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综合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9046 上传时间:2022-08-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综合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综合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综合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综合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材料一 当下诗坛,同质化的平庸作品随处可见,好诗、大诗却屈指可数。诗坛很热闹,诗歌很寂寞。新诗似乎就在于它的无限自由,就是随心所欲地书写那些与大众无关的个人体验的“艺术”,就是在语言上没有审美标准的任性的“艺术”。 其实,诗抒发的情感是艺术情感经过淘洗、提高的社会情感,而不是原生态的情感,个人身世的琐碎情感不具备入诗的资格。以自己独特的嗓音唱出与众人相通的人生体验,才是优秀的诗人。诗歌史上的优秀诗人几乎都不是只热心守护自己的心灵,总有家国情结,“心事浩茫”。 诗是无言的沉默,无声的心绪,无形的体验,以言来言那无言,以

2、开口来传达那沉默。诗家语是一种诗人“借用”一般语言组成的诗的言说方式。一般语言一经进入这种言说方式就发生质变:意义后退,意味走出;交际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灵感语言、内视语言。用西方文学家的说法,就是“精致的讲话”。 中国诗歌讲究“苦而无迹”,也就是高明的诗人是不会把自己的写诗之苦传染给读者的,相反,诗人总是想方设法让读者最容易、最轻松、最愉悦地走进自己深邃的诗歌世界。诗人之苦带来读者之易。 (摘编自吕进必须重建写诗的难度) 材料二材料二 为何至今现代新诗的地位还难以“定于一尊”呢?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采用单音单字的“字思维”,能充分释放汉语诗歌的

3、弹性蕴藉;以意境为最高美学,极易滋养、美化人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如果放在星象图谱上看,古典诗歌就好比成年期的“红巨星”,在发生学意义上属于高峰期后的“熟透”阶段,能量发生巨大耗散而趋于收缩;现代新诗则好比生长时期的“主序星”,尚处生长期的氢燃烧阶段,充满活力,不断扩张,膨胀生长。 中国新诗唯西方诗马首是瞻,20 世纪 90 年代,甚至出现了“翻译体”诗歌,直到 21

4、世纪初叶,才逐步出现更具自主性的对西方现代诗歌的改造与改写。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使出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和形式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百年的探索和实验,在无数次争议中也不断沉淀着与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有别的新质素。比如,更丰

5、富地挖掘了精神与肉身的存在感,更娴熟地运用潜意识、意识流、智性、交感等成分,强化了隐喻、象征、荒诞、戏剧性乃至后现代的拼贴、装置、跨界等技巧,加深了与普通大众的联系与交融这些新质素或多或少都参与到本土新诗的发展进程中来,逐渐化为百年新诗的血肉。在这个意义上, 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耿耿于怀于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新诗至少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前端是属于实验探索性的新异追求,其中的成功果实会沉淀为自身营养,以继续分蘖推进;中间的广大地带属于融会性的“老少皆宜”,是经过较长时间积累下来容易

6、被接受的基本盘面;而后拖部位则属于那些老化的“过去时”,是早期遗留下来的稚嫩、夹生,需要加以扬弃。只有分门别类对待,才能避免在接受学上“一刀切”。重要的是,三大板块还得面对时代、历史、社会、美学等多重维度的审视。如果笼统地作非黑即白的评价,新诗只能要么漆黑黯淡,一无是处,要么光芒万丈,异常刺目。 (摘编自陈仲义新诗百年:如何接受,怎样评价?) 材料三材料三 胡适当时提倡白话诗,不赞成“抽象的写法”,提出要用“具体的写法”,创造出一种“逼人的影像”。他接受了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意象派诗的现代影响,却丢掉了意象派主张的意象呈现而避免直白地追求诗歌现代性的灵魂。梁启超 1922 年在清华学校

7、关于古典诗歌研究的长篇讲演稿(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里,第一次尝试用西方文学研究的方法,用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三种观念,去梳理中国古典诗歌,肯定了自楚辞开始,至李商隐诗这一脉系的象征诗的艺术价值和神秘美的意义。1926 年,周作人反对新诗过于透明,像玻璃球一样,缺少余香和回味,提出了将西方诗的“象征”与中国传统诗的“兴”融合起来,寻找新诗发展道路的构想。20 世纪 30 年代初,戴望舒提出这样的美学诉求:诗“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诗的传达应当是“像梦一般地朦胧的”“泄漏隐秘的灵魂”的“吞吞吐吐的东西”,它的动机是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从 20 世纪 20 年代到

8、40 年代关于“朦胧”以及“看不懂文艺”的争论,到 80 年代以来关于朦胧诗的争论,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面对文学艺术乃至诗歌的出现,作为阅读者和接受者,应该调整和转变已经习惯于阅读“明白清楚”的文学作品的心态,对于那些更复杂更含蓄更富蕴藉的作品,由兴趣的单一而走向多元,感觉上由远离陌生而接近熟悉,审美上由不懂、拒绝而走向认知、接受,使自己从情趣与习惯上“不拒绝陌生”,经过不断地熏陶和养成,提升对于这类有深度“余香和回味”美的作品接受理解的审美能力。 (摘编自孙玉石新诗十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情感不同于原生态情感,诗人应热心守护心灵,注重家国情

9、结,但个人身世情感不应入诗。 B.新诗是充满活力的新“制式”诗歌,对其接受与评价,应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出发。 C.材料一所讲的新诗的“无限自由”和材料二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两者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D.胡适提倡用“具体的写法”创造“影像”,所以他的新诗作品都应属于材料二中说的“老少皆宜”的一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采用的是“字思维”,以意境为最高审美,如果新诗过于直白地表达,会缺少蕴藉含蓄的灵魂。 B.古典诗歌已趋于收缩,而新诗更具生长力,世界诗歌总体优势不该是评价参照,应看到新诗有自身的小 传统。 C.梁启超借鉴西方文学研究方法,肯定中

10、国古典象征诗的艺术价值和神秘美的意义,周作人也有类似表述。 D.阅读者和接受者应该调整和转变心态,从情趣与习惯上不拒绝陌生,只有在新诗阅读中,才能提升自身审美能力。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在古代,采诗和献诗是“知得失,自考正”的重要手段,学诗、知礼可谓是人生之大事。 B.诗歌史是一部不曾停止的诗体的演变史,中国诗学传统并没有因白话新诗的出现而中断,而是得到了现代更新。 C.新诗需要一套符合现代汉语特点的、审美的、诗艺的标准,既要有别于古曲诗歌,同时又要完全摆脱西方现代诗歌的范式。 D.古诗形式是先在的,要义是在自律中体现自由,而新诗形式有所创新,要义是

11、始终保持住自由和自律之间的危险平衡。 4.材料二关于百年新诗的评价,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5.整合材料中的观点,分析概括优秀的新诗应该具备的特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动人的日常动人的日常 安宁安宁 还是初春,但天气忽然就热了起来。 当然,在房间里坐着,还是凉飕飕的。靠窗读书,我常常穿了毛衣,还要外加厚的外套,才能坐得住。阳光遍洒北国大地,就连云朵,似乎都怕热,消失得只剩下一些模糊的边缘。杨絮漫天飞舞,并借人喘气的间隙,争先恐后地朝鼻腔里跑。空气一时间变得拥堵稠密起来。 花朵开得有些不太耐烦,懒洋洋地在阳光里站着;若是有点阴凉,它们大约都会跑过去躲上片刻。还好有风,但这会儿北

12、疆的风也是暖的,黏稠的。人走在路上,总希望下一场雨,将杨絮从空气里全部过滤掉,只留湿润的气息,供人呼吸。 虽然无雨,但天空还是一览无余的蓝。只是远远的天边氤氲着热气,那热气在阳光照射下,不停地晃动着,好像炉中跳跃的火焰,在不息地燃烧。 阿妈在厨房里擦擦洗洗,偶尔传来一两声咳嗽。一只鸟站在窗外洒满阳光的榆树上,朝着天空发出一阵空寂的鸣叫。那叫声大约震动了簇拥的云朵,于是我一转身的工夫,窗前便换了另外的一簇。它们看上去比之前的更飘逸了一些,犹如并蒂的金银花,在那无尽的洁净的天空里,无限地延伸下去。似乎,它们已经失去了形体,只留下空灵的魂魄,以圣洁的白,飘浮在苍茫宇宙之中。 我沉浸在无人打扰的寂静之

13、中,忽然间意识到,这样美好的片刻,才是我一直寻求的永恒之美。它无关房子的大小,无关外人的评判,无关虚荣和攀比,无关嫉妒和算计。它只与内心的宁静有关。犹如一条河,不管多少人曾经为它驻足,它都只向着远方永不停息地流去。没有哀愁,也无喜乐,是无尽的永恒的空。我因这片刻的寂静,心中涌起幸福。 想起去年此时的近郊,在一大片桃树林里,忽然看到一只野猫,昂首挺胸地走在两排桃树中间的空地上。它的毛发在树隙间漏下的阳光里,闪烁着光华。这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犹如它的王国,一排排桃树则是庄严肃穆的士兵方阵。风吹过桃林,树叶哗啦作响,犹如一首舒缓的奏鸣曲。而野猫就那样孤傲地走着,不关心尘世的喧哗,不关心马路上呼啸而

14、过的车辆,不关心猎物,也不关心明天。那一刻,它高贵的灵魂里,流淌着一条自由奔放又野性不羁的河流。 一场大雨刚刚清洁过整个的天地。大青山在雨雾中氤氲着,犹如浮在缥缈半空中的虚幻城堡。远远近近的树木,在湿漉漉的空气中,满含着诗意与哀愁,静默无声。 我问开车的司机,大青山的青色,到底是怎样的色泽。答曰:青色是介于蓝色和黑色之间的颜色。我注视着窗外,忽然很想化成一抹深沉的青色,融入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 临近傍晚,雨依然纷纷扬扬地落着,伴随着轰隆轰隆的雷声,似乎在为不远的夏天敲响战鼓。夜幕中的城市,在雨中变得愈发清寂。空气中飘荡着花朵的香气。有人打伞在道旁慢慢地走着,并不着急。雨水打湿了女孩的裙脚,路灯

15、投下昏黄的光线,女孩的影子,便落在青灰色的砖地上,有惹人怜爱的瘦。 又想起一个午后,站在窗边跟朋友一起看雨。雨水敲打着窗户,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整个城市都安静地沐浴在雨中。车马的喧嚣被雨水过滤后,也淡远下去,似乎声音来自遥远的天边,那里正涌动着厚重的乌云,这是北疆辽阔的天空,每一片云朵,都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我跟朋友边注视着变幻不定的云朵,边细细碎碎地说着闲话。这北疆壮阔辽远的天空,让我内心忽然充满了哀愁。人的一生中,要修多少年,才能遇到一个跟你说一会儿闲话的人,或者一起看云的人,一起听雨的人,一起乘船的人,一起打伞的人呢? 这样美好的一起看云听雨的片刻,稍纵即逝。而一旦逝去,便成为我们心中

16、的永恒。 我爱这让我心生哀愁的飘雨的季节。我爱这动人的必将让我在此后怀念的日常。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通过描写阳光、云朵、杨絮、花朵等景物,渲染出北国初春天气的燥热。 B.第段变幻、飘逸、无限延伸的云朵,引人遐想,让“我”沉浸于“无人打扰的寂静”之中。 C.雨雾中的大青山,朦胧而静默,满含着诗意与哀愁,让作者心生莫名的困惑之情。 D.第 段,在作者深沉的感慨中,折射出他对忙碌、喧哗、孤独的现实生活的无奈。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朵开得不太耐烦,懒洋洋地站着,想躲进阴凉,运用侧面描写,突出太阳的温暖。

17、 B.文章运用了比拟、比喻和对比手法,描写了一只野猫走过桃林的场景,生动形象。 C.昏黄的光线下女孩的影子落在青灰色砖地上,这个细节突出了女孩的朦胧瘦俏之美。 D.最后两段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与朋友一起看云听雨的美好片刻的珍视与喜爱。 3.简要分析第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4.最后一段为什么说“我爱这动人的必将让我在此后怀念的日常”?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顾觊之字伟仁,吴郡郡吴人也。谢晦为荆州,以为南蛮南蛮功曹。晦爱其雅素,深相知待。时大将军彭城王义康秉权,殷、刘之隙已著,觊之不欲与殷景仁久接事,乃辞脚疾自免归。在家每夜常于床上行脚,家人窃异之,而莫晓其

18、意。后义康徙废,朝廷多以异同受祸。复为山阴令。山阴民户三万,海内海内剧邑,前后官长,昼夜不得休,事犹不举。觊之理繁以约,县用无事,昼日垂帘,门阶闲寂。自宋世为山阴,务简而绩修,莫能尚也。孝建元年,出为义阳王昶东中郎长史。明年,出为湘州刺史,善于莅民,治甚有绩。时沛郡相县唐赐往比村朱起母彭家饮酒还,因得病。临死语妻张死后刳腹出病后张手自破视五藏悉糜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驻事起赦前法不能决三公郎刘勰议:“赐妻痛遵往言,考事原心,非存忍害。谓宜哀矜。”觊之议曰:“法移路尸,犹为不道,况在妻子,而忍行凡人所不行。不宜曲通小情,当以大理为断。谓副为不孝,张同不道。”诏如觊之议。幸臣戴法兴权倾人主

19、,而觊之未尝降意。或嫌其风节过峻。觊之曰:“不过使吾不为三公耳。”太宗泰始初,四方同反,觊之家寻阳,寻阳王子房加以位号,觊之曰:“礼年六十不服戎,以其筋力衰谢,况年将八十,残生无几,不敢闻命。”孔觊等不能夺。太宗甚嘉。三年卒,时年七十六。追赠追赠镇军将军,常侍、刺史如故。谥曰简子。其子绰私财甚丰,乡里士庶多负其责,觊之每禁之不能止。及后为吴郡,诱绰曰:“我常不许汝出责,定思贫薄亦不可居。民间与汝交关有几许不尽,及我在郡,为汝督之。凡诸券书皆何在?”绰大喜,悉出诸文券一大厨与觊之,觊之悉焚烧,宣语远近:“负三郎责,皆不须还。” (选自宋书顾觊之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20、项是( ) A.临死语妻张/死后刳腹出病/后张手自破视/五藏悉糜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驻/事起赦前/法不能决/ B.临死语妻张/死后刳腹出病/后张手自破/视五藏悉糜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驻/事起赦前/法不能决/ C.临死语妻张/死后刳腹出病/后张手自破视/五藏悉糜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驻/事起赦前法/不能决/ D.临死语妻张/死后刳腹出病/后张手自破/视五藏悉糜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驻/事起赦/前法不能决/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是古代行政区域的名称。郡的长官称“守”,秦设三十六郡,郡下设县。 B.南

21、蛮是先秦中原王朝对中原以南各部落的称呼,与东夷、西戎、北狄合称“四夷”。 C.海内和九州、神州赤县瀚海等同为中国别称,源于我国疆土四面环海之说。 D.追赠指朝廷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是给予死者及其亲属的特殊荣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觊之富有远见。刘义康当权时,他借口脚病辞官归家。等刘义康被贬谪废去官爵,他因未卷入殷、刘二人的纷争,未被牵连。 B.顾觊之治政有方。山阴县一向难以治理,与前后在此任职的官员相比,他更善于化繁为简,使山阴县政治清明,其治理效果无人能及。 C.顾觊之不畏权贵。幸臣戴法兴权倾朝野,而顾觊之从不降低身份,屈心以从,致使戴

22、法兴嫌弃厌恶他风骨节操过于刚直严厉。 D.顾觊之严于教子。他对儿子放债的行为十分不满,多次劝阻,而顾绰总是不听。于是他以智慧骗取了儿子的信任,火烧了债券,恩泽乡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出为湘州刺史,善于莅民,治甚有绩。 (2)礼年六十不服戎,以其筋力衰谢,况年将八十,残生无几,不敢闻命。 5.针对唐赐妻儿的做法,文中刘勰和顾觊之观点不同,你更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题。 崔氏东山草堂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

23、,柴门空闭锁松筠。 注注 崔氏东山草堂:东山,即玉山,又名蓝田山。崔氏草堂与王维的蓝田辋川别业邻近。白鸦谷:地名,位于蓝田。青泥坊:地名,位于蓝田。王给事:指王维。此时王维在朝中任给事中之职,而其辋川别业“柴门空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汝”指“崔氏”,本诗是诗人到崔氏东山草堂做客而作。 B.诗人在山中偶闻钟磬之声,日落时分望见暮归的渔樵之人,画面宁静祥和。 C.颈联写山中日常餐食难以下咽,以此反映出隐居生活的简朴粗陋。 D.前三联从所闻、所见、所食等多角度写山中生活,尾联发出感慨。 2.杜诗中“柴门空闭锁松筠”一句和朱庆馀归故园中“柴门无事日常

24、关”一句都写到了“柴门关闭”。结合诗句内容,简析两诗中这一描写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 于焉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山。 (节选自朱庆馀归故园) 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 (2)杜甫登高中“_”一句,写出落叶飘零天边、纷纷扬扬的场景;“_”一句,表明自己心酸悲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3)沁园春长沙中景物描写富有层次,其中最具动态美的两句是:“_。_”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麻雀蹲在树上叫着,抖掉身上的黑夜,观察日出前每一个细节。一辆辆早起的出

25、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醒睡梦中的旅客。莫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精彩的本生故事,九色鹿舍己救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在脑海里浮动成一首首错散成韵的诗。 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的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张芝家的墨池。每天清晨,张芝、张昶兄弟俩在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了。他们家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飘扬。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宽厚、天之崇高于一体的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烫透、蒸熟那些生硬的果实。 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有音乐从窗户里

26、流出,有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李子杏子像海绵球一样在墙上轻轻蹦跳。阳光向四面舒展开去,华彩斑斓,无边无际。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齐声朗诵那首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是作家必须具备的素质。 C.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D.“你还没娶媳妇吧?”“”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 2.比拟能准确再现情态,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进行简要赏析。 3.文中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阳光华

27、彩斑斓,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7.下面是服装品牌状况示意图,请根据图表变化情况,完成下面一段文字中相关内容。 从“流行效力”看,精品品牌是一条 (不超过 8 个字),始终保持在同一高度,流行效力持久;仿冒品牌流行效力直线 (不超过 15 个字);流行品牌是圆滑的弧线, (不超过 25 个字)。 _ _ _ 8.下面是一封推荐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推荐信推荐信 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一)班阳光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优良。一直荣任我校晨曦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

28、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该生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爱。 特此推荐。 中学 2018 年 3 月 19 日 _ _ _ _ _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白居易名作琵琶行,是许多中小学生必背的经 典。但是 600 多字的长诗,也是“背哭”了一代又一代人。不过,最近有一批“90 后”艺术生把琵琶行改编成 了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歌曲视频一上传至网络就被点爆了。但也有人认为,“行”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现代 方式将这种文体唱出来,容易颠覆人们对这种文体的 认识。 对此,你怎么看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

29、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 7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C;2.D;3.C; 4.材料二以设问形式开头,提出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原因;与古典诗歌相比,新诗未稳定成熟,尚处于生长期;人们习惯于以西方诗歌世界精粹“总和”为参照评价新诗,将新诗自我矮化,拉大了与世界诗歌的差距;固执于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无视新诗“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 5.应表现与大众联系交融的新题材、新内容;抒发经过淘洗的社会情感和家国情怀;娴熟地运用多种形式和表现手法;语言要含蓄蕴藉,富有音乐性和弹性。 解析:1.A项,“但个人身世情感不

30、应入诗”错误。由“个人身世的琐碎情感不具备入诗的资格”可知,选项说法绝对,并非所有“个人身世情感”都不应入诗,而是其中“琐碎情感”不能。B项,“应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出发”错误。由“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耿耿于怀于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可知,应为“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选项与文意相反。D项,“所以他的新诗作品都应属于材料二中说的老少皆宜的一类”错误。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间的广大地带属于融会性的老少皆宜,是经过较长时间 积累下来容易被接受的基本盘面”可知,“老少皆宜”是从成熟度和接受面来分类的,将胡适的新

31、诗简单地归为第二类是不恰当的。 2.“只有在新诗阅读中,才能提升自身审美能力”错误。由“面对文学艺术乃至诗歌的出现,作为阅读者和接受者,应该调整和转变已经习惯于阅读明白清楚的文学作品的心态提升对于这类有深度余香和回味美的作品接受理解的审美能力”可知,原文是“文学艺术乃至诗歌”。 3.A 项,“在古代,采诗和献诗是知得失,自考正的重要手段,学诗、知礼可谓是人生之大事”是谈古诗的社会功能,主题不一致,与新诗地位无关。B项,“诗歌史是一部不曾停止的诗体的演变史,中国诗学传统并没有因白话新诗的出现而中断,而是得到了现代更新”是谈诗学传统,与新诗地位无关。D 项,“古诗形式是先在的,要义是在自律中体现自

32、由,而新诗形式有所创新,要义是始终保持住自由和自律之间的危险平衡”是比较古诗与新诗的形式内容,与新诗地位无关。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述逻辑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类题,一般先浏览材料,梳理文本结构。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概括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观点的筛选整合能力。作答本题,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整合材料中的观点,分析概括优秀的新诗应该具备的特点。然后浏览全部材料,确定答题区间,结合具体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答案:1.C;2.B; 3.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无人打扰的寂静”的描写,为下文写各种动人的“日常”作铺垫。 4.自然的和社会的一些生命形态呈现出

33、来的自信独立、悠然自由、宁静诗意、优雅淡定,让作者感受到幸福和永恒之美。这种“日常”没有虚荣攀比、喧哗躁动,没有嫉妒和算计,让作者获得内心的宁静。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心生莫名的困惑之情”错,根据“我注视着窗外,忽然很想化成一抹深沉的青色,融入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可知,作者并非莫名困惑,而是心生向往。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 项,“运用了比拟、比喻和对比手法”错,这段描写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分析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首先看其在文中的位置。第段在文章中间,故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分别承

34、接和领起什么。前文描写作者在屋内坐着,只听见阿妈做家务的声音,屋外一声鸟鸣甚至能“震动”云朵,渲染出宁静的氛围,因此第段开头就以“我沉浸在无人打扰的寂静之中”来承接上文描写的“静”;同时,这“静”也为后文“我”回忆起如此刻一般宁静、美好而舒适的日常作了铺垫。 4.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这动人的必将让我在此后怀念的日常”指前文作者所描写的种种安宁清静的美好生活片段,如第段,那只野猫“孤傲地走着,不关心尘世的喧哗,不关心马路上呼啸而过的车辆,不关心猎物,也不关心明天”,即使是一只流浪的野猫,也依然能够自信、独立,不受世俗喧哗约束,自由而不羁;如第段“我”对雨后大青山“满含着诗意与

35、哀愁,静默无声”的气氛及深沉颜色的向往;第 段到第 段“我”与朋友安静地看着雨,看着云,说着闲话,感受到宁静淡定以及有人能陪着自己一道感受这种美好的可贵。这种“日常”,不涉及金钱、物质等内容,处于这些日常中的 生灵,无论是猫、大青山、“我”还是朋友,都不受世俗虚荣、喧哗的干扰,宁静舒适而美好,故而让作者心生眷恋,忍不住怀念。 3.答案:1.A;2.C;3.C; 4.(1)第二年,他调出京城做湘州刺史,善于管理百姓,治理很有政绩。 (2)按礼制规定年到六十不穿军装,因为他们体力衰退,何况我年近八十,残生没有多少日子了,不敢接受您的任命。 5.【示例一】认同刘勰的观点。从情理上看,妻儿的做法遵从唐

36、赐的遗言,不存在杀害他的动机,虽有违当时之法,但于情可原。 【示例二】认同顾觊之的观点。从法理上看,妻儿的做法有违当时的法律和习俗,更何况所作所为过于残忍,虽于情可原,但于法应受到惩罚。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破视”是剖开察看之意,中间不宜断开,排除 B、D 两项;“赐子副”是指唐赐的儿子唐副,中间不宜断开,排除 C项。故选 A。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 项,“瀚海等同为中国别称”错误,“瀚海”有沙漠意,不是中国的别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致使戴法兴嫌弃厌恶他风骨节操过于刚直严厉”错误,原文“或嫌其风节过峻”不是

37、指“戴法兴”。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勺子的能力。(1)明年:第二年。出:调出京城。莅:管理。(2)服戎:穿军装。将:将近。闻命:接受任命。 5.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原文刘勰认为“赐妻痛遵往言,考事原心,非存忍害。谓宜哀矜”,意思是唐赐的妻子沉痛地遵从丈夫的遗言,考察情由,推究本心,并不是狠心残害。我认为应当怜悯。这是从情理角度的分析。顾觊之认为“法移路尸,犹为不道,况在妻子,而忍行凡人所不行。不宜曲通小情,当以大理为断。谓副为不孝,张同不道”,意思是按法律规定,移动路上的尸体,尚属不道之罪,何况是自己的妻子儿女,竟然残忍地做出一般人所不敢做的事情。对他们不应顾及小的情面,

38、应该按照法律处理。应判定唐副的罪行是不孝,张氏以同犯定为不道罪。这是从法理角度的分析。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顾觊之字伟仁,是吴郡吴县人。谢晦任荆州刺史时,让顾觊之做南蛮功曹。谢晦欣赏他高雅淡泊的情操,对他倍加器重,待遇优厚。当时大将军彭城王刘义康当权,殷景仁和刘义康的矛盾已显露,顾觊之不想和殷景仁长期共事,于是以脚病为借口自己辞官回家。在家时每天晚上常在床上走来走去,家里人私下里都非常惊异,但不知他的意图。后来刘义康被贬谪废去官爵,朝廷中很多人因为被看作与刘义康同为一党而遭到惩罚。(顾觊之)复任山阴县令。山阴县有百姓三万户,是海内大县,前后到任的官长,即使日夜不能休息,事情仍然处理不好。

39、顾觊之用简单的办法对付繁杂的问题,县里因此没有什么麻烦,他白天放下门帘,门外阶前空荡寂静。在宋朝建国以来的所有山阴长官中,事务简约而政绩突出的,没有人能超过他。孝建元年,调出京城做义阳王刘昶东的中郎长史。第二年,他调出京城做湘州刺史,善于管理百姓,治理很有政绩。当时沛郡相县人唐赐,到邻村人朱起的母亲彭氏家里喝酒,回来便病了。死前对他的 妻子张氏说,死后要把他的肚子剖开清除肚中的病害。之后张氏亲手剖开她丈夫的肚子察看,唐赐的五脏都粉碎了。郡县的官员认为张氏残忍地进行解剖,唐赐的儿子唐副又不阻拦,(因为)这事发生在大赦之前,依法不能决断。三公郎刘勰主张:“唐赐的妻子沉痛地遵从丈夫的遗言,考察情由,

40、推究本心,并不是狠心残害。我认为应当怜悯。”顾觊之主张:“按法律规定移动路上的尸体,尚属不道之罪,何况是自己的妻子儿女,竟然残恐地做出一般人所不敢做的事情。对他们不应顾及小的情面,应该按照法律处理。我认为应判定唐副的罪行是不孝,张氏以同犯定为不道罪。”皇帝下诏采纳了顾觊之的建议。得宠大臣戴法兴权力压过皇上,而顾觊之不曾降心相从。有人嫌他风骨节操过于严厉苛刻。顾觊之道:“不过是让我不做三公罢了。”太宗泰始初年,四方各镇同时反叛。顾觊之家在寻阳,寻阳王刘子房给顾觊之授予爵位名号,顾觊之说:“按礼制规定年到六十不穿军装,因为他们体力衰退,何况我年近八十,残生没有多少日子了,不敢接受您的任命。”孔觊等

41、人不能改变他的主意。太宗非常赞赏他。(顾觊之)泰始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死后被追赠为镇军将军,常侍、刺史的称号照旧。谥号为“简子”。顾觊之的儿子顾绰家财非常多,乡亲父老士人子弟很多人欠他的债,顾觊之每每劝阻他都不能使他停止放债。等到后来顾觊之当吴郡太守,劝诱顾绰说:“我曾经不许你放债,静下心来想一想,贫穷也确实不能忍受。百姓和你有关的钱财债款有多少没有尽数归还,趁我在太守任上,为你催促归还。那些债券契约都在哪里?”顾绰大喜,把他一大柜的债券全都给顾觊之,顾觊之将这些债券全部烧掉,并且对远近的人宣布:“凡是欠我家三郎的债务,都不需要偿还。” 4.答案:1.C 2.杜甫诗中“柴门空闭”指王维将山

42、园关闭,离开蓝田,而赴官场任职。此句中的“空”字,表达了作者对王维空置山园、白白辜负清静美好生活的不解和遗憾。朱庆馀诗中“柴门无事日常关”指作者即使白天也关闭家门,表达了作者忘记纷扰得失,独自享受故园生活的闲适和满足。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山中日常餐食难以下咽”“隐居生活的简朴粗陋”错。诗歌颈联描写了在玉山草堂的日常生活,剥白鸦谷产的栗子,享用青泥坊产的菜,意在表现玉山草堂的食物之佳和隐居生活的朴实无华、惬意舒适,而非“难以下咽”“简朴粗陋”。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两首诗歌“柴门关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应结合诗歌整体内容来理解

43、。两首诗中柴门“闭”的情况是不同的。杜甫的诗句中说柴门是“空闭”,结合前面对山中生活的多角度描绘和注释理解“空”字,“空”的意思是“白白地”,表达了作者对王维空置山园、白白辜负清静美好生活的不解和遗憾。朱庆馀的诗句中说柴门是“无事日常关”,“无事”就是没有俗事,没有尘世间的纷扰得失来打扰,再结合“于焉已是忘机地”可知,这里表达了诗人独享故园生活的闲适和惬意。 5.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6.答案:1.B; 2.“舔”字用词生动,把党河岸边的草木(植物)当作动物来

44、写。“自顾自”赋予草木人的情态。这句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流动的河水轻拍河岸边的草木、草木在水边摇曳的动态情景,表现出水边植物的情态,神形毕现,十分生动。 3.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向四面舒展开去”上,强调动态的变化;原句的重点落在“华彩斑斓,无边无际”上,强调色彩的壮丽,更符合原文礼赞敦煌的核心意思。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未说完;原句把“华彩斑斓,无边无际”放在句尾,语气舒缓,余韵悠长,给人以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表达效果更好。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省略号标示列举的省略。A 项,省略号标示引文的省略。B项,省略号标示列举的省略。C项

45、,省略号标示说话的断断续续。D项,省略号标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故选 B。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句子中的“舔”本是动物的动作,这里用于描写党河岸边的草木,把草木当作动物来写;“自顾自”意思是自己只管自己的事,本用于指人,这里用于形容“草木”,赋予草木以人的情态;“舔着”“自顾自”等词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流动的河水轻拍河岸边的草木、草木在水边摇曳的动态情景。 3.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原句与改句语义基本相同,但语序不同,强调的重点则不同。句中三个分句各自体现的特点不同:“华彩斑斓”强调色彩绚丽,“无边无际”强调范围广,“向四面舒展开去”强调动态的变化。改句后写“

46、向四面舒展开去”,重点强调动态的变化;原文后写“华彩斑斓,无边无际”,重点强调色彩绚丽,范围广,与语段赞美敦煌的核心一致。从结构上看,改后的句子放在结尾,以“向四面舒展开去”的动态结束文段,似乎语意未竟,话未说完;而文中原句“华彩斑斓,无边无际”两个四字短语并列,句式整齐,读起来语气舒缓,余韵悠长,放在结尾收束文段,则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因而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7.答案:稳健持久的直线; 上升达到高峰(或:超过精品品牌),然后陡然下降; 逐渐达到高峰直至与精品品牌相当,然后逐渐下降(或:趋于衰落) 解析:先分析图示,转换成文字,然后再结合语境填写句子,看曲线示意图,精品品牌保持直线

47、不变,仿冒品牌先直线上升,再直线下降,流行品牌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 8.答案:“你校”改为“贵校”;“显著”改为“优秀”;“荣任”改为“担任”;“大作”改为“作品”;“垂爱”改为“垂青”。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是否得体。做题时要关注用语是否符合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是否符合情景需要,谦敬辞使用是否恰当等方面。为表示对该大学的尊重,“你校”应改为“贵校”,“成绩显著”不搭配,应改为“成绩优秀”,“大作”往往表示别人的作品,这里是说自己推荐的学生的文章,用“作品”即可,“垂爱”指上对下赏识爱护,与语境不符。 9.答案:(1)“90 后”改编琵琶行展现了文化担当。 白居易名作琵琶行是古诗词里的佳作,

48、但是该诗 600 多 字,让人背诵得头疼。在这祥的前提下,“90 后”艺术生将其 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担当精神。 (2)文化需要创造性继承。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固然有其锖妙之处,但是很多传统文化已经不再适合年轻人的口味。与其让传统文化埋没于故纸堆里,不如用新的形式将 其包装一下,从而让更多的人喜欢。“90 后”艺术生把琵琶行 改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无疑就是一种创造性传承。 (3)传统文化需要保持原汁原味。诗有诗的平仄,词有词的格调,传统文化各有各的艺术特点。如果为了取悦观众,肆意改编 传统文化固有的特色,会使传统文化变得不伦不类。“先有民 族的,才有世界的。”从这个角度讲,文化需要保持原汁原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