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津市宁河区中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1177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天津市宁河区中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3年天津市宁河区中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3年天津市宁河区中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3年天津市宁河区中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天津市宁河区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7分。1-3小题,6-8小题,每题2分;4-5小题,9-11小题,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折本(sh) 愧赧(nn) 歇斯底里(xi)B. 哀悼(dio) 别扭(bi) 四支僵劲(jn)C. 掺杂(chn) 牡蛎(d) 千钧之力(jn)D. 官讳(hu) 啄食(zu) 抽丝剥茧(b)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正式投产,这着我国海洋油气装备行业智能化转型实现重大突破。据了解,“智能工厂”的核心包

2、括三大智能生产中心、七大辅助车间和八大总装工位。A. 首座标志设施B. 首项标致设备C. 首座标志设备D. 首项标致设施3. 下面一段话有语病的一句是( )人世间的热播,再一次有力证明了文学与影视的亲密关系。文学与影视是一种相互区分、相互激励而又相互启发、相互成全,最终相互增强和放大。从文学到影视,标志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创造与接受的广阔空间。文学和影视一起走进广大人民群众心里,是一代代文学人和影视人共同的努力方向。A. 第句B. 第句C. 第句D. 第句4. 填入方框内的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风华正茂的你是选择躺平还是奋斗大国之崛起呼唤青春之力量。青年一代要

3、坚定理想信念,有责任,敢担当,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时代洪流中勇立潮头、建功立业。A. , ? 。B. “ ” , , ?C. ; ? 。D. “ ” ; , ?5. 下面对杜甫的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A. 开篇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出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B. 第四句中的“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C. 五、六句中“荡胸”和“决眦”将诗人目不转睛、极目远望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D. 七、八句表现诗人登临泰山绝顶的决心和豪迈气概,是诗人

4、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体现。阅读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一文,回答小题。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李卓尔日前,共青团中央公布了2022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名单。入选的好青年中,有的是长期扎根基层的一线员工,有的是致力于高精尖产业科学研究的技术带头人他们的故事动人心弦、感人至深,成为新时代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激荡起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青春热潮。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共青团员“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带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严格遵纪守法,严格履行团员义务”。广大青年是否崇德向善,不仅关乎人生道路能否走得正、走得远,更关乎整个社会是否风清

5、气正、朝气蓬勃。青年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严守纪律准则至关重要。明大德,铸牢理想信念。坚定的信念,令青春的脚步铿锵执着。当面对生活的压力、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是只关心一己得失,还是在更广阔的天地书写精彩的人生?扎根乡村9年、无悔奉献的85后驻村第一书记谭翊泉,帮助30余名残障人士就业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贾君婷仙这些年轻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作出了表率。青年有信仰,民族有力量,国家才有希望。心怀大德,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在大风大浪面前挺直腰杆、站稳脚跟,在大战大考面前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守公德,强化宗旨意识。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才能以人

6、民为中心、以天下为己任。看几组数据:截至2021年,47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参加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扶贫),数百万名青年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14岁至35岁的注册志愿者已超过 9000 万人他们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严私德,守牢纪律底线。欲事立,须是心立,青年唯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不断修身立德,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辽沈战役纪念馆英烈馆内,悬挂着一面“仁义之师”锦旗。这面锦旗背后有这样的故事:辽沈战役期间,锦州乡间的苹果已经熟了,行军路过的解放军战士虽饥渴难耐,但严守纪律,无论是路过还是借

7、住在老乡家,从来不吃不拿一个苹果。守纪律讲规矩方能不乱方寸。青年向上,未来可期。新时代新征途为青年一代成长搭建了广阔舞台,赋予年轻人无限可能。广大团员青年要自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6. 下列句子中,能够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 坚定的信念,令青春的脚步铿锵执着。B. 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C. 守纪律、讲规矩方能不乱方寸。D. 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7. 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青年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严守纪律准则至关重要。B. 心怀大德,才能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不被大风大浪

8、轻易打倒。C.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力量。D. 青年唯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不断修身立德,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8.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入选“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的人激荡起了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青春热潮。B. 第段画线句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仁义之师”进行论证,使论证更有说服力。C. 结尾号召广大团员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D. 本文的论证结构为总分总,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论证严密,发人深省。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9、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

10、,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顺着B.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C. 处处志之 志:做记号D. 未果,寻病终 寻:寻找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阡陌交通B. 并怡然自乐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 无论魏晋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层次分明清晰,从发现桃花源到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情节引人入胜。B.

11、文章写桃花源中百姓日常生活状态,虽然劳作、服饰与外面的人有很大的不同,但精神状态却都是怡然自乐。C. 文中并没有写渔人“具言所闻”的内容,但从村人“皆叹惋”这三个字,可以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生活相比,差异巨大。D. 文章结尾写渔人虽然“处处志之”,但最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的不可得。“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12. 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1)潮平两岸阔,_。(王湾次北固山下)(2)夕阳西下,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4)大漠孤烟直,_。(王维使至塞上)(5)

12、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6)安得广厦千万间,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白居易卖炭翁一诗中对卖炭翁心理活动描写,在鲜明的对比中,用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卖炭翁的悲惨境遇的诗句是:_,_。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自秦、汉以来,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白石庵之僧舍。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

13、其膏味,以为己有。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节选自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有删改)注释苟简:草率简略。倍蓰(x):概指数倍。蓰,五倍。膏味:甘美的滋味。13.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然学者益以苟简(2)将以遗来者14.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15. 请结合原文分析,李公择读书表现与学者、后生科举之士有哪些不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蒲扇之美一文,回答小题。蒲扇之美陆金美前天,妻子从老家带来一把蒲扇,香

14、蒲编的,圆形,非常精致。看到它,我尘封的记忆顿时被打开,思绪飞到了童年时代。对于蒲扇的印象,应该是在6岁左右的光景。那时我们小孩总喜爱凑热闹,每次村里开群众大会,我们总是跑到会场寻找父母的身影。打谷场上坐着上千人,都头戴草帽、斗笠等五颜六色的遮阳工具,身材矮小的我们在这么多的人中,怎么能够分辨得出谁是父亲,哪是母亲?望眼欲穿的我自有办法,他们手中摇动的蒲扇就是最好的参照物因为我家的蒲扇都是母亲自己编的,其最大的亮点就是蒲扇边沿是用蓝布条缝的花边,蒲扇左上角绣有很好看的荷花。站在人群中用双目四下一扫,父母参会的身影很快就被我找到了,沿着人行道直奔到父母身边。这时母亲会把我揽到怀里,手摇蒲扇,给我

15、扇风,父亲也会递给我一个装开水的瓶子,让我喝点凉开水。此刻,我才发现人们手中摇动的各式蒲扇,是那么的好看,那么的美!“吃了端午粽,扇子才能用。”每到端午时节,母亲就会坐在院子的柳树下,编织蒲扇,我总会在一旁静静地观看。母亲选择编蒲扇的材料要求很高,必须是自己亲自到荡里挑选的蒲草。晾晒时还不能遭雨,这样的蒲草青绿色,有光泽,编织的扇子也好看,扇风时,还带有蒲草的清香。遭过雨的蒲草发黄,有斑点,用这样的蒲草编织的扇子,色沉,扇风时,还有一点儿霉味。晒干的蒲草整齐地摆放在矮凳的旁边,母亲静静地端坐其上,十指开始灵巧而又曼妙地扭动起来,几根长长的蒲草随着那无声的旋律而上下翻腾,不一会儿,带着青绿光泽的

16、蒲扇底子就编好了,随后一圈圈地蒲草从母亲手中向外延伸,很快一个完整圆形的扇面就在母亲手中成型了。接着她用刀把竹片上端劈开,将扇面夹于其中并留出手柄,这样,一把蒲扇就制作完成了。然后,母亲会用碎的布条给扇子边沿缝上美丽的花边,再在蒲扇左或右上角用彩色丝线绣上荷花。蒲扇拿在手中,轻轻一摇,凉风徐来,好不惬意。人们都说济公的蒲扇是神奇的,我们手中的蒲扇也很神奇,蒲扇可扇风纳凉,烈日下行走时把它举过头顶还可做伞遮阳。蒲扇在大人手中还能当风箱用,过去家里烧的是柴草,如果遇上连续下雨天,柴草受潮,就烧不着了。这时,大人拿着一把蒲扇,坐在灶膛前轻轻摇动蒲扇,灶膛里的火苗就会呼呼地燃起来。同样,蒲扇在孩子们的

17、手中还有最大的乐事,上学途中,我们把蒲扇拿在手上,朝半空中飞去,蒲扇像飞碟似的在半空中灵敏地旋转,最后快要落地时再用手接住。也可以平飞,把蒲扇用力甩出,对方伸手接住,再甩过来。蒲扇给我们带来了童年的快乐,这份快乐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此刻,我伸手从妻子手中接过蒲扇,轻轻一摇,凉风中带有故乡的蒲草香味、池塘的清水味、肥沃的河泥味,还有鱼腥味,恍惚间,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选自天津日报2022年6月21日,有删改)16. 作者想起了故乡和蒲扇有关的哪些事?请结合文章段的内容概括。17. 第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蒲扇在孩子们的手中还有最大的乐事,上学途

18、中,我们把蒲扇拿在手上,朝半空中飞去,蒲扇像飞碟似的在半空中灵敏地旋转,最后快要落地时再用手接住。18. 联系全文,分析“蒲扇之美”的丰富含义。19.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第段第一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思绪飞到了童年时代”,引起下文“我”的回忆。B. 第段通过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母亲精心编织蒲扇的美好画面。C. 第段开头引用诗句,说明端午过后,扇子才能用,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D. 第段写蒲扇的不同用途,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展现了蒲扇在用途上的“神奇之美”。E. 文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有关“蒲扇”的美好时光,情感质朴

19、,真挚动人。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一)综合性学习(5分)综合性学习近年来,“国潮”文创产品实用性、艺术性显著提升,品类更加丰富。“国潮”流行,启示我们文创产品开发要厚植传统文化土壤,将时下潮流与传统之美相结合。某班将开展以“国潮有心意的文创”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为活动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62022年国人对“国潮”产品消费情况调查表【材料二】“国潮”彰显了国人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其形成和流行有多方面因素:国家的强大,让人们深感自豪和荣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年轻从业者和消费者乐于尝试,善于创新,敢于表达。【材料三】“国

20、潮”把中国文化符号、中华美学精神、传统技艺、制造业与文化产业等相结合。制造业等经济领域需要文化创意来提升产品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则需要通过物质载体融入日常生活。“国潮”的流行,恰恰是爱国情感和文化归属感的表现。【材料四】“国潮”创作者把古老、丰富、深邃的传统文化,用人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一个印有“飞天”形象的杯子、一段博物馆互动短视频,都能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受诗意、受到熏陶。比如,敦煌研究院推出的丝巾、书签、茶杯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受到人们青睐。20. 请探究【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写出你的结论。21. 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括“国潮”流行的原因。(二)名著阅读(8分)22. 根据阅读

21、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作品人物文段骆驼祥子_“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一闭眼,哈了一声。举着盅儿:“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_傅聪聪,你想,我这些联想对我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四月三日(第30号)的信,我写的时候不知怀着怎样痛苦、绝望的心情,我是永远忘不了的。海底两万里_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工程师、航海家和学者。他身材高大,目光犀利,有着哲人般的沉静,蔑视人类社会的法规。他勇敢刚毅,是一名富有正义感、反对压迫的战士。_保尔他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

22、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23. 读儒林外史让我们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的“儒林”有了深入了解,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真儒士的正面典型,看到了腐儒的典型,看到了贪官污吏的典型,看到了八股迷的典型。请结合儒林外史中相关的人物形象,从上面四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24. 作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小草的坚韧;“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竹子的坚韧。坚韧的精神,不仅在于“坚毅、勇敢”,更强调“韧性、韧劲”。生命需要韧劲。有韧劲的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都能坚定信心,坦然面对

23、,勇敢前行;没有韧劲的人,遇到困难时,往往灰心气馁,畏缩不前,一事难成。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受呢?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023年天津市宁河区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7分。1-3小题,6-8小题,每题2分;4-5小题,9-11小题,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折本(sh) 愧赧(nn) 歇斯底里(xi)B. 哀悼(dio) 别扭(bi) 四支僵劲(jn)C.

24、 掺杂(chn) 牡蛎(d) 千钧之力(jn)D. 官讳(hu) 啄食(zu) 抽丝剥茧(b)【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B.哀悼(dio)do,四支僵劲(jn)jng;C.牡蛎(d)m;D.啄食(zu)zhu;故选A。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正式投产,这着我国海洋油气装备行业智能化转型实现重大突破。据了解,“智能工厂”的核心包括三大智能生产中心、七大辅助车间和八大总装工位。A. 首座标志设施B. 首项标致设备C. 首座标志设备D. 首项标致设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25、第一空。根据“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可知,前面要用量词,即“首座”;第二空。标志:表明某种特征,是名词或动词。标致:相貌、姿态美丽(多用于女性),是形容词。根据“实现重大突破”可知本空应选用动词“标志”;第三空。设施:指为某种需要而建立的机构、组织、建筑等。设备:指可供人们在生产中长期使用的生产资料。根据“包括三大智能生产中心、七大辅助车间和八大总装工位”可知应选用“设施”;故选A。3. 下面一段话有语病的一句是( )人世间的热播,再一次有力证明了文学与影视的亲密关系。文学与影视是一种相互区分、相互激励而又相互启发、相互成全,最终相互增强和放大。从文学到影视,标志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创造与接受

26、的广阔空间。文学和影视一起走进广大人民群众心里,是一代代文学人和影视人共同的努力方向。A. 第句B. 第句C. 第句D. 第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B.第句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的关系”;故选B。4. 填入方框内的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风华正茂的你是选择躺平还是奋斗大国之崛起呼唤青春之力量。青年一代要坚定理想信念,有责任,敢担当,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时代洪流中勇立潮头、建功立业。A. , ? 。B. “ ” , , ?C. ; ? 。D. “ ” ; ,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空:“自古英雄出少

27、年”是一句俗语,这里引用俗语应将俗语加上双引号;空:结合“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风华正茂的你是选择躺平”可知,第空是句内停顿,因此应使用逗号;空:“是选择躺平”“还是奋斗”是表选择关系的疑问句,因此“是选择躺平”“还是奋斗”中间是句中停顿,应使用逗号,“还是奋斗”是疑问句的结尾,因此第空应使用问号;故选B。5. 下面对杜甫的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A. 开篇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出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B. 第四句中的“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

28、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C. 五、六句中“荡胸”和“决眦”将诗人目不转睛、极目远望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D. 七、八句表现诗人登临泰山绝顶的决心和豪迈气概,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体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C.有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意思是: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荡胸”指的是诗人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不是神态描写;故选C。阅读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一文,回答小题。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李卓尔日前,共青团中央公布了2022年“全国

29、向上向善好青年”名单。入选的好青年中,有的是长期扎根基层的一线员工,有的是致力于高精尖产业科学研究的技术带头人他们的故事动人心弦、感人至深,成为新时代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激荡起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青春热潮。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共青团员“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带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严格遵纪守法,严格履行团员义务”。广大青年是否崇德向善,不仅关乎人生道路能否走得正、走得远,更关乎整个社会是否风清气正、朝气蓬勃。青年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严守纪律准则至关重要。明大德,铸牢理想信念。坚定的信念,令青春的脚步铿锵执着。当面对生活

30、的压力、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是只关心一己得失,还是在更广阔的天地书写精彩的人生?扎根乡村9年、无悔奉献的85后驻村第一书记谭翊泉,帮助30余名残障人士就业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贾君婷仙这些年轻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作出了表率。青年有信仰,民族有力量,国家才有希望。心怀大德,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在大风大浪面前挺直腰杆、站稳脚跟,在大战大考面前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守公德,强化宗旨意识。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才能以人民为中心、以天下为己任。看几组数据:截至2021年,47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参加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扶贫),数百万名青年学生参与“

31、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14岁至35岁的注册志愿者已超过 9000 万人他们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严私德,守牢纪律底线。欲事立,须是心立,青年唯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不断修身立德,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辽沈战役纪念馆英烈馆内,悬挂着一面“仁义之师”锦旗。这面锦旗背后有这样的故事:辽沈战役期间,锦州乡间的苹果已经熟了,行军路过的解放军战士虽饥渴难耐,但严守纪律,无论是路过还是借住在老乡家,从来不吃不拿一个苹果。守纪律讲规矩方能不乱方寸。青年向上,未来可期。新时代新征途为青年一代成长搭建了广阔舞台,赋予年轻人无限可能。广大

32、团员青年要自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6. 下列句子中,能够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 坚定的信念,令青春的脚步铿锵执着。B. 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C. 守纪律、讲规矩方能不乱方寸。D. 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7. 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青年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严守纪律准则至关重要。B. 心怀大德,才能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不被大风大浪轻易打倒。C.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力量。D. 青年唯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不断修身立德,

33、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8.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入选“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的人激荡起了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青春热潮。B. 第段画线句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仁义之师”进行论证,使论证更有说服力。C. 结尾号召广大团员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D. 本文的论证结构为总分总,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论证严密,发人深省。【答案】6. D 7. C 8. B【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中心论点。本文的题目是“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第段由共青团中央公布的2022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名单引出论题;第段由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共青

34、团员“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确立文章论点;第至段,分别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进行了具体论证;最后一段总结出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的结论。因此本文的题目“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即文章的中心论点;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C.第段原文为“他们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因此本项中“唯一力量”不符合原文意思;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分析。B.第段画线句举了辽沈战役时解放军战士严守纪律的史实论据,因此是事实论证,或者说是举例论证,但不是道理论证,因此本项说法错误;故选B。阅

35、读桃花源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

36、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顺着B.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C. 处处志之 志:做记号D. 未果,寻病终 寻:寻找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阡陌交通B. 并怡然自乐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 无论魏晋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层次分明清晰,

37、从发现桃花源到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情节引人入胜。B. 文章写桃花源中的百姓日常生活状态,虽然劳作、服饰与外面的人有很大的不同,但精神状态却都是怡然自乐。C. 文中并没有写渔人“具言所闻”的内容,但从村人“皆叹惋”这三个字,可以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生活相比,差异巨大。D. 文章结尾写渔人虽然“处处志之”,但最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的不可得。“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答案】9. D 10. B 11. B【解析】【9题详解】D.句意: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寻:随即、不久;故选D。【10题详解】A.“交通”古义为:交错相

38、通;今义为: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为古今异义词;B.“怡然”古义今义均为“安适自在的样子”;古今意义相同;C.“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为: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为古今异义词;D.“无论”古义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为:不管;为古今异义词;故选B。【11题详解】B.根据第二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知,他们都是在田间劳作,桃花源内的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本项“劳作、服饰与外面的人有很大的不同”表述有误;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

39、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

40、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

41、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第II卷(非选择题 共93分)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12. 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1)潮平两岸阔,_。(王湾次北固山下)(2)夕阳西下,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4)大漠孤烟直,_。(王维使至塞上)(5)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

42、行)(6)安得广厦千万间,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白居易卖炭翁一诗中对卖炭翁心理活动描写,在鲜明的对比中,用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卖炭翁的悲惨境遇的诗句是:_,_。【答案】 . 风正一帆悬 . 断肠人在天涯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长河落日圆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可怜身上衣正单 . 心忧炭贱愿天寒【解析】【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悬、遮、庇、俱”等字容易写错。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自孔子圣人

43、,其学必始于观书。自秦、汉以来,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白石庵之僧舍。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节选自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有删改)注释苟简:草率简略。倍蓰(x):概指数倍。蓰,五倍。膏味:甘美的滋味。13.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然学者

44、益以苟简(2)将以遗来者14.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15. 请结合原文分析,李公择的读书表现与学者、后生科举之士有哪些不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答案】13. (1)更加(2)遗留,留下 14. 因此不把书藏在家里,而是藏在他从前住过的僧舍中,这是品德高尚的人的苦心。 15. 李公择广泛地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了它们的源流,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美味,化为己有,因此富有才华。而学者、后生科举之士虽然拥有诸子百家之书,但是他们不去阅读,终是游谈无根。读书是否有效果,不在于书的多少,而在于如何读书,读书要仔细品读,化为己有。【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然而学习的人却更加草率简略。益:更加。(2)句意: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后来的人。遗:遗留,留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是以,因此;故,从前;之,的;心,苦心。【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阅读启示。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