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330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1. 陶老师在“五氏传承”小文中,列出了“五氏”的基本特征。按远古人类经济活动发展演进的过程排序,应为( )有巢氏构木为巢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庖牺氏作罔罟以田渔取牺牲(牲畜)以充庖厨燧人氏民食果蓏蚌蛤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伏羲氏结绳为罔创八卦养牺牲以庖厨神农氏人民众多禽兽不足制耒耜教民农耕A. B. C. D. 2. 对下面文物及相关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将军盔形器”,河南安阳出土。是铸造青铜器盛接熔化铜水的坩埚。约可熔铜12.5公斤。铸后母戊鼎时需70个以上的坩埚。每个坩埚四人同时操作。商朝时已掌

2、握熔化原料及液态金属成型技术此器物的出现代表当时金属农具的广泛使用表现出当时的青铜铸造组织严密、分工细致铸造此鼎意味着收天下之兵实现宇内大一统A. B. C. D. 3. “(鲁昭公六年)三月,郑人铸刑书”。这短短的几个字,记载了中国法律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它表明当时的中国( )A 礼乐社会秩序正式确立B. 统治者以法律治理国家C. 由习惯法进入了成文法D. 颁布法律条文教化百姓。4. 由于环境特征、民族宗教、历史状况等特殊性,形成了文化的地域特征。下列主张与图中地域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A.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 燔诗书,贱游学之人,故民壹务

3、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 中国拥有浩瀚的史学文献与久远的史学传统。“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杀无罪曰杀,杀有罪曰诛,下杀上曰弑”。史书的编纂体现出( )A. 史学即史料B. 注重修辞与文体C 史学即正史学D. 客观与主观统一6. 这是产生于我国周代的一种报告的呈送和审理方式。战国时,魏、秦两国即已实行,是秦汉时期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度。这一制度为( )战国时期国别一斤折合(克)楚250秦253赵253魏315(镒)东周1260(孚)A. 刺史制B. 厂卫制C. 上计制D. 察举制7. 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汉朝将前代制度整理成文,使之更

4、加规范化。后收入汉书律历志“度者职在内官,廷尉掌之”“量者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衡权者衡职在大行,鸿胪掌之”。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准确的有( )三公取代丞相,中朝权力逐渐增大六部协作分工,严密处理各项政务中央设立专门机构,掌管计量标准加强各地联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A. B. C. D. 8. 下列选项中,对下侧信息解读准确的有( )名称:白籍类型:户口登记形式时期:东晋南朝时期对象:北来侨民特征:(入籍者)不修闾伍之法 免税役结局:几经土断(以土著为断)并入黄籍反映了公元4-6世纪的动荡局面打击豪族势力加大国家的控制力为解决侨置问题的强化治理政策保证税源兵员确保北上收复失地A. B. C. D

5、. 9.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程唐律疏议,后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据材料可知( )A. 皇帝诏敕直接成为立法依据B. 引礼入法的道德法律化特征C. 中华法系高度重视家庭本位D. 儒家思想具有至高无上地位10.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国家财政重要来源。学生对6-9世纪中国人口户数变化做了相关分析,其得出的结论与这段历史史实基本相符的是( )图中显示、两次的人口增长与国家的统一密切相关图中显示、两次的人口急剧下降均由末世暴政导致从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推动人口数达到高峰图中所示表示中央对户口控制不力中央集权趋于衰落A. B. C. D. 11

6、. 宋代著名历史文献突厥语大词典词条里,称回鹘人为塔特桃花石(Tats来自高加索地区的商人)。在长春真人西游记元代收集道教全真派重要的典籍史料中记载着汉人被称为桃花石。对此材料的相关分析较为准确的是( )A. 道教是文化凝聚的内核B. 桃花石代表着贸易繁荣C. 北庭都护府统辖该地区D. 体现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12. 忽必烈即位以后,元廷围绕科举兴废问题曾展开反复讨论。成宗、武宗时一再议“科举事”,但无结果。元中期官方编纂的法令文书通制条格载:“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等。经学说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搭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

7、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释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才去也!”。对此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科举制演进过程中“词赋与策论、经义之争”B. 朱熹编“四书”,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取士标准C. 专立德行明经科,尊崇程朱理学,推动了理学北传D. 元朝恢复科举制,为国家选拔出了大量高素质人才13. 明代诗人秦玉诗中感慨“当年宫殿阿房盛,此地丘陵汉室多”。“此地”约今天的( )A. 安阳B. 咸阳C. 南阳D. 洛阳。14. 根据欧洲学者统计,从美洲运到亚洲的白银,约占美洲白银产量的30%。其余70%以上是输送到欧洲大陆的。但是,输送到欧洲的白银

8、约40%仍然被送到了亚洲。据以上材料推测以下“白银在明朝中后期运往中国的路线”中最常用的路线是( )A. 里斯本好望角马六甲B. 广州、泉州南阳波斯湾C. 伦敦威尼斯亚历山大港D. 河西走廊阳关小亚细亚。15. 下列语句中都提到“天子”。按所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演进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女郎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心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A. B. C. D. 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题,共55分。16. 独立探究,历史解释启得天下:十

9、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1)以上两段材料对“启得天下”描述有何不同?谈谈你对产生不同描述的认识。时隔八年的两场廷议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

10、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三十四年,秦皇于咸阳招待众臣齐国博士淳于越劝谏道:“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咸乎下。”(2)分析王绾与淳于越的主张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李四的应答对秦朝政治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7. “役”甲骨文从人,从殳,表示本义与人有关。旧唐书中记载赋役之法

11、中有“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建议“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其租庸调、杂役悉省“。熙宁四年(1071年)政府规定:“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五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募者执役”万历九年(1581年)推行“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银、差合而,皆出于地,亦谓之条编。“乾隆三年(1738年)规定“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

12、,一例输将。由是地、丁、匠价,同归一则,真谓一条鞭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自秦汉至清朝(鸦片战争前)徭役的变迁。18. 沙门拜君,是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何题。沙门是出家人的通称,自东晋起,在沙门是否拜君问题上。几方势力反复拉扯。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四月十五日,唐高宗下达敕旨“君亲之义,在三之训为重;爱敬之道,凡百之行收先今欲令道士女官僧尼,于君、皇后及皇太子、其父母所致拜”五月十五日,朝廷集议沙门礼拜君亲问题。六月五日大臣上报议状统计结果:主张沙门等出家人致拜君亲354人,主张沙门等不拜君亲的有539人;六月八日皇帝下达诏书“初令道士、女冠、僧、尼等,并尽礼致拜其父母。” 摘引自孟

13、宪实(皇帝制度的另一面以高宗龙朔二年的两道制敕为中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沙门拜君”反映出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19. 13世纪的伊朗刮起中国风羚羊祥云纹织金锦13-14世纪伊朗产纺织品 现藏于德国纽伦堡国家美术馆在中国道教思想当中。云被认为是宇宙气息的积累。自唐朝起。云纹即被中国各民族吸收。西亚的纳石失(波斯语“Nasich”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作纬线织制的锦)与联珠纹、葡萄纹与对鸟、对兽纹等都在中国纺织品上流行开来。当时的中国受到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袄教等多种宗教影响,也推动着当时中国和伊朗之间的纺织品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巅峰。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3 - 14世纪出

14、现纺织品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现象的原因。20. 救济与优抚管仲相齐,行“九惠之教”老老年七十以上,一子无征(免一子征役),三日有馈肉;八十以上二子无征(免二子征役),日有馈肉;九十以上,举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供)棺椁。慈幼有三幼者妇无征(免妇人征役),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保护),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恤孤属之其乡党、知识(友人)、故人。养一孤者一子无征,养二孤者二子无征,养三孤者尽家无征。掌孤(相关官员)数行问之,必知其食饮饥寒身之膌胜而哀怜之。养疾聋、盲、喑、哑、跛躄、偏枯(偏瘫)、握递(两手屈拱而不能伸直的残疾),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合独取鳏寡

15、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后事之。问病掌病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病甚者,以告上,身问之。掌病(相关官员)行于国中,以问病(探慰病人)为事。通穷若有穷夫妇无居处,穷宾客绝粮食,居其乡党以闻者有赏,不以闻者有罚。振困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接绝士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1)“九惠之教”被后世称为齐国民生治理的“顶层设计”。依据材料指出这一民生治理方案的特点。执杖是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中常见的老人形象。早在西周时已将老者扶杖作为礼制推行。续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

16、比民,年始七十者,授受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音jiu)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汉代朝廷颁行赐杖之制,以法定形式将鸠鸟形象与杖相结合,明确定为尊老重孝的标志。(2)结合材料和所学,说出至汉朝,形成尊老敬老之风的原因。自此之后,历代在优抚养老方面还有哪些表现。(举两例加以说明)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1. 陶老师在“五氏传承”小文中,列出了“五氏”的基本特征。按远古人类经济活动发展演进的过程排序,应为( )有巢氏构木为巢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庖牺氏作罔罟以田渔取牺牲(牲畜)以充庖

17、厨燧人氏民食果蓏蚌蛤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伏羲氏结绳为罔创八卦养牺牲以庖厨神农氏人民众多禽兽不足制耒耜教民农耕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按远古人类经济活动发展演进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前时代相继出现的五个更为具体伟大人物: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五氏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全部的基础设备和生存常识。即建屋取火、人文初祖、部落婚嫁、百草五谷、种地稼穑等等,故A项正确;其他排序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2. 对下面文物及相关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将军盔形器”,河南安阳出土。是铸造青铜器盛接熔化铜水的坩埚。约可熔铜12.5公斤。铸后母戊鼎时需70个以上

18、的坩埚。每个坩埚四人同时操作。商朝时已掌握熔化原料及液态金属成型技术此器物的出现代表当时金属农具的广泛使用表现出当时的青铜铸造组织严密、分工细致铸造此鼎意味着收天下之兵实现宇内大一统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将军盔形器,河南安阳出土。是铸造青铜器盛接熔化铜水的坩埚。约可熔铜12.5公斤。铸后母戊鼎时需70个以上的坩埚。每个坩埚四人同时操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已掌握熔化原料及液态金属成型技术,当时的青铜铸造组织严密、分工细致,符合题意,B项正确;商周时期金属农具没有广泛使用,也没有实现大一统,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3. “(鲁昭公六年)三月,郑人

19、铸刑书”。这短短的几个字,记载了中国法律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它表明当时的中国( )A. 礼乐社会秩序正式确立B. 统治者以法律治理国家C. 由习惯法进入了成文法D. 颁布法律条文教化百姓。【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鲁昭公六年)三月,郑人铸刑书”可得出郑人铸刑书说明有明确的法律记载,说明当时由习惯法进入了成文法,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礼乐正式确立,排除A项;BD项无从体现,排除BD项。故选C项。4. 由于环境特征、民族宗教、历史状况等特殊性,形成了文化的地域特征。下列主张与图中地域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A.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 燔诗书,

20、贱游学之人,故民壹务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可知地区为陕西西安一带,商周时期存在“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历史状况,A项正确;为长江流域,典型的楚文化,排除B项;“燔诗书,贱游学之人,故民壹务”指秦朝的焚书坑儒,重农抑商,与不符,排除C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文化源地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 中国拥有浩瀚的史学文献与久远的史学传统。“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杀无罪曰杀,杀有罪曰诛,下杀上曰弑”。史书的编纂体现出( )A. 史学即史料B. 注重修辞与文体C. 史学即正史学D. 客观

21、与主观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杀无罪曰杀,杀有罪曰诛,下杀上曰弑”可知史书的编纂应该遵循主客观统一,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的原则,D项正确;史学即史料说法片面,排除A项;题干不涉及修辞与文体,排除B项;史学即正史学,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6. 这是产生于我国周代的一种报告的呈送和审理方式。战国时,魏、秦两国即已实行,是秦汉时期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度。这一制度为( )战国时期国别一斤折合(克)楚250秦253赵253魏315(镒)东周1260(孚)A. 刺史制B. 厂卫制C. 上计制D. 察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一

22、种报告的呈送和审理方式”“是秦汉时期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度。”可得出是上计制,即中央考核地方官员的一种制度,C项正确;刺史是汉代的,排除A项;B项是明朝的,排除B项;D项是汉代的,排除D项。故选C项。7. 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汉朝将前代制度整理成文,使之更加规范化。后收入汉书律历志“度者职在内官,廷尉掌之”“量者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衡权者衡职在大行,鸿胪掌之”。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准确的有( )三公取代丞相,中朝权力逐渐增大六部协作分工,严密处理各项政务中央设立专门机构,掌管计量标准加强各地联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

23、“度者职在内官,廷尉掌之”“量者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衡权者衡职在大行,鸿胪掌之”可知中央设置专门机构掌管计量标准,使度量衡更加规范化,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符合题意,D项正确;三公取代丞相,中朝权力逐渐增大与题意不符,六部是隋唐时期的官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8. 下列选项中,对下侧信息解读准确有( )名称:白籍类型:户口登记形式时期:东晋南朝时期对象:北来侨民特征:(入籍者)不修闾伍之法 免税役结局:几经土断(以土著为断)并入黄籍反映了公元4-6世纪的动荡局面打击豪族势力加大国家的控制力为解决侨置问题的强化治理政策保证税源兵员确保北上收复失地A. B. C. D. 【答案】

24、A【解析】【详解】根据“东晋南朝时期”“几经土断(以土著为断)并入黄籍”可得出反映了公元4-6世纪的动荡局面;这种做法打击豪族势力加大国家的控制力。材料中的置方法是为解决侨置问题的强化治理政策。A项正确;“确保”的说法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9.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程唐律疏议,后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据材料可知( )A. 皇帝诏敕直接成为立法依据B. 引礼入法的道德法律化特征C. 中华法系高度重视家庭本位D. 儒家思想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程唐律疏议,

25、后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可得出中国古代的法律中引入了儒家礼的内容,体现了引礼入法的特点,B项正确;“直接”错误,排除A项;材料与家庭本位无关,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0.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国家财政重要来源。学生对6-9世纪中国人口户数变化做了相关分析,其得出的结论与这段历史史实基本相符的是( )图中显示、两次的人口增长与国家的统一密切相关图中显示、两次的人口急剧下降均由末世暴政导致从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推动人口数达到高峰图中所示表示中央对户口控制不力中央集权趋于衰落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示事件可知题干涉及是隋唐时期中

26、国人口户数变化情况,图中显示、两次的人口增长与隋、唐的统一密切相关,符合题意;图中所示表示中央对户口控制不力中央集权趋于衰落,符合唐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历史现状,符合题意,C项正确;隋有暴政,唐朝后期不是暴政,错误;光武中兴是东汉,与题不符,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11. 宋代著名历史文献突厥语大词典词条里,称回鹘人为塔特桃花石(Tats来自高加索地区商人)。在长春真人西游记元代收集道教全真派重要的典籍史料中记载着汉人被称为桃花石。对此材料的相关分析较为准确的是( )A. 道教是文化凝聚的内核B. 桃花石代表着贸易繁荣C. 北庭都护府统辖该地区D. 体现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

27、【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宋代著名历史文献突厥语大词典词条里,称回鹘人为塔特桃花石”“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着汉人被称为桃花石”体现了浓厚的民族认同观念,D项正确;道教文化内核无法得出,排除A项;不体现贸易繁荣,排除B项;北庭都护府是中国唐朝设立于西域天山以北的行政单位,与题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 忽必烈即位以后,元廷围绕科举兴废问题曾展开反复讨论。成宗、武宗时一再议“科举事”,但无结果。元中期官方编纂的法令文书通制条格载:“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等。经学说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搭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

28、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释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才去也!”。对此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科举制演进过程中“词赋与策论、经义之争”B. 朱熹编“四书”,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取士标准C. 专立德行明经科,尊崇程朱理学,推动了理学北传D. 元朝恢复科举制,为国家选拔出了大量高素质人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才去也”可知当时不主张恢复科举制,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项正确;根据“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等。经学说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搭”反映了当时“词赋与策论、

29、经义之争”,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释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可知朱熹编“四书”,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取士标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释为主”可知专立德行明经科,尊崇程朱理学,推动了理学北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3. 明代诗人秦玉诗中感慨“当年宫殿阿房盛,此地丘陵汉室多”。“此地”约今天的( )A. 安阳B. 咸阳C. 南阳D. 洛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当年宫殿阿房盛,此地丘陵汉室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地”约今天的陕西咸阳一带,B项正确;安阳

30、。南阳、洛阳均在河南,排除ACD项。故选B项。14. 根据欧洲学者统计,从美洲运到亚洲的白银,约占美洲白银产量的30%。其余70%以上是输送到欧洲大陆的。但是,输送到欧洲的白银约40%仍然被送到了亚洲。据以上材料推测以下“白银在明朝中后期运往中国的路线”中最常用的路线是( )A. 里斯本好望角马六甲B. 广州、泉州南阳波斯湾C. 伦敦威尼斯亚历山大港D. 河西走廊阳关小亚细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从美洲运到亚洲的白银,约占美洲白银产量的30%。其余70%以上是输送到欧洲大陆的。但是,输送到欧洲的白银约40%仍然被送到了亚洲。”可得出这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丝银贸易,其路线是里斯本好望角马

31、六甲,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5. 下列语句中都提到“天子”。按所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演进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心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是木兰诗的内容,是中国南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李白是唐朝的;是春秋时期;是清代黄宗羲主张。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题,共55分。16. 独立探究,历史解释启得天下:十年,帝禹东巡狩

32、,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1)以上两段材料对“启得天下”的描述有何不同?谈谈你对产生不同描述的认识。时隔八年的两场廷议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

33、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三十四年,秦皇于咸阳招待众臣齐国博士淳于越劝谏道:“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咸乎下。”(2)分析王绾与淳于越的主张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李四的应答对秦朝政治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启得天下史记认为从禹到益,再到启继天子位,是以禅让制的形式进行,体现

34、了和平的权力交接;战国策则认为启得天下是得于禹的谋略,权力的较量,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了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历史解释是以史料证据为支撑;由于史料的局限性,个人所处的历史条件、地位、立场、观点、方法的差异,对历史的认识各不相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无论尚贤与尚谋都带有撰写者的主观倾向,反映着对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转变的历史过程的不同认知。 (2)时隔八年两场廷议不同:王绾:主张在局部边远地区实行分封制,以达到加强对这些地区控制的目的。这是基于秦统一初期面临的疆域急剧扩大、一些边远地区不容易管理以及存在原六国贵族势力反抗等现实

35、问题而提出的。淳于越:主张恢复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秦朝长治久安。这是在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八年后,提出的治国主张。二人提出观点时的背景、主张施行分封的范围、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认识不同。影响:李斯的两次应答都被秦始皇接受。秦始皇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而有效地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秦朝逐渐走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强化法家思想对秦朝的统治,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毁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不同:根据“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

36、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可知史记认为从禹到益,再到启继天子位,是以禅让制的形式进行,体现了和平的权力交接;根据“: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可知战国策则认为启得天下是得于禹的谋略,权力的较量,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了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认识:由于史料的局限性,个人所处的历史条件、地位、立场、观点、方法的差异等都会对历史的认识不相同;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都带有撰写者的主观倾向,反映着对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转变的历史过程的不同认知等。【小问2详解】不同:根据“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

37、不为置王,毋以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可知王绾主张在局部边远地区实行分封制,以加强对这些地区控制。根据“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置诸侯不便”可知淳于越主张恢复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秦朝长治久安。影响: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而有效地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毁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17. “役”甲骨文从人,从殳,表示本义与人有关。旧唐书中记载赋役之法中有“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建议“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

38、,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其租庸调、杂役悉省“。熙宁四年(1071年)政府规定:“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五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募者执役”万历九年(1581年)推行“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银、差合而,皆出于地,亦谓之条编。“乾隆三年(1738年)规定“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由是地、丁、匠价,同归一则,真谓一条鞭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自秦汉至清朝(鸦片战争前)徭役的变迁。【

39、答案】徭役是国家对民众实行超经济控制的表现。秦汉建立起统一的、规范的赋役制度;唐租庸调制纳庸代役,唐中后期两税法、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使赋役负担趋于合理;明朝实行 一条鞭法赋役合并、量地计丁、一概折银等做法在清朝摊丁入亩中得以继承。(史实准确,层次清晰)自秦汉至清,征税标准的改变、“代役”的发展、税种的合并与税收程序简化等,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劳动时间,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松弛,但苛捐杂税,无偿征调民力的现象长期存在。(概括、归纳合理。)【解析】【详解】变迁:根据材料“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可知唐朝时赋役制度为租庸调制;根据“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

40、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其租庸调、杂役悉省”可知唐中后期对租庸调制的改革实施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根据“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五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可知是宋代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根据“银、差合而,皆出于地,亦谓之条编”是明朝的一条鞭法;根据“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由是地、丁、匠价,同归一则,真谓一条鞭矣”可知是清朝的摊丁入亩。因此秦汉至清朝(鸦片战争前)徭役的变迁反映了征税标准的改变、“代役”的发展、税种的合并与税收程序简化等,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劳动时间,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

41、民的人身束缚逐渐松弛,但苛捐杂税,无偿征调民力的现象长期存在。18. 沙门拜君,是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何题。沙门是出家人的通称,自东晋起,在沙门是否拜君问题上。几方势力反复拉扯。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四月十五日,唐高宗下达敕旨“君亲之义,在三之训为重;爱敬之道,凡百之行收先今欲令道士女官僧尼,于君、皇后及皇太子、其父母所致拜”五月十五日,朝廷集议沙门礼拜君亲问题。六月五日大臣上报议状统计结果:主张沙门等出家人致拜君亲354人,主张沙门等不拜君亲的有539人;六月八日皇帝下达诏书“初令道士、女冠、僧、尼等,并尽礼致拜其父母。” 摘引自孟宪实(皇帝制度的另一面以高宗龙朔二年的两道制敕为中心)

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沙门拜君”反映出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答案】沙门拜君,是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道教、佛教广泛传播,一方面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另一方面,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儒、佛、道之间表现出既融合吸收又辩驳冲突的特征。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同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唐朝呈现出道教、佛教的发展与儒学复兴的潮流;从“沙门拜君”到“沙门拜亲”的过程,既表现出统治者重 视对佛教的整顿和利用,也表现出唐朝议政、决策的运行程序。佛教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连绵

43、不绝的重要原因。【解析】【详解】状况:根据材料可知自魏晋时期到唐朝时期沙门拜君问题一直存在,体现从“沙门拜君”到“沙门拜亲”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文化上道教、佛教广泛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同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唐朝呈现出道教、佛教的发展与儒学复兴的潮流;从“沙门拜君”到“沙门拜亲”的变化,表明统治者重视对佛教的整顿和利用。佛教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也是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重要原因。19. 13世纪的伊朗刮起中国风羚羊祥

44、云纹织金锦13-14世纪伊朗产纺织品 现藏于德国纽伦堡国家美术馆在中国道教思想当中。云被认为是宇宙气息的积累。自唐朝起。云纹即被中国各民族吸收。西亚的纳石失(波斯语“Nasich”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作纬线织制的锦)与联珠纹、葡萄纹与对鸟、对兽纹等都在中国纺织品上流行开来。当时的中国受到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袄教等多种宗教影响,也推动着当时中国和伊朗之间的纺织品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巅峰。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3 - 14世纪出现纺织品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现象的原因。【答案】13世纪的伊朗刮起中国风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沟通;“丝绸之路”空前畅通,为中外经济

45、文化交流提供便利的条件;受到多种宗教的影响,中国和伊朗、西亚等地区文化交流繁荣;伊朗地区处在两河文明的交汇处及“丝绸之路”通道上,承担着贸易、文化中介的作用;两大文明传承各自的文化特色,发挥对异域文化的接受与吸纳能力,成就文化辉煌。【解析】【详解】原因:根据材料图示“13世纪的伊朗刮起中国风”“13-14世纪伊朗产纺织品 现藏于德国纽伦堡国家美术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 - 14世纪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沟通;自古以来的“丝绸之路”空前畅通,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便利的条件;根据“当时的中国受到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袄教等多种宗教影响”可知受到多种宗教的影响,中国和伊朗、西亚等地区文化交流繁荣;伊朗地区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处在两河文明的交汇处及“丝绸之路”通道上,承担着贸易、文化中介的作用;两大文明传承各自的文化特色,发挥对异域文化的接受与吸纳能力,成就文化辉煌。20. 救济与优抚管仲相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末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