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127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9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从文学经典切入,以文学的内容、文学的手段、文学的姿态,通过阅读鉴赏,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无疑是开展美育的有效方式。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使人们在阅读文学经典、感受语言艺术的同时,能够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对“艺”之美育方式及人格塑造

2、最为简约的表达。对“游于艺”之“游”,朱熹以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钱穆以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均在强调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阅读文学经典,沉浸其间,从容品读,自然有潜移默化的心灵滋润。通过文学经典再度领悟、感受多种艺术形式之美,也早已为古今中外文学家、美学家所关注。谈论美育,人们时常会直接对应于“艺术教育”。论及艺术教育,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一门技巧,并将其理解为学一门“技术”,比如弹琴、绘画、跳舞、写字。然而,正如艺术大家们所认为的,艺术教育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可以撷取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内容,在艺术的

3、感受、体悟中领会各类艺术的美好境界,得到审美教育,而且这样的优质资源俯拾即是。比如,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乐舞诗、体育诗,画、诗、书、舞、琴、棋之美往往相互辉映,欣赏者在阅读一首小诗时,也能有如临其境之美感。文学经典通过对“艺术”的书写,将语言艺术与某一类具体“艺术形式”交织融合,使其具备了多重审美功能。由此所生发的美育,适应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接班人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将“美育”置于“五育”之一。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观念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

4、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文学经典阅读开始,将蕴藏于文学经典中的“艺术”教育元素加以发掘、阐释,引导广大读者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品读,汲取多重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从心灵滋润的角度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总之,我们要善于从文学经典尤其是古典文学中发掘艺术教育素材,在多重教育维度中潜移默化,推进审美教育,建构诗意人生。(摘编自杨晓霭从文学经典中探寻“人文”之美)材料二: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一些需重视解决

5、的问题。首先,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从升学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导致兴趣班缺少兴趣,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仅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其次,现代消费社会讲求消费体验,追求感官的瞬时刺激,针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文化生产受资本逻辑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忽视甚至有意逃避美育的社会责任和功能,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加之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使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与民族文化趣味涵育和文化精神培养这些美育目标相悖离。当下美育还

6、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社会普遍存在追求洋化、宣扬西化的风习,从建筑、服饰到家居摆设,从社会审美风尚到个人审美趣味,都向着西方的标准看齐,在艺术教育科目的选择、审美理念的运用等方面,西方艺术与审美仍占据相当的优势。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审美经验,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审美传统,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以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1.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阅读文学经典,领略其间各类艺术美,可以直接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与创造等意识与能力。B. 让人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这是蕴藏在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的价值。C. 美育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上,其作用不可或缺。D. 文化生产受利益驱动迎合庸俗趣味,传媒推波助澜,导致文化消费脱离美育的正常轨道。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则材料在论述中都谈及了艺术教育,并分析其危害,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B. 如果文学经典中的艺术教育元素未经发掘、阐释,文学经典的美育功能也难以实现。C

8、. 艺术教育并不排斥培养艺术技能,但艺术教育若仅着眼于此则无异于舍本逐末。D. 要纠正美育西化的倾向,需要重视我们民族的审美传统,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一项是( )A.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B.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C.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D.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4. 喜欢阅读文学经典的人往往能够在阅读中获得多重审美愉悦,而具有绘画、弹奏等艺术技艺的人却不一定会审美。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5. 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二谈谈

9、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沈从文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溯,一定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自土中茁起。辰河是沅水支流,在辰溪县城北岸和沅水汇流。吕家坪离辰溪县约一百四十里,算得是辰河中部

10、一个腰站。既然是个小小水码头,情形也就和其他码头差不多,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煤油、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多得把船只停靠在这个地方上“覆查税”。既有省里委派来的收税官吏在此落脚,上下行船只停泊多,因此村镇相当大,市面相当繁荣。吕家坪虽俨然一个小商埠,但隔河临近数里,几个小村落中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萝卜溪是吕家坪附近一个较富足的村子。萝卜

11、溪人以种瓜种菜种橘子为业,村中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片不大不小的橘园,就中橘园既广大,家道又殷实,在当地首屈一指的,应分得数滕长顺。滕长顺原来同本地许多人一样,年青时两手空空的,在人家船上做短程水手,吃水上饭。因为年纪青,手脚灵便,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增大了船只,先是作水手,后来掌舵把子,再后来且作了大船主。成家讨媳妇,两夫妇强健麻俐的四只手不断的作,积下的钱便越来越多。这个人于是记起两句老话:“人要落脚,树要生根。”两夫妇商量了一阵,又问卜打卦了几回,才决心在萝卜溪落脚,买了一块橘园,一栋房子。当家的依然还在沅水流域弄船,妇人就带孩子留在家里管理田园,养猪养鸡。自从民国以来

12、,二十年中沅水流域不知经过几十次大小内战,许多人的水上事业,在内战时被拉船、封船、派捐、捉伕,全毁了。世界老在变,这个人却一面由于气运,一面由于才能,在种种变故里,不特发了家,而且发了人。妇人为他一共养了两个男孩、三个女孩,到现在,孩子已长大成人。这一家人都俨然无宗教信仰,但观音生日、财神生日、药王生日,以及一切传说中的神佛生日,却从俗敬香或吃斋,出份子给当地办会首事人。一切农村社会传统的节会与禁忌,都遵守奉行,十分虔敬。正月里出行,必选个良辰吉日。惊蛰节,必从俗做荞粑吃。寒食清明必上坟。端午必包裹粽子,门户上悬一束蒲艾,于五月五日午时造五毒八宝膏药,配六一散、痧药。全家喝过雄黄酒后,便换好了

13、新衣服,上吕家坪去看赛船。七月中元节,作佛事有盂兰盆会,必为亡人祖宗远亲近戚焚烧纸钱,用锡箔折金银锞子,且作荷花灯放到河中漂去。八月敬月亮,一家人团聚赏月。九月重阳登高,必用紫芽姜焖鸭子野餐。冬天冬蛰,在门限边用石灰撒成弓形,射杀百虫。总之,凡事从俗,并遵照书上所有办理,毫不苟且,从应有情景中,一家人得到节日的解放欢乐和忌日的严肃心境。然而这小地方正如别的世界一样,正常的如粮赋、粮赋附加捐、保安附加捐,不定期而照例无可避免的如驻防军借款、派粮、派捐、派夫役,总而言之,世界既然老在变,变来变去,轮到乡下人还只是出钱。明白世界在变,且用气运来解释这在变动中临到本人必然的忧患,另外还有一个人。这个人

14、就是在枫木坳上坐坳守祠堂的老水手。这个人的身世如一个故事,命运恰与陆地生根的滕长顺两相对照。对于这个人,老同乡一望而知这十余年来在外面生活是不甚得意的。头发业已花白,一只手似乎扭坏了,面貌萎悴,背上的包袱小小的。滕长顺原来和他同样驾船吃水上饭,现在看看这个远房老宗兄铩羽回来,象是已经倦于风浪,人既无儿无女,无可依靠,年纪又将近六十,因此向他提议:“老大爷,我看你做水鸭子也实在够累了,年纪不少了,倒不如歇下来,爽性到我家里去住,粗茶淡饭总有一口。”老水手眯着小眼睛看定了长顺,摇摇那只扭坏了的臂膊,叹一口气,笑将起来。当天就背了那个小小包袱,和长顺回到萝卜溪的橘子园。当地姓滕宗族多,一起了家,总得

15、把一部分花在祠堂庙宇方面去,为祖宗增光,儿孙积福,并表扬个人手足勤俭的榜样。其时有个开油坊起家的滕姓寡妇,出了一笔钱,把整个枫树坳山头空地买来,在坳上造了座祠堂。祠堂造好后要个年纪大的看守,长顺为老水手说了句好话,因此这老水手就成了枫树坳上坐坳守祠堂人。(摘编自沈从文长河)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善于捕捉颜色气味来描写自然景观。写橘子“丹朱明黄”,橘花“香馥醉人”,寥寥几笔绘出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B. 小说提到两千年前被逐而经过此地的屈原,既是在强调此地悠久的历史,又是在借屈原的不幸命运,暗示小说的悲剧结局。C. 小说中覆查税、粮赋、派捐、派

16、夫役等赋税征役名目众多,反映了特定时代湘西地区的反动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D. 作者歌颂传统湘西社会朴实、勤劳、和平的人情美,却又担忧这美好的一切终将在时代巨变的冲击下消失无踪。7. 以乡土中国的社会学角度解读本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差序格局社会中,人们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过路人在村里摘橘子吃不必花钱,但到镇上要吃橘子只能买卖。B. 乡土社会中人们依附土地为生,与土地密不可分。所以长顺做水上生意攒下家财后,必要买田地落脚,安家立业。C. 乡土社会中人们自觉遵循传统,因而长顺一家虽无宗教信仰,却虔敬谨严地奉行一年中所有时令节日的习俗规定。D. 人情网络中的熟人之间讲交情,

17、互帮助。老水手飘零半生回乡,长顺不仅请他住进自己家,后又推荐他做守祠人。8. 沈从文曾自述长河是“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请结合文本分析何为“常”与“变”。9. 与边城一样,长河也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散文化小说。请结合文本赏析这一艺术特色。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选自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文本二: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自古宦者乱

18、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

19、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B. 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患也C. 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

20、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D. 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指尚书,意为“上古之书”,与诗经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B. 用事,指封建统治者当权执政或官员担当职责,与其意义和用法相近的有“视事”“当国”。C. 忍,此处意为“毒辣、狠心”,与鸿门宴中“君王为人不忍”中的“忍”字意义相同。D. 恃,意为“依赖、依靠”,与成语“恃才傲物”“恃才矜己”中的“恃”字意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修擅

21、长写史论,文本二以宦官制度给国家带来危害立论,逐层剖析宦者祸国的行径,夹叙夹议,分析详尽。B. 欧阳修认为宦者之祸更甚,是因为宦官终日随侍国君,关系日渐亲密,国君日益疏远忠臣,而重用宦官理政。C. 有时国君发觉宦官危害已深,想要铲除祸患,却或因操之过急而被宦官挟持成为人质,或使奸雄们借机生事。D. 唐昭宗亲近宦者,远离贤士,当他开始悔悟时,却为时已晚,因为此时宦官已经形成自己的势力,难以根除。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2)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14. 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和五

22、代史宦者传论中都提到君主如果治国不当,就会有“身死国灭”的危害。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明君治国的做法。(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临江仙梅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访妙玉乞红梅贾宝玉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注】选自红楼梦第五十回。15. 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首诗歌都提及梅花的花色和花香,但两首诗歌中的梅花形象有所不同。B

23、. 临江仙梅以梅花的玉瘦衬托红杏的憨肥,鲜明生动,凸显春意盎然。C. 访妙玉乞红梅用嫦娥喻妙玉,突出了自称“槛外人”的妙玉的超凡脱俗。D. 妙玉虽然惯常特立独行,但却没有拒绝踏雪寻梅的宝玉,终以梅花相赠。16. 这两首诗歌同是写梅,却流露出作者不同心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两句用清新隽永语言,细致贴切地描绘出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手法,阐明诚心诚意待人和傲视别人的不同结果的两句是“_,_”。(3)古诗词中有这样一种意境:天地辽阔,无边无际的江面上,唯有一只小舟。这小舟正是

24、诗人人格的写照,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体现了自然的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和生活智慧。自然客观规律的共同性,也使其具有了国际的普遍性和传播性。在现代社会高速的发展过程中,二十四节气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承载的是深厚的对生命的体验和历史积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充盈其间,发挥了丰富的应用功能和社会作用,是永恒的生活美学和精神智慧的集中体现。2000多年来,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登封市文化馆馆长闫松涛认为

25、,二十四节气已不单单是对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记录,更包含着中国人讲求阴阳平衡、左右兼顾的处世哲学和世界观。中国古人将四季变化产生的自然现象通过物候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浪漫哲学的体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围绕“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倒计时短片,用“中国式浪漫”美学惊叹了世界。倒计时从“雨水”开始,节气流转,到“立春”落定,并融合古诗词、古谚语,这样 的倒计时设计,不仅巧妙地呼应了第二十四届冬奥会,更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 ,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让网友惊呼“每一帧都是壁纸”,将“中国式浪漫”传递给全世界,让全世界领略了这一中国古老历法的独特文化魅力。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

26、语。19. 请调整画横线部分的语句,使其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酒令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酒文化中一朵别有风姿的奇葩。好的酒令既能令人赏心悦目, 。明朝国子监祭酒陈询因得罪权贵被贬谪,饯别时与朋友行令言:“矗字三个直,黑出字成黜,直直直,焉往而不三黜。”飞花令是我国古代的酒令游戏之一。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若行令人都是高手,还要增加难度, ,如第一人说“花开堪折直须折”,“花”在第一字,第二人说“落花人独立”,“

27、花”在第二字,第三人说“感时花溅泪”,“花”在第三字以此类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飞花令骤然沉寂,直到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专家团队对这一古老的文化品种进行改造,让其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土壤,飞花令才如天女散花一般地回归,带给人们“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惊艳感受。为了让全民都“玩得起”,专家团队还设法降低了飞花令的难度门槛;而为了满足比赛的难度分级要求,专家团队大胆创新, ,即单字飞花令、双字飞花令、超级飞花令。新式飞花令深受人们喜爱,已成为当下大众喜闻乐见的诗词游戏。21. 下列选项中的“玩”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玩花招B. 玩忽职守C. 玩棒球D. 玩味22. 请在

28、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小林漫画”作品,有改动)请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从文学经典切入,以文学的内容、文学的手段、文学的姿态,通过阅读鉴赏,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无疑是开展美育的有效方式。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

29、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使人们在阅读文学经典、感受语言艺术的同时,能够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对“艺”之美育方式及人格塑造最为简约的表达。对“游于艺”之“游”,朱熹以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钱穆以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均在强调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阅读文学经典,沉浸其间,从容品读,自然有潜移默化的心灵滋润。通过文学经典再度领悟、感受多种艺术形式之美,也早已为古今中外文学家、美学

30、家所关注。谈论美育,人们时常会直接对应于“艺术教育”。论及艺术教育,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一门技巧,并将其理解为学一门“技术”,比如弹琴、绘画、跳舞、写字。然而,正如艺术大家们所认为的,艺术教育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可以撷取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内容,在艺术的感受、体悟中领会各类艺术的美好境界,得到审美教育,而且这样的优质资源俯拾即是。比如,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乐舞诗、体育诗,画、诗、书、舞、琴、棋之美往往相互辉映,欣赏者在阅读一首小诗时,也能有如临其境之美感。文学经典通过对“艺术”的书写,将语言艺术与某一类具体“艺术形式”交织融

31、合,使其具备了多重审美功能。由此所生发的美育,适应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接班人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将“美育”置于“五育”之一。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观念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文学经典阅读开始,将蕴藏于文学经典中的“艺术”教育元素加以发掘、阐释,引导广大读者通过

32、对文学经典的品读,汲取多重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从心灵滋润的角度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总之,我们要善于从文学经典尤其是古典文学中发掘艺术教育素材,在多重教育维度中潜移默化,推进审美教育,建构诗意人生。(摘编自杨晓霭从文学经典中探寻“人文”之美)材料二: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一些需重视解决的问题。首先,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从升学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导致兴趣班缺少兴趣,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仅有功利而失去了

33、美感。其次,现代消费社会讲求消费体验,追求感官的瞬时刺激,针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文化生产受资本逻辑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忽视甚至有意逃避美育的社会责任和功能,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加之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使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与民族文化趣味涵育和文化精神培养这些美育目标相悖离。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社会普遍存在追求洋化、宣扬西化的风习,从建筑、服饰到家居摆设,从社会审美风尚到个人审美趣味,都向着西方的标准看齐,在艺术教育科目的选择、审美理念的运用等方面,西方艺术与审美仍占据相当的优势。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审美经

34、验,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审美传统,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以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阅读文学经典,领略其间各类艺术美,可以直接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与创造等意识与能力。B. 让人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这是蕴藏在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的价值。C. 美育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35、展的人才上,其作用不可或缺。D. 文化生产受利益驱动迎合庸俗趣味,传媒推波助澜,导致文化消费脱离美育的正常轨道。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则材料在论述中都谈及了艺术教育,并分析其危害,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B. 如果文学经典中的艺术教育元素未经发掘、阐释,文学经典的美育功能也难以实现。C. 艺术教育并不排斥培养艺术技能,但艺术教育若仅着眼于此则无异于舍本逐末。D. 要纠正美育西化的倾向,需要重视我们民族的审美传统,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B.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

36、笑。C.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D.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4. 喜欢阅读文学经典的人往往能够在阅读中获得多重审美愉悦,而具有绘画、弹奏等艺术技艺的人却不一定会审美。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5. 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A 2. A 3. D 4. 文学经典中包蕴不同艺术形式,阅读者往往能从中汲取多重艺术素养,获得多重审美愉悦。有些人把学艺术当作掌握一门技艺,忽视了自身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育,所以会绘画、弹奏的人不一定会审美。 5. 要重视传承民族文化,避免只重培养技巧

37、而轻视文化传承。要注重涵育民族文化趣味,培养文化精神,避免一味迎合感官刺激体验。要坚持传承民族审美传统,避免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可以直接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与创造等意识与能力”错误。由原文“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可知,原文说的是“间接途径”,可见不是“直接提高”。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两则材料在论述中都并分析其危害,纠正了人们的错

38、误认识”错误。材料一没有谈及艺术教育的危害,也没有纠正人们的错误认识。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使人们在阅读文学经典、感受语言艺术的同时,能够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文学经典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A.属于从文学经典中领略音乐之美;B.属于从文学经典中领略音乐之美;C.属于从文学经

39、典中领略建筑之美;D.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感叹英雄人物总是历史的匆匆过客,没有为鉴赏者提供各类艺术之美,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使人们在阅读文学经典、感受语言艺术的同时,能够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可知,文学经典中包蕴不同艺术形式,阅读者往往能从中汲取多重艺术素养,获得多重审美愉悦。结合“谈论美育,人们时常会直接对应于艺术

40、教育。论及艺术教育,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一门技巧,并将其理解为学一门技术,比如弹琴、绘画、跳舞、写字。然而,正如艺术大家们所认为的,艺术教育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具有绘画、弹奏等艺术技艺的人却不一定会审美”可知,有些人把学艺术当作掌握一门技艺,忽视了自身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育,所以会绘画、弹奏的人不一定会审美。【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材料“首先,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从升学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却很少从培

41、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导致兴趣班缺少兴趣,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仅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可知,要重视传承民族文化,避免只重培养技巧而轻视文化传承。结合“其次,现代消费社会讲求消费体验,追求感官的瞬时刺激,针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文化生产受资本逻辑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忽视甚至有意逃避美育的社会责任和功能,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加之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使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与民族文化趣味涵育和文化精神培养这些美育目标相悖离”可知,要注重涵育民族文化趣味,培养文化精神,避免一味迎合感官刺激体验。结合“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社

42、会普遍存在追求洋化、宣扬西化的风习,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审美经验,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审美传统,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以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可知,要坚持传承民族审美传统,避免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沈从文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

43、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溯,一定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自土中茁起。辰河是沅水支流,在辰溪县城北岸和沅水汇流。吕家坪离辰溪县约一百四十里,算得是辰河中部一个腰站。既然是个小小水码头,情形也就和其他码头差不多,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煤油、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多得把船只停靠在这个地方

44、上“覆查税”。既有省里委派来的收税官吏在此落脚,上下行船只停泊多,因此村镇相当大,市面相当繁荣。吕家坪虽俨然一个小商埠,但隔河临近数里,几个小村落中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萝卜溪是吕家坪附近一个较富足的村子。萝卜溪人以种瓜种菜种橘子为业,村中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片不大不小的橘园,就中橘园既广大,家道又殷实,在当地首屈一指的,应分得数滕长顺。滕长顺原来同本地许多人一样,年青时两手空

45、空的,在人家船上做短程水手,吃水上饭。因为年纪青,手脚灵便,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增大了船只,先是作水手,后来掌舵把子,再后来且作了大船主。成家讨媳妇,两夫妇强健麻俐的四只手不断的作,积下的钱便越来越多。这个人于是记起两句老话:“人要落脚,树要生根。”两夫妇商量了一阵,又问卜打卦了几回,才决心在萝卜溪落脚,买了一块橘园,一栋房子。当家的依然还在沅水流域弄船,妇人就带孩子留在家里管理田园,养猪养鸡。自从民国以来,二十年中沅水流域不知经过几十次大小内战,许多人的水上事业,在内战时被拉船、封船、派捐、捉伕,全毁了。世界老在变,这个人却一面由于气运,一面由于才能,在种种变故里,不特

46、发了家,而且发了人。妇人为他一共养了两个男孩、三个女孩,到现在,孩子已长大成人。这一家人都俨然无宗教信仰,但观音生日、财神生日、药王生日,以及一切传说中的神佛生日,却从俗敬香或吃斋,出份子给当地办会首事人。一切农村社会传统的节会与禁忌,都遵守奉行,十分虔敬。正月里出行,必选个良辰吉日。惊蛰节,必从俗做荞粑吃。寒食清明必上坟。端午必包裹粽子,门户上悬一束蒲艾,于五月五日午时造五毒八宝膏药,配六一散、痧药。全家喝过雄黄酒后,便换好了新衣服,上吕家坪去看赛船。七月中元节,作佛事有盂兰盆会,必为亡人祖宗远亲近戚焚烧纸钱,用锡箔折金银锞子,且作荷花灯放到河中漂去。八月敬月亮,一家人团聚赏月。九月重阳登高

47、,必用紫芽姜焖鸭子野餐。冬天冬蛰,在门限边用石灰撒成弓形,射杀百虫。总之,凡事从俗,并遵照书上所有办理,毫不苟且,从应有情景中,一家人得到节日的解放欢乐和忌日的严肃心境。然而这小地方正如别的世界一样,正常的如粮赋、粮赋附加捐、保安附加捐,不定期而照例无可避免的如驻防军借款、派粮、派捐、派夫役,总而言之,世界既然老在变,变来变去,轮到乡下人还只是出钱。明白世界在变,且用气运来解释这在变动中临到本人必然的忧患,另外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在枫木坳上坐坳守祠堂的老水手。这个人的身世如一个故事,命运恰与陆地生根的滕长顺两相对照。对于这个人,老同乡一望而知这十余年来在外面生活是不甚得意的。头发业已花白,一只手似乎扭坏了,面貌萎悴,背上的包袱小小的。滕长顺原来和他同样驾船吃水上饭,现在看看这个远房老宗兄铩羽回来,象是已经倦于风浪,人既无儿无女,无可依靠,年纪又将近六十,因此向他提议:“老大爷,我看你做水鸭子也实在够累了,年纪不少了,倒不如歇下来,爽性到我家里去住,粗茶淡饭总有一口。”老水手眯着小眼睛看定了长顺,摇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二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