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23000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46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秋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2022年秋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2022年秋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2022年秋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2022年秋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1.草原教学设计草原教学设计 第 1 单元第 1 课总课时数:1 课时 课题 1.草原 教教学学 目标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理解“一碧千里、渲染、勾勒”等词语。 2.想象草原美景,品味语言精妙,学习写景中抒情的表达方法。 3.感受内蒙古的民族风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重点 想象草原美景,品味语言精妙,学习写景中抒情的表达方法。 难点 感受内蒙古的民族风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创新 一、一、整体感知,理清文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 激发情趣(1)背诵描写草原的古诗(如敕勒歌),说说草原给你留

2、下的印象。(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1961 年夏天,老舍等 20 余位作家、艺术家应邀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北部的陈巴尔虎旗参观访问,老舍先生记下了进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 2. 整体把握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去写草原的。(1)检查反馈词语提示 1: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第一组是描写草原风光的,第二组是描写人们活动的,最后一句则是作者对草原参观访问后的感受。2.引导学生注意课文是从草原美、人情美两个方面去写草原的,从而厘清文本脉络。 二、二、还原想象,欣赏画面还原想象,欣赏画面 1.还原想象(1)默读第 1 自然段,圈出描

3、写的景物。想一想,如果你是个小小摄影师,来到草原,你会从哪些角度去选景呢?把相关的语句用直线画出来,试着给画面取个题目。要点:蓝天、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2)同桌或小组交流准备拍摄的画面要点。 1.体味表达。(1)作者用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也仿佛身临其境。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除了描写草原的优美风光, 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以课后练习第 2 题为例进行品味学习。(2)再从课文中找到其他类似的句子,交流、朗读 2. 2.丁香结教学设计丁香结教学设计 3. 抒发感受: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你又会做些什么

4、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写下来。 三、三、聚焦场面,体味风情聚焦场面,体味风情 1.提要概括。草原风光美,草原人情更美。请大家读第 25 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试着用小标题概括。要点:远迎、会见、款待、话别 2.体味感情。作者亲身经历了这次在草原的参观访问,他不由地赞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又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蒙汉情深”?请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要点(1)远迎。人多“男女老少”“一群马”;盛装“穿着各色的衣裳”;心情急切“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重点体会“飞”字,感受当地人民的热情好客;想象自己和老舍先生在一起,见

5、到了这感人的一幕,读出“蒙汉情深”。一对反义词“静寂”与“热闹”,抓住相关语句理解,体会此时草原的热闹与先前的静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蒙汉情深。(2)会见。“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心可是一样”,体会“蒙汉情深”指导朗读。(3)款待。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总是用好酒好肉、载歌载舞招待最尊贵的客人,老舍行也热情回敬。此时,蒙汉两族人民多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啊。(4)话别。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怎么说? 3.联系生活。“蒙汉情深”,这是多么生动的画面!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吧。提示:说清惜别时的情

6、景,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四、四、拓展阅读,强化要素拓展阅读,强化要素 2.呈现老舍内蒙风光中的相关内容。(见课件) 2.以“我读出了景色美”“我读出了情感美”“我读出了语言美”为话题赏析上述段。(1)任务一:我读出了景色美提示:可以抓住“幽美”,从小山河流、绿柳白杨、黄牛白羊等构成的图画进行赏析。(2)任务二:我读出了情感美提示:可以抓住“陶醉”进行品味,陶醉在绿色之中,陶醉在清新的环境之中,陶醉在悠闲的氛围之中。 (3)任务三:我读出了语言美提示:可以联系草原,体悟老舍的语言风格,作者使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加了美感。 板书设计 风光美人情美 远迎会见款待话别 教学反思 第 1 单元第

7、 2 课总课时数:1 课时 课题 2.丁香结 学 目标 1. 会写“缀、幽”等 11 个字,会写“宅院、优雅”等 19 个词语。 2. 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3. 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重点 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感受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创新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花草树木及其象征意义的图片,学生仔细观看,交流感受

8、,进入本课的学习。导语: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是否会浮想联翩?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等。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丁香结,去文中看一看作者又赋予了丁香结怎样的象征意义。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丁香结)明确:“丁香结”表面指丁香的花蕾,实际指人生中的很多问题。以此为题,寓意深刻,易引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简单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2.学生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再读课文,整体感

9、知。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1)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主要写了什么。(2)了解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主体,即描绘丁香的特点及阐述作者的独特感悟。 四、四、研读课文,重点探究。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品读课文,欣赏有关丁香的画面,感受丁香的特点。 画面一:城里的丁香(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 1 单元第 3 课总课时数:1 课时 有什么表

10、达效果?) 画面二:城外校园里的丁香(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这句话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丁香花的?突出表现了丁香花的什么特点?) 画面三:斗室外三棵白丁香(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这两句话中的“积雪”和“莹白”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画面四:雨中丁香(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

11、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中的丁香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师生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四幅画面的描写角度,总结写出了丁香花怎样的特点。 4. 再识“丁香结”,感悟情感。研读课文第 46 自然段,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思考、 交流。 从课文引用的两句古诗中你体会到古人在丁香结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引用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什么是丁香结?为什么称为丁香结?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 作者由丁香结生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你是如何理解的? 5. 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五、五、拓展象征意义的植物拓展象征意义的植物 板书设计 赏花悟花 教学反思 课题 3.古诗

12、三首 教学 目标 1识记本课 3 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3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重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创新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在我们的唐诗宋词中,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将学习

13、新课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1.认识生字。学会正确读写。2.认识诗歌的作者。【出示课件2】诗人资料 3.读出节奏。学生自读,教师指导:【出示课件 3】4.反复多读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 4】古诗译文 3.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

14、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1.总结方法:【出示课件 5】(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2.用总结的方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师巡视指导。【出示课件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2.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3.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 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1) 诗中把

15、 “乌云” 比作 “翻墨” ,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了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七、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感情朗读,背诵课文。【出示课件 8】清平乐村居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 题) 八、思考质疑,解读课题。八、思考质疑,解读课题。1.齐读课题。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3.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我们学过的词还有哪些词牌名?4、

16、说说题目的意思。(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九、初读词作,初步感悟九、初读词作,初步感悟 1.读通,读顺。2.指名朗读,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出示课件 9】课件配乐范读。3.女男生赛读。4.全班齐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 作者他到底看见, 听见, 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什么呢?(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5

17、.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出示课件 10】古诗译文 十、合作探究,反馈交流。十、合作探究,反馈交流。(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出示课件 11】1.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二)学生汇报,教师引导。1.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看到了明月、惊鹊、风吹稻田、天外疏星。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 (板书:看明月,惊鹊听清风,鸣蝉,蛙声闻稻花香想说丰年)2.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3.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

18、活的思想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4.我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 十一、拓展延伸,写话练习。十一、拓展延伸,写话练习。【出示课件 12】想象这首词的画面。 配乐写话。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描述。2.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美丽的名字。3.集体交流交流讨论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看明月、惊鹊 听清风、鸣蝉、蛙声热爱大自然 闻稻花香关心人民生活 想说丰年 教学反思 4. 4.花之歌教学设计花之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 4 课总课时数:1 课时 课题 4.花之歌 教 学 目 标

19、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能够说出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我”是花,感受花“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3.能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效果。 重点 能够说出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我”是花,感受花“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难点 能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创新 一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背诵课文片段。同学们,老师背诵得怎么样?

20、学生交流,揭示课题 2.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相机理解“苍穹”“冠冕”“旖旎”“鸣啭”“祭献”等词语 3.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我” 是花?为什么?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要点(1)第 1 自然段,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介绍了自然界中循环往复的花开花落。“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说一遍”喻指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2)第 2 自然段,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星星,这是交代了花的整体形貌和生长环境。 (3)第 3 自然段是说花的四季变化。 “诸元素”的是四季,即春、夏、秋、冬。这个自然段把花比作诸元素之女,写出了花在

21、冬天孕育,在春天开放,在夏天成长,在秋天凋零的过程。(4)第 4 自然段是说花是人类纯洁和神圣感情的寄托。花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作为婚礼的装饰,可以作为葬礼的祭献。(5)第 5 自然段是写花的一天如何度过。 (6)第 6 自然段,写花怎样和周遭世界和谐相处。 “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和“硕大无朋的独眼”分别指星星和太阳。作者运用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昼夜更替的自然变化。(7)第 7 自然段表达了花在享受世界无私给予的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与行动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习作习作 1 1 变形记教学设计变形记教学设计 第 1 单元第课总课时数:1 课时 二、介绍背景,深化

22、理解二、介绍背景,深化理解 1.想一想:你觉得纪伯伦仅仅是在写花吗?他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学生交流。 2.补充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见课件) 3.说一说: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经历,你对课文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引导学生从“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想开去,说说课文表现出纪伯伦怎样的人生态度。 4.聊一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理解。 提示:可以联系自己如何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来举例说明。 5.总结全文:花之歌一文表面是写花,真正是写人。作者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号召我们要“仰望高

23、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三、拓展阅读,互学互享三、拓展阅读,互学互享 1.过渡:看来,我们要真正读懂一首散文诗,就要学会在阅读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才会对诗歌的意境以及蕴含的哲理有更准确的认识。 2.出示“阅读链接”杨柳与水莲一文,简介作者宗白华。3.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本文又有哪些想象奇特的地方。 3.想一想,说一说:宗白华通过杨柳与水莲的对话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5.小练笔:花之歌开篇连用四个比喻“我是”构思精巧语言清新。请你运用比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你心目中的“草之歌” “树之歌” “云之歌”等。 板书设计 追

24、求光明积极乐观 教学反思 课题 习作 1 教 学 1. 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象。 2. 有条理的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目 标 3.根据别人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重点 引导学生把变形的经历写得详略得当,要写得形象生动、写出特点。 难点 学会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把变形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创新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引出习作的主题。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谈谈对“变形”二字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交流方法。二、初读课文,交流方法。

25、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的引导、提示文字,分组讨论。 思考:(1)什么是变形?该怎样选择变形对象呢?(2)写变形,要突出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3.创设情境,引导“变形”。过渡:大家想好了吗?如果你也有一次可以变身的机会,你最想变成什么?预设: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想变身的东西,如雨滴、大树、虫子、云朵等。可将大家的想法做一个统计表,一是让学生了解同学们都想变些什么,可能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二是引导学生不要都写一些常见的内容,避免千篇一律,要有独特的想象。 4.再读课本上所给的题目,借鉴学习。 三、发挥想象,完成初稿。三、发挥想象,完成初稿。 1.学生发挥想象,可先写出一至两个小片段,确

26、定重点内容。 2.学生朗读所写片段,其他学生听一听、评一评。 四、点评修改,修改誊写。四、点评修改,修改誊写。 1.学生完成完整的习作,投影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修改。2.学生自己尝试修 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改习作。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互助修改评分。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总结本次想象作文的关键词:“像”“个性”“趣”。小结: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交流和写作,我发现大家的想象力都特别丰富,写出的文章也特别有趣。现在我们再来把今天学习的写法技巧做个小结吧!写想象作文,一是写得要“像”,

27、要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变成了什么,自己对变成后的东西熟不熟悉,然后再细致地描写,突出细节,以显出特点。二是要有“个性”,我们虽然变形了,但这个“形”依然“故”我,即把自己的个性特点、个性品质赋予到我们所描绘的形上,也就是说描写的对象也要有个性特点,而这些个性特点往往是我们自己个性的折射。三是要有“趣”。变形本身就是件有趣的事,大家一定要把习作写得生动、有趣味。 板书设计 出乎意料 对话推进 教学反思 课题 语文园地 教 学 目 标 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3.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重点 学会在习作

28、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难点 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创新 一、联想阅读教学一、联想阅读教学 1.人们在读书的时候,看到书本上所写的内容,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们和别的事物联系起来,人们把这种思维活动叫“联想”。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草原这篇文章,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从文章中你能联想到什么。2.展示美文,阅读交流【出示课件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读一读这段美文,小组交流你从这段话中能联想到什么。阅读文章时想开去有很多好处,今后我们要多用这种方法,同学们一定还

29、有许多新的发现。 二、排比教学二、排比教学(一)观察句式,了解句意。小组讨论、探究,学生读后,谈一谈自己的发现。【出示课件 3】。(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我是”的句式,强调了花的作用之大)【出示课件 4】(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漓江的水真啊”的句式,强调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出示课件 5】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了,就像”的句式,强调了大自然的生机) (二)认识排比,明白作用【出示课件 6】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我们刚才读过的这三段话都是排比。(板书:排比)2.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有什么作用?(1)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的

30、作用。(2)教师评价总结,明确: (三)练习运用,互评互改。1.教师出示练习题:以田野景色为描写对象,写一个排比句。2.学生互评,教师指导。3.自我修改,力求完美。 三、分号教学三、分号教学(一)读一读,注意标点符号。1.自读自悟,分号常在什么地方使用。【出示课件 78】 (二)想一想,认识分号作用。1.学生议一议,想一想,分号与逗号、句号有什么不同。2.教师指导讲解:【出示课件 9】分号的定义(板书: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三)写一写,感悟分号用法。1.以“爱心”为话题练习写一段话,用上分号。2.学生

31、互相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继续学习“词句段”三、继续学习“词句段”.1 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路牌,同桌相互讨论。2.交流。(1)路牌中的路名的拼音全部大写。(2)地名的拼音全部大写。4.老师相机点拨。还有人姓名的拼音也全部大写。5.总结。这一题是关于路名、地名以及人名的拼音写法全部要大写。6.巩固练习。写一写下面的路名与地名。中同路鲁迅巴金鼓楼路 四、正确朗读,初步感知四、正确朗读,初步感知 1.请学生自己揣摩,确定怎样读这首诗。2.学生试读,教师指导:【出示课件 11】过故人庄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3.按照节奏,练习朗读。

32、4.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五、熟读诗歌,体会含义五、熟读诗歌,体会含义 1.多媒体依次出示诗句,赏析指导【出示课件 1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故人老朋友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3)指导读好 5. 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这句诗句。【出示课件 1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1)这是写景的诗句,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2)读好此句。(3)讲述对仗句。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

33、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对偶)师讲述什么是对偶句。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村边”对_;“合”对_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师生共对对子。读好这两句诗句。【出示课件 14】“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1)指名读。(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3)随机理解“桑麻”(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学生自己完成。(5)交流。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出示课件 1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4、。”(1)指名读。(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4)交流。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2.再读诗歌,品诗意境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板书设计 联想阅读 排比 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过故人庄孟浩然朋友的热情纯朴的友情热爱大自然激情 教学反思 课题 5.七律长征 教 学 目 标 1认识“逶”、“迤”等 6 个生字,会写“崖”、“渡”2 个生字。会

35、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准备 2.播放长征组歌。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创新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板书:5.七律长征 2. 解题。3.了解

36、长征的背景。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2)指导易混淆的字。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一)1.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远征万水千山等闲 3. 说说诗句的意思。4.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5.释词。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泥丸 6.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1

37、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3.说说诗句的意思。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三)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释词。说说诗句的意思。“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3.分析点面结合与特色。 4.试着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大扫除的场面。 四、作业。 6. 6.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1.有感情

38、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5 七律长征 腾五岭山 走乌蒙山活泼乐观 “只等闲” 暖金沙江 寒泸定桥勇往直前 喜过岷山 教学反思 课题 6.狼牙山五壮士 教 学 目 标 1认识“嗖”、“崎”等 4 个生字,知道“着”是一个多音字,会写“寇”、“冀”等 15 个生字。会书写“日寇、进犯、游击”等 30 个词语。 2朗读课文,以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并会讲这个故事,体会五位壮士的顽强不屈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学习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每一位战士的写法,做到点面结合。 重点 在理清故事的基础上,学会用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1)抓住人物的动作、

39、语言、神态等体会五位壮士的顽强不屈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1.电影资料狼牙山五壮士。 2.教学插图。 准备 教学内容 教学创新 教学 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电影资料狼牙山五壮士。 2学生简单谈感受,教师小结,导入。3板书课题 6.狼牙山五壮士 4.“壮士”指什么人?(指豪壮而勇敢的人)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呢?学习这篇课文后大家就一定会知道!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2)指导易混淆的字。 (3

40、)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四、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讲读第二段:(诱敌上山)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时的神态表现? 2.讨论以上思考题,分别找出班长、副班长、战士各自的神态表现。(沉着、吼、抢、全神贯注) 3.动作中,你有什么感觉? 课文抓住每个人的特点描写,让学生感受到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虽然不同,可他们的愿是相同的,都是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勇猛歼

41、敌。 4.指导感情朗读。5.总结学习步骤: 找出描写五壮士神态、动作的词谈感受体会。 有感情地读课文。 6.在狼牙山顶峰,五壮士又是怎样英勇歼敌呢?(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 (二)学生讲读第三段:(引上绝路) 1.出示句子:为了.后面。 2.品读重点词语。 “斩钉截铁”说明班长马宝玉不怕牺牲,毅然而然地选择死亡,也要完成连队交给的任务! “热血沸腾”一词很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在班长的感召和鼓舞下,也要用生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3.谈感受与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三)讲读第四段。(顶峰歼敌)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五壮士的神态、动作怎样?找出重点词、句,并讨论。(抢、夺、插、举、喊、拔

42、、拧、掷) 2.这些动作说明什么?你有什么感觉?(结合插图)。 3.理解重点句: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五段:(英勇跳崖) 1.同桌练习朗读,划出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讨论: 抓住“屹立”、“纵身”、“昂首挺胸”3.五壮士已胜利完成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激昂的语气) 五、学习写法。 1.课文如何写五位壮士的呢?学生讨论。 2.对,课文在描写时,既关注了群体,又写了每一位战士,所以给人很全面的感觉,而且很具体。这就叫“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3.学术交流这样写的好处,并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3、2.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接受任务 诱敌上山 顽强不屈引上绝路 热爱祖国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 教学反思 7. 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课题 7.开国大典 教 学 目 标 1认识“擎”、“诞”等 8 个生字,会写“盏”、“栏”等 13 个生字,会读“协商、汇集、预定”等 25 个词语。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 3.感受新中国诞生的激动、自豪之情,并培养学生热爱党、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 重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 难点:关注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44、 2.阅兵过程中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创新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导入题目,板书:7.开国大典 3.解释题意。 “开国”就是一个新的国家诞生,“开国大典”指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隆重、盛大的典礼。 4. 这开国大典究竟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指导易混淆的字。 (3)检查字或词语的理解情况。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再

45、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对重点部分进行分层理解。 3.归纳主要内容。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呢?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五、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师生探究:为什么阅兵式最能

46、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生: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 5.描写阅兵的场面真可谓壮观!这段场面描写又有什么特色呢? (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2)举例点评。 有点有面,做到点面描写相互结合。 描写细致,有顺序。 6.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7.播放“开国大典”中“阅兵”的影像资料。 8.练习朗读 六、学习课文第

47、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并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作批注,然后交流。 2.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学生写批注。3.交流感悟。 4.教师相机点拨:“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呢?(1)学生讨论。(2)交流感悟。 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其中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简要复述开国大典的过程,注意有条理。 板书设计 7.开国大典 会前:广场布置群众入场 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检阅部队群众欢呼群众游行:天

48、上地上 光明充满北京城 教学反思 课题 8.灯光 教 学 目 标 1认识“皖”、“歼”等 9 个生字,理解“璀璨、千钧一发”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理解“灯光”的含义,并从课文中找到“灯光”相关的语句,并深入理解。 3.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的道理。 重点 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以及“灯光”的联系与含义。 难点 关注场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关于灯光的一段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创新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灯光的一段视频。2教师小结,导入。 3板书课题 8.灯光 4.介绍作者。5.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

49、梳理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4)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

50、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5)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8 8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5.在讨论中,大家明白了“灯光”的含义,接着思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呢? 四、复习写作方法。 1.课文中哪些内容运用点面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六年级上册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