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检测试卷(1)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745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检测试卷(1)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检测试卷(1)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检测试卷(1)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检测试卷(1)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测试卷1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时期把居住在城郭之内的人称为“国人”,天子执政征求“国人”的意见和“国人”干预朝政的现象时有出现,召公就曾劝诫周厉王要关注“国人”的舆论。这说明当时()A.中央尚未实现高度集权B.分封制已开始走向瓦解C.“国人”舆论决定国家政务D.执政体现以民为本的色彩2.秦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九卿具体执行,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财政税收等;而唐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六部具体执行,即吏、兵、刑、户、礼、工六部。关于唐代制度与秦代制度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秦代九卿对行政工作的分

2、类比唐代六部更加严密B.唐代基本上实现了行政事务与宫廷事务的分离C.唐代六部制相比秦代九卿制弱化了中央集权D.从九卿制到六部制的变化有助于精简国家机构3.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三级,后又逐渐形成省级行政机构向更低级的府、县机构派出巡查性质的官员的惯例,被称为“分司”,这样就实际形成了省、司、府(州)、县四级地方管理体制。这一变化()A.适应了中央集权发展的需要B.制约了地方官员活力C.推动了三司分权体制发展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4.代议制的一些基本要素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孕育形成的。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会的发展、国家事务的繁重,不可能每个人都直接参政议政,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只要实行

3、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由此可知,西方代议制()A.沿袭了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B.反映了国家事务日益复杂化的客观要求C.从体制上对君主制加以否定D.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诉求5.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世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和学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B.推动词曲文学发展C.提升用人取士信度D.引领科学研究风气6.西汉对于官僚权力的约束较为有效,如荐官有责、上级考课、设刺史以查地方、职务回避制等做法,都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百姓

4、无愁怨”。这体现了西汉()A.官僚制度臻于完善B.官僚约束较为有效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由人治向法治转变7.19世纪50年代,英国开始进行文官制度改革,明确文官的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不得兼任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政治活动。之后,欧美其他国家都先后建立了文官制度,文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其去留不受政潮的影响。这一变革()A.是西方民主制改革的根本B.阻碍了西方民主政治发展C.充分体现分权制衡的特征D.保证了施政措施的连续性8.洋务运动期间,官员是否是科举出身仍很受关注,留学归国且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从1885年开始,四次返乡参加科举。此现象说明了()A.当时社会环境不利

5、于中国近代化B.当时科举制只需要考“五经”C.北洋水师急需科举人才D.维新派存在软弱性和妥协性9.某学者指出东周初始,“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观念逐渐衰落,中原大地处于无政府状态。为了一统天下,诸侯国在构建、变革体系秩序的过程中,必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秩序,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春秋战国时局的变化说明了()A.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瓦解推动了社会变革B.“以德为本”的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C.法家思想的诞生是时局变化的必然D.平民政治取代官僚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10.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使英国法也从原始的混杂、分散和非理性走向了统一和理性。而在汲取罗马法精华的基础上,英国法也完成了自身的蜕变,成为了日后具

6、有世界影响的英美法系的母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罗马法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B.罗马法是英国国家法律的基础C.英国法体现了罗马法所蕴含的部分思想D.英国法是近代欧美法系的来源11.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而佛教、伊斯兰教等古老的宗教伦理精神却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上述材料体现了()A.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是宗教改革的本质所在B.只有合理安排伦理生活才能发展起资本主义C.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天主教会影响深刻D.新教伦理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精神动力12.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7、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A.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B.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C.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D.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13.一位同学在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影响时制作了下表。下表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墨家“兼爱”,爱无等级差别法家“尚法”,依法治国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B.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D.脱离现实,禁锢人们的思想1

8、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历程的重要主题。下列语句能反映唐代民族关系的是()A.“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B.“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风光好”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D.“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15.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乾隆皇帝()A.对大臣的思想严密控制B.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D.“华夷之辩”的观念消失16.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

9、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职责,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据此可知,该法的颁布()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B.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为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D.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追求17.16世纪的欧洲,“在各种暴力活动和血腥屠杀中,世俗政权不断地向前推进.政府接受了以前教会人员占有的大多数财产,取得了任命或至少批准高级神职人员的权力”。材料所述现象对西欧发展的影响是()A.王权专制取代宗教自由B.推动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建立C.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D.奠定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础18.下表是

10、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国际社会签订的部分协定公约。这反映出()1944年7月1947年10月1949年8月1950年11月1951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A.国际社会的法制化B.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事务C.国际社会保护弱者D.经济是国际交往主要内容19.中国自2016年以来积极主办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大型主场外交活动,并积极参与设置全球性议题。这表明中国()A.敢于承担世界领导的责任B.为世界发展而积极努力C.重视维护新兴国家的权益D.经济发展得到世界认可20.中国古代

11、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清代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这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实质是()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C.限制人口的流动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21.在英国传统的福利国家制度下,中央政府统一规定福利保障的覆盖范围、福利保障水平和具体福利项目。20世纪90年代,布莱尔政府强调福利既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强调个人自我保障,建设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的责任机制。据此可知,布莱尔政府()A.极大提高了民众生产积极性B.扩大了社会保障的多元化程度C.进一步削弱了政府行政权

12、限D.清除了福利国家存在的弊端2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废五铢钱,铸开通元宝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便之。后盗铸渐起”通典“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仍置钱监于洛、并、幽、益等州。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旧唐书“铸开元通宝得轻重大小之中盗铸者论死,没其家属”新唐书A.唐代存在非法铸造钱币现象B.五铢钱比通宝钱价值高C.唐朝全盛时铸造开元通宝D.唐代设立防止盗铸钱币的钱监23.北宋时期曾因交子无法兑现引发诉讼,益州知州张咏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专由16户富商经营,后来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

13、,以革伪造之弊”,交子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陕西和京西等地。材料表明()A.北宋在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B.商品经济繁荣导致纸币诞生C.纸币的使用促进了商业发展D.政府有限介入利于金融稳定24.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以后大量商品开始用银计价,嘉靖、万历年间的工资、田赋、 盐课、关税、官府收入、外贸交易都大量用银核算。这反映出()A.白银成为当时唯一流通的货币B.明代已经出现货币经济C.银本位货币制度逐渐形成D.传统货币制度已经崩溃25.全球通史记载:“在以后的10年中,中国在蒋的指导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铁路的里数几乎增加了一倍,现代化公路的里数也增加了三倍。1932年取缔了国内关税关卡,这类关卡过去大约

14、有500个。”这些“进步”()A.说明交通建设发展最快B.表明中国关税实现自主C.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繁荣D.压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17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表为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材料二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材料三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在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改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意味着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

15、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1)材料一中所示的制度的确立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请你以西汉为例,说明西汉为解决这一制度的两大矛盾的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5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项制度应怎样评价?(6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总结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并说说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评价。(6分)27.(14分)古今中外,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

16、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下图为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演化示意图。材料三“乡约”最早见于北宋神宗熙宁时期“蓝田四吕”(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吕大防)所制定和实施的吕氏乡约,它相当于今天的“村规民约”,是一种基层乡村自治制度。乡约内容大致包括四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乡约有权处理争辩纠纷,同时享有一定的惩戒之权。患难相恤则包括水火灾害、盗贼、疾病、死丧、孤弱、诬枉和贫困七项,是民间自发性的相互救助举措。

17、吕氏乡约亦规定了非常详细的救助启动程序和相应救济举措。(1)根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的局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条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说明。(5分)(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基层治理的措施。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央加强地方治理的历史意义。(4分)28.(19分)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基石。税收制度的变化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税收制度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为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化。时代制度西周时期“谷出不过籍”,井田制下,借民力助耕公田的劳

18、役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的好坏征收贡税。鲁国“初税亩”,按照土地数量征税。此后,按土地征税的制度在各诸侯国先后实行两汉时期按亩征收土地税,数量较少;按人口征收“口赋”“算赋”,即人头税,数量较多十六国至北朝前期战乱背景下豪强地主控制大量民户,豪强负责征集所控制民户的租调,向朝廷缴纳北朝至唐中朝与均田制相配套的租调役制或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每年分夏、秋两次征税明清时期明朝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折成银两,按人丁和田亩收税。清朝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

19、丁银材料二罗斯福新政以来,西方各国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推出“取富济贫”的政策,构建社会福利制度和征收高额累进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推行向资本倾斜的税收和福利政策,减少对富人征税。例如,1981年美国对收入最高的公民征收的所得税可达75%,而1989年则降到33%。降低税率、削减福利成了里根政府的关键词。由于削减福利,在美国常年有4 000万贫穷工人,工资极其低廉,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随时会被解雇。他们朝不保夕的处境换来了里根时期的经济繁荣。摘编自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双重发展趋向研究材料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和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主要是企业向国家上

20、缴利润。为规范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20世纪80年代,开始把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款,实行“利改税”。企业在纳税后,自负盈亏。国有企业的利润中,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方税,税后利润再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分配。改革财税体制,是用经济手段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从1994年起,国家进行财税、金融等方面的重大改革。至1997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国家建立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收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国家实行减税降费政策。2018年全年减少税费1.3万亿元。

21、2019年,继续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总体减税费将达到2万亿元,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稳定市场预期。从长远看,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稳增长、保就业,为改革发展注入新动能。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等(1)结合所学,从材料一中的表格任选两个变化的时段,分别分析其赋税(役)制度的变化和历史影响。(5分)(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西方国家税收和福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指出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实质。(6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8分)期末测评1.A

22、2.B3.A4.B5.C6.B7.D8.A9.C10.C11.D12.B13.C14.C15.B16.B17.C18.A19.B20.B21.B22.A23.D24.C25.C一、选择题1.A材料“天子执政征求国人的意见和国人干预朝政的现象时有出现”体现的是一种原始的民主色彩,说明这一时期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故A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故B项排除。材料表明“国人”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事务的决策,故C项排除。材料与民本色彩无关,故D项排除。2.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代九卿中的一些官职是专门为皇室设立的;唐代的六部是具体处理全国行政事务的部门,六部中设有专门为皇室设立的官职,说明

23、了唐代基本上实现了行政事务与宫廷事务的分离,故B项正确。九卿并不比六部严密,故A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九卿到六部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国家机构的精简,故D项错误。3.A据材料可知,明代省级行政机构向更低级的行政机构派出巡查性质的官员,从而逐渐形成了省、司、府(州)、县四级地方管理体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加强对基层地方官员的监察与管理,实质上适应了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要求,故A项正确。制约地方官员活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明代的三司指的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属于省一级的分权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一措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4.B

24、根据材料“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会的发展、国家事务的繁重”并结合所学可知,公民通过选举代表间接参政议政,适应了国家事务日益复杂化的客观要求,故B项正确。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是直接民主,而代议制是间接民主,二者不是沿袭关系,故排除A项。“从体制上对君主制加以否定”是否定君主的存在,而代议制中的君主立宪制还保留了君主,故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5.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科举考试中平民百姓与权贵子弟可以平等竞争,严禁考官营私和考试作弊,将选拔关键放在个人的知识才能上,考试的过程、内容和评判更加标准化,这有助于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和信度,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未涉及

25、基层官员地位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并未体现其对词曲文学发展的影响,故B项错误。宋代科举不涉及科学研究的内容,故D项错误。6.B材料“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百姓无愁怨”体现了西汉政府对官僚权力的约束,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对官员权力的制约,没有体现官僚制度的完善,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能体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C项错误。西汉是人治,而非法治,故D项错误。7.D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各国先后建立了文官制度,规定了文官的职权与责任,其去留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此举有利于保证政策措施的连

26、续执行,故D项正确。西方民主制改革的根本在于权力的分配与制约,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西方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制度对施政过程的影响,没有体现权力之间的制约关系,故C项错误。8.A依据材料“洋务运动期间,官员是否是科举出身仍很受关注”“四次返乡参加科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洋务运动面临着比较恶劣的社会环境,A项正确。科举考试的内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项错误;“北洋水师急需科举人才”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派的性质,D项错误。9.C根据材料“为了一统天下,诸侯国在构建、变革体系秩序的过程中,必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

27、秩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这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A、D两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以德为本”是儒家思想,西汉时期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故B项排除。10.C材料“罗马法使英国法也从原始的混杂、分散和非理性走向了统一和理性。而在汲取罗马法精华的基础上,英国法也完成了自身的蜕变”体现的是英国法律受罗马法的影响较大,英国法律继承了罗马法的精神,促进了英国法律的发展,故C项正确。罗马法没有包含君主立宪制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对英国法律的影响,但英国法律不是在罗马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B项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28、,故排除。11.D根据材料“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可知,新教理论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客观影响,而不是在探讨宗教改革的本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伦理道德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天主教的影响,故C项错误。12.B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故排除A项。 材料“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实施,故B项正确。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故排除C项。实现国家管理有法可依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D项。13.C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百家

29、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奠定了后世思想文化基础,甚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都有所体现,说明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受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百家争鸣得以出现,故排除A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4.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对唐代以和亲政策加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重要作用的肯定,故C项正确。“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出自1912年孙中山发表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故A项排除。“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风光好”是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功业的赞颂,故B项排除。“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出自于康熙之口,故D项排

30、除。15.B乾隆意为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同于俄罗斯,不能称西藏使者为“夷使”,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俄争端,故排除C项。乾隆只是说西藏使者不能称为“夷使”,不能说明乾隆皇帝“华夷之辩”观念的消失,故排除D项。16.B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民族自治地方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故A项错误。“全面发展”的表述不准确,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追求,故D项错误。17.C本题考查宗教改革的影响,材料反应的是世俗政权占

31、据主导地位,但并不是指王权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政权问题,且这一时期主要是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是推动封建土地制度的建立,故B项错误。材料“政府接受了以前教会人员占有的大多数财产,取得了任命或至少批准高级神职人员的权力”说明这一时期教会权力让位于世俗权力,有利于民族国家政权的建立,故C项正确。奠定近代民主政治基础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故D项错误。18.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社会签订的协定公约具有法律效力,材料中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国际社会诸多领域的协定公约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法制化的发展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出发达国家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故排除B项。C项所述只符合材料

32、部分信息,故排除。材料所述并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内容,且材料并未就几项不同内容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孰轻孰重的结论,故排除D项。19.B材料表明中国积极主办世界性的大型外交活动,参与设置全球性议题,说明中国为世界发展而积极努力,故B项正确。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并不处于领导地位,故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不仅仅是新兴国家,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20.B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并结合所学可知,户籍制度的实质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排除。限制人口流动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33、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因此C项不是户籍制度的实质,故排除。“清代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有利于保证选官的相对公平,但并非户籍制度的实质,故排除D项。21.B根据材料“布莱尔政府强调福利既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强调个人自我保障,建设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的责任机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布莱尔政府扩大了英国社会保障的多元化程度,故B项正确。材料中布莱尔政府并没有有效提高民众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清除了福利国家存在的弊端说法绝对化,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22.A根据“后盗铸渐起”“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盗铸者论死,没其家

34、属”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唐代存在非法铸币的现象,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五铢钱比通宝钱价值高的结论,故排除B项。开元通宝铸于唐高祖时期,这一时期并不是唐朝全盛时期,故排除C项。D项无法涵盖全部材料,故排除。23.D根据材料“因交子无法兑现引发诉讼,益州知州张咏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陕西和京西等地”可知,宋代交子在使用过程中曾引发纠纷,由于政府的整顿和管理,交子出现良性发展,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24.C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后期公私交易大部分用白银来完成,由此可知白银本位制度在明代后期已逐渐建立,故C

35、项正确。白银并不是明代唯一的交易货币,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货币经济是否出现,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白银大量作为公私交易的凭证,这并不能说明传统货币体系已经崩溃,故D项错误。25.C材料并没有比较该时期交通运输业与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故排除A。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关税自主,故排除B。材料表明该时期交通事业得到发展,且取消了关税关卡,这些举措有利于商业市场的繁荣,故C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时期的举措推动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故排除D。二、非选择题26.答案(1)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1分)措施皇权与相权矛盾:频繁更换丞相;实行中外朝制

36、度,剥夺丞相的决策权。(2分)中央与地方矛盾:在地方实行刺史制度;推行“推恩令”。(2分)(2)制度:科举制。(1分)评价积极: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有专业知识的士人从政,提高了行政效率;推动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具有公平公正的合理性;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播;使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3分)消极: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重才轻品,导致部分官员道德素质底下。(2分)(3)特点:采用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议会高于王权,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国王“统而不治”;实行责任内阁制等。(2分)评价积极:英国资产阶级

37、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2分)局限:它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地主之间妥协的产物,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它保存了诸如世袭君主制、贵族院、陈腐的选举制、封建特权、裙带关系等大量的封建残余,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和社会发展。(2分)解析(1)影响:依据材料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措施: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为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所采取的措施有频繁更换丞相和实行中

38、外朝制度等。为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所采取的措施有实行刺史制度和“推恩令”等。(2)制度:依据材料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评价:依据材料二“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即可。(3)特点:依据材料三中“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改革”“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权力和平过渡、议会主权、虚君制和责任内阁制等方面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评价:结合所学从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

39、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地主之间妥协的产物,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等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来评价英国君主立宪制。27.答案(1)局限:分封制中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2分)意义: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分)(2)参考信息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上经历了二级制、三级制、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的过程。这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5分)信息2: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具有极强的稳定性。(5分)信息3:在

40、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秦为郡,汉末魏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承宣布政使司,清为省。(5分)信息4:原本的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5分)(3)措施:延续秦开创的郡县制度,形成路、府、县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区划;依靠地方基层乡村自治制度承担地方公共事务,有效补充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力”。(2分)意义: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2分)解析(1)局限,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分析得出。意义,应当结合所学,从奠定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官僚政治取代贵

41、族政治、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方面来回答。(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大体上呈增加趋势,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且最为频繁,监察区转化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等,然后联系所学加以说明。总的来看,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3)措施,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形成路、府、县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区划;根据材料三中的“吕氏乡约亦规定了非常详细的救助启动程序和相应救济举措”等信息,可以看出地方基层自治的作用。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来回答。28.答案(1)参考时段一:从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1分)变化:从劳役地租制度向按土地征

42、税的制度转变。(1分)影响:增加了诸侯国的赋税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3分)时段二:从十六国(十六国至北朝前期)到唐中期(北朝至唐中期)。(1分)变化:从宗主豪强包揽税务到租庸调制。(1分)影响:打击豪强地主势力,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3分)时段三:从两汉时期至唐中后期(或明清时期)。(1分)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依据到以土地和财产为依据。(1分)影响:有利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有利于税务负担的合理分配;减轻了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分)时段

43、四:从唐中后期到明清时期。(1分)变化:征收赋税由实物转向货币;由赋役分开到赋役合并。(1分)影响:促进了农业商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简化了税收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人口的增长。(3分)(2)变化:对富人的高额征税减少,对工人的福利政策也大幅度削减。(2分)原因: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的局面;福利政策使得政府财政支出过大。(2分)实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本主义制度。(2分)(3)略。(8分)解析(1)时段一“从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变化”依据材料一得出:从劳役地租制度向按土地征税的制度转变。“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增加赋税收入、加速井田

44、制的瓦解、推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等角度分析。时段二“从十六国(十六国至北朝前期)到唐中期(北朝至唐中期)”。 “变化”,依据材料一得出:从宗主豪强包揽税务到租庸调制。“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打击豪强地主势力、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时段三“从两汉时期至唐中后期(或明清时期)”。 “变化”,依据材料一信息得出: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依据到以土地和财产为依据。“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减轻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等角度分析。时段四“从唐中后期到明清时期”。“变化”,依据材料一信息得出:征收赋税由实物转向货币

45、;由赋役分开到赋役合并。“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促进农业商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人口的增长等角度分析。(2)“变化”,依据材料二信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推行向资本倾斜的税收和福利政策,减少对富人征税由于削减福利,在美国常年有4 000万贫穷工人,工资极其低廉,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随时会被解雇”得出:对富人的高额征税减少,对工人的福利政策也大幅度削减。“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西方国家经济滞胀、政府财政支出过大等角度分析。“实质”,依据所学知识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角度回答。(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三并提取信息;然后结合所学进行归纳总结;最后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读即可。本题按照思维水平层次赋分:水平四:能够从三个阶段进行论述,把握阶段特征,总结归纳准确完整;史论结合,逻辑紧密;史实准确无误;语言表达准确。(8分)水平三:能够从两个阶段进行论述,总结归纳较准确;史论结合较紧密,逻辑较清晰;语言表达较准确。(6分)水平二:只能从一个阶段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较紧密,逻辑较清晰;语言表达较准确。(4分)水平一:简单论述,没有逻辑,或只罗列史实,语言表达不准确。(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