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8024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33 大小:13.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2023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2023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2023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2023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声音本单元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具体指向课程标准中“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概念。本单元以“听听周围的声音”作为学生认知的起点,进而学习有关声音的概念。首先,探索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然后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接着通过弦乐器进一步探究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最后在了解了声音的基本规律后,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使学生加深理解物体的发声原理,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声音不那么直观,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发声原理和基本规律也不容易探究,因此教材在材料的选择和探究活动的设计方面,都十分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借助简单、直观的实验使学生建立起

2、物体振动与声音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连续的探究中掌握声音的相关概念。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声音之前,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是,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种声音的认知存在明显的差异,学过乐器的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呈现出明显的优势。此外,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都是凭借感官直接感知现象的,而缺乏对现象的深入思考与分析,因此教学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和生活经验,充分探究,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受、思考、分析,进而实现重难点的突破。1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建立概念的过程性活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经验和教材提供的探究素材,使抽象的声音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建立声音

3、的相关概念。2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设计建立概念的探究性活动。四年级的学生有着独具特点的心理倾向,他们好奇心强,热衷于动手操作,有强烈的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在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设计探究活动。3关注科学概念的发展,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实验活动。教材中的各项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各项实验活动,在归纳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并能运用知识解释相关现象,从而促进概念的深度建立。第1课听听声音(教材P23)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听听声音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

4、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2.知道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科学态度目标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亲历声音的探索活动,学会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难点:对声音进行描述和分类。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声音的音频、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同学们,请闭上眼睛,用半分钟的时间仔细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2.提问:谁来说

5、说看,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预设:读书声;脚步声;隔壁班级老师的讲课声;)3.揭题:你们听得真仔细,所以只要认真倾听,我们就可以从周围听到很多的声音。从这节课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吧!(板书:听听声音)【设计意图】新课一开始就引导学生闭目聆听,营造一个亲身体验的情景,从而使课堂鲜活有趣,更能吸引学生,并调动其探索声音的积极性。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描述听到的声音1.讲解: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通常有高、低、强、弱(教学提示:边说边演示。)的不同,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悦耳来形容动听、好听的声音,用刺耳来形容难听或听着不舒服的声音。接下来,请大家试着描述以下声音。2.布置任务:播放音频,引导学生认

6、真地倾听并完成活动帮助卡。探索与研讨3.研讨汇报。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刚才听到的声音分别是什么声音?你们怎样用语言描述?学生1:声音1是鸟叫声,很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学生2:声音2是喇叭声,很响,比较刺耳。主持人:你们还能描述一下日常生活中听过的其他声音吗?学生3:溪流中的流水声很弱,听起来悦耳。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对听到声音的描述。小组1:我们小组对声音1鸟叫声的描述是很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对声音2喇叭声的描述是很响,比较刺耳主持人:其他小组对小组1的描述有不同意见吗?请各小组代表回答,并描述一种日常生活中听过的其他声音。小组2

7、:我们组同意小组1的描述。生活中我们还听过溪流中的流水声,对它的描述是很弱,听起来悦耳。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4.记录:教师将各小组汇报的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探索二:对声音进行分类1. 过渡:请大家看看“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上面记录的都是你们刚才描述过的声音,你们能给这些声音分分类吗?2. 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3.研讨汇报。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在“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中,哪些是动物的叫声?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学生1:鸟叫声、猫叫声、狗叫声是动物的叫声。学生2:风声、流水声、雷声是自然界的声音。学生3:喇叭声、

8、玻璃碎裂声、机器运转声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对声音的分类。小组1:在“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中,鸟叫声、猫叫声、狗叫声是动物的叫声,风声、流水声、雷声是自然界的声音,喇叭声、玻璃碎裂声、机器运转声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主持人:其他小组是否有不同的意见?请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小组:我们同意小组1的总结。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4.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一些悦耳的或刺耳的声音,它们可以由各种不同的物体发出,而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会继续研究。拓展与小结1. 拓展:今天,老师还准

9、备了一段简单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教学提示:播放音频,引导学生边听边用手势比画声音的高低,也可以边听边打拍子,感受曲子中声音的强弱变化。)2. 提问 : 对于声音,你现在有哪些认识与发现?你还想知道什么请大家填写学生活动手册中的思考记录表。3.小结:声音有强、弱、高、低的变化,有些悦耳,有些刺耳,这些不同的声音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进一步探索声音的奥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学生对于声音的存在并不陌生。本课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引入,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声音,接着通过“描述听到的声音”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声音深入探究的兴趣,再通过“对声音进行分类

10、”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地分析不同声音的共同点,最后通过“你现在对声音有哪些认识与发现及你还想知道什么”的讨论,不仅对本课内容做了总结,还为后面几课对声音问题的深入研究做了铺垫。由于本节课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学生表露出来的对声音的认知可能是很简单的,或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时教师最好不要急于讲解和纠正,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研讨并自我修正。课后作业对应课时训练。三、选择题。5.课堂上,状状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亮,我们可以用科学词汇()来描述他的声音。A.强B弱C低参考答案三、5.A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P45)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

1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科学态度目标1.在探究的过程中,能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2.能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概念。难点:通过多种方法和观察途径获得“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鼓、钢尺、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音叉(含橡皮槌)、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铁架台、栓

12、有细绳的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提问: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通常是怎样产生的?(预设:用力敲打;碰撞;摩擦;)2.揭题: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材料,试试看能不能用你们说的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设计意图】通过聚焦学生的生活经历,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话题,引发班级的积极探讨,从而激发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探究兴趣。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橡皮筋。)如果我们将橡皮筋横向拉伸、按压、用手揉搓,它能否发出声音?(预设:不能。)如果轻轻弹拨呢?(预设:可以发出声音。)

13、2.布置任务:到底是不是像你们猜测的那样呢?让我们动手试试吧!(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探索与研讨3.研讨汇报。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探究实验中,橡皮筋在什么情况下才发出声音?学生1:轻轻弹拨时。主持人: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2:橡皮筋不断地来回运动。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4.提问:(1)是不是只要我们对橡皮筋用力,它就能发出声音呢?(预设:不是。拉伸橡皮筋也对橡皮筋用力了,但是没有发出声音。)(2)同样是对橡皮筋用力,为什么拉伸橡皮筋时没有发出声音,而弹拨橡皮筋却能发出声音?(预设:拉伸橡皮筋时,橡皮筋只是变长变细,并没有运动,而弹拨橡皮筋时,橡

14、皮筋在运动。)(3)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是怎样运动的?谁能用手势来比画一下?(预设:上下挥动手臂。)5.讲解:在力的作用下,橡皮筋不断重复地做往复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橡皮筋是通过振动发出声音的。探索二: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1.提问:橡皮筋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那么现在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预设:物体振动产生的。)2.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来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是否也在振动。(教学提示:出示钢尺、鼓和音叉,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探索与研讨3.研讨汇报。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1:钢尺发声时能观察到明显的振动,鼓和音叉发声时

15、的振动不明显。主持人:你们认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们的想法?学生2: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因为钢尺发出声音时在上下振动,鼓发出声音时鼓面在上下振动,音叉发出声音时在左右振动。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的实验成果。小组1: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组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主持人:其他小组对小组1的结论有不同意见吗?小组2:没有。但是我们有一个疑问:当物体停止振动后,它还会发出声音吗?请举出实例说明。探索与研讨3.主持人:这个问题请老师为我们解答。教师:小组2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物体停止振动后不能发出声音。例如,当我们

16、弹拨橡皮筋,使其发出声音后,用手将其捏住,橡皮筋就会停止振动,同时停止发出声音。主持人:谢谢老师的解答和各小组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4.小结:物体是通过振动发声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5.研讨:(教学提示:播放演奏竖笛的视频。)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预设:是竖笛在振动;是竖笛内的空气在振动;)6.讲解:吹竖笛时,空气在竖笛笛管内振动而发出声音,这说明空气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拓展与小结1.提问:从同学们的汇报中,我们可以知道音叉和鼓发声时在振动,但是振动不明显。我们可以怎样运用这些物品进一步证明它们在振动呢?(教学提示:出示铁架台、栓有细绳的乒乓球、泡沫粒。将乒乓球悬挂在铁架台上,把音叉

17、放在乒乓球旁边,使音叉一端与乒乓球刚好接触,敲击另一端,音叉发出声音,乒乓球被弹开;将泡沫粒撒在鼓面上,敲击鼓面,鼓发出声音,泡沫粒上下跳动。)2.拓展: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发出声音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教学提示:出示关于声带的拓展资料,讲解并指导学生用手感受声带的振动。)3.小结:物体的往复运动叫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带是人体重要的发声器官。板书设计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敲、拨、吹物体振动发出声音教学反思本次课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关于声音的产生的研究。“物体由于振动而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会认为敲打、碰

18、撞、摩擦等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因为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对声音产生的本质的深入探究,所以结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来设计整个探究活动是本课教学过程的难点。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复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的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在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我们可能察觉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使学生掌握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现象的方法。课后作业对应课时训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材P68)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

19、,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2.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科学探究目标1.能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2.能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效果。难点: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传播过程。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音叉(含橡皮槌)、水槽(里面装有水)、棉线、一次性纸杯、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鼓、闹钟和真空仪。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

20、引入:进行一小段击鼓表演。2.提问:鼓声是怎么产生的?(预设: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3.揭题:鼓声又是怎样传到你耳朵里去的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板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设计意图】通过击鼓,让教室里任何位置的学生都能听到鼓声而集中注意力,连续提问引导学生猜测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物质,从而引入新课。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真空仪和闹钟。)同学们,这是一个真空仪和一个闹钟,我们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用玻璃罩罩上,还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吗?(预设:听得到。)2.演示:打开真空仪,慢慢抽出里面的空气。(教学提示

21、:引导学生注意听抽气过程中闹钟声音的变化。此环节可用微视频代替。)3.提问:现在大家还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吗?为什么?(预设:不能。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探索与研讨4.小结: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设计意图】玻璃罩内有空气时,能听到闹钟的声音;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声音逐渐变小,直至消失。这个对比实验,现象明显,学生很容易推测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空气)。探索二: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1.过渡:(教学提示:敲击桌面。)大家都能听到敲击桌面的声音,我们听到的敲击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里的。那么桌面能传播声音吗?现在请同桌之间进行一个小实验。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活

22、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3.研讨汇报。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抓挠声和不贴在桌面上听到的抓挠声有什么不同?学生1: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抓挠声更加清晰。主持人: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学生2:说明桌面传播声音的效果比空气的好。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在活动中的发现。小组1:我们发现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抓挠声要比不贴在桌面上听到的清晰。这是因为声音能通过桌面传播,而且比通过空气传播的效果好。主持人:请老师为我们的汇报进行总结。教师:大家的汇报都很不错,都发现了桌面能传播声音,其实也说明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而且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效果更好。探索与

23、研讨探索三: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1.提问:声音能够在气体和固体中传播,那么在液体中也能传播吗?我们应该怎么来验证呢?(预设: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将发声的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试试贴着容器外壁能不能听见声音。)2.布置任务:出示音叉、水槽等,引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3.讲解:就像水波向四周扩散一样,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4.小结: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5.提问: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预设: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空气等物质,太空中没有空气,是真空环境,声音不能传播。)拓展与小结做个“土电话”1.拓展:出示一个“土电话”,请学生试试效果。2

24、.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活动,动手制作一个“土电话”。拓展与小结3. 小结:(1)声音的传播记录表。(2)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即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没有这些物质,声音将无法传播。板书设计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声音的传播:发声物体振动周围物质振动声音传播教学反思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及其产生的原理,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该物体的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从而把声音从一个地

25、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仍然很难。所以,只有当他们体验到“通过物质传递能听到声音,将中间的物质去掉就听不到声音”时,才能体会到声音是要靠物质(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的,而这种认识和体会是需要在观察、分析、对比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设计多个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在不断地实验、观察、收集证据、分析总结中建立起声音要靠物质传播的认识。课后作业对应课时训练。三、选择题。2.唐诗小儿垂钓中有这样一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一诗句说明()。A土地会传播声音B.鱼竿会传播声音C.空气和水都会传播声音参考答案三、2.C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材P910)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

26、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2.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目标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难点: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A4纸、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耳的结构”挂图或耳

27、的结构模型、听诊器。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提问: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里,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能听到这些声音主要和我们身体的哪个器官有关?(预设:耳朵。)2.揭题:我们从上节课的学习中知道了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的,那么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板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耳朵的结构1.出示:“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等。探索与研讨2.提问:你们发现耳有哪些结构?来说说看。(预设: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3.讲解:耳郭形如喇叭,有收集声音的

28、作用;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是有弹性的椭圆形、淡灰色、半透明的薄膜,能接收声波并产生相应振动;听小骨是将声音传递到内耳的小型骨头,也是人体最小的骨头;耳蜗是内耳中主管听觉的装置,因形似蜗牛壳而得名;听觉神经是由内耳向大脑传递听觉的神经。耳的这些结构都有各自的作用,它们是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关键所在,缺一不可。探索二:感受耳郭的作用1.出示:A4纸。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用纸卷成的“喇叭”听声音,感受耳郭的作用。3.研讨汇报。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在活动中的发现。小组1: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发现借助“喇叭”听到的声音更清楚、更响亮。根据这个现象,我们小组认为借助“喇叭

29、”听声音,就是加大了耳郭,说明加大耳郭听到的声音更清晰。主持人:其他小组还有需要补充的吗?小组2:此活动还能说明耳郭的作用是收集声音。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4.小结:耳郭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收集声音。探索与研讨探索三:模拟鼓膜的振动1.出示: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等。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3.研讨汇报。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模拟鼓膜的振动”实验中,当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不变,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气球皮的振动情况怎么样?学生1:声音较强时,气球皮振动明显;声音较弱时,气球皮振动不明显

30、。主持人:保持音叉发出声音的强弱相同,改变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时,气球皮的振动情况又怎么样?学生2:距离近时,气球皮振动明显;距离远时,气球皮振动不明显。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4.小结:声音能够引起鼓膜的振动,声音越强、距离越近,鼓膜振动越明显。【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耳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其外部形状和它是一个听觉器官等较浅显的层面上,至于耳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以及我们是怎样通过耳听到声音的,大部分学生不清楚。因此,我们在观察了耳的结构图,了解了耳的结构后,通过“喇叭”实验感受耳郭收集声音的作用,通过“模拟鼓膜的振动”实验体会鼓膜振动传导声音的作用。探索与研讨5.研讨: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

31、似之处?(预设:耳郭和纸喇叭在结构上都是由大到小的,外部越大,聚集到的声音越清晰。)6.讲解:(教学提示:出示听诊器。)与耳郭类似,听诊器的听诊头也起收集声音的作用,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胶管中的空气传到医生的耳朵里。拓展与小结1.小结:人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的耳郭收集声音并通过外耳道传到中耳的鼓膜,鼓膜振动将声音传递给听小骨,再经内耳的耳蜗传递给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2.拓展:(1)人可以听见通过自身骨骼传导过来的声音,这种传导方式叫作骨传导。通常骨传导的传声效果比空气传导的要好,这就是我们听自己咀嚼的声音很大,而别人听到的

32、比较小的原因。(2)兔子有着长长的耳郭,能收集到各个方向的声音,只要有风吹草动,立刻撒腿就跑。这对长耳朵就是它们逃避天敌的法宝。板书设计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声波)外耳(耳郭)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听觉神经) 大脑(声音) 教学反思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传播。那么要研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就得从认识我们的听觉器官耳的结构和功能开始。人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的耳郭起到收集声音的作用,中耳的鼓膜可以产生振动,起到传导声波的作用,听小骨向内耳传递声音信号,内耳的耳蜗可以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再传递给听觉神经,进而让大

33、脑感知。教学时应抓住关键点“耳郭”和“鼓膜”的作用,由于听小骨、耳蜗等其他结构偏抽象,以讲述概念的形式教授就可以了。课后作业对应课时训练。六、医生可以借助听诊器(如图)去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相关病情。2医生是如何借助听诊器听到病人的心跳声的?请你按声音传递的先后顺序填写正确的结构名称。心跳声_橡胶管内的空气_鼓膜_耳蜗_大脑参考答案六、2.听诊头耳挂外耳道听小骨听觉神经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教材P1112)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声音的强与弱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2.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34、。科学探究目标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科学技术与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难点:从探究活动中,发现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钢尺或塑料尺、两端固定了的皮筋、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铁架台、棉线、乒乓球、音叉(含橡皮槌)、一段(鼓乐)音频、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播

35、放一段鼓乐,里面有轻重不同的鼓声。引导学生伸出手臂,当听到比较小的鼓声时,放低手臂;听到比较大的鼓声时,抬高手臂。2.揭题:声音的大小不同也称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那么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本次课将带领大家一探究竟。(板书:声音的强与弱)【设计意图】通过“听鼓声抬手臂”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然后提出本课的聚焦问题“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幅大小的关系1.出示:钢尺或塑料尺、两端固定了的皮筋、鼓和鼓槌、几粒黄豆。2.提问:怎样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预设:将钢尺部分伸出桌面,分别用较

36、大力和较小力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3.讲解:(教学提示:演示拨动钢尺并引导学生观察钢尺振动的情况。)我们把物体振动时往复运动的距离称为振动的幅度,简称振幅。探索与研讨4.提问:(教学提示:轻敲鼓面。)大家能看清鼓面的振动吗?(预设:看不清。)怎样能更容易观察到鼓面的振动情况呢?(预设:在鼓面上撒黄豆,观察黄豆跳动的幅度。)5.布置任务:出示实验帮助卡,明确活动要求。引导学生分组实验,依次观察并记录钢尺、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大小,最后统一用“”来表示。6.研讨汇报。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实验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学生1:轻轻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小,发出的声音弱。学生2:用

37、力拨动橡皮筋,橡皮筋的振幅大,发出的声音强。学生3:轻轻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幅小,发出的声音弱。主持人:你们觉得声音强弱与物体的振幅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4:物体的振幅大,发出的声音强;振幅小,发出的声音弱。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探索与研讨7.小结: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的振幅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设计意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要想研究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就要观察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的振动情况。设计实验观察声音的强弱与钢尺振动、橡皮筋振动以及鼓面振动的振幅的关系,就能清楚地解释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探索二:音叉发出声音的强弱对悬挂小泡沫

38、球摆动幅度的影响1.出示:如图所示装置,将小泡沫球用棉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在小泡沫球旁放置音叉,使小泡沫球静止时恰好与音叉左端接触。2.演示: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右端,引导学生观察小泡沫球摆动幅度的变化并尝试解释现象。(预设:当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时,音叉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引起小泡沫球摆动的幅度不同。)3.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预设:将手放在喉结处,当我们轻声说话时,发出的声音弱,可以感觉到声带振动的幅度小;当我们大声说话时,发出的声音强,可以感觉到声带振动的幅度大。)拓展与小结1.提问:人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预设:强弱不同的声音使得鼓膜振

39、动的幅度不同,因而听到声音的强弱不同。)2.追问: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会直接引起鼓膜的振动吗?(预设:不会。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是振动的物体先引起周围的空气振动,空气振动再引起鼓膜的振动。)3.小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音量越小。板书设计1.5声音的强与弱物体的振幅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教学反思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声音已经有了基础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的,还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也学会了对多个发声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那为什么我们会听

40、到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呢?这些强弱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些同样也是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和橡皮筋,并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究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因素。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振幅不同时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的现象,认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幅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的振幅不同时,发出声音的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并进行对比中实现的。如此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小部分学生可能还难以理解“振幅”这个概念,因此我

41、们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技艺。课后作业对应课时训练。一、填空题。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_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可以用_来描述。2.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_;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_。三、选择题。1.用不同的力量敲击同一鼓面,鼓发出的声音越强,鼓面的振动幅度()。A.越小 B越大 C不变2.利用钢尺探究声音强弱的实验中,以下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A用不同的力量拨动钢尺B.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不变C.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3.我们把物体振动时往返运动间的距离称为振动幅度。用不同的力量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的幅度不同,以下表示振动幅度最大的是()。A.B.C.4.

42、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鼓面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为了让鼓面振动的情况更便于观察,以下做法正确的是()。A将敲击后的鼓槌放入水中B.在鼓面的旁边挂一个大的塑料泡沫球C.在鼓面上放一些小颗粒的塑料泡沫粒参考答案一、1.轻重音量2.强弱三、1.B2.C3.A4.C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教材P1315)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声音的高与低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2.知道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描述钢尺伸出桌外长度的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2.通

43、过分析柱形图,将不同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其声音高低联系起来,提高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科学态度目标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钢尺伸出桌外长度不同时,振动快慢的变化,以及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难点:推测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并能用所学知识作出合理解释。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铝片琴、口琴、钢尺或塑料尺、厚的硬皮书、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尤克里里、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出示尤克里里并弹一组强弱相同的、高低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认真聆听。2.提问:你们听到的声音强弱相同吗?(预设:相同。)那

44、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预设:有的低沉,有的高亢。)3.揭题:声音除了有强弱的变化,还有高低的不同。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那么本节课我们将探索声音的高低。(板书:声音的高与低)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让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1.活动:出示铝片琴,引导学生让铝片琴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并思考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提示:敲击不同长度的铝片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口琴。)怎样让口琴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呢?(预设:吹奏不同的吹气口。)口琴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探索与研讨3.讲解:口琴由外壳、音格、金属板组成。金属板上有口琴的发声结构簧片,当我们吹气或吸气时,口琴的簧片会振动,从而发出声音。4.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5.研讨汇报。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大家在活动中有哪些发现?学生1:敲击长短不同的铝片,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学生2:吹奏长短不同的簧片,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6.小结:铝片、簧片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铝片、簧片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探索二:声音的高低与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教科版 > 四年级上册(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