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桃花源记》精选题(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39829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语文《桃花源记》精选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语文《桃花源记》精选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语文《桃花源记》精选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下语文《桃花源记》精选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桃花源记精选题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

2、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1)桑竹之属( ) (2)阡陌交通( )(3)才通人 ( ) (4)便扶向路( )2. 翻译下列句子。(4分)(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_(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_3. 作者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绝美的景色,请分析这处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_4. 世外桃源历来被认为是美好

3、社会的象征,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认为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里。(2分)_5. 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3分)_一、(16分)1.(4分)(1)类 (2)交错相通 (3)仅仅,只 (4) 沿,顺着2.(4分)(1)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2)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3.(3分)渲染神秘而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这下文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并发现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4.(2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4、通,鸡犬相闻”,自然环境优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社会环境好,老少生活愉悦。(答出两点即可)5.(3分)作者虚构的桃花源,是表达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5、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 解释下面句子加点的词语。(2分)(1)缘溪行( ) (2)处处志之(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_(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3.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_4. 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2)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3)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的句子是:_5.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_二、(16分)1.(2分)(1)沿着,顺着(2)做记号2.(4分)(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

7、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3.(4分)本文的线索:渔人的行踪。围绕线索写了: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4.(3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避秦时乱。(3)不足为外人道也。5.(3分)陶渊明描写世外桃源的意义: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8、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

9、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渔人甚异之( ) (2)无论魏晋( ) (3)皆叹惋 ( ) (4)欣然规往(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3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4分)发现桃花源_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_。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3分)_三、(15分)1.(4分)(1)对感到惊异 (2) 不要说,更不必说 (3)感叹惋惜 (4)计划 2.(4分)(1)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

10、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3.(4分)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4.(3的)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四、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1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

12、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欲穷其林 ( ) (2)阡陌交通 ( ) (3)具答之 (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2. 翻译下列句子。(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3.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_4. 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3分)_5. 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_四、(1

13、6分)1.(4分)(1)尽(2)交错相通(3)详细(4)不值得,不必2.(4分)(1)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3.(2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3分)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5.(3分)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示例:美丽的桃花林绵延数百米,芳草青翠欲滴,香气沁人心脾,纷飞的桃花如同美丽的蝴蝶一般在空中翩翩起舞,眼前美景,恍如仙境。五、阅读文言文,完成下

14、列各题。(15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

15、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屋舍俨然( ) (2)悉如外人 ( )(3)便扶向路( ) (4)未果,寻病终( )2. 翻译下列句子。(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2分)_4. 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2分)_5. 作者虚构的

16、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3分)_五、(15分)1.(4分)(1)整齐的样子 (2)全,都(3)沿着、顺着(4)不久2.(4分)(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2)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3.(2分)围绕“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垫”回答出两点即可。4.(2分) 围绕“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界朝代更迭;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回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每点1分,用原文语句回答亦可)5.(3分) 围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

17、平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每点1分,三点即可)六、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4分)(1)怡然自乐( ) (2)便扶向路( ) (3)日光下澈( ) (4)往来翕忽(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没有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3分)A阡陌交通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9、D青树翠蔓,蒙络摇缀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_4. 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_六、(15分)1.(4分)(1)高兴快乐的样子(2)先前的(3)穿透(4)轻快迅疾的样子2.(3)D3.(4分)(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2)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4.(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七、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20、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

21、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便要还家( ) (3)潭中鱼可百许头 ( ) (4)悄怆幽邃( ) 2. 下面句子中的“之”与例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能以径寸之木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乃记之而去C. 问所从来,具答之 D. 忘路之远近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4. 甲、乙文

22、段画线句子都是环境描写,它们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_七、(15分)1.(4分)(1)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要(通“邀”,邀请)(3)许(表约数)(4)深2.(3分)D3.(4分)(1)(他们)寻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关键词“乃”、“无论”)(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关键词“西南”“斗”“蛇”)4.(4分)【甲】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向往。(2分)【乙】写小石潭的凄清寂静,体现了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2分)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23、【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2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仿佛若有光_ (2)便要还家_(3)讲信修睦_ (4)不独子其

25、子_2.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_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桃花源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特点。(2分)_4. 【乙】文画线部分具体阐述了“大同”社会三个基本特征,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归纳。(3分)_5.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甲】文“_,_”写出了桃源中老人与孩子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及其幸福,这就是【乙】文“大同”社会中的“_”“_”。(3分)八、(16分)1.(4分)(1)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2)同“邀”,邀请(3)培养 (4)以为子 2.(

26、4分)(1)竟然(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财货,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3.(2分)自然环境优美(美丽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安宁)。(意思接近即可) 4.(3分)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5.(3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九、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

27、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唐太宗论止盗注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哂: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1. 解释下列加点

28、词语的含义。(4分) (1)阡陌交通 ( ) (2)便要还家 ( ) (3)故不暇顾廉耻耳( ) (4)自是数年之后( )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3分) A. 问所从来,具答之 B. 民之所以为盗者 C. 上哂之曰 D. 或请重法以禁之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_4. 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是因为那里没有_和_。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的目的是什么?(4 分) _九、(15分)1.(4分)(1)交错相通 (2)同“邀”,

29、邀请 (3)所以 (4)这、此 2.(3分)B 3.(4分)(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4.(4分) 赋繁役重,(1 分)官吏贪求。(1 分)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1 分)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1 分)(意思对即可) 十、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30、,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适:满足。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畜:同“蓄”。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4分) (1) 渔人甚异之( ) (2)阡陌交通 ( )(3)颖脱不羁 ( )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 翻译下列句子。(4分)(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2)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_3. 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3分)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