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8123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测评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当自己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2、。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

3、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材料二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

4、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发现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

5、,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人们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选自梁衡

6、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材料三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理论家根据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赏声音本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即联想)。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欣赏者不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获得美感。反之,只能在摒弃联想的情况下,靠对艺术形式的直观以获取美感。要是在

7、欣赏这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美体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一,不左顾右盼,才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而联想则使欣赏者精神不集中,从而导致意识由审美对象向非审美对象的转换,所以联想是妨碍审美体验的。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它。第一,应该把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这种联想为“非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美对象所展示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

8、审美无关。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海便想到风暴,等等。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主旨,不能构成审美的情境,因而是与审美无关的非审美性联想。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它的最大特点是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体情境的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立的。由此看来,笼统地说联想可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

9、美联想才能解释审美体验。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依存美”和“纯粹美”的区别。“纯粹美”就是重形式的美,某些艺术品种,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到的仅是线、形、色、光、声、质等媒介及其组合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筑、陶瓷造型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粹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要是运用联想,就会离开特定的艺术世界,审美体验也就立刻消失了。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依存美”。所谓“依存美”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歌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品,就不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形象体系,才能在欣赏者的头

10、脑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悦。审美联想是审美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可缺少的。(选自童庆炳联想与审美,有删改)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B.审美移情说认为,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C.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D.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岳阳楼的阴晴是人与客

11、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2.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非审美联想”的一项是()(3分)A.见到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官窑瓷器,就联想到它比金子还值钱。B.见到西湖中鱼儿游动,就联想到今天晚餐也许会有红烧鲤鱼。C.读到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就联想到花匠用剪子精巧地把柳叶剪成绿丝绦。D.读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联想到草长莺飞的春季美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移情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

12、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4.材料三首段是如何引出论题的?这样安排有何好处?(4分)5.请分别从自然和艺术两个角度概括如何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6分)(二)现代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

13、字,完成第69题。兵车行唐栋六月的喀喇昆仑山依然贼冷。风裹起细碎的砂粒,拍打得车体啪啪作响。“同志,请开快一点儿。”司机慢慢地扭头看了我一眼:“这车,不能开快。”“真见鬼啦!”“你!”司机的脸冷峻得像块冰岩,但很快又恢复了常态,“你不知道,这车只能跑这么快。”“耽误了病员怎么办?”司机神情坚毅沉稳,催促是没用了。我把头往后一靠,想象着病中的上官星。不知这次领导怎的开了恩,竟派车专程送我。一辆军车静静等候在卫生队院子里,车厢用帆篷严严实实地罩着,夜色下犹如一块巨大的岩石。这不是上官星的卡车吗?车子颠了,司机竟如临大难,绕车察看了一圈,发现一切完好无损才不安地驾起车缓缓前进。“自己班长的病一点儿也

14、不急,车上的东西倒这么经心!”我嘀咕着,心想,这车要是上官星开,早就飞起来了那是我第一次接到去5700哨卡处理病员的命令,司机就是上官星。车子呼地蹿了出去,罗盘上的指针一下就指到了八十。“开这么快干什么!”“不是去救护战友吗?哪能慢慢腾腾!”一团旋风旋起高高的尖柱,在山谷间游动。我感到头有点儿疼痛。“不大好受吧?这儿是死人沟,海拔四千米以上。”“你少唬人!谁不知道前面是个兵站。”他哈哈大笑起来:“那不是灯火,是鬼火,一代代的商队留下的,我们哨卡就守卫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多有意思!”车灯下,路两旁尽是片片白骨。我胸口直跳,只想快点儿走出这死人沟司机突然停车,看看路线,才慢慢开过河。磨磨蹭蹭,上官星

15、的病我想起过河的情形。他会不会是自那以后病倒的呢?那天水势真吓人!只记得上官星挠着脑袋思索片刻,一咬牙:要闯了。他像尊铁塔稳操着车艰难推进。突然,车熄火了;顷刻,冰块撞击着车体,水从门缝直往驾驶室灌!忽地,我闻到股浓浓的酒味上官星举着酒瓶咕嘟咕嘟地猛喝!这么深的水、冷的冰,怎么可以他光身站在齐腰深的水中,用手摇柄狠劲地摇着发动机,摇柄猛击着水面,整个车都在晃动。我仿佛觉得站在水中的不是他,而是我自己;那冰冷的水似无数把锥子,直往骨头缝里钻车发动了!他磕碰着牙踏进驾驶室,我只管为他擦身上的冰水,忽然,他咳嗽了,先是一声两声,很快成了一串车子开始登山了。曲曲弯弯的盘山公路紧贴着悬崖,一头钻进了天,

16、这里是达坂。恼人的司机走一阵就停下来检查,稍微有点儿灌风的地方都要严密堵好。我连催他的气力都没了。“顶住,这次一定要闯过达坂,上官星在等”那天天气可不像现在这么平静。刚挨上达坂,挡风玻璃上顷刻就落满一层雪。上官星打开车门,将身子探到外面辨路,不一会儿就成了个雪人,脸色发紫,眼睛又红又肿。正行间,不料车子被一溜暗冰滑了一下,半个后轮已经掉到了路外,那雾腾腾的深谷像只张大了嘴巴的饿狼!“冰雪太厚,车挖不出来了。趁天还早,我步行去哨卡上搬兵。”“我跟你一起走!”“开玩笑,雪这么深,海拔又高,你怎么行?这是打火机,冷了就点燃汽油。祝你保重了。”“你也保重!”泪水情不自禁地打湿了我的睫毛。他对我留下意味

17、深长的一瞥。雪地上一串深深的脚印,仿佛是一条永远不断的线,牵动着我的心像谁把一盆鲜血泼给了夕阳,天地间一片艳红;满山满谷的冰雪静静地注视着天空。风照旧在刮,雪地上卷起层层白浪。绕过一段“之”字形的山路,整个哨卡豁地展现在眼前。几十名战士,分列两行,肃立在大门旁仿佛无数朵白花在眼前旋转起来。战士们从车上抬下一副盖着白布的担架,担架上躺着的就是上官星!原来他就跟我在一辆车上我扑过去,呆呆地注视着他坚毅安详的神情,感到整个世界都凝固了连长告诉我,上官星留下话:把他送回“家”,埋在积雪的山岗;希望秦月能到哨卡为他送行,因为在所有熟识的战友中,只有我这个唯一的女性。“秦月同志。”连长拿来一封信,信里是一

18、首诗:我是星星,你是月亮,我们同在永恒的天上;美丽的夜晚,我们闪耀着理想!(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兵车行为题,既是对小说情节内容的高度概括,又暗示了社会背景,赋予作品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B.上官星倒下了。他是在风雪中为战友探路而倒下的。在远离战争的和平年代,这样的举动无异于战争时期第一个去滚雷区的壮举。C.死人沟、达坂等处都是小说情节的关键连接点,对它们的描述不仅是简单的环境描写,更是美与力的象征,充满着诗性意味。D.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了解到了那些可能并不熟悉的人物和生活以及喀喇昆仑山上的军人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境界。7.下列对小说艺术

19、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官星已经牺牲,他就静静地躺在送秦月去哨卡的军车的车厢里。这个最后才解开的悬念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在情节叙述中已留下了多处伏笔。B.“仿佛无数朵白花在眼前旋转起来”,这一心理刻画简单而深刻,通过人物心理感知的变形,表现出上官星的牺牲给秦月带来的巨大心理震动。C.作品构思巧妙,一开始就以军车的缓慢行驶与女卫生员秦月急于接病人构成矛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D.小说通过描写驻地环境的严酷,反衬出新时代军人意志的坚韧、刚强和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8.小说以秦月的视角,让现实与回忆中的两次“兵车行”的情节相互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4分)9.小说结尾处上官星留给秦月的小诗,堪称全篇表现主人公的点睛之笔,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佯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

21、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

22、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稿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节选自史记范

23、雎蔡泽列传)注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号为“穰侯”。莝(cu):铡碎的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B.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C.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

24、过载范雎入秦D.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雎忍辱负重,坚忍顽强。他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丧命,却并不因此而气馁,入

25、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用计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他辅佐秦王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

26、黥徒夹而马食之。14.范雎为什么会从魏国到了秦国?(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516题。干戈王中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鹡鸰音断人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注王中:南宋末诗人。鹡鸰: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寻找同类。中山千日酒:传说中一个中山人造的酒,饮后能醉千日。泛指美酒。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干戈”泛指武器,多借指战争。诗题暗示了诗歌中的环境特点。B.首联点题,“欲何之”暗示了战乱波及范围之广,而诗人自己也一事无成。

27、C.颔联以王粲和杜甫自比,表明其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全一样。D.全诗充满了悲愤之情,但文字读来较为轻淡,情感表达比较委婉。16.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逐客书中,作者开门见山,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2)与妻书中,作者将“司马青衫”以及古语入文,表达自己悲痛心情的句子是“,”。(3)在鸿门宴上,樊哙说的“,”,强调抓主要矛盾,不要顾及细枝末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9分)马克思被誉为过去的一千年之中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千年的人类社会,曾先后出

28、现过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一批批科学巨匠,产生过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等一代代思想大师。他们都曾对人类进步产生过深刻影响,(),并且这个评选结果是以资本主义为主流的西方国家来评定的,原因何在?西方发达国家正是能够从人们的批评中发现政府的问题,从而不断改革,发展自己。马克思对西方社会的缺点的发现是迄今为止最深刻、最独到的。马克思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以的锐利眼光和的思维方式,通过资本论等理论著述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的缺陷有一针见血的认识,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因此被一直看作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批判的经典。因此,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伟大思想家,是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中国有

29、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同样具有的警示意义,提醒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波澜壮阔洞若观火卓尔不群高瞻远瞩B.波澜壮阔明察秋毫卓尔不群高屋建瓴C.大气磅礴明察秋毫独出心裁高屋建瓴D.大气磅礴洞若观火独出心裁高瞻远瞩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然而,在此次千年思想大师的评选中,马克思的得票数都远远超过他们许多B.可是,在此次评选的千年思想大师,他们的得票数远远落在了马克思的后面C.然而,在此次千年思想大师的评选中,他们的得票数都远

30、远落在了马克思的后面D.可是,在千年思想大师的评选中,马克思的得票数都远远超过了他们许多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122题。(11分)蔬菜和水果在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大多数蔬菜所含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的含量都要优于水果,所以水果虽然,但只吃水果无法全部获取蔬菜中的某些物质。水果中的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等含量比蔬菜丰富,并且水果中的芳香物质、香豆素等植物化学物质也是蔬菜所无法比拟的,而它们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大多数水果是可以直接吃的,一般不需要加热,所以它们的营养成分不受烹调因素的影响,营养素损失也

31、少,因此,。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6分)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岁末,一场冬雪后,学校停课,正在读高二的小明不用早起上学,可以在舒适的家中享受空调的温暖。对此,小明家里的长辈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爷爷认为,下雪就放假,孩子不能接受风雪的磨砺,这是被惯坏的一代;妈妈认为,学校这么做是为学生安全考虑,属暖心之举;爸爸却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时代已经发展到竞争无须用苦力的时候了,今

32、天的孩子需要面对的绝不只是自然界风雪的考验。小明把家中长辈们的争论发到班级群里,引发了老师、同学和家长们更多角度的讨论。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向长辈或同龄人,也可以向学校或其他有关部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1.B解析B项,“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错误。材料一第2段说的是“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选项曲解文

33、意。2.C解析C项,联想的内容仍处在一首清新的咏柳诗的情境中,是按诗所提供的独特情感,定向地进行联想的。A、B、D三项则纯属随意的、不定向的、不受控制的联想。3.D解析D项,“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错误。材料一第2段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第3段也有明确说明,移情之际应是物我同一的,移情过程中,主体的情感不可能只属于客体青山。4.参考答案引出论题方式:采用对比方法,列举两种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态度引出论题。好处:采用对比引发人们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疑问,便于后文对此进行针对性分析。解析由“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

34、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和“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可知,第1段是通过对比方法,列举出了两种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态度引出论题。这样安排的好处是采用对比,使人们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的关系产生疑问,激起好奇心,为后文对此进行针对性分析做铺垫。5.参考答案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与自然交流,与自然景物沟通融合。发现自然的逻辑美,从自然中悟出哲理。根据审美对象的不同特性,合理选用审美联想和艺术直觉来欣赏。解析从自然角度来说,根据材料二第1段“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可

35、得出要想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就要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与自然交流,与自然景物沟通融合;由材料二第3段周敦颐见莲花而悟出做人之理,朱熹见半亩方塘而悟出做学问之理,可得出发现自然的逻辑美,从自然中悟出哲理;从艺术角度来说,根据材料三第2、3段可得出要想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就要根据审美对象的不同特性,合理选用审美联想和艺术直觉来欣赏。6.A解析A项,“小说以兵车行为题又暗示了社会背景”错误,标题并未暗示社会背景。7.B解析B项,“表现出上官星的牺牲给秦月带来的巨大心理震动”说法不恰当,因为此时秦月还不知道上官星已经牺牲了。8.参考答案情节安排上,秦月的“急”与司机的“慢”形成了对比,不断制

36、造悬念,吸引读者兴趣。人物刻画上,有利于通过秦月的回忆集中描写上官星为救战友而奋不顾身的行为,刻画其英雄的形象。表现手法上,有利于更好地运用侧面描写,通过秦月、司机和哨卡战士们的表现,来体现上官星精神的感人力量。解析首先从文中找到所写的两次“兵车行”的过程,分析这两次“兵车行”中人物的表现,从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以及技巧特色等方面分析效果。小说主要写了两次“兵车行”,一是回忆上官星送“我”救助战友,主要写上官星把车开得飞快、冰水中摇发动机、雪中看路、步行搬救兵等,在这一系列的表现中表现上官星为了救战友而奋不顾身的精神,突出其英雄的形象;二是现实中司机运送上官星的遗体去哨所,在这一路上主要突出司机

37、的“慢”和“我”的“急”,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借助司机驾车的小心翼翼、哨所战士的肃立侧面烘托主人公上官星的形象,表现出其精神感人至深。9.参考答案诗句体现了小说主人公为祖国守卫边疆、英勇献身的崇高爱国主义理想;诗句体现了主人公在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奋力实现生命价值的顽强精神;诗句体现了主人公追求人与人之间真诚、温暖情感(包括异性战友之间的相互吸引与依恋)的浪漫情怀。解析这首诗歌是上官星写给秦月的,“星星”可以理解为“上官星”,“月亮”可以理解为“秦月”,而“同在永恒的天上”“闪耀着理想”流露出主人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结合上文来看,这“月亮”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的“战友”,从上

38、官星送“我”救战友时的表现来看,这首小诗表现出主人公对战友的关心;这“月亮”还可以理解为“祖国”,主人公身在边疆、哨所,守卫着祖国大地,诗歌表现出主人公守卫边疆、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理想;从上文来看,此处海拔很高,气候恶劣,但在主人公的眼中,却是“美丽的”,表现出主人公在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奋力实现生命价值的顽强精神。10.D解析句中,“范雎”是“操”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项;“亡”是“范雎”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项;“谒者王稽”是同位语的关系,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11.D解析D项,史记是纪传体史书。12.D解析D项,白起不是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而是因与范雎有隔阂,范雎向秦

39、王进言而被杀。13.参考答案(1)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乱国家罢了。”(2)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掺拌的食物,又命令两个受过黥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解析第(1)句中注意“有顷”“劳”“得无”“徒”的含义,第(2)句中注意省略句及“马”的含义。14.参考答案范雎因收到齐襄王的礼物而被误以为出卖魏国的机密给齐国,因此受到鞭打和侮辱,所以后来在郑安平和王稽的帮助下到了秦国。解析该题答题区域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找到相关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作答。参考译文范雎,是魏

40、国人,侍奉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范雎跟从前去。齐襄王听说范雎能言善辩,就派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须贾大怒,以为范雎把魏国的机密出卖给齐国,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魏相国魏齐。魏齐叫门人鞭打范雎,打断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齿。范雎装死,门人就用草席包住他,丢在厕所里。当时,魏齐正在宴客,宾客们喝醉了酒,轮番在他身上撒尿,故意侮辱他。范雎最后得以逃出来。后来魏齐后悔了,又派人要把他找回来。魏国人郑安平得知此消息,就带了范雎一起逃走,躲藏起来,把他的姓名改为张禄。秦昭王派遣使者王稽到魏国。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王稽知道范雎是位贤才,载着范雎进入秦国。秦

41、国之相穰侯的车马从西边来。范雎说:“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他讨厌接纳诸侯的说客。我不如暂时躲在车子里。”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乱国家罢了。”随即告别离开。范雎说:“我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他看出您有所迟疑,刚才怀疑车中有人,却忘记了搜查一下。”于是范雎就跳下车来奔走。走了十多里,穰侯果然派骑兵回来搜查车子,没发现有说客,才作罢。王稽于是与范雎进了咸阳。昭王任命范雎为客卿,谋划军事。最后听从了范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范雎一天比一天更加被秦王亲近,于是趁昭王在闲暇方便之时进言说

42、:“我在山东时,听说秦国有穰侯,没听说秦国有秦王。既然这样大权怎能不倾覆,政令怎能由大王发出呢?我暗自替您担忧,您去世以后,拥有秦国的怕不是您的子孙了。”昭王听了这番话,大感惊惧,于是把穰侯驱逐出关外,任命范雎为相国。秦昭王把应城封给范雎,封号为应侯。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便大摆宴席,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掺拌的食物,又命令两个受过黥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范雎责令他道:“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送来!不然的话,我就要血洗大梁(魏都城)。”须贾回到魏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十分害怕,逃到了赵国。范雎做了

43、秦相国之后,进宫告诉昭王:“如果没有王稽的忠诚,我就不能进函谷关来。现在我的官位已至相国,但是王稽的官位还只是个谒者,这不是他带我来秦国的本意啊。”于是昭王召见王稽,封他做河东太守。范雎又举荐郑安平,昭王便任命郑安平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也必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必定报复。秦昭王一定要替范雎报此仇,赵孝成王最终取下魏齐的头颅送到秦国。五年后,昭王采取应侯的策略,在长平城大败赵军。不久,范雎和武安君白起有了隔阂,就在昭王面前进谗言,杀了白起。又保荐郑安平,让他率领军队攻打赵国。郑安平被赵军包围,带领两万人

44、投了赵国。对此应侯跪在草垫上请求惩处治罪。两年后,王稽做河东太守,却与诸侯勾结,犯法被处死。为此,应侯一天比一天不愉快。15.C解析C项,“表明其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全一样”中“完全一样”错误,从诗句来看,“大纲”是“大致相似”,“小样”是“差不多相像”,选项曲解诗歌意思。16.参考答案借物抒情(或者“比喻”)。“鹡鸰”比喻漂泊异地的兄弟,表达了思念之情。“乌鹊巢寒”句说自己在外流离失所,像月夜里的乌鹊一样找不到栖息的树枝。用典。“乌鹊”语出曹操短歌行,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中山千日酒”表达期盼太平的美好愿望。反问。尾联运用反问句,表达对现实(统治者)的不满之情。解析“鹡鸰音断人千里

45、,乌鹊巢寒月一枝”,前一句中“鹡鸰”为鸟,古人常用此鸟来比喻兄弟,“音断人千里”是说兄弟相隔千里,此处借比喻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后一句是说归依无主,怀才不遇,曹操短歌行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里既有比喻,也有用典,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中山千日酒”运用典故,搜神记中说,中山人狄希,能酿造一种千日酒,人饮用后会一醉千日,这里运用这个典故,表达对太平的期盼;“安得”运用反问,表达对现实的不满。17.答案(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2)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解析注意题干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如第(1)题中

46、“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第(2)题中“司马青衫”“古语”,第(3)题中“不要顾及细枝末节”等。18.A解析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大气磅礴:形容气势盛大。此处用来形容人类社会的发展,故选“波澜壮阔”。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明察秋毫:形容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此处用来形容锐利的眼光,故选“洞若观火”。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这里指思维方式与众不同,故选“卓尔不群”。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高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这里指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具有远大警示意义,故选“高

47、瞻远瞩”。19.C解析根据上句“他们都曾对人类进步产生过深刻影响”可推断下一句的主语应为“他们”,故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在中”固定结构作提前状语,排除B项。20.参考答案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一直被看作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批判的经典。解析本题中,画线句子有三处错误。第一处,“提出”与“规律”搭配不当,可以修改为“揭示”;第二处,“马克思主义”与“因此”语序不当,因为前后主语不同,所以把连词“因此”放到“马克思主义”的前面;第三处,“被一直”语序也不当,应该改为“一直被”。21.两者仍不可相互代替可以补充蔬菜摄入的不足只吃蔬菜无法获取水果中的某些物质22.第1段:蔬菜和水果不能相互替代。第2段:水果不能全部代替蔬菜。第3段:蔬菜不能全部代替水果。23.略第 13 页 共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