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第一章种群种群 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本部分包括本部分包括 1414 题题, ,每题每题 2 2 分分, ,共共 2828 分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2022 宿迁高二期末)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2.(2022 南京六校高二期末联考)我国古书早有“旱极而蝗”的记载,
2、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苗,使农作物完全遭到破坏。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场所,在干旱的地区,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阴湿多雨的环境则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蝗虫间流行疾病能影响其种群密度 B.可以选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 C.合理灌溉和引入青蛙等天敌可以防治蝗害 D.阴湿多雨环境中蝗虫的 K值大于干旱环境 3.黄鼠是我国北方农田和草原的主要害鼠,对农作物危害严重。某研究机构对某草地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 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设置 100 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黄鼠数量
3、、性别等,进行标志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事实上黄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捕获数/只 标志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6 20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根据调查数据,可得该草地黄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288只/hm2 B.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黄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11 D.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 100 m2有 3.6 个洞口,且不考虑重捕更难的因素,则洞口数与黄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2.51 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
4、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菌体 5.(2022 徐州高二期末)欧洲樱桃因口感上佳、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我国山东、辽宁等地已有引种,每年24月开花,是上市较早的一种乔木果实,号称“百果第一枝”。樱桃树的主要虫害有桑白蚧、刺蛾、桃红颈天牛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影响樱桃开花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为日照长短 B.用性引诱剂诱杀刺蛾,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降低种群密
5、度 C.晚上用黑光灯诱杀桃红颈天牛利用的是其有避光性 D.生物防治害虫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2022 苏州高二期末)在“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中,观察到血球计数板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块血球计数板的正中央有一个计数室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样并多次计数求平均值 C.加样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 D.图示小方格中的酵母菌数目应计为 9个 7.下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 a 点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 点为衰退型 B.a点和 c点种
6、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竞争程度相同 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 K 值为 2b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被标志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小 8.下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K 值是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在 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 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 K 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B. C. D. 9.科研工作者在不同时间调查了某种群的数量,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 K 值是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N值是调查的种群数量。下列
7、分析错误的是( ) 调查时间 N 值 1-N/K 值 S1 400 0.87 S2 1 015 0.67 S3 1 537 0.5 S4 2 368 0.23 S5 2 675 0.13 A.该种群的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发生波动 B.S1时,该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1-N/K)可代表供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资源量 D.S1S5期间,该种群的环境阻力逐渐增大 10.(2022 江宁高级中学高二期末)种群数量变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 B.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都会在 K值附近波动 C.受日照长度影响,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
8、到来时会全部死亡 D.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 K 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 11.(2022 盐城高二期末改编)为研究丽蝇与家蝇的种间关系,研究人员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对两种蝇进行了混合培养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研究结果表明,丽蝇以家蝇为食 B.研究显示,从约 45 周到 60 周,丽蝇呈“J”型增长 C.约 45周后,丽蝇和家蝇的竞争加剧 D.如果家蝇全部死亡,可能不利于丽蝇种群优化 12.某同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进行了相关的操作,得到了下图所示的结果。在该实验中,下列操作或结果分析科学的是( ) A.培养酵母菌前,加热去除培养
9、液中的溶解氧 B.用吸管从静置的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的中央进行计数 C.图中 D点和 E点相比,E点的生存环境更恶劣 D.F 点和 C点种群数量相同,两点对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相同 13.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 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 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A C.乙的出现使害虫 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 A存在互相抑制的种间竞争关系 14.科研人员对某岛屿连续两年中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
10、比例()进行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的变化数据 C.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 D.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别比例()利于种群密度恢复 二、多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本部分包括 5 题题,每题每题 3 分分,共共 15 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选对者得全选对者得 3 分分,选对选对但不全者得但不全者得 1 分分,其他情况不得分。其他情况不得分。 15.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
11、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 K值后,围绕 K 值上下波动 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D.C 处种群数量不再上升与环境无关 16.(2022 南通海安高二期末)血球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滴入样液后轻轻振荡计数板,使细胞均匀分布 B.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细胞时,需尽量减少细胞的结团现象 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 D.血球计数板常用于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 17.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 4种
12、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 7个 10 m 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 25 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 1天和第 85 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下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 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 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 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 2% 对本实验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18.下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13、 ) 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 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会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的现象 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19.下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绵羊数量达到 K/2 时(即第 25 年时),绵羊的出生率最高,种群增长速率也最快 C.50 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在 K 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D.绵羊数量达到 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14、三、非选择题三、非选择题:共共 5 题题,共共 57 分。分。 20.(13 分)(2022 南京六校高二期末联考)图甲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乙为血球计数板(400 个小方格,体积为 1 mm 1 mm 0.1 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图丙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1)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若图甲表示草原上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最好在 (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蛇发挥明显作用的时间段是 。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环境而部分死亡,则图中 的角度将会 (填“变大”“变小”或“
15、不变”)。 (3)若图甲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可采取 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DE 段酵母菌数量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可能是 。若以图乙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 1 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约为 个,该数值与实际活菌数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4)图甲中 D 点对应图丙中 的年龄结构。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使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图丙中 所示的类型。 21.(13分)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6、)图 1 为调查获得的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是 。图 1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 (2)调查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如图 2),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 A 与树木 B之间的差异属于 多样性,主要是由 和 引起的;树木 A与树木 D、E、G之间的差异属于 多样性。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植物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A 10.0 9.2 8 6.8 5.5 B 3.0 2.1 1.1 0.3 0.1 C 0.3
17、0.6 1.1 1.5 2.3 D 3.0 2.0 0.4 0 0 如果 4 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 ;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4)图 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第 2030 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 。 22.(12分)请根据下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 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 。 (3)按生
18、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值)为 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 。若出现 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4)太湖“蓝细菌(旧称蓝藻)事件”使太湖的美丽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细菌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点后,增长速率为 0。 23.(8分)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征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下图所示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作出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的柱状图。 (2)当播种比例甲乙=82 时,甲的产量较甲乙=64 (填“多”或“少”),原因是 。 (3)如果在该条件下农作
19、物甲单独自然生长,则其种群将出现“ ”型增长,其环境容纳量(K值)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4.(11分)(2021全国乙卷)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 (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 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
20、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 (答出 1 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或迁入率)、乙为死亡率(或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结构,迁入率会使种群密度增大,迁出率会使种群密度减小,A项错误;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项正确;丁为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均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C项错误;种群最基本的数
21、量特征是种群密度,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而取样器取样法常用来调查物种丰富度,D项错误。 2.D 解析 蝗虫间流行疾病影响蝗虫的种群数量进而影响其种群密度,A项正确;蝗虫卵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所以可以选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B项正确;由题干“在干旱的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可知,合理灌溉可以防治蝗害,青蛙可以捕食蝗虫,所以引入青蛙等天敌也可以防治蝗害,C项正确;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 K 值,由题意可知,干旱环境更容易引发蝗灾,所以阴湿多雨环境中蝗虫的 K 值小于干旱环境,D项错误。 3.D
22、解析 设种群中的总个体数为 N,初次捕获并标志的个体数为 32只,第二次捕获 36只,其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 4只,则 N=32364,得 N为 288只,但调查样方总面积为 2 hm2,故该草地黄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 2882=144(只/hm2),A项错误;黄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高,B项错误;在两次捕获中,雌性个体数量是 30,雄性个体数量是 38,即雌性雄性的比例为 1519,C项错误;由于平均每 100 m2有 3.6个洞口,则 1 hm2有360个洞口,故洞口数黄鼠数=360144=2.51,D项正确。 4.C
23、 解析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导致计算的数值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结果会偏大;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数值会偏小;D项为正常计数。 5.C 解析 不同季节的日照长短不同,影响樱桃开花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为日照长短,A项正确;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刺蛾可改变性别比例,以降低刺蛾的出生率,进而控制种群密度,B项正确;晚上用黑光灯诱杀桃红颈天牛利用的是其有趋光性,C项错误;生物防治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D项正确。 6.C 解析 每块血球计数板的中央有两个计数室,A项错误;应将锥形瓶轻轻振
24、荡几次,混合均匀后,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再取其平均值,B项错误;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C项正确;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所以图示小方格中的酵母菌数目应计为 7个,D项错误。 7.C 解析 c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则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点种群数量比 a点多,因此种内竞争较 a点激烈;种群的增长速率在 K/2时最大,所以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 K值为2b;如果被标志个体易于被捕食,由于重捕的被标志个体数偏小,则种群数量的估计值会偏大。 8.A 解析 K值(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环境
25、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正确;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 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增长率为 0,错误,正确;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 K/2左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且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因此当鱼的种群数量达到 K值时进行中等强度的捕捞,错误。 9.B 解析 根据表格中(1-N/K)的值可计算不同调查时间时 N/K的值,经计算可知,S1S5期间,N/K的值逐渐增加,说明种群数量越来越接近 K值。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环境不同,容纳量不同,因此该种群的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发生波动,A项正确;“S”型曲
26、线中增长速率最快的是种群数量在 K/2左右,对应 S3时,S1时种群数量(400)小于该种群数量的 K/2,此时种群数量增长较慢,B项错误;(1-N/K)越小,表示种群数量越接近 K值,因此(1-N/K)可代表供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资源量,C项正确;S1S5期间,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的环境阻力逐渐增大,种内竞争加剧,D项正确。 10.D 解析 林下光照较弱,生存着许多适应弱光环境的阴生植物,因此不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A项错误;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 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但环境条件改变会使 K值上升或下降,B项错误,D项正确;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会全部
27、死亡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C项错误。 11.D 解析 将两种蝇共同培养,随着时间延长,丽蝇数量先是维持较低水平,处于竞争的劣势,说明丽蝇和家蝇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项错误;从约 45周到 60周有环境阻力的存在,丽蝇种群不呈“J”型增长,B项错误;约 45周后,丽蝇的数量快速增加,而家蝇的数量迅速减少,说明丽蝇种群中出现了竞争能力更强的个体,两者竞争程度可能在下降,C项错误;在培养的最初 45周内,家蝇在竞争上占有优势,但约 45周后,丽蝇的数量快速增加,而家蝇的数量迅速减少,说明丽蝇种群中出现了竞争能力更强的个体,即丽蝇种群通过进化获得了竞争优势,若如果家蝇全部死亡,可能不利于丽蝇种群优化,D项
28、正确。 12.C 解析 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繁殖速度快,A项错误;吸取培养液前应先振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B项错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酵母菌产生的代谢废物增多,酵母菌的生存环境恶化,不利于酵母菌的生长,C项正确;F点与 C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相同,但前者种群数量处于增长时期,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后者则处于种群衰退时期,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项错误。 13.D 解析 间作农作物乙后,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提高,害虫 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而不是乙和害虫 A存在互相抑制的种间竞争关系,D项不合理。 14.C 解析 岛屿环境相对封闭,排除了迁入
29、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因此决定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项正确;调查该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宜采用标志重捕法,B项正确;秋冬季社鼠种群性别比例较高,即雌性明显多于雄性,C项错误;由图可知,种群数量较低时,性别比例相对较高,可见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别比例()利于种群密度恢复,D项正确。 二二、多多项选择题项选择题 15.ABC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在达到 K值后,围绕 K值上下波动,A项正确;“涸泽而渔”会使鱼的种群数量远远低于 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不利于鱼种群数量的恢复,B项正确;如果鼠的数量接近 K值,杀死一半的鼠时,生存个体可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种群
30、增长速率加快,效果可能适得其反,C项正确;C处种群数量不再上升主要是受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影响,D项错误。 16.BD 解析 滴入样液后,让样液自行渗入计数室,捎带片刻,使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不需要再进行振荡处理,A项错误;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细胞时,需尽量减少细胞的结团现象,以便于计数,B项正确;操作时应先将盖玻片盖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将样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使样液缓缓渗入,C项错误;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身体微小,肉眼一般不可见,常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计数,D项正确。 17.BCD 解析 由题意可知,本实验采集数据的方法为样方法,B项正确;通过观察表格可知,本实验研究的是两个自
31、变量(灌溉和大蚂蚁)对因变量(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的影响;只考虑有无大蚂蚁存在,可知定时灌溉和不灌溉两种情况下,不驱走大蚂蚁与驱走大蚂蚁相比较,驱走大蚂蚁后小蚂蚁数量多,因此大蚂蚁的存在会使小蚂蚁离开而导致其数量减少,A项错误,C项正确;只考虑灌溉与否,可以看出定时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增多,不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减少,说明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项正确。 18.ABD 解析 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是因为这些水体中无机营养元素较多。 19.ABD 解析 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A项错误;绵羊数量达到 K/2(即第 25年)时,绵羊的种群增长速率最
32、快,但出生率不一定最高,B项错误;50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达到 K值,且在 K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C项正确;绵羊数量达到 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项错误。 三三、非非选择题选择题 20.答案 (1)种群密度 (2)b ef 变大 (3)抽样检测 代谢废物大量积累或 pH变化 6 109 偏大 (4) 解析 (1)种群的特征包括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草原上的鼠在 b时刻种群数量为 K/2,此时增长速率最快,故最好在 b时刻前进行防治;在草原中投放一定数量的蛇后,蛇发挥明显效应的时间段是草原鼠数量下降这段时间,为
33、ef 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草原鼠数量降低速度减慢,因此 角度变大。(3)调查酵母菌数量的方法为抽样检测法;DE段酵母菌数量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可能是代谢废物大量积累或 pH变化;由图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 25个中方格,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 24 25=6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 1 mm 1 mm 0.1 mm,故 1 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约为 600(0.1 10-3) 103=6 109(个),所得计数中的菌可能有死菌,故该数值比实际活菌数量偏大。(4)图丙为增长型、为 稳定型、为衰退型;图甲中 D点出生
34、率小于死亡率,属于衰退型的年龄结构,故为图丙中的,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使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即图丙中所示的类型。 21.答案 (1)样方法 S0 (2)基因 突变 基因重组 物种 (3)C 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入侵物种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4)0 解析 (1)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2)树木 A和树木 B是同一物种的两棵植物,两者的区别在于遗传物质不同,属于基因多样性,同一物种基因型的多种多样是由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的;树木 A与树木 D、E、G是不同物种的几种植物,属于物种多样性。(3)表格中的四个物种
35、,只有 C物种的数量逐渐上升,因此 C最有可能是外来物种。(4)第 2030年间 =1,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为 0。 22.答案 (1) (2) (3) 55亿 cd (4)f 解析 过度繁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型曲线疯狂增长。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在 K/2时,种群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所以如果全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为 110亿,则最适人口数量为 55亿。 23.答案 (1) (2)少 超过了密植限度,种内斗争加剧 (3)S 阳光、温度、水分等 解析 (1)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的柱状图中甲、乙的高度
36、应介于 46和 64两柱状图中甲、乙的高度之间。(2)由图可知当播种比例甲乙=82时,甲的产量较甲乙=64时减少,此时除了甲、乙两种群之间的竞争之外,由于甲种群密度过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甲产量减少。(3)在甲单独自然生长的情况下,其仍然要受到阳光、温度、水分等因素的影响,故种群应呈“S”型增长。 24.答案 (1)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一种草履虫数量增多,另一种草履虫逐渐死亡、消失 (2)时间或位置 (3)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但可以通过进化出新的资源利用方式降低竞争而长期共存 解析 (1)由题意可知,竞争排斥原理描述的是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在资源受限制的环境中的共存情况。故在验证该原理时,应选择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并且环境资源有限。依据竞争排斥原理可知,两种草履虫不能长期共存,故培养一段时间后一种草履虫增多,另一种草履虫逐渐死亡、消失。(2)依据竞争排斥原理可知,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两种雀科鸟可以共存,说明其资源利用方式不同。它们可以通过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不同位置的种子以及在不同时间取食来降低竞争。(3)由(1)可知,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由(2)可知,具有种间竞争关系的物种可以通过进化出新的资源利用方式降低竞争而长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