验1.复习旧知识。师: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同学们能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分别有多长吗?学生根据前几节课学习的经验,很容易说出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双臂展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2.让学生课前完成学习单,导入新课。学习单问题: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厘米”?哪些地方用到了“米”?回答:师:看来大家前几节课都学得不错,那你们的学习单完成得怎么样呢?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很多用到了“厘米”和“米”的地方,例如:尺子的长度约是

3、15厘米,筷子的长度约是20厘米,门高约2米,跳绳长约2米师:厘米和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比画1厘米和1米的长度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课前让学生找生活中用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物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解决问题,建立表象1.明确问题。课件出示教科书P7例8。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读课件上的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判断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设

4、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对“问题”概念还处于模糊阶段,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根据教科书编写的要求,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2.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师:你们认为旗杆高13厘米还是13米呢?你能用什么办法说服别人,让别人听懂你的意思?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预设1:排除法: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画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预设2:估算法:学生利用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大概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预设3:借助参照物法: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看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差不多。比如,

5、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远大于13厘米,应该是13米。【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刚刚认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容易混淆概念,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用合情推理的方法进行猜测、说明、推断,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师:刚才同学们动脑筋想出了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并找到了答案: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三、巩固运用,强化表象虽然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某些部分的长度。如果学生判断具体使用哪个长度单位有难度,教学时,可以用学生都

6、熟悉的实物替换教科书中选用的实物,如果没有条件观察教科书中的实物,可以尽可能地提供这些实物的图片,且图片中最好还有学生熟悉的实物做参照物,以便作为判断的标准,从而避免学生凭空猜测。【设计意图】直观的图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推理的方法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1.完成教科书P9“练习一”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做这样的题学生容易出错,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熟悉的参照物作比较,然后确定正确的长度单位。2.完成教科书P10“练习一”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鞋长、门宽和1庹的长度,并分别与10厘米或1米比较。【设计意图】教科书以列表的

7、方式呈现,意在加深学生对10厘米、1米长度的认识,又可以巩固用尺量长度的方法。同时,10厘米就是1分米,也为后面学习分米打下基础。另外,以列表的形式呈现题目,便于学生对估测和实测的结果进行比较,进而使学生及时调整估测的策略,以逐步提高估测的准确性。3.完成教科书P10“练习一”第10题。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一般学生都能发现最左边小女孩的测量方法是错误的,因为起点没有对准刻度0。中间小男孩的测量方法,学生也会知道是正确的,但是要引导学生说出理由,进一步理解测量的本质。最右侧小女孩的测量方法是一种近似结果,学生很容易弄错,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用近似数描述比较符合生活实际,最右侧小

8、女孩的说法也是对的。4.完成教科书P10“练习一”第11题。先让学生估一估,再量一量。这题难在既要测量折线的长度又要提出问题,需教师加以指导。【设计意图】巩固学生测量的方法,深化学生对线段特点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师小结: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画,借助身高、身边的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教学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生活性。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长度单位之后,教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哪些地方用到了“厘米”和“米”,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在呈现例题时,教师紧紧围绕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答解答是否合理”这条主线,鼓励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初步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和合理性。最后通过解答“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这类题目,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二年级的学生平时不太注意生活中的事物,做此类题目刚开始有些迷茫和无从下手,有的学生甚至会用尺子去量给出的事物,此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估测,这点尤为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数学 > 人教版 > 二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