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331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1万年前的稻作遗存,以及打制石器、动物遗骸等,其中动物遗骸包括28种哺乳动物、27种鸟禽类、5种鱼类、33种螺蚌、龟整类及昆虫,出土了17种植物的种子。这些证据说明当时居民生活状况是A. 稻谷是唯一的粮食作物B. 农业出现推动科技的发展C. 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D. 采集渔猎和稻作提供食物2. 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人送来了祭肉,同时让桓公“免去下拜受赐的仪节”,但齐桓公仍按照礼仪下拜。会盟后,诸侯们订下“无有封而不告(分封要报告盟主)”等盟约。对此认识准确的是A. 周代礼乐秩

2、序得到维护B. 周襄王重建绝对权威C. 桓公霸业得到诸侯认同D. 宗法分封制得以巩固3. 以下诸子及其思想,对应准确的是A. 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 韩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墨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D. 庄子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4. 如图为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陈列的木简,木简上的文字是“迁陵以邮行洞庭”。此木简插入公文或信函中,告知邮传人员要从“迁陵县”送到“洞庭郡”。对该邮简认识正确的是A. 出土文献一印证了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B. 出土文献一呈现了秦中央机构决策程序C. 实物史料记录了郡守和县令征收赋税职责D. 实物史料一反映了秦中央集权国家的

3、治理方式5. 汉初“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栽(才)什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大百户”。到文帝和景帝时期,“流民既归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A. 秦末战乱,田地荒芜B. 休养生息,恢复生产C. 均输平准,平抑物价D.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6. 西汉时,刺史“以小制大”,监察地方,东汉继承了这一制度。东汉灵帝年间爆发黄巾起义,四方多事,朝廷选派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的军事、财攻、民政大权。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A. 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B. 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度C. 东汉皇帝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D. 出现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局面7. 西晋时期、

4、法律规定“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处理亲属相犯的刑事案件时,需要按照五服”之内的血缘关系,依据当事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定罪。这体现出A.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 约法省禁,慎刑慎罚C. 引礼入律,礼法合流D. 律为正文,例为附注8. 在改汉姓的基础上,孝文帝还划分了鲜卑人的姓氏等级,规定了八大贵姓。对于汉人中的世族,孝文帝也规定了四大贵姓。鲜卑八姓与汉人四姓拥有同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高官清职由他们充任。这一措施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淡化了鲜卑贵族的身份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进程 肯定了世家大族的地位A. B. C. D. 9. 唐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机构)

5、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一现象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表明金融汇兑业务的出现导致纸钞的滥印通货膨胀 加大了商人携带现金的危险A. B. C. D. 10. 杜佑的通典记载:“大唐令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据此材可推断,唐朝时“坊正”A. 负责城乡间政令传递B. 维护城内的基层治安C. 掌管官吏的业绩考核D. 负责在坊内分配徭役11. 下图为隋唐时期户数统计图。对各阶段户数变化解释正确的是A. 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内迁B. 唐玄宗统治时期经济持续发展C. 安山和史思明起兵发动叛乱D. 黄巢起义军横扫了大半个中国12. 宋初设立

6、通判,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署,文件才能生效。至于通判的数目,“大郡州不及万户不置”;至于武臣驻地,则“小郡亦特置矣”。通判的设置体现宋代A. 官吏协作行政效率提高B. 制度僵化导致因循守旧C. 行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D. 地方官员间的相互牵制13. 北宋初年,人们主要通过手抄方式传播书籍至北宋中叶,则“市人转相薬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苏轼感慨说,学者获得书籍“多且易致如此”。这一材料可以说明A. “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B. 雕版印刷术有助于文化传播C. 程朱理学受到了官方尊崇D. 古典主义文学艺术繁荣14. 宋代按有无田产的原则,将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拥有田产,客户靠租

7、种主户土地为生。以下相关史实和结论对应准确的是史实结论A定(民户)为九等,上四等户令充役,下五等户并与免宋代九等户制下所有人均需承担徭役B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如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客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C佃农要“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侯收成,依契约分。”租佃关系发展,货币信贷出现D望吴侬之野,茅屋炊烟,无穷之极,皆佃产也客户侵占主户田宅为己有A. AB. BC. CD. D15. 南宋福建泉州地区“有黍有禾,有麦有菽”,作物品种齐全,形成了“燥处宜麦,湿处宜禾。田硬宜豆,山畬宜粟。随地所宜,无不栽种”的局面。这则记载能用来说明A. 农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B. 南

8、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 农民因地制宜从事农业生产D. 引进的美洲高产作物广泛种植16. 以下属于元朝加强边疆治理的史事是A. 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B. 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C. 设都指挥使司,管西藏D. 设置九边军镇,扼守长城17. 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如果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不同意见,可以“上疏互驳,皆控御前”,由皇帝做裁决。这说明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官吏明太祖掌握监察意见的最终处决权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六科是都察院余支机构和派出机构A

9、. B. C. D. 18. 16世纪明朝的赋税改革体现出“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手续简化”的特点。对这一特点认识正确的是A. “赋役合一”的具体办是摊丁入亩B. “按亩计税”的基础是政府推行均田制C. “用银交纳”方式适应了货币白银化D. “手续简化”的具体表现是纳庸代役19. 明朝人聂豹认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于身心一无所得者,往往有之”,若有志于圣学,应“精察此心之天理,以充满吾良知本体之量”。材料反映出聂豹A. 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方法论B. 批判了儒家思想的神圣地位C. 认可了王阳明心学的理论D. 论述了清静无为的政治观点20. 1629年,马懋才上书崇祯皇帝,陕西自然灾害

10、后,“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蓬尽矣则剥树皮以为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地方官员“严为催科(严征苛捐杂税),侥幸活下来的百姓“转相逃,则转相为盗”。这一材料反映明末A. 天灾人祸交织B. 土地兼并严重C. 边防危机四起D. 君主不理政事21. 读明末相关著作及内容介绍,这些著作的出现,说明汤若望译远镜图说介绍望远镜的制法及原理,如光的折射与反射等邓玉雨、王征合译远西奇器图说和王徽诸器图说论述机械的制造方法和机械原理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介绍西方农田水利,讲述水利知识及水利器械的构造与原理A. 传统科技总结性著性出现B. 士人普遍形成开放观念C. 四大发明影响西方近代科学D. 西

11、方科技知识引入中国22. 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A. 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B. 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C. 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D. 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二、非选择题23. 棉花的音译与棉花传入路线材料一 后汉书记哀牢夷(位于缅向云南交界处)种植棉花,“绩以为布,幅广五尺”,哀牢夷被汉征服后,植棉东传到广西及越南边境一带。越南语中的“ Kopaih”指的就是棉花,转译成汉文就是“古贝”。7世纪左右,植棉逐渐传布到广东及福建,棉花一词摆脱越南语的发音,

12、而采用中国音的译名“吉贝”。棉花另一个发音从梵语Pat演变而来,译成中文被称为叠毿(die),白叠等。新唐言记载:“西州交河郡(位于西域)土贡:丝、布。“唐初编撰的梁书载:“高昌国(位于天山南路)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轳,名日自登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摘编自赵冈中国棉纺织业史等(1)阅读材料一,指出棉花传入我国的路线。依据材料说明作者的研究方法。材料二 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阅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妪名黄道葵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捍、弹、纺、织之是”,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

13、。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24. 城市的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图中反映出的城市发展进行评析。25. 历史人物及其时代材料一 洪武二年,倭寇“数侵掠苏州、崇明,杀掠居民,劫夺货财”。明初政府加强海防,倭寇未酿成大患。明朝中期以后,国势日益弱,到了嘉靖时,浙、海卫所“战船、哨船,十存一二。倭患日益严重。嘉靖二十五年,戚继光在兵书上题下“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誓言。嘉请

14、三十三年,倭寇在昆山“分椋村镇,杀人万计”“烧房屋二万余间”“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四五”。嘉靖三十五年,戚继光出任宁绍台参将,镇守台州等地。他请求在义乌山区招募新兵,获得朝廷恩准。嘉靖三十八年,他亲自到义乌招募三千人,组编成军进行训练,又适应东南沿海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鸳鸯阵”等新战法。经过两个月训练,他招募的这支军队开赴抗倭战场。嘉靖四十年,倭寇大掠台州等地,戚继光率军作战连战皆捷,教回被掳男妇数千名,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惠。浙东倭患平定后,戚家军又赴福建、广东抗倭。所到之处,“成家军号令全石,秋毫无犯,民乃以手加额曰:“今日始见仁者之师矣!”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

15、通史第9卷明时期等材料二 用兵能用浩然之气,即是义理之勇,否则血气而已矣兵众而不知律,必为寇所乘。戚继光止止堂集有精兵而无精器以助之,是谓徒强;须兵士立得脚根定,则拽柴可以败荆,况精器乎!戚继光练兵实纪原火器从“时代与个人关系”角度,解读成继光的历史功绩。26. 文化远产保护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我国已经建立起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1985年和200年,中国分别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确保中国列入世界遗

16、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9年7月,故宮博物院推出“故宫名画记”“全景故宫”“玩转故宫”等7款数字产品,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资源,并围绕这些数字资源展开保护、研究和利用。摘编自宁吉喆辉煌70年等(1)阅读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材料二 近百年来的国际文化遗产宪章、宣言、决议等文件繁多,其中重要的遗产保护文件多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制定。摘录于下表时间文件保护对象与范围保护原则与方法1931年雅典宪章历史古迹历史古迹修复此项决议1964年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古迹与遗址原真性原则:将古迹遗址真实地、完整地传下

17、去1975年历史性小城镇决议历史性小城镇在修复和翻新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权利、习俗和期望1994年奈良文件文化多样性与遗产多样性在遵循原真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多样性原则1999年国际文化旅游宪章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提倡旅游业和遗产保护结合,旅游应突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特征2000年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国文物古迹提出文物古迹保护的十大准则2003年建筑遗产保护原则建筑遗产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原则2005年西安宣言周边环境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独特性(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国际遗产保护的理解。27.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10世纪中期,基辅罗斯与波罗的海

18、地区和拜占庭进行贸易,在政治和经济上,基铺罗斯深受拜占庭的影响,一些新词汇也进入到饿语中并被广泛使用,例如十字架、修道士、哲学、逻辑性等。13世纪,一些来自蒙古突语系的词语被俄语所吸纳,成为了俄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的与游牧生活有关,如长杝、托运队,有的与国家架构、贸易相关,如国库、商队、可汗。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决心打开通向欧洲的窗口,亲自前往西欧学习,随之而来的词汇包括司令部、港口、船舱、帮等。18、19世纪,俄罗斯宫廷崇尚法国文化,法语成为国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大量法语词汇独进了俄语中。其中有的属于生活领域,如长沙发、衣帽间;有的属于艺术领域,如演员、芭蕾还有政治、法律及军事

19、名词,如行政区、议会、仲裁、侵犯版权、军队。摘编自王晓华语外来词的多维度研究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俄语在吸收外来词上表现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1万年前的稻作遗存,以及打制石器、动物遗骸等,其中动物遗骸包括28种哺乳动物、27种鸟禽类、5种鱼类、33种螺蚌、龟整类及昆虫,出土了17种植物的种子。这些证据说明当时居民生活状况是A. 稻谷是唯一粮食作物B. 农业出现推动科技的发展C. 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D. 采集渔猎和稻作提供食物【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遗址发现了稻作遗存以及多种哺乳动物、

20、鸟禽类、鱼类的遗骸,说明当时居民生活以采集渔猎和稻作提供食物,故选D;A项错在“唯一”,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科技的发展,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的信息,排除C。【点睛】2. 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人送来了祭肉,同时让桓公“免去下拜受赐的仪节”,但齐桓公仍按照礼仪下拜。会盟后,诸侯们订下“无有封而不告(分封要报告盟主)”等盟约。对此认识准确的是A. 周代礼乐秩序得到维护B. 周襄王重建绝对权威C. 桓公霸业得到诸侯认同D. 宗法分封制得以巩固【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通过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人送来了祭肉,同时让桓公“免去下拜受赐的仪节”,表明了周天子承认齐桓公的霸

21、主地位,会盟后,诸侯们订下“无有封而不告(分封要报告盟主)”等盟约,说明齐桓公的霸业得到诸侯认同,故选C;葵丘会盟打破公侯伯子男秩序,以齐侯为盟主,破坏了周代礼乐秩序,排除A;春秋时期,周襄王势力衰微,排除B;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排除D。【点睛】3. 以下诸子及其思想,对应准确的是A. 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 韩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墨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D. 庄子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代表,强调的是德治,A正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主张,B

22、排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家的主张,C排除;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是法家的主张,D排除。故选A。4. 如图为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陈列的木简,木简上的文字是“迁陵以邮行洞庭”。此木简插入公文或信函中,告知邮传人员要从“迁陵县”送到“洞庭郡”。对该邮简认识正确的是A. 出土文献一印证了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B. 出土文献一呈现了秦中央机构决策程序C. 实物史料记录了郡守和县令征收赋税的职责D. 实物史料一反映了秦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出土文献证实秦朝实行郡县制,反映了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方式,D正确;材料并不能证实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A;出土文

23、献并未涉及中央机构,排除B;实物资料上记载的是郡县地址的迁移,并未涉及赋税征收,排除C。5. 汉初“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栽(才)什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大百户”。到文帝和景帝时期,“流民既归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A. 秦末战乱,田地荒芜B. 休养生息,恢复生产C. 均输平准,平抑物价D.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汉初人口减少,文帝景帝时人口增长,根据所学可知,文帝和景帝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恢复生产,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增加,故选B;A项是汉初人口减少的原因,排除;C、D两项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时间不符

24、合题意,排除。【点睛】6. 西汉时,刺史“以小制大”,监察地方,东汉继承了这一制度。东汉灵帝年间爆发黄巾起义,四方多事,朝廷选派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的军事、财攻、民政大权。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A. 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B. 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度C. 东汉皇帝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D. 出现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局面【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东汉时,刺史掌一州的军事、财攻、民政大权,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州牧”成为地方一级行政长官,故选A;宋朝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度,排除B;东汉时刺史权力扩大,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东汉皇帝的统治,排除C;材料现象与出现宦官与外

25、戚交替专权局面无关,排除D。【点睛】7. 西晋时期、法律规定“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处理亲属相犯的刑事案件时,需要按照五服”之内的血缘关系,依据当事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定罪。这体现出A.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 约法省禁,慎刑慎罚C. 引礼入律,礼法合流D. 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准五服以制罪”是指九族以内的亲属之间的相互侵害行为,依据当事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定罪,体现出引礼入律,礼法合流,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以吏为师,排除A;约法省禁即法令要简约,刑网要宽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材料也无法体现慎刑慎罚,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律为正文,例为附注,排除D。

26、【点睛】8. 在改汉姓的基础上,孝文帝还划分了鲜卑人的姓氏等级,规定了八大贵姓。对于汉人中的世族,孝文帝也规定了四大贵姓。鲜卑八姓与汉人四姓拥有同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高官清职由他们充任。这一措施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淡化了鲜卑贵族的身份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进程 肯定了世家大族的地位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孝文帝改革让鲜卑族改汉姓,促进了民族融合,正确;孝文帝规定了鲜卑人八大贵姓和汉族四大贵姓,他们拥有同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肯定了世家大族的地位,正确;正确,故选C;孝文帝规定了鲜卑人八大贵姓,强化了鲜卑贵族的身份,排除,故排除AD;孝文帝改革前已经统

27、一了北方,排除,故排除B。【点睛】9. 唐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一现象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表明金融汇兑业务的出现导致纸钞的滥印通货膨胀 加大了商人携带现金的危险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飞钱是唐代 私人创设的货币汇兑方式。由于商品经济发展,铜钱缺不敷用,携带不便,来京贸易的商贾将销货款委 托各道进奏院(诸藩镇在京办事处)、诸军府、节度使或富家,领取半联票券,合券即可取款。飞钱的出现,表明金融汇兑业务的出现,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正确,故选A;飞钱是唐代 私人创设的货币汇兑方

28、式,不是纸钞,排除,故排除BD;飞钱的出现,解除了商旅长途携带钱帛及各地运输税钱入京之劳,错误,排除C。点睛】10. 杜佑通典记载:“大唐令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据此材可推断,唐朝时“坊正”A. 负责城乡间政令传递B. 维护城内的基层治安C. 掌管官吏的业绩考核D. 负责在坊内分配徭役【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督察奸非”可知,坊正负责坊内的基层治安管理,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政令传递的信息,排除A;坊正的职责与官吏的业绩考核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坊正在坊内分配徭役的权力,排除D。【点睛】11. 下图为隋唐时期户数统计图。对各阶段户数变化解

29、释正确的是A. 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内迁B. 唐玄宗统治时期经济持续发展C. 安山和史思明起兵发动叛乱D. 黄巢起义军横扫了大半个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755年至763年安史之乱,因此人口锐减,C正确;西北少数民族内迁会增加户口数,排除A;贞观到神龙是武则天通知四起,排除B;黄巢起义的时间是在87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12. 宋初设立通判,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署,文件才能生效。至于通判的数目,“大郡州不及万户不置”;至于武臣驻地,则“小郡亦特置矣”。通判的设置体现宋代A. 官吏协作行政效率提高B. 制度僵化导致因循守旧C. 行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D. 地方官员间

30、的相互牵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宋初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署,文件才能生效,体现了州长官与通判相互牵制,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A项不是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且州长官与通判连署文件,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制度僵化,也无法体现因循守旧,排除B;元朝开创行省制度,排除C。【点睛】13. 北宋初年,人们主要通过手抄方式传播书籍至北宋中叶,则“市人转相薬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苏轼感慨说,学者获得书籍“多且易致如此”。这一材料可以说明A. “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B. 雕版印刷术有助于文化传播C. 程朱理学受到了官方尊崇D. 古典主义文学艺术繁荣【答案

31、】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毕昇发明活体字印刷术,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B正确;A是孔子有教无类主张的意义,排除;材料与程朱理学无关,C排除;材料与古典主义文学无关,D排除。故选B。14. 宋代按有无田产的原则,将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拥有田产,客户靠租种主户土地为生。以下相关史实和结论对应准确的是史实结论A定(民户)为九等,上四等户令充役,下五等户并与免宋代九等户制下所有人均需承担徭役B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客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C佃农要“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侯收成,依契约分。”租佃关系发展,货币信贷出现D望吴侬

32、之野,茅屋炊烟,无穷之极,皆佃产也客户侵占主户田宅为己有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佃农属于国家管理的正式编户,缴纳地租后可自由离开原来的田主,地主不得随意役使佃农及其家属,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所以B正确;根据材料“定(民户)为九等,上四等户令充役,下五等户并与免”可知,宋代九等户制下所有人并不是都需承担徭役,所以A错误;根据材料“佃农要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侯收成,依契约分。”可知,宋代租佃关系发展,出现契约关系,所以C错误;根据材料“望吴侬之野,茅屋炊烟,无穷

33、之极,皆佃产也”可知,宋代租佃关系发展迅速,“客户侵占主户田宅为己有”说法错误,所以D错误。15. 南宋福建泉州地区“有黍有禾,有麦有菽”,作物品种齐全,形成了“燥处宜麦,湿处宜禾。田硬宜豆,山畬宜粟。随地所宜,无不栽种”的局面。这则记载能用来说明A. 农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B. 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 农民因地制宜从事农业生产D. 引进美洲高产作物广泛种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 “有黍有禾,有麦有菽”“燥处宜麦,湿处宜禾。田硬宜豆,山畬宜粟。随地所宜,无不栽种”可以看出,泉州地区种植作物会根据地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体现了因地制宜从事农业生产的特点,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农产

34、品到市场销售,不能体现商品化,排除A;材料没有进行南北比较,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美洲高产作物,排除D。16. 以下属于元朝加强边疆治理的史事是A. 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B. 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C. 设都指挥使司,管西藏D. 设置九边军镇,扼守长城【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故选B;西汉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排除A;明朝设都指挥使司,管西藏,排除C;明代设置九边军镇,扼守长城,排除D。【点睛】17. 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

35、如果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不同意见,可以“上疏互驳,皆控御前”,由皇帝做裁决。这说明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官吏明太祖掌握监察意见的最终处决权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六科是都察院的余支机构和派出机构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可知,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都负责监察官吏;根据材料“如果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不同意见,可以上疏互驳,皆控御前,由皇帝做裁决”可知,皇帝掌握监察意见的最终处决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因此“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

36、监察权力”说法错误;根据材料“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可知,六科不是都察院的余支机构和派出机构。综上所述,说法正确,说法错误。因此,A正确,BCD错误。18. 16世纪明朝的赋税改革体现出“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手续简化”的特点。对这一特点认识正确的是A. “赋役合一”的具体办是摊丁入亩B. “按亩计税”的基础是政府推行均田制C. “用银交纳”的方式适应了货币白银化D. “手续简化”的具体表现是纳庸代役【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张居正进行改革,实行一条鞭法,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

37、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赋役负担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银两,“用银交纳”的方式适应了货币白银化,故选C;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排除A;明朝没有实行均田制,排除B;明朝没有实行纳庸代役,排除D。【点睛】19. 明朝人聂豹认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于身心一无所得者,往往有之”,若有志于圣学,应“精察此心之天理,以充满吾良知本体之量”。材料反映出聂豹A. 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方法论B. 批判了儒家思想的神圣地位C. 认可了王阳明心学理论D. 论述了清静无为的政治观点【答案】C【解析】【详解】聂豹认为格物致知于身心无所得,主张精察内心,以发现天理,实现致良

38、知,说明其一定程度上认可了王阳明的心学理论,C正确;聂豹反对格物致知,批判程朱理学的方法论,排除A;聂豹并不否定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B;D是道家学说,与聂豹的理论不符,排除。20. 1629年,马懋才上书崇祯皇帝,陕西自然灾害后,“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蓬尽矣则剥树皮以为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地方官员“严为催科(严征苛捐杂税),侥幸活下来的百姓“转相逃,则转相为盗”。这一材料反映明末A. 天灾人祸交织B. 土地兼并严重C. 边防危机四起D. 君主不理政事【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蓬尽矣则剥树皮以为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严为催科(严

39、征苛捐杂税)”反映了明朝末期,陕北大旱,官府、地主照旧催逼租税,造成大范围饥荒,天灾人祸交织,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土地兼并严重,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边防危机,排除C;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21. 读明末相关著作及内容介绍,这些著作的出现,说明汤若望译远镜图说介绍望远镜的制法及原理,如光的折射与反射等邓玉雨、王征合译远西奇器图说和王徽诸器图说论述机械的制造方法和机械原理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介绍西方农田水利,讲述水利知识及水利器械的构造与原理A. 传统科技总结性著性出现B. 士人普遍形成开放观念C. 四大发明影响西方近代科学D. 西方科技知识引入中国【答案】D【解析】【详解】光的

40、折射和反射原理、机械原理以及西方的农田水利相关技术都说明当时西方科技进入中国,D正确;总结性著作在材料中并未出现,排除A ;B错在“普遍”,排除;题干未提及四大发明,排除C。22. 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A. 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B. 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C. 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D. 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乡饮酒的内容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为民读律”,说明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

41、和使民众遵守法令,故选D;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宣讲内容,无法体现辩论,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编制法典的信息,排除B;材料信息与扶贫济困无关,排除C。【点睛】二、非选择题23. 棉花的音译与棉花传入路线材料一 后汉书记哀牢夷(位于缅向云南交界处)种植棉花,“绩以为布,幅广五尺”,哀牢夷被汉征服后,植棉东传到广西及越南边境一带。越南语中的“ Kopaih”指的就是棉花,转译成汉文就是“古贝”。7世纪左右,植棉逐渐传布到广东及福建,棉花一词摆脱越南语的发音,而采用中国音的译名“吉贝”。棉花另一个发音从梵语Pat演变而来,译成中文被称为叠毿(die),白叠等。新唐言记载:“西州交河郡(位于西域)土贡:丝、布

42、。“唐初编撰的梁书载:“高昌国(位于天山南路)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轳,名日自登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摘编自赵冈中国棉纺织业史等(1)阅读材料一,指出棉花传入我国的路线。依据材料说明作者的研究方法。材料二 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阅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妪名黄道葵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捍、弹、纺、织之是”,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

43、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答案】(1)路线:汉代传入广西及越南边境一带;7世纪左右传到广东及福建;研究方法:史料研究法(2)原因:棉花种植业的发展;纺织技术的改进与传播;政府的重视;影响:促进了棉花种植业的发展;推动了纺织技术的进步;改善了民从的生活;增加了财政收入。【解析】【详解】(1)路线:根据“植棉东传到广西及越南边境一带。”“7世纪左右,植棉逐渐传布到广东及福建”可得出汉代传入广西及越南边境一带;7世纪左右传到广东及福建;研究方法:根据材料可得出是史料研究法(2)原因:根据“元朝时,阅广广泛种植棉花”得出棉花

44、种植业的发展;根据所学可得出纺织技术的改进与传播;根据“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可得出政府的重视;影响: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可得出促进了棉花种植业的发展;推动了纺织技术的进步;改善了民从的生活;增加了财政收入等。24. 城市的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图中反映出的城市发展进行评析。【答案】西汉时期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这说明的是当时的经济重心主要是在北方黄河流域,且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较少,说明的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力相对弱;唐朝时期的城市分布较为广泛,其中主要集中在运河地区、南方地区,这主要和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上升及运河的兴建有关,且少数民族地区有城市兴起,主

45、要和凸显的是军事功能。【解析】【详解】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关于本题作答需要结合材料所给图例、城市分布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等角度来分析与城市分布的关系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西汉及盛唐时期的城市发展需要分开论述。25. 历史人物及其时代材料一 洪武二年,倭寇“数侵掠苏州、崇明,杀掠居民,劫夺货财”。明初政府加强海防,倭寇未酿成大患。明朝中期以后,国势日益弱,到了嘉靖时,浙、海卫所“战船、哨船,十存一二。倭患日益严重。嘉靖二十五年,戚继光在兵书上题下“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誓言。嘉请三十三年,倭寇在昆山“分椋村镇,杀人万计”“烧房屋二万余间”“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

46、,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四五”。嘉靖三十五年,戚继光出任宁绍台参将,镇守台州等地。他请求在义乌山区招募新兵,获得朝廷恩准。嘉靖三十八年,他亲自到义乌招募三千人,组编成军进行训练,又适应东南沿海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鸳鸯阵”等新战法。经过两个月训练,他招募的这支军队开赴抗倭战场。嘉靖四十年,倭寇大掠台州等地,戚继光率军作战连战皆捷,教回被掳男妇数千名,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惠。浙东倭患平定后,戚家军又赴福建、广东抗倭。所到之处,“成家军号令全石,秋毫无犯,民乃以手加额曰:“今日始见仁者之师矣!”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9卷明时期等材料二 用兵能用浩然之气,即是义理之勇,否则血气而已矣兵众而不知律,必为寇所乘。戚继光止止堂集有精兵而无精器以助之,是谓徒强;须兵士立得脚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末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