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8127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测评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人类会话的形式上。我形象地使用“会话”这个词,并不仅仅指语言,同时也指一切使某个文化中的人民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术。在这样的意义上,整个文化就是一次会话,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以不同象征方式展开的多次会话的组合。信息内容在缺乏媒介的世界里是不能存在的。我并不是说,火灾、战争这些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发生过,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用来宣传它们的技术,人们就无法了解,无法将这一切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些信息就不能作为文化的内容

2、而存在。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最有效的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用于会话的工具。语言无愧为一种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它使我们成为人,保持人的特点,事实上还定义了人的含义。但这并不是说,除了语言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媒介,人们还能够同样方便地以另一种方式讲述同样的事情。虽然文化多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从绘画到象形符号,从字母到电视。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摘编自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材料二最深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一

3、全然陌生的敌人,阅读新闻,成为一个公民在如此灾难面前,保持知情、消解恐慌、积极防护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这场灾难影响多维复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在撬动事实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RUC新闻坊对2286篇相关报道做了全面的观察、分析,有以下发现:一、疫情前期媒体发声受限,导致预警滞后。学界普遍认为,健康传播的透明公开能帮助公众正确认知公共卫生事件,遏制谣言或错误信息的流传,避免社会恐慌,建立切实可行的防范机制。官方公开信息不及时、不完善,极易造成媒体对疫情严重性的误判和报道的迟滞,不能起到有效预警。二、“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随着疫情的扩散,媒体消息来源更加多元,出现下沉的

4、趋势,“人”的地位受到重视。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发布征文,给有切身体会的“风暴中心”的人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更主动地参与到内容生产之中,大大丰富了报道的体裁和主题,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为历史留下了更为鲜活的底稿。三、越靠近现场,情感倾向越强烈。在19项编码的消息来源中,记者、一线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普通市民、网民、其他公众人物、医疗机构作为信源的稿件与其他信源的稿件相比,因为融入了更多的切身经历,具有更鲜明的情感倾向。四、报道倾向总体呈中性,党媒更偏正面。三类媒体中,党媒的报道更偏正面,从疫情中寻找正能量,对疫情中的做法、成绩进行肯定,是整块抗疫情绪版图中情感色彩

5、最鲜亮的模块。相比之下,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正面报道比负面报道少。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比例最高,接近90%。自媒体负面倾向的报道接近正面的2倍。说明这两类媒体更多地着力于对疫情中存在的问题的揭示、质疑和反思。数据说明1.为了对比不同性质媒体的报道差异,选取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隶属中新社)、健康报(国家卫健委旗下报纸)5家媒体作为党媒样本,财新、界面新闻、澎湃新闻、三联生活周刊、人物、第一财经6家媒体作为市场化媒体样本,丁香园、八点健闻作为垂直领域权威自媒体样本。(编者注:有专家认为,从广义上看,我国境内所有公开发行的媒体都可以算是党媒,本研究中采用的是狭义的“党媒”概念,

6、即本研究中的“党媒”相对“市场化媒体”偏机关报刊性质,后者对前者偏市场化运营。)2.为了对比湖北当地媒体和其他媒体地区报道的区别,选择了湖北、广东、北京三地做比较,并将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6家地方级媒体作为分析对象。北京和广东都曾属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疫区,且是目前为止防控疫情扩散压力较大的地区。3.在具体样本选取上,本研究以电子版报纸及官方公众号作为主要样本收集来源,过滤掉直接转载、无信源标注的简单网络信息整合等非原创报道。(摘编自人大新闻系RUC新闻坊2286篇肺炎报道观察:谁在新闻里发声?)材料三我们需要培养这样一批媒介使用者,他们能够

7、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个人媒体崛起,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因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冕之王”,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还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

8、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取材于芮必峰、陈夏蕊等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尼尔波兹曼认为语言媒介原始而不可或缺,但也有丰富多样的媒介创造出和语言不同的独特话语符号。B.RUC新闻工作坊分析了不同性质的媒体表现差异、灾难报道出现的新变化等,目的是寻找“谁在新闻里发声”。C.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发布征文,向“风暴中心”的人征稿,这是“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的最主要原因。D.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占比高,自媒体负面倾向报道多,说明在质疑反思等方面,自媒体比市场类媒体做得更好。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官方公

9、开信息不及时、不完善,造成疫情前期媒体发声受限,预警滞后,可见“造成恐慌的不是真相,而是真相的缺席”。B.“一线”信源的稿件能关注个体的切身经历和情感,可见,新闻工作者正努力通过“脚力”的勤快深入,以普通人为报道的主角。C.新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能正确认知媒介,利用媒介解决问题,同时能冷静选择。如网民为弄明白“双盲测试”,点开医学论文。D.新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学会利用新媒介理性发声。如小学生因为某软件“在线课堂”功能太强大,太好用,给予一星差评!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古时军事防御,通常建有烽火台。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

10、消息。B.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破曹操军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国的历史。D.民国期间,电报盛行,张兆和与沈从文的婚事得到张父同意后,张兆和二姐给沈从文发电报“允”。4.RUC新闻坊是怎样增强这篇“新闻观察”结论的说服力的?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5.“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根据上面相关材料阐明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二)现代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蚕儿陈忠实从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

11、,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奔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本打开。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其他年级写字,二年级上课。”老师把一张乘法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六一得六”我念着,偷偷摸摸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经被身体暖热了。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展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爬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一动也不动。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粘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再一细看,有两条蚕

12、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叮”上课的哨儿响了。“二年级写字。”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我揭开墨盒。那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

13、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你俩干什么去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俩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我把头勾得更低了。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走进小

14、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拍着手,“养蚕的同学多吗?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好哇!”我

15、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他也不在乎。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一抱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

16、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鼠!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仰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的,像在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

17、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握住了蒋老师的手。他向我讨要我发表过的小说。我却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拆掉古庙新

18、盖的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记起来该暖蚕子了。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绺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蚕儿”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蚕儿,将“我”和蒋老师相处虽然短暂却难忘的一段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B.在学生眼中,新来的蒋老师与众不同,他身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自我介绍时把自己的姓名告诉学生,让学生们感到很新奇。C.“我”是个喜欢养蚕、贪玩的孩子,把蚕带到教

19、室,还不时地偷看,课堂上不能专心学习,受到老师的严厉惩罚是必然的。D.年轻的蒋老师顺应学生天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喜爱,但村民们对他并不认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师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表现出老师的威严,并为下文写他惩罚学生的粗暴行为埋下了伏笔。B.作品前半部分写原先的老师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与后面写蒋老师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反衬出后者的高尚。C.小说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包扎时“翻出”“撕下”“缠在”“蘸上”“涂抹”,细致真切;离开时“提起”“背上”,动作斩截,毫无留恋。D.小说叙述的故事

20、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很有波澜,如养蚕遭到老鼠的偷吃,与老师相处得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8.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9.小说结尾写三十年后师生重逢,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韦澳,字子裴,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温曰:“元裕端士,若轻之邪?”澳曰:“然恐无呈身御史。”竟不诣元裕之门。周墀节度郑滑,表署幕府。会墀入相,私谓曰:“何以教我?”澳

21、曰:“愿公无权。”墀愕然,不喻其旨。澳曰:“爵赏刑罚,人主之柄,公无以喜怒行之,俾庶官各举其职,则公敛衽庙堂上,天下治矣,乌用权?”墀叹曰:“吾先居此,得无愧乎!”擢考功员外郎,进学士承旨,改京兆尹。帝舅郑光主墅吏豪肆,积年不输官赋,澳逮系之。帝问其故,澳具道奸状,且言必置以法。帝曰:“可贷否?”答曰:“陛下自内署擢臣尹京邑,安可使画一法独行于贫下乎?”太后为输租,乃免。由是豪右敛迹。会户部阙判使,帝以问澳。曰:“臣老矣,力疲气耗,烦剧非所任者。”帝默不乐。出谓其甥柳玭曰:“吾不为时相所信,忽自宸旨,委以使务,必以吾他歧得之,何以自明?今时事寖恶,皆吾辈贪爵位致然。”未几,授河阳节度使。懿宗立

22、,宰相杜审权素不悦澳,坐吏部时史盗簿书为奸,贬秘书监,分司东都。就迁河南尹,辞疾不拜,逾年卒,赠户部尚书,谥曰贞。澳在河阳累年,宣宗遣使以簿纸手作诏赐澳曰:“密饬装,秋当见卿。”盖将以为相也。因问辅养术,澳具言金石非可御,方士怪妄,宜斥远之。其八月,帝崩,不果相。为学士时,帝尝曰:“朕每遣方镇刺史,欲各悉州郡风俗者,卿为朕撰一书。”澳乃为处分语。后邓州刺史薛弘宗中谢,帝敕戒州事,人人惊服。(选自新唐书韦澳传旧唐书韦澳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

23、B.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C.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D.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幕府”,指节度使幕府,其编制是法定的,幕府官员一般由节度使辟举,然后上报朝廷批准。B.“敛衽”,本指整理衣襟,表示恭敬。在文中意思接近于“垂拱”,指不需亲自处理事务。C.“内署”,皇帝的近侍机构,唐代也称内侍

24、省,参用宦官和士人,是掌管宫廷内部事务的部门。D.“宸旨”,皇帝的旨意。宸,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引申为帝王的代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韦澳洁身自好,不汲汲于职位。高元裕想推荐他,他却不愿因此登门拜访高元裕;皇帝想任命他担任户部判使,他却因担心影响官场风气而婉言拒绝。B.韦澳为人正直,执法不避权贵。皇帝的舅舅的属官横行不法,不缴朝廷赋税,韦澳秉公执法,直到太后代缴赋税,韦澳才将其释放,使京城豪强敬畏收敛。C.韦澳明晓政体,熟知法度风俗。他建议周墀不要滥用权力,而应让百官各司其职;认为执法应一视同仁;撰写关于各地风俗的书籍,其内容让时人惊叹。

25、D.韦澳能力卓异,才干为人所重。周墀认为韦澳见识高明,能胜任宰相之职;宣宗打算秋天去见他,任用他为相,可惜因为宣宗突然去世,他未能担任宰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帝问其故,澳具道奸状,且言必置以法。帝曰:“可贷否?”(2)因问辅养术,澳具言金石非可御,方士怪妄,宜斥远之。14.简要概括韦澳被贬为秘书监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516题。登剑南西川门感怀陆游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京。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瘴疠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着柴荆。诸公勉画平戎策,投老深思看太平。注剑南西川:治所在今成都市,陆游曾入蜀为

26、地方官。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投老:垂老,临老。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点题,交代诗人处境,叙写其登楼伤情,思接千载,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B.“吴京”运用借喻,把南宋都城比作古都南京,抒发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牵挂。C.颈联叙述诗人客居他乡,条件非常恶劣,疾病缠身,叙事中流露出感伤和无奈。D.尾联中诗人请“诸公”努力为恢复中原献策,表达了自己对国土完整、天下太平的渴望。16.颔联“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写得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的望岳中从远处望岳,运用拟人手法,以明暗对比再现

27、泰山神奇秀丽、高峻雄伟的诗句是:“,。”(2)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两句写农人的矛盾心理,卖炭翁一诗中也有表现此种矛盾心理的句子:“,。”(3)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点明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慎重考虑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9分)天边是雾茫茫的,尖尖的黑影是近村的教寺。听,那晓钟和缓的清音。这一带是此邦中部的平原,地形像是海里的轻波,默沉沉的起伏;山岭是望不见的,有的是常青的草原与沃腴的田壤。登那土阜上望去,康桥只是一带茂林,拥戴着几处娉婷的尖阁。妩媚的康河也望不见踪迹,()。村舍与树林是这地盘

28、上的棋子,有村舍处有佳荫,有佳荫处有村舍。这早起是看炊烟的时辰:朝雾渐渐地升起,揭开了这灰苍苍的天幕,(最好是微霰后的光景)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地上腾,渐渐地不见。朝阳是难得见的,这初春的天气。但它来时是起早人莫大的愉快。顷刻间这田野添深了颜色,一层轻纱似的金粉糁上了这草,这树,这通道,这庄舍。顷刻间这周遭弥漫了清晨富丽的温柔。顷刻间你的心怀也分润了白天诞生的光荣。“春”!这胜利的晴空仿佛在你的耳边私语。“春”!你那快活的灵魂也仿佛在那里回响。18.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3分)A.比拟、比喻、夸张B.比拟、比喻、排比

29、C.对偶、借代、排比D.对偶、借代、夸张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那一流清浅你只能循着那锦带似的林木去想象B.你只能想象那一流清浅,循着那锦带似的林木C.那一流清浅你只能去想象,循着那锦带似的林木D.你只能循着那锦带似的林木想象那一流清浅20.下列选项中冒号的作用,与文中“这早起是看炊烟的时辰”后冒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B.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C.生活教我认识了桥: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的建筑。D.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

30、造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122题。(11分)?很简单,就是通过阅读给生命增加营养。比如汲取知识、拓宽视野、涵养正气、陶冶情操、丰富思想等等。实现有营养的阅读不外乎两点:一是在阅读内容上,多选择经典的、有价值的,而不能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满足于大量碎片化、娱乐化,甚至低级趣味的内容;二是在阅读方式上,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下得了苦功,而不是浮光掠影,满足于一知半解。近年来流行“悦读”。确实,有些阅读是很轻松的,但有营养的阅读往往挑战的是知识的盲区,其阅读过程很多时候是不轻松的。尤其一些大部头经典著作,不经过一番苦读,连门都进不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三境界,其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

31、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界,可以理解为苦读之后的愉悦。值得注意的是,有营养的阅读与媒介并没有必然联系。一般而言,纸质阅读更容易走向深读,但并不是所有的纸质阅读都是深度阅读;数字化阅读,但数字化阅读本身也可以具有高质量,关键还是看选择什么样的阅读内容,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方式。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22.请根据材料内容,以“有营养的阅读”为陈述对象,分条概括作者对该问题的认识。(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

32、求写作。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中,互联网、广播、电视、书报、人际交往、各种讲座等都会向我们传递大量的信息。有些信息可能是我们需要的、感兴趣的,有益于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启迪人生;而有些信息可能是与我们无关的、让我们厌烦的甚至是有害的,它可能成为我们的负累,毫无价值身处信息社会中,学会利用信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生存智慧的重要标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信息与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答案:1.A解析B项,“目的是寻找谁在新闻里发声”错,原文是“这场灾难影响多维复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在撬动事实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应当是为了研究“媒体选择让谁

33、发声”。C项,“这是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的最主要原因”错,原文是“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发布征文,给有切身体会的风暴中心的人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更主动地参与到内容生产之中,大大丰富了报道的体裁和主题,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为历史留下了更为鲜活的底稿”,可见之所以向“风暴中心”的人征稿,主要原因是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丰富报道主题,提供多元视角等,这是“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的“体现”,而不是“原因”。D项,“说明在质疑反思等方面,自媒体比市场类媒体做得更好”错,原文是“相比之下,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正面报道比负面报道少。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比例最高,接近90%。自媒体负面倾向的

34、报道接近正面的2倍。说明这两类媒体更多地着力于对疫情中存在的问题的揭示、质疑和反思”,可见没有“自媒体比市场类媒体做得更好”的比较。2.D解析D项,“小学生因为某软件在线课堂功能太强大,太好用,给予一星差评”,体现的是新媒体使用者不够理性,素养有待提升。3.B解析A项,“烽火”在战争中传递了信息,可以作为论据。B项,这只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没有提到哪种事物作为文化传递了信息,不能作为论据。C项,“甲骨文”传递了信息,可以作为论据。D项,“电报”传递了信息,可以作为论据。4.选择的媒体样本覆盖面广、代表性强。选用的新闻报道样本均为原创。界定重要概念。注重数据分析。表述客观。精确归纳,分类梳理。

35、5.示例(1)认同。传统媒介素养过于偏重“认识”与“评判”,不能适应“传播者”的身份需求。新的传播技术,需要有“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这是传统媒介素养缺失的。面对新的传播技术,作为使用者需要更理性的思维、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客观的批判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这些在传统媒介素养中是缺失的。(2)不认同。传统的媒介素养尚未完全普及,仍有存在的价值。新的传播技术降低传播者门槛,媒介传播的信息泥沙俱下,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更需要“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传统媒介素养。传统的媒介素养是形成新媒介素养的基础,使得新媒介使用者在利用媒介发声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保持理性的思维、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客观

36、的批判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6.C解析C项,对“我”分析不当,“受到是必然的”说法错误。7.C解析C项,“离开时提起背上,动作斩截,毫无留恋”曲解文意,这两个动作有不舍之意,但又无可奈何。8.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老师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从学生的角度来叙述,有利于表现学生心目中真正优秀的老师的形象,突出了老师和蔼可亲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来叙述,便于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9.参考答案情节上,“我”和蒋老师三十年后重逢,对蒋老师当年的心愿或遗憾有个交代,使小说情节更完整。人物塑造上,表现了蒋老师对“我”的影响之深,从而说明蒋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主

37、题上,表现了尊师重教、感恩老师的主题。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情节的完整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小说主题的表达等角度分析。10.C解析“方静寡欲”是其为人性格,“十年不肯调”是这种性格的外在体现,排除B、D两项。“归以告”“不答”主语分别为“韦温”“韦澳”,按“温归以告/澳不答”断开清晰明了,排除A项。11.C解析C项,“内署”,指翰林院,因工作场所设于宫禁之内,故得此称呼。从前文看,韦澳任京兆尹前担任“学士承旨”,可见“内署”在这里并非指掌管宫廷内部事务的内侍省。12.D解析D项,并非“宣宗打算秋天去见他”,而是“让他准备行装,秋天将召见他,让他担任宰相”。13.参考答案(1)皇帝问韦澳什么缘故,韦澳

38、详细禀奏了他的罪状,并且说一定依法处置。皇帝说:“是否可以宽恕呢?”(2)(皇帝)顺便问他辅助养生之术,韦澳详细地说了金石之药不可服用,方士怪诞狂妄,应逐斥远离他们。解析(1)“具”,全部,“置以法”,依法处置;“贷”,宽恕。(2)“因问辅养术”前补出主语“皇帝”;“因”,顺便;“斥远”,逐斥远离。14.参考答案宰相不喜欢韦澳;在吏部任侍郎时,他手下小吏盗用簿书为奸作恶,韦澳因此获罪。解析原文中有“宰相杜审权素不悦澳,坐吏部时史盗簿书为奸,贬秘书监,分司东都”的记叙,根据此内容概括即可。参考译文韦澳,字子裴,考中进士科,又考中博学宏辞科。韦澳性格正直、闲静、寡欲,十年不肯调迁。御史中丞高元裕和

39、他的哥哥韦温关系亲善,想举荐任用他,(通过韦温)暗示韦澳拜见自己,韦温回家告诉韦澳,韦澳没回应。韦温说:“高元裕是正直之士,你轻视他吗?”韦澳说:“可是恐怕没有自荐的御史吧?”最后也没有登高元裕之门。周墀任郑滑节度使,上表征用他到幕府任职。恰巧周墀被召入朝廷任宰相,周墀私下对韦澳说:“有什么要告诫我的吗?”韦澳说:“希望您不要用权。”周墀非常惊讶,不明白他说这话的用意。韦澳说:“有功奖赏,有罪惩罚,这是君主的权力,您不要因喜怒来用它,让百官各司其职,而您在庙堂上只需垂手而立,天下就能治理了,为什么要用权呢?”周墀感叹说:“我先你而担任宰相,能不惭愧吗?”韦澳升任考功员外郎,升任学士承旨,改任为

40、京兆尹。皇帝的舅舅郑光手下一名掌管别墅的官吏豪横放肆,多年不向官府缴纳赋税,韦澳逮捕拘系了他。皇帝问韦澳什么缘故,韦澳详细禀奏了他的罪状,并且说一定依法处置。皇帝说:“是否可以宽恕呢?”(韦澳)回答说:“陛下从内廷官职提拔我担任京兆尹,怎能使统一的法度只在贫贱者中施行呢?”太后替郑光缴了赋税,下吏才得以释放。从此权贵豪强之家收敛了许多。适逢户部判使缺员,皇帝因而问韦澳。(韦澳)说:“我老了,筋疲力尽,太繁杂的事务不能承担了。”皇帝沉默不高兴。(韦澳)出来对外甥柳玭说:“我不被现任宰相所信任,忽然有皇上的亲口圣旨授任我判使之职,一定会有人认为我是走了别的门路而得到的,我将用什么表明自己呢?如今时

41、事逐渐变坏,都是我们贪图爵位造成的。”不久,被授任为河阳节度使。懿宗即位,宰相杜审权向来不喜欢韦澳,韦澳便因在吏部任侍郎时手下小吏盗用簿书为奸作恶而获罪,被贬为秘书监,在东都分司任职。就地升任河南尹,以身体有恙推辞,没有赴任,过了一年去世,追赠户部尚书,谥号贞。韦澳在河阳多年,宣宗派使者拿着用薄纸亲手写的诏书对韦澳说:“悄悄治办行装,秋天当召见你。”大概是要他担任宰相。(皇帝)顺便问他辅助养生之术,韦澳详细地说了金石之药不可服用,方士怪诞狂妄,应逐斥远离他们。这年八月,皇帝逝世,韦澳最终没当成宰相。韦澳为学士时,皇帝曾说:“我每每任命方镇节帅和州刺史,想熟悉各州郡的风俗,你为我撰写一部这样的书

42、吧。”韦澳于是写了处分语。后来邓州刺史薛宏宗入朝谢恩,皇帝敕令告诫邓州的事情,人人惊讶叹服。15.B解析B项,“运用借喻,把南宋都城比作古都南京”错误,“吴京”一词运用借代手法,明写眺望古都南京,实则表达对南宋朝廷的牵挂。16.参考答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感表达精妙。见不到旧友的惆怅和暮云四合的景象融为一体,游子思归之情和春水上涨之景相融,情感表达含蓄蕴藉,饱满生动。动词用得精妙。一个“合”字,将傍晚时分云雾漫天的景象生动描绘出来;一个“生”字,准确再现了春天冰雪消融、江河水涨的画面。解析此联诗句将情感寄托在“暮云”和“春水”之中,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不见故人的惆怅。诗句中寄托了诗人浓浓的思乡

43、之情。此联诗句也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动词“合”“生”的妙处。17.(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8.B解析文中没有运用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19.D解析根据前文来看,主语应是“你”,而不是“那一流清浅”,排除A、C两项;B项,将状语“循着那锦带似的林木”后置,起到了强调状语的作用,与语境不符。答案为D项。20.C解析A项,提示下文;B项,总结上文;C项与文中的冒号都具有解释作用;D项,提示下文。21.什么是有营养的阅读讲的正是苦读容易走向无营养22.有营养的阅读是指可以汲取知识、拓宽视野、涵养正气、陶冶情操、丰富思想等的阅读活动。实现有营养的阅读,要多选择经典的、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实现有营养的阅读,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下得了苦功。有营养的阅读过程很多时候是不轻松的,往往挑战的是知识的盲区。有营养的阅读与媒介并没有必然联系。23.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