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西片中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257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西片中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西片中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西片中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西片中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西片中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1. 默写。(10分) (1) 毕业前夕,班长准备用古诗词表达临别祝福。 亲爱的同学们,初中生活即将结束,我们的友谊要如王勃所说“ _ ” _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打破时空的限制;未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有李白“ _ , _ ”(行路难(其一)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也要像辛弃疾那样直接表达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_ , _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做一个乐观进取心怀报国之志的时代新人。(2) 古人写作手法需要学习。刘禹锡陋室铭中“ _ , _ ”两句与古代贤人相类比的手法表达了对陋室的赞美之情,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_ ,

2、 _ ”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波光月影的美丽。2.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13分) 【甲】翟买办赶将上去,问道:“秦小二汉,你看见你隔壁的王老大牵了牛在那里饮水哩?”小二道:“王大叔么?他在二十里路外王家集亲家家吃酒去了。这牛就是他的,央及我替他赶了来家。”翟买办如此这般禀了知县。知县变着脸道:“既然如此,不必进公馆了!即回衙门去罢!”时知县此时心中十分恼怒,本要立即差人拿了A来责惩一番;又想恐怕危老师说他暴zo,且忍口气回去,慢慢向老师说明此人不中抬举,再处置他也不迟。知县去了。 A并不曾远行,实时走了来家。秦老过来抱怨他道:“你方才也太执意了。他是一县之主,你怎的这样怠慢

3、他?”A道:“老爹请坐,我告诉你。时知县倚着危素的势,要在这里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甚么要相与他?” 【乙】B道:“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遇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 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 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蒋刑房道:“这本城的官,并不是你先生做着。你只算去看看朋友,有甚么赏罚不明?”B道:“二位先生,这话我不该说, 是知己面前不妨。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

4、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din。这个如何行得!”(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亲 _ 家 暴zo _ 处 _ 分 官场之din _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_ A.若因既B.既若因C.若既因D.因既若(3) 以上两个选段均出自 _ 。【甲】语段中人物A指的是 _ (人名),【乙】语段中人物B指的是 _ (人名)。(4) 从A、B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上面的文段概括其形象特点,并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3. 为了指导

5、学生利用图书馆来加强阅读,濡須中学开展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2分)(1) 李明设计了一则“读者须知”,准备张贴在图书馆的墙上,其中有一些错误,请你找出并帮李明修改。 读者须知亲爱的读者: 为了制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图书借阅环境,请你遵守以下规章制度: 第一,不在馆内吃东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等。 第二,请将手机调为静音或震动状态、不要大声讲话。 第三,不抢占座位,不挪动桌椅,不损坏图书,爱护公物。 濡須中学图书馆 2023年2月7日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标点错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_ 。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_ 。 这则“读者须知”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6、: _ 。(2) 刘老师是学校退休老师,已八十多岁,他今天到图书馆来借书。为了方便他下次借书,作为一名图书馆志愿者,你将会根据下面这个网络借书流程给他推荐一款最方便最合理的借书路径。为了怕他忘记,请你把最佳借书方法写下来交给他。(为了便于刘老师阅读,请你书写工整,表述简介明了又有条理) 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22分) 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曾听一位哲人说,天边新出的一抹云,是天堂新进的灵魂。抬头看那天边的云,不,那分明是逝去不久的母亲。那若隐若现,飘忽不定的云层中,清晰地变幻着一个胖胖的身影,依旧是那样一如既往地来去匆匆,依旧是那样地摇晃着身躯那是岁月无情

7、,给你留下的永恒。 母亲是那个一年中最冷的清晨离我们而去的。远处隐隐地响着零星的鞭炮声,空气中已是充满了年的气味了。而我们最最亲爱的母亲却悄然闭上她那永远是透着暖暖春意的双眼,胖乎乎的脸上依旧是那副似睡非睡,憨态可掬的神情。她是睡去了吗?可四周悲怆的哀乐声和透骨的恸哭声却庄重地提醒着我们,母亲是真的离我们而去了。懵懂中,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母亲怎就不等我们回来。她是知道她的子孙们是要回来陪她过年并庆贺她老人家八十七岁华诞的。母亲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亲手做一锅红烧肉炖白菜豆腐粉条,看着里屋外间团团围坐在整整三张大圆桌旁的她的儿女们及儿女们的儿女们,她怎么就忍心去了呢?怎么说走就走了,仅仅差十一天啊!

8、 一位外国科学家曾做过实验,人在离世的瞬间,体重减少 21克,这就是说,人的灵魂重21克。守着母亲的灵柩, 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21克,应该是21千克,210千克,不,是更多,更重。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分明感到无形的沉重。从里到外的重,重得喘不过气来。是啊,母亲的双肩所承受的重,是我们几代人都承受不了的。望着似睡非睡的母亲的脸, 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她终于可以放下一切,扶摇直上九天,飘忽在天边云端 母亲是农家女,十六岁离娘亲,为人妻,为人母。她深深地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半个多世纪的辛劳操作,如今她是功德圆满,仓满斗盈。她可以放心地去了,去会见她相生相伴了七十余年的爱人一我们的父

9、亲。去把她一生的喜忧恨爱之情,十七年的别夫相思之意,美美地相倾相诉。看那云层后面的影子,竟是大步连天,急不可待的了。是的,那云层深处,有着另一个灵魂在等她,那是离我们而去十七年的父亲,母亲是轻松的,快乐的,一如七十年前坐花轿上路般的轻松,快乐。 英国一位超心理研究者曾说:“灵魂可呈现为实体的,栩栩如生的,有时可投下一片阴影或是遮住一盏灯”我相信,母亲的灵魂是栩栩如生的。看那天边的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分明是半透明的,甚至真的投下了一片阴影。 此时,我想,那天边云层里的母亲的心里,是喜悦的。那轻轻舞动着的身影,便是证明。因为她看见了子孙们个个鲜活如出水芙蓉,楼房前停放着私家小车,她可以告诉父亲,那辆

10、老掉牙的自行车,再也不用了;看着我们个个衣着时尚,皮鞋锃亮,天天像过大年一样,她可以告诉父亲,再也不用在腊月里的晚上,一个纳底,一个做帮,缝洗浆补,直忙到大年三十才能个个穿止新衣新鞋。此时的母亲,肯定笑得比那时更暖,更轻松。 这样想着,看着,突然发现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变成了一抹淡淡的玫瑰红,并向大地投下了一片暖暖的光。噢,我明白了,母亲是知道灵魂有时能遮住一盏灯的。此时的她,唯恐遮住了那一片暖暖的阳光。她知道她的子孙们分散在五湖四海是多么需要阳光,于是她匆匆地走了。 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幻化成一片玫瑰红,暖暖地(1) 文中母亲的平凡和伟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 结合第段

11、文字,解释画线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21克,应该是21千克,210千克,不,是更多,更重。 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3) 结合全文谈谈“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4) 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结合全文内容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写两句话。 母亲是幸福家庭的支柱,操劳一生,最后化为一抹云彩;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7分)材料一: 中华民族历来把“美”的教育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从古至今,美育不仅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在历史积淀中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文化思维特征,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行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 美育是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既是

12、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在今天看来,我们提倡美育,实际就是让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应有功能,使人从审美感受中获得解放,通过审美提升自我,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例如,以高校博物馆为载体的美育实践,既可以让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感受中华民族艺术之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又可以帮助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学生完整人格,提升整体素养,进而使其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15日)材料二: 柏拉图认为:美不是美的具体事物,美是理念,是美的具体事物所以美的原因。他这段话,

13、乍看起来,似乎有点绕口,不明所以,实际上说的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主观能动性的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美观。柏拉图所谓的美,是指一切美的具体事物共同具有的规定、性能和组成部分,是指接触美的具体事物的人产生美感的原因,是指美的具体事物所包含的不可被人感知但可被人知道的抽象事物。 (摘编自“澎湃政务”2022年10月29日)材料三: 在青少年的审美教育上,过去一直由学校扮演主要角色,但审美是具有实践性的认知活动,日常生活才是美学的“根基和寓所”。因此,审美教育应鼓励引导青少年在饮食起居、服饰妆容、乐舞书画、游学娱乐、礼尚往来、民俗节会等日常生活中感受美、认识美,提升对美的鉴赏力、领悟力,培育健康的

14、审美趣味。 现代社会,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青少年的消费观、文化观、道德观甚至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审美的世俗化、物化容易产生病态畸形的审美趣味。目前学界对青少年审美消费的研究似乎滞后于青少年的审美消费实践,因此我们呼吁学界加强研究,将青少年的审美消费置于中国社会复杂的历史和现实语境中进行考察,尽快明确其运行逻辑,构建起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审美消费体验模型,引导青少年形成新的审美消费潮流。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6月8日)材料四: 中华民族拥有 5000多年灿烂文明。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不妨从教育引导年轻人热爱艺术开始。当代中国,各种艺术形式和多种艺术风格碰撞交汇,琳琅

15、满目。 在冬奥会场馆,可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欣赏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透过敦煌壁画,可以感受中西文明交融的历史,体会不同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年轻人通过认识和理解中华大地上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形成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学传统中,古代先贤们将优秀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融入美学的内容与形式之中,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感染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引导年轻人接近、欣赏中国文艺作品之美,有助于赓续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摘编自杨帆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中华民族历来高度

16、重视美育,把美育教育视为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 B.柏拉图所谓的美指审美观,即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反应。 C.病态畸形的审美趣味的产生,与审美的世俗化及物化有着密切关系。 D.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作品中融入了古代先贤们的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2) 请围绕“美育”,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3) 请指出材料四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 如何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审美自信?请结合材料说出三点建议。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

17、,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注】制:制定,设置。产:产业。畜(x):饲养,养活。

18、乐岁:丰年。之善:致善。轻:容易。赡:足够,充足。奚暇:怎么顾得上。奚,疑问词,怎么,哪有。暇,余暇,空闲。(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委而去之委:_ 寡助之至之:_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事:_ 故民之从之也轻从:_ (2)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3) 【甲】【乙】两文在观点及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试结合两文作简要分析。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5分)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今年十大流行语,“躺平”列入其中。解释为:“躺平”本指平卧,引申指休息。如今不少人口头挂着的“躺平”多指一种“不作为”“不反

19、抗”“不努力”的生活态度,以此为生活理念的群体即“躺平族”,面对各种压力选择“一躺了之”。其实,许多喊出“躺平”的年轻人,并非真正“躺平”,他们只是在用自嘲的方式反抗当今巨大的生活压力、高度“内卷”竞争。应该讲,这样的解释,顾及两方面,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微语录: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每个人都可以努力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一位作家也说过:“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此言甚是。非常努力,非常勤奋,学习就能得心应手,劲头十足,并能实现良性循环。请根据上述材料,以“防止躺平”为主要内容,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提示和要求(1)自拟标题,自选文体。(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

20、份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答案和解析1.【答案】【小题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小题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解析】(1)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注意“涯”“沧”“赢”的书写) (2)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注意“庐”“蜀”“璧”的书写)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

21、充。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2.【答案】【小题1】qng,躁,ch,玷【小题2】B【小题3】儒林外史,王冕,匡超人【小题4】略【解析】答案: (1)qng 躁 ch 玷 (2)B (3)儒林外史 王冕 匡超人 (4)示例1: 王冕。他是一个不畏权贵、稚嫩有孝心的人。王冕是一个有才华而厌恶官场的人,通过王冕的故事,反映了作者本人对于现实中那些通过读书科举当了官的老爷们的鄙视和排斥。 示例2:匡超人。他是一个忘恩负义、虚伪和贪婪的人。作者通过匡超人这样一个农家子弟堕落的全过程,揭露了恶浊势利的

22、社会、牢笼士子的八股取士的罪恶本质。(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亲家”中的“亲”读作“qng”,“暴zo”写作“暴躁”,“处分”中的“处”读作“ch”,“官场之din”写作“官场之玷”。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根据“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的提示,第一空选“既”;根据“便是赏罚不明了”的提示,第二空选“若”恰当;根据“知己面前”的提示,第三空选“因”恰当。 故选:B。 (3)本题考查名著常识。阅读甲文段内容可知,甲文出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王冕画荷一节,A是王冕;乙文段出自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一回,B是匡超人。 (4)本题考查人物评价。甲文段中王冕因不愿结交官绅,又

23、恐受害,遂远走山东,但是有对老母亲放心不下,可知他是一个不畏权贵、稚嫩有孝心的人。王冕是一个有才华而厌恶官场的人,通过王冕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中那些通过读书科举当了官的老爷们的鄙视和排斥。乙文段中,潘三哥有恩于匡超人,曾帮他娶妻生子,安家置业,补贴亏空,但潘三哥深陷牢狱时,匡超人却找借口拒绝探视,如“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可见匡超人的忘恩负义、虚伪和贪婪。作者通过匡超人这样一个农家子弟堕落的全过程,揭露了恶浊势利的社会、牢笼士子的八股取士的罪恶本质。综合读写

24、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3.【答案】【小题1】把“震动状态”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把“制造”改为“营造”,“亲爱的读者”顶格写【小题2】略【解析】答案: (1)把“震动状态”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把“制造”改为“营造”;“亲爱的读者”顶格写。 (2)示例:您先打开软件,搜索“图书馆”公众号,然后进入“微服务大厅”,再进入图书馆首页,如果您有读者证,就点击“读者证”按钮,然后选择要借

25、阅的图书,选好之后,您可以选择快递到家或投递到指定点,如果选择快递到家,就根据提示支付邮费并添加地址;如果选择投递到指定点,您在两小时内凭读者证或取书码到指定点取书了。如果您还没有读者证,在您进入图书馆首页后选择“微信办证”,然后根据提示办理电子证,办好电子证后再进行前面说过的选择图书和快递业务即可。(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病句修改和应用文格式。 “请将手机调为静音或震动状态”是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后面应该用逗号。 “制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图书借阅环境”中的“制造”和“环境”搭配不当,应该把“制造”改为“营造”。 “亲爱的读者”是称呼,应该顶格写。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根据图片内容,注意说明

26、顺序,语句流畅即可。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4.【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找出文中母亲做的事情,用简洁的语句进行概括。根据第段母亲的离去,第段母亲的经历,第段母亲对母亲离去原因的推测,进行概括即可。结合“母亲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亲手做一锅红烧肉炖白菜豆腐粉条,看着里屋外间团团围坐在整整三张大圆桌旁的她的儿女们及儿女们的儿女们,她怎

27、么就忍心去了呢”,概括为:养育子女,付出所有;结合“她可以放心地去了,去会见她相生相伴了七十余年的爱人一我们的父亲。去把她一生的喜忧恨爱之情,十七年的别夫相思之意,美美地相倾相诉。看那云层后面的影子,竟是大步连天,急不可待的了。是的,那云层深处,有着另一个灵魂在等她,那是离我们而去十七年的父亲,母亲是轻松的,快乐的,一如七十年前坐花轿上路般的轻松,快乐”,概括为:与丈夫恩爱相伴几十年;结合“她可以告诉父亲,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再也不用了;看着我们个个衣着时尚,皮鞋锃亮,天天像过大年一样,她可以告诉父亲,再也不用在腊月里的晚上,一个纳底,一个做帮,缝洗浆补,直忙到大年三十才能个个穿止新衣新鞋”,

28、概括为:为家庭操劳,任劳任怨;结合“此时的母亲,肯定笑得比那时更暖,更轻松”,概括为:辛劳一生,轻松离去。 (2)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语境。由下文“母亲的双肩所承受的重,是我们几代人都承受不了的”可知,“更重”指母亲为家庭付出了太多;由“她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可知,“轻”既有“我”内心觉得“轻松”之意,觉得母亲终于可以解脱操劳放下一切,又有对母亲的祝福祈祷之意,希望母亲离世能轻松快乐。 (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考虑其作用。把天边的云看作去世母亲的灵魂,把云的离去看作母亲不愿遮挡子孙的阳光,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情,同时把云看作母

29、亲的灵魂,觉得母亲还没有离去,也是对母亲离世的自我安慰。该句出现在开头和结尾,结构上,首尾照应,云是母亲的灵魂的内容贯穿文章,也充当了文章的线索。 (4)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原句是比喻句,由三个句子组成。仿句也要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母亲比作一个物体,说出其最后结局,还要做到情感上是对母亲的赞美,字数尽量和原句相等。 答案: (1)养育子女,付出所有;与丈夫恩爱相伴几十年;为家庭操劳,任劳任怨;辛劳一生,轻松离去。 (2)母亲为家庭付出了太多;母亲离世,“我们”内心无比沉重。 解脱操劳,放下一切;母亲可以快乐、轻松地离开。 (3)手法上:运用比喻或象征,把母亲的灵魂比作天边一抹云,把对母亲的深

30、厚情感寄托在一抹云上;结构上:是全文的线索,形成首尾照应;内容上:借对“一抹云”的描摹,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突然离世,心中伤痛和遗憾到自我安慰的过程。 (4)示例:母亲是儿女心灵的港湾,倾尽爱护,最后变成一阵清风。母亲是父亲得力的臂膀,竭尽全力,最后幻为一团雾霭。【小题2】【小题3】【小题4】【解析】选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母亲离开“我们”,“我”觉得母亲的灵魂飘忽在天边云端;第二部分回忆母亲的一生;第三部分写“我”觉得母亲唯恐遮住了暖暖的阳光,就匆匆地走了。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

31、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5.【答案】【小题1】B【小题2】【小题3】【小题4】【解析】(1)ACD.正确; B.有误,结合“实际上说的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主观能动性的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美观”可知,“即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反应”与原文不符。 故选:B。 (2)结合“中华民族历来把美的教育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从古至今,美育不仅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在历史积淀中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文化思维特征,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行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可知,首先介绍了中华民族

32、历来重视美育,将其视为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结合“美育是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既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可知,接着阐述了什么是美育;结合“在今天看来,我们提倡美育,实际就是让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应有功能,使人从审美感受中获得解放,通过审美提升自我,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知,然后说明提倡美育的重要作用;结合“例如,以高校博物馆为载体的美育实践,既可以让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感受中华民族艺术之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又可以帮助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学生完整人格,提升整体素养,进

33、而使其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可知,最后举例高校博物馆为载体的美育实践,进一步论述美育的重要性。 (3)结合材料四中画线句子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冬奥会场馆和敦煌壁画的事例,真实具体地论述“年轻人通过认识和理解中华大地上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形成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材料的说服力。 (4)结合“在今天看来,我们提倡美育,实际就是让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应有功能,使人从审美感受中获得解放,通过审美提升自我,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提出建议:提高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加强对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教育,让青少年知道如何欣赏和创

34、造美。结合“现代社会,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青少年的消费观、文化观、道德观甚至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审美的世俗化、物化容易产生病态畸形的审美趣味”可知,加强对虚假艺术、低俗媚俗等有害审美趣味的警示教育,让青少年认识到这些东西的危害性,避免被误导、污染思想。结合“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学传统中,古代先贤们将优秀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融入美学的内容与形式之中,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感染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可知,引导青少年关注正能量的艺术作品,如传统文化、经典音乐等,增强审美自信和美感度,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答案: (1)B (2)材料一首先介绍了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美育,将其视为民族发展的重要

35、基石。接着阐述了什么是美育。然后说明提倡美育的重要作用。最后举例高校博物馆为载体的美育实践,进一步论述美育的重要性。 (3)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真实具体地论述“年轻人通过认识和理解中华大地上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形成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材料的说服力。 (4)提高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加强对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教育,让青少年知道如何欣赏和创造美。 加强对虚假艺术、低俗媚俗等有害审美趣味的警示教育,让青少年认识到这些东西的危害性,避免被误导、污染思想。 引导青少年关注正能量的艺术作品,如传统文化、经典音乐等,增强审美自信和美感度,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材

36、料一说明提倡美育的重要作用;材料二说明美不是美的具体事物,美是理念,是美的具体事物所以美的原因;材料三说明审美教育应鼓励引导青少年在饮食起居、服饰妆容、乐舞书画、游学娱乐、礼尚往来、民俗节会等日常生活中感受美、认识美,提升对美的鉴赏力、领悟力,培育健康的审美趣味;材料四说明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不妨从教育引导年轻人热爱艺术开始。第一题考查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第二题考查分析行文思路;第三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第四题考查对内容的归纳总结。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必须熟知初中阶段所学议论文中常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真实具体,说服力强;道理论证: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

37、俗易懂;对比论证:正误分明,突出论点。6.【答案】【小题1】舍弃,放弃。,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侍奉。,服从。【小题2】略【小题3】略【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舍弃,放弃。 句意: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意:一定要让他们的收成上能够敬养父母。事,侍奉。 句意:他们就会容易服从国君的统治了。从,服从。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重点词:固,巩固;以,凭借;威,威慑;利,锋利。句意: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重点词:则,那么;盍,为什么;反,同“返”,返回。句意: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

38、回到根本上来呢?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从内容上看,两文都使用了道理论证。作用: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道理论证如果引用名言,则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甲】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乙】文章论述了“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道理,阐明了自己的治国之道,强调了“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答案: (1)舍弃,放弃。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39、立性。 侍奉。 服从。 (2)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3)道理论证。作用: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道理论证如果引用名言,则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甲】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乙】文章论述了“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道理,阐明了自己的治国之道,强调了“以民为本”的重要性。译文: 甲: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40、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

41、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 因此开明的国君在为百姓设置田地等固定产业时,一定要让他们的收成上能够敬养父母、下能够养活妻子儿女。丰年里能长年吃饱穿暖,灾年里能不被饿死。然后教导他们学好行善,他们就会容易服从国君的统治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42、。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

43、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7.【答案】拒绝躺平,比肩奋斗 拒绝躺平,比肩奋斗,应怀有刻苦精神。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红军长征,即使面对天寒地冻也仍然坚持向前冲,只因心中的信念以及刻苦精神的支撑。又如为人民谋幸福的村支书毛相林,带领全村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打通通向致富的天路,即使面临着资金不足,他们仍旧坚持向前。“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这是科研航天员所说的话。古有“挑灯读书、破壁偷光,今有“红旗渠精神”,无不反映了刻苦、奋斗。因为,拒绝躺平,比肩奋斗,就要怀有刻苦精神。 拒绝躺平,比肩奋斗,应怀有奉献精神。 “奉献

44、的人生才有价值”。正如春草递芳香的快递小哥汪涌,在疫情期间为医护人员接送服务,无私地把“小我”奉献到“大我”之中。又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不是在试验,就是在去实验田的路上。成功地研制出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饥饿问题,还教其他国家种植,为全球粮食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又如“七一题章”获得者张桂梅,甘愿倾家荡产也要建所女子高中,改变大山女孩的命运因此,拒绝躺平,比肩奋斗,应该怀有奉献精神。 拒绝躺平,比肩奋斗,应怀有爱国之心。 “爱是人心唯一的向导”。在新冠疫情肆虐时,总有一群人,跑在我们面前,用生命铸起铜墙铁臂,保护人民、保卫祖国。正如为核潜艇核事业奉献一生的彭士禄,一生只干两件事,把

45、核弹送上了“天”,把核潜艇送下了“水”,不仅提升了我国综合国力,而且还提升了国际地位。因此,拒绝躺平,比肩奋斗,需要怀有爱国之心。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理应拒绝躺平,比肩奋斗!【解析】这是一道话题作文。要求围绕“躺平”这一话题,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情感,发表见解。“躺平”,网络流行词,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据材料,可以将论点确立为劳逸结合、奋斗也需要休息或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奋斗等。写成议论文,先确定一个正确而明晰的中心论点,如“躺平”是为了更好地奋斗,然后,围绕中心论点选取名人名言(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劳逸结合;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等)和典型事例(如杜甫借酒劳逸结合、古代假期最早叫“休沐”,古代西汉时期就确立了休假制度等),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结构上,应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来安排。还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自己“躺平”的一件事,表达自己的感悟。文章以“拒绝躺平,比肩奋斗”为中心论点进行论述,主要从“拒绝躺平,就要时刻怀有刻苦精神”“拒绝躺平,比肩奋斗,应该怀有奉献精神”“拒绝躺平,比肩奋斗,应该怀有爱国之心”三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深化论点,总结全文。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据充分有力,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第二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