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经典原文 3 晋灵公不君读春秋必读“三传” ,读“三传”必读左传 。左丘明的努力虽没能改变社会,守住渐渐消逝的三代之礼,但却给那个激荡的时代添上了一抹不变的原色,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让我们迷茫时,可以找到知音,找到榜样,找到单纯的感动!君 王 不 君 终 被 弑 , 臣 守 大 义 不 侮 身 。美字体赏美文君子风度陈鲁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可见,中国人对君子的崇尚由来已久。可现在的很多人却已经忘记了这种温柔敦厚的儒家君子之风,各种因琐事导致的恶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就连一些著名学者在与他人意见相左时,也不时恶语相向,把学术争论变成人
2、身攻击。在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今天,重提君子风度并给予它新的阐释,十分有必要。那么,何谓君子风度?以礼待人,尊重他人,即君子风度。著名文学家夏衍病危时,秘书看到他十分难受,就说:“我去叫大夫。 ”正当秘书开门欲出时,夏衍突然睁开眼睛,艰难地说:“不是叫,是请。 ”随后就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在生命垂危的关头,夏衍仍然没有忘记用礼貌的语言表示对他人的尊重,这种君子风度,堪称楷模。感情克制,理性行事,乃君子风度。生活中与他人有不同意见时,偶有争执在所难免,但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感情,理性行事,据理力争,而不是恶语相向,逞一时之气。胡适曾与鲁迅论战,虽多有不快,但都属正常笔墨官司。后来作家苏雪林污蔑鲁迅
3、,对鲁迅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胡适站出来仗义执言,批评苏雪林的过激言行,充分肯定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胡适的做法充分显示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君子风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君子风度。君子处世,每每严格要求自己,“吾日三省吾身” 。遇到高人,见贤思齐。与人有隙,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身修德进。与人交往时有容人的雅量,不用自己的标准苛求他人,尊重他人的观点与选择,即使分歧难以调和,也无非“道不同不相为谋” ,绝不强加于人,有失君子风度。临危不惧,勇于担当,为君子风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临刑前的绝唱。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谭嗣同却能勇于担当,笑对
4、生死,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世人的警醒,拯救积弱积贫的祖国,这是何等的君子风度!君子风度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遗产之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如果人人都能洞悉新时代背景下君子风度的内涵,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我们的社会会更和谐,更加美丽。君子风度这一古老风尚也必将历久弥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史学有着“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两大传统。 “秉笔直书” ,即直笔,遵循“书法不隐” “据事直书”的写史原则。 “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春秋 ,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你对“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段200 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的观
5、点。角度 “ 秉笔直书”方能著万世“春秋” 。示例:孔子高度评价董狐“书法不隐” ,司马迁著史记 , “不虚美,不隐恶” ,被人称为“实录” ,受到了崇高的赞誉。我觉得,凡历史必得澄澈如镜,不能遮掩,方能还历史以真实。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 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 ,终于成功。古代如此,近代亦然。1918 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
6、系军阀杀害。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出了正直的史学家的尊严,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们的。只有秉笔直书,才会真正著成千古流传的“春秋”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B而观其辟丸也C三进及溜 D衮职有阙解析:B 项, “辟”同“避” ;C 项, “溜”通“罶” ;D 项, “阙”通“缺” 。答案:A2下列各句中, “之”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B未知母之存否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D伏甲,将攻之解析:D 项与例句中的“
7、之”都是代词,代指赵盾。A 项,代词,所犯的过错;B 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盛服将朝A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B舍于翳桑C提弥明死之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B 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盛服” ,穿戴好朝衣朝冠;“舍” ,住宿。A 项,使动用法,使幸免;C项,为动用法,为而死;D 项,名词作状语,每天。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完全不相同的一句是( )A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B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C董狐,古之良史也,
8、书法不隐D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解析:C 项,这里指“记事的原则” ;今义是文字书写艺术。答案:C5 晋灵公不君节选自左传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_所著,他又著有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_,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答案:左丘明 国语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人谁无过,过而能改,_!诗曰:“_,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答案:善莫大焉 靡不有初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 711 题。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
9、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 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钅 且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
10、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7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句是(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能B舍于翳桑 舍:舍弃C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多次D使 麑贼之 贼:刺杀钅 且解析:B 项,舍:住宿。答案:B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过 而 能
11、改 , 善 莫 大 焉吾 尝 终 日 而 思 矣 )B.厚 敛 以 雕 墙倒 戟 以 御 公 徒 )C.既 而 与 为 公 介为 三 闾 大 夫 )D.赵 穿 攻 灵 公 于 桃 园舍 于 翳 桑 )解析:A 项,第一个“而”是假设连词,可译为“如果、假如” ;第二个“而”表修饰,可不译。B 项, “以 ”均为连词,表目的,来;C 项, “为” 均为动词,做,当;D 项, “于”均为介词,在。答案:A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 )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宣子骤谏,公患之。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斗且出。提弥明死之。既而与为公介,倒
12、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 B C D解析:表现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为士季的行为举动,与赵盾无关。与职守、为人无关。为翳桑饿人灵辄的奋力保护,非赵盾举动。答案:D10下列对晋灵公最终被杀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在杀害厨师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B晋灵公在杀害厨师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荒淫无道“犹不改” ,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C晋灵公在杀害厨师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 “改之”是假,“不改”是真,再三企图谋杀忠臣赵盾。D晋灵公在杀害厨师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表示“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但决心
13、不大,边改边犯,又企图谋杀忠臣赵盾。解析:A、B 项把宣子与赵盾视为两个人不正确,A 项中又说晋灵公能够接受劝谏,也不正确。D 项“能够接受”不正确,也并未真改,说“边改边犯”也不对。答案:C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诗 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译文:_(2)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译文:_答案:(1) 诗经上说:“没有谁没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始有终。 ”(2)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三杯,不合乎礼仪。三、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6 题。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14、,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 ,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
15、,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选自左传)注:雉(zh):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不义,不昵(n):对君不义,对兄不亲。1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承受B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所:处所C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D大叔完聚,缮甲兵 缮:包裹解析:D 项,缮:修整。答案:D13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
16、同的一组是( )A. 及 庄 公 即 位 , 为 之 请 制 不 如 早 为 之 所 )B. 大 叔 又 收 贰 以 为 己 邑 命 子 封 帅 车 二 百 乘 以 伐 京 )C. 都 , 城 过 百 雉 , 国 之 害 也 姜 氏 何 厌 之 有 )D. 既 而 大 叔 命 西 鄙 、北 鄙 贰 于 己 段 入 于 鄢 )解析:A 项, “为” ,介词,替、给。B 项, “以” ,介词,把;连词,用来。C 项, “之” ,助词,的; 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 “于” ,介词,表对象;介词,表处所。答案:A14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庄公对共叔段“欲擒故纵”的一组是(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17、佗邑唯命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曰:“无庸,将自及。 ”不义,不昵,厚将崩A B C D解析:是祭仲对国事的担忧,不是庄公的言行。是共叔段的做法,也不是庄公的行为。排除这两项即可得出答案。答案:D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制邑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因此没有得到允许。B当祭仲提出京邑的城市规模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等到祭仲再次提醒他时,他才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话。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
18、毁灭。可见庄公既狠毒又狡猾。D庄公等到共叔段完成了进攻国都的准备,并得知姜氏开城做内应的时间之后,才万不得已下令让子封讨伐共叔段。解析:从上文可以看出,庄公一直知道共叔段的行为,只是时机不成熟才没有攻打他,并非“万不得已” 。答案:D16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译文:_(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译文:_(3)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译文:_解析:注意“度” “制” “毙” “姑” “弟”等词的含义。答案:(1) 现在京邑的城市规模不合乎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将有所不利。(2)不道德的事做多了必然会栽跟斗,你姑且等着瞧吧。(3)共叔
19、段没有恪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称他为弟弟;兄弟间如同两个国家的国君争斗,所以用“克”字。参考译文: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的女子,名叫武姜,武姜生了庄公与共叔段。庄公出生时倒生,使姜氏受到惊吓,所以取名寤生,姜氏因此不喜欢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她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同意。等到庄公即位后,姜氏请求把制邑作为共叔段的封地。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那儿。你要其他地方我都照办。”姜氏就要了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儿,人们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对庄公说:“一般的城市,城墙超过三百丈,那就要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规定的制度:大城市的规模,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
20、分之一;小的,不得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市规模不合乎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将有所不利。 ”庄公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有什么办法来躲避因此产生的祸害?”祭仲回答说:“姜氏怎么有满足的时候呢?不如及早作好打算,别让祸害滋生蔓延开来!一旦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草尚且难以铲除干净,更何况是您的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道德的事做多必然会栽跟斗,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北部边境地区违背中央听从自己的节制。公子吕对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种政权共存,对此您打算如何处理?如果想让给太叔,那么请允许我去侍奉他;不然的话,就把他除了,不要让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用不着这
21、样,他会自作自受的。 ”太叔又把那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领土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又进言说:“现在可以剿灭他了,土地广了,得到的民众也就多了。 ”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展得越大,瓦解倒台得越快。 ”太叔修葺城墙,屯聚粮食,修整铠甲武器,训练好步兵、车兵,将要偷袭国都,姜夫人准备好开城门接应。庄公打听到太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下手了!”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的人叛离太叔段。太叔段只好逃到鄢邑。庄公又领兵攻打鄢邑。五月二十三日,太叔逃亡到共国。春秋上写:“郑伯克段于鄢。 ”共叔段没有恪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称他为弟弟;兄弟间如同两个国家的国君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呼庄公为郑伯,是讽刺他没管教好弟弟:表示这样的结果正是庄公的意愿。不说太叔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