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2485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0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衢州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浙江省衢州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浙江省衢州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浙江省衢州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浙江省衢州市浙江省衢州市 20202020- -20212021 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卷 考核范围:部编版八上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长征 。 一、积累(一、积累(2222 分)分) 1. 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托尔斯泰远离浮华,守住了自己灵魂的净土,把名字(jun k) (1)_在世界文学史上;居里夫人辛苦(l o l ) (2)_,拒绝了金钱荣誉的诱惑,把心血倾注在科学研究上。我们翘(3)_(A.qi o B.qi o)首仰望名人的同时,是否想过怎样面对这令人(yn hu lio lun) (4)_的世

2、界? 2. 古诗文名句默写。 古诗文中四季分明,各有特色。“庭中有奇树, (1)_”是文人眼中春意盎然的佳景;“几处早莺争暖树, (2)_”是白居易描绘的春的无限生机;郦道元在三峡中用“(3)_, (4)_”写出夏日水势的浩大,又以“晴初霜旦, (5)_”描绘出秋的冷寂;徘徊东皋,王绩则以“(6)_, (7)_”绘就一幅山野秋景图。 3. 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比喻) B. 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 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 (夸张) C. 工作日变成了

3、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排比) D.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反语)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则素湍绿潭 (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 ) (4)仍怜故乡水 ( ) 5.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比较明显。请从下面的选项中任选一个,用楷体规范书写这个字,并根据图画推测它的意思。 A B C D 我选择( ) 。这个字用楷体书写是 ,根据图画推测大意是 。 6. 八(1)班小文同学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手牵手故事会”活动,要去给一年级的

4、小朋友讲故事。根据所学的关于“讲述”的知识,给小文提两条建议。 二、阅读(二、阅读(4848 分)分) (一)名著阅读。 (一)名著阅读。 (1919 分)分) 7. 读 红星照耀中国 时, 有同学发现“红”字是书中反复出现的字眼, “红军”“红星”“红小鬼”请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对“红”字内涵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个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在北岸防守的是川军李全山的第三十八团。这个团的先头部队三营,就是与红军隔河举着火把齐头并进的那支川军。三营的先头连比红一军团四团早两个小时到达泸定桥,连长饶杰命令士兵立即拆桥板,但是由于士兵们实在太累,又有不少人犯了鸦片烟瘾,因此桥板拆得极其缓

5、慢。三营营长周桂到达之后,增派了士兵去拆桥板,同时开始构筑阻击工事。天亮的时候,团长李全山率李昭营到达北岸桥头堡,南岸红军的四团也到了,双方没有犹豫就开始了射击。团长李全山命令周桂的三营负责守卫桥头堡,李昭营配置在两翼火力掩护。 万丈深渊之间, 仅凭几根铁索就想突击到河这边来, 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至少川军是这么想的。因此,他们一边向河对岸射击,一边不断地向红军高喊:“有种的你们飞过来!” 下午四时,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 没有任何别的可以选择的出路,只有迎着枪林弹雨强行冲过十三根寒光凛冽的铁索。 激越嘹亮的军号声震荡着千年峡谷。 二十二个年轻的红军勇士向铁索冲去。 铁索剧烈

6、地摇晃起来。 川军开始了疯狂的射击,红军的掩护火力也开始了猛烈的压制。炮弹呼啸, 大河两岸皆成一片火海。川军的子弹打在铁索上,火星迸溅。红军勇士一手持枪,一手抓索,毫无畏惧地一点点向北岸靠近。 三连连长王友才带领的官兵紧紧地跟在后面, 他们人人抱着木板, 只要前面的突击队队员前进一步,他们就在铁索上铺上一寸。 川军无法想象红军竟然这样向他们靠近了! 看着在铁索上越来越近的红军, 他们惊骇地瞪大了眼睛,他们不知道世间除了红军,还有什么人能够空悬在万丈深渊上顺着那些摇晃的铁索发起冲击。 南岸的军号声连续不断地怒号着。 红军所有的掩护火力愤怒地喷射着。 二十二名红军突击队队员没有一人中弹掉下深渊,勇

7、士们在川军轻重机枪和炮火的阻击下已经靠近了泸定桥北岸的桥头堡。 这与其说是一场战斗,不如说是意志和勇气的较量。看着攀着光溜溜的铁索冲过来的红军勇士,川军目瞪口呆, 惊恐万分。他们平生从未见过这样舍生忘死的场面。 他们曾经听说过红军是打不死灭不尽的,今天终于亲眼看见了,他们射击的手开始忍不住地发抖。 就在红军勇士即将接近北岸的时候,北岸桥头突然燃起了大火川军把拆下来的桥板堆在桥头,泼上煤油点燃了。 大火封住了桥头。 火势凶猛,映红了渐渐暗下来的黄昏天色。 攀在最前面的廖大珠连长喊了一声:“同志们,跟我前进!”然后他站起身,第一个冲进了火海。 第二个迎着火海冲进去的,是一个苗族小战士。 接着,突击

8、队队员一个跟着一个冲进了大火之中。 头发、 眉毛和衣服都被烧焦的红军勇士冲过了火焰, 冲上了泸定桥桥头堡阵地。后续梯队踩着桥板,不顾一切地过了桥,蜂拥进泸定县城。 (节选自王树增长征 ) 【乙】 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做泸定桥。这是大渡河上西藏以东的最后一个可以过河的地方。现在赤脚的红军战士就沿着峡谷间迂回曲折的小道,赤足向泸定桥出发,一路上有时要爬几千英尺高,有时又降到泛滥的河面,在齐胸的泥淖中前进。如果他们能够占领泸定桥,全军就可以进入川中,否则就得循原路折回,经过彝族区回到云南,向西杀出一条路来到西藏边境的丽江,迂回一千多里,很少人有

9、生还希望。 泸定桥建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同华西急流深河上的所有桥梁一样都是用铁索修成的。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两端埋在石块砌成的桥头堡下面,用水泥封住。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做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当然,这条桥本来是应该炸毁的,但是四川人对他们少数几条桥感情很深;修桥很困难,代价也大。据说光是修泸定桥“就花了十八省捐献的钱财。”反正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 时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

10、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

11、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惶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

12、头来对准岸上。 (节选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 8. 【甲】 【乙】两文讲述同一个故事,请给【甲】文拟一个标题并阐明理由。 标题: 理由: 9. 下面这段描写是否符合纪实文学对真实性的要求,请简要分析。 看着攀着光溜溜的铁索冲过来的红军勇士,川军目瞪口呆,惊恐万分。他们平生从未见过这样舍生忘死的场面。他们曾经听说过红军是打不死灭不尽的,今天终于亲眼看见了,他们射击的手开始忍不住地发抖。 10. 埃德加斯诺在 红星照耀中国 译本序中说: “这本书有的地方写得过分, 有的地方写得不够。 ” 【甲】文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乙】文没写到,你觉得是王树增写得过分,还是埃德加斯诺写得不够?为什么? 11

13、. 同为纪实文学作品,两位作者在讲述同一个事件时的语言风格有明显的差异。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你更喜欢哪个语段的语言风格,为什么? (二)消息联读。 (二)消息联读。 (1111 分)分) 八月中旬,中央媒体连续关注衢州的乡村振兴讲堂,刊出了多篇报道。阅读三则相关的消息,完成下面小题。 农民变主播 手机变农具 作为浙江重要的生态屏障,随着直播的兴起,衢州的好山好水换来了当地农产品的走俏。在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乡村振兴综合体内,刚培训“出炉”的村播们正在镜头前找感觉。 “我们这个面条是地道的手工面条,可以吃到小时候的味道”推开直播间的房门,记者看到柯城区廿里镇塘底村村民王惠兰正在直播。今年 51 岁的

14、王惠兰是一名新晋主播。现在她每天都来这里播上几个小时,聚人气、攒粉丝。 今年 4 月,全国首个阿里巴巴村播学院在万田乡乡村振兴综合体“开学”,50 名农民主播手持录取通知书,在这里踏上直播之路。村播学院的 6 个直播间设备齐全,村民只要带上自己的农货就能直接上直播。包括王惠兰在内,已经陆续有 1000 余名农民主播在这里学直播当“网红”。 农民变主播、手机变农具、 直播变农活成了衢州农村的致富新模式。村播学院相关负责人孙伟介绍,衢州有不少优质的农产品,但过去销售渠道单一,现在村民们通过手机直播带着大家看村景、尝美食、购土货,促进了村民增收,“淘宝村播直播日”当天就实现销售额 500 多万元。

15、今年疫情期间,村播学院成了大家的练兵场。农民主播纷纷通过直播进行销售,衢州应季农产品不仅销路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卖出了更好的价格。据了解,下一步,村播学院将面向浙江全省开展培训,计划今年培训农民主播一万名以上。 (节选自新华社 2020 年 8 月 11 日从“欠发达”到“绿富美”浙江衢州的乡村蝶变 ,记者商意盈、许舜达、马剑) 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农民当主播农产品卖全国 “你们看, 这面条放了十几分钟却一点不坨”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乡村振兴综合体的直播间里,48 岁的沟溪乡斗目垅村村民陈家胜正在展示自家生产的面条,“现在直播一次至少能卖掉 1000 斤面条,以前一个月都卖不了这么多。” “最近面

16、条已经供不应求了。”为了赶工,凌晨两点,陈家胜就带着工人和面、醒面、晒面,“从我曾祖父那辈就开始做面条,但过去卖面条,客人都是衢州本地的老顾客。没想到,通过直播,我家的面条能卖到全国各地。” 农村不缺好产品,但不少农民缺乏销售渠道和技能。去年 10 月,柯城区启动“农民当主播”村播计划培训,包括陈家胜在内的第一批 100 多名农民走进直播间“试水”。 “头一次直播,紧张得很,不知道镜头在哪里,手该放哪里。”让陈家胜没想到的是,直播 1 小时,竟卖掉了近 4000 斤面条,销售额达 2 万多元。尝到甜头,他报名参加乡村振兴讲堂培训,给自家生产的面条申请了“衢州老字号”,换上了新包装。 为了培养更

17、多像陈家胜一样的农民成为主播,去年底,柯城区打造了阿里巴巴淘宝直播村播试点区万田乡乡村振兴综合体,用来培训村民、提供专业直播间等。 乡村振兴综合体二楼 6 个直播间里,包括陈家胜在内,当地网红主播在镜头前热情推介当地农特产品。直播间外的开放式演播厅中,数百名村民正拿着手机,跟着老师学习如何拍摄、剪辑视频。“我要学习这项新技能,争取通过直播把家里的柑橘卖出去。”47 岁的村民江琴说。 2019 年 10 月至今年 5 月,柯城区共有 3100 余人次接受了村播计划培训,全区农民通过直播销售了3600 万元的农产品。 (节选自 2020 年 08 月 16 日人民日报头版浙江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日

18、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李中文、江琳) 浙江衢州:讲堂开拓思路助力乡村振兴 村民变主播、手机变农具, 浙江省衢州市借助“乡村振兴讲堂”支持村民直播带货,帮助解决配送、品控等关键环节。疫情期间,当地农副产品不仅没有出现滞销,反而成为了热销产品。 在茂密的胡柚林里做直播已经成为许多衢州市常山县村民的日常工作。胡柚是常山县土特产,占全县种植面积的 80%,销售旺季是每年的 1 到 5 月。每年胡柚的销售都是村民和政府的头等大事,今年受疫情影响压力更大了,不少村民一筹莫展。 穿着蓑衣,挂着胡柚,在胡柚树下给网友直播的是常山县青石镇村民谢友才。他依靠风趣幽默的视频和直播,在疫情期间不仅卖光了自家的一万多斤胡

19、柚,还帮助其他村民卖了不少货。为了打造更多像谢友才这样的“村民带货主播”,常山县借助“乡村振兴讲堂”邀请专家和直播带货达人给村民传授经验。许多村民在做直播的过程中遇到视频拍摄、产品品控、物流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当地政府成立专门班子,主动为村民打通各个环节。通过和物流公司沟通,发往江浙沪的胡柚从 10 公斤 8 块钱谈到了 4 块,运费成本降了一半。仅今年上半年,青石镇村民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土特产产值就超过了 900 万元。 衢州市整合原本分散在各政府部门的资源, 成立1430 个村级“乡村振兴讲堂”, 实现了村村有讲堂。 政府部门请来庭院设计专家,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理念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讲给村民。别

20、具一格的农家庭院设计和村里万亩荷花园相得益彰,而这都源自于“乡村振兴讲堂”给村民们的赋能。 衢州市还利用“乡村振兴讲堂”对口帮扶四川省叙永县脱贫致富。虽然两地相隔千里,但是讲堂中的专业培训课程将两地养殖户的标准统一, 同时采取产品全部包销服务, 衢州市已经帮助四川叙永县近 3000名贫困人口精准脱贫。通过不断提供村民们感兴趣、听得懂、用得上的课程,“乡村振兴讲堂”已经成为助力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平台。 央视网(新闻联播)2020 年 08 月 16 日 12. 这三则消息中,或者引用具体人物的话语,或者报道他们的事迹。请选择下面的一个人物,结合人物报道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A

21、 柯城区廿里镇塘底村村民王惠兰 B沟溪乡斗目垅村村民陈家胜 13. 三则消息都来自中宣部组织的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不同媒体都选择乡村直播作为报道重点,请结合主题评价选材是否合适。 14. 联系每则消息的主标题,分析报道写作的主要意图。 媒体 主标题 主要意图 新华社 从“欠发达”到“绿富美”浙江衢州的乡村蝶变 人民日报 浙江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日 子越过越红火 央视网 浙江衢州: 讲堂开拓思路助力乡 村振兴 衢州市政府部门创新工作思路,借助“乡村振兴讲堂”助力乡亲们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 (三)古诗阅读。 (三)古诗阅读。 (4 4 分)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

22、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5. 诗中哪几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只填序号) 16. 本诗与月夜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四)文言文阅读。 (四)文言文阅读。 (1414 分)分) 松风阁记 刘基 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 盖阁后之峰独高于

23、群峰,而松又在峰顶,仰视如幢葆临头上,当日正中时,有风拂其枝,如龙凤翔舞,离褷蜿蜒,轇轕徘徊,影落檐瓦间,金碧相组绣。观之者,目为之明。有声如吹埙箎,如过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剑槊相磨戛,忽又作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听之者,耳为之聪。 予以问上人,上人曰:“不知也。我佛以清净六尘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虚妄耳。”予曰:“然则上人以是而名其阁,何也?”上人笑曰:“偶然耳。” 留阁上又三日,乃归。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记。 注:活水源地名,在绍兴会稽山灵峰下。幢葆饰有鸟羽的旗帜和车盖。离褷此处形容松针密集。轇轕交错纠结。组绣编织成花纹。埙箎两种乐器的名称。 17.

24、你认为下面各项中,哪一项是第段的主要描写对象,为什么? A.峰 B.松 C.风 18. 联系上文,选择画线句中笑的状态,并说明理由。 A.兴奋激动 B.窘迫尴尬 C.轻松自在 19. 古人写松,常常有所寄托,如刘桢的赠从弟 (其二) 。作者写松与前人有什么不同?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 读完本文后,请你做一份松风阁的旅游攻略,告诉游客前来观赏的最佳方案。 (包括地点、角度等) 三、写作(三、写作(3030 分)分) 21. 请以“窗外一轮明月,月光如纱笼在大地上。”为开头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不少于 600 字。 (2)可以记述故事,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3)写作中请用上

25、景物描写,力求实现情景交融的效果。 浙江省衢州市浙江省衢州市 20202020- -20212021 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卷 一、积累(一、积累(2222 分)分) 1. 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托尔斯泰远离浮华,守住了自己灵魂的净土,把名字(jun k) (1)_在世界文学史上;居里夫人辛苦(l o l ) (2)_,拒绝了金钱荣誉的诱惑,把心血倾注在科学研究上。我们翘(3)_(A.qi o B.qi o)首仰望名人的同时,是否想过怎样面对这令人(yn hu lio lun) (4)_的世界? 【答案】 . 镌刻 . 劳碌 . B . 眼花缭乱

26、【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镌刻(jun k) :雕刻。 劳碌(l o l ) :辛劳忙碌。 翘首(qio shu) :抬起头来眺望远处;形容盼望之切。 眼花缭乱(yn hu lio lun) :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2. 古诗文名句默写。 古诗文中四季分明,各有特色。“庭中有奇树, (1)_”是文人眼中春意盎然的佳景;“几处早莺争暖树, (2)_”是白居易描绘的春的无限生机;郦道元在三峡中用“(3)_, (4)_”写出夏日水势的浩大,又以“晴初霜旦, (5)_”描绘出秋的冷寂;徘徊东皋,王绩则以“(6)_, (7)_”绘就一幅山野秋景图。 【答

27、案】 . 绿叶发华滋 . 谁家新燕啄春泥 . 夏水襄陵 . 沿溯阻绝 . 林寒涧肃 . 树树皆秋色 . 山山唯落晖 【解析】 【详解】本题中“滋”“燕”“啄”“襄”“肃”“唯”“晖”等是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 3. 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比喻) B. 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 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 (夸张) C.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 (排比) D.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

28、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反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此项把胡髭比作植被,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人没有一百只眼珠,这是夸张说法,说明托尔斯泰观察入微。 C.排比句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的句子组成的。 此句只有两句“变成了”, 不是排比句。 D.“不逊”“愤然”是反话,并非真的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并非真的愤然。 故选 C。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则素湍绿潭 (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 ) (4)仍怜故乡水 ( ) 【答案】 . 白

29、色 .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 表示约数 . 喜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1)句意: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素:白色; (2)句意:再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了。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句意: 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许:表示约数。 (4)句意:我还是更喜爱故乡的滔滔江水。怜:喜爱。 5.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比较明显。请从下面的选项中任选一个,用楷体规范书写这个字,并根据图画推测它的意思。 A B C D 我选择( ) 。这个字用楷体书写是 ,根据图画推测大意是 。

30、【答案】示例一:A 采 手伸向树上的果实,意思是摘 示例二:B 册 绳子将竹木简穿缀在一起,意思是书册 示例三:C 从 一个人跟随另一个人走,意思是跟随 示例四:D 牧 手拿着鞭子或棍驱赶牛等牲畜,意思是放牧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的理解。 结合甲骨文的特点,推测图片中 ABCD 四个字分别为:采,册,从,牧。在推测字义时,可以通过描述图画得出字义,如图 A是“采”字,一只手伸向结着的果实,意思是采摘;图 B是“册”字,将竹简用绳子串连在一起,意思是书册;图 C是“从”字,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走,那么“从”的意思就是跟随;图 D是“牧”字,手持木棍或鞭子驱赶牛羊等牲畜,意思是放牧。 6

31、. 八(1)班的小文同学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手牵手故事会”活动,要去给一年级的小朋友讲故事。根据所学的关于“讲述”的知识,给小文提两条建议。 【答案】示例:要考虑小学生的特点。需要放慢语速,说清楚每个字,用语尽量生动,表情要丰富,必要时适当停一停或者重复一下;还应该根据故事中角色的不同,适当变换语气语调,模拟角色的声音,以使小朋友有直观的感受。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要讲明白主要内容和事情的前因后果,还要注意与小朋友互动。讲述时要多用口语,可以辅以跟讲话内容相配合的体态语,如表情、手势等。 【解析】 【详解】考查口语交际。要注意对象是“一年级小朋友”,要根据讲述对象来提建议。 示例:讲述的故事情

32、节不能太复杂,讲述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准确清晰,逻辑思维要连贯,多用口语,避免过于书面化的表达,尽量不用一些难以理解的词汇; 要尽量使用简单句式,多用短句,少用长句。有时可以适当重复一些话; 语气语调要自然大方,可以辅以必要的体态语,如表情、手势,跟讲话内容相配合、自然得体; 讲述的语速要放慢,表情要丰富,语调可以适当变化,紧要关头,适当停顿,观察小朋友的表情,模拟故事中角色的声音等; 讲述内容要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要多与一年级小朋友互动等。 据此拟写即可。 二、阅读(二、阅读(4848 分)分) (一)名著阅读。 (一)名著阅读。 (1919 分)分) 7. 读 红星照耀中国 时, 有同学

33、发现“红”字是书中反复出现的字眼, “红军”“红星”“红小鬼”请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对“红”字内涵的理解。 【答案】“红”不再是颜色,而是一种精神象征,象征着革命者热情,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奋力拼搏的精神;以及积极与乐观的态度;还是一种蓬勃向上的新生力量,让人看到希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涵的理解。例如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们冒着生命危险,飞夺泸定桥。面对只剩下铁索的桥和敌人的一个加强连,他们成立了敢死队,用性命换来了胜利、成功夺取了泸定桥。由此可概括出红军身上“红”的精神:革命热情,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等。在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战士们上雪山,过草地,

34、不管行军多疲乏,也不觉得苦。由此可概括出红军身上“红”的精神:积极与乐观的革命态度。红小鬼们忠于职守,即使是彭德怀通过检查点,没有通行证,他们也不放行;“红小鬼”们年龄都很小,几乎都是在十一、二岁时加入红军的,因为家里贫困或自己生活的环境条件恶劣,又听说红军帮助穷人,于是便都纷纷从家中走出来参加了红军,看出他们都非常爱国有主见;这些“红小鬼”们在红军中担任许多职务,有许多都因做过侦探或宣传工作而被捕关或被杀掉,但他们却依然能勇敢的胜任这些工作,这需要惊人的勇气;而且,他们也对红军有着无可置疑的,绝对的忠诚,这充分表现出了他们的有担当,有正义感与很强的爱国情怀。由此可概括出红小鬼身上“红”的精神

35、:他们代表的是蓬勃向上的新生力量,让人看到革命的希望,中国的希望。 阅读下面的两个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在北岸防守的是川军李全山的第三十八团。这个团的先头部队三营,就是与红军隔河举着火把齐头并进的那支川军。三营的先头连比红一军团四团早两个小时到达泸定桥,连长饶杰命令士兵立即拆桥板,但是由于士兵们实在太累,又有不少人犯了鸦片烟瘾,因此桥板拆得极其缓慢。三营营长周桂到达之后,增派了士兵去拆桥板,同时开始构筑阻击工事。天亮的时候,团长李全山率李昭营到达北岸桥头堡,南岸红军的四团也到了,双方没有犹豫就开始了射击。团长李全山命令周桂的三营负责守卫桥头堡,李昭营配置在两翼火力掩护。 万丈深渊之

36、间, 仅凭几根铁索就想突击到河这边来, 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至少川军是这么想的。因此,他们一边向河对岸射击,一边不断地向红军高喊:“有种的你们飞过来!” 下午四时,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 没有任何别的可以选择的出路,只有迎着枪林弹雨强行冲过十三根寒光凛冽的铁索。 激越嘹亮的军号声震荡着千年峡谷。 二十二个年轻的红军勇士向铁索冲去。 铁索剧烈地摇晃起来。 川军开始了疯狂的射击,红军的掩护火力也开始了猛烈的压制。炮弹呼啸, 大河两岸皆成一片火海。川军的子弹打在铁索上,火星迸溅。红军勇士一手持枪,一手抓索,毫无畏惧地一点点向北岸靠近。 三连连长王友才带领的官兵紧紧地跟在后面, 他们

37、人人抱着木板, 只要前面的突击队队员前进一步,他们就在铁索上铺上一寸。 川军无法想象红军竟然这样向他们靠近了! 看着在铁索上越来越近的红军, 他们惊骇地瞪大了眼睛,他们不知道世间除了红军,还有什么人能够空悬在万丈深渊上顺着那些摇晃的铁索发起冲击。 南岸的军号声连续不断地怒号着。 红军所有的掩护火力愤怒地喷射着。 二十二名红军突击队队员没有一人中弹掉下深渊,勇士们在川军轻重机枪和炮火的阻击下已经靠近了泸定桥北岸的桥头堡。 这与其说是一场战斗,不如说是意志和勇气的较量。看着攀着光溜溜的铁索冲过来的红军勇士,川军目瞪口呆, 惊恐万分。他们平生从未见过这样舍生忘死的场面。 他们曾经听说过红军是打不死灭

38、不尽的,今天终于亲眼看见了,他们射击的手开始忍不住地发抖。 就在红军勇士即将接近北岸的时候,北岸桥头突然燃起了大火川军把拆下来的桥板堆在桥头,泼上煤油点燃了。 大火封住了桥头。 火势凶猛,映红了渐渐暗下来的黄昏天色。 攀在最前面的廖大珠连长喊了一声:“同志们,跟我前进!”然后他站起身,第一个冲进了火海。 第二个迎着火海冲进去的,是一个苗族小战士。 接着,突击队队员一个跟着一个冲进了大火之中。 头发、 眉毛和衣服都被烧焦的红军勇士冲过了火焰, 冲上了泸定桥桥头堡阵地。后续梯队踩着桥板,不顾一切地过了桥,蜂拥进泸定县城。 (节选自王树增长征 ) 【乙】 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

39、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做泸定桥。这是大渡河上西藏以东的最后一个可以过河的地方。现在赤脚的红军战士就沿着峡谷间迂回曲折的小道,赤足向泸定桥出发,一路上有时要爬几千英尺高,有时又降到泛滥的河面,在齐胸的泥淖中前进。如果他们能够占领泸定桥,全军就可以进入川中,否则就得循原路折回,经过彝族区回到云南,向西杀出一条路来到西藏边境的丽江,迂回一千多里,很少人有生还希望。 泸定桥建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同华西急流深河上的所有桥梁一样都是用铁索修成的。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两端埋在石块砌成的桥头堡下面,用水泥封住。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做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

40、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当然,这条桥本来是应该炸毁的,但是四川人对他们少数几条桥感情很深;修桥很困难,代价也大。据说光是修泸定桥“就花了十八省捐献的钱财。”反正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 时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

41、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

42、,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惶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 (节选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 8. 【甲】 【乙】两文讲述同一个故事,请给【甲】文拟一个标题并阐明理由。 标题: 理由: 9. 下面这段描写是否符合纪实文学对真实性的要求,请简要分析。 看着攀着光溜溜的铁索冲过来的红军

43、勇士,川军目瞪口呆,惊恐万分。他们平生从未见过这样舍生忘死的场面。他们曾经听说过红军是打不死灭不尽的,今天终于亲眼看见了,他们射击的手开始忍不住地发抖。 10. 埃德加斯诺在 红星照耀中国 译本序中说: “这本书有的地方写得过分, 有的地方写得不够。 ” 【甲】文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乙】文没写到,你觉得是王树增写得过分,还是埃德加斯诺写得不够?为什么? 11. 同为纪实文学作品,两位作者在讲述同一个事件时的语言风格有明显的差异。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你更喜欢哪个语段的语言风格,为什么? 【答案】8. 示例:标题:勇夺泸定桥 理由:红军顶着敌人的炮火,攀爬着高悬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冒着生命危险攻下泸

44、定桥,万分勇敢。 9. 符合。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真实性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事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主要经过都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但纪实文学同时又是文学作品,可以对人物的形象做细致的刻画,对历史事件的细节做精彩的描绘。这样做并不会影响作品整体的真实性,倒是能通过想象填补事实的空隙,使人物“活”起来,令读者过目难忘。 10. 示例:我认为是埃德加斯诺写得不够。这句话写出国民党军队大多抽食鸦片,干活消极怠惰,与红军积极勇敢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也为下文红军夺取泸定桥做铺垫。 (意思对即可) 11. 示例:相比【乙】文客观冷静的叙述,我更喜欢【甲】文的语言风格。 【甲】文的语言文学性很强,

45、作者运用大量的描写来表现战斗的激烈,通过对红军战士的正面描写以及对敌人的侧面描写来突出表现红军勇士们的英勇无畏,读起来震撼人心。同时短段落的大量使用能够营造紧张激烈的氛围,扣人心弦。读这样的文字,更能让读者沉浸其中,深受感染。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与拟写标题。 结合【甲】文第段“下午四时,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第段“二十二个年轻的红军勇士向铁索冲去”,第段“毫无畏惧地一点点向北岸靠近”,第段“二十二名红军突击队队员没有一人中弹掉下深渊, 勇士们在川军轻重机枪和炮火的阻击下已经靠近了泸定桥北岸的桥头堡”, 第段“这与其说是一场战斗,不如说是意志和勇气的较

46、量”,第段“头发、眉毛和衣服都被烧焦的红军勇士冲过了火焰,冲上了泸定桥桥头堡阵地”可知, 【甲】文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二十二个年轻的红军勇士在战友的掩护下,在川军轻重机枪和炮火的阻击中,攀爬高悬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冒着生命的危险勇敢战斗,直至冲上了泸定桥桥头堡阵地的故事; 结合【乙】文第段“时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第段“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

47、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第段“原来白军已经仓惶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可知, 【乙】文也讲述了红军战士冒生命危险,勇敢地抓住了横在大渡河上的铁索前进,冒着炮火勇敢战斗,纵身跳进敌人碉堡,压下泸定桥的故事。据此可拟标题为:勇夺泸定桥。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纪实文学的特点。 纪实文学指借助个人体验方式(亲历、采访等)或使用历史文献(日记、书信、档案、新闻报道等),以非虚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的文学作品。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但对虚构还有一定的限制。纪实作品的语

48、言特征是言之有物,它表达的内容详尽而确实。写人,则形象、举止、音容活脱;写事,则场面、氛围、情理显赫;写物,则形态、质地、质感真实自然,极力避免空话、废话、假话、套话的出现,字里行间闪现着形感、动感和情感。这就构成了纪实作品语言详实的艺术特征。 结合“看着攀着光溜溜的铁索冲过来的红军勇士,川军目瞪口呆,惊恐万分。他们平生从未见过这样舍生忘死的场面。他们曾经听说过红军是打不死灭不尽的,今天终于亲眼看见了,他们射击的手开始忍不住地发抖”分析, 这里描写红军战士勇攀铁索, 舍生忘死的场面是真实存在的, 体现了纪实文学作品的真实性;这里的描写是十分详实的,而且是通过细致描写“川军目瞪口呆,惊恐万分”,

49、想象“他们射击的手开始忍不住地发抖”,侧面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与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表达生动而详尽,使人物“活”起来,令读者过目难忘,故这段描写是符合纪实文学对真实性的要求的。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段。 结合【甲】文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三营的先头连比红一军团四团早两个小时到达泸定桥,连长饶杰命令士兵立即拆桥板,但是由于士兵们实在太累,又有不少人犯了鸦片烟瘾,因此桥板拆得极其缓慢”分析,这里写的是防守的国民党军队因士兵太累,又有不少人犯了鸦片烟瘾,干活消极怠惰的情形,这与第段“二十二个年轻的红军勇士向铁索冲去”,第段“头发、眉毛和衣服都被烧焦的红军勇士冲过了火焰,冲上了泸定桥桥头堡阵

50、地”中红军战士的英勇与不怕牺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这也为下文红军夺取泸定桥做了铺垫。而【乙】文没写到,据此可认为是埃德加斯诺写得不够,并非是王树增写得过分。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风格。 结合【甲】文第段“川军开始了疯狂的射击,红军的掩护火力也开始了猛烈的压制。炮弹呼啸,大河两岸皆成一片火海。川军的子弹打在铁索上,火星迸溅。红军勇士一手持枪,一手抓索,毫无畏惧地一点点向北岸靠近”,第段“这与其说是一场战斗,不如说是意志和勇气的较量。看着攀着光溜溜的铁索冲过来的红军勇士,川军目瞪口呆,惊恐万分。他们平生从未见过这样舍生忘死的场面”,第段“大火封住了桥头”,第段“火势凶猛,映红了渐渐暗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