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2《太阳系》教学设计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20425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秋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2《太阳系》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年秋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2《太阳系》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年秋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2《太阳系》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年秋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2《太阳系》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3.23.2 太阳系太阳系 【教学分析】【教学分析】 相较于上一课仅关注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课将探究范围扩展至整个太阳系, 通过建模进一步了解太阳、 地球以及太阳系其他行星之间的相对位置。 第一部分,引入。教材说明了“行星”这个名字的来由,是因为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来,这些星体相对于星空背景是不断移动的。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星体除了会运动还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 第二部分,整理事实证据。教师需提供与太阳系有关的资料,包括图片、数据等。但资料不能太杂,应易于获取并与后续建模有关。制作太阳系模型需要知道太阳系的组成部分,其中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是最为主要的,需要了解它们的基本信息

2、。通过数据能更清晰地知道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以及相对大小,进而便于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模型。 第三部分,处理信息。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筛选、转化所需的建模内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据的处理。例如,“与太阳平均距离”这项数据体现了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赤道直径”这项数据体现了各行星的体积大小。接着需引导学生将真实的数据等比例缩小转换为可用来建模的尺寸,这就需要考虑实际制作情况,包括材料、技术支持等。 第四部分, 设计制作。 通过上述的信息处理, 学生已在脑海中构建了“原始”的太阳系。接下来需要利用合适的材料、工具进行制作。教材的“材料超市”,提供了比较适宜的材料,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

3、适当筛选。 制作完成后, 共同展示、分享感受,学生可进一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2)科学思维:能开展基于证据的论证。 (3)探究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在对太阳系八大行星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 基础上,能动手制作太阳系模型,并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4)态度责任:勇于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太阳、八大行星的贴图、纸带、透明胶、剪刀等。 (2)活动场地:科学教室。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白天我们可以在天空中看到明亮的太阳,有时也能看到弯

4、弯的月牙儿。到了晚上,天空中能看到些什么? 生:有月亮,有银河,有星星。 师:这些星星中有你们认识的吗? 生 1:我知道北极星,它总是在北边。 生 2:我知道有“三星”,它们总是等距离地排成一列。 生 3:我知道牵牛星和织女星,它们总是在银河的两边。 生 4: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星星,虽然因地球的自转总是东升西落,因地球的公转每天出现的时间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相对位置在一天中、在一年四季中看上去总是恒定不变的,所以被称为“恒星”。 师:可是,古人观星时,发现有五颗独特的星星,它们的位置相对于其他星星每天都在移动,看起来就像在星群中漫游,古希腊人就将它们命名为行星。 (2)提出问题,收集资料。

5、师:关于恒星和行星,大家还想知道些什么?请阅读老师提供的资料,然后汇报你从这些资料里找到的有关恒星和行星的信息。153 (学生阅读整理资料) 生 1: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 能自己发光、 发热的天体。 行星自身不发光, 环绕恒星运动。 生 2: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 师:是的,地球环绕着太阳运动, 我们把环绕恒星运动的天体叫作行星。 可是,老师有个疑问,我们刚才说过,恒星的相对位置看上去总是保持不变的,那太阳相对于其他恒星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吗? 生:会发生变化。 师:除了地球,你还知道哪些行星? 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师:金、木、水、火、土是我

6、们中国古人为肉眼能够看到的五颗行星取的名字。后来随着望远镜的发明,人们又发现了天王星和海王星两颗行星。它们和地球一样,是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它们和矮行星、小行星、彗星以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一起组成了太阳系。 师:关于太阳系,我们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生 1:这些行星离太阳有多远? 生 2:它们离太阳的距离是按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排列的吗? 生 3: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关注八颗行星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能直观地把它们展示出来吗? 生 1:我们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把它们的位置画出来。 生 2:我们可以按照八颗行星离太阳的远近距离做一个太阳系模型。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不管是绘

7、画还是制作模型,我们首先需要查阅资料了解太阳和八颗行星的基本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整理好记到记录单中,最后根据这些整理好的数据绘制或制作太阳系模型。 (学生阅读收集并分享信息) (3)处理信息。 师佬师这里有一张其他同学画的太阳系组成图,大家看看这张图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分享学生绘图) 生 1:这张图信息量丰富,不仅画出了八颗行星,还画出了矮行星冥王星、彗星、小行星带以及行星卫星。但是这样八颗行星就不突出了。 生 2:我想直观地了解每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但这张图没有体现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 师:那我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 1:要想直观地展示每颗行星在太阳系中的准确位置, 就需要我们根据

8、收集到的数据按照比例制作一个包含太阳和八颗行星的太阳系模型。 生 2: 我们在一条长长的纸带上按比例画出八颗行星和太阳的相对距离,这样就能比较准确地制作模型了。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好。我们收集到了每颗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等数据,你觉得这些数据能够拿来直接使用吗? 生:这些数值太大了,我们可以等比例缩小,比如将每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值都除以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 14960 万千米。 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吗? 生:可以分别与地球的距离进行对比。 (4)设计制作。 师:你的办法很好。事实上,天文学家也把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 14960 万千米当作一个长度单位,称为“1 天文单位”。我们将每

9、张纸带都对折一样的次数,例如 4 次,这样每一格就可以代表 1 天文单位,后面就可以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确定其他行星的位置,制作模型就方便了。如果一张纸不够用,我们可以用透明胶将两个、三个纸带不重叠地粘贴在一起,直到延长到你需要的长度。 师:接下来,请每个小组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制作太阳系行星位置模型,最后将 做好的纸带贴在黑板上展示。 (学生小组制作) 师:接下来,请各小组来展示自己的模型,并说一说对太阳系的新认识。 生 1:我们发现,如果把地球和太阳的距离记为“1”的话,水星和金星都小于 l。所以我们是将水星与太阳的距离记为“1”,对其他的数据进行了换算,然后在纸带上标出了八颗行星与太阳的距离。

10、我们发现前 4 颗行星挨得比较近,其他的越来越远,分布较松散。这和我一开始想象的太阳系模型不一样。 生 2: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制作行星位置关系模型,对太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课后,请同学们利用教材中给出的材料制作出既按比例表达行星的相对位置,又按比例表达行星和太阳相对大小的模型,并且在操场上展示出来,相信大家对太阳系会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最后,让我们通过一段太阳系三维模型视频来结束今天这节课。 (播放视频)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享他们知道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以贴卡片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呈现他们的前概念。教师再适当调整、补充有关恒星和行星的新知识。本课的重点是数据处理,但书上较多的数据容易让学生迷失方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锁定“相对位置”,聚焦“与太阳的距离”数据,讨论数据转化的方法,采用等比例缩放的方式,为后续模型的制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大象版 > 六年级上册(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