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复习:高考历史主观题万能答题模板(附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5套)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47902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1.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复习:高考历史主观题万能答题模板(附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5套)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2024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复习:高考历史主观题万能答题模板(附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5套)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2024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复习:高考历史主观题万能答题模板(附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5套)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2024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复习:高考历史主观题万能答题模板(附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5套)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2024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复习:高考历史主观题万能答题模板(附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5套)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亲,该文档总共1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复习:高考历史主观题万能答题模板目录第一部分 高中历史大题万能答题模板2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等2二、特点与特征、性质与实质特点与特征:4三、经过与内容5四、效果、结果、后果、意义等6五、其他常用术语6第二部分 分类精编模板(九种角度)10角度一 原因类10角度二 作用类12角度三 认识类14角度四 特点类19角度五 成就类20角度六 变化类21角度七 性质类22角度八 目的类23角度九 目的类24第三部分 高考常考考点及答题术语261、原因类262、影响类293、评价类314、认识类34第四部分 高考材料题解题模板38一、原因类38二、影响、作用、意义类39

2、三、对比类设问42四、特点类43五、启示、认识类设问46六、评价类48第一部分 高中历史大题万能答题模板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等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3、+)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腐败:官场+军队+财政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经济:资

4、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政治:沙皇专制制度、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思想:列宁主义指导。(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3、历史原因(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

5、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内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外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启蒙思想的影响等。(二)从原因深度分析:

6、原因:直接主要根本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本质、历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所谓根本原因,是指促使历史事物产生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因素,是历史事物能够产生的土壤,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与之相应的历史事物便不会产生。主要原因:是指对历史事物的产生起主导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则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甚至不会产生。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

7、发生的近期的诱导性因素。“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一种偶然性因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4、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如尼德兰革命爆

8、发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5、目的、动机: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

9、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二、特点与特征、性质与实质特点与特征:1、特点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如果问一个历史事件或一次革命运动的特点,就应该把同类事不同或革命运动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其一是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这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其二是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也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再如:黄巢起义的特点就是流动作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2、性质、实质:性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点,看它

10、的特征,看它的实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点苗头来,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倘若是指一本书的性质,这就是具体说明它是属于哪一方面(或哪一类),以什么体例写出来的著作。是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等等。如果问的是革命的性质,就必须以当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看它革命的动力是以哪个阶段为主体,在其斗争纲领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哪个阶级谋利益,代表哪个阶级说话等等,最终要确定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3、特点与特征、性质与实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

11、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来掌握本质。如:俄国 1861 年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就其实质而言,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有时候性质和实质会合二为一,如“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无论其性质还是其实质,都是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集团。不过,性质偏重于军事侵略,实质偏重于帝国主义。三、经过与内容经过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如:“五四”运动的经过怎样?就要答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结局(取得初步胜利)三部分内容。1、历史内容=

12、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2、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 水利+作物+布局+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13、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 19 世纪后

14、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四、效果、结果、后果、意义等1、效果、结果

15、、后果效果: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结果: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后果:是指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后果是贬义词。在历史问答题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最常用的是结果,有时用后果。例如,简述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经过和结果。在这一道题中就不能用后果。再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如何?后果怎样?在这一题中用“后果”好。一般情况下,结果可以代替后果。2、作用、影响、意义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

16、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3、经验、教训、启示: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五、其他常用术语1、情况、状况情况和状况都是指情形。因此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例如:“

17、试述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一题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特点和影响。它们的差异在于情况偏重于动态,状况偏重于静态。因此在题目问情况的时候就要着重答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2、简述、综述、概述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但是历史问答题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简述”二字,就意味着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简单叙述题,如“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二是复合简述题,如“简述明清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措施及影响”;三是综合叙述题。如“简述中国古代在医药学方面的主要成就。”综述就是综合叙述。历史问答题中如果含有“综述”二字,就肯定属于综述题。然而,在历史问答题中,综述题直接用“综述”作提

18、示语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简述”作提示语,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语。所以,判断一道问答题是不是综合题,主要应该看全题意思是否以综述作为主要解答方法。综述题和简述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从答案内容来看,简述题只要求叙述一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集中;综述题则要求叙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分散。第二,从解答方法来看,简述题主要概括叙述,而且采用的是“详细概括法”,综述题虽然也要概括,但它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法”;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综合。第三,由上述两点就决定了简述题属于普通题或“基础题”,而综述题属于综合题或“提高题”。概述就是概括叙述的意思。概述和综述的意思基本相同。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采用“高度概

19、括法”去叙述。如“概述 18401949 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3、评述、评价、评论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评价)偏重于结论。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炼而又恰当。在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

20、法,不赘。4、联系、结合例:“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 20 世纪 20 年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试结合 19 世纪 50、60 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联系”、“结合”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说是与之发生关系,实际上则是以之作背景用依据,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题中要求“联系(结合)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主要答案所在。那么前者究竟答不答呢?当然要简明扼要地回答,但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之上。下面再看一例,就更清楚了:“结合 13 世纪至 20 世纪 20 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此题要求答出英国在

21、700 年间的“经济”、“阶级关系“、“议会”、“政党政治”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个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依据,两者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毫无关系。因此,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一列出了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况,后述后两个方面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5、说明、表明“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如 1995 年高考历史第 22、24、30、32 题).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

22、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4 年高考历史第 43 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6、体现、反映“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如,“下列 19 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 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一现象,通过刘

23、迎的诗“反映”出来了。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7、指出、举出指出直接说出某个(或某此)史实或结论;而举出(列举)则为举列性质,如不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如,“指出 19 世纪 70 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举两个例子就行了。但当年有的考生却是想到哪件事就把前因后果都阐述一遍,最终却未能归纳出什么潮流,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是因为没掌握解题要领,尤其是没搞清楚题目要求的缘

24、故。8、基本、根本“基本”是指大部分、总体上或主体而言。“根本”则是指根源、实质和内部、深层而言。以原因为例,“基本原因”可以说是几方面原因的和(一些次要的或技节性的原因可以不计),而“根本原则”则要追根溯源而挖掘出深层次的原因。如 1995 年高考历史第 14 题法国 1848 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选 A 项“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如果选“基本原因”,则还要加上 B 项“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了人民强烈愤怒和C 项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这两点。9、主要、简要“主要”是指几者中最重要的;“简要”即简明扼要,是要精炼而准确地把主要的部分概括性地

25、表述出来。关键在于抓住主要之点,否则是简而不要;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则又不成其为主要,而是庞杂了。如:分别指出 30 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这些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都有许多特点,而要求答“主要特点”,每个人三五句话就概括了。10、现象、表现“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情况。11、是什么、什么是、为什么、怎样是什么是指具体的有条件的现成的东

26、西,不得不单凭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去任意编造或杜撰。如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和“是什么”相当,所不同的是只不过在语句结构形式上来一个颠倒,问法明显,回答时容易掌握住中心,如,什么是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二是相当于名词解释,着重点是需回答一个事物或词语的定义或概念,条文性没有第一种解释原因那么强烈。例如,什么是“明治维新”?为什么是询问原因和目的。考生要凭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理解、分析,针对问题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作全面的回答。例如,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历史回答题中,分析论证题常用“为什么”作提示语。怎样是疑问代词,询问原因、性质、动

27、作、状况、方式或情况等。当它出现在一个疑问句在中间时,一般包括以下两种形式;一是问原因和经过;二是经过和结果,并且以前者出现的机会居多。例如,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这就要求答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和经过。再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怎样?这一题就是要求答出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结果。12、谁、几谁一般指人,而且仅指一个人。几,一般专指问人物或事件的数目,比如,几人(几位)、几件、几次等。13、哪、哪些哪是疑问词,哪些是哪的复数,不止一人一事如此。哪一般专指地名,如,西汉建都在哪里?在历史问答题中,哪些常用于句子中间或末尾,只用于疑问,并且一般不必答出它的总数。例如,日本古代和

28、近代进行了哪些重大改革?再者,“哪”如果和“几”相结合,出现在一个疑问句里,那就不仅要答出数目,而且还得把各个数字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的名称写清楚。例如,世界近代史上哪几个国家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 这就应该答英国、美国和法国三个国家。第二部分 分类精编模板(九种角度)角度一 原因类模板1.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国家长期的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交通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部分统治者的经济政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分工细化,促使人们通过交换互通有无,促进商业发展。模板2.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因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思想解放运动引领了社会

29、的发展。杰出人物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补充统治者励精图治,实行开明的政治经济政策、实行改革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备注特指古代社会)统治者重视教育,选用贤才。(备注特指古代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发展生产。(备注特指改革开放后)模板3.反侵略战争胜败的主要原因战争的性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领导阶层政治军事策略的运用。斗争能否取得广大军民的支持,英勇斗争,这也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双方的实力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备注决定战争的胜败是要看这四大因素的综合情况,并不是具备其中的一条或两条就一定会取得战争的胜利)模板4.近代西方科技领先的原因14、15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新兴

30、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确定下来,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聚集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18世纪 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为科学技术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条件。模板5.工业发展的因素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领导者的正确政策和政策的持续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本国经济,推动社会发展。广大劳动者的不懈努力。模板6.改革成败的原因(1)改革成功的原因

31、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要求改革的改草派力量强大,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的措施得当。出现有利于改革的国内与国际环境。国家最高领导的支持。(2)改革失败的原因顺应改革趋势,但是改革的措施不得当。改革领导人个人的局限性。国际环境对改革不利。改革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守旧日势力的强大;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态度不坚定。模板7.列强发动战争的背景(备注适用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美国侵朝战争;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等事件的背景)列强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以征服世界、改造世界。开拓殖民地,争夺霸权。根本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他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

32、路。这是由资本主义发展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被侵略国家的落后和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敢于对其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补充民族矛盾激化,义和团运动兴起。(备注:仅适用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模板8.改革的背景(备注:适用于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戊戌变法、新经济政策、土地改革、改革开放等事件的背景)生产力有了大大的提高,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发展。原有的社会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补充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缓和国内矛盾,巩固统治。(备注适用于商鞅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大化改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备

33、注适用于商鞅变法、洋务运动、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顺应民族融合,历史潮流的趋势。(备注只适用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备注适用子戊戌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经济发展,导致国内矛盾激化。(备注只适用于罗斯福新政)模板9.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推动,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社会矛盾的尖锐。政治家的不懈努力,人民与新兴阶级的支持。补充受外来文明(或原有民主习惯)的影响。(备注只适用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古希腊民主政治、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备注只适用

34、于古希腊民主政治)模板10.战争胜利的条件(西汉抗击匈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反法西斯战争)战争的正义性。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大力支持。广大军民的英勇善战。领导阶层坚定的决心和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补充国力强盛,为战争提供物质保障。(备注只适用于西汉抗击匈奴)组成统一战线,相互支援,共同作战,战斗力大大增强。(备注只适用于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反法西斯战争)模板11.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统治者个人的雄才大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实行有效的统治措施。民族之间长期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文化的繁荣。民族

35、之间有共同的联系。模板12.阻碍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统治者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制约。农业、手工业发展程度的制约。战乱频繁,政权分立,社会动荡。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角度二 作用类模板1.国家机构(政府)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加强政府的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加强经济管理,推动经济发展。制定政策,协调对人民的管理。对外交往,促进文明交融。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大力引进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模板2.教育发展的作用教育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提高,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促进新知识的再生和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教育发展对政治经

36、济制度有促进作用,如培养人才、传播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促进政治民主。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重要作用。提高人民的素质。巩固国家统治。补充教育发展有时对社会经济政治也起一定的延缓作用。(备注只适用于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文化)模板3.科技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科技思想文化的积极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方便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的重大历史变革,影响社会的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发展。(2)科技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科技的发展除了造福人类同时,还会给人类带来

37、负面影响甚至灾难。(备注火药的发明与应用、三次科技革命)模板4.改革的影响(1)成功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化改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土地改革、改革开放)缓和了社会矛盾或克服了社会危机。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社会稳定,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文化水平。补充巩固了国家统治。(备注只适用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土地改革)加重了广大底层劳动者的负担,使其生活更加贫困。(备注只适用于商鞅变法)促进民族融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备注;只适用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摧毁了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备注只适用于大化

38、改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2)失败的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使社会矛盾或危机更加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遭到更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国家国力衰弱。补充客观上有利于先进思想科技文化的传播。(备注只适用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模板5.战争的影响给交战双方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双方实力遭到严重削弱。使人民流离失所,使人民的生命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使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模板6.经济发展的影响(古代封建经济、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社会向前发展,促进社

39、会政治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促进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加速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补充发展后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备注只适用于古代封建经济)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和国家造成了消极影响。(备注只适用于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模板7.制度、政策、法令等的影响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发展有序进行。模板8.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各民族间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模板9.

40、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监察官的设置有利于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角度三 认识类模板1.对国家统一的认识(1)统一实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愿望,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分裂必然导致长时间的战争,使百姓身心疲倦,从而产生强烈地渴望统一进而实现和平稳定的愿望。英明君主或个人的雄才大略,也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重要因素。历史发展表明,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不可能得逞,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战争得到各族人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2)统一未实现(海峡两岸)海峡两岸都属于中华民

41、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九二共识现已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广泛认同,台独不得人心,也没有任何出路。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导下,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模板2.制度创新的认识制度创新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制度创新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安定,国家统一。制度创新

42、是创新之本,没有制度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也是创新的产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型的政府,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模板3.对当今国际关系的认识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提高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同时应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抵制少数大国妄图称霸世界的行为。模板4.对经济发展的认识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

43、会生活现代化的历程。历史发展表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导致环境污染与破坏,能源的枯竭和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要合理协调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模板5.对思想解放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思想解放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为社会改革和革命等活动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思想基础。它使思想观念冲破了旧日势力的禁锢和束缚,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只有思想解放,观念才能更新、思路才能拓宽,有什么

44、样的理论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历史告诉我们,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必定走向衰落,我们要勇于接受认同新鲜物,敢于创新,吸收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才能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发展。模板6.对教育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实力成为衡量国家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的人才,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高综合国力。要发展科技,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模板7.对科技发展的认识科技的创

45、新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了一些危害,比如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导致战争规模的扩大,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破坏、高科技犯罪等。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在利用科技时应趋利避害,更好地保证科学技术真正地造福人类,尽可能地避免其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模板8.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作为多民族的统一体,是中国众多的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中国的历史上尽管也存在民族冲突和民族压迫,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有战有和,但友好交流和民族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之间经历了千百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不断发展,各民族都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族里,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模板9.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给我们的经验或启示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模板10.对外关系给我们的启示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原则开展外交。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出发点。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国家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损。外交政策应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模板11.中国近代改革失败说明的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三轮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