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331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大兴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京市大兴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京市大兴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京市大兴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大兴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我国新石器时代,以玉器来讲,东北的兴隆洼文化到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里都有玉玦出土,后来出现的玉璜使用范围更广。良渚文化的玉琮,从最北面的陕北榆林到最南面的广东也都有出土。上述现象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中华早期文明全面辉煌 由“多元邦国”进入到“一体王朝”A. B. C. D. 2. 商代的征伐,只不过迫使叛逆者屈服,尚未有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人口授予自己的亲戚子弟统治的史实;而周人的各封国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西周这一做法在当时有助于A. 周天子和各级贵

2、族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 中央对地方形成绝对的控制C. 不同族群的融合,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 戎狄蛮夷全部融入了华夏族3. 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要“仁义”和“王道”并用,提出“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由此可知,为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荀子吸收了下列哪个学派的思想A. 道家B. 墨家C. 法家D. 阴阳家4. 下表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记载出处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托人转达)。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A.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严密B. 严刑酷法实行暴政C. 地方官员权力被严重削弱D.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3、5. 汉武帝在全国100多个郡级政区之上,将全国分为13个州,州的长官称刺史,刺是侦探、打听、监察的意思,刺史品级不高,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军,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牧有统治、管理的意思,集一州的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州也从原来的监察区变成了行政区。从刺史到州牧这一制度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 完善了对地方官员的管理B. 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C. 政治腐败、“党锢之祸”D. 官僚制取代贵族等级制6.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列对史料的认识结论正确的是史料结论A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此后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甲骨文出土于长江流域

4、,史书中有关夏朝的记载,得到甲骨文考古发掘的验证B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木牍集簿,包括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吏员配备、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等是研究两汉时期上计制度的出土文献史料C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地图是印证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实物史料D1908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写本唐律疏议的残卷是实物史料,用于研究古代法律的形成A. AB. BC. CD. D7.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与此图相适应的历史描述是A. 战乱频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 制度创新,被周边国家模仿C. 民族交融,南方门阀士族专权D. 佛教盛行,鲜卑族由盛转衰8.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

5、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A. 勤劳勇敢的精神B. 耕读情怀C. 艰苦奋斗的精神D. 家国情怀9. 下列有关古代赋役制度描述,最早出现于唐代的是A. 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B.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C. 编订“黄册”、征发赋役D. “为由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10.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格局,不可能为官僚政治选拔出优秀的人才,相反还对中央集权产生离心力量,于是变革势在必行。”变革上述“格局”的选官制度形成于A. 两汉时期B. 曹魏时期C. 隋唐时期D. 宋元时期11. 与下图所

6、示路线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玄奘西游 鉴真东渡 马可波罗东行 郑和下西洋A. B. C. D. 12.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由百官之长丞相个人开府,自辟僚属,相对独立行使权力,转变为若干长官共执丞相之职,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形成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这一变化是指A 从世官制向察举制转变B. 从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C. 从内阁制向军机处转变D. 从三省六部制向二府三司制转变13. 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作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这一变化反映了宋朝A. 始终面临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B. 崇文抑武引发社会观念流变C. 文化相对于唐代更

7、为繁荣发达D. 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4. 理学家提出“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质是A. 中正平和,阴阳和合B. 崇尚自然,清静无为C. 接受挑战,科学理性D. 兼收并蓄,勇于创新15. 年号是中国古代纪年法,是皇帝用来纪年的称号。下列历史名词含年号的是A. 文景之治B. 光武中兴C. 贞观之治D. 甲午战争16. 下列机构所掌职权与如图一致的是一、掌蒙、回诸番部王公、土司等官的封袭、年班、进贡、随围、宴赏、给俸等事。二、办理满、蒙联姻事务。三、管理喇嘛事务,保护黄教。

8、六、掌管部分外交、通商事务。A. 鸿胪寺B. 市舶司C. 宣政院D. 理藩院17. 下表选项中,信息对应正确的是成就所属时期A史记九章算术两汉B诗经授时历隋唐C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两宋D梦溪笔谈四书章句集注明清A. AB. BC. CD. D18. 各地官员的文书无须先送内阁由大学士阅览提出意见,而是由官员的家人或随从亲自送达京城皇宫,由皇帝亲自开启,用红笔批示。这一制度创立于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清朝19. 晚明大变局一书提到:“近来人们常说晚清大变局,殊不知晚明也有大变局它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的,而是有世界背景的。”这里的“晚明大变局”主要表现在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 白银成为主要

9、流通货币设立十三行,闭关锁国 江南市镇经济繁荣A. B. C. D. 20. 下列文学形式的出现,与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相关的是楚辞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A. B. C. D. 21. 下列文化成就中体现“西学东渐”的是A. 几何原本B. 本草纲目C. 永乐大典D. 四库全书22. 大一统是指重视和尊重一体、统合的治理制度体系。下列中国古代王朝实施的措施和政策有利于大统的是郡县制 因俗而治 尊崇儒术 朝贡外交A. B. C. D. 二、非选择题23. 王子午鼎1978年在河南南阳出土了七件造型与纹饰完全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青铜鼎,这样的排列形式被称为“列鼎”。上图中的王子午鼎是七件中最大的一

10、件。王子午鼎从造型到花纹都十分精美,它束腰、鼓腹、立耳外撇,与一般梭角分明或是鼓腹、立耳的中原鼎明显不同,别具一格,具有强烈的动感和曲线美,不禁让人联想到“楚王好细腰”的故事。更有特点的是它遍布全身的浮雕、镂雕等精巧的雕饰,堪称工艺繁褥精湛。七个鼎内均有相同的铭文,这种铭文字体被称作“鸟虫书”,也称“虫书”或“鸟虫篆”。它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字体,这种字体以鸟形或虫形作为字体的装饰,并不改变字义,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等南方诸国的字体。八十四字的铭文中记载有:“王子午睪其吉金,自作彝齍鼎。”又云“令尹子庚,跋民之所敬。”铭文大意为: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我施德

11、政于民,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此为准则。左传襄公十五年:“楚公子午为令尹,公子罢戎为右尹。”春秋襄公十八年:“楚公子午帅师伐郑。”根据这些记载和后人的注释可知:王子午,字子庚,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的兄弟,曾担任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鼎是最重要的礼器,也体现贵族的权力、身份和地位。关于“列鼎制度”,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1)说明判定1978年河南南阳出土的七件列鼎为春秋时期楚国青铜器的关键证据。(2)指出王子午列鼎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哪些历史信息?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家笔下的商鞅变法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王安

12、石变法时,在政见不同、难于合作的情况下,司马光请求担任闲职,主编了一部294卷的编年体史书。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诚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原文摘录1.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2.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3.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

13、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商鞅变法原文摘录1.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2.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沦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大多怨之。3.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

14、比史记商君列传,分析司马光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及其原因。25. 历史进程中的延续与变迁、继承与发展材料一 (1)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朝、唐朝、明清)的商业中心分布图。任意选取其中一幅地图,充分提取信息,判断其所属历史时期并说明判断原因。材料二 孟子对民极为重视,他的著名之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贵”指民的重要性而言,所谓“民贵主要有两方面含义:民之向背关系着国家兴亡。其二,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无民就断了君子的财源,无民则君子不能行事。孟子认为得民之道关键在于给人民物质利益,给人民以生活保障。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材料三 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名著明夷待访

15、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孟子和黄宗羲民本思想主张。(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意义。26. 边疆疆域材料一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理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为了扶持东西交通的发展,西域都护府不仅“稍筑列亭,连成而西”,还对于往来使者,商旅供应食宿,提供安全保护,还陆续清理和增辟新的通道。从公元前1

16、05年开始在西域实施屯田,汉朝政权专门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到了东汉时期屯田仍在时断时续地进行。自汉朝以后,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两宋时期都把边防屯垦作为一个重要军事策略。材料二 边疆民族大多数生息、劳动、活跃在中原王朝的四周,他们是最早开发、拓展边疆地区,或者率先统一了中国边疆的部分地区,为实现全中国的统一奠定基础,或者进而担当统一全中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及其对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的贡献说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不是由汉族一个民族单独缔造的,而是各个民族包括那些已经消失的民族共同缔造的。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1)依据材料一,概述汉朝政权经略西域的意

17、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论述少数民族对中国疆域的形成做出的重要贡献。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北京市大兴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我国新石器时代,以玉器来讲,东北的兴隆洼文化到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里都有玉玦出土,后来出现的玉璜使用范围更广。良渚文化的玉琮,从最北面的陕北榆林到最南面的广东也都有出土。上述现象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中华早期文明全面辉煌 由“多元邦国”进入到“一体王朝”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均有玉器出土的情况可知,

18、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既多元又一体的特征;根据材料中从东北到长江流域都有玉玦、玉璜的使用,从陕北到广东都有玉琮的出土,这说明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所以符合题意,故A正确;材料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各地文化中的玉器情况,不能说明文明全面辉煌,所以错误;故排除BC;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这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所以错误,故排除D。2. 商代的征伐,只不过迫使叛逆者屈服,尚未有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人口授予自己的亲戚子弟统治的史实;而周人的各封国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西周这一做法在当时有助于A. 周天子和各级贵族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 中央对地方形成绝对的控制C

19、. 不同族群的融合,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 戎狄蛮夷全部融入了华夏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周人的各封国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度有利于周人和当地土著人群的交流融合,而不同族群的融合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没有体现宗法制的内容,排除A;周代中央对地方尚未形成绝对的控制,排除B;“全部融入”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D。3. 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要“仁义”和“王道”并用,提出“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由此可知,为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荀子吸收了下列哪个学派的思想A. 道家B. 墨家C. 法家D. 阴阳家【答案

20、】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荀子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既崇礼义,也讲法治,提出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主张,C项正确;道家强调的是无为而治,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墨家强调的是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阴阳家强调的是阴阳五行,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 下表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记载出处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托人转达)。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A.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严密B. 严刑酷法实行暴政C. 地方官员权力被严重削弱D.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答案】A【解

21、析】【详解】根据“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可知史料体现了秦代对文书管理的严格,不按照规定的要受到法律的处罚,故选A;史料仅体现了对文书的严格管理,没有体现暴政,排除B;对文书的严格管理不代表地方官员权力被严重削弱,排除C;对文书的严格管理说明政府行政效率较高,而非低下,排除D。5. 汉武帝在全国100多个郡级政区之上,将全国分为13个州,州的长官称刺史,刺是侦探、打听、监察的意思,刺史品级不高,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军,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牧有统治、管理的意思,集一州的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州也从原来的监察区变成了行政区。从

22、刺史到州牧这一制度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 完善了对地方官员的管理B. 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C. 政治腐败、“党锢之祸”D. 官僚制取代贵族等级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刺史由单纯的监察官员转变为集地方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的地方大员,这说明刺史在地方的权力扩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会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B项正确;刺史由代表中央监察各州,逐渐演变成地方最高行政官员,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不利于对地方官员的管理,排除A项;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这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标

23、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6.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列对史料的认识结论正确的是史料结论A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此后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甲骨文出土于长江流域,史书中有关夏朝的记载,得到甲骨文考古发掘的验证B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木牍集簿,包括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吏员配备、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等是研究两汉时期上计制度的出土文献史料C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地图是印证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实物史料D1908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写本唐律疏议的残卷是实物史料,用于研究古代法律的形成A. AB. BC. CD. D【答

24、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延续前代上计制度,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报机构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施政情况,中央将其作为官员考课依据,由此可见,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木牍集簿是研究汉朝上计制度的重要文献史料,故B正确;材料中“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属于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流域,故排除A;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地图属于西汉,而蔡伦是东汉人物,故排除C;中国古代法律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封建法律制度基本形成,而唐朝的唐律疏议是研究古代法律完善与变革的重要史料,故排除D。7.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与此图相适应的历史描述是A. 战乱频繁,经济重心南移完

25、成B. 制度创新,被周边国家模仿C. 民族交融,南方门阀士族专权D. 佛教盛行,鲜卑族由盛转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中“东晋”“十六国”等信息可知,此时期是我国东晋十六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中国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相互融合;南方东晋政权的基础是世家大族,导致朝政被门阀士族所控制,故C正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而不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故排除A;隋唐时期制度创新,被周边国家所模仿,故排除B;北方十六国时期,鲜卑族逐渐走向强盛,而不是由盛转衰,故排除D。8.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

26、,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A. 勤劳勇敢的精神B. 耕读情怀C. 艰苦奋斗的精神D. 家国情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这些诗句都反映出忠诚爱国、忠心为民的思想,表明中华民族自战国至晚晴历来具有家国情怀,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勤劳勇敢的精神”、“耕读精神”及“艰苦奋斗的精神”,故A、B、C项错误。9. 下列有关古代赋役制度的描述,最早出现于唐代的是A. 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B.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C. 编订“黄册”、征发赋役D. “为由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改变了过去

27、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志,开始把财产作为主要的征税标准,即“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故选B;清朝时期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故排除A;明朝时期,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编订“黄册”,故排除C;“为由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故排除D。10.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格局,不可能为官僚政治选拔出优秀的人才,相反还对中央集权产生离心力量,于是变革势在必行。”变革上述“格局”的选官制度形成于A. 两汉时期B. 曹魏时期C. 隋唐时期D. 宋元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使得选官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格局,而九品中正制出现在魏晋时期,B正

28、确;两汉实行的是察举制,排除A;隋唐、宋元实行的是科举制,排除C、D。11. 与下图所示路线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玄奘西游 鉴真东渡 马可波罗东行 郑和下西洋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中“吐蕃”、“长安”等信息可知,图片显示的是唐朝与欧洲、印度以及日本的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出现在唐朝,正确,A项正确;马可波罗东行发生于元朝,错误;郑和下西洋发生于明朝,错误。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2.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由百官之长的丞相个人开府,自辟僚属,相对独立行使权力,转变为若干长官共执丞相之职,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形成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这

29、一变化是指A. 从世官制向察举制转变B. 从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C. 从内阁制向军机处转变D. 从三省六部制向二府三司制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由“丞相个人开府”转变为“若干长官共执丞相之职”“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结合所学可知,这实质上反映的是以丞相为中心、服务皇帝的中枢机构逐渐演变为相权削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机构,与从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的转变相吻合,故B正确;世官制、察举制都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这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A;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但明朝初年就已经废除丞相制度,故排除C;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是唐宋时期削弱相权、加强君

30、权的措施,与材料中“丞相个人开府,自辟僚属,相对独立行使权力”不符,故排除D。13. 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作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这一变化反映了宋朝A. 始终面临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B. 崇文抑武引发社会观念流变C. 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繁荣发达D. 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唐朝以从军为荣,而到宋朝人们不愿从军、缺乏尚武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这一政策引发了社会观念的变化,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时期人们文武观念的变化,无法体现宋朝始终面临财政危机,故排除A

31、;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时期人们文武观念的变化,未对唐宋文化繁荣发达程度进行比较,故排除C;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始终是科举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排除D。14. 理学家提出“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质是A. 中正平和,阴阳和合B. 崇尚自然,清静无为C 接受挑战,科学理性D. 兼收并蓄,勇于创新【答案】D【解析】【详解】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促使儒学焕发生机,说明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的特点,故D正确;A和B属于道家思想特点;C中理性科学不符合材料主旨。15. 年号是中国古代纪年法,

32、是皇帝用来纪年的称号。下列历史名词含年号的是A. 文景之治B. 光武中兴C. 贞观之治D. 甲午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合称,排除A项;“光武”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死后的谥号,排除B项;“甲午”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年份,排除D项。16. 下列机构所掌职权与如图一致的是一、掌蒙、回诸番部王公、土司等官的封袭、年班、进贡、随围、宴赏、给俸等事。二、办理满、蒙联姻事务。三、管理喇嘛事务,保护黄教。六、掌管部分外交、通商事务。A. 鸿胪寺B. 市舶司C. 宣政院D. 理藩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掌蒙、回诸番

33、部”“管理喇嘛事务”“掌管部分外交、通商事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初年设立了理藩院,它是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中央机构,同时也负责处理部分外交事务,这与材料信息相吻合,故D正确;鸿胪寺是中国古代的官职,主要掌管外宾、朝会仪节等事务,故排除A;市舶司是宋朝时期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故排除B;宣政院是元朝时期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故排除C。17. 下表选项中,信息对应正确的是成就所属时期A史记九章算术两汉B诗经授时历隋唐C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两宋D梦溪笔谈四书章句集注明清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作品,九章算术是由西

34、汉张苍、耿寿昌所撰写的数学专著,故A正确;诗经是先秦时期的诗歌集,而不是隋唐,故排除B;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的著作,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的著作,均不属于宋朝,故排除C;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朱熹的作品,均不属于明清,故排除D。18. 各地官员的文书无须先送内阁由大学士阅览提出意见,而是由官员的家人或随从亲自送达京城皇宫,由皇帝亲自开启,用红笔批示。这一制度创立于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清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文书无须先送内阁”“由官员的家人或随从亲自送达京城皇宫,由皇帝亲自开启,用红笔批示”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创立了密折制度,高级官

35、员向皇帝直接奏事进言,加强了皇帝权力,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创立的密折制度,且材料中的“内阁”“大学士”在明朝之后才设立,故排除ABC。19. 晚明大变局一书提到:“近来人们常说晚清大变局,殊不知晚明也有大变局它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的,而是有世界背景的。”这里的“晚明大变局”主要表现在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设立十三行,闭关锁国 江南市镇经济繁荣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美洲白银持续流入中国,使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实现了白银货币化,而且明清时期市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名镇,故符合题意,D项正确;坊

36、市制度在宋代被打破,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设立十三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在清朝乾隆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20. 下列文学形式的出现,与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相关的是楚辞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与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相关”并结合所学可知,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而出现,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正确;楚辞是战国时期以楚国方言、用南方民歌形式创造的新的诗歌题材,不符题意;故选B;A、C、D错误。21. 下列文化成就中体现“西学东渐”的是A. 几何原本B. 本草纲目C. 永乐大典D. 四库全书【答案】A【

37、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东渐”指的是西方文化逐渐向东方传播。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几何原本体现了“西学东渐”思想,故A正确;本草纲目是传统科技代表,不符合“西学东渐”,故B错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是明清大型典籍,不符合“西学东渐”,故CD错误。22. 大一统是指重视和尊重一体、统合的治理制度体系。下列中国古代王朝实施的措施和政策有利于大统的是郡县制 因俗而治 尊崇儒术 朝贡外交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促进地方社会稳定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中国古代政府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因俗而治”,例如清朝对西

38、藏、新疆、西南等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思想文化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由此可见,符合题意,故C正确;朝贡外交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的特殊方式,是一种以中国为核心,具有等级性质、藩属性质的外交关系,其对维护国家和民族“大一统”局面没有影响,所以错误,故排除ABD。二、非选择题23. 王子午鼎1978年在河南南阳出土了七件造型与纹饰完全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青铜鼎,这样的排列形式被称为“列鼎”。上图中的王子午鼎是七件中最大的一件。王子午鼎从造型到花纹都十分精美,它束腰、鼓腹、立耳外撇,与一般梭角分明或是鼓腹、立

39、耳的中原鼎明显不同,别具一格,具有强烈的动感和曲线美,不禁让人联想到“楚王好细腰”的故事。更有特点的是它遍布全身的浮雕、镂雕等精巧的雕饰,堪称工艺繁褥精湛。七个鼎内均有相同的铭文,这种铭文字体被称作“鸟虫书”,也称“虫书”或“鸟虫篆”。它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字体,这种字体以鸟形或虫形作为字体的装饰,并不改变字义,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等南方诸国的字体。八十四字的铭文中记载有:“王子午睪其吉金,自作彝齍鼎。”又云“令尹子庚,跋民之所敬。”铭文大意为: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我施德政于民,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此为准则。左传襄公十五年:“楚公子午为令尹,公子罢戎

40、为右尹。”春秋襄公十八年:“楚公子午帅师伐郑。”根据这些记载和后人的注释可知:王子午,字子庚,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的兄弟,曾担任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鼎是最重要的礼器,也体现贵族的权力、身份和地位。关于“列鼎制度”,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1)说明判定1978年河南南阳出土的七件列鼎为春秋时期楚国青铜器的关键证据。(2)指出王子午列鼎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哪些历史信息?【答案】(1)关键证据:鼎中铭文有铸鼎者的确切人名,王子午在史籍中有据可查,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之子,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互证,可以确定为春秋时期楚国青铜器。 (2)历史信

41、息:不再遵守周礼规定的列鼎制度,分封制、礼乐制度日益瓦解。有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鼎的造型、纹饰、“鸟虫书”,反映了楚文化独特的审美。铭文中“施德政于民”的政治准则反映了与中原相同的政治文化理念。【解析】【详解】(1)关键证据:根据材料“八十四字的铭文中记载有:王子午睪其吉金,自作彝齍鼎。”、“左传襄公十五年:楚公子午为令尹,公子罢戎为右尹。春秋襄公十八年:楚公子午帅师伐郑。根据这些记载和后人的注释可知:王子午,字子庚,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的兄弟,曾担任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可知,鼎中铭文有铸鼎者的确切人名,王子午在史籍中有据可查,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之子,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互证

42、,可以确定为春秋时期楚国青铜器。(2)历史信息:根据材料“王子午睪其吉金,自作彝齍鼎”、“王子午,字子庚,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儿子”、“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可知,不再遵守周礼规定的列鼎制度,分封制、礼乐制度日益瓦解;根据材料“王子午鼎从造型到花纹都十分精美,它束腰、鼓腹、立耳外撇,与一般梭角分明或是鼓腹、立耳的中原鼎明显不同,别具一格,具有强烈的动感和曲线美,不禁让人联想到楚王好细腰的故事。更有特点的是它遍布全身的浮雕、镂雕等精巧的雕饰,堪称工艺繁褥精湛”、“七个鼎内均有相同的铭文,这种铭文字体被称作鸟虫书,也称虫书或鸟虫篆。它属于金文里的一种

43、特殊字体,这种字体以鸟形或虫形作为字体的装饰,并不改变字义,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等南方诸国的字体”可知,有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鼎的造型、纹饰、“鸟虫书”,反映了楚文化独特的审美;根据材料“令尹子庚,跋民之所敬”、“我施德政于民,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此为准则”可知,铭文中“施德政于民”的政治准则反映了与中原相同的政治文化理念。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家笔下的商鞅变法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王安石变法时,在政见不同、难于合作的情况下,司马光请求担任闲职,主编了一部294卷的编年体史书。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诚来加强统治,

44、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原文摘录1.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2.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3.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商鞅变法原文摘录1.令既具未布,恐

45、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2.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沦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大多怨之。3.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比史记商君列传,分析司马光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及其原因。【答案】看法:司马光贬低商鞅变法成效,认为其激化社会矛盾,但肯定商鞅注重诚信。原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对改革有偏见;治史目是从历史兴衰成败中提取治国经验,劝勉帝王以诚信治国。【解析】【详解】看法:根据材料史记商君列传中“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等信息可知,司马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成效,但贬低商鞅的人品,认为其刻薄寡恩。对比材料资治通鉴周纪商鞅变法中“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沦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大多怨之。”“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等信息可知,司马光贬低商鞅变法成效,认为其激化社会矛盾,但肯定商鞅注重诚信。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末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