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武隆区二校联考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3020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5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武隆区二校联考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重庆市武隆区二校联考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重庆市武隆区二校联考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重庆市武隆区二校联考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重庆市武隆区重庆市武隆区二校联考二校联考 2021-2022 学年学年八年级八年级上上期末语文试卷期末语文试卷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 分)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镌刻(jun) 颓唐(tu) 窒息(zh ) 锐不可当(dng) B雕镂(lu) 翘首(qio) 琐屑(xi) 不辍劳作(chu) C纤维(xin) 粗糙(co) 赋闲(f) 屏息敛声(bng) D教诲(hu) 遏制() 婆娑(su) 坦荡如砥(d)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缰绳 推祟 愚钝 和颜悦色 B暄嚣 僻邪 燥热 因地制宜 C踌躇 篱笆 狼藉 旁溢斜出 D落第

2、斟酌 蔓延 自出心裁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年近不惑的他,已经具备了遒劲老道的用笔,其前程当无可限量。 B王老师的作文教学有方,没有禁锢学生思维,所以他的许多学生能快乐写作。 C漫江碧透,红叶满山,醉人的美景吸引着外地游客络绎不绝地来游玩。 D他熟记了一些成语,写文章时便能妙手偶得,毫不费力。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是青少年近视的首要原因。 近几百年来,科学界、医学界不断研究近视的原因,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 青少年是孩子大脑的发育时期,如果出现近视问题,孩子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就会降低,大脑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无

3、数科学实验和案例表明,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受到综合因素的影响。 孩子在近视之后,如果不采取相关措施,将有可能患上高度近视。出现眼底病变等一系列疾病,甚至可能致盲。 A B C D 5 (4 分)请根据前面例句写法,自选武隆的自然景物,续写两句话,要求符合所写对象特点,最好写出神韵来,富有文学性。 自然之美无处不在,西北的白杨是质朴的,坚强的,力求上进的;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武隆的 , , ;武隆的 , , 。 6 (6 分)名著阅读。 (1)下面是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一段话,请阅读后填出后面的人名。 他清瘦身形,中等个子,但体魄挺拔结实,留着黑长胡子的脸上透着年轻人的真诚,眼睛大

4、而深邃,热情洋溢。他身上确实有一种吸引力,那是一种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的其妙融合。 这部著作是美国著名记者 (人名)的作品,选文中的“他”指的是 (人名) 。 (2) 下面是摘选自 红星照耀中国 第三篇 “红军剧社” 中的一段文字, 请你根据阅读的本节原文内容,说说红军剧社在演出上的特点及作用。 由于不断地改换节目,几乎每天变更活报剧,许多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上的新问题都成了演戏的材料,农民是不易轻信的,许多怀疑和问题就都用他们所容易理解的幽默方式加以解答。 7 (8 分)进行了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后,班上的同学对文化遗产倍感兴趣,因此,班上组织了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究之

5、旅。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遗产简介:下面这段话是对武隆鸭江老咸菜传统制作技艺的介绍,请你根据这段话说说武隆鸭江老咸菜的特点。 武隆鸭江老咸菜传统制作技艺,是流传在武隆区大溪河两岸的传统咸菜制作技艺,2016 年入选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经考究,这一地区制作老咸菜的历史已有 800 多年。这项技艺以本地土产青菜头为主要原料,以本地陶土烧制的泡菜坛为主要工具,按照种料、选料、晒料、制佐料、拌料、净坛、装坛、发酵、出坛、分装等十道工序,最终产出具有金黄软糯、入口化渣、清香可口、回味悠长等独特“老味道”的老咸菜。 (2)遗产保护: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生命力继续

6、发展,再加上现代化的冲击,商品化的影响,使其失去了原有存在的土壤和社会环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请你拟写一句宣传标语。 (要求:20 字以内) (3)遗产宣传:A 中学准备遨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木叶吹奏传承人张老师来给全校师生做一次关于木叶吹奏的讲座,学校王校长登门邀请,结果张老师没在家,要第二天才会回来,只好请张老师的邻居一位八年级学生转告来意,并留下了联系电话。 如果你是这位学生,要帮忙转述这件事,你打算怎么说? 二、古诗文积累及阅读(二、古诗文积累及阅读(25 分)分) 8 (10 分)古诗文填空。 (1)相顾无相识, 。 (王绩野望 ) (2) ,志在千

7、里。 (曹操龟虽寿 ) (3) ,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 (4)黄鹤一去不复返, 。 (崔颢黄鹤楼 ) (5)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6)此中有真意, 。 (陶渊明饮酒其五 ) (7)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是: , 。 (8)杜甫在春望中,写出了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9 (15 分)文言文阅读。阅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8、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文章的叙事部分,虽然只短短三句,却跌宕起伏,蕴含了作者的欣喜、无奈与孤独。 B.文章篇幅短小,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世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作者写景时运用比喻描绘出月光如水般的空灵澄澈,竹柏倒影如藻荇般的清丽淡雅,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D.文中

9、的“但”字,在两个“何”字的映衬下,为“闲人”增加了不少情感色彩,显示了作者不能修齐治平,只能闲游赏月的自得。 (4)文章和链接材料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请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的内容,分析苏轼面对逆境时的人生态度。 连接材料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释: (1)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2)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3)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

10、营。 (4)夜阑:夜尽。 (5)觳纹:比喻水波细纹。觳,绉纱。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三、现代文阅读理解(40 分)分) 10 (22 分)阅读李汉荣的母亲的眼睛一文,完成问题。 在农家小院的正中,在光线最集中的地方,我的母亲端坐着,为我们做鞋,做枕头,缝补衣裳,在书包上绣花。此时,宇宙那明亮仁慈的光线,从几光年之外赶来,投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灌注进母亲手里那小小的针眼。每一个针脚里,每一个图案上,都注满村庄正午的温情和深蓝。 看着沐浴在天光里的母亲,看着跟随母亲的目光穿梭在生活经纬里的小小针线,我终于明白:我们贴身的衣服里和书包上,织进去的不只是母亲细密的眼神,还有来自几光年之外上苍的眼神。

11、母亲八十多岁的眼睛,还保持着少女的清澈和纯真。而世间不少的人,涉世稍深或略有阅历,目光就少了清纯,蒙上了或世故或势利或狡黠的尘灰。莫非,母亲有什么特殊的“养眼”之法?我想了解其中的缘由。 那年,我回老家养病。我每天都在故乡的原野上走来走去,在清晨,在黄昏,在百万千万颗露珠的照拂里, 在百万千万片绿叶的叮咛里, 我的心里, 我的眼睛里, 哪怕藏匿得很深很隐蔽的细小杂念和灰尘,都被一一洗净。我身体里的病,也渐渐离我远去。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无尘无垢,无嗔无痴,甚至有一点吐气如兰的意思了, 连梦都是清洁的。 这让我体会到: 一个人若保持身体的洁净、 心灵的洁净、眼睛的洁净,保持每一个意识和念想的

12、仁慈与洁净,那么,他将会从生命里领受到怎样单纯而又无比丰富的诗意! 我在故乡的怀里、在母亲身边养病。病,大约不好意思待在我逐渐变得干净、健康的身体里,我的身体里,没有了毒素,也没有了病魔赖以存活的养料。我养好了身体,也养好了心。那次乡村静养,等于让我对乡村母亲的心灵养成做了一次田野调查。 那么,母亲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心,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眼睛?我想,清晨或黄昏,原野上那无数颗透明的露珠,已经给出了一部分答案。我的母亲,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念念在兹于心灵的善良、纯洁和真诚;她是用一生的田野劳作和行走,与无数颗露珠与无数颗清澈的天地之眼,交换着心灵的语言,交换着眼神。就这样,上苍把最好的露珠,交

13、给母亲保管,露珠一直滋养和化育着母亲的心,也明净了她的瞳仁。 一个人若很少在露珠(包括具有露珠之透明品质的事物)面前停留,激赏、感动于那无邪的纯真,并反观、反省自己内心的不洁和阴影,同时让自己被尘世污染的身体和心灵,接受其消毒、清洗和映照,那么,他的内心和眼神,就少了某种天赐的清澈。一个人若很少将目光投向苍穹的星辰,却总是沉沦于欲望,锁定于功利,那么,他的心域必窄狭,眼神定然少了某种悠远和深沉。 我的母亲,低头与露珠交换眼神,抬头与星辰交换眼神,俯仰之间,她都在吐纳天地精神。她识字不多却有天趣,因为她心存天真;她阅历不多却胸襟宽阔,因为她到过天庭。宽厚的原野和澄明的天穹,就是我母亲的心灵老师。

14、 我的母亲是在 86 岁那年去世的。好朋友写了一篇短文,标题是“想念母亲的眼睛” ,痛惜一位慈祥的母亲走了,人间少了一双清澈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里荡漾的是内心的光亮和情感的波澜,是一个人心灵世界的折射。想念一双眼睛,其实是想念一种纯洁的感情,缅怀一种干净的人生。 (摘自光明日报2020 年 5 月 8 日) (1)文章写出了母亲的眼睛怎样的特点?从母亲眼睛里读出了母亲怎样的内心品质? (2)细读文章,具体分析母亲有哪些特殊的“养眼”之法? (3)结合全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 “俯仰之间, 她都在吐纳天地精神。 ” 一句中加点词语 “吐纳” “吐” 的是

15、什么? “纳”的是什么? 结合文章内容情感,说说划线句“母亲八十多岁的眼睛,还保持着少女的清澈和纯真”一句的含义。 (4)选出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写母亲眼睛的澄澈和纯真,实际上更是为了写出母亲不被尘世污染的身体和心灵,更是为了写出母亲纯洁干净的内心品质。 B.我回老家养病,我在故乡的怀里,在母亲的身边,得到了母亲的悉心照料和心灵的感化,让我不仅养好了身体,更养好了心。 C.文章回忆我回家养病一事,旨在进一步写出母亲养眼之法来自于久居乡村原野之中,一生与露珠交换着心灵的语言,交换着眼神,露珠一直滋养和化育着母亲的心,也明净了她的瞳仁。 D.母亲识字不多,阅历不广,但她却有天趣,心

16、存天真,胸襟宽阔,因为她一生都在吐纳天地精神。露珠、天庭、原野、天穹是她心灵的老师。 (5)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想念一双眼睛,其实是想念一种纯洁的感情,缅怀一种干净的人生。 ”所表达的情感? 11 (18 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一些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垃圾分类,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几方面的效益。 垃圾分类是垃圾终端处理设施运转的基础,实施生活垃圾分类,

17、可以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应在生活垃圾科学合理分类的基础上,对应开展生活垃圾分类配套体系建设,根据分类品种建立与垃圾分类相配套的收运体系、建立与再生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回收体系,完善与垃圾分类相衔接的终端处理设施,以确保分类收运、回收、利用和处理设施相互衔接。只有做好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及处理等配套系统才能更高效地运转。垃圾分类处理关系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占地, 垃圾分类, 去掉能回收的, 不易降解的物质, 减少垃圾数量达 50%以上。能减少环境污染,废弃的电池等含有金属汞等有毒物质,会对人类产生

18、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因此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危害。还可以变废为宝,1 吨废塑料可回炼约 600 公斤无铅汽油和柴油;回收 1500 吨废纸,可避免砍伐用于生产约 1200 吨纸的林木。因此,垃圾回收既环保,又节约资源。 (摘自“百度百科” ,有删改) 材料二今年以来,A 县在实施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中,加大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力度。在居民集中的城区小区、单位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安装了智能垃圾分类箱。目前,城区 8 个社区、6 个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机械设施设备全部安装到位,智能设备也已投放到位。 据了解,智能垃圾分类箱体包括了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四大类,其中可回收物

19、品比较丰富,包括废纸、废金属、废旧纺织物、废纸板箱、废塑料、鞋靴、废弃电子产品等,回收范围基本涵盖了其他常见垃圾。 目前,该县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机构、社区、乡村分类示范作用明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初步形成。 下一步, 该县将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和处理设施, 监管提升收运能力, 配套提升处置能力,持续强化群众垃圾分类的意识,力争到 2022 年基本建成城区 13 个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 (摘自网络,有删改) 材料三12 月 4 日上午,A 县环保局与该县一社区联合组织社区干部、居民代表和县环保局团支部的志愿者共 70 余人,参加了以“美丽中

20、国,我是行动者”为主题的第四届“环保公众开放周”活动,这次活动主要围绕垃圾分类开展宣传工作。 在活动现场,县环保局团支部负责人就目前全县的垃圾产生、收集、处理情况进行了介绍,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目的意义、垃圾分类的方式、处理方法等向市民作了宣传讲解。 参加活动的市民们说,在听了垃圾分类的讲解,观看了垃圾分类宣传展板后,知道了垃圾分类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回收资源,好处很多。纷纷表示,要从自己开始做起,做到不随便乱丢垃圾,该分类的垃圾要分类投放。同时,也希望城管部门科学合理配备垃圾桶、垃圾箱,以方便群投放或分类投放垃圾。 (摘自网络,有删改) 材料四下面是垃圾分类示意图。 (摘自“百度图片” )

21、 (1)阅读以上材料,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垃圾分类是指按照一定规定和标准将垃圾分类投放的行为,其目的在于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 B.从材料一我们知道,垃圾分类旨在于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因为垃圾都能够进行再生资源利用,从而变废为宝。 C.从材料二可以看出,A 县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效,到 2022 年,将建成城区 13 个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 D.据材料三介绍,在开展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参加活动的市民在听了垃圾分类的讲解和观看垃圾分类的宣传展板后, 明白了垃圾分类有很多好处, 并表示积极行动, 从我做起, 还对城管部门提出了建议。 (2)从材

22、料一中可以看出垃圾分类有哪些重要意义? (3)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 A 县在垃圾分类工作上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4)结合以上材料内容,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1 吨废塑料可回炼约600 公斤无铅汽油和柴油;回收 1500 吨废纸,可避免砍伐用于生产约1200 吨纸的林木。 ”此句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根据材料四的垃圾分类示意图,结合你对垃圾分类的了解,请将以下垃圾合理分类投放。 生活垃圾:矿泉水瓶、电池、骨头、卫生间废纸、陶罐、过期药品、报纸、果皮 可回收垃圾: 厨余垃圾: 其他垃圾: 有害垃圾: (5)目前,垃圾分类工作还存在较多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垃圾分类,请你提出几条

23、可行措施。 四、作文(四、作文(55 分)以下两题选做一题。分)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2 (55 分)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或许我们曾因叛逆漠视了亲情;老师给予我们关怀,或许我们曾因懵懂忽略了恩情;朋友给予我们支持,或许我们曾因误解淡化了友情生活中的某一刻,心意相通,我们重新读懂了他(她) 。 请以“那一刻,我读懂了你”为题目,写篇记叙文。 要求: (1)书写工整规范; (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3)不少于 600 字; (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班级。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总是渴望得到同学的肯定,我觉得,你首先得肯定自己。 ” “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人肯定能增强信

24、心;换位思考,我们也要学会肯定别人。 ” “关键是这种肯定必须是真诚的,因此应留心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 这几个同学的谈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 600 至 800 字的文章。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也可以对这个话题发表见解。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2不得抄袭、套作;3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参考答案解析参考答案解析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 分)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镌刻(jun) 颓唐(tu) 窒息(zh ) 锐不可当(dng) B雕镂(lu) 翘首(qio) 琐屑

25、(xi) 不辍劳作(chu) C纤维(xin) 粗糙(co) 赋闲(f) 屏息敛声(bng) D教诲(hu) 遏制() 婆娑(su) 坦荡如砥(d) 【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ACD.正确; B.有误, “翘首”的“翘”应读作“qio” 。 故选:B。 【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

26、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缰绳 推祟 愚钝 和颜悦色 B暄嚣 僻邪 燥热 因地制宜 C踌躇 篱笆 狼藉 旁溢斜出 D落第 斟酌 蔓延 自出心裁 【分析】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时,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字词意思辨析判断。 【解答】A有误, “推祟”的“祟”应为“崇” ; B有误, “暄嚣”的“暄”应为“喧” , “僻邪”的“僻”应为“辟” ; C有误, “旁溢斜出”的“溢”应为“逸” ; D正确。 故选:D。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

27、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年近不惑的他,已经具备了遒劲老道的用笔,其前程当无可限量。 B王老师的作文教学有方,没有禁锢学生思维,所以他的许多学生能快乐写作。 C漫江碧透,红叶满山,醉人的美景吸引着外地游客络绎不绝地来游玩。 D他熟记了一些成语,写文章时便能妙手偶得,毫不费力。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BC.正确; D.有误,有误,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

28、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不符语境。 故选:D。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是青少年近视的首要原因。 近几百年来,科学界、医学界不断研究近视的原因,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 青少年是孩子大脑的发育时期,如果出现近视问题,孩子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就会降低,大脑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无数科学实验和案例表明,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受到综合因素的影响。 孩子在近视之后,如果不采取相关措施,将有可能患上高度近视。出现眼底

29、病变等一系列疾病,甚至可能致盲。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本语段的内容是关于近视的讨论,句应是第一句;句说的是对产生近视原因的研究,是第二句;句紧跟句,指出青少年近视的首要原因,是第三句;句紧接句,说明近视对青少年的危害;句最后指出孩子在近视之后,如果不采取相关措施的害处。正确顺序为:。 故选:A。 【点评】

30、此题考查的是句子顺序的排列。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5 (4 分)请根据前面例句写法,自选武隆的自然景物,续写两句话,要求符合所写对象特点,最好写出神韵来,富有文学性。 自然之美无处不在,西北的白杨是质朴的,坚强的,力求上进的;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武隆的 天生桥是罕见的 , 壮观的 , 令人神往的 ; 武隆的 天坑是神奇的 , 幽深的 , 让人流连的 。 【分析】本题考查仿写。仿照“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的句式结构来写,体现武隆自然景物的特点,语句优美,文意隽永。 【

31、解答】答案: 示例:天生桥是罕见的 壮观的 令人神往的 天坑是神奇的 幽深的 让人流连的 【点评】仿写不仅要“形似” ,更要“神似” 。 6 (6 分)名著阅读。 (1)下面是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一段话,请阅读后填出后面的人名。 他清瘦身形,中等个子,但体魄挺拔结实,留着黑长胡子的脸上透着年轻人的真诚,眼睛大而深邃,热情洋溢。他身上确实有一种吸引力,那是一种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的其妙融合。 这部著作是美国著名记者 埃德加斯诺 (人名)的作品,选文中的“他”指的是 周恩来 (人名) 。 (2) 下面是摘选自 红星照耀中国 第三篇 “红军剧社” 中的一段文字, 请你根据阅读的本节原文内容,说说红军剧

32、社在演出上的特点及作用。 由于不断地改换节目,几乎每天变更活报剧,许多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上的新问题都成了演戏的材料,农民是不易轻信的,许多怀疑和问题就都用他们所容易理解的幽默方式加以解答。 设备简陋,可是却能满足真正的社会需要。剧社的道具和服装都很少,但是却演出逼真。演员们生活艰苦,几乎没有报酬,却能坚持学习,始终保持乐观。红军的剧本和歌曲都是红军自己创作的。 【分析】 红星照耀中国 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 1936 年 6 月至 1936 年 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解答】 (1) 红星照耀中国真实

33、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 1936 年 6 月至 1936 年 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书中记录了与作者第一次见面,他就用英语交谈,为斯诺规划了采访行程,他“清瘦身形,中等个子,但体魄挺拔结实,留着黑长胡子的脸上透着年轻人的真诚,眼睛大而深邃,热情洋溢。 ”他是周恩来。 (2)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此题可找到相关段落,再提取关键语句进行概括。第 4 段集中介绍了红军剧社的特点, “他们设备这么简陋,可是却能满足真正的社会需要” “他们的道具和服装都很少,但就是能够用这种原始的材料演出逼真的戏剧” “演员们

34、除了伙食和衣着之外,所得生活津贴极微,但是他们象所有共产党员一样天天学习” “红军的剧本和歌曲都是自己写作的” ,特点可据此进行概括。 红军剧社 1931 年在江西组织起来, 现在演员几乎都是陕西本地召集的。有时国民党士兵会秘密请他们去表演,只要国民党士兵看过一次就不肯再打红军了。斯诺经过采访发现“红军剧社”起到了把红军纲领的基本观念和大量革命观念传播给人民的作用。 答案: (1)埃德加斯诺 周恩来 (2) 特点: 设备简陋, 可是却能满足真正的社会需要。 剧社的道具和服装都很少, 但是却演出逼真。演员们生活艰苦,几乎没有报酬,却能坚持学习,始终保持乐观。红军的剧本和歌曲都是红军自己创作的。

35、作用:把红军纲领的基本观念和大量革命观念传播给人民。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体裁、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 (8 分)进行了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后,班上的同学对文化遗产倍感兴趣,因此,班上组织了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究之旅。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遗产简介:下面这段话是对武隆鸭江老咸菜传统制作技艺的介绍,请你根据这段话说说武隆鸭江老咸菜的特点。 武隆鸭江老咸菜传统制作技艺,是流传在武隆区大溪河两岸的传统咸菜制作技艺,2

36、016 年入选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经考究,这一地区制作老咸菜的历史已有 800 多年。这项技艺以本地土产青菜头为主要原料,以本地陶土烧制的泡菜坛为主要工具,按照种料、选料、晒料、制佐料、拌料、净坛、装坛、发酵、出坛、分装等十道工序,最终产出具有金黄软糯、入口化渣、清香可口、回味悠长等独特“老味道”的老咸菜。 (2)遗产保护: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生命力继续发展,再加上现代化的冲击,商品化的影响,使其失去了原有存在的土壤和社会环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请你拟写一句宣传标语。 (要求:20 字以内) (3)遗产宣传:A 中学准备

37、遨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木叶吹奏传承人张老师来给全校师生做一次关于木叶吹奏的讲座,学校王校长登门邀请,结果张老师没在家,要第二天才会回来,只好请张老师的邻居一位八年级学生转告来意,并留下了联系电话。 如果你是这位学生,要帮忙转述这件事,你打算怎么说? 【分析】 (1)本题考查材料阅读探究。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语句分析。由“经考究,这一地区制作老咸菜的历史已有 800 多年”可知,历史悠久;由“这项技艺以本地土产青菜头为主要原料,以本地陶土烧制的泡菜坛为主要工具,按照种料、选料、晒料、制佐料、拌料、净坛、装坛、发酵、出坛、分装等十道工序”可知,地域特色明显,制作工序复杂、严谨;由“最终产出具有金

38、黄软糯、入口化渣、清香可口、回味悠长等独特老味道的老咸菜”可知,口感独特,令人回味悠长。 (2)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围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主题来写,言简意赅,表达清晰,突出其宣传性,20 字以内。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转述信息,一定要抓住主要内容,语言简洁明了,不要节外生枝。注意根据要求改变人称、时间、空间。 【解答】答案: (1)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明显,制作工序复杂、严谨;口感独特,令人回味悠长。 (2)示例: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有责。 (3)示例:张老师,您好!A 中学王校长登门拜访,结果您没在家。他让我告诉您,学校准备遨请您给全校师生做一次关于木叶吹奏的

39、讲座,这是王校长的联系电话,具体情况您可以打电话联系。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古诗文积累及阅读(二、古诗文积累及阅读(25 分)分) 8 (10 分)古诗文填空。 (1)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 (王绩野望 ) (2)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 (3)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 (4)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 (崔颢黄鹤楼 ) (5)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

40、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6)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 (陶渊明饮酒其五 ) (7)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是: 月下飞天镜 , 云深结海楼 。 (8)杜甫在春望中,写出了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 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 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长歌怀采薇 (2)老骥伏枥(注意“骥”的书写) (3)清荣峻茂(注意“峻

41、”的书写) (4)白云千载空悠悠 (5)无可奈何花落去 (6)欲辨已忘言(注意“辨”的书写) (7)月下飞天镜 云深结海楼 (8)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9 (15 分)文言文阅读。阅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42、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月色入户 门户 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D A.文章的叙事部分,虽然只短短三句,却跌宕起伏,蕴含了作者的欣喜、无奈与孤独。 B.文章篇幅短小,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世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作者写景时运用比喻描绘出月光如水般的空灵澄澈,竹柏倒影如藻荇般的清丽淡雅,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美妙境

43、界。 D.文中的“但”字,在两个“何”字的映衬下,为“闲人”增加了不少情感色彩,显示了作者不能修齐治平,只能闲游赏月的自得。 (4)文章和链接材料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请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的内容,分析苏轼面对逆境时的人生态度。 连接材料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释: (1)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2)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3)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

44、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4)夜阑:夜尽。 (5)觳纹:比喻水波细纹。觳,绉纱。 【分析】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 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 , (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门户洒入屋内, (于是我) 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 (可以与我) 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夜

45、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微波荡漾、舒缓扑退滩岸的隐约轻叹声。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钻营奔竞!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解答】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句意:恰好看见月光透过门户。户:门户; 句意: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欣然:高兴的样子; 句意:一同在庭院中

46、散步。相与:一起; 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中重点词语有:念,想到;遂,于是。句意为: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中重点词语有:如,像;空明,清澈透明。句意为: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文中的“但”字,在两个“何”字的映衬下,显示了作者闲游赏月的欣喜、无奈的复杂感情。

47、 故选:D。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意思“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结合“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的意思“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钻营奔竞!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可以看出作者豁达开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答案: (1)门户;高兴的样子;一起;只是。 (2)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

48、张怀民。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3)D (4)豁达开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三、现代文阅读理解(40 分)分) 10 (22 分)阅读李汉荣的母亲的眼睛一文,完成问题。 在农家小院的正中,在光线最集中的地方,我的母亲端坐着,为我们做鞋,做枕头,缝补衣裳,在书包上绣花。此时,宇宙那明亮仁慈的光线,从几光年之外赶来,投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

49、,灌注进母亲手里那小小的针眼。每一个针脚里,每一个图案上,都注满村庄正午的温情和深蓝。 看着沐浴在天光里的母亲,看着跟随母亲的目光穿梭在生活经纬里的小小针线,我终于明白:我们贴身的衣服里和书包上,织进去的不只是母亲细密的眼神,还有来自几光年之外上苍的眼神。 母亲八十多岁的眼睛,还保持着少女的清澈和纯真。而世间不少的人,涉世稍深或略有阅历,目光就少了清纯,蒙上了或世故或势利或狡黠的尘灰。莫非,母亲有什么特殊的“养眼”之法?我想了解其中的缘由。 那年,我回老家养病。我每天都在故乡的原野上走来走去,在清晨,在黄昏,在百万千万颗露珠的照拂里, 在百万千万片绿叶的叮咛里, 我的心里, 我的眼睛里, 哪怕

50、藏匿得很深很隐蔽的细小杂念和灰尘,都被一一洗净。我身体里的病,也渐渐离我远去。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无尘无垢,无嗔无痴,甚至有一点吐气如兰的意思了, 连梦都是清洁的。 这让我体会到: 一个人若保持身体的洁净、 心灵的洁净、眼睛的洁净,保持每一个意识和念想的仁慈与洁净,那么,他将会从生命里领受到怎样单纯而又无比丰富的诗意! 我在故乡的怀里、在母亲身边养病。病,大约不好意思待在我逐渐变得干净、健康的身体里,我的身体里,没有了毒素,也没有了病魔赖以存活的养料。我养好了身体,也养好了心。那次乡村静养,等于让我对乡村母亲的心灵养成做了一次田野调查。 那么,母亲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心,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