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2889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 1.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如: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湖心亭看雪) 错误译法:崇祯皇帝第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 正确译法: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解析:原句中的“崇祯五年”是年号,“西湖”是地名,均可原封不动地保留到译句中。 2.2.该翻译的没有翻译。该翻译的没有翻译。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错误译法: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正确译法: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

2、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解析:原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应翻译为“妻子儿女”。 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 错误译法:其岸势像犬牙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正确译法: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解析:原句中的“其岸势”是“那溪岸的形状”的意思,这些词语都要翻译出来。 3.3.重要词语翻译不当。重要词语翻译不当。 (1)(1)一词多义的实词翻译不当。一词多义的实词翻译不当。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错误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增加了它原来的规模。 正确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 解析:把“增”译成“增

3、加”不恰当。 “增”有“增加”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引申为“扩大”的意思。 (2)(2)误译古今异义的词误译古今异义的词( (以今义释古义以今义释古义) )。 有的文言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切不 可以今义当古义。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错误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正确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离开。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错误译法:先帝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正确译法: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4、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错误译法: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有十六七个人。 正确译法: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有十分之六七。 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错误译法:楚国人都很怜悯他。 正确译法:楚国人都很爱戴他。 解析:这几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毛病。例的“去”是词义转移,在古代是“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错误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错误译句中的“卑鄙”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5、例“十六七”古义是表示分数的约数,十分之六或十分之七;今义是表示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例“怜”古义是“爱戴”的意思,今义是“可怜、怜悯”的意思。 (3)(3)误译词类活用的词。误译词类活用的词。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 错误译法:其中的一只狗坐在(屠户)前面。 正确译法: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在(屠户)前面坐着。 解析:原句中的“犬”是名词作状状语,表比喻,译为“像狗一样”。“于前”是后置状 语,翻译时要调整语序,放在动词之前。另外,这个句子还是个省略句,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4)(4)误译偏义复词。误译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 是指由两个意义相关(相近)或相反的语素(最小的语

6、音语义的结合体)构成一个词,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作为陪衬,只起到构词的作用,不表示意义。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句中的“远近”就是一个偏义复词,偏义在“远”。 由于不懂偏义复词的用法,因而导致翻译错误。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错误译法: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啊。 正确译法:这确实是万分危亡的时刻啊。 解析:“存亡”是偏义复词,偏义在“亡”。 (5)(5)误译文言虚词。误译文言虚词。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错误译法:本来可以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正确译法: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错误译法:或者认为他死了

7、,或者认为他逃跑了。 正确译法: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错误译法:你思想的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正确译法: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解析:例中的“以”通“已”, “已经”的意思,而不是“可以”的意思;例中的“或”是“有人”的意思,不是“或者”;例中的“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翻译,而不是“的”的意思。 4.4.漏译重要词语。漏译重要词语。 翻译时句中重要词语没有译出来,只译出了大部分词语的意思。如: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8、 错误译法:(我)心中有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正确译法: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错误译法: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复习它们,不也很愉快吗? 正确译法:孔子说:学习(知识),然后要按时温习它们,不也很愉快的吗? 解析:句中“以”没有译出来,应当将“以”译成“因为”;“足”也没有译出来,应当把“足”译成“足以”。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5.5.漏译省略成分。漏译省略成分。 古汉语里,句子成分的省略现象较为普遍,如主谓宾的省略,介词“于”“以”的省略,介词“以”“与

9、”“为”等的宾语的省略,量词的省略等等,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错误译法: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就减弱了,第三次就竭尽了。 正确译法: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错误译法: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桌子、一椅子、一纸扇、一醒木罢了。 正确译法: 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 (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 一把椅子、 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错误译法: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

10、我的品德高尚。 正确译法: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因)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解析:例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谓语“鼓”和主语“气”,补充出来就是: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例也是一个省略句。 古汉语中数词后面的量词往往省略,翻译时应在数词“一”后分别加上量词“张” “把” “把”“块”。例省略了起补充说明的句子,即“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怎么样?译时要补充出来,这样译句才显得清晰完整。 6.6.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致违背原文的意思。如: 三

11、人行,必有我师焉。(十二章) 错误译法: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正确译法: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解析:错误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原句中没有这一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7.7.该删除的词语没有删除。该删除的词语没有删除。如: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错误译法:我听说这件事情也已经很久了。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错误译法:陈胜者是阳城人也。 解析: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句

12、中的“者”“也”是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思。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等语气作用,或只起连接作用,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也可以删去不译。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错误译法:总计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刻了箬叶船篷,刻了船桨,刻了炉子,刻了茶壶,刻了画卷,刻了念珠各一件。 原句中反复出现的为字不必一一译出,“箬篷”后的五个“刻了”可删去。 8.

13、8.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 在翻译时, 一般说来, 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还有一些固定格式,翻译时也有固定的译法,译句也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错误译法;处在庙堂的高处,就担心他的平民百姓。 正确译法: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担心他的平民百姓。 解析: 原句是定语后置, 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 译为: 在高高的庙堂上,就担心他的臣民。 忌不自信。 错误译法:邹忌不相信。 正确译法: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14、)。 解析: 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 要前置。 原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 宾语 “自” 放在动词 “信”的前面,翻译时把宾语“自”放在“信”之后。 贤哉,回也! 错误译法:多么贤德啊,颜回! 正确译法:颜回,多么贤德啊! 解析:原句是一个主谓倒装句,翻译时要将前置的谓语“贤哉”放在主语“回也”之后。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错误译法: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耕种在南阳。 正确译法: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 解析:原句是一个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后置的状语“于南阳”放在谓语“躬耕”之前。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错误译法:我和城北徐公,谁美? 正确译法: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解析: “孰

15、与” 是一个固定结构, 有固定的翻译方法, 可译为 “跟比较, 哪一个” 。 9.9.不懂古代文化常识。不懂古代文化常识。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错误译法:秦王变了脸色,长时间跪着向唐雎表示感谢 正确译法: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解析:把原句中的“长跪”译为“长时间跪着”,这是不懂古代的文化常识造成的。“长跪”应是“直挺而跪”的意思。另外,句中的“谢”不是“感谢”,而是“道歉”的意思。 “坐”指的是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紧贴于脚后跟。“跪”指的是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部抬起,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跪”和“坐”都要求两膝相并、双脚在后、脚心朝上,区别仅仅

16、在于“跪”时臀部抬起,并不落在脚后跟上,而“坐”时臀部贴于脚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错误译法:戴上帽子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正确译法: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解析:句中的“加冠”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成人。“既”,已经,以后。 10.10.不懂修辞,不知变通,需要意译的硬要直译。不懂修辞,不知变通,需要意译的硬要直译。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合叙、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多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法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要求翻译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的须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则须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

17、进行意译;如果要求翻译的句子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翻译时就应直接点明本体;如果要求翻译的句子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法,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一起意译;如果要求翻译的句子用了合叙的修辞方法,翻译时就要分开叙述,交错理解;如果要求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有些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在直译译不通顺的情况下, 可变通处理, 采用意译的方式,翻译句子的大意。 (1)(1)误译比喻句。误译比喻句。如: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错误译法:老鹰飞到天上,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正确译法: 那些像鸢鸟飞到天上一样极力追

18、求功名利禄的人,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 (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错误译法:万钟对我有什么益处啊! 正确译法: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啊! 解析:句“鸢飞戾天者”,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显然荒诞,因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句“万钟”比喻“优厚的俸禄”,翻译时要将喻体直接换成本体。 (2)(2)误译借代句。误译借代句。如: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错误译法:黄头发和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都自得其乐。 正确译法: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岳阳楼记) 错误译法: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

19、鳞游来游去。 正确译法: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错误译法:我本来是个穿布衣服的人,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 正确译法: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 解析: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鳞”指“鱼”,“布衣”指平民。翻译时要直接译出本体。 (3)(3)误译互文句。误译互文句。如: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错误译法: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茂盛青翠。 正确译法: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都茂盛青翠。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错误译法:秦代时的明月照耀着汉代时的关隘。 正确译法: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

20、关隘。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错误译法:将军身经百战死在沙场,壮士征战多年回到故乡。 正确译法:将士们(有的)身经百战死于沙场,(有的)多年后才回到故乡。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错误译法:早晨阳光明媚,傍晚阴冷昏暗,景象千变万化。 正确译法:早晨傍晚阴晴多变,景象千变万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错误译法:不因外物而喜,不因自己而悲。 正确译法: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错误译法:木兰在集市东边买来骏马,在集市西边买来马鞍和坐垫,在集市南边买来马笼头和缰绳,在集市北边买来长马鞭。

21、 正确译法:木兰在集市各处购买战马和马具(马鞍、坐垫、嚼子、缰绳和马鞭)。 解析:句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要将上下句意结合理解。句可理解为:岸芷(兰)汀(芷)兰,郁郁青青。句可理解为: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句可理解为: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句可理解为:不以物己而喜悲。句可理解为:朝夕晖阴,气象万千。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东”“南”“西”“北”并非实指,意即在集市各处购买战马和马具。 (4)(4)误译合叙句。误译合叙句。如: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错误译法: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正确译法:将军向宠,性情善良,品行平正。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错误译法:如果不

22、是在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正确译法:如果不是在正午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月亮。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错误译法: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正确译法: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两岸各种景物的影子。 解析: 句都用了合叙的手法。 所谓合叙, 就是为了达到语句紧凑、 文辞简练的目的,把本应分开来说的几件相关的事合并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这种修辞方法叫合叙。也叫并提。它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在一个句子中有两组并列成分,而这两组并列成分,又有前后对应的分承关系。合叙与互文正好相反。句中“性行淑均”是合叙,“性”对

23、“淑”,“行”对“均”;句用了合叙,“亭午”对应“曦(日)”,“夜分”对应“月”。全句的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见曦(日),自非夜分不见月;句用了合叙,“素湍”对应“回清”,“绿潭”对应“倒影”。全句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译文应变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这几句在翻译时都要分开叙述、交错理解。 下面是初中文言课文中一些使用合叙手法的句子: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此句可交错理解为: 若有作奸犯科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 若有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赏。 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兵”指兵器,“革”指铠甲一类。

24、此句交错理解为: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全句意思是:兵器不是不锋利,铠甲不是不坚固。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送东阳马生序) 这句话分叙则是:县官日有廪稍之供,(诸生)无馁之患矣;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诸生)无冻之患矣。全句意思是:朝廷每天按时供给粮食,(诸生)没有挨饿的忧患了;父母每年赠送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诸生)没有受冻的忧愁了。 (5)(5)该变通的不变通,该意译的没意译,翻译生硬、死板。该变通的不变通,该意译的没意译,翻译生硬、死板。如: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错误译法:阳光向下照射,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正确译法:阳光照到水底,鱼的

25、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波澜不惊。(岳阳楼记) 错误译法:波浪不动。 正确译法:(湖面)波平浪静。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错误译法: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担忧他的平民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主。 正确译法: 在朝廷上做官, 就为他的平民百姓担忧; 不在朝廷上做官, 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解析:句中“下”可解释为“向下”,而结合具体语境,这里应指“阳光照到水底”,翻译时可变通处理。句若直译则比较生硬,不能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此时可采用意译的方式翻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此句可译为: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句中的 “居庙堂之高” 和 “处江湖之远” 实际上指的是 “在朝廷上做官” 和 “不在朝廷上做官” ,翻译时要用意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