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七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25256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沭阳县七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省沭阳县七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省沭阳县七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省沭阳县七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沭阳县七校九年级上月考语文江苏省沭阳县七校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试卷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语言积累与运用(2424 分)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2424 分)分)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乡愁是人在灵魂深处对本土文化的 ju n_恋,是诗歌创作历久 m _新的主题之一。 乡愁一诗选取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意象,将思乡之情升华到国家、民族之愁,读来有一种震 h n_人心的力量。多少游子,在读到这首诗时都潸_然泪下。 2. 默写古诗文 (1)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 )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 (艾青我爱

2、这土地 )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 (4) 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 (5)根之茂者其实遂,_。 (韩愈答李翊书 ) (6)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 3.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众人的质疑声中,他依旧一意孤行,永不言弃,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量子科技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 他是个十足的阅读爱好者,不管是名家作品,还是潮流小说,他都附庸风雅,不会错过。 C. 他并不是为吃鱼而钓鱼,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钓鱼不过是为了修身养心。 D. 最近几年,各种各样培训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4. 下

3、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B. 沁园春雪中的“风骚”原指诗经里的离骚和楚辞里的国风 。 C. 岳阳楼记中的“记”是指我国古代的一种记叙体裁。它可以记人叙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D.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是递进复句。 5.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晨报讯(记者 李小娟 刘佳)日前,新阅读研究所联合北京十一学校共同研制的“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发布,该书目精选初中、高中学生阅读的文学、人文、科学三类

4、经典图书各 100 种,其中,基础阅读图书 30 种,另外 70 种则为推荐阅读图书。北京晨报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初中版还是高中版,30 种基础阅读图书都大体分为“文学”“人文”和“科学”三类。比如初中版有唐诗三百首 简爱等 19 种文学类图书, 论语译注 名人传等 6 种人文类图书以及科学的旅程 海底两万里等 5 种科学类图书。 中学生书目研制主持人、北京十一学校校长介绍,中学生书目从开始研制到至今发布历时 3 年,广泛征集知名学者、教师和中学生的意见,其中数易其稿,直至 22 稿才定稿。这样做的目的是力求为全国中学生提供一份理念先进、选目科学、结构合理、公正独立。 材料二如下图 (1)给材料

5、一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不超过 15 字) (2)材料一的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3)材料二是“世界读书日”的宣传面,请说明该画面的内容。要求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5555 分)分) 二、 (二、 (6 6 分)分)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独酌成诗 杜甫 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共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 6. 首联写灯花喜庆、酒绿相亲,营造了_氛围,衬托了作者_心情。 7. 结合全诗,说说最后两联是如何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 三、 (三、 (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

6、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节选自岳阳楼记 ) 乙 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

7、铭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实无不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 ) 注米家父子:米芾父子。杪(mio) :树梢。瘗(y )鹤铭 :六朝摩崖石刻。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 8.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春和景明_ (2)心旷神怡_ (3)悉成明霞_ (4)得踏危石_ 9.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潮汐汩没之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记 ) B. 而或长烟一空 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 C. 不以物喜 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 D. 悠然有遗世之想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

8、子游于濠梁之上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11. 填空和解答。 (1)根据乙文内容填空。 游焦山四件快事:_晚望月孝然祠外_晓起观海门日出 (2)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四、 (四、 (1212 分)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_ 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通过品读经典培养

9、高尚的心灵,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 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品读经典,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例如,孔子所强调的“

10、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又如,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经典可以让我们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 品读经典,可以感受古人的风采。 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 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

11、的大气魄、大胸怀。 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 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 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 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作者:

12、朱万曙 有删改) 12. 请为本文拟写一个可以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13. 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 14.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请以第段为例简要分析。 15. 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五、 (五、 (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回去,给老屋换片瓦 徐立新 父亲念念不忘的是老屋,那个乡下老家的三间破旧砖瓦房。 最近,父亲总嚷着要回老家,说,老屋屋顶的瓦要换,多雨的天气来了,碎瓦不换掉,房子会被雨漏倒掉的。 我抽不出空回去,更不同意父亲一人回去,他已是位

13、70 多岁的老人,老屋又年久失修,上去换瓦,很不安全。 “等我有空再送你回去吧!”我搪塞道。父亲说,哪天有空?屋倒是不等人的!我有些不高兴:“倒了就倒了,我再帮你建一个小洋楼。” 父亲一脸不开心,说:“新盖的房子,那能跟老屋一样吗?你们的气息都渗到老屋的墙壁里了,就拿厨房来说,你们兄弟几个,谁没在里面烧过锅,烘过火,蹭过锅台?新建的,里面有吗,你们会对它有感情?屋子跟人一样,不处久了,哪来的感情?” 父亲的话,让我无以应对,我也曾让儿子站在老屋的各个角落,给他拍照,跟他说发生在老屋里的往事,可他并不感兴趣,原因就在于他对老屋不熟悉,没感情。 在父亲的催促下,前几天,我终于和他回了一趟老家。几个

14、小时后,老屋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想问我们为何久不归来,但它终究什么也没说,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让我心酸。 父亲从屋内找到一把生了锈的镰刀,将杂草荆棘全都砍倒了,屋前一下开阔了起来。看到满屋子都是灰尘,父亲顾不上歇一歇,又拿起扫帚,开始扫地除尘。我说:“换完瓦,我们就走了,又不住,扫它有何用?” “要扫的,”父亲边扫边说,“老屋是有灵性的,我们扫了,它就知道主人回来过,没忘了它,它就会在风雨中站立得更久。其实,老房子跟老人是一样的,需要被在乎,被关注。” 扫完屋后,他又爬上屋顶,逐一扫去瓦片上的枯枝败叶,拔去瓦楞边的杂草,拿掉冻碎的

15、瓦片,再换上一片片新瓦 儿时,每年我都曾目睹过父亲上房换瓦,那时他,身手敏捷,动作果敢,根本不需人帮,可现在他老了,动作缓慢而笨拙,而且有些许胆怯状,我不敢去催他,怕他一着急,踩塌了屋梁,摔下来。 “至少保一年不漏了!”换完瓦后,父亲高兴地说。 下来后,他又朝锅洞里点了一把火,将锅用热水洗了一遍,烟囱里又冒起了久违的炊烟。接着,他又找来水泥和瓦刀,将老屋裂开的墙砖重新勾缝、填好他做这些时,心情异常愉悦,脸上散发出久违的容光。 把门联重新粘牢,将门、锁、桌子、灯泡,仔仔细细都擦了一遍,父亲一件接着一件事做,他将老屋好好地“梳洗”了一番,让其一下精神多了。 做完这些,天已经黑了,父亲心满意足地跟我

16、踏上了回城之路。路上,他告诉我,自己最近总梦见老屋被雨漏倒了,灶台也毁了,他回来时,没地方睡,做不了饭,饿得肚子生疼,这下修好,总算踏实了! 我理解了父亲, 懂了他对老屋的那片深情,老屋是他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是他每每站在城市的顶端,眺望的方向;是他人到老年,越来越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是他余生想留在那,但又无法留下来的无奈,老屋是他一生无法剥离的根,他不能失去根。 我发现自己错了,父亲及时回来修补老屋是对的。没了老屋,游子拿什么来怀念儿时的家园和故土呢?千山万水地赶回来,连一个落脚地都没有,只能站在一片遗址上,恸哭不已,那将是何等的悲伤! 老屋不消失,故乡就不会消失。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

17、 年第 9 期) 16. 请根据提示,概括文中情节的发展及“我”的心理变化。 故事情节 “我”的心理 父亲要求回家换瓦 见到老屋 疑惑、担心 父亲说梦 17. 阅读下面语句,按要求作答。 他将老屋好好地“梳洗”了一番,让其一下精神多了。 (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 得让我心酸。 (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18. 文章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9. 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 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一说你对“老屋不消失,故乡就不会消失”这句话理解。 【链接材料】都说最忆是故乡,然而最忆的到底是

18、什么呢?是饱经风雨磨难的祖先们“莫忘来路”的叮嘱,还是土地与血缘交融支撑的生命原点?是几十年来村里村外那些有声有息的变化,还是一朵云、一棵苗、一杯茶依然凝聚的乡情?我想,大约没有人能说得清。 朱谷忠故乡的回望 ( 人民日报2019 年 05 月 27 日)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名著阅读(名著阅读(1313 分)分) 21.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朱赫来作为党代表来到工地视察,了解到保尔和他的战友们为抢修铁路奋不顾身的事迹,他不禁感慨道:“这些人都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B. 水浒中运气不佳的杨志两次失职丢官,第一次丢失花石纲,得罪了高俅;第二次

19、运送生辰纲,又得罪了提拔他的梁中书。 C. 朝花夕拾中五猖会 藤野先生 范爱农三篇作品,分别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D. 红星照耀中国 的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 曾易名 西行漫记 。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 A 骂道“你这个贼配军”把 A 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A 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A 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

20、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 A 笑道:“A,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A 笑道:“总赖差拨照顾。” 【乙】 B 解了包裹坐在单身房里。只见那个人走将入来,问道:“那个是新到囚徒?”B 道:“小人便是。”差拨道:“你也是安眉带眼的人,直须要我开口说。你是景阳冈打虎的好汉,阳谷县做都头,只道你晓事,如何这等不达时务!你敢来我这里!猫儿也不吃你打了!”B 道:“你到来发话,指望老爷送人情与你。半文也没!我精拳头有一双相送!金银有些,留了自买酒吃!看你怎地奈何我!没地里到把我发回阳谷县去不成

21、!”那差拨大怒去了。 (1) 【甲】 【乙】两文中 A、B 分别是水浒传中哪位人物?选文中的两人到达牢营后的不同表现,体现了他们各自怎样的不同性格?并简要概括他们被刺配的原因。 (2)请你赏析【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写作(写作(6060 分)分) 23.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或许是一次选择,或许是一种坚守,或许是一个尝试当我们回眸时,因为它表现了真我,磨炼了意志,增加了勇气,丰富了我们人生的阅历,从而让我们铭记,并为之深深回味 请以“这样做,值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字数不少于 600 字;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江苏省沭阳县

22、七校九年级上月考语文江苏省沭阳县七校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试卷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语言积累与运用(2424 分)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2424 分)分)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乡愁是人在灵魂深处对本土文化的 ju n_恋,是诗歌创作历久 m _新的主题之一。 乡愁一诗选取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意象,将思乡之情升华到国家、民族之愁,读来有一种震 h n_人心的力量。多少游子,在读到这首诗时都潸_然泪下。 【答案】 . 眷 . 弥 . 撼 . shn 【解析】 【详解】眷:关心;怀念。注意“眷”与“誉”的区别。弥:更加。震撼:指内心

23、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精神或情绪剧烈起伏或波动。“撼”与“憾”形近,注意区分。潸,读 shn,流泪的样子。 2. 默写古诗文 (1)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 )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 (艾青我爱这土地 )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 (4) 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 (5)根之茂者其实遂,_。 (韩愈答李翊书 ) (6)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 【答案】 . 江山如此多娇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岸芷汀兰 . 郁郁青青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云归而岩穴暝 . 膏之沃者其光晔 . 落霞与孤

24、鹜齐飞 【解析】 【详解】默写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本题中的“多娇、芷、汀兰、郁、霏、暝、膏、晔、孤鹜”等字词容易写错。 3.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众人的质疑声中,他依旧一意孤行,永不言弃,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量子科技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 他是个十足的阅读爱好者,不管是名家作品,还是潮流小说,他都附庸风雅,不会错过。 C. 他并不是为吃鱼而钓鱼,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钓鱼不过是为了修身养心。 D. 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答案】C 【

25、解析】 【详解】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运用。 A.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含贬义,不能用在褒义的语境里,使用不恰当; B.附庸风雅:意思是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用来贬低用文化装点门面的人,语境是赞美“他”热爱读书,使用不恰当; C.醉翁之意不在酒: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有时也比喻别有用心。句中指钓鱼不是为了吃鱼,而是为了修身养心,使用恰当; D.汗牛充栋:指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用来形容藏书非常多。不能用来形容培训班之多;使用不恰当; 故选 C。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诗歌又

26、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B. 沁园春雪中的“风骚”原指诗经里的离骚和楚辞里的国风 。 C. 岳阳楼记中的“记”是指我国古代的一种记叙体裁。它可以记人叙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D.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是递进复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句式。 B.“风骚”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 故选 B。 5.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晨报讯(记者 李小娟 刘佳)日前,新阅读研究所联合北京十一学校共同研制的“中国中学

27、生基础阅读书目”发布,该书目精选初中、高中学生阅读的文学、人文、科学三类经典图书各 100 种,其中,基础阅读图书 30 种,另外 70 种则为推荐阅读图书。北京晨报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初中版还是高中版,30 种基础阅读图书都大体分为“文学”“人文”和“科学”三类。比如初中版有唐诗三百首 简爱等 19 种文学类图书, 论语译注 名人传等 6 种人文类图书以及科学的旅程 海底两万里等 5 种科学类图书。 中学生书目研制主持人、北京十一学校校长介绍,中学生书目从开始研制到至今发布历时 3 年,广泛征集知名学者、教师和中学生的意见,其中数易其稿,直至 22 稿才定稿。这样做的目的是力求为全国中学生提供

28、一份理念先进、选目科学、结构合理、公正独立。 材料二如下图 (1)给材料一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不超过 15 字) (2)材料一的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3)材料二是“世界读书日”的宣传面,请说明该画面的内容。要求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答案】 (1)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发布 (2)在“公正独立”后面加上“的基础书单(书目)”或“的书单(书目)”。 (3)参考示例:该宣传画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边有文字和图案,文字是“今天你读了吗?”;图案由书本和书本下面露出的一家三口的腿脚构成,书本上分别写着“一本好书”“一生财富”字样。右边是文字“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

29、日”。 (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问 1 详解】 考查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读懂材料,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或提取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拟写标题;也可以对新闻材料的导语进行概括拟写标题;有的在概括导语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后面主体部分中的内容来整合作答。 本题结合导语“日前,新阅读研究所联合北京十一学校共同研制的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发布,该书目精选初中、高中学生阅读的文学、人文、科学三类经典图书各 100 种,其中,基础阅读图书 30 种,另外 70 种则为推荐阅读图书”的内容可概括为: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发布。注意字数的限制。 【小问 2 详解】 考查病句修改能力。 “这样

30、做的目的是力求为全国中学生提供一份理念先进、选目科学、结构合理、公正独立”一句中成分残缺,应在“公正独立”后面加上“的基础书单”。 【小问 3 详解】 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介绍画面内容时要仔细观察漫画内容,按照题干 “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的要求,用说明性语言客观地介绍图上画了什么图案,有什么文字,不需评价和描述。要抓住空间关系如左右、上下、背景与主体等。 示例: 画面的主体是一本打开的书, 上方文字是“今天你读了吗”, 右边是文字“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书的封面写有“一本好书”字样, 封底写有“一生财富”字样。 书的下面露出三双脚,分别代表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和一个孩子

31、,他们共同阅读这本书。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5555 分)分) 二、 (二、 (6 6 分)分)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独酌成诗 杜甫 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共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 6. 首联写灯花喜庆、酒绿相亲,营造了_氛围,衬托了作者_心情。 7. 结合全诗,说说最后两联是如何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 【答案】6. . 温馨热闹 . 客居他乡的孤寂落寞 7. 用借代手法,以“兵戈”代指战争,战事犹在眼前,表达诗人对当下战争形势的忧心。 运用反问,表达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感慨,更写出其心系苍生的无力感。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

32、人苦于官微力薄,不能救百姓于水火的忧国忧民情怀。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首联“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的意思是:晚上到处是灯花的时候何必太高兴,喝酒高兴的时候正在相亲。根据“灯花”“喜”“相亲”等词语可知,营造了“温馨热闹”氛围,结合题目“独酌”和“醉里从为客”中的“客”,可知,热闹是别人的,衬托了作者客居他乡的孤寂落寞心情。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最后两联“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共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意思是:打仗的时刻好像还在眼前,当官岂能只是为了自己;感到自己被当官束缚,很愧对那些百姓。 这里以“兵戈”代指战争(安史之乱)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33、说明战事犹在,表达诗人对当下战争形势的担忧。 “儒术岂谋身”一个“岂”字表示反问, 既有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更含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遗憾。“低头愧野人”的“愧”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苦于官微力薄,不能救百姓于水火的愧疚和遗憾的情怀。 三、 (三、 (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4、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节选自岳阳楼记 ) 乙 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实无不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 ) 注米家父子:米芾父子。杪(mio) :树梢。瘗(y )鹤铭 :六朝摩崖石刻。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 8.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春和景明_ (2)心旷神怡_ (3)悉成

35、明霞_ (4)得踏危石_ 9.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潮汐汩没之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记 ) B. 而或长烟一空 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 C. 不以物喜 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 D 悠然有遗世之想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11. 填空和解答。 (1)根据乙文内容填空。 游焦山四件快事:_晚望月孝然祠外_晓起观海门日出 (2)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答案】8. . 日光

36、. 愉快 . 全,都 . 能够 9. C 10. (1)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就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玉璧。 (2)开始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11. (1)观返照吸江亭;听晚梵声出松杪 (2)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作铺垫。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景,日光。 (2)句意为:心胸开阔,精神愉悦。怡,愉快。 (3)

37、句意为:都成一片明亮的红霞。悉,全,都。 (4)句意为:于是能够登上潮汐的石头之上。得,能够。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介词,在/介词,在; B名词,有时/名词,有时; C连词,因为/介词,把; D助词,的/助词,的。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 (1)跃,跃动。影,月影。璧,玉璧。 (2)始,开始。微,稍微。

38、红晕,红色的光芒。倏然,忽然。 【11 题详解】 (1)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筛选符合题意的信息作答。 由“观返照吸江亭, 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笔意”可概括出“观返照吸江亭”;由“听晚梵声出松杪,悠然有遗世之想”可概括出“听晚梵声出松杪”。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具体分析即可。甲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为下文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表现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做铺垫。乙文则纯为写景,记叙了来焦山游览的四件感到畅快的事,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

39、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 (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

40、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来焦山有四件令人高兴的事:观看夕阳返照在吸江亭的美景,青青的山峰映照着落日,沧海烟云一片烟波浩渺的景象,像是米家父子的笔法创造的意境。晚上在孝然祠外观看月色,天空碧蓝,万里长空,没有一丝云彩。 听那诵经的声间从松树梢间传来, 悠悠然让人有出落凡尘的想法。 早晨起来观看海门日出, (太阳)刚开始从远处的树林中稍微露出一点红晕的光,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

41、高。光芒照射在水中,一下子全都变成了明亮、摇曳多姿、荡漾的霞光。 瘗鹤铭在雷轰石的下面,惊涛骇浪早晚喷涌和激荡。我是在冬季的时候来游玩的,江水刚落潮,于是能够登上潮汐的石头之上,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实在是很幸运啊。 四、 (四、 (1212 分)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_ 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通过品读经典培养高尚的心灵,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

42、、从浅陋走向优雅。 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品读经典,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例如,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又如

43、,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经典可以让我们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 品读经典,可以感受古人的风采。 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 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

44、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 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 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 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作者:朱万曙 有删改) 12. 请为本文拟写一个可以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13.

45、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 14.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请以第段为例简要分析。 15. 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答案】12. 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13. 首先提出论点:品读经典,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接着结合儒家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在今天仍有其作用;然后又用品读马克思、恩克斯的经典著作有其重要意义加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读经典的作用,即可以让我们感受先贤哲人的思考。 14. “潜移默化”指出人们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下, 不知不觉提升气质, 洗涤心灵, 开阔心胸, 使人见识高

46、远。这些词语都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15. 放在第段。红楼梦 揭示了封建社会将倾的历史趋势论证了第段中“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进而论证“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观点”。 【解析】 【12 题详解】 考查中心论点的查找。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常在题目、首段或末段三个位置出现。根据首段中的“通过品读经典培养高尚的心灵,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可提炼出中心论点: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以此作为题目即可。 【13 题详解】 考查论证思路。 本段首句直接提出观点:品读经典,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然后举例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在今天

47、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有着重要意义的实例进行举例论证。末句得出结论:经典可以让我们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与首句中的观点相呼应。 【14 题详解】 考查说明文语言。 末段中的“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运用关联词语“并非”“而是”,否定前者,肯定后者,强调了品读经典给人带来的多元的文化熏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 题详解】 考查补充论论据 根据题干中的“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结合第段中的“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可知,可以放入第段,证明观点“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进而证明本段首句观点: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48、 五、 (五、 (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回去,给老屋换片瓦 徐立新 父亲念念不忘的是老屋,那个乡下老家的三间破旧砖瓦房。 最近,父亲总嚷着要回老家,说,老屋屋顶的瓦要换,多雨的天气来了,碎瓦不换掉,房子会被雨漏倒掉的。 我抽不出空回去,更不同意父亲一人回去,他已是位 70 多岁的老人,老屋又年久失修,上去换瓦,很不安全。 “等我有空再送你回去吧!”我搪塞道。父亲说,哪天有空?屋倒是不等人的!我有些不高兴:“倒了就倒了,我再帮你建一个小洋楼。” 父亲一脸不开心,说:“新盖的房子,那能跟老屋一样吗?你们的气息都渗到老屋的墙壁里了,就拿厨房来说,你们兄弟几个,谁没在里面烧过

49、锅,烘过火,蹭过锅台?新建的,里面有吗,你们会对它有感情?屋子跟人一样,不处久了,哪来的感情?” 父亲的话,让我无以应对,我也曾让儿子站在老屋的各个角落,给他拍照,跟他说发生在老屋里的往事,可他并不感兴趣,原因就在于他对老屋不熟悉,没感情。 在父亲的催促下,前几天,我终于和他回了一趟老家。几个小时后,老屋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想问我们为何久不归来,但它终究什么也没说,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让我心酸。 父亲从屋内找到一把生了锈的镰刀,将杂草荆棘全都砍倒了,屋前一下开阔了起来。看到满屋子都是灰尘,父亲顾不上歇一歇,又拿起扫帚,开始扫地除尘

50、。我说:“换完瓦,我们就走了,又不住,扫它有何用?” “要扫的,”父亲边扫边说,“老屋是有灵性的,我们扫了,它就知道主人回来过,没忘了它,它就会在风雨中站立得更久。其实,老房子跟老人是一样的,需要被在乎,被关注。” 扫完屋后,他又爬上屋顶,逐一扫去瓦片上的枯枝败叶,拔去瓦楞边的杂草,拿掉冻碎的瓦片,再换上一片片新瓦 儿时,每年我都曾目睹过父亲上房换瓦,那时他,身手敏捷,动作果敢,根本不需人帮,可现在他老了,动作缓慢而笨拙,而且有些许胆怯状,我不敢去催他,怕他一着急,踩塌了屋梁,摔下来。 “至少保一年不漏了!”换完瓦后,父亲高兴地说。 下来后,他又朝锅洞里点了一把火,将锅用热水洗了一遍,烟囱里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九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