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

上传人:鹏城****头 文档编号:24368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3课《马说》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23课《马说》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23课《马说》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23课《马说》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23课《马说》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期末复习 古诗文专题第23课马 说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学生版)一、文学常识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就属这一文体。二、三行对译原文:世

2、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本名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而:表转折。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原文:故虽有名马,祇(zh)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故:所以。 虽:即使。 祗:同“衹(只)”,只、仅。 奴隶人:奴仆。 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之:的。 于:在。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以:因为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祗于奴隶人之手辱。翻译: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

3、,不以千里马而著称。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sh)或尽粟( s)一石。食(s)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也。一食:吃一次。食,吃。 之:定后。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尽:吃完。 食:同“饲”,喂。 而:表修饰。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原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 虽:虽然。 之:的。 食:吃。 才:才能。外见:表现在外面。外,名词作状语,在外面。 见,同“现”。且:犹,尚且。 等:等同。 安:怎么 其:代词,它,千里马。翻译:(所以)这

4、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做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s)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策之:用马鞭赶它。策: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之:代词,代指千里马。不以其道: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 其道:正确方法。 其:代词,它的。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食之:之:代词,代指千里马。 尽:使动用法。让竭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鸣之: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而:表转折。翻译: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

5、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原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策:马鞭。 而:表修饰。 临:面对。 之:代词,代指千里马。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其:语气助词,表推测,大概、恐怕。 邪:通假字,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翻译:(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它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三、朗读节奏停顿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故/虽

6、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的)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8.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9.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文言知识归纳(一)重点字词解释1.马之千里者 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2.只辱于奴隶之手 辱:受屈辱。 3.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4.不以千里称也 以:把,拿。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吃 尽:

7、吃尽。 6.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等同,一样。 7.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8.策之不以其道 策:驱使。 道:方法。 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晓,懂得。 10.执策而临之 策:名词,马鞭。临:面对。 (二)重要句子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世上有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听它嘶鸣,(马夫)却不懂得它的意愿。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三)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

8、袛(只)”,只、仅)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3.才美不外见(同“现”)(四)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这样;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3.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今义:平安,安全)(五)一词多义1.食: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本领) 食之不能尽其材(能够)3.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马鞭)4.常:千里马常有(常常,经常)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5.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9、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竭尽)6.以:不以千里称也(介词,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7.而: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却”“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示修饰)8.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9.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六)词语活用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2.才美不外见 (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3.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4.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

10、动用法,使尽,竭尽)(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 (“也”,表判断)2.倒装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3.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省略了宾语“之”)五、内容理解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1)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4)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1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终结原因),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罗列了“食马者”不知千里马的具体表现。将“食马者”的愚昧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文章气势。4.“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伯乐”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

12、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5.“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6.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观点的?开篇先从正面提出论点。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命运的必然性;紧接着进一步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对无知的“食马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并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7.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

13、分析其作用。(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8.中心思想: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对“伯乐不常有”的慨叹和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马说练习一、基础达标(12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祗辱

14、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 B.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C.策之不以其道(马鞭) D.执策而临之(面对)2.下列句子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D.食之不能尽其材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选贤与能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A.策之不以其道 B.食之不能尽其材C.执策而临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真无马

15、邪 不知其能千里 B.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师焉,或不焉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有千里之能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二、文言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5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来源:

16、21世纪教育网】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三。21世纪*教育网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7、注释】涓人:国君的近侍。安事:何用。捐:花费。期年:满一年。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策之不以其道 策:_ 2)其真无马邪 其:_(3)臣闻古之君人 闻:_ (4)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以:_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_(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_10.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4分)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18、,完成11-14题。(15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乙】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

19、选自唐太宗论举贤)【注】上:皇上,指唐太宗。封德彝(568-627):唐代官员。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正:只。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故虽有名马故:_ (2)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3)食之不能尽其材食:_ (4)策之不以其道策:_(5)岂借才于异代乎?岂:_12.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2)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_1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用“_”比喻有才能的人;【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_”。(用原文词语填空)。(2分)14.结合【甲】【乙】两个文段,你认为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20、?(4分)_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期末复习 古诗文专题第23课马 说知识梳理+真题练习(教师版)一、文学常识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就属这一文体。二、三行

21、对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本名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而:表转折。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原文:故虽有名马,祇(zh)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故:所以。 虽:即使。 祗:同“衹(只)”,只、仅。 奴隶人:奴仆。 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之:的。 于:在。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以:因为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祗于奴隶人之手辱。翻译: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

22、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sh)或尽粟( s)一石。食(s)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也。一食:吃一次。食,吃。 之:定后。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尽:吃完。 食:同“饲”,喂。 而:表修饰。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原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 虽:虽然。 之:的。 食:吃。 才:才能。外见:表现在外面。外,名词作状语,在外面。 见,同“现”。且:犹,尚且。 等:等同。 安:怎么 其:代词,它,千里马。翻译

23、:(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做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s)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策之:用马鞭赶它。策: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之:代词,代指千里马。不以其道: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 其道:正确方法。 其:代词,它的。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食之:之:代词,代指千里马。 尽:使动用法。让竭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鸣之: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而:表转折。翻译:用马鞭赶它,不

24、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原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策:马鞭。 而:表修饰。 临:面对。 之:代词,代指千里马。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其:语气助词,表推测,大概、恐怕。 邪:通假字,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翻译:(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它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三、朗读节奏停顿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5、。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的)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8.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9.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文言知识归纳(一)重点字词解释1.马之千里者 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2.只辱于奴隶之手 辱:受屈辱。 3.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4.不以千里称也 以:把,拿。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26、:吃 尽:吃尽。 6.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等同,一样。 7.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8.策之不以其道 策:驱使。 道:方法。 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晓,懂得。 10.执策而临之 策:名词,马鞭。临:面对。 (二)重要句子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世上有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听它嘶鸣,(马夫)却不懂得它的意愿。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三)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

27、手(同“袛(只)”,只、仅)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3.才美不外见(同“现”)(四)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这样;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3.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今义:平安,安全)(五)一词多义1.食:食或尽粟一石(吃)食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本领)食之不能尽其材(能够)3.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马鞭)4.常:千里马常有(常常,经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5.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食

28、之不能尽其材(使尽,竭尽)6.以:不以千里称也(介词,凭借)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7.而: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却”“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表示修饰)8.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9.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代千里马)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六)词语活用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2.才美不外见 (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3.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4.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29、,竭尽)(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 (“也”,表判断)2.倒装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3.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省略了宾语“之”)五、内容理解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1)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4)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

30、,而伯乐不常有。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终结原因),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罗列了“食马者”不知千里马的具体表现。将“食马者”的愚昧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文章气势。4.“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伯乐”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

31、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5.“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6.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观点的?开篇先从正面提出论点。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命运的必然性;紧接着进一步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对无知的“食马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并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7.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2、(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8.中心思想: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对“伯乐不常有”的慨叹和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马说练习一、基础达标(12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33、同“祇”(只),只、仅 B.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C.策之不以其道(马鞭) D.执策而临之(面对)【答案】C;【解析】策: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2.下列句子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D.食之不能尽其材【答案】B;【解析】B.正确的停顿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选贤与能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答案】D;【解析】A.“与”同“举”,推举;B.“食”同“饲”,喂;C.“见”同“现”,表现。4.下列句子

34、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A.策之不以其道 B.食之不能尽其材C.执策而临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答案】D;【解析】ABC中的“之”都是代词,指千里马;D项中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真无马邪 不知其能千里B.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师焉,或不焉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有千里之能【答案】D;【解析】A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指千里马。B表修饰/表转折,却。C副词,有时/代词,有的。D结构助词,的。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

35、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答案】D;【解析】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发现人才的人(伯乐)。二、文言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5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来源:21世纪教育网】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36、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三。21世纪*教育网(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涓人:国君的近侍。安事:何用。捐:花费。期年:满一年。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策之不以其道 策:_ (2)其真无马邪

37、 其:_(3)臣闻古之君人 闻:_ (4)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以:_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_(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_10.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4分)_【答案】7.(1)用马鞭驱赶;(2)表示加强诘问语气;(3)听说;(4)用8.C;(解析:例句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A.连词,表修饰;B.连词,表并列;C

38、.连词,表转折;D.连词,表并列。)9.(1)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2)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10.【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附【乙】文参考译文:我听说古时候的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一位近侍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经死了,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回去把此事禀报给国君。国君很生气,说:“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还花了五百金。”近侍答道:“死马尚且要花五

39、百金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就来了好几匹千里马。(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5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选自唐太宗论举贤)【注】上:皇上,指唐太宗。封德彝(568-627):唐代官员。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正:只。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故虽有名马故:_ (2)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3)食之不能尽其材食:_ (4)策之不以其道策:_(5)岂借才于异代乎?岂: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