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7950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检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

2、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材料二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

3、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

4、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20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5、。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

6、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材料三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

7、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概而言之,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不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倾向。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

8、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摘编自文学教育)1.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B.接受美学认为,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B.对

9、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C.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A.鲁迅的通过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体现了他的“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B.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C.鲁迅脚踏着丰厚的传统

10、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D.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忘记“人的因素”。4.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是什么?(4分)5.铁凝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源头活水。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爷爷的雷雨天郑俊华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这时候的爷爷,耳朵突然支棱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家里老房改造

11、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色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撒落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你家!”“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爷爷天天

12、穿梭在山林中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山林赶路,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惫。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

13、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

14、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远远望去,一个个的土包令人难受。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

15、,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时间是一剂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爷爷自是喜出望外。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默契地主动配合。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

16、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爷爷年轻时是一个身手矫健的猎手,非常熟悉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天天在山林中打猎,可见他能遇到红军,并非偶然。B.炸弹将羊肠小道炸成了断崖,这处场面描写惊心动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凶险,也表现了老兵和爷爷的勇敢,形象鲜活感人。C.轰炸使得红军队伍牺牲了七个人,爷爷也不幸受伤,经历过枪林弹雨的爷爷没有忘记曾经的生死与共,他将护坟当成了一生的事业。D.爷爷的事迹感动了寨里的人,“我”要求新家留角门,爸爸做老式木头猎枪,寨里的人配合演戏,大家都对爷爷怀有爱和敬意。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耳朵突然支棱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

17、再迟滞”,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爷爷对周围环境的高度警惕,也营造了紧张气氛。B.“我”配合爷爷演打仗的戏的情节在文中多有照应,比如“我”给老奎叔递眼色,老奎叔心领神会,对爷爷说伤员们撤到了“你家”。C.“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反问、感叹语气的同时使用表现了爷爷的自豪,红军队伍作风优良是其自豪的原因之一。D.小说的情节设置紧凑、巧妙,开篇直接进入情境,吸引了读者,把读者拉入紧张的战争氛围中,引出对故事来龙去脉的追述。8.阅读小说全文,分析这支红军队伍表现出了哪些令人赞叹的精神品质。(4分)9.本篇小说的题目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

18、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延熹六年,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谏曰:“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

19、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又秋前多雨,民始种麦。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书奏不纳。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官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顷之,征为尚书仆射。八年,代杨秉为太尉。蕃让曰:“齐七政,训五典,臣不如议郎王畅。聪明亮达,文武兼姿,臣不如弛刑徒李膺。”帝不许。中常侍苏康、管霸等复被任用,遂排陷忠良,共相阿媚。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皆以忤旨,为之抵罪。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言及反复,诚辞恳切。帝不听,因流涕而起。窦后临朝,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

20、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遂令收蕃,即日害之。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惛俗。而驱驰险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洁情志也。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选自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

21、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B.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C.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D.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后被举荐的人亦称孝廉;明清时对举人也称孝廉。B.刺史,官名,汉始设,本为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宋元后沿用为州长官的别称。

22、C.七政,是中国古代天文术语,说法不一,可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D.论,也称评、赞、诠、叙、议、述,名称不一;总称论赞,指附在史传后的评语。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蕃为官清峻,士民敬畏。因政绩清明得到执政威严的青州刺史李膺的赏识和挽留;陈蕃不接待宾客,为人清高,故其升迁后送行者不敢出外城以相送。B.陈蕃直陈时政,忠君为国。皇上驾临广成苑打猎,陈蕃认为现在非太平之时,且令百姓为打猎驱禽除路,有违圣明君主体恤百姓之意,上疏表示反对。C.陈蕃敬才礼贤,正直低调。对高洁之士周璆敬重有加,专门为他准备一床榻;皇上让他担任太尉之职时,陈蕃认为自己才

23、能不如王畅、李膺,予以推辞。D.陈蕃不避强权,刚正不阿。拒绝大将军请托,主持人才选拔,不偏袒权富;面对宦官掌权、陷害忠良的局面,陈蕃犯颜直谏、以身试险,直至最后遇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2)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14.陈蕃“终取灭亡之祸”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答张十一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

24、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筼筜(yn dng):竹子。踯躅:杜鹃花科。恩波:皇帝的恩泽。斗:同“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联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B.颔联“竞”与“闲”生动传神。“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踯躅花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写出来了。C.诗中所写之景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表现了诗人此时悠闲超脱、了无羁绊的状态以及自由闲适之情。D.“斗觉”二字用得奇崛,诗人并没有直接点出情感,只

25、说霜毛陡加,至于为什么变成这样,却不说明。诗意委婉,韵味醇厚。16.本诗颈联意蕴丰富,请概括分析这两句诗中主要蕴含了哪些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2)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但是“,”,是用心专一的缘故。(3)师说中把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点明作者的态度和最终结果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的景象,但一定能在散发着

26、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的建筑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水乳交融;置身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二圣三绝碑、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我们不一定能体验到汉代鎏金工艺的精湛,但一定能在汉代养蚕缫丝的故事中,了解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每一处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先人的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

27、方能更好地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18.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第一句中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人民才能得幸福,国家才会更富强。B.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C.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D.有工作,说干就干;有问题,说亮就亮;有缺点,说改就改:他就是这么个直性子。19.“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作家引用诗文的常用方法,本文最后一句是怎样通过引用唐诗来体现“似与不似”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20.有人将画波

28、浪线的句子改成“历史在文化遗产中留下历史的记忆、先人的足迹、民族精神的基因”。你是否同意这种修改?请阐明理由。(4分)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4分)“先手背、后手心,代表随缘;提起双手、任水珠滴落,代表舍得。”追随茶艺老师的示范,16名来自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和伊朗的音乐家依次完成中国传统茶艺的净手礼。温杯烫盏、撮末入盏、调制茶膏、击拂茶汤,茶室内音乐家们目不交睫地看着茶艺老师的操作步骤。在老师调制茶汤完毕后,讲解到“水丹青”茶艺最精华的一环:用茶膏在茶汤上书写、作画。看着茶汤上出现的汉字图案,格鲁吉亚音乐家亚历山大惊呼:“这太有趣了!简直像是魔法!”他表示

29、这次活动不仅让他感受到饮茶礼仪中蕴含的中国哲学,更让他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新的饮茶方式。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5分)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宣布,将在该市唐人街一栋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中设立华人博物馆。据介绍,博物馆将收藏相关书籍,设立美术和图片展区,提供常设展览和巡回展览等。博物馆还设有工作室,方便举行艺术活动和艺术家驻地创作。这个博物馆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一代代华人怎样在澳大利亚立足和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所作出的贡献,发掘、保存、展示和弘扬在澳华人的历史和文化。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梁

30、晓声凭借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人世间被誉为“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故事的字里行间,处处承载着梁晓声关于生活原点的记忆。谈及创作原因,梁晓声说:“诚实、善良、厚道是中国人最为宝贵的价值观,写这本书就是想让年轻人了解中国一路走来经历了什么。这很重要,希望当代中国青年更多地去了解当代中国。”在互动交流中,梁晓声以自己的经历,来说明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因为读书,我在进入复旦大学读书时获得了同学们的特别关照,到了分配工作时,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领导说,这个青年不错,最终才一步步走到今天。”梁晓声说,读书带给他最大的益处是,对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生活中要良善,要给人以温暖,不放过任何一次

31、做好事的机会”。梁晓声的话对青年一代有很大的启示。材料哪一点让你感受最深?并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B解析:A项,“就能”说法错误,材料二第2段说的是“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C项,从材料二第4段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来看,选项说法错误。D项,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来看,“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有全面认识,“无须考虑”不符合文意。2答案:D解析

32、:D项,“少而精”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是“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没有提到“少”。3答案:A解析:A项与材料三的连接更紧密,更体现了鲁迅的精神至上主义。4参考答案:全文共5段,阐明了文学艺术创作者在当代的责任和使命,强调人民是创作的源泉,更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首先提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接下来从“机遇”“挑战”两个方面指出当前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引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今天,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现实。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该“从理性和情感

33、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最后强调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目标是把精品提供给人民群众,以此来凝聚精神上的认同。5答案示例:赞同。文学及艺术作品固然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但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创作的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接下来是读者、观众、听众的再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才能使作品获得最大的丰富与完善。扎根人民同样意味着以文艺为人民服务,正如鲁迅,他着眼于国人思想意识的改变,力图通过文艺达到振兴疲敝旧中国的理想,这正是扎根人民获得创作活水的实例。6答案:B解析:B项,表现了“爷爷的勇敢”理解有误。表现的是爷爷毫无战斗经验,而不是勇敢。7

34、答案:A解析:A项,“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分析错误,“眼睛不再浑浊”不是动作描写。8参考答案:(1)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群众,严格的自律精神。(2)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救助战友和群众,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9参考答案:(1)题目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和故事发生的特殊天气情况。(2)用爷爷修饰“雷雨天”,突出了“雷雨天”对爷爷的特殊意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题目也是全文的线索,可以让读者迅速抓住全文的主要内容。(4)轰炸以及在轰炸中爷爷被救助、老兵等七人的牺牲发生在“雷雨天”,“雷雨天”这种恶劣的环境更加烘托了爷爷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以它为题目有利于读者把握主

35、题。二、古代诗文阅读10答案:D解析:“遭”的宾语为“母忧”,这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应在“母忧”后断开,排除A、C两项,“别驾从事”是官职名,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项。11答案:B解析:B项,“刺史”,汉设立为监察郡县的官员。12答案:A解析:A项,“赏识和挽留”分析有误,文中无此信息。13参考答案:(1)陈蕃利用朝会的时机,坚持为李膺等人申辩,请求加以宽恕,提升他们的官爵。(2)陈蕃一直痛恨这帮人,决心诛杀宦官,正好窦武也有这个打算。14参考答案:(1)宫廷争斗,宦官专权;(2)谋事不密,走漏风声;(3)宁折不弯,不避强权;(4)身逢乱世,敢于直言。参考译文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最初在郡做官

36、,被推举为孝廉,担任郎中。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弃官离去。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征召任命为议郎,再升为乐安太守。当时李膺担任青州刺史,以执政威严出名,下属郡县官员听说李膺来到,全都自动离职而去,只有陈蕃因为政绩清廉留下来。同郡人周璆,是位清高人士,前后郡守招请他都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特别为他准备一张榻,周璆走了,就把榻悬起来。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当时派人送信给陈蕃,托他办事,不得通传。使者用欺诈的方法求得拜见,陈蕃很生气,用竹板打死了使者,因此获罪被贬为修武县令。稍得升迁,被任为尚书。陈蕃性情严肃方正,不接待宾客,

37、士民也敬畏他的清高。征召他任尚书令,送行的人都没走出外城城门。延熹六年,皇帝驾临广成苑围猎。陈蕃上书劝谏说:“天下太平的时候,还要有节制,何况现在用兵不止,四方百姓流离失所,这正是您伤心憔悴,夜不入睡的时候。又恰初秋多雨,百姓开始种麦子。现在放弃了鼓励百姓耕种的时机,反而要他们驱禽赶兽,从事开辟道路的劳役,这不是贤明圣君体恤百姓的心意。”奏书送上没有被采纳。自从陈蕃做了光禄勋,他同五官中郎将黄琬共同掌管官吏的选举,不偏袒权富,因而被豪门子弟诬陷控告,获罪罢官回家。不久,征召为尚书仆射。延熹八年,代替杨秉为太尉。陈蕃辞让说:“通晓七政,解说五典,我不如议郎王畅。聪明豁达,文武全才,我不如囚犯李膺

38、。”皇帝不许。中常侍苏康、管霸等人再次被起用,他们排挤诬陷忠良大臣,彼此阿谀勾结。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都因违背皇上的意旨而受到惩处。陈蕃利用朝会的时机,坚持为李膺等人申辩,请求加以宽恕,提升他们的官爵。反复申诉,言辞恳切。皇上不听,陈蕃因此流泪起身而出。窦太后执朝政后,陈蕃和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起用名流贤士,共同参与国家政治,天下之士无不伸长脖子盼望天下太平。然而皇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陈蕃一直痛恨这帮人,决心诛杀宦官,正好窦武也有这个打算。陈蕃于是跟窦武一起谋划铲除宦官,事情泄露后,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

39、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天就杀害了他。史官评论说:桓帝、灵帝时期,像陈蕃这类人,都能树立好的风气名声,直言评论昏庸的风俗。奔走于艰难险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较量高低,结果招来杀身大祸,他们并不是不能洁身自守。而是可怜一般世士以远尘俗为高尚,对于人伦道德却不关心。他们认为逃离世事是不义的行为,所以多次遭到罢免仍然不肯离开现实;以倡导仁德之心为己任,尽管路途遥远但意志更坚。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信义足以扶持民心。15答案:C解析:“此时悠闲超脱、了无羁绊的状态以及自由闲适之情”分析有误。静与闲的景象背后其实是诗人的孤独与凄凉。16参考答

40、案: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解析: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结合注释,可以看出作者对被贬的哀叹;“未报恩波知死所”,有未报君主的遗憾;“莫令炎瘴送生涯”,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和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还想着“未报恩波”,这表现出儒家的“怨而不怒”的精神。17答案:(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小学而

41、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三、语言文字运用18答案:C解析:A项,提示下文;B项,解释说明;D项,表示后面内容是对前面的总结;C项,冒号前内容为总说,后面内容为分说。C项中的冒号与文中冒号作用相同。19参考答案:“养在深闺人未识”语出长恨歌,本来说的是杨贵妃的经历,作者将其借来形容文化遗产,这就是“不似”,让读者感到很新鲜。“飞入寻常百姓家”用来形容文化遗产虽然不为人民大众所知,但是在宣传引导下可以让大众知晓又很恰当,这就是“似”。这让读者有一种顺理成章的感觉。20参考答案:不同意。原文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更加形象,更有感染力;原文“先人的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的基因”由浅入深、由显及隐,构成了递

42、进关系,改后的语句破坏了递进关系。21参考答案:“追随”改为“跟随”;“目不交睫”改为“目不转睛”;“在老师调制茶汤完毕后,讲解到水丹青茶艺最精华的一环”改为“在调制茶汤完毕后,老师讲解到水丹青茶艺最精华的一环”或者“在老师调制茶汤完毕后,水丹青茶艺最精华的一环出现了”;“让他感受到饮茶礼仪中蕴含的中国哲学”与“让他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新的饮茶方式”调换顺序。22参考答案: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宣布,将在唐人街设立华人博物馆,意在发掘、保存、展示和弘扬在澳华人的历史和文化。四、写作23写作指导材料重点介绍了梁晓声关于人世间的创作目的以及他对阅读、创作的看法。提示语部分限定了思考的切入点应为梁晓声的话,主要为两点:(1)强调诚实、善良、厚道等是中国人最宝贵的价值观;(2)通过阅读思考人性,通过阅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善意和温暖的人。梁晓声讲述自己上大学和参加工作的经历,是为了强调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参考立意:问君那得良善意,但有读书“活水”来;良善花常开,书香沁人心;深入读书屋,品质悄然开;阅享新时代,书香润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