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质量监测(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2567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质量监测(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质量监测(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质量监测(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质量监测(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八年级上质量监测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八年级上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语文试题(一)(一) 一、积累与运用(一、积累与运用(20 分)分) 1 (10 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美景共欣赏,“ , ” 是王维笔下塞外大漠的壮丽之美;“ , ”是白居易笔下西湖早春的花草之美; “ , ”是崔颢笔下黄鹤楼前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景; “ , ”是李白笔下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 ”是陶弘景笔下夕阳快要落山的美景。 2 (10 分)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木兰溪曾经水患严重,二十年来,兴化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甲、久久为功, 丙,实现了木兰溪的绿色之

2、变。如今,穿城而过的木兰溪,蜿 yn的风景线连接起城市与乡村,古老的历史与年轻的活力相遇,焕发出绚丽光彩,绘就了新的美丽一幅画卷。木兰溪综合治理 乙 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谱写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生动范本。 (木兰溪、兴化均在莆田市。 ) (1)根据拼音为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只填序号) (A.蜓 B.蜒) (A.xun B.xn)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 ( 只填序号) 甲 (A.坚持不懈 B.坚贞不屈) 乙 (A.诠释 B.解释) (3)文中画线处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

3、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一座城市治水到全国水利改革先行探路者的升级 从一溪的治理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治理 从河道整治拓展到全流域治理 A. B. C. D. 二、阅读(二、阅读(70 分)分) 3 (6 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苦闷心境。 B.颔联写近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颈联写动态、远景。 C.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收束全诗。 D.这首诗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田

4、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 (1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 “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

5、【注】木末:树梢。死敌:死于敌手。死法:死于军法。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 念: 余尝寓居惠州 尝: 盖竹柏影也 盖: 思欲就亭止息 就: (2)翻译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5 (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柴门的温度 【曹春雷】 在乡下,吃过晚饭后,月色正好,我出了院子,到外面走走。街上很静,迎面遇到一只狗,狐疑地望着我,大概嗅到了一些陌生的气息,但没有狂吠,摇着

6、尾巴走开了。左邻右舍早早关了院门,原本我是打算到一位发小家坐坐的,但铁门拒绝了我,罢了,不去了吧。 在我潜意识里,厚重的铁门总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我还是喜欢木门的,在木门中我最喜欢柴门。是的, 就是那种简陋的柴门, 用树棒拧在一起的, 或者稍好一点, 用钉子将宽窄不一的木板顺手钉起来的。 我小时,村里大都是这样的柴门。搭配柴门的,是篱笆墙,也有土墙,矮矮的那种。柴门挡不住风,风可以毫不费力穿身而过,甚至连蜜蜂和蝴蝶也挡不住,它们从院外望见了院内盛开的花朵,就从缝隙里飞进来,绕花而飞。 挡什么呢?挡鸡鹅鸭。它们太喜欢把蛋下在外面,然后大摇大摆回来,一点儿也不顾忌主人的感受,再就是, 常在外面疯玩

7、不知归家, 必须要主人黄昏时, 扯着嗓子大声呼唤, 才肯闪着翅膀一溜小跑回来。 不挡狗。狗有时跟着主人出门,去田野,或者去赶集什么的,回来后乖乖在柴门旁卧下。有人来,狗就直起身,汪汪几声,向主人通报。如果来的是不熟悉的人,这汪汪声便提高了好几个级别,主人便及时从屋内出来。 要是来的是亲戚朋友, 主人便免不了要呵斥一下狗, 狗耷拉着脑袋, 在柴门旁恹恹卧下。这时候,柴门无声地抚慰了它。 柴门也不挡人的目光。主人在院子里摆了方桌,喝茶。村人从街上过,扭头看到了,随口打个招呼,主人便邀请喝茶。村人若没有急着去干的事,就推门进来,坐下,喝上一壶。主人若是在喝酒,那也不用客气。没下酒菜,不要紧,自家腌的

8、咸菜疙瘩,从缸里捞出来,再就是从墙角小菜园里,扯下几个黄瓜或西红柿,不用洗,张嘴就吃。 我那时去上学,天蒙蒙亮,就急匆匆背上书包,赶往同村同学家,隔着柴门大声喊他。他家柴门缝隙很大,他家狗听到我的喊声,并不汪汪,只是把头从缝里伸出来,朝我看一下,眼神友好。我看到我的同学慢腾腾开了屋门,手里还拿着包子油条或者煎饼啥的,边走边吃。 柴门不挡灯光。我家在村南头,出了院门便是一条通往村外的路。常在雪夜,我从外面归来,遥遥就看到我家灯光昏黄,从柴门里一绺一绺挤出来,一下子就暖了我的心。奔着这光,近了,更近了,推开柴门,我第一声喊的,便是“娘” 。 柴门,是有温度的。当柴门内的一个孩子长大后,远游,他会记

9、得老家有扇柴门在等他回来。即便有一天归来时,这柴门不在了,他心里依然能感受到其温暖。因为,柴门已经在他心里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写看发小和铁门的感受是为了引出下方的柴门。 B.柴门的主要作用是挡乱跑的鸡鸭鹅,但是不挡狗,不挡人。 C.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欢快的,全文以记叙描写为主,同时作者将感情融入其中。 D.“柴门已经在他心里了”意思是长大的孩子记住了柴门的模样。 (2)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村人若没有急着去干的事,就推门进来,坐下,喝上一壶。 (赏析加点词语) 柴门挡不住风,风可以毫不费力穿身而过,甚

10、至连蜜蜂和蝴蝶也挡不住。 (赏析句子) (4)说说柴门的温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写出其中 3 点。 (5)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6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筷子为何会产生在中国 卢茁 筷子是世界上所有进食器具中较难掌握的,也是少见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使用的工具。为什么中国人要使用如此复杂的工具吃饭?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目前,有关中国为何要用筷子还没有一个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解释。 筷子古代称为“箸” 。除了“箸”外,古代的食具中还有一种叫“梜” 。 “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 , 礼记曲礼中的这句话说得非常明白,但这个“梜”并非筷子,而是有一端相连

11、、用以夹取物品的“竹夹” 。这种“竹夹”曾在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过,放置在同出的食具箱中。 在 3 世纪的日本,已有技术将竹子弯曲后加工而成的像镊子一样的器物,日语中称为“折箸” 。而中国的“竹夹”与日本的“折箸”其实是同类物品,都是筷子的早期形态。这类“竹夹”既可以握持,也可以采取使用筷子的方式,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配合使用。但随着先民们采用这种方式进食,手指间的配合日趋熟练,最终去掉了“竹夹”间的连接,筷子由此诞生。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筷子和“竹夹”同时被人们使用着。 那么,筷子是如何击败其他进食器具,最终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餐具的呢?中国早期的饮食器具使用的主要是青铜器和陶器,到了战国时

12、期,漆器进入到了饮食器具当中,并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在使用漆器承载食物时,如果使用刀、叉来进食,会在漆器表面造成大量的划痕和损伤,影响到漆器的美观。 “竹夹”又为何会被淘汰呢?首先,使用“竹夹”虽然不用学习,但它确实不如筷子那般方便、灵活。而一旦学会了使用筷子,再使用“竹夹”就成为多余。其次, “竹夹”只能使用弹性良好的竹子来制作,而筷子除了可以使用竹、木制作外,还可以使用象牙、金、银、玉石等多种材质制作,在筷子上面还可以镂刻出精美的花纹。最后,在所有的进食器具中,筷子的制造成本最为低廉。 “竹夹”需要选择合适的竹材、经过加工制作才能制成,刀、叉、勺等更是如此。 有人会提出疑问:印度、东南亚等地

13、都有茂密的竹林,为何这些地区的人们没有使用筷子呢?其原因是,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很长时间里人们都是用手直接吃东西。直到今天,许多印度人还是不用餐具吃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印度出产多种独特香料,将这些香料与米饭等食物混合时,用手指拌和制作出的饭团比用勺子制成的饭团更具风味。除了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外,影响餐具使用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气候。与热带、亚热带国家不同,欧洲、中国都有着较为寒冷的冬季。在寒冷的气候里,人们对热食的需求很大,由于较热的食物人们无法用手直接触碰,从而逐渐形成了使用筷子、刀、叉等餐具的习俗,并发展出了与之相关的饮食文化。 (选自寻根2019 年第 1 期,有改动) (1)下列

14、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箸” “梜” “折箸”都是古代食具,曾出土过的战国曾侯乙墓中, “竹夹”就放置在其食具箱中。 B.“竹夹”是筷子的早期形态,有一端相连、用以夹取物品,去掉“竹夹”间的连接,筷子诞生了。 C.青铜器和陶器是中国早期的主要饮食器具,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饮食器具逐渐被漆器取代了。 D.印度人觉得用手指拌和制作出香料与米饭等食物混合的饭团有风味,所以他们都不用餐具吃饭。 (2) “竹夹”为何会被筷子淘汰呢?请简要概括。 (3)通过段的分析,中国筷子发展的来龙去脉就清清楚楚了,请简析。 7 (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食品安全风险类型

15、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中新旧风险交替,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添加剂等传统的食品安全风险仍然是主要的风险类型;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新的消费方式带来了新型食品安全风险。 2017 年我国食品抽检总体不合格率为 2.4%。其中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占不合格样品的 23.9%。特别是粉条粉丝、面制品中铝超标问题尤其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中小食品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为了延长食品保存期,强化感官特性,不顾法律法规要求,超限量、超范围地滥用食品添加剂。 此外,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类风险备受关注。2016 年农业

16、部调研发现,我国部分省份存在转基因作物非法种植现象。转基因产品的规范化管理与民众的知情权的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2019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材料二】甲醛在食物中的危害 在工业和医学领域,甲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有机物,但在食品行业,它是非法添加物。因此,不允许将甲醛添加到食物中,只要添加就是违法。 尽管有人认为甲醛在食物中的防腐效果并不好, 在面条中添加甲醛没有意义, 但是面条等食品中检测出甲醛的案例并不少。比如,2016 年陕西榆林一家面店的老板为了延长面条的保质期,从网上购买甲醛,生产面条时添加其中。警方及时将面店老板抓获,他供认不讳,最后被判刑一年并作罚款处理。 除了直

17、接添加甲醛,食物中的外来甲醛还可能来自甲醛次硫酸氢钠。 甲醛次硫酸氢钠是一种化工原料,俗称“吊白块” ,国家已明令禁止将其作为添加剂加入食品,但是由于它可以改善食物的口感和外观,一些不法商贩在食物生产过程中将其掺入,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材料三】消费者担心食品安全问题调查 食品安全已经越来越成为不同类型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消费者担心哪些方面食品安全问题?相关机构进行了一项关于食品安全的调查。 【材料四】完善“学校集中用餐”制 近年来,中小学生食物安全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日前,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 ,针对学校集中用

18、餐安全问题作出部署,为保障师生的食品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的“学校集中用餐”制至少有三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首先,应确定校级以上的“学校集中用餐”责任主体,由责任主体负责制定地区餐费标准,设置非营利机构或委托有资质的餐饮企业,以属地为中心形成统一的采购、制作、运输系统,改变目前自办食堂、委托、外包、外购等状况。其次,进一步健全法规体系。对食堂面积、设施设备条件、人员资质等可以在就餐过程中学习食材生长、饭菜烹调、学校餐食制作及运送、健康合理膳食等方面的知识,为健康人生打下基础;通过备餐及分餐过程中的小组分工培养合作能力;通过收拾餐具、我后打扫过程培养责任心。最重要的是,体验到与同

19、学一起吃饭的乐趣。因此, “学校集中用餐”应纳入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目的、有计划的“食育”范畴,而不是只限于顾及安全与健康的“就餐”行为。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随着现代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转基因产品风险已成为食品安全主要的风险类型。 B.甲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有机物,但防腐效果并不好,因此不允许在食物中添加甲醛。 C.材料三图表显示:只有 1%的人担心注水肉问题,说明注水肉不再成为食品安全问题。 D.“学校集中用餐”不应只顾及安全与健康的“就餐”行为,还应顾及教育教化功能。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结合相关内容分别提三条保障食品安全的建议。 (3)

20、【材料四】加点语句“从目前情况看”能否去掉,为什么?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任务。 近期,媒体曝光了个别不合格的牛奶产品,引起了消费者对牛奶安全问题的担心。重阳节到了,同学们准备去敬老院看望老人, 由你负责到超市买几箱牛奶, 老师提醒你要着一下牛奶包装盒上的标签。标签上的信息包含产品名称、产品类型、配料、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地址、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贮存条件、净含量等。 购买时你应该关注牛奶包装盒标签上的哪些信息?请根据材料三图表内容简要说说。 8 (6 分) (1)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 。在本书苏维埃的掌权人物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我读到了年届不惑的 。他的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

21、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个人的成长轨迹,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我还读到了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罢工、八一南昌起义,是党的创建人,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都包含在这个红军创建者的故事之中。 (2)你还知道红星照耀中国书中红军主要领导人的其他事迹吗?请写出其中一件事情的大概。 三、写作(三、写作(60 分)分) 9 (60 分)岁月静好,芬芳满园,八年级,正是一个承上启下,雷雨交加的夏季。日益繁重的学业,也许让我们烦恼沮丧

22、,但也激发了我们的斗志,磨砺了意志,让我更乐观、更坚强;日趋激烈的竞争,也许让我备感压力,但师长的关爱,朋友的鼓励,让我们更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付出;学习之余,各项艺术活动或兴趣爱好,不仅调节了我们的身心,也让我们的青春岁月更丰富,更充实。加油吧,我的未来不是梦。 请以“初二,一个 的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卷面整洁,不少于 600 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不得抄袭套写。 参考答案解析参考答案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一、积累与运用(20 分)分) 1 (10 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美景共欣赏,“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23、 ”是王维笔下塞外大漠的壮丽之美;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 是白居易笔下西湖早春的花草之美;“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是崔颢笔下黄鹤楼前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景; “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是李白笔下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是陶弘景笔下夕阳快要落山的美景。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 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 做好积累,根据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注意“鹉”字的书写) 山

24、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夕日欲颓 (注意“颓”字的书写) 沉鳞竞跃(注意“鳞”字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2 (10 分)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木兰溪曾经水患严重,二十年来,兴化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甲、久久为功, 丙,实现了木兰溪的绿色之变。如今,穿城而过的木兰溪,蜿 yn的风景线连接起城市与乡村,古老的历史与年轻的活力相遇,焕发出绚丽光彩,绘就了新的美丽一幅画卷。木兰溪综合治理 乙 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谱写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生动范本。 (木兰溪、兴化均在莆田市。 ) (1)根据拼音为处

25、选择正确的汉字,为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只填序号) B (A.蜓 B.蜒) A (A.xun B.xn)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 ( 只填序号) 甲 A (A.坚持不懈 B.坚贞不屈) 乙 A (A.诠释 B.解释) (3)文中画线处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D 从一座城市治水到全国水利改革先行探路者的升级 从一溪的治理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治理 从河道整治拓展到全流域治理 A. B. C. D. 【分析】 (1)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字形。 “蜿蜒”的“蜒”不能写作“蜻蜓”的“蜓” ,故选:B。 “绚丽”

26、的“绚”应读作“xun” ,故选:A。 (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坚持不懈” 坚持到底, 一点不松懈。 “坚贞不屈” 坚守节操, 不向恶势力屈服。 结合句中的 “久久为功” ,可知甲处应该使用“坚持不懈” ,故选:A。 “诠释” (动)说明;解释。 “解释” (动)分析说明;讲明某事的含义、原因、理由等。句中指的是用实际行动说明了习总书记的思想,故选:A。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该句语序不当,应该改为:绘就了一幅新的美丽画卷。 (4)本题考查语句排序。实现木兰溪的绿色之变。应该是按照由小范围到大范围的顺序,所以先是河道的治理,然后是一溪的改变,最后是一座城市的改变。 故选:D。 【解答】

27、(1)B A (2)甲:A 乙:A (3)绘就了一幅新的美丽画卷。 (4)D 【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二、阅读(二、阅读(70 分)分) 3 (6 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联中“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苦闷心境。 B.颔联写近

28、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颈联写动态、远景。 C.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收束全诗。 D.这首诗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分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尾联,直抒胸臆。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解答】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应该是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

29、,颈联写动态、近景。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从“景”和“情”的关系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指出诗中寄寓的诗人寂寞的感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景中含情,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答案: (1)B (2)颔联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的树叶枯黄之景,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色,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绪。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

30、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点评】赏析诗词名句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句子, 把握内容及思想感情。 4 (1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 “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 【注】木末:树梢。死敌:死于敌手。死法:死于军法。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 念: 考虑,想到 余尝寓居惠州 尝: 曾经 盖竹柏影也 盖: 大概是 思欲就亭止息 就: 靠近 (2)翻译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由是如

32、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分析】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

33、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 ”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句意:考虑到没有一起快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句意: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寺。尝,曾经。 句意: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34、盖,大概是。 句意:很想靠近亭子休息一下。就,靠近。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重点词语: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句意: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互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重点词语:由是,于是;之,的。句意:于是(或“因此” , “由于这”等) (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悟能力。解答时,一定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甲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通过对承天寺月色

35、的描绘,表现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乙文为作者被贬惠州期间所作,作者在纵步时突发感悟,表达了人生只有安于时代潮流,遵循自然法则,才能进退有居,成败皆乐的道理。由此可知两文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都表现了乐观、旷达、随缘自适的心境。 答案: (1)考虑,想到;曾经;大概是;靠近。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互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于是(或“因此” , “由于这”等) (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3)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 ;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 “善于自我排遣”等) 。 【点评】句

36、子翻译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 (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柴门的温度 【曹春雷】 在乡下,吃过晚饭后,月色正好,我出了院子,到外面走走。街上很静,迎面遇到一只狗,狐疑地望着我,大概嗅到了一些陌生的气息,但没有狂吠,摇着尾巴走开了。左邻右舍早早关了院门,原本我是打算到一位发小家坐坐的,但铁门拒绝了我,罢了,不去了吧。 在我潜意识里,厚重的铁门总

37、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我还是喜欢木门的,在木门中我最喜欢柴门。是的, 就是那种简陋的柴门, 用树棒拧在一起的, 或者稍好一点, 用钉子将宽窄不一的木板顺手钉起来的。 我小时,村里大都是这样的柴门。搭配柴门的,是篱笆墙,也有土墙,矮矮的那种。柴门挡不住风,风可以毫不费力穿身而过,甚至连蜜蜂和蝴蝶也挡不住,它们从院外望见了院内盛开的花朵,就从缝隙里飞进来,绕花而飞。 挡什么呢?挡鸡鹅鸭。它们太喜欢把蛋下在外面,然后大摇大摆回来,一点儿也不顾忌主人的感受,再就是, 常在外面疯玩不知归家, 必须要主人黄昏时, 扯着嗓子大声呼唤, 才肯闪着翅膀一溜小跑回来。 不挡狗。狗有时跟着主人出门,去田野,或者去赶集

38、什么的,回来后乖乖在柴门旁卧下。有人来,狗就直起身,汪汪几声,向主人通报。如果来的是不熟悉的人,这汪汪声便提高了好几个级别,主人便及时从屋内出来。 要是来的是亲戚朋友, 主人便免不了要呵斥一下狗, 狗耷拉着脑袋, 在柴门旁恹恹卧下。这时候,柴门无声地抚慰了它。 柴门也不挡人的目光。主人在院子里摆了方桌,喝茶。村人从街上过,扭头看到了,随口打个招呼,主人便邀请喝茶。村人若没有急着去干的事,就推门进来,坐下,喝上一壶。主人若是在喝酒,那也不用客气。没下酒菜,不要紧,自家腌的咸菜疙瘩,从缸里捞出来,再就是从墙角小菜园里,扯下几个黄瓜或西红柿,不用洗,张嘴就吃。 我那时去上学,天蒙蒙亮,就急匆匆背上书

39、包,赶往同村同学家,隔着柴门大声喊他。他家柴门缝隙很大,他家狗听到我的喊声,并不汪汪,只是把头从缝里伸出来,朝我看一下,眼神友好。我看到我的同学慢腾腾开了屋门,手里还拿着包子油条或者煎饼啥的,边走边吃。 柴门不挡灯光。我家在村南头,出了院门便是一条通往村外的路。常在雪夜,我从外面归来,遥遥就看到我家灯光昏黄,从柴门里一绺一绺挤出来,一下子就暖了我的心。奔着这光,近了,更近了,推开柴门,我第一声喊的,便是“娘” 。 柴门,是有温度的。当柴门内的一个孩子长大后,远游,他会记得老家有扇柴门在等他回来。即便有一天归来时,这柴门不在了,他心里依然能感受到其温暖。因为,柴门已经在他心里了。 (1)下列对文

40、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章前两段写看发小和铁门的感受是为了引出下方的柴门。 B.柴门的主要作用是挡乱跑的鸡鸭鹅,但是不挡狗,不挡人。 C.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欢快的,全文以记叙描写为主,同时作者将感情融入其中。 D.“柴门已经在他心里了”意思是长大的孩子记住了柴门的模样。 (2)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村人若没有急着去干的事,就推门进来,坐下,喝上一壶。 (赏析加点词语) 柴门挡不住风,风可以毫不费力穿身而过,甚至连蜜蜂和蝴蝶也挡不住。 (赏析句子) (4)说说柴门的温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写出其中 3 点。 (5)文章表达了作者的

41、什么情感? 【分析】本文记叙了柴门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村人可以进门和主人喝酒; “我” 可以和同学打招呼; 可以通过柴门看到家中的灯光。 柴门是故乡的象征; 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故乡;故乡在人心里永远是温暖的家。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柴门门的怀念,对儿时故乡人事物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依恋。 【解答】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C.正确; D.有误, “柴门”代表着游子对家乡的记忆和牵挂。即便柴门不在了,但是柴门的温暖已经留在了游子的心底,游子无论在哪里都能感受到柴门所代表的家以及故乡的温暖,柴门一直在游子的心里。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段作

42、用。内容上:根据“当柴门内的一个孩子长大后,远游,他会记得老家有扇柴门在等他回来。即便有一天归来时,这柴门不在了,他心里依然能感受到其温暖”可知,故乡的柴门不仅是儿时美好的回忆,在作者心目中,柴门已然成为远在他乡游子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代名词,因此,结尾段进一步表达作者对柴门的怀念赞美之情,同时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深化文章情感主旨。结构上:“柴门,是有温度的”与题目“柴门的温度”相照应,以抒情方式结尾,总结全文,令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 (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推” “进” “坐” “喝”是动词,是对村民的动作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民进到主人院子里的情景,结合“村人从街上过,扭头看到了,

43、随口打个招呼,主人便邀请喝茶”分析,表现了主人的热情、善良。 “柴门挡不住风,风可以毫不费力穿身而过”写出柴门不挡风, “甚至连蜜蜂和蝴蝶也挡不住”写出柴门不挡昆虫,表现了柴门的温度。 (4)本题考耷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柴门挡不住风,风可以毫不费力穿身而过,甚至连蜜蜂和蝴蝶也挡不住,它们从院外望见了院内盛开的花朵,就从缝隙里飞进来,绕花而飞”可知,柴门的温度表现在不挡风和昆虫;根据“不挡狗” “狗耷拉着脑袋,在柴门旁恹恹卧下。这时候,柴门无声地抚慰了它”概括可得:柴门的温度表现在不挡看家的狗;根据“柴门也不挡人的目光” “隔着柴门大声喊他。他家柴门缝隙很大,他家狗听到我的喊声,并不汪汪,只是

44、把头从缝里伸出来,朝我看下,眼神友好”概括可得,柴门的温度表现在不挡人们的目光和声音:根据“柴门不挡灯光” “常在雪夜,我从外面归来,遥遥就看到我家灯光昏黄,从柴门里一绺一绺挤出来,一 下子就暖了我的心”概括可得:柴门的温度表现在不挡家里的灯光。 (5)本题考查了分析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柴门作为本文的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写柴门不挡风、蜜蜂和蝴蝶、狗、人的目光、灯光,来表现记忆中乡下老家柴门所蕴含的温度,由此表现了柴门带给作者的温暖记忆,表达了作者对儿时故乡人事物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依恋。 答案: (1)D (2)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内容上,进步表达了对柴门的

45、喜爱之情,将柴门的温度上升为远游游子对家的怀念,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民进到主人院子里的情景,表现了主人的热情、善良。 写出柴门不挡风和昆虫,表现了柴门的温度。 (4)柴门不挡风和昆虫;柴门不挡看家的狗;柴门不挡人们的目光和声音:柴门不挡家里的灯光。 (5)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柴门门的怀念,对儿时故乡人事物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依恋。 【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 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 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 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46、 6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筷子为何会产生在中国 卢茁 筷子是世界上所有进食器具中较难掌握的,也是少见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使用的工具。为什么中国人要使用如此复杂的工具吃饭?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目前,有关中国为何要用筷子还没有一个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解释。 筷子古代称为“箸” 。除了“箸”外,古代的食具中还有一种叫“梜” 。 “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 , 礼记曲礼中的这句话说得非常明白,但这个“梜”并非筷子,而是有一端相连、用以夹取物品的“竹夹” 。这种“竹夹”曾在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过,放置在同出的食具箱中。 在 3 世纪的日本,已有技术将竹子弯曲后加

47、工而成的像镊子一样的器物,日语中称为“折箸” 。而中国的“竹夹”与日本的“折箸”其实是同类物品,都是筷子的早期形态。这类“竹夹”既可以握持,也可以采取使用筷子的方式,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配合使用。但随着先民们采用这种方式进食,手指间的配合日趋熟练,最终去掉了“竹夹”间的连接,筷子由此诞生。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筷子和“竹夹”同时被人们使用着。 那么,筷子是如何击败其他进食器具,最终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餐具的呢?中国早期的饮食器具使用的主要是青铜器和陶器,到了战国时期,漆器进入到了饮食器具当中,并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在使用漆器承载食物时,如果使用刀、叉来进食,会在漆器表面造成大量的划痕和损伤,影响

48、到漆器的美观。 “竹夹”又为何会被淘汰呢?首先,使用“竹夹”虽然不用学习,但它确实不如筷子那般方便、灵活。而一旦学会了使用筷子,再使用“竹夹”就成为多余。其次, “竹夹”只能使用弹性良好的竹子来制作,而筷子除了可以使用竹、木制作外,还可以使用象牙、金、银、玉石等多种材质制作,在筷子上面还可以镂刻出精美的花纹。最后,在所有的进食器具中,筷子的制造成本最为低廉。 “竹夹”需要选择合适的竹材、经过加工制作才能制成,刀、叉、勺等更是如此。 有人会提出疑问:印度、东南亚等地都有茂密的竹林,为何这些地区的人们没有使用筷子呢?其原因是,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很长时间里人们都是用手直接吃东西。直到今天,许多

49、印度人还是不用餐具吃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印度出产多种独特香料,将这些香料与米饭等食物混合时,用手指拌和制作出的饭团比用勺子制成的饭团更具风味。除了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外,影响餐具使用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气候。与热带、亚热带国家不同,欧洲、中国都有着较为寒冷的冬季。在寒冷的气候里,人们对热食的需求很大,由于较热的食物人们无法用手直接触碰,从而逐渐形成了使用筷子、刀、叉等餐具的习俗,并发展出了与之相关的饮食文化。 (选自寻根2019 年第 1 期,有改动)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箸” “梜” “折箸”都是古代食具,曾出土过的战国曾侯乙墓中, “竹夹”就放置在其食具

50、箱中。 B.“竹夹”是筷子的早期形态,有一端相连、用以夹取物品,去掉“竹夹”间的连接,筷子诞生了。 C.青铜器和陶器是中国早期的主要饮食器具,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饮食器具逐渐被漆器取代了。 D.印度人觉得用手指拌和制作出香料与米饭等食物混合的饭团有风味,所以他们都不用餐具吃饭。 (2) “竹夹”为何会被筷子淘汰呢?请简要概括。 (3)通过段的分析,中国筷子发展的来龙去脉就清清楚楚了,请简析。 【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开篇由筷子是世界上所有进食器具中较难掌握的引出本文说明对象。接着介绍说明了中国筷子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利用竹子良好的弹性,首先制造出了“竹夹” ,并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经验,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