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期末复习 古诗文专题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学生版)一、文学常识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二、三行对译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wi) 业。缘( yun)溪行,忘路之远近。为:作为。 缘:顺着,沿着。 之:结构助词,的。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县有个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原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数:几。 杂:别的。 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译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原文: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之:它,代词,所看到的景象。 复:又。 前,词类活用: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欲:想要。 穷:尽。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走完。 欲穷其林,其(代词,这、那)。译文: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sh)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hu)然开朗。林尽水源
3、: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舍:放弃,离开。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原文:土地平旷,屋舍( sh)俨( y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 qin)陌交通,鸡犬相闻。俨( yn)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相闻:可以相互听到。闻:
4、听见 桑竹之属:之,代词,这。属:类。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这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可以听到。原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tio),并怡然自乐。其,代词,这,代指桃花源) 悉:全,都。 如:好像。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全部,都。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译文: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原文:见渔人【省】,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乃:于是,就。 具:详细。 译文:(那里的人)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
5、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他们。原文:便要( y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要:通“邀”,邀请。 设:摆设。 闻:听说。 咸:全,都。 问讯:打听消息。译文:(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去,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y)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jin)隔。 自:自己。 云:说。 先世:祖先。 率:率领。 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乡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遂与外人间( jin)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译文: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
6、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原文:问今是何世【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宾语】。皆叹惋( wn)。今:如今,现在。 乃:竟然。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向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原文: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省】。此中人语( y)云【省】:“不足为外人道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代词,他们的) 延:
7、邀请。 语:动词,告诉不足:不值得,不必。 为:对,向。 道:说。译文: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临别时)村中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 jn)下,诣( y)太守,说如此。既:已经,以后。 得其船,其(他的,代渔人的)。 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囊) 志:做记号。 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 诣( y):拜访。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划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到了郡里,去拜
8、访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原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即:立刻。 太守及遣人随其往,其(代词,他)向:古义:先前的。志:做的标记。遂:竟然。译文: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原文:南阳刘子骥( j),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之:代词,这件事。 规:打算,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寻:随即,不久(副词)。 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津,渡口。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三
9、、朗读节奏停顿1.武 陵 人 / 捕 鱼 为 业。 2.缘 溪 / 行,忘 / 路 之 远 近。3.土 地 / 平 旷,屋 舍 / 俨 然。有 /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4.阡 陌 / 交 通,鸡 犬 / 相 闻。5.黄 发 / 垂 髫,并 / 怡 然 自 乐。 6.自 云 / 先 世 避 秦 时 乱。7.率 / 妻 子 邑 人 / 来 此 绝 境,不 复 / 出 焉,遂 与 外 人 / 间 隔。8.问 / 今 是 何 世, 乃 / 不 知 有 汉, 无 论 / 魏 晋。 四、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 要:同“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1.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2.无论(古义
10、: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3.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4.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5.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6.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7.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8.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 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9.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三)一词多义1.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2)寻病终:副词“不久”。2.舍:(1)便舍(sh)船:离开。 (2)屋舍(sh)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11、。3.中:(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4.志:(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5.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6.为:(1)武陵人捕鱼为(wi)业:动词,作为。(2)不足为(w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此人一一为(wi)具言所闻:介词,对、向。7.
12、乃:(1)乃大惊:于是。 (2)乃不知有汉:竟然。8.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就”。9.得:(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10.闻:(1)鸡犬相闻:听见。 (2)闻有此人:听说。(四)多词一义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五)词语活用1.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2.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3.前
13、(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4.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5.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6.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7.语(此中人语云):名词作动词,告诉8.黄发(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9.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2)省略句省主语: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2.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省宾语:1.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省介词:1.林尽水源(是林尽于
14、水源的省略。)五、内容理解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的时间顺序。5.“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答: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6.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答:例如
15、: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答: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的生活。作用是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8.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是什么?答:(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2)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3)化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9.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
16、是什么?豁然开朗10.出自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指环境幽静或安逸的地方。豁然开朗: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11.中心思想:本文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也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桃花源记练习一、基础达标1.默写。(1)写出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是:_,_,_,_。(2)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3)文中描写桃花源老人小孩生活
17、状态的句子是:_,_。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异:名词活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异。B.复前行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C.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贫穷。D.处处志之 志:名词,标记。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B.陶渊明,东晋诗人、散文家,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子旁边种有五棵柳树,又自号“柳泉居士”。C.黄发垂髫,
18、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D.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19、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
20、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大道之行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缘溪行_ 渔人甚异之_选贤与能_男有分_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并怡然自乐3.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断两处)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4.翻译下面的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5.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
21、,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6.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示例)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_(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22、,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
23、津者。【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润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困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人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囷(q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斫:砍伐。1.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黄发垂髫 _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 尝采药至衡山 _ 深入忘反 _3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深山中有人迹,异之。_4.【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_一词相仿。5.【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_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期末复习 古诗文专题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真题练习(教师版)一、文学常识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二、三行对译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wi) 业。缘( yun)溪行,忘路之远近。为:作为。 缘:顺着,沿着
25、。 之:结构助词,的。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县有个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原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数:几。 杂:别的。 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译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原文: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之:它,代词,所看到的景象。 复:又。 前,词类活用: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欲:想要。 穷:尽。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走完。
26、 欲穷其林,其(代词,这、那)。译文: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sh)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hu)然开朗。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舍:放弃,离开。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
27、变得开阔敞亮了。原文:土地平旷,屋舍( sh)俨( y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 qin)陌交通,鸡犬相闻。俨( yn)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相闻:可以相互听到。闻:听见 桑竹之属:之,代词,这。属:类。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这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可以听到。原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tio),并怡然自乐。其,代词,这,代指桃花源) 悉:全,都。 如:好像。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全部,都。 怡然:安
28、适愉快的样子。译文: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原文:见渔人【省】,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乃:于是,就。 具:详细。 译文:(那里的人)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他们。原文:便要( y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要:通“邀”,邀请。 设:摆设。 闻:听说。 咸:全,都。 问讯:打听消息。译文:(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去,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y)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j
29、in)隔。 自:自己。 云:说。 先世:祖先。 率:率领。 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乡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遂与外人间( jin)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译文: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原文:问今是何世【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宾语】。皆叹惋( wn)。今:如今,现在。 乃:竟然。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
30、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向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原文: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省】。此中人语( y)云【省】:“不足为外人道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代词,他们的) 延:邀请。 语:动词,告诉不足:不值得,不必。 为:对,向。 道:说。译文: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临别时)村中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 jn)下,诣( y)太守,说如此。既:已经,以后。 得其船,其(他的,代渔人
31、的)。 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囊) 志:做记号。 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 诣( y):拜访。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划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到了郡里,去拜访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原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即:立刻。 太守及遣人随其往,其(代词,他)向:古义:先前的。志:做的标记。遂:竟然。译文: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原文:南阳刘子骥( j),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之:代词,这件事。 规:打算,计划
32、。 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寻:随即,不久(副词)。 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津,渡口。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三、朗读节奏停顿1.武 陵 人 / 捕 鱼 为 业。 2.缘 溪 / 行,忘 / 路 之 远 近。3.土 地 / 平 旷,屋 舍 / 俨 然。有 /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4.阡 陌 / 交 通,鸡 犬 / 相 闻。5.黄 发 / 垂 髫,并 / 怡 然 自 乐。 6.自 云 / 先 世 避 秦 时 乱。7.率 / 妻 子 邑 人 / 来 此 绝 境,不
33、复 / 出 焉,遂 与 外 人 / 间 隔。8.问 / 今 是 何 世, 乃 / 不 知 有 汉, 无 论 / 魏 晋。 四、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要:同“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1.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2.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3.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4.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5.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6.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7.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8.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 今义:指没有血缘
34、关系的人)9.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三)一词多义1.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2)寻病终:副词“不久”。2.舍:(1)便舍(sh)船:离开。 (2)屋舍(sh)俨然:名词,房屋,客舍。3.中:(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4.志:(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5.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4)渔人甚异之
35、:代词,“这种景况”。(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6.为:(1)武陵人捕鱼为(wi)业:动词,作为。(2)不足为(w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此人一一为(wi)具言所闻:介词,对、向。7.乃:(1)乃大惊:于是。 (2)乃不知有汉:竟然。8.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就”。9.得:(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10.闻:(1)鸡犬相闻:听见。 (2)闻有此人:听说。(四)多词一义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3.悉
36、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五)词语活用1.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2.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3.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4.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5.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6.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7.语(此中人语云):名词作动词,告诉8.黄发(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9.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
37、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2)省略句省主语: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2.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省宾语:1.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省介词:1.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五、内容理解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的时间顺序。5.“桃花源”是作者虚
38、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答: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6.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答:例如: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答: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的生活。作用是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
39、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8.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是什么?答:(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2)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3)化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9.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10.出自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指环境幽静或安逸的地方。豁然开朗: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11.中心思想:本文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也曲折地表现了
40、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桃花源记练习一、基础达标1.默写。(1)写出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是:_,_,_,_。(2)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3)文中描写桃花源老人小孩生活状态的句子是:_,_。【答案】(1)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 美池 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3)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异:名词活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异。B.复前行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C.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贫穷。D.处处志之 志:
41、名词,标记。【答案】B;【解析】A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C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D志:名词作动词,做记号。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答案】D;【解析】D项停顿不正确,“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应为:后遂无/问津者(谓语部分和宾语部分断开)。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B.陶渊明,东晋诗人、散文家,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子旁边种有五棵柳树,又自号“柳泉居士”。C.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D.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答案】B;【解析】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柳泉居士”是蒲松龄的别号。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