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中地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灶神星是太阳系小行星带中质量最大的小行星,2011年7月16日美国黎明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环灶神星的轨道,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探测。下图为黎明号拍摄到的灶神星照片。完成下面小题。1. 灶神星与黎明号组成的天体系统类似于( )A. 银河系B. 太阳系C. 地月系D. 总星系2. 黎明号获取灶神星表面信息并传回地球,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地理信息系统B. 遥感技术C.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D. 数字地球技术3. 直接威胁黎明号探测器在太空中安全运行的太阳活动是( )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A.
2、B. C. D. 下图为地球内部局部地区地震波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4. 关于图中甲、乙地震波,正确的是( )A. 甲为横波,传播速度高于乙波B. 甲为纵波,可以在固体中传C. 乙为横波,传播速度持续加快D. 乙为纵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5. 图中层是( )A. 软流层B. 地球外核C. 岩石圈D. 上地幔顶部叠层石是一种生物沉积构造,最早的叠层石由30亿年前的蓝藻(蓝细菌)捕获、粘结碎屑颗粒及其他碳酸盐,层层积累而形成。沉积速度足以保存构造但不完全覆盖藻类并快于其他外力破坏速度是叠层石形成的重要条件。下图为我国某地古老的叠层石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6. 叠层石最早可形成于( )A. 冥古宙
3、B. 太古宙C. 元古宙D. 中生代7. 叠层石的沉积环境最可能是( )A. 静水浅海B. 大风海域C. 河流河口D. 深海环境新疆阿尔泰山西北部喀纳斯河流域属于中高山地带,谷海拔1000m以上两侧山峰多在3000m以上。喀纳斯“U”形谷是该地区最典型地貌,全长100km自上游向下游宽度逐渐变窄。完成下面小题。8. 形成喀纳斯“U”形谷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流水侵蚀作用B. 冰川侵蚀作用C. 流水沉积作用D. 冰川沉积作用9. 该谷地上游宽、下游窄的原因是其形成时( )A. 上游流水流量较大B. 下游流水流速较慢C. 上游冰川冰量较大D. 下游冰川速度较慢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
4、成的地表,经风化、流水冲蚀和风蚀等作用,形成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等相间排列的地貌景观,即雅丹地貌。新疆罗布泊楼兰附近常年盛行东北风。完成下面小题。10. 以下四种地貌景观图中,属于雅丹地貌的是( )A. B. C. D. 11. 新疆罗布泊雅丹地貌中风蚀沟槽的延伸方向最可能是( )A. 南-北B. 东北-西南C. 东-西D. 东南-西北12. 根据材料推测,雅丹地貌发育的先后顺序( )纵向沟槽切割,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上升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地表形成大面积戈壁流水和风力侵蚀,沟槽加宽加深A B. C. D. 开都河流经巴音布鲁克草原的河段呈现出“九曲十八”的优美形态
5、,每年8月日落时是游客欣赏开都河“九个太阳”奇观的最佳时间。下图为“九个太阳”奇观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13. 形成“九个太阳”奇观的主导因素是( )A. 降水B. 地质C. 地形D. 植被原因14. 日落时,天空或云层多为橙、红色,其主要原因是( )A. 大气反射作用B. 大气散射作用C 大气吸收作用D. 大气保温作用在崂山脚下临海陡崖南侧,距岸百米处有一座18米高的石柱,形如老人坐在碧波之中,人称“石老人”。下图为“石老人”所在地区景观,图中海滩东部遍布卵石、西部沙细如泥。完成下面小题。15. 形成鹅卵石滩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A. 河流泥沙B. 基岩海岸C. 海底沉积物D. 贝壳、珊瑚礁
6、景区地貌景16. 下列对“石老人”景区地貌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海蚀平台向海一侧形成时间较晚B. “石老人”海蚀柱未来可能消失C. 海蚀崖逐渐向南后退且与海蚀柱距离变远D. “石老人”海蚀柱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弱某班学生在学习热力环流的知识后,开展实验验证。其一组的验证方法如图,在一张空旷的长80cm的桌子两侧分别摆放一杯90的热水和一杯冰块,在两杯子连线中点处一上一下放置两张卡纸,意图通过卡纸摆动的方向观察热力环流现象。完成下面小题。17. 该小组预期的现象应是( )A. 上方纸片向左摆动,下方纸片向右摆动B. 两张纸片均向左摆动C. 上方纸片向右摆动,下方纸片向左摆动D. 两张纸片
7、均向右摆动18. 该小组未观察到纸片摆动,原因可能有( )外界环境风力过大,破坏了热力环流实验时间过长导致环流消失卡纸太厚重,形成的环流不足以推动上方纸片位置超出环流范围A. B. C. D.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左图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右图为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19. 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为(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20. 21世纪以来博斯腾湖湖泊面积大幅度缩小,致湖泊西侧( )A. 白天湖风减弱B. 白天陆风减弱C. 夜晚湖风加强D. 夜晚陆
8、风加强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卫星监测数据显示,南极上空臭氧量下降严重,形成“臭氧空洞”,表明地球臭氧层被破坏。21. 臭氧层所在平流层的气温垂直变化特点及原因,正确组合是( )A.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C 平流层顶部臭氧浓度高D. 平流层顶部紫外线强烈22. 臭氧层破坏给地球表面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A. 南极冰川面积迅速增加B. 农作物产量、质量提高C. 水体生物生长受到威胁D. 增加入类皮肤癌发病率23.
9、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 大气圈的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 一般认为1000km是大气圈上界C.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非常密切D.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24. 强烈耀斑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A. 太阳风强烈极地出现极光B. 天气变化平稳农业倾向增产C. 干扰电离层影响长波通讯D. 威胁卫星安全影响BDS导航下方左图为贵州双河洞模式图,图中a地貌景观有类似树轮的“年纹层”,这些“年纹层”通常以深浅交互的生长条带自下而上平行展布,如右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25. 贵州双河洞地貌景观形成的自然条件是低( )A. 温暖干燥的气候B. 植被覆盖率较低C. 地下水资源丰富D. 可
10、溶性岩石广布26. “年纹层”大多数情况下每年增加一组,被称为破解古气候的密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年纹层宽往往代表低温的年份B. 年纹层窄代表降水较少的年份C. 年纹层宽的年份植物生长茂盛D. 年纹层窄的年份流水作用较强27. 图示地貌类型对本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A. 土层浅薄,土壤贫瘠B. 易引发地质灾害C. 光热充足,降水充沛D. 利于地表水存储每年秋冬季节,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会在田间地头焚烧秸秆,防止作物遭受冻害。专家称,在不利气象条件下,秸秆燃烧可能诱导雾霾形成。完成下面小题。28. 图中箭头判断正确的是( )A. 为大气反射B. 为大气散射C. 为大气散射D. 是
11、大气吸收29. 燃烧秸秆使蔬菜免遭冻害的主要原理是( )A. 增强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B. 增强地面辐射C. 增强大气对短波辐射的吸收D. 增强大气逆辐射30. 下列情况会加剧雾霾形成的有( )A. 大量燃煤B. 强对流天气C. 近地面逆温D. 大风天气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当月球经过一颗恒星或行星前时,常常将其遮挡起来,这种现象称为“月掩星”。2021年4月17日发生“月掩火星”现象,左图为当日我国某摄影师面朝西南方拍摄到的照片,照片中火星将要被月球遮住。右图为太阳系部分天体轨道示意图。材料二:下表为地球、火星的基本数据。名称距日距离
12、/(10*106km)质量1体积1自转周期/天大气压强1表面温度范围/主要大气成分地球149.601.001.001.0018958氮78.1%、氧21.6%、氩0.9%火星227.900.110.151.030006-13327二氧化碳95.3%、氮2.7%、氩1.6%注1:地球质量、体积、大气压强设为1。(1)4月17日发生“月掩火星”时,为农历_(填“上”或“下”)半月,月球应位于_(填“甲”或“乙”)位置,火星应该位于_(填“丙”或“丁”)位置;当日,摄像师是在_(填“日出前”或“日落后”)可以拍摄到图1照片类型。(2)火星几乎没有磁场,使得_(填太阳活动类型)可以缓慢侵袭、“吹走”火
13、星大气;地球磁场可能是呈_(填“液态”或“固态”)的_(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相对于地壳的“流动”所形成。(3)简述地球大气对生命起源和发展的作用。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科普工作者在上海某地放飞气象气球,测得10米至500米高度范围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略微上升。下图为上海市该日14时气温分布状况。(1)气象气球升空过程中测到的100米-500米高度的气温变化,说100米至500米高度范围内的大气很可能存在_现象,该现象使大气的对流运动_(填“减弱”或“增强”),_(填“有利于”或“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2)如果气象气球一直上升,在对流层范围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_(填“递增”或
14、“递减”),原因是_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3)该日14时,与郊区比,上海市中心近地面气压较_(填“高”或“低”),判断理由为_。(4)据研究表明,上海市区短时强降水概率大于郊区,说明原因。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流出我国后称为湄河。下左图为澜沧江一湄公河示意图,澜沧江源头景观如图甲所示。材料二: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位于澜沧江沿岸,地质灾害频发,其山区多见图乙中所示为防御某类地质灾害而建的工程,下右图为维西县降水柱状图。(1)青藏高原地层中含有大量海螺、海藻化石,说明该区域曾经是_环境,其隆起与_(填地质年代)造山运动有关。(2)澜沧江源区位于高原
15、面上,地形比较_,河流_作用较弱,凹岸_(填“侵蚀”或“沉积”),凸岸_(填“侵蚀”或“沉积”),河道弯曲。(3)图乙所示工程措施主要用来防御的地质灾害是_分析维西县该自然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_。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中地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答案】1. C 2. B 3. D【解析】【分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灶神星是太阳系小行星带中质量最大的小行星,2011年7月16日美国黎明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环灶神星的轨道”可知,灶神星属于行星,黎明号环绕灶神星运行,成为了灶神星的卫星,中心天体是行星,因此灶神星与黎明号组成的天体系统类似于地
16、月系,C正确;银河系是恒星系统组成的天体系统,A错误;太阳系是行星环绕恒星而形成的天体系统,中心天体是恒星(太阳),B错误;总星系是由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组成的天体系统,D错误。故选C。【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黎明号获取灶神星表面信息并传回地球,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B正确;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一定数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绘出的图层,A错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利用卫星进行的定位和导航系统,C错误;数字地球技术是是利用数字技术和方法将地球及其上的活动和环境的时空变化数据,按地球的坐标加以整理,存入全球分布的计算机中,构成一个全球的数字模型,在高速网络上进行快速流通,这
17、样就可以使人们快速、直观完整地了解我们所在的这颗星球。与黎明号获取灶神星表面信息无关,D错误。故选B。【3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黑子温度相对较低,对黎明号探测器在太空中安全运行影响较小,错误;耀斑通过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太空中运行航天器以及地球磁场,正确;日珥是在太阳的色球层上产生的一种太阳活动,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对探测器在太空中安全运行影响较小,错误;太阳风通过带电粒子流影响行星高纬度的电离层,威胁黎明号探测器在太空中安全运行,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地球气候: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
18、响短波通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出现极光。【答案】4. D 5. A【解析】【4题详解】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快,由图可知甲波比乙波速度慢,故甲为横波波,乙为纵波,ABC错误;甲为横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乙为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D正确,故选D。【5题详解】由图可知,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位于上地幔的上部,为软流层,A正确;外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2900千米以下),B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C错误;层不是上地幔顶部,D错误,故选A。【点睛】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
19、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答案】6. B 7. A【解析】【分析】【6题详解】根据材料“叠层石是一种生物沉积构造,最早的叠层石由30亿年前的蓝藻(蓝细菌)捕获、粘结碎屑颗粒及其他碳酸盐,层层积累而形成”和所学知识可知,叠层石最早可形成于太古宙,B正确;冥古宙时期,地球上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A错误;元古宙时,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生物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C错误;中生代时,在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繁盛,D错误。故
20、选B。【7题详解】由材料“沉积速度足以保存构造但不完全覆盖藻类并快于其他外力破坏速度是叠层石形成的重要条件”可知,叠层石的沉积环境最可能是静水浅海环境,A正确;大风海域,风对沉积层的破坏速度强,B错误;河流河口泥沙沉积量大,会覆盖藻类,C错误;深海环境中没有蓝藻生长,D错误。故选A。【点睛】叠层石的生长条件:蓝藻藻丛的生长发育;有一定数量的细小沉积颗粒供蓝藻的胶鞘粘附;水底的底流不太强烈,水底物质的位置相对稳定;叠层石增长速度大于它的剥蚀速度;叠层石在生长过程中应迅速得到固结,否则就会垮塌,不能具备形态学特征。【答案】8 B 9. C【解析】【8题详解】根据材料“新疆阿尔泰山西北部喀纳斯河流域
21、属于中高山地带,谷海拔1000m以上两侧山峰多在3000m以上。喀纳斯“U”形谷是该地区最典型地貌”可知,喀纳斯U形谷景观形成于较高纬度中高山地带,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B正确;在中高山地带,河流流量较小,但流速较快,以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为主,多为V字形峡谷地貌,因此U形谷景观形成不是流水侵蚀作用,A错误;流水沉积作用多形成于河流出山口,或中下游地区,地势平缓地带,因此U形谷景观的形成不是流水沉积作用,C错误;冰川沉积作用形成于缓坡地带,多形成冰碛地貌,堆积物颗粒杂乱无章堆积,因此U形谷景观不是冰川沉积作用,D错误。故选B。【9题详解】谷地上游宽、下游窄的原因是形成时,上游冰量大,侵蚀强,下游
22、冰蚀弱,C正确;与冰川速度关系不大;不是流水侵蚀作用,因此与流水流量和流速无关,ABD错误。故选C。【点睛】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由于冰斗多发育于雪线附近,因此冰斗具有指示雪线的意义,即可以根据古冰斗底部的高度来推断当时雪线的位置。【答案】10. C 11. B 12. C【解析】【分析】【10题详解】读图可知,图A植被茂密,是丹霞地貌类型,是流水侵蚀地貌,A错误;图B是河流峡谷地貌,是流水侵蚀地貌,B错误;图C是沙垄,残丘,沟槽相间的风蚀地貌,属于雅丹地貌,C正确;图D是角峰、刃脊等冰川侵蚀地貌,D错误。故选C。【11题详解】根据材料“新疆罗布泊楼兰附近常年盛行东北风”可知,新疆罗布
23、泊雅丹地貌中风蚀沟槽的延伸方向最可能是东北西南方向,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丹地貌发育先是形成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再经风化、流水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沟槽加宽加深;之后纵向沟槽切割,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最后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因此雅丹地貌发育的先后顺序是,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雅丹是指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经风化、流水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答案】13. C 14. B【解析】【13题详解】“九个太阳”实则是太阳的倒影倒映在水面上,由于河道弯曲形成多个倒影的奇观
24、,而河道弯曲主要是河流进入平坦的地区,河流侧蚀增强,受地转偏向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发生侧蚀,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长期的侵蚀使河道形成多个曲流,从而出现“九个太阳”奇观,其根本原因是地形,C正确,与降水、地质、植被无关,故选C。【14题详解】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使每一个大气分子都形成了一个散射光源。太阳光谱中的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散射出来,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颜色的光透射能力很强。因此,日落时,地平线上空的光线只剩波长较长的黄橙、红光了,这些光线经空气分子和水汽
25、等杂质的散射后,那里的天空就带上橙、红色彩。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早晨和傍晚,在日出和日落前后的天边,时常会出现五彩缤纷的彩霞。朝霞和晚霞的形成都是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答案】15. B 16. B【解析】【15题详解】根据材料“在崂山脚下临海陡崖南侧,距岸百米处有一座18米高的石柱,形如老人坐在碧波之中,人称“石老人”可知,形成鹅卵石滩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基岩海岸,是海蚀崖与海蚀柱之间的海蚀拱桥坍塌后形成的剥蚀台地,在海浪的冲刷下,细沙被带到西部,此处坍塌的碎屑物质被磨圆形成的鹅卵石滩,B正确;图示位置没有河流,在沿海的河流受海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缓慢,沉积泥石多是细沙,河流
26、中的鹅卵石多位于河流的中上游地区,因此此处的鹅卵石不是来自河流泥沙,A错误;海底沉积物在这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由陆地河流和大气输入海洋的物质包括软泥沙、灰尘、动植物的遗骸、宇宙尘埃等,不会形成鹅卵石滩,C错误;贝壳多分布于沙滩中,珊瑚礁分布在纬度较低的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区,该处纬度较高,不是珊瑚礁分布地区,D错误。故选B。【16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海蚀平台是受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向海一侧海浪侵蚀作用强,形成时间较早,A错误;“石老人”海蚀柱受海浪侵蚀作用下会逐渐变矮,并且在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趋势下可能会被海水淹没而消失,B正确;海蚀崖逐渐向北后退,且与海蚀柱距离变远,C错误;岩石坚硬抗侵蚀能
27、力强,D错误。故选B。【点睛】海浪地貌: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等;海浪沉积地貌沙滩。【答案】17. C 18. B【解析】【17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一张空旷的长80cm的桌子两侧分别摆放一杯90的热水和一杯冰块,则在热水和冰块之间形成冷热不均,热水地区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冰块地区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由近地面水平气流由冰块区流向热水区,推动下方纸片向左摆动;上方水平气流由热水地区流向冰块地区,推动上方纸片向右摆动。C正确,ABD错误。故选C。【18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小组未观察到纸片摆动,原因
28、可能有,外界环境风力过大,破坏了热力环流;卡纸太厚重,热水和冰块之间的温差较小,形成的水平气流运动力较弱,形成的环流不足以推动;上方纸片位置超出环流范围。正确;环流消失前若非常明显,则容易观察到纸片摆动,故实验时间过长导致环流消失不是纸片未摆动的原因,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1)温压关系: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其对应的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其对应的高空形成低压;(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答案】19. D 20. A【解析】【19题详解】由图可知冬季湖
29、陆风风速最小,湖陆风较弱。原因是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少,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较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故选D。【20题详解】由于湖泊的面积大幅减少,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减弱,导致白天的西侧湖风减弱,A正确,B错误;湖风出现在白天,C错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减弱,陆风也会减弱,D错误。故选A。【点睛】湖陆风是一种在沿湖地区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天气气候现象。由于大陆地面的夜间冷却和白天加热作用,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
30、性的天气气候现象。如湖南省岳阳位于洞庭湖东北侧,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夜晚风从市区吹向湖面,而白天从湖面吹向市区。群众称为“进湖风”和“出湖风”。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答案】21. BD 22. CD【解析】【21题详解】臭氧层所在的平流层,气温垂直变化为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 A选项错误, B选项正确。平流层中分布有大量臭氧,臭氧能够有效的吸收紫外线,故平流层顶部紫外线比中下部强烈,臭氧浓度较高的位于平流层的中下位置,大约高度为20
31、25千米, 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故选BD。【22题详解】臭氧层遭到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会增多,不会产生降低温度的影响,南极的冰川不会增加,A选项错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气候异常现象会增多,全球农作物产量质量受气候异常的影响,会变得越发不稳定,与臭氧层破坏关系不大, B选项错误。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数量增多,进一步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可能会导致水生生物生长受到威胁, C选项正确。紫外线的增多也会诱发人类皮肤疾病增加的概率,包括皮肤癌的发病率,D选项正确。故选CD。【点睛】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
32、多方面的的危害,已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有对人体健康、陆生植物、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化学循环、材料、以及对流层大气组成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23.【答案】AC【解析】【分析】【详解】受重力作用影响,大气向上逐渐变得稀薄,因此大气圈的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A正确;在距地面20003000千米的高空,大气密度与星际空间的密度相似,一般认为这个高度可以看作是地球大气圈的上界,B错误;人们使用的水资源主要是陆地水,还利用陆地地表径流进行航运等等,因此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非常密切,C正确;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D错误。故选AC。24. 【答案】AD【解析】【分析】【详解】强烈耀斑会使得
33、太阳释放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和强烈射电,太阳风强烈,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受到地球磁场的引导向两极运动,从而与高层大气相互作用在极地形成极光,A符合题意;强烈耀斑出现表明太阳活动剧烈,有可能使得地球上极端天气增多,天气变化会比较剧烈,排除B;太阳活动剧烈时,太阳释放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和强烈射电会干扰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从而影响主要依靠电离层传播的短波通讯,对长波通讯影响小,排除C;强烈耀斑会使得太阳释放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和强烈射电,这些物质可能直接威胁卫星安全,从而影响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导航,D符合题意。故选AD。【答案】25. CD 26. BC 27. AB【解析】【分析】【2
34、5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贵州双河洞地貌景观形成区位于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A错误;与植被覆盖率形成无关,B错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广布,D正确;形成地下溶洞,说明地下水资源丰富,C正确。故选CD。【26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年纹层”通常以深浅交互的生长条带自下而上平行展布,年纹层是溶洞内的化学沉积作用。地表水溶解了石灰岩后,在溶洞内由于温度较低情况下,又析出碳酸钙的过程,因此年纹层宽往往代表流水溶蚀作用强,溶解了大量的石灰岩。因此年纹层宽往往代表高温多雨的年份,植物生长茂盛,A错误,C正确;年纹层窄代表流水溶蚀作用较弱,降水较少,B正确,D错误。故选BC。【27题详解】
35、图示区域的喀斯特地貌,地势崎岖,流水溶蚀作用较强,土层浅薄,土壤贫瘠,A正确;易引发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B正确;地貌类型对区域的气候条件影响小,是由于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而形成的地貌类型,C错误;地表水容易下渗,不利于地表水的储存,D错误。故选AB。【点睛】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前者主要包括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后者主要有各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答案】28. AC 29. AD 30. AC【解析】【分析】【28题详解
36、】由图可知,为大气反射;为大气吸收;为大气散射;是地面辐射。故AC正确,BD错误,故选AC。【29题详解】燃烧秸秆使蔬菜免遭冻害的主要原理:燃烧秸秆产生大量的烟雾,使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热量增加,从而增强大气的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夜晚气温不至于过低,农作物可以免受冻害,AD正确,BC错误,故选AD。【30题详解】大量燃烧煤炭,空气中的粉尘增多,PM2.5增多,A正确;强对流天气使污染物容易扩散,B错误;近地面形成逆温,空气难形成对流,容易出现雾霾,C正确;大风天气,污染物容易扩散,不易出现雾霾,D错误,故选AC。【点睛】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
37、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31. 【答案】(1) . 上 . 甲 . 丙 . 日落后 (2) . 太阳风 . 液态 . 外核 (3)大气具有保温作用,维持适宜温度;提供氧气维持好氧生物生命活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臭氧削弱紫外线;减少小天体的撞击。【解析】【分析】本题以“月掩星”为背景,涉及“月掩星”成因、
38、月相、地球圈层、大气的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知识的调用和运用能力。【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此时的月相为上弦月,为农历的上半月,由图和材料可知,形成“月掩火星”时火星、月球、地球成一直线,故可知月球位于甲位置,火星为丙位置,上弦月出现在太阳落下之后。拍摄的时间为日落后。【小问2详解】由于火星没有磁场,使得太阳风中的高速带电粒子偏向火星的速度较慢,对火星缓慢侵袭、“吹走”火星大气;地球磁场是由地核的外核呈液体的物质向地壳流动,形成两股方向相反的电流,同时激发出两个极性相反的磁场所形成的。【小问3详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和削弱和保温作用,使地表保持适宜温度;提供氧气,维持地表生物的生命活动;为生物提供二氧
39、化碳,保证生物的光合作用;平流层的臭氧削弱紫外线对人类的影响;由于大气层的摩擦作用,减少小天体的撞击。32. 【答案】(1) . 逆温 . 减弱 . 不利于 (2) . 递减 . 地面(或地面辐射) (3) . 低 . 市区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 (4)上海市区尘埃(或凝结核)多于郊区;市区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强(或对流运动强),易成云致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流层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应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气象气球升空范围在100米500米高度
40、在对流层,而正常情况下对流层大气热量来自地面辐射,因此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材料“普工作者在上海某地放飞气象气球,测得10米至500米高度范围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略微上升”,说明100米至500米高度范围内的大气很可能存在逆温现象,该现象使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小问2详解】如果气象气球一直上升,在对流层范围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小问3详解】读图可知,上海市14时,上海市区的温度为36.5,郊区温度为34,上海市区的温度高于郊区,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与郊比,上海市中心近地面气压较低
41、。【小问4详解】根据热力环流原理,上海市区气温高于郊区,气流上升,对流运动较强,易成云致雨;上海市区较郊区绿地少,大气中尘埃较多,凝结核多,因此水汽易凝结成云致雨。因此上海市区短时强降水概率大于郊区。33.【答案】(1) . 海洋 . 新生代 (2) . 平坦 . 下蚀 . 侵蚀 . 沉积 (3) . 泥石流 . 维西县位于高山峡谷区,地形陡峻;(板块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岩体破碎;降水丰富且集中;人类活动对地表植被破坏严重。【解析】【分析】本题以河流和降水示意图为背景,涉及地壳运动、河流地貌、地质灾害成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地理原理和地理原因的分析能力,同时也考查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小问1详解】青藏高原地层中含有大量海螺、海藻化石,说明该区域之前是海洋环境,适合该类海洋生物生存;青藏高原的降起是新生代时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的。【小问2详解】澜沧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的高原面上,地势较平坦,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较弱,流水以侧蚀为主,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曲景观。【小问3详解】图示乙工程是拦砂坝,主要用来防御泥石流,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自然原因是位于横断山区,地势崎岖,坡度大;低处板块交界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该地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大;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植被破坏严重,导致地表裸露,雨水的冲刷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