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三联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32742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毕节三联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贵州省毕节三联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贵州省毕节三联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贵州省毕节三联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毕节市七星关区三联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8题,30分)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读书是跨越时空的邂逅,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语文书中,你可以和伟大袖毛泽东一起讴 歌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可以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一起抒写始终jun 恋祖国的深情,你可以和都德一起祈 祷远离战乱,你还可以和邹韬奋一起聆听wi wi 动听的故事。讴 歌 jun 恋 祈 祷 wi wi( )动听。2选出下列句中加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A没有恰当审美的人,往往会穿着一些不得体的衣服,在人群中显得鹤立鸡群。B为了自己热爱的事而竭尽全力,实现理想的那一刻,

2、即使筋疲力尽也心甘情愿。C上课时,我们要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不要交头接耳地讨论一些和课堂无关的事。D发展农村经济,政府要帮助农民,因地制宜,开发出更多适合的经济作物。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个人是否幸福,取决于他是否懂得用豁达去包裹世界,是否有创造幸福的力量。B疫情期间,请广大市民注意防护,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恐慌,切忌不要造谣传谣。C由于株洲极少有雨雪天气,使元月7日的那场雪,给株洲人民带来了激情、浪漫与新奇。D在第十四届市运会青少年组篮球比赛中,全市约20多支代表队参赛,高新乙组勇夺桂冠。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餐桌“升级”,革除陋习。为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传统

3、合餐式就餐陋习和方式的危害性。从这次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来看,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呼吸传播、飞沫传播、唾液传播等方式。这也必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习惯和新的社会风尚。于是,在与疫情战斗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反思,同时也倒逼传统餐饮“革命”、餐桌文明“升级”。当下,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打破传统就餐方式、革除传统就餐陋习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强。ABCD5下列文学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藤野先生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B回忆我的母亲作者通过回忆“我”的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C三作家

4、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代表作品之一,托尔斯泰就是其中的一位作家。D居里夫人,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报道,我才知道今年的电视剧都挺好有多火。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C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7(10分)默写填空。(1)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2)萧关逢候骑, 。(王维使至塞上)(3)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

5、五)(4)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5) ,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6) ,终岁常端正。(刘桢赠从弟(其二)(7)杜甫春望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句子是: , 。(8)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面辽阔,天空高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句子是: , 。二、名著阅读(共6分)8(6分)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1)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A.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C.台

6、儿庄战役胜利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2)红军给战士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是:行动听指挥、 , 。(3)见过A的人,都会十分清楚地发现,它的纤细的腰部非常的长。不光是很长,还特别的有力呢。与它的长腰相比,A的大腿要更长一些。而且,它的大腿下面还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齿,一共有三个。总之,A的大腿简直就是两排刀口的锯齿。当A想要把腿折叠起来的时候,它就可以把两条腿分别收放在这两排锯齿的中间,这样是很安全的,不至于自己伤到自己。以上文段选自 ,文段中的“A”指的是 。三、阅读能力考查9(11分)倾斜65度的阳光阳光穿过云层,越过前面大楼的楼顶,闯进

7、了我们的办公室。连续阴雨了十来天,天终于放晴了。他急匆匆走到我身边,向我请假,说要回家一趟。我看看时间,下午两点一刻。每次,只要天气晴朗,他都会在这个时间,请上半个小时假,回家转转。我对他的家庭情况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是个孤儿,是奶奶将他一手带大的。如今奶奶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家不安全,常回去看看,是对的。好在单位离他家不远,骑车十来分钟就到,所以,每次我都会准假。我只是不太明白,他为什么总是选在这个时间回去。正好要到他家附近的一个单位谈一笔业务。我说,那我们一起去吧,你顺便到家里转一下,然后我们一起去谈业务。骑着车,穿街过巷,阳光时而温暖地洒在我们身上。拐进一条小巷,在一幢

8、灰旧的居民楼前,我们停了下来。四周都是高楼大厦,这幢老楼显得特别矮小,前面高楼的影子,像笼子一样,将老楼罩住。他说,我家就住在这里,进去坐坐?我点点头。走进楼洞,眼前骤然一暗,眼睛一时难以适应。二楼。他掏出钥匙,打开了门。屋里很暗,里屋传来一个老太太的声音:“是彬啊,你回来啦?”彬是他的名字。他大声应道:“奶奶,是我,还有我的领导,也顺路来看看你。”他招呼我在客厅坐下,便匆忙走进房间,抱了一床被子,走到阳台上,然后又回到房间,搀扶着一位老太太,慢慢走了出来。我站起来,向老人问好。老人颤巍巍笑笑。他将老人搀到阳台上,我赶紧帮忙,上前将阳台的门拉开。很逼仄的老式阳台,摆着一张躺椅,躺椅上铺着一床棉

9、被,几乎将整个阳台占满了,边上放着几盘花草。他将奶奶扶到躺椅上。我看到,一束阳光正好洒在椅子上,那是从前面两幢高楼的间隙照射过来的。老人眯着眼睛,笑着说:“老天终于放晴了,今天的太阳真好啊。”他帮奶奶压好被子,说:“天气预报说,后面几天都是晴天呢。”老人用手遮在额前说:“那敢情好哇。好了,彬,你快去上班吧。”他附在奶奶耳边轻声说:“那等会儿你自己回房间时,小心点啊。”告别老人,走出门,他忽然站住了,和我聊起来。他说,因为前面的楼太高,阳光都被遮挡住了,每天只有下午两点半到三点半这一个小时,才能透进一点阳光,照到阳台上。这个时间的光线,与地面正好处在65度角。他说,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腿脚也

10、不方便,不能下楼晒太阳了,所以,只要是晴天,有太阳,他就会回家,帮奶奶在阳台上放好躺椅,铺好被子,然后把奶奶搀到阳台上,躺着晒晒太阳。原来是这样。我重重地拍拍他的肩膀。曾经有段时间,我对他上班中途请假,还有点看法呢。难得他这么孝顺,这么细心,这么周到。他叹口气,告诉我,小时候,他家前面的大楼,就一幢幢矗起来了,惟独他们这幢老楼,一直未拆迁。高高的大楼,将他们家整个笼罩在阴影中,晾晒的衣服,其实都是阴干的。时间一久,整个老楼,都散发着一股霉味。但是,很奇怪,冬天,他盖的棉被,却总是暖暖的,蓬蓬松松的,弥散着一股阳光的气息。后来他才知道,只要天气晴朗,有太阳,奶奶都会准时赶回家,将他床上的棉被,拿

11、到阳台上晒。太阳能照到他们家阳台上的时间,只有那么短短的一个小时,所以,奶奶拿去晒的,总是他的棉被。他的眼睛湿湿的。他说,小时候,他穿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的,从他身上,几乎嗅不到老楼霉旧灰暗的气息。他说,奶奶把所有能照到他们家的阳光,都收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他坚定地挥挥手说,现在,我最大的目标,就是尽快买一幢能经常沐浴阳光的房子,让奶奶在阳光下安享晚年。回头,前面大楼的影子,已经笼罩了这幢老式居民楼,但我却隐约看见,另一束阳光,一直照射着它,温暖,明亮,持久。(1)开头第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我”作为线索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感动(3)第段采用了哪种记叙的方

12、式?有什么作用?(4)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奶奶把所有能照到他们家的阳光,都收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 (5)文章最后一段说的“另一束阳光”指什么?10(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桑葚熟了多年前,朋友赠了我一瓶自酿的美酒,醇香扑鼻,饮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经请教后方知是由桑葚酿造而成。于是,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偶见街中有叫卖桑葚的村姑,便会买一小盆尝尝鲜,重圆一回儿时的梦。心底下总想着有一天能加入到采摘桑葚的队伍中去。今年五月外出开会,回来时在朋友的指引下,特意到农家乐山庄停留,在这个处处飘散着桑葚味道的庄园,我终于圆了我的采桑梦。跨过一条小溪,进入到一片原生态的桑林后,我一时惊呆了

13、,只见翠绿的桑叶层层叠叠,衬着紫红的桑葚,迎风摇曳。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大家一齐兴奋地扎入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个大、肉厚、色紫的下手,来个先尝为快。熟透的桑葚浑身透着光亮,充满水分,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我轻轻地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嚼去,果汁四溢,顿觉满口生香,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科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就这样,我们一边尽情地采摘,一边忘情地海吃,那是一种绝美的享受。桑林中鸟雀成群,叽叽喳喳,它们也在分享着这难得的美味,受惊吓飞离时,弹起树枝,那熟透的桑葚如同一阵紫雨,纷纷坠落,砸到人身上,落入泥土中,立刻留下一个个紫黑的印

14、记,大家只能叹惜一回,继续有说有笑,挑肥拣瘦,边摘边往前走,不一会儿竹篮中已平添了许多桑果。看着这微微颤动的桑葚,听着那啾啾鸟鸣,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悄然远逝却忆之犹甜的童年时光。那时物资匮乏、零食奇缺,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老桑树结满了紫红的桑葚,给我们带来了解馋的机会。放学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三五成群地来到了村边桑田,个个身手敏捷,猴子似的爬上桑树,低矮枝头的桑葚早已寥寥无几,高枝处的桑葚往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找根竹竿去敲打,桑葚娇嫩,落地即惨不忍睹,但大家都不管那血肉模糊的样子,也不管其是否沾上了泥土,一时间大家满地找葚,经过一顿猛吃后,每个人的手上、嘴上和衣服上无一例外地都

15、沾满了紫黑的桑汁,有的更成了大花脸了,伙伴们你看我、我看你,相互对笑。自己吃够了以后,有时也不忘给父母兜带一些回去,虽然没能做到古人那样的“拾葚供亲”“以异器盛之,黑者奉母,赤者自食”,但母亲也每每被我的孝心所感动,那满身的脏相自然也就逃过一劫,不再追究了一晃数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小孩都已过着衣食无虑的生活,没有了我们儿时的那副馋样,恐怕也已很少见到桑葚了,都市里没有桑树,也没有人养蚕,更不会有采摘桑葚的乐趣了。面对这成片的桑林,我一时思绪万千,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分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此线索文章写了哪两件事?(2)请用原

16、文回答第段画线词语“儿时的梦”具体指什么?(3)请赏析第段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4)全文主要内容写的是采摘桑葚这些欢快的事情,但结尾两段却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主旨简要分析。1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B.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

17、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清悠闲适之情。C.诗歌的第三句,作者惆怅地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D.在这首诗中,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也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2(8分)文言文阅读。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

18、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注】馁(ni);饥饿。归罪:认罪。归,自首。谕:告诉,使人知道。(1)选出划横线处错误的一项 A.栖于梁上(停留,躲藏)B.实阴见之(暗中)C.实徐谕之曰(慢慢)D.乃令人与之绢二匹(和)(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3)文中陈实是一个怎样的人?(4)从陈实处置盗贼的行为,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四、综合性学习(6分)13(6分)爱是一种博大而深厚的情怀,生活中的每一时刻、每一空间都有爱的存在。为疲惫的父亲捧上一杯热

19、茶,为风雨中的清洁工递上一把雨伞,为偏远山区的儿童献上一份爱心,而尊老爱老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某班将组织开展“孝亲敬老”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活动设计】请你仿照示例为本次活动拟写两个活动形式示例:“孝亲敬老”社区行 (2)【交流表达】李奶奶是孤寡老人,同学们经常去帮助她,最近李奶奶生病了,同学们自愿捐款,买了营养品前去探望。如果你是班长,见到李奶奶你会怎么说?(3)【国学运用】探望李奶奶回来,同学们纷纷写日记表达自己的感受,下面引入日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B先天下之忧而

20、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写作(50分)14(50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在广东打工21年的基层代表米雪梅说:“你的名字就像你的经历一样,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如挨过寒冷冬季的梅花更加幽香,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是需要不断地努力、坚持,是需要克服一定困难才能达到的。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想象,请以“坚持”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代替。参考答案解析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

21、用(共8题,30分)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读书是跨越时空的邂逅,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语文书中,你可以和伟大袖毛泽东一起讴u歌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可以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一起抒写始终jun 眷恋祖国的深情,你可以和都德一起祈q祷远离战乱,你还可以和邹韬奋一起聆听wi wi 娓动听的故事。讴 u歌 jun 眷恋 祈 q祷 wi wi( 娓)动听。【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和重点词注音,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解答】“讴歌”读作“u”;“jun恋”写作“眷”;“祈祷”读作“q”;“wi wi

22、”写作“娓娓动听”。答案:u、眷、q、娓2选出下列句中加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A没有恰当审美的人,往往会穿着一些不得体的衣服,在人群中显得鹤立鸡群。B为了自己热爱的事而竭尽全力,实现理想的那一刻,即使筋疲力尽也心甘情愿。C上课时,我们要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不要交头接耳地讨论一些和课堂无关的事。D发展农村经济,政府要帮助农民,因地制宜,开发出更多适合的经济作物。【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23、【解答】A.使用有误,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该成语和“穿着一些不得体的衣服”意思相反;BCD.使用正确。故选: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个人是否幸福,取决于他是否懂得用豁达去包裹世界,是否有创造幸福的力量。B疫情期间,请广大市民注意防护,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恐慌,切忌不要造谣传谣。C由于株洲极少有雨雪天气,使元月7日的那场雪,给株洲人民带来了激情、浪漫与新奇。D在第十四届市运会青少年组篮球比赛中,全市约20多支代表队参赛,高新乙组勇夺桂冠。【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

24、、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正确;B有误,否定不当,应将“切忌不要”的“不要”删去;C有误,成分残缺,应将“使”删去;D有误,前后矛盾,应将“约”或“多”删去。故选:A。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餐桌“升级”,革除陋习。为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传统合餐式就餐陋习和方式的危害性。从这次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来看,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呼吸传播、飞沫传播、唾液传播等方式。这也必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习惯和新的社会风尚。于是,在与疫情战斗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反思,同时也倒逼传统餐饮“革命”、餐桌文明“升级”

25、。当下,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打破传统就餐方式、革除传统就餐陋习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强。ABC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解答】是领起句,承接,联系疫情进行说明,说明疫情对餐桌“升级”的影响,进行小结,即:。故选:A。5下列文学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藤野先生选自他的小说集呐

26、喊。B回忆我的母亲作者通过回忆“我”的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C三作家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代表作品之一,托尔斯泰就是其中的一位作家。D居里夫人,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A.有误,藤野先生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BCD.正确。故选:A。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看了媒体发布

27、的收视报道,我才知道今年的电视剧都挺好有多火。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C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解答】ABC正确;D有误,选择问句只在句末用问号,句中的第一个问号应为逗号。故选:D。7(10分)默写填空。(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2)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3)采

28、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6)岂不罹凝寒,终岁常端正。(刘桢赠从弟(其二)(7)杜甫春望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8)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面辽阔,天空高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句子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9、【解答】答案:(1)无可奈何花落去(2)都护在燕然(重点字:燕)(3)悠然见南山(重点字:悠)(4)半卷红旗临易水(5)天接云涛连晓雾(重点字:晓)(6)岂不罹凝寒(重点字:罹)(7)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8)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二、名著阅读(共6分)8(6分)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1)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AA.工农红军在会宁

30、会师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C.台儿庄战役胜利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2)红军给战士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是: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3)见过A的人,都会十分清楚地发现,它的纤细的腰部非常的长。不光是很长,还特别的有力呢。与它的长腰相比,A的大腿要更长一些。而且,它的大腿下面还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齿,一共有三个。总之,A的大腿简直就是两排刀口的锯齿。当A想要把腿折叠起来的时候,它就可以把两条腿分别收放在这两排锯齿的中间,这样是很安全的,不至于自己伤到自己。以上文段选自昆虫记,文段中的“A”指的是 螳螂。【分析】红星照

31、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作品真实记录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该作品是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其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A.注意题干时间“1936年6月至10月”,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10月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符合题

32、意,故A项正确。B.该事件是194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斯诺不可能报道。C.该事件是1937和193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斯诺不可能报道。D.该事件1936年12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斯诺不可能报道。故选:A。(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结合名著内容积累作答。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红军的三条简明纪律是: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3)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理解。根据积累作答。选段文字出自昆虫记,由“它的纤细的腰部非常的长”“它的大腿下面还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齿,一共有三个”等句子可知,选段中的A 指的是螳螂。答案:(1)A(2)不拿贫

33、农一点东西 打土豪要归公(3)昆虫记 螳螂三、阅读能力考查9(11分)倾斜65度的阳光阳光穿过云层,越过前面大楼的楼顶,闯进了我们的办公室。连续阴雨了十来天,天终于放晴了。他急匆匆走到我身边,向我请假,说要回家一趟。我看看时间,下午两点一刻。每次,只要天气晴朗,他都会在这个时间,请上半个小时假,回家转转。我对他的家庭情况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是个孤儿,是奶奶将他一手带大的。如今奶奶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家不安全,常回去看看,是对的。好在单位离他家不远,骑车十来分钟就到,所以,每次我都会准假。我只是不太明白,他为什么总是选在这个时间回去。正好要到他家附近的一个单位谈一笔业务。我说,

34、那我们一起去吧,你顺便到家里转一下,然后我们一起去谈业务。骑着车,穿街过巷,阳光时而温暖地洒在我们身上。拐进一条小巷,在一幢灰旧的居民楼前,我们停了下来。四周都是高楼大厦,这幢老楼显得特别矮小,前面高楼的影子,像笼子一样,将老楼罩住。他说,我家就住在这里,进去坐坐?我点点头。走进楼洞,眼前骤然一暗,眼睛一时难以适应。二楼。他掏出钥匙,打开了门。屋里很暗,里屋传来一个老太太的声音:“是彬啊,你回来啦?”彬是他的名字。他大声应道:“奶奶,是我,还有我的领导,也顺路来看看你。”他招呼我在客厅坐下,便匆忙走进房间,抱了一床被子,走到阳台上,然后又回到房间,搀扶着一位老太太,慢慢走了出来。我站起来,向老

35、人问好。老人颤巍巍笑笑。他将老人搀到阳台上,我赶紧帮忙,上前将阳台的门拉开。很逼仄的老式阳台,摆着一张躺椅,躺椅上铺着一床棉被,几乎将整个阳台占满了,边上放着几盘花草。他将奶奶扶到躺椅上。我看到,一束阳光正好洒在椅子上,那是从前面两幢高楼的间隙照射过来的。老人眯着眼睛,笑着说:“老天终于放晴了,今天的太阳真好啊。”他帮奶奶压好被子,说:“天气预报说,后面几天都是晴天呢。”老人用手遮在额前说:“那敢情好哇。好了,彬,你快去上班吧。”他附在奶奶耳边轻声说:“那等会儿你自己回房间时,小心点啊。”告别老人,走出门,他忽然站住了,和我聊起来。他说,因为前面的楼太高,阳光都被遮挡住了,每天只有下午两点半到

36、三点半这一个小时,才能透进一点阳光,照到阳台上。这个时间的光线,与地面正好处在65度角。他说,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腿脚也不方便,不能下楼晒太阳了,所以,只要是晴天,有太阳,他就会回家,帮奶奶在阳台上放好躺椅,铺好被子,然后把奶奶搀到阳台上,躺着晒晒太阳。原来是这样。我重重地拍拍他的肩膀。曾经有段时间,我对他上班中途请假,还有点看法呢。难得他这么孝顺,这么细心,这么周到。他叹口气,告诉我,小时候,他家前面的大楼,就一幢幢矗起来了,惟独他们这幢老楼,一直未拆迁。高高的大楼,将他们家整个笼罩在阴影中,晾晒的衣服,其实都是阴干的。时间一久,整个老楼,都散发着一股霉味。但是,很奇怪,冬天,他盖的棉被

37、,却总是暖暖的,蓬蓬松松的,弥散着一股阳光的气息。后来他才知道,只要天气晴朗,有太阳,奶奶都会准时赶回家,将他床上的棉被,拿到阳台上晒。太阳能照到他们家阳台上的时间,只有那么短短的一个小时,所以,奶奶拿去晒的,总是他的棉被。他的眼睛湿湿的。他说,小时候,他穿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的,从他身上,几乎嗅不到老楼霉旧灰暗的气息。他说,奶奶把所有能照到他们家的阳光,都收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他坚定地挥挥手说,现在,我最大的目标,就是尽快买一幢能经常沐浴阳光的房子,让奶奶在阳光下安享晚年。回头,前面大楼的影子,已经笼罩了这幢老式居民楼,但我却隐约看见,另一束阳光,一直照射着它,温暖,明亮,持久。(1)开头

38、第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我”作为线索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奇怪误解理解感动(3)第段采用了哪种记叙的方式?有什么作用?(4)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奶奶把所有能照到他们家的阳光,都收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 (5)文章最后一段说的“另一束阳光”指什么?【分析】这篇小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每天下午两点一刻,办公室里的他总要请假回去一次。第二部分(312)写我跟随他回家,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内心无比感动。第三部分(1314)他向我讲述这么做的原因。第四部分(15)篇末点题,抒发我内心的感受。奶奶曾经关爱年幼的他,长大后他又用心去照顾和关爱奶奶,爱心就这样

39、传递着,也让我们明白了,大人是孩子的典范,孝心是可以“遗传”的。【解答】(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在这里烘托出人们渴望阳光的心情,为下面写“彬”请假回家搀扶奶奶晒太阳做铺垫。(2)本题人物心理变化的梳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来理清情节,找出有关“我”的描写,用合适的词

40、语概括人物的心理即可。(3)本题考查记叙的方式与作用。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记叙方式的分类与作用。记叙方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从内容可见,第十段用的是插叙,来补充交代彬小时候奶奶经常给他晒被子的情节,突出彬懂得感恩的性格。(4)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收到”所处的语境,弄清“收到”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收到”在这里是让阳光照射之意,形象地写出了奶奶对“彬”的倾心关爱。(5)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去推断其语境义。根据上下文可见,“另一束阳光”指的是亲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互相

41、温暖。答案:(1)环境描写;烘托出人们渴望阳光的心情,为下面写“彬”请假回家搀扶奶奶晒太阳做铺垫。(2)奇怪误解理解感动(3)插叙;补充交代彬小时候奶奶经常给他晒被子的情节,突出彬懂得感恩的性格。(4)让阳光照射之意,形象地写出了奶奶对“彬”的倾心关爱,表现了“彬”对奶奶的感激之情。(5)亲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互相温暖。10(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桑葚熟了多年前,朋友赠了我一瓶自酿的美酒,醇香扑鼻,饮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经请教后方知是由桑葚酿造而成。于是,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偶见街中有叫卖桑葚的村姑,便会买一小盆尝尝鲜,重圆一回儿时的梦。心底下总想着有一天能加入到采摘桑葚的队伍中去。

42、今年五月外出开会,回来时在朋友的指引下,特意到农家乐山庄停留,在这个处处飘散着桑葚味道的庄园,我终于圆了我的采桑梦。跨过一条小溪,进入到一片原生态的桑林后,我一时惊呆了,只见翠绿的桑叶层层叠叠,衬着紫红的桑葚,迎风摇曳。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大家一齐兴奋地扎入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个大、肉厚、色紫的下手,来个先尝为快。熟透的桑葚浑身透着光亮,充满水分,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我轻轻地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嚼去,果汁四溢,顿觉满口生香,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科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就这样,我们一边尽情地采摘,一边忘情地海吃,那是一种绝美

43、的享受。桑林中鸟雀成群,叽叽喳喳,它们也在分享着这难得的美味,受惊吓飞离时,弹起树枝,那熟透的桑葚如同一阵紫雨,纷纷坠落,砸到人身上,落入泥土中,立刻留下一个个紫黑的印记,大家只能叹惜一回,继续有说有笑,挑肥拣瘦,边摘边往前走,不一会儿竹篮中已平添了许多桑果。看着这微微颤动的桑葚,听着那啾啾鸟鸣,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悄然远逝却忆之犹甜的童年时光。那时物资匮乏、零食奇缺,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老桑树结满了紫红的桑葚,给我们带来了解馋的机会。放学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三五成群地来到了村边桑田,个个身手敏捷,猴子似的爬上桑树,低矮枝头的桑葚早已寥寥无几,高枝处的桑葚往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找

44、根竹竿去敲打,桑葚娇嫩,落地即惨不忍睹,但大家都不管那血肉模糊的样子,也不管其是否沾上了泥土,一时间大家满地找葚,经过一顿猛吃后,每个人的手上、嘴上和衣服上无一例外地都沾满了紫黑的桑汁,有的更成了大花脸了,伙伴们你看我、我看你,相互对笑。自己吃够了以后,有时也不忘给父母兜带一些回去,虽然没能做到古人那样的“拾葚供亲”“以异器盛之,黑者奉母,赤者自食”,但母亲也每每被我的孝心所感动,那满身的脏相自然也就逃过一劫,不再追究了一晃数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小孩都已过着衣食无虑的生活,没有了我们儿时的那副馋样,恐怕也已很少见到桑葚了,都市里没有桑树,也没有人养蚕,更不会有采摘桑葚的乐趣了。面对这成片的桑林,

45、我一时思绪万千,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分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此线索文章写了哪两件事?(2)请用原文回答第段画线词语“儿时的梦”具体指什么?(3)请赏析第段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4)全文主要内容写的是采摘桑葚这些欢快的事情,但结尾两段却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主旨简要分析。【分析】文章以桑葚为线索,写了今年五月在农家乐山庄采摘桑葚的绝美享受、童年时和伙伴们采摘桑葚的欢乐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桑葚的挚爱,同时也呼吁人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

46、,保持自然与纯真的本色。【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线索、概括内容。开头写“经请教后方知是由桑葚酿造而成”“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偶见街中有叫卖桑葚的村姑,便会买一小盆尝尝鲜”,由写桑葚引入文章;三五段写“今年五月外出开会,回来时在朋友的指引下,特意到农家乐山庄停留”“我们一边尽情地采摘,一边忘情地海吃,那是一种绝美的享受”,可知,这部分写在农家山庄采摘桑葚的绝美享受;第六段“看着这微微颤动的桑葚,听着那啾啾鸟鸣,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悄然远逝却忆之犹甜的童年时光”,插叙了童年时和伙伴们采摘桑葚的欢乐往事;七、八段是对由桑葚引发的对现实社会的感慨。由此可见,文章的线索是“桑葚”,即题目;围绕线索写了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