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9272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西汉与东汉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此段文献描述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公元前 127 年,汉皇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 ) 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B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3有学者认为,古代推行的某种制度是该王朝“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的体现,它增大了地方行使政治经济的自主权力,促进了地方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

2、发挥地方优势。此学者论述的制度属于( ) A郡国并行制 B节度使制 C转运使制 D地方三司制 4汉武帝曾经告诫大臣们,“在位上,而不能进贤者;不举孝,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也,当免。”材料主要说明西汉( ) A选官与任官的制度开始确立 B加强了对文官队伍的监察 C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僚制度 D形成了完善的官员考核制度 5.汉朝的察举制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据此可知,汉朝的察举制( ) A.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B.扩大了统治集团阶级基础 C.有助于选拔多

3、样治国人才 D.实现了中央对选官的控制 6.清代史学家赵翼评价某官职:“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制之威重。”据此推断这一官职是( ) A.西汉刺史 B.唐代中书令 C.宋代转运使 D.清代内阁大学士 7.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8.据统计,汉高祖时期的诏书多涵盖封王、罢兵、求贤、大赦、定赋等内容;文、景二帝则增加了劝农、养老、和亲、除刑等内容;武帝时又出现了劝学、

4、改元、击匈奴等内容;宣帝后,地震、日蚀等内容多次写入诏书。这表明西汉( ) A.社会经济得以不断发展 B.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C.国家政权维持长期稳定 D.皇权呈现集中趋势 9.汉代皇帝的敕令如果上升为法律,必须有严格的立法程序。未经立法程序制定的敕令,通常没有法律效力,只是单纯的行政命令,适用一次即宣告失效。这体现出汉代( ) A奉行依法治国的原则 B敕令缺乏法律效力 C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D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10.东汉刘秀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实权。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 却没有三公的地位, 俸禄只有一千石。 东汉前期这一奇特局面的出现反映了( ) A中央机

5、构权力制衡 B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C外戚专权受到遏制 D贵族等级体系严格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帝(汉高祖)自将兵往击之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围高帝于白登, 七日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奉宗室女翁主(汉代储王之女称翁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冒顿乃少(稍止)。 汉书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有人献计伏兵袭击匈奴,武帝与大臣商议,韩安国曰:“高帝围平城七日, 乃返位。 无忿恕之心, 圣人以天下为度也。 故结和亲, 至今为五世利, 臣窃以为勿击便。 ” 史纲评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对匈奴为什么采取“和亲”政策。 (2)材

6、料二中韩安国的建议汉武帝是否采纳了?为什么?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A 材料中“汉言文景”是对文景之治的赞誉,故 A 项正确;光武中兴是指东汉光武帝刘秀,故 B项错误;贞观之治指的是唐太宗,故 C 项错误;开元盛世是赞誉唐玄宗,故 D 项错误。 2.C 材料中采取 “推恩令” 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 不是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故 A 项错误; “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导致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故 B 项错误;“推恩令”削弱地方封国的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C 项正确;“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故 D项错误。 3.A 古代推行的某种制度是该王朝“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的体现,“

7、无为而治”思想是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 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实行的, 分封的诸侯国能够促进地方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故 A 项正确;节度使制是唐朝实行的,与材料所指的汉朝不符,故 B 项错误;转运使制是宋朝实行的,与材料所指的汉朝不符,故 C 项错误;地方三司制是宋朝实行的,与材料所指的汉朝不符,故 D 项错误。 4.C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的汉武帝对官员们提的要求,并没有提到对官员的监察,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在位上,而不能进贤者;不举孝,当以不敬论; 不察廉, 不胜也, 当免” 得出西汉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僚制度, 故 C 项正确;材料信息

8、体现的是汉武帝对官员们提的要求,没有体现官员的考核制度,故 D 项错误。 5.C 汉朝的察举制可以选拔出“德”、“文法”、“才能”为主的人才,说明察举制有助于国家选拔不同类型的治国人才,故选 C;材料没有反映人才的出身阶层的信息,无法体现促进了社会 各阶层的流动,且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察举制选拔出来不同类型的人才,排除 A;B 项是科举制的影响, 排除; 察举制是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没有实现中央对选官权的控制, 排除 D。 故选:C。 6.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刺史具有监察职能,其特点是位卑权重,这符合材料“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制之威重”的描述,所以 A 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

9、知,隋唐早期,任中书令为中书省之长官, 属于宰相职, 这不符合材料内容, 所以 B 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宋真宗景德四年以前,转运使职掌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 C 错误;清初,曾设置内三院大学士,后改为内阁大学士,品级和员额屡经变迁,雍正八年(1730)以后均为正一品,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 D 错误。 7.C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 法、 道等各种思想。 现实统治需要是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

10、种特征的主要因素。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故选:C。 8.B 根据材料中“汉高祖时期的诏书多涵盖封王、罢兵、求贤、大赦、定赋等内容;文、景二帝则增加了劝农、养老、和亲、除刑等内容;武帝时又出现了劝学、改元、击匈奴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文帝、景帝时期采用道家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诏书包含求贤、劝农等内容,汉武帝时有改元、击匈奴,可见其想大展能力,推行有为政治,这体现了汉代统治思想发生变化,故 B 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汉代统治思想的变化,“社会经济得以不断发展”、 “国家政权维

11、持长期稳定”、 “皇权呈现集中趋势”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A、C、D 项错误。故选:B。 9C 汉代皇帝的敕令如果上升为法律,必须有严格的立法程序,说明汉代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故选 C 项;中国古代并没有实行“依法治国”,A 项错误;敕令如果上升为法律,就具备了法律效力,排除 B 项;材料体现不出汉代的法律体系是否完备,排除 D 项。 10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前期三公的职位虽高,却无实权,权力集中于尚书台,尚 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这反映了君主权力的强化,B 项正确;三公没有实权,“权力制衡”无从体现,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外戚专权,无法得出 C 项结论;材料未涉及贵族等级问题,排除 D 项。 11.(1)西汉初年财力困乏,对匈奴用兵失败。 (2)未采纳。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已粮食丰积,钱财充足,战马众多,战士训练有素,国内政局稳定,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