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第1-10单元共10个单元测评试卷全套汇编(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46365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20 大小:98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第1-10单元共10个单元测评试卷全套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第1-10单元共10个单元测评试卷全套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第1-10单元共10个单元测评试卷全套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第1-10单元共10个单元测评试卷全套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第1-10单元共10个单元测评试卷全套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第1-10单元共10个单元测评试卷全套汇编第一单元测评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广东普宁高一期末)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B.会种植庄稼C.已经饲养家畜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2.(2021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右图是在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出土的一把鹿角铲,其制作过程首先是在截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约45度的刃口,然

2、后再加以磨制。据此可知,该远古人类( )A.已经掌握磨制技术B.已产生了私有制度C.会种植和栽培水稻D.处于父系氏族社会3.(2021广东汕头高一期末)大汶口文化后期墓葬中出现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一件都没有。在随葬器物中,男性多生产工具和手工工具,女性多生活用具。这反映了当时( )A.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B.出现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C.社会化分工达到较高水平D.仍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4.(2021北京昌平高二期末)西周时期,秦人的祖先非子为周孝王“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周孝王给非子的酬劳是“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号曰秦嬴”。由此可见,“秦”之国号源自( )A.

3、禅让制 B.世袭制C.分封制 D.宗法制5.(2022广东江门高一期末)随着西周分封制的实行,各封国的居民族属结构发生了深刻改变,受封地区的其他各族,渐渐地接受了周人的风俗习惯与思想文化,成为华夏族的成员。据此可知,分封制( )A.加强了宗族内部的团结B.推动华夏多元一体局面的形成C.强化了华夏族的统领地位D.推动了部落联盟向国家的转变6.(2021福建南平高一期末)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对生产关系变革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促进了封建租佃关系产生B.以法律形式确认土地私有C.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模式D.小农成为赋税的主要来源7.韩非将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时期,并指出历

4、史是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一步步走向进步。据此可知,韩非( )A.具有朴素唯物史观意识B.代表了中下层平民利益C.提出了隆礼重法新主张D.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8.(2021山东德州高一期末)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治国策略。该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9.(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倾邻国而雄诸侯”,其主要原因是( )A.全面彻底的商鞅变法B.工商业和城市繁荣兴盛C.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D.都江堰促进了农业发展10.(2021山东泰安高一期末)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

5、决。这一权力运行机制( )A.有助于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B.极大地削弱了君主专制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民主观念渗入政治体制11.(2021广东梅州高一期末)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 )A.分封制 B.郡县与分封并行制C.郡县制 D.行省制12.(2022黑龙江绥化高一期末)有学者认为“文景之治”的和平繁荣景象下潜藏着一系列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风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未统一”与“伪统一”的并存。“未统一”是指汉朝前期并未将秦朝的全部领

6、土都纳入统治,而“伪统一”则是指( )A.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B.思想上实行的“无为而治”C.郡国并行下的封国林立D.在西域采取“羁縻”政策13.(2021浙江金华十校高一期末)西汉时期“强宗豪右,田宅逾制”,甚至“以众暴寡”的现象非常普遍,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有( )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任用酷吏治理地方设立中朝A.B.C.D.14.(2021河南二十六校高二期末)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这一主张旨在( )A.迎合君主集权需要B.缓和君民之间矛盾C.奉劝君王以法治国D.

7、以礼规范君主行为15.司马迁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 )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16.子虚赋上林赋都是大赋,是司马相如对辞赋的开拓和独创,表现了一代汉赋的新风貌。这里“汉赋的新风貌”是指( )A.铺陈排比,辞藻华丽B.语言通俗深刻C.现实感强D.形式朴实自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尚书周书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发现,甲骨

8、文中的商王名号与史记中的商王世系可以相互对应。王国维进而推论道:“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材料三最早的包含有商王名字的文字记载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然而,这些文字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夏的记载,也没有关于商的世系。夏商世系出现于更晚的战国至汉代文献中,其中引用最为频繁的是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其成书比商王朝晚七百年以上。摘编自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甲骨文在文字史上的地位。(4分)(3)这三则材料分别呈现了夏史

9、或者夏世系是否可信的论点。这三则材料中,哪些认为夏史或者夏世系大致可信?哪些对夏史或者夏世系持怀疑态度?他们评断的依据各是什么?(6分)18.“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变社会动乱为“社会和谐”的思想贯穿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始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主张出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10、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指出材料中各学派围绕“社会和谐”提出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思想争鸣局面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9.国家结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特定时期的国家结构与该时期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秦帝国建立了单一制的郡县制统治,但是实际上,战国列国相互并立的国家观念以及更为古老的分封制传统并没有完全被统一的郡县制国家观念所取代。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

11、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材料二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有限,统治者采取了变通的郡国并行的国家结构形式,这种国家结构形式符合了汉初历史与现实的客观状况。统治阶级在与分裂势力作顽强斗争的同时,也要求“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给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为缓和汉初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兼谈张家山汉简中汉与诸侯王国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郡县制

12、国家观念受到的挑战。(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国家结构发展为例,就“国家结构与社会发展”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10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汉书的作者班固在史学上的贡献,除首创纪传体断代史外,扩大了志书的范围是其重要内容,因汉书名为“书”,故将其中篇名“书”改称“志”。汉书中十志较史记八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地理志为史记所无,艺文志亦为新创。以后正史大多依汉书十志加以损益而成,从而形成中国史学史上的志书体。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材料二汉书篇目举例卷五 景帝纪卷六 武帝纪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卷

13、六十二 司马迁传卷九十 酷吏传卷九十六 西域传据班固汉书(1)阅读材料一,分析汉书的史学价值。(6分)(2)从材料二“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 周口店地区的北京人使用石器和骨器,存在采集经济,学会了用火,故选A项;农业与畜牧业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排除B、C两项;材料未具体描述北京人的特征,排除D项。2.A 据材料可知,该远古人类已经掌握了磨制技术,故选A项;随着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及原始公社瓦解,私有制度产生,排除B项;磨制工具鹿角铲出土于贵州,无法说明会种植和栽培水稻,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说明该远古人类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D项

14、。3.A 根据材料可知,大汶口文化中的墓葬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差别,故选A项;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大汶口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社会分工依然比较落后,排除C项;大汶口文化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排除D项。4.C 根据材料可知,周孝王为奖励育马有功的非子,将其分封到秦地,反映出“秦”的国号源自分封制,故选C项。5.B 根据“受封地区的其他各族,渐渐地接受了周人的风俗习惯与思想文化,成为华夏族的成员”可知,通过分封制,受封地区的其他各族接受了华夏文明,并逐渐成为华夏族的成员,由此可知分封制推动了华夏多元一体局面的形成, B项正确。6

15、.B 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措施进一步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故选B项。7.A 根据材料可知,韩非的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发展的观点,故选A项;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隆礼重法的观点是荀子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韩非认为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未对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做出解释,排除D项。8.C 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又吸收法家思想,主张重法爱民,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荀子的思想,故选C项。9.A 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经济得到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秦国的工商业和城市发展

16、并不比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国繁荣兴盛,排除B项;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也推动了其他诸侯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C项;都江堰促进了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10.A 根据材料可知,朝议制度集思广益,有利于军国大事更好地解决,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故选A项;秦朝决策权还掌握在皇帝手中,并未削弱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中央内部,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秦朝民主观念并未渗入政治体制,排除D项。11.C 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故选C项;分封制为西周时

17、期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为汉初推行的制度,排除B项;行省制首创于元朝,排除D项。12.C 文景时期,封国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部分封国实力强大,随时可能起兵造反,中央控制的区域有限,因此是“伪统一”,C项正确。13.B 颁布“推恩令”是针对王国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故错误;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对辖区内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故正确;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不法行为,故正确;设立中朝是要削弱相权,与材料无关,故错误;B项符合题意。14.A 董仲舒认为,君主的权威是不能被分割的,君主应该让人民依附,巩固自己的权威,让大臣信服,可见,董仲舒的学说服务于君主集

18、权,故选A项;在董仲舒看来,百姓应该依附君主,这是要加强君主权威,不是缓和君民之间矛盾,排除B项;董仲舒认为君主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强调的是君主的权威,不是以法治国,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对君主进行礼节方面的约束,排除D项。15.D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一方面担任太史令,获得史料,另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故D项正确。16.A 汉赋铺陈排比,辞藻华丽,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7. (1)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反抗夏朝的统治。(2)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3)材料一认为可信,根据先秦

19、典籍记载判断,夏史可信;材料二认为可信,甲骨文与史记相互印证(或史记可靠,夏史可信);材料三持怀疑态度,甲骨文中无夏史记载,战国至西汉文献中才出现夏史记载。18. 主张:为政以德;“仁政”,保护小农经济;兼爱;无为而治;法治。关系:百家争鸣产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政治环境自由宽松;社会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阶层崛起;私学发展,讲学盛行;自由读书、著书之风盛行;各国统治者需要人才。百家争鸣促成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形成了一种思想自由潮流;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得益于大变革的社会环境,同时又推动了社会

20、发展。19. (1)挑战:旧国家观念;保守势力;六国残余势力;文化地域性差异。(2)示例论点国家结构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论据秦朝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发展忽视了战国以来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仍存在巨大差异的客观现实,易激化社会矛盾汉初郡县与分封并行制适应了汉初的社会状况,推动社会发展和政权巩固后来,封国力量壮大,与中央矛盾尖锐,阻碍了社会发展汉武帝郡县制社会的发展,国力上升,国家逐步取消郡国并行制郡县制成为主体,巩固统一,推动国家发展,社会繁荣20. (1)史学价值: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首创的史学体例为后世官修正史所效仿。另外,

21、汉书作为官修正史,其对于西汉历史的记载,有助于我们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2)示例:景帝纪:记载汉景帝刘启生平。汉景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治世。他还削减诸侯封地,平定了七国之乱,维护了社会安定。酷吏传:汉武帝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第二单元测评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广东普宁高一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D.

22、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2.(2021福建龙岩高一期末)东晋初,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A.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B.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C.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3.东晋南朝时期,南迁的侨民可享受优待,社会矛盾加重。为此,南朝统治者多次实行土断,规定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一时“财阜国丰”“豪强肃然”。据此可知,当时( )A.门阀士族的势力已急剧衰退B.战乱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C.

23、经济重心已开始向南方转移D.土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4.(2021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影响B.民族交融加深的产物C.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D.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5.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利于(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B.解决当时的边疆危机C.强化国际文化交流D.加速隋朝的政权更迭6.唐初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

24、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家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7.(2021广东肇庆高一期末)唐太宗在位期间,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还规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值宿,以便皇帝召见,询问外间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下情得以上达。唐太宗的这些做法( )A.削弱了中央集权B.体现了“开元盛世”景象C.分散了宰相职权D.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8.(2021安徽蚌埠高一期末)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9.(2021广

25、东汕头高一期末)唐代科举制分常举与制举。常举定期举行,其进士科“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制举即皇帝为破格启用人才随时下诏举行的科举,及第者往往迅速跻身于高官行列,以至于原有大官僚提出“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后来制举不再开科。这说明唐代( )A.科举制冲击了世族门阀势力B.制举破坏了公平公正原则C.官僚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D.君主专制权力遭到削弱10.唐朝某制度的完善使“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的现象得到纠正,宰相集体决策方式得到巩固。该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B.科举制C.察举制D.三省六部制11.(2021福建龙岩高一期末)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但是大多品级较低,另外还加上

26、皇帝指定的一些官员组成宰相会议,共同议政。这一做法客观上( )A.影响了皇帝权威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D.导致了冗官现象12.(2021云南昆明高一期末)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百姓举家逃亡以规避赋税。在此背景之下,唐朝政府实行了( )A.土地私有制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13.(2021福建南平高一期末)隋唐书法艺术融汇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而创出新风格。其中以骨力遒劲(如右图)而著称的书法家是( )A.王羲之B.米芾C.柳公权D.张旭14.(2021广东汕头高一期末)右图为北齐仰覆莲(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六系青瓷尊。这件出土于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群的青瓷尊

27、,器形雄伟、饱满,是中原地区青瓷的代表作。这件器物反映出当时( )A.动荡的北方政局B.经济的南北差异C.文化的中外交融D.国家的分裂割据15.下表是唐朝部分诗歌摘录。这些诗歌( )摘录来源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陈子昂座右铭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白居易续座右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A.充满奋发向上精神B.具有社会教化功能C.具有兼收并蓄特征D.蕴含经世致用理念16.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C.民间印刷技术

28、比官方先进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下面是部分北魏皇帝列表。谥号姓名道武帝拓跋珪太武帝拓跋焘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孝武帝元脩材料二以下是北朝不同时期的佛像图片。(1)指出材料一内容变化,这些变化分别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北朝佛像样式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原因。(6分)18.某学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要素给历朝历代打分。(12分)考察一个王朝,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一、政治(清明的时间长短、政局的稳定性)二、文化(思想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创造性)三、风俗(即

29、民德,基层民众的素质、社会主流道德风尚如何)四、经济(民众的生活、商业是否发达,是否按照历史的惯性自然发展)五、国防(是否有强大的武装抵御外来侵略,对外战绩)六、教育(国民教育程度,人才培养)七、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八、领土(直接治理面积以及表示臣服的属国范围)九、科技(发明创造、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国际地位(在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与世界同时期各国的综合国力比较)根据材料,选取秦朝至唐朝时期中的某一朝代进行打分(只需选取其中三个要素,其中“经济”是必选要素)并加以说明或者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要素,说明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19.(2021辽宁省五校协作体

30、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被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

31、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6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据记载:“伪周革命之际,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乡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这样庶族阶层地位的迅速上升,成为唐朝文化不断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新兴的庶族地主中的很多人出身贫微,或者有过艰难的奋斗经历,他们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许多政治上不得意或者主动放弃仕途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授业解惑,宣传儒家讲求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32、”的规范,担负起教化百姓的重担。他们为文化向社会底层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摘编自唐伟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材料二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棉和棉织技术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唐代文化更显得多彩多姿。而敦煌宝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

33、影响了周围各国:南被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唐代中国与各国频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大量文物典籍,并参加了唐招提寺的修建,至今鉴真仍为日本人民所怀念。日本人念念不忘唐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唐乐、唐诗和唐代书法等至今仍津津乐道。摘编自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教育的开放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6分)参考答案

34、一、选择题1.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族交流频繁,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的高潮,在大量北民南迁的影响下,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故选C项。2.C 材料说明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故选C项;题干体现当时士族当权的现象,并不是政权更迭和政体混乱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王氏兄弟有谋反之心,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主旨不是皇帝是否善于用人和深得民心,排除D项。3.D 根据材料可知,迁入民可享受优待,故会引发迁入民与南方原住民的矛盾,也会影响政府的税收。土断之后,“一时财阜国丰豪强肃然”,说明土断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打击了豪强势力,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故D项

35、正确。4.B 胡饼等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深,故选B项;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A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政府发布的政策,排除D项。5.A 隋朝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南北方多个省份和地区,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故选A项;大运河并不流通边疆地区,排除B项;大运河的开通并不面向海外,与国际文化交流无关,排除C项;运河的开通与政权更迭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6.B 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说明政治需求影

36、响文化政策,故B项正确;此时儒学地位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7.D 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此举使国家出现了少有的政治开明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故选D项;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排除A项;“开元盛世”景象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散了宰相职权,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8.C 根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对外交流频繁,可用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来概括,故选C项;国家的产生与统一属于文明产生时期的现象,排除A项;题干中反映的并非政权分立,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反映的是清朝的特征,排除D项。9.A

37、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有利于加强皇帝对选官权的控制,打击贵族公卿对特权的垄断,故选A项;制举不分门第出身,按照科举成绩入朝为官,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排除B项;在唐代一部分官僚出身于科举并不能说明官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排除C项;科举制度有利于强化君权对选官权的控制,排除D项。10.D11.B 唐朝三省长官和皇帝指定的一些官员组成宰相会议,共同议政,客观上使得皇帝的决策更加科学高效,故选B项;材料中的做法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唐朝的中枢机构决策问题,排除C项;冗官现象是一职多官,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12.D 唐中期以后,租庸调制失去了其赖以依存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府进行税制改

38、革,开始实行两税法,故选D项。13.C 根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以气势雄浑的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故选C项;王羲之擅长行书,而材料中为楷书,排除A项;米芾是宋朝的书法家,排除B项;张旭以狂放不羁的草书为主,排除D项。14.C 北齐的青瓷,器型体现出雄伟、饱满的中原风格,而瓷器上装饰的莲花纹样,是佛教的象征,可见青瓷体现出文化的中外交融,故选C项;北齐的瓷器不能反映动荡的北方政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上的交融,不是经济的南北差异,排除B项;仅凭瓷器不能反映国家的分裂,排除D项。15.B 陈子昂诗句的意思是当官要注重公正谨慎,立身贵在廉洁清明;白居易诗句的意思是不要羡慕

39、富贵,也不要忧虑贫贱,应当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质;李商隐的诗句强调勤俭节约与奢侈浪费为家国兴亡之关键。所以三首古诗都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B项正确。16.B 唐朝的印刷技术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技术是北宋发明的,B项正确;A项颠倒因果,科举发展推动了文化兴盛,排除;唐朝民间印刷技术仍然落后于官方,C项错误;扬州、越州并非当时的文化中心,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7. (1)变化:谥号多采用孝字;拓跋氏改姓为元氏。措施:尊儒崇礼(以孝治国、改行汉制);改汉姓。(2)趋势:佛像样式逐渐汉化。原因: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政策(或儒家思想的影响);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世俗化;受南朝文化的影响(或南北文化交融的影响

40、)。18. 示例唐朝打分:制度、科技、经济。说明:制度唐朝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发展,如武则天设立的殿试制度;赋税上实行两税法,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科技唐朝在科技上有大发展,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火药在唐末用于战争,改变了战争作战方式等。经济唐朝经过唐太宗、武则天等人的励精图治,经济得到发展并达到盛唐气象;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唐朝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吸引海内外商人、学者等集聚长安等。19. (1)原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豪强地主操纵选拔官僚)日益暴露;(阶级关系变化)士族没落,庶族地主要求获得政治权利;打击豪

41、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世家大族选官特权;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20. (1)原因: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为唐朝文化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庶族地主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民间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宣讲儒家思想,教化百姓;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文化普及提供物质保障;唐朝重视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2)影响:文化开放性促进唐朝文化技术的发展;文化开放性扩大唐朝文化的影响,提高国际地位;文化开放性密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文化开放性促成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第三单元测评试卷(时间:7

42、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浙江绍兴高一期末)一日,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无复言,吾已喻矣。”其中与“稍夺其权”相关的举措是( )A.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B.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C.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D.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2.(2021北京丰台高一

43、期末)在宋朝,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千万,恢复幽苏,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边防压力巨大,岁币沉重B.军队扩编,军费上升C.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D.机构重叠,官员冗滥3.(2022浙江高一期中)北宋与辽相互征战,未有结果,双方最终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 )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收回了燕云十六州为宋辽之间的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A.B.C.D.4.(2021北京昌平二模)程颢指出:“青苗取息,卖祠部牒,差提举官多非其人及不经封驳,京东转运司剥民希宠不加黜责,兴利之臣日

44、进,尚德之风浸衰等十余事。” “设令由此侥幸,事小有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他认为王安石变法( )A.重利轻义败坏社会风气B.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C.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D.没有改变宋代积贫局面5.全宋文中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描述说明( )A.南北服饰交流频繁B.辽朝职官因俗而治C.辽朝实行民族分化D.契丹生活方式改变6.(2022安徽六安二中模拟)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行省间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

45、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了地方政治实力C.促进了各地经济发展D.抑制了民族交融趋势7.(2021河南商丘高一期中)宋史记载,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这表明西夏( )A.行政机构运行正常B.官僚队伍人员庞杂C.臣服于北宋的统治D.制度基本模仿北宋8.(2021重庆高一联考)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上京会宁府建立了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金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称作( )A.猛安谋克制度B.驿站制度C.四等人制D.行省制度9.(2021湖南长沙高一联考)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这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 )A.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D.地方权力过大易导致分裂割据10.(2021广东汕头高一期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