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相关读物童心说》练习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3685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相关读物童心说》练习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相关读物童心说》练习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相关读物童心说》练习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相关读物童心说》练习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相关读物童心说》练习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七单元 相关读物童心说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 丑:厌恶、憎恨B非内含以章美也 章美:文章华美C矮人何辩也 矮人:见识少,没有鉴别力,惯于随声附和的人D药医假病,方难定执 定执:固定不变解析:B 项,章美:美好。答案:B2与“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中的“乎”用法一样的一句是( )A儿寒乎?欲食乎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相与枕藉乎舟中D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解析:B 项中的“乎”和“断断乎”的“乎”都是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A 项,表疑问语气的语气助词;C 项,介词,相当于“于” ;D 项,语气助词,用于感叹句,可译

2、为“啊” “呀”等。答案:B3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道理闻见日以益多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无案牍之劳形D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解析:例句与 D 项均为形容词作动词。A 项,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作动词;C 项,动词的使动用法。答案:D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句是( )A夫童心者,真心也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D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解析:D 项是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是判断句。答案:D5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B龙洞山农叙西厢C夫心之初,曷可失也D言虽工,

3、于我何与解析:B 项, “叙”同“序” ,作序。答案:B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夫童心者,_,最初一念之本心也。(2)非内含以章美也,_,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答案:(1) 绝假纯真 (2) 非笃实生辉光也二、课内阅读阅读童心说 ,完成 710 题。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句是( )A言虽工,于我何与 工:精致B降而为六朝 降:以下C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 迂阔:迂腐,不切实际D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胡然:忽然解析:D 项,胡然:为什么。答案:D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理解不同的一句是( )A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B决定目之为经矣C道理闻见日以益多D著而

4、为文辞解析:B 项,古义:必然,一定。今义: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答案:B9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头,作者就开门见山,提出了重要的论点。先连用两个判断句,从正面指出“童心”就是真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真实情感。B李贽指出,许多文人学士之所以失去童心,是因为“道理闻见”不断影响侵害的结果,而“道理闻见”又从“多读书识义理”而来。C李贽指出,儒家经典中,大半文字并非出于圣人之口,其中多有虚假之辞。如果是出于圣人之口,就应该视为“万世之论” 。D全文自始至终保持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理论上的自信,纵论古今。几乎每个段落都大量采用排比句式,文字简洁而明快,文势磅礴而流畅,

5、逻辑严密而完整,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力度。解析:C 项,即使是出于圣人之口,也是针对具体问题而发的议论,因此,不能视为“万世之论” 。答案:C10翻译下列句子。(1)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译文:_(2)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译文:_(3)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译文:_(4)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译文:_答案:(1) 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的人。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有真诚的本性。(2)就因为 (至信真诚的)童心被蒙蔽以后,只剩下道听途说的见识和虚伪的仁义道德来迷惑心灵了。(3)即使有天下的至理名言,湮没在假人社会中而不能传给后世学者,这种情况难道还少见吗?(4)医治的是假病人,处方又难以固定,真假难辨,这难道可以被认为是万世不变的定论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