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惠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当前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乡土文学的概念内涵产生了新的挑战。自1990年以来,随着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乡村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传统乡村生活的状貌正在逐渐失去。从文学角度来说,随着乡村社会的变化,传统乡土文学作品会进一步减少,很可能难以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或文学题材而继续存在。据此,有一些批评家认为乡土文学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基础,面临消亡。其实不然,乡土文学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即使是在传统乡村逐渐消逝的背景下,它也有存在的一席之地。它并不
2、随乡村面貌的改变而消逝,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拓展自己、转换自己。具体说,在乡土社会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甚至是不久的将来,“乡土精神”应该成为“乡土文学”最基本的核心,构成这一概念的灵魂。乡土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乡土的热爱和关注,这是乡土精神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只有对乡村和乡村人的关爱,才能呈现出乡土的内核。二是对乡土文明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观的向往与认同,这是一种基本的精神姿态,或许它不是现代的,但却是与乡土内在关联的。当然,它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如对人类生态的关注,对现代文明缺陷的批判等,都是与之相关联的主题。三是对一些美好乡土文化价值观的揭示和展示,而“乡土文化”这一概念
3、中包含有多元因素,文学应该张扬其中的美善一面,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人类质朴人性的认同,张扬人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强调人情、人伦,对人类精神价值表示尊重。有人更习惯于用“乡土文化”来指称乡土文学的内涵,实际上,乡土精神比乡土文化更合适。乡土文化内涵的指向性更单一,也更保守;乡土精神则更抽象,与传统乡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要间接和深远。换言之,乡土精神虽然以乡土为基础,但它并不局限于传统乡土文化,它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对传统乡土文化有扬弃和现代的改造重生。比如说,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包含一些粗俗低级的内容,也有很多滞后于时代的因素,但是乡土精神对这些因素和内容是拒
4、绝和批判的,它更侧重于乡土文化中积极的、与现代因素相融合的一面。(摘编自贺仲明乡土精神:乡土文学的未来灵魂)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国绕脱贫攻坚,反映农村变革的新时代乡村现实题材创作应运而生。一些优秀作品既自觉承续百年乡土文学的写作传统,又结合新时代的具体特征,以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历史为背景,多维度展现了农村的时代变迁,成功塑造出一系列鲜活饱满的时代新人形象。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乡村现实题材创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一是主题先行式的政策围解。文学的主题思想需要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传递出来。当下一些乡村题材创作者背离形象思维的规定性,随意支配人物、安排情节,致使作品流于概念化、公式化。二是走
5、马观花式的旅游书写。一些作家以游客的心态走进乡村,自认为了解了乡村,熟悉了农民,其实深扎得还远远不够。三是消费主义式的猎奇化、景观化叙述。一些作家为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故意采用极端化的叙事方式,将乡村塑造成一派四因或荒原景象,以来吸引眼球或赚取流量。这些做法,都无法客观真实地呈现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上强调:“新时代的新乡村,召唤着我们近开双脚走进去,但走进去不是单向的观看。作家不是游客,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更新我们的知觉结构,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找到与新时代乡村现实“适配”的表达,是当前至关重要的文学
6、课题。时代乡村题材创作者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要融入新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乡情与多愁。作家只有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由乡村观照中国,以乡村认识时代,才能肩负起时代的重托。二要熟悉新乡村。新时代的新乡村,无论是自然环境层面还是社会治理层面,无论是物质生活层面还是文化建设层面,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家必须真正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三是塑造新农民。新时代乡村的主角是农民,农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因此,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在塑造典型、刻画“新人”时尤其要注意,
7、努力实现“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历史逻辑与美学价值的辩证统一。(摘编自赵振杰乡村题材创作:拿出反映时代巨变的文学表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着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乡土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或文学题材也就难以继续存在。B.乡土精神要更抽象,与传统乡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间接和深远,因此它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C.作家要结合农村和农业发展背景,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才更容易创作肩负时代重托的优秀作品。D.塑造新农村新农民形象,实现“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成为新时代乡村题材作品的最大目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8、的一项是(3分)A.乡土文学具有发展性,它能够在传统乡村生活发生极大改变的社会背景下,仍有存在的一席之地。B.乡土精神具有开放性,它能继承发展传统乡土文化,也可以接纳其中粗俗低级、陈旧落后的因素。C.乡土文学作品不是概念化、公式化的,要有鲜活饱满的艺术形象,才能反映真实深刻的主题思想。D.如果一味取悦读者,迎合市场趣味,会使乡村题材作家无法创作出能够反映时代巨变的优秀作品。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铁凝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乡土文学作家应积极学习如鲁迅、沈从文、赵树理、莫言等作家的传统经典乡土文学作品。B.山海情剧作家创作出反映农村巨变的现实题材,在作品中探讨脱贫攻坚的经验
9、启示。C.一位作家到常州调研采风,他想表现如今的乡村振兴给苏南农村带来的新的变化。D.苍凉后土的作者贺享雍,始终立足乡村、面向当下,书写乡村发展新现实,思考乡村发展新问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假如你是一位作家,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出关 鲁迅老子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先生,孔丘又来了!”他的学生厌朵楚,不耐烦似的走进来轻轻的说。“请”“先生,您好吗?”孔子极恭敬的行着礼,一面说。“我总是这样子。”老子答道,“您怎么样?所有这里的藏书,都看过了罢?”“都看过
10、了。不过”孔子很有些焦躁模样,这是他从来所没有的,“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很长久了,够熟透了。去拜见了七十二位主子,谁也不采用。人可真是难得说明白呵,还是道的难以说明白呢?”“你还算运气的哩,”老子说,“没有遇着能干的主子。六经这玩意儿,只是先王的陈迹呀,哪里是弄出连来的东西呢?你的话可是和迹一样的。迹是鞋子踏成的,但迹难道就是鞋子吗?”停了一会,又接着说道:“性,是不能改的;命,是不能换的;时,是不能留的;道,是不能塞的。只要得了道,什么都行,可是如果失掉了,那就什么都不行。”孔子好像受了当头一棒,亡魂失魄地坐着,恰如一段呆木头。大约过了八分钟,他深深地倒抽了一口气,就起身要告辞,
11、一面照例很客气地感谢着老子的教训。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老子也并不挽留他,站起来扶着拉杖,一直送他到图书馆的大门外。孔子就要上车了。他才留声机似的说道:“您走了?您不喝点儿茶去吗?”孔子答应着“是是”,上了车,拱着两只手极恭敬地靠在横板上;冉有把鞭子在空中一挥,车子就走动了。待车子离开了大门十几步,老子才回自己的屋里。“先生今天好像很高兴,”使桑楚看老子坐定,才站在旁边垂着手说,“话说的很不少”“你说得对。”老子微微的叹一口气,有些颓唐似的回答道,“我的话真也说的太多了。”一过就是三个月。老子仍旧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先生,孔丘来了哩!”他的学生庚朵楚,诧异似的走进来轻轻地
12、说,“他不是长久没来了吗?这次来不知道是怎的?”“请”老子照例只说了这一个字。“先生,您好吗?”孔子极恭敬的行着礼,一面说。“我总是这样子。”老子答道,“长久不看见了,一定是躲在寓里用功罢?”“啊里啊里,”孔子谦虚的说,“没有出门,在想着。想遇了一点,我自己久不投在变化里了,这怎么能够变化别人呢!”“对对!”老子道,“您想通了!”大家都从此没有话,好像两段呆木头。大约过了八分钟,孔子这才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就起身要告辞,一面照例很客气地感谢着老子的教训。老子也并不挽留他。站起来扶着拄杖,一直送他到围书馆的大门外。孔子就要上车了,他才留声机似的说道:“您走了?您不喝点儿茶去吗?”孔子答应着“是是
13、”,上了车,拱着两只手极恭敬地靠在横板上:冉有把鞭子在空中一挥,车子就走动了。待到车子离开大门十几步,老子才回自己的屋里。“先生今天好像不大高兴,”庚桑楚看老子坐定了,才站在旁边,垂着手说,“话说得很少“你说得对。”老子微微叹一口气,有些颓唐地回答道,“可是你不知道:我看我应该走了。”“这为什么呢?”庚朵楚大吃一惊,好像遇着了睛天的霹雳。“孔丘已经懂得了我的意思。他知道能够明白他的底细的,只有我,一定放心不下。我不走,是不大方便的”“那么,不正是同道了吗?还走什么呢?”“不,”老子摆一摆手,“我们还是道不同。譬如同是一双鞋子罢,我的是走流沙,他的是上朝廷的。”“但您究竟是他的先生呵!”“你在我
14、这里学了这许多年,还是这么老实,”老子笑了起来,“这真是性不能改,命不能换了。你要知道孔丘和你不同:他以后就不再来,也再不叫我先生,只叫我老头子,背地里还要玩花样了呀。”“我真想不到。但先生看人是不会错的”“不,开头也常常看错。”“那么,”庚桑楚想了一想,“我们就和他干一下”老子又笑了起来,向庚桑楚张开嘴:“你看,我牙齿还有吗?”“没有了。”庚桑楚回答说。“舌头还在吗?”“在的。”“懂了没有?”“先生的意思是说:硬的早掉,软的却在吗?”“你说的对。我看你也还不如收拾收拾,四家看看你的老婆去罢。但先给我的那匹青牛刷一下,鞍辆晒一下。我明天一早就要骑的。”(有删改)【注】根据老子出画谷关的典故改写
15、,节选部分即老子出关前的故事。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高治”。孔在:即孔于,捉俗“仁义礼乐”,主张“德治教化”“君以民为体”。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子平时喜静少言,思考时只是“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即使孔子前来请教,他也不愿过多谈论。B.老子回应孔子说“你还算运气的哩,没有遇着能干的主子”,实质上是在嘲讽孔子,不赞同他的思想认识。C. 孔子因思想不被采用而产生了困惑,便求教于老子,老子认为孔子远没有得道。应该继续研究经书。D.孔子两次向老子请教问题,每次都恭敬地行礼,客气地感谢,实际上孔子因道不同并不尊敬老子。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16、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多次出现“呆木头”这一比喻,写老子体现了他表面上毫无生气的特点,与写孔子的艺术效果是不同的。B. “都看过了。不过”先肯定回答再转折设疑,省略号的运用表现了孔子想求教但又不知是否得当的矛盾犹豫。C. “但您究竟是他的先生呵!”一句表现了厌桑楚不理解老子否定自己的“同道”说法和老子想要离开的心理。D.一个“站起来扶着拄杖”送,一个“拱着两只手”恭敬地道别,两次相同的细节描写暗示了两人坚持不变的价值取向。8.孔子两次拜见老子,第一次孔子“深深地倒抽了一口气”,第二次孔子“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你是怎样理解孔子的抽气和呼气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9.作者将
17、一些现代生活的语言加入小说,增加了小说的喜剧色彩并引起读者的思考。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同诉谓王曰:“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馆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殉寡人以头。”周诉对曰:“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狗者臣必不为也今秦不可知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馆之首,犹鼠首也。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梁急。”“无梁孰与无
18、身急?”王曰:“身急。”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王尚未听也。支期曰:“王视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乘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王乃止。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支期曰:“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支期说于长信候曰:“王命召相国。”长信俟曰:“王何以臣为?”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支期曰:“君无为魏计,君其自为计。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责乎?君其先自为计,后为魏计。”长信笑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减
19、君襟矣!”长信候行,支期随其后。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候矣,意虽道死,行乎?”长信侯曰:(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B.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C.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D.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
20、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内,我国古代地区名,泛指今山西、河北及河南黄河以北的地区,战国时河内为魏国领地。B.“乘”,震词。一指兵车,一车四马为一乘;一指古代军队组织的单位,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文中的“乘”是指兵车。C.相国,我国古代官职名,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外,各国都设相,为百官之长,也称相邦或丞相。D. “君无为魏计”的“计”指考虑、谋划,与出师表中的“可计日而待也”的“计”字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周听认为秦国是不可测之渊,魏王访秦可能有去无回,并以“鼠首”为喻,指
21、出许绍以人头为担保的做法不可信。B.支期向魏王献计,建议魏王先静观楚王动向,若楚王去秦国,则魏王可抢先楚王一步人秦,如若不然,则可以联楚抗秦。C.在周诉、支期的劝说下,魏王虽然答应不去袭国朝拜,但心中还是有所顾虑,这是因为他己应允应侯,担心失信于人。D.支期与长信侯一起去见魏王,魏王在支期的提议下装病接见长信侯,长信侯见状,主动提出自己代替魏王入秦。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2)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14.支期是如何说服长信候去见魏王的?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22、成1516题。九日次韵王巩 苏轼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注】青州从事:世说新语载,晋朝柜公手下主簿,善于辨别洒的好坏,称好酒为“青州从事”,不好的为“平原督邮”。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两联表现出了诗人的天真率性,九九重阳节,朋友欢会,难得一聚,尽兴喝酒吟诗。B.闻道郎君,语出“朝闻道,夕死可矣”,此联劝诚王巩莫要闭门潜心学问,要及时行乐。C.此诗写重阳赏菊,就地取材,寓意于菊花、蝴蝶,又借秋色表现诗人年老而乐天的情怀。D.全诗精细收敛,清秀细密,总体
23、较为清逸,但也有成熟和睿智,非经营结构而浑然天成,16.本诗最后一联诗人为什么说“相逢不用忙归去”?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的登高中发出“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2)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3)劝学中“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三、语言知识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24、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表现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反映了包括卷夏秋冬等季节变化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发生时刻。对于依赖农耕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直接影响着来年的收成,二十四节气为农人预判、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其实践价值之高_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历史岁月中,二十四节气衍生出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例如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各地形成了_的节令饮食文化,北方较为普遍的习俗有冬至吃水饺等,而南方常见的习俗则是吃汤圆等。现在,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留着冬至时节用九层糕祭祀祖先以示不忘祖先和不忘自己的“根”
25、的传统。这些依托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文化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_的组成部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框内。(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
26、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21.下列各句中
27、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 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上图书馆)B.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荷塘月色)C.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德三吗?(反对党八股)D. 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拿来主义)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8、。材料:在青年文化围中,出现了一种“破圈”现象。“破圈”即原来一些局限于某一群体的圈子,打破了固有的界限,与其他群体相互交流。破圈可以是对自己已有圈子的突破,也可以是让更多围外的人走进自己的圈子。材料二: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57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6%的受访青年有兴趣围,仅17.3%的受访青年只想待在原有圈子里,77.4%的受访青年认为应该勇于“破图”,尝试多元文化。关于如何尝试“破围”的问题,61.2%的受访青年选择在传统围加入现代元素,54.0%的受访青年认为这是高冷圈尝试接地气的方式。其他方面还有“小众”围走进大众视野(51.2%),“民族
29、文化”围走向世界(47.8%)等。以上材料引发你对“破圈”现象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C【分析】A项“传统乡土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或文学题材也就难以继续存在”错。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传统乡土文学作品会进一步减少,很可能难以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或文学题材而继续存在”。B项“因此它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错。根据材料一第四段“换言之,乡土精神虽然以乡土为基础,但它并不局限于传统乡
30、土文化,它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可知,乡上精神“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与“乡土精神要更抽象,与传统乡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问接和深远”之间并无因果关系。D项“成为新时代乡村题材作品的最大目标”于文无据。故选C项。2.(3分)B【分析】“也可以接纳其中粗俗低级、陈旧落后的因素”错,依据材料一第四段“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包含一些粗俗低级的内容,也有很多滞后于时代的因素,但是乡土精神对这些因素和内容是拒绝和批判的”可知,乡土精神不可以接纳粗俗低级、陈旧落后的因素。3.(3分)A【分析】A项是说继承和借鉴传统经典乡土文学作品的写法,不符合铁凝的观点。B、C、D项均符合铁凝“新时代的新乡村,召唤着我们
31、迈开双脚走进去更新我们的知觉结构,拿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城、开拓新视野”的观点。故选A项。4.(4分)【参考答案】材料一首先提出当前乡村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乡土文学产生新的挑战;接着反驳一些评论家关于乡土文学面临消亡的说法,并提出“乡土精神”应成为乡土文学”最基本的核心的说法;然后阐明乡土精神三个方面的具体内涵;最后通过对比分析“乡土精神”与“乡土文化”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内涵。(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分析】材料一第一段提出论点,点明乡土文学面临的挑战。然后在第二段前两句表明对某些批评家的观点的反驳;末句提出了“乡土精神”这一概念。第三段从三个方面阐明乡土精神的具体内涵。第四段分析比较“乡土精神”和“
32、乡土文化”两个概念的不同内涵。分析出文章论证思路后,用“首先”“其次”“再次”“然后”“最后”等词语进行连缀概括作答即可。5.(6分)【参考答案】深刻理解“乡土精神”的内涵,它是乡土文学的核心和灵魂,要在乡土文学作品中自觉体现乡土精神。承续百年乡土文学的写作传统,从传统经典乡土文学作品中汲取创作经验。找寻与新时代乡村现实“适配”的表达,融人新时代,熟悉新乡村,塑造新农民。不断提高创作素养,关注农村时代变迁,以新的直觉结构、知识视野来提高自我创作能力。(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分析】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乡土精神是乡土文学的灵魂。因此作家深刻理解“乡土精神”这一概念的内涵,是在社会巨变中发展
33、乡土文学的重要途径。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一些优秀作品既自觉承续百年乡土文学的写作传统,又结合新时代的具体特征”和第四段“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找到与新时代乡村现实适配的表达着重把握以下几点”可知,作家既要继承乡土文学的写作传统,又要注意走进乡村,熟悉农民,关注农村社会的时代变化。根据材料二第三段铁凝的观点可以看出,作家创作素养的提高也是创作出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的重要因素。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6.B【A项,“即使孔子前来请教,他也不愿过多谈论”错误,根据孔子第一次前来请教时老子布道的状态可知,老子是愿意多谈的。C项,“应该继续研究经书”错误,老子只是说
34、孔子还没有自己的思想主张,没有得道。D项,“实际上孔子因道不同并不尊敬老子”理解错误,从文中看,庚桑楚说“先生今天好像很高兴”,折射出当时孔子在见老子时还是很尊敬的。】7.C【“表现了庚桑楚不理解老子否定自己的同道说法的心理”错误,“但您究竟是他的先生呵”是庚桑楚在老子解释了他和孔子不同道之后说的,此时他不理解的是二人虽然不同道,但老子还是孔子的老师,为什么要离开。】8.【孔子“抽气”是因为老子直言六经是先王的陈迹,并指出孔子的话等同于此,同时又以论“道”训示孔子,给孔子当头一棒,孔子备感威压;“呼气”是因为老子肯定了孔子“自变才能他变”的“道”的认识,并没有再对其训示,孔子反倒受到老子肯定。
35、(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老子送孔子时留声机似的说道:“您走了?您不喝点儿茶去吗?”勾画出毫无生气、呆板的老子形象,学生冉有为老师驾车,手里挥着长鞭,嘴里发出汽车的喇叭鸣声“都”,将读者从古代拉到现代,引起读者对作品的现实讽刺意义的思考。称六经为“这玩意儿”,表现出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对六经的不屑一顾。庚桑楚建议“我们就和他干一下”,“干”字体现了庚桑楚的真实性情与强硬,引出下文老子“刚则易亡”的观点。(列举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 C 【分析】分析四个选项可知,有两处断句不同,即“今人有谓臣曰”和“请以一鼠首
36、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第一处,“今人有谓臣曰”的意思是“现在有人对我说”,因此“曰”前不能断开,排除 A、 D两项;第二处,“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中,“臣必不为也”句子结构完整,其前应断开,排除B项。11.(3分)D 【分析】“君无为魏计”的“计”是动词,意思是考虑、谋划,但“可计日而待也”的“计”的意思是计算,两者含义不同。12.(3分)D 【分析】“主动提出自己代替魏王入秦”错,根据最后一段中的“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可知,长信侯并没有提出自己代替秦王入秦,只是说自己有办法让应侯得知魏王病重的消息,从而让魏王免去入秦。13.(4分)(1)秦国没有索取最次要的,但大王
37、献上最重要的,可行吗?(“索”“效”各1分,句子大意2分)(4分)(2)大王不用担心。我让长信侯请求不让大王进入秦国,(请)大王等待我的消息。(“忧”“内”各1分,句子大意2分)14.假托魏王的命令,紧急召见长信侯。严词威胁,要长信侯考虑后果。以性命恐吓,逼其前行。(每点1分)【参考译文】秦军在华阳打败魏军,魏王将要到秦国朝拜秦王。(魏国大臣)周对魏王说:“现在大王侍奉秦王,还有可以代替朝拜秦王的办法吗?希望大王能够换一种办法,把朝拜秦王放在最后考虑。”魏王说:“你是担心我进入秦国后不能出来吗?许绾对我发誓说:“(如果)进入秦国后不能出来,请用我的头为您殉葬。”周回答说:“像我这样地位低下的人
38、,现在有人对我说,(你)跳入不可测量的深渊一定能出来,(如果)出不来,我就用一只老鼠的脑袋替你殉葬,我一定不跳。现在秦国是不能预料的国家,如同不可测量的深渊;而许绾的脑袋,如同老鼠的脑袋。让大王进入不能预料的秦国,却用老鼠的脑袋为您殉葬,我私下认为大王不能采取(这种做法)。况且失掉大梁和失掉河内地区相比哪个更紧急?”魏王说:“失掉大梁更紧急。”“失掉大梁和失掉自身性命哪个更紧急?”魏王说:“失掉自身性命更紧急。”周诉说:“这三者,性命,是最重要的;河内,是最次要的。秦国没有索取最次要的,但大王献上最重要的,可行吗?”魏王还没有听从(周的意见)。支期说:“大王可以观察楚王。(如果)楚王进入秦国,
39、大王就率三辆战车走在楚王前面;(如果)楚王不进入楚国,楚、魏联合,还能够抵御秦国。”魏王才打消去秦国的想法。魏王对支期说:“我当初已经对(秦国)应侯许诺了,现在不去就是欺骗他了。”支期说:“大王不用担心。我让长信侯请求不让大王进入秦国,(请)大王等待我的消息。”支期对长信侯说:“大王下令召见相国。”长信侯说:“大王为什么召见我?”支期说:“我不知道,大王着急召见您。”长信侯说:“我让大王进入秦国,难道是为了秦国吗?我是为了魏国啊。”支期说:“您不要替魏国考虑了,您还是替自己考虑吧。您是打算死呢,还是打算活呢?打算穷困呢,还是打算富贵呢?您还是先替自己考虑,然后替魏国考虑。”长信侯说:“楼公(楼
40、缓)将要来了,我将跟他同去。”支期说:“大王紧急召见您,您不去,(恐怕)鲜血会溅在您衣襟上了!”长信侯动身,支期跟在他后面。将要见到魏王时,支期先进去对魏王说:“您装成有病的样子来接见长信侯,我已经吓唬他了。”长信侯进入拜见魏王,魏王说:“我病得很重怎么办!我当初已经对应侯许诺(去秦国)了,莫非即使死在路上,也要去秦国?”长信侯说:“大王不要去了!我能让应侯得知您病重的消息(让您不去秦国)希望大王不要担忧。”(二)古诗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B【解析】“闻道郎君,语出朝闻道,夕死可矣”错。诗中的“闻道”意为“听说”。16.(6分)【朋友难得一聚。菊花开得正茂盛,赏花机会难得。变
41、相表达及时行乐的观点。二人友谊深厚。】(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分析】根据首联,二人重阳日相会,难得一聚,把酒言欢,故诗人难忍朋友离去,可见二人友情甚笃;由颈联“闻道郎君闭东阁”可知,王巩应该还有事情要做、将在东阁闭门不出,于是诗人发出了及时享乐的邀请;根据尾联后半句可知,当下菊花开得正艳,正是赏花的好时节,苏轼想要和朋友一起享受这优美的景色,故希望朋友不要着急离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三、语言知识运用
42、(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18.(3分)不言而喻 各不相同 不可或缺 (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不得分)【分析】第空,二十四节气为农人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农人对气候的准确把握直接影响着来年的收成。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实践价值之高是不必说就可以明白的。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第空经过数千年发展,冬至形成了节令饮食文化,后文又介绍了南北方冬至的不同习俗,由此可知语境想表达的是各地形成的习俗都不一样。各不相同:各有特点,都不一样。第空上文介绍了依托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民风民俗与节日文化,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语境想表达的是这些组成部分是很重要的、不能缺
43、少的。不可或缺:不能缺少,指非常重要。19.(4分)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中,二十四节气衍生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分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各2分):一是“广袤的历史岁月”搭配不当,可将“广袤的地域空间和历史岁月”改为“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二是“衍生出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成分残缺,可在“鲜明地域特色”前加上“具有”。20.(4分)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留着冬至时节的一种传统(1分),即用九层糕祭祀祖先(1分),以示不忘祖先(1分),不忘自己的“根”(1分)。【分析】“传统”前面有较长的定语,可以用提取主干、切分枝叶的方法化长为短。此
44、句主干是“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留着冬至时节的传统”,可作为一个分句;“用九层糕祭祀祖先”是这一传统的内容,可作为一个分句;“以示不忘祖先和不忘自己的根”是祭祀祖先的目的,可以切分成两个部分,“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作为两个分句放在最后。可以增删少量词语,使句意表达完整。(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21.(3分)C 【分析】“孤魂”引号的作用是表特殊含义。A.表特定称谓。B.表引用。C.表特殊含义。D.表反语。22. (6分)采用比喻手法,把离开家乡随处漂泊的农民比作“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形象地描绘出离开土地的人的境遇,突出表现了土地之于离乡农民的重要性。【分析】“这些
45、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这句话中,“种子”是喻体,本体是“这些宣泄出外的人”,指的是离开家乡随处漂泊的农民,“像”是比喻词,这是明喻。此句运用比喻修辞,把离开家乡随处漂泊的农民比作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形象地表达了离开土地的人的境遇,表达出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四、写作23.【作文等级评分标准(60分)】作文等级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基础等级内容20分(2016分)(1511分)(106分)(50分)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中心突出中心明确中心基本明确中心不明确内容充实内容较充实内容单薄没有什么内容思想健康思想健康思
46、想基本健康思想不健康感情真挚感情真实感情基本真实感情虚假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结构完整结构基本完整结构混乱语言流畅语言通顺语言基本通顺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工整字迹清楚字迹清楚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特征20分深刻较深刻略显深刻个别语句有深意丰富较丰富略显丰富个别例子较好有文采较有文采略有文采个别语句较精彩有创意较有创意略有创意个别地方有新意【说明】1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2发
47、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3其他(1)错别字扣分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2)字数不足扣分A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B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C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D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E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