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第一部分:学习目标整合1反复朗读。本单元选文文辞流畅,表情达意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品读。反复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探究法。高一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寻根究底,质疑争辩。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相互讨论,说出自己的见解,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二来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可以促进全体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3理清思路。阅读议论文,理清思路是至关重要的,是学生把握作者观点、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最根本的方法。如阿房宫赋先叙事,然后议论。在充分记叙秦始皇骄奢生活后,作者
2、再论证观点就会更有说服力。六国论作者开门见山点明观点,接着分两个论点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历史教训警示当权者。4整合比较阅读。本单元选文分为两个课文组。单篇课文讲解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组课文的比较阅读,如谏太宗十思疏和答司马谏议书课文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两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理解语言在表达个人观点中的作用,学习古人敢于担当的精神;阿房宫赋和六国论课文组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从历史中获取智慧,借古鉴今,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第二部分:经典习题变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谏太宗息兵罢役疏唐徐惠自贞观以来,二十有二载,风调雨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守初
3、保末,圣哲罕兼。是知业大者易骄,愿陛下难之;善始者难终,愿陛下易之。窃见顷年以来,力役兼总,东有辽海之军西有崑丘之役士马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转输。且召募役戍,去留怀死生之痛;因风阻浪,人米有漂溺之危。虽除凶伐暴,有国常规;然黩武玩兵,先哲所戒。昔秦皇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基;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岂非矜功恃大,弃德而轻邦;图利忘害,肆情而纵欲。遂使悠悠六合,虽广不救其亡;嗷嗷黎庶,因弊以成其祸。是知地广非常安之术,人劳乃易乱之源。愿陛下布泽流人,矜弊恤乏,减行役之烦,增湛露之惠。妾又闻为政之本,贵在无为。窃见土木之功,不可兼遂。北阙初建,南营翠微,曾未逾时,玉华创制。虽复因山藉水,非无架筑之劳
4、;损之又损,颇有工力之费。愿陛下使之以时,则力无竭矣;用而息之,则人斯悦矣。夫珍玩伎巧,乃丧国之斧斤;珠玉锦绣,实迷心之鸩毒。窃见服玩纤靡,织贡珍奇。虽驰华于季俗,实败素于淳风。是知漆器非延叛之方,桀造之而人叛;玉杯岂招亡之术,纣用之而国亡。方验侈丽之源,不可不遏。作法于俭,犹恐其奢;作法于奢,何以制后?伏惟陛下明鉴未形,智周无际,穷奥秘于麟阁,尽探赜于儒林。千王治乱之踪,百代安危之迹,兴衰祸福之数,得失成败之机,故亦苞吞心府之中,循环目围之内,乃宸衷之久察,无假一二言焉。惟恐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志骄于业泰,体逸于时安。伏愿抑志裁心,慎终如始,削轻过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则令名与日月无穷,
5、盛业与乾坤永大。(节选自旧唐书)1.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东有辽A海之军B西有C崑丘之役D士马E疲于F甲胄G舟车H倦于转输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黩武,滥用武力,和成语“穷兵黩武”中的“黩武”含义相同。B.无为,即“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意思是无所作为,消极无为。C.服玩,服饰和玩赏的东西,“玩”与谏逐客书中“犀象之器不为玩好”的“玩”字含义相同。D.宸衷,帝王的心意。宸指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3.下列对徐惠观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多年来,年年丰收,百姓没
6、有水旱之灾,但希望国君不要骄傲,能够善始善终。B.战争使车马劳顿,士兵疲乏,百姓生死离别,所以希望国君能够广施仁德,减少兵役。C.国家连续营建重大工程,劳民伤财,希望国君适时使用民力,让民力得到休息。D.追求奢侈享乐是夏桀商纣灭亡的原因,国君虽然现在没有犯错,但也应该以之为戒。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知地广非常安之术,人劳乃易乱之源。(2)惟恐知之非难,行之不易。5.徐惠是如何理解国家安危与国土大小的关系的?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材料一: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而已。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
7、各称其职,委任而责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惟民是虐,以饫上之欲,又可从乎?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
8、为治术而先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顾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介甫之智与贤皆过人,及其失也,乃与不及之患均,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材料二: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6.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
9、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于是士大夫A不服B农商C丧业D谤议E沸腾F怨嗟G盈路。7.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甫固大贤”中的“固”与材料二“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中的“固”意思相同。B.所以,指用来的,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相同。C.鄙,指鄙陋,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中的“鄙”意思不同。D.非常,指非同寻常,与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意思相同。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信之初,司马光先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很多人对王安石的诋毁无所不至,但他是了解王安石的贤能的。B.王安
10、石认为古代圣贤治国养民之策都是老生常谈的内容,于是不仅将财利之事托付给三司,还设立了三司条例司。C.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D.王安石与司马光所持政见不同,以书信往来展开辩驳,但言辞恳切,只谈公事,不泄私愤,展现了两人坦荡的胸襟。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2)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惟民是虐。10.材料二中王安石指出司马光认为新政“侵官”“生事”“征利”,这三点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1、粤东学使后园者,故五代时南汉“仙湖”地也。刘龚既居岭南,僭帝号四世,至张,不务德政,专行奢暴,大起宫室。树陈香以为柱,雕玳瑁以为梁,明珠耀题,翠羽悬帐,黄金白璧之饰,辉煌璀璨,妖姬鬘女,霓裳千百。乃招聚方士,植不死之草,炼长生之药。凿地为湖,曰“仙湖”;壅沙为洲,曰“药洲”。令美人羽士,载玻璃兰桂之舟采药,于湖中作歌,望之缥缈,自以为神仙之乐也。又发徒万人之太湖,运灵璧径丈之石。置湖中者九,谓之“九曜”。淫侈已极。一旦宋师至,君臣面缚出降。尝侍太祖,曰:“今诸国以次破灭,旦夕皆来,愿执梃为诸降王长。”噫!何其陋也。今学使程公,招余馆署内,乃至其后园。地不数亩,一池泓映,怪石参列,乃知所谓九曜石
12、固在。而余之徘徊于是园者,岂以石哉!小桥斜拂水面,风吹衣影,如行镜中。过桥一亭,环水而峙,窗牖洞开,绿光四入倒地,上下合碧。余乃与其徒倚栏而坐,高咏短章,闲谈名理,清风满襟,不觉羁愁之如失也。且夫善游者,不惟其地,惟其人;不惟其境,惟其时。昔刘氏之盛,此地方为“仙湖”,所娱游者岂止九石而已哉。千载以来,寂然都尽。世徒想其繁华,有今昔之感,而不知余今之乐,实有胜于昔人,善游者必能辨之矣。然是园本学使所有今程公日以试士在外不暇游余乃私而有之。夫以久客羁愁,忽据此园林之乐,以视昔之据一国而不能有者,胜负何如也?今余又将去,恐后之来者,未必能乐余之乐,徒以古迹吊之也。是为记。(节选自姚莹粤东学使后园记
13、)11.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然是园A本学使所有B今程公日C以试D士E在外F不暇游G余乃私H而有之1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唐代以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B.羽士,对道士的称呼。因道士多求成仙飞升,故称道士为“羽士”。C.参,文中指错杂,和成语“参差不齐”中的“参”字意思相同。D.胜,文中指超过,和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中的“胜”字意思相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长是南汉末代君主,他即位后奢侈暴虐,不恤民命,大兴土木,开凿了“仙湖”。B.美女、道士
14、奉命到“药洲”上去采药,又在湖中作词唱歌,他们自认为这是神仙之乐。C.作者受程公邀请,设馆讲学,他在后园中与其徒吟诵诗文,闲谈名理,“羁愁”好像都消失了。D.千年以后,世人会唏嘘“仙湖”胜景不再,而作者认为,自己在园中的高雅之乐胜过昔人的贪暴之乐。1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诸国以次破灭,旦夕皆来,愿执梃为诸降王长。(2)恐后之来者,未必能乐余之乐,徒以古迹吊之也。15.本文与阿房宫赋在写法和立意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DG解析:“东有辽海之军”与“西有崑丘之役”结构相同,“士马疲于甲胄”和“舟车倦于转输”结构一致,其间皆应断开,故应在B、D、G
15、处断句。2.答案:B解析:“无所作为,消极无为”错,应是对社会不过多干预,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3.答案:D解析:从“窃见服玩纤靡,织贡珍奇”和“削轻过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等可知,“国君虽然现在没有犯错”错。4.答案:(1)由此可知地域广阔并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良策,百姓劳苦才是容易发生祸乱的根源。(2)只怕了解它并不难,实行它可不容易。解析:5.答案:国家安危与国土大小没有关系;国土广大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如果一味骄傲自满,为所欲为,劳民伤财,反而会招致灭亡。解析:由“昔秦皇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基;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可知,国家安危与国土大小没有关系;由“岂非矜功恃大因弊以成
16、其祸”可知,如果依仗自己国土广大,不施仁德,不体恤百姓,为所欲为,可能会导致灭亡;由“是知地广非常安之术,人劳乃易乱之源”可知,国土广大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劳民伤财才是国家发生祸乱之源。参考译文自从贞观以来,已经二十二年了,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百姓没有遇到水涝和干旱,国家没有遭受饥荒之灾。坚守初志始终如一,即使有超凡的道德才智的人也很难做到。由此可知功业大的人容易骄傲,希望陛下小心谨慎这一点;开始很好的人很难坚持到底,希望陛下能改变这一点。我私下认为近年来兵役劳役同时进行,东边有征讨辽海的军队,西边有征讨崑丘的战役,士兵战马披铠戴甲疲惫不堪,船只车辆疲于运转输送。并且征召士兵行役戍卫,离开的
17、和留下的都怀有生离死别的痛苦;因为风狂浪阻,往来人员和粮米都有沉没的危险。虽说铲除凶恶讨伐残暴,是国家的常规;但滥用武力发动战争,却是先哲所禁戒的。过去秦始皇吞并六国,反而成为加速败亡的祸胎;晋武帝拥有魏、蜀、吴三国之地,反而成为倾覆大业的祸害。这难道不是居功自傲、抛弃仁德而看轻国家,贪图利益而忘记危害,放肆感情而纵恣欲求吗?竟使得悠悠天地,虽然广阔也无法拯救败亡;饥饿中的百姓,由于疲困而造成国家的祸乱。由此可知地域广阔并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良策,百姓劳苦才是容易发生祸乱的根源。希望陛下布施恩泽于百姓,怜惜抚恤贫困疲乏之人,减少徭役跋涉的烦劳,增加如甘露般的恩惠。我又听说治政的根本,贵在无为而
18、治。我私下认为土木建筑的劳役不可同时进行。北边的宫阙刚建好,南边又建翠微宫,没过多久又要建玉华宫。虽然是凭借山水地势,但也不是没有架筑的辛劳;虽一再减少,也有众多人工劳力的浪费。希望陛下役民适时,那么人力就不会枯竭了;役使他们也能使他们休养生息,那么百姓就会感到高兴了。那些珍奇的玩物与技巧巧妙的东西,是亡国的利斧;珠宝玉器锦绣,实在是迷惑心性的毒药。我私下看到陛下的服饰和玩赏的东西纤巧华丽,织物贡品珍贵奇特。虽说竞求华丽为时俗所难免,实际上却是在淳朴的风尚中败坏俭素。由此可知,漆器并不是产生叛离的方术,夏桀制造它导致诸侯叛离;玉杯哪里是招灾惹祸的手段,商纣使用它而国败身亡。经验证明,奢侈华丽的
19、根源,不可不加以遏制。创制法令时从俭,还唯恐其后流于奢侈;创制法令时就奢侈,要拿什么制约后人?希望陛下在事情尚未显出迹象时洞察一切,智慧遍及更广远的地方,在麟阁中研究深奥的秘密,在儒生中探究幽深难见的事迹。历代帝王治世与祸乱的踪迹,百代安危的迹象,兴衰祸福的运数,得失成败的关键,本来也包容在心胸之中,往复循环在目光所及之内,这是陛下内心久经考虑的,无须借助我的一两句话。只怕了解它并不难,实行它可不容易,在功业显著时,心志容易骄傲,在时顺安宁时,自身容易放纵。希望陛下抑制心志,始终谨慎从事,减少轻微的过失以增添高尚的道德,遵循今天正确的做法以代替以往的错误,那么美名将与日月一样无穷,盛大的事业将
20、与天地永存。6.答案:BD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士大夫不服”与“农商丧业”相对,是两类人的态度与结果,均单独成句,两句之间应断开,故勾选B处。“谤议沸腾”与“怨嗟盈路”相对,都是主谓短语,说的是结果,均单独成句,故勾选D、F两处。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意思相同”错误。材料一中的“非常”是“非同寻常”的意思,是形容词;鸿门宴中的“非常”是“意外的变故”的意思,是名词。二者意思不同。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于是不仅将财利之事托付给三司”错误。由材料一“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
21、而自治之”可知,材料一是说王安石将财利之事从三司手中收回,自己来管理。9.答案:(1)他们用来养民的方法,不过是减轻租税,减少赋税,赦免逃避债务的人。(2)假使他们果真是君子,那么本来就不应谈及利益;他们果真是小人,那么只会虐待百姓。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所以:用来的。薄:减少。已:赦免。逋责:逃避责任。(2)使:假使,假如。诚:果真,确实。固:本来。惟民是虐:宾语前置句,只会虐待百姓。10.答案:侵官:剥夺三司掌管的财利之事,设置三司条例司。生事:提拔常平仓、广惠仓的使者,导致他们借推行新法骚扰百姓。征利:放贷款收利息且征收免除徭役的钱。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
22、信息的能力。侵官:从“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可知,王安石不认可原先的制度,剥夺三司掌管的财利之事,设置新的官职,负责财税。生事:从“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怨嗟盈路”可知,王安石提拔常平仓、广惠仓的使者,导致他们借推行新法骚扰百姓,民怨沸腾。征利:结合“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顾市佣而使之”可知,王安石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千方百计从百姓手中要钱,与民争利。【参考译文】材料一:当今天下十分厌恶您的人,他们对您毁谤、污蔑,所有的坏话都用上了,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对
23、的。您本来就是个非常贤能的人,您的过失在于用心太过罢了。古来圣贤用来治国之道,不过是使百官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委派任务而责令其取得成功。他们用来养民的方法,不过是减轻租税,减少赋税,赦免逃避债务的人。您认为这些都是迂腐儒生常谈的内容,于是财利方面的事不再委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经管而改由自己管理,又建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集擅长写文章的人及通晓财利的人,让他们去大讲功利。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假使他们果真是君子,那么本来就不应谈及利益;他们果真是小人,那么只会虐待百姓,来满足上官的需要,又怎么能从愿呢?因此知道三司条例司这一官署,是不应该设置,而设置了又在官署中不按正常次
24、序用人的,(有的人)往往一下子得到好的官职,于是讲利的人各自斗智斗巧,来改变祖宗旧有的法度,借此来为自己求取功名罢了。它的危害已经非常严重了。又委任常平仓、广惠仓的使者四十多人,使他们在各个地方推行新法。所委派的人虽然都是选择才能出众之士,但其中也有轻浮狂躁、扰乱百姓的人。于是士大夫不服气,农人、商人丧失了他们的产业,谤议纷纷像沸水翻滚,怨恨、嗟叹之声充满了道路。寻求其根本,都是由于推行新法。说到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是搞乱政治秩序,您反而以为是治国良法而首先实施;放款收利息,是鄙陋的事情,您反而作为王道善政而尽力推行;徭役自古都由平民负担,您反而打算征收免除徭役的钱而由官府雇人代为服役。这三项
25、措施,普通的人都知道不适合,而您独自认为可行,并不是您的见识比不上普通的人,而是想要建立非同寻常的功业,却忽略了普通人所知道的常识。您的智慧与贤能都超过了一般人,等到失误的时候,竟然跟愚者、不贤者的“不及”行为相等,这就是我所说的用心过了头。材料二:现在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反对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我却认为是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以此来兴利除弊,(这)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
26、(这)不是拒绝接受反对的意见。至于天下对我的怨恨非议这么多,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11.答案:BFG解析:“然是园本学使所有”的意思是然而此园本属学政所有,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今程公日以试士在外”是状语后置,意思是如今程公整日在外忙于考试士子,故其后应断开;“不暇游”的主语是“程公”,“余”是我的意思,领起下一个句子,故“余”前应断开。12.答案:D解析:“意思相同”错误。“刑人如恐不胜”中的“胜”指的是尽、完。13.答案:B解析:“他们自认为这是神仙之乐”说法错误。“自以为神仙之乐也”的是刘长,不是“美人羽士”。14.答案:(1)如今各国依次灭亡,(降王)很快都会到来,我愿手持
27、棍棒做众降王的头领。(2)恐怕今后来到这里的人,不一定能以我的快乐为快乐,只是将这座园林当作古迹来凭吊。解析:15.答案:在写法上,都运用了铺叙、对比等艺术手法。在立意上,都有警示骄奢亡国之意。解析:在写法上,本文中“树陈香以为柱霓裳千百”运用了铺叙手法,“且夫善游者,不惟其地,惟其人;不惟其境,惟其时”运用了对比手法。阿房宫赋中,“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也运用了铺叙、对比等艺术手法。在立意上,由本文第一段和第三段中的“世徒想其繁华以视昔之据一国而不能有者,胜负何如也”及阿房宫赋中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可知,二者都有
28、警示骄奢亡国之意。参考译文粤东学政的后园,原是五代时南汉“仙湖”所在的地方。刘垄占据岭南后,僭称帝号共历四代,到了刘银即位,他不施仁德之政,一意奢侈暴虐,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用陈香木做宫殿的柱子,用玳瑁的甲片雕饰房梁,用明珠装饰匾额题字,用翠鸟羽毛装饰床帐,用黄金白玉把宫殿装饰得辉煌璀璨,还养着成百上千妖艳的打扮华丽的舞女。召集访仙炼丹的术士,种植叫人不死的药草,炼制使人长生的仙丹。挖地为湖,取名“仙湖”;聚沙为洲,称作“药洲”。命令美女和道士,乘坐玻璃装饰、兰桂制成的小船采药,在湖中作词唱歌,远远望去,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自以为这就是神仙之乐。又征调上万劳工到太湖,从灵璧运回直径一丈的石头。
29、投放在“仙湖”中的石头共有九块,称为“九曜”。骄奢淫逸到了极点。一天宋朝军队来到,南汉君臣反绑双手出城投降。刘张曾侍奉太祖,说:“如今各国依次灭亡,(降王)很快都会到来,我愿手持棍棒做众降王的头领。”唉!这人多么浅陋啊。现在学政程公,招我到署中设馆教学,我于是走进这后园。后园占地不过几亩,一池清水相映,几块怪石杂列,才知道那所说的九曜石依然存在。但我徘徊在这后园里,难道是因为这些石头吗!小桥斜拂水面,清风吹动衣衫,人好像在镜中行走。过桥有一座亭子,环水耸立,窗户大开,绿色从四面映入,直至地面,亭内上下一片绿意。我与学生们倚栏而坐,高声诵读小诗,闲谈名物事理,清风吹满衣襟,不知不觉中客居他乡的愁
30、思好像消失了。况且善于游玩的人,不考虑地方,而考虑人;不考虑环境,而考虑时间。从前南汉刘氏强盛之时,此地被称作“仙湖”,值得娱乐游玩的哪里仅仅是九块石头而已呢?千年以后,全都悄悄地消失殆尽。世人空想当年的繁华,有今不如昔之感,却不能了解我现在的快乐,实在是超过了古人,善于游玩的人一定能分辨清楚。然而此园本属学政所有,如今程公整日在外忙于考试士子,没有空闲游玩,于是我独自享有此园。那长久客居引起的忧愁,忽然变作占有这园林的快乐,用以与当年想占有一国而不能的人相比,谁胜谁负呢?现在我又将离开这里,恐怕今后来到这里的人,不一定能以我的快乐为快乐,只是将这座园林当作古迹来凭吊。这就是我的记文。第三部分
31、:重难知识易混易错一、古代文化常识题命题八设误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如把工部和户部的职责混淆。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如,“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3.弄错官职任、免、辞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的文言词。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的说法进行设误。如,“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中
32、,“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是错误的。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的知识时,将相似的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在一起。如,“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姻亲与血亲不同,不是血亲中的一部分。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如,“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中,“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是错误的,这里的“武”指
33、周武王。6.混淆考试级别名第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如“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中,“会试”是错误的,应是“殿试”。7.打乱典籍对应搭配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分辨。如“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中,“叙事详细”是错误的。8.增加 、减少或错误解释文化常识术语考查文化常识术语解释时,人为地增加或减少内容,甚至故意解释错误,给考生增加理解上的难度。如,“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增加了“又表示
34、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内容,让考生难以分辨。二、文言翻译的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便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序也不能变动。直译要“一一对译,单音变双音”,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要和原文一致。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主要是对句式、修辞等的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就是要求以直译为主,实在不能直译的地方再采用意译。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经常有词类活用现象,还有的文言句中运用比喻
35、、夸张等修辞手法,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翻译的句子语意顺畅,意思明确。三、文言翻译的三个着眼点文言文翻译是按得分点赋分的。命题人设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说明此句有特殊之处,可能考查其中的某实词、某虚词或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翻译句的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着眼点一实词着眼点二虚词着眼点三句式思考是否为5种特殊实词思考译或不译思考是否为特殊句式作为采分点的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做状
36、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偏义复词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必须译出的: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语气助词等。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考生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第四部分:核心素养对接高考一、文言断句做题三步骤:第一步:通读文段,理解文意。(注意断句材料上下文的意思及其句式特点)第二步:排“
37、同”聚“异”,先易后难。(先排除相同部分,聚焦不同之处,综合断句标志及文意,突破难点)第三步: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可用默读法看语意是否通畅)二、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三技法1.调动积累直接判该方法指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如,“殷纣”一词,我们就可以联系历史知识,“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再如“吏部”可以依据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直接判断。(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
38、识。如,“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可联系谏逐客书中“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等语句来判断。2.剖析词语巧推断有的词语可通过对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解读词义,来推断题目的正误。如理解“黜陟”,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3.结合语境深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如,“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
39、家守丧,结合文章“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可以判断是正确的。三、解答概括分析选择题从下面八个角度展开:1.比对时间命题人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防止时间混乱。2.比对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3.比对人物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4.比对关键词语命题人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
40、心比对。5.比对添加内容比对选项中是否有命题人故意添加的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6.比对因果关系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7.比对范围程度在对文意的概括过程中,命题人故意增删、替换一些表示范围和程度的词语,造成范围或程度的扩大或缩小。8.比对概括与分析是否一致新高考卷在此题的命制上,采用先用一两个短语概括人物事迹或品行,然后举例分析的方式,因此概括和分析是否一致也必须注意。四、文言翻译的具体方法:六字诀 1.“六字诀”之一:留“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
41、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2.“六字诀”之二:换“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词语: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将古今异义词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3.“六字诀”之三:调“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要
42、将后置状语移至中心语的前面;定语后置,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应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谓语前置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4.“六字诀”之四:删“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虚词删去。文言语句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句末语气词“矣”,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如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夫”为助词,引起下文,无实义,翻译时需删
43、去。5.“六字诀”之五:补“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如登泰山记“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一句中“与”前省略了主语“余”“坐”后省略介词“于”,翻译时应该补充完整。6.“六字诀”之六:变“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
44、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更衣”翻译成“上厕所”。【2023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材料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
45、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
46、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1.材料二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
47、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5.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答案及解析:1.答案:EFG解析:主观型文言断句;“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的意思是“被人陷害却还想战胜敌人”,句意完整连贯,故“胜敌”后应断开;“不亦乎”是反问句式,“乎”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不亦难乎”可译作“不也是困难的吗”,语意完整,故需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