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六年级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38364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六年级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六年级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六年级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六年级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2021学年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六年级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积累与运用。选择题。1. 下面词语读音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挑剔(t) 眨眼(zh)B. 念叨(do) 栅栏(zh)C. 徘徊(hu) 缥缈(mio)D. 惧怕( j ) 惆怅(chu)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头晕目眩 无暇顾及B. 万像更新 独出心裁C. 翻箱到柜 师传身授D. 无可挽回 伶伶莉莉3.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 掩面叹息(蒙着,遮住。)B. 无济于事(过河,渡。)C. 焉知非福(哪里,怎么。)D. 跃跃欲试(想要,希望。)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

2、哪一项?( )A. 孩子们喜欢这些零七八碎儿的彩色布条,经常用它们来做发带。B.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无论是谁,一旦犯了法,就是逃到天涯海角,也会被抓到。C. 在公共汽车上,看见有老人上车,有些人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有些人连忙起身让座。D. 姐姐的复习资料不见了,她在家里翻云覆雨找了一个下午也没找到。5. 下列句子中的关联词语,运用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农业产品展览会。B. 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找到小狐仙,可能都没有多大用处。C.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D. 只要我还有墨水,就能把事情记得非常准确。6. 下列作品与作者

3、不对应的是哪一项?( )A. 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B. 匆匆朱自清C. 骑鹅旅行记丹尼尔笛福D. 腊八粥沈从文7. 下列词语与“贫富”“贵贱”的形式相同的一项是()A. 巨大渺小B. 高低厚薄C. 遥远嘶哑D. 是非规矩8.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B. 波莉阿姨已经陷入了无言的深愁,她那灰色的头发几乎都变白了。C.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D.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9.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时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哪一项?

4、( )A. “闲在”指的是闲暇的时间。B. 它通俗幽默、明白如话,充满北京地域特色。C. 这句话读起来犹如一位长者话家常、讲故事一般亲切有味。D. 这句话体现了沈从文鲜明的语言特色。10. 腊八粥中“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描写“等粥”这部分略写,“喝粥”这部分详写。B. 对“八儿等妈妈煮腊八粥”这一过程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八儿嘴馋与天真可爱的特点,还写出了妈妈对八儿的疼爱。C. 表现了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D. 喝粥部分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家人吃粥时的其乐融融。这样写详略得当,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11.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

5、实的情感,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匆匆一文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B. 那个星期天是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C. 那个星期天一文作者则是通过多处的心理描写,表达“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对母亲的不满和怨恨。D. 匆匆一文作者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填空题。1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写,填一填。(1)_,寒食东风御柳斜。(2)_牵牛星,_河汉女。_,札札弄机杼。(3)近水知鱼性,_ 。(4)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_,本文按_顺序介绍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5)“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

6、边_;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_,从我脚边_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_了一日”,匆匆中这段话让我想起长歌行中劝告人们珍惜时间的诗句:_,_!阅读与欣赏。阅读背影(节选),完成习题。背影(节选)朱自清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7、。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13. 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句中的“他们”指的是()A. 约朱自清出去游逛的朋友B. 父亲在旅馆里熟识的茶房14. 读文中画“”的句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父亲这样做完全是多此

8、一举。B. 虽然儿子已经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却永远是孩子,永远不会长大,体现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15. 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种氛围是由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等事情营造的。B. 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C. 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D. 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16. 第3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_ 17. 对短文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

9、“祖母去世,父亲失业”?_阅读开在心里的橘子花,完成习题。开在心里的橘子花徐光惠周日的清晨,山风徐徐。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受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地开着,不张扬,不喧哗。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似乎只一夜之间,全

10、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在醉人的花香里。我们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子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澄澄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相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客才拿出来,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

11、。同伴环顾四周悄无一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的逃离橘林,心砰砰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在书包里。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的,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已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橘子花

12、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18. 对短文第2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描述错误的是哪一项?( )A. 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B. 表达了作者对橘子花的喜爱之情。C. 形象地写出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D. 运用拟人手法突出橘子花的调皮。19. 从记叙顺序角度看,短文运用了什么顺序?( )A. 顺叙B. 倒叙C. 插叙D. 补叙20. 短文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暗示文中主旨。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A. B. C. D. 21. 下列对短文

13、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A. 短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B. “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C. 从第3、4自然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D. “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景物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橘子成熟后的特点。22.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_23. 这篇短文饱含着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热爱和感激之情,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试着说说自己的理解。_表达与交流。24. 习作展示。亲爱的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历程中,一定懂得了许多吧:懂得了努力学习,懂得了孝敬父母,懂得了尊敬

14、他人,懂得了珍惜时间请以“我懂得了_”为题,记下自己的成长故事和感悟。要求:叙事完整,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2020-2021学年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六年级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积累与运用。选择题。1. 下面词语读音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挑剔(t) 眨眼(zh)B. 念叨(do) 栅栏(zh)C. 徘徊(hu) 缥缈(mio)D. 惧怕( j ) 惆怅(chu)【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字音。C徘徊(hu) hui,比喻犹豫,拿不定主意。答案选择C。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头晕目眩 无暇顾及B. 万像更新 独出心裁C. 翻箱到柜 师传身授D. 无可挽回 伶

15、伶莉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易错字。B万像更新万象更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C翻箱到柜翻箱倒柜:形容彻底翻检。D伶伶莉莉伶伶俐俐:指机灵;灵活的意思。综上所述答案选择A。3.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 掩面叹息(蒙着,遮住。)B. 无济于事(过河,渡。)C. 焉知非福(哪里,怎么。)D. 跃跃欲试(想要,希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义。A掩面叹息:捂着脸唉声叹气,形容惋惜、哀叹。掩:蒙着,遮住。B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帮助或益处。济:补益,帮助。故选项不正确。C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

16、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焉:哪里,怎么。D跃跃欲试:形容内心急切地想试一试。欲:想要,希望。综上所述,答案选择B。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A. 孩子们喜欢这些零七八碎儿的彩色布条,经常用它们来做发带。B.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无论是谁,一旦犯了法,就是逃到天涯海角,也会被抓到。C. 在公共汽车上,看见有老人上车,有些人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有些人连忙起身让座。D. 姐姐的复习资料不见了,她在家里翻云覆雨找了一个下午也没找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A零七八碎:意思是形容又零碎又乱。也指零散而没有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这里指布

17、条,使用正确。B天涯海角:形容极偏远的地方。这里指无论是谁,一旦犯了法,就是逃到极偏远的地方,也会被抓到。使用正确。C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这里指有些人漠不关心,使用正确。D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这里指姐姐找东西,应该用“翻箱倒柜”,使用错误。答案选择D。5. 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运用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B. 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找到小狐仙,可能都没有多大用处。C.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D. 只要我还有墨水,就能把事情记得非常准确。【答案】B【解析

18、】【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语。A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而是”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使用正确。B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找到小狐仙也没多大用处。分句之间是假设关系,应该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即使也”“哪怕也”等,表示前分句所假定某种情况出现(或不出现)了,就会(或者也不会、也不能)引发后分句所表达的另一种情况的出现。选项错误。C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应使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句中关联词语使用正确。D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只要就”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句中关联词语使用正确。6. 下列作品与作者不对应的是哪一项?( )A. 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B. 匆匆朱自清C. 骑鹅旅行记丹尼尔笛福D.

19、腊八粥沈从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作品作者。A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187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正确。B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正确。C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创作的童话。错误。D 腊八粥的作者是沈从文。正确。综上所述,答案选择C。7. 下列词语与“贫富”“贵贱”的形式相同的一项是()A. 巨大渺小B. 高低厚薄C. 遥远嘶哑D. 是非规矩【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所给的两个词语都是由反义词组成的。8.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B. 波莉阿姨已经陷入

20、了无言的深愁,她那灰色的头发几乎都变白了。C.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D.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A此句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和“薄雾”,“如”作喻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此句是对人物的神态和外貌描写,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C此句把“肚子”比作“一面小鼓”,“成了”作喻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此句把“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像”作喻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综上所述,答案选B。9. “腊月和正月,在

21、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哪一项? ( )A. “闲在”指的是闲暇的时间。B. 它通俗幽默、明白如话,充满北京的地域特色。C. 这句话读起来犹如一位长者话家常、讲故事一般亲切有味。D. 这句话体现了沈从文鲜明的语言特色。【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选自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闲在”指的是闲暇的时间,这句话指的是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暇的时候。这句话中老舍先生多用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通俗幽默、明白如话,读起来犹如一位长者话家常、讲故事一般亲切有味,让文章的语言充满了浓浓的“京味儿”。D错误。这句话体现了老舍鲜明的语言特色。10. 腊八粥中“等粥”和“

22、喝粥”两部分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描写“等粥”这部分略写,“喝粥”这部分详写。B. 对“八儿等妈妈煮腊八粥”这一过程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八儿嘴馋与天真可爱的特点,还写出了妈妈对八儿的疼爱。C. 表现了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D. 喝粥部分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家人吃粥时的其乐融融。这样写详略得当,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A不正确。腊八粥作者沈从文。本文主要写了八儿等粥和吃粥,等待喝粥的过程写得详细,喝粥写得简略。详写等粥,略写喝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突

23、出文章中心。B正确。文章对八儿等待喝粥时的各种心理活动描摹得非常具体、细腻,写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逐步渲染,层层蓄势,把八儿想吃而不可得,焦急、期盼,好奇而惊异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八宝粥的香甜、诱人,也展示出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童真童趣。C正确。对“八儿等妈妈煮腊八粥”这一过程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八儿嘴馋与天真可爱的特点,还写出了妈妈对八儿的疼爱,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塑造了令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D正确。喝粥部分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家人吃粥时的场景。这样写详略得当,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11.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

24、真实的情感,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匆匆一文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B. 那个星期天是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C. 那个星期天一文作者则是通过多处的心理描写,表达“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对母亲的不满和怨恨。D. 匆匆一文作者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A正确。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B正确。那个星期天的作者

25、是史铁生,是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C有误。那个星期天中作者通过多处的心理描写,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急、惶惑,就是在这些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中让我们感同身受。文中作者有表达不满的情绪,但是并没有怨恨的情绪。D正确。匆匆一文紧扣“匆匆”二字,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26、和惋惜。填空题。1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写,填一填。(1)_,寒食东风御柳斜。(2)_牵牛星,_河汉女。_,札札弄机杼。(3)近水知鱼性,_ (4)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_,本文按_顺序介绍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5)“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_;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_,从我脚边_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_了一日”,匆匆中这段话让我想起长歌行中劝告人们珍惜时间的诗句:_,_!【答案】 . 春城无处不飞花 . 迢迢 . 皎皎 . 纤纤擢素手 . 近山识鸟音 . 老舍 . 时间 . 过去 . 跨过 . 飞去 . 溜走 . 少壮不努力 . 老大徒伤悲

27、【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全诗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意思是:春天的长安城中,热闹繁华,处处飞花,寒食节东风吹拂着御柳。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出自两汉佚名的迢迢牵牛星,全诗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意思是: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

28、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3)“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意思是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4)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老舍,本文运用朴实无华而又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体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化的认同和喜爱。(5)“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

29、床上,他便伶伶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出自课文匆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诗出自乐府诗集长歌行。意思是:趁年轻就要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一事无成,这样只会留下悲伤、后悔。这句诗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努力。阅读与欣赏。阅读背影(节选),完成习题。背影(节选)朱自清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

30、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13. 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句中的“他们”指的是()A. 约朱自清出去游逛的朋友B. 父亲在旅馆里熟识的茶房14. 读文中画“”

31、的句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父亲这样做完全是多此一举。B. 虽然儿子已经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却永远是孩子,永远不会长大,体现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15. 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种氛围是由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等事情营造的。B. 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C. 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D. 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16. 第3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

32、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_ 17. 对短文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_【答案】13. B 14. B 15. C 16. 不重复。因为“再三”表示“多次”,说明父亲多次对“我”表示关心。而“仔细”是一种状态,二者都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不矛盾。 17.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祸不单行,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引出下文作好铺垫。【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句中词语的含义。结合前文“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可知,这里的“他们”是指父在旅馆里熟识的茶房,答案选择B。【14题详解】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画线句子

33、说明了“我已经长大了,往返北京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可是父亲仍这样无微不至的照料我。说明虽然儿子已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却永远是孩子,永远不会长大,体现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答案选择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过阅读可知,本文记叙了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作者头脑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从月台上攀下时的样子。作者用朴素的文字,将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的深刻细腻,真挚感人。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这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打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34、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故 A、B、D 正确,C错误。答案选择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句中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三:表示一次又一次。写次数之多,在这里说明父亲多次对“我”表示关心。仔细:周密;细致。写周到细致,在这里表示的是一种状态。所以两个词表达的意思不重复,都是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写的是“车站离别,父子之情”,可见整篇文章的气氛是惨淡凄凉的。再加上“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更是烘托、渲染出了这种悲凉之气。在母亲去世、自己失业的双重打击下,父亲不顾自

35、己的伤心,而是先来安慰“我”,可见父亲对“我”的关心之深切,起到了渲染悲凉气氛的作用,为引出下文,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好铺垫。阅读开在心里的橘子花,完成习题。开在心里的橘子花徐光惠周日的清晨,山风徐徐。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受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地开着,不张扬,不喧哗。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

36、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似乎只一夜之间,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在醉人的花香里。我们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子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澄澄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相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客才拿出来,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

37、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无一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的逃离橘林,心砰砰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在书包里。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的,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已的行为感到

38、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18. 对短文第2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描述错误的是哪一项?( )A. 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B. 表达了作者对橘子花的喜爱之情。C. 形象地写出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D. 运用拟人手法突出橘子花的调皮。19. 从记叙顺序角度看,短文运用了什么顺序?( )A. 顺叙B. 倒叙C. 插叙D. 补叙20. 短文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暗示文中主旨。是贯串

39、全文的线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A. B. C. D. 21. 下列对短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A. 短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B. “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C. 从第3、4自然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D. “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景物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橘子成熟后的特点。22.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_23. 这篇短文饱含着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热爱和感激之情,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试着说说自己的理解。_【答案】18. D 19

40、. C 20. D 21. B 22. 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在“我”心中影响着“我”,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23. 叙事抒情,通过叙述父亲对丰收的憧憬和“我”偷摘别人家的橘子受到父亲的教育这两件事来抒发情感。直接抒情,“于我,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句中词语的含义和作用。“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中的“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运用叠词使语言表达更富韵律,读起来更富音乐的美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橘子花的花蕊多而密集的特

41、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综上所述A、B、C正确,答案选择D。【19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描写手法。联系全文来分析,可以确定作者运用了插叙的写法,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文章的前两段先写“我”去郊游发现橘林,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然后中间暂时中断了对郊游发现橘林的描写,插入了和橘林相关的小时候的回忆,全文围绕“橘子花”写了难忘的童年时光,表达对往事的怀念,对父亲的感激。答案选择C。【20题详解】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题目的作用。根据原文

42、语句“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橘子圆溜溜、黄澄澄的,酸甜可口”“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可知,“开在心里”暗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由文章内容可知,围绕“橘子花”作者写难忘的童年时光,表达对往事的怀念,对父亲的感激,可见,“橘子花”是全文的线索,“开在了心里的橘子花”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选择D。【2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B“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是作者的想象,不是运用的修辞手法,选项错误。答案选择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从“开在我的心里”可以看出,父亲教育“我”做人的往

43、事对“我”影响之深;“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由橘子花的香味想到了父亲对“我”的教导,抒发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2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熟读全文可知,作者在文章里描写了父亲对橘子树丰收的憧憬和“我”偷摘别人家的橘子受到父亲的教育这两件事,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是叙事抒情。由文中“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可知,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在“我”心中影响着“我”,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是直接抒情。表达与交流。24. 习作展示。亲爱的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历程中,一定懂得了许多吧:懂得了努力学习,懂得了孝敬父母,懂得了尊敬他人,懂得了珍惜时间请以“我懂得了_”为题,记下自己的成长故事和感悟。要求:叙事完整,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答案】 我懂得了坚持 一天,我和朋友们在一起玩,玩着玩着,我们都觉得游戏也不太好玩了,于是我们就换了个“找宝游戏”。 游戏规则是一个人把五个纸钥匙藏在不一样的地方,然后我们其中一人要找到所有钥匙。找到后,可以打开那一扇门,救出其中一位伙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语文 > 期中试卷 > 六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