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8351 上传时间:2022-07-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河东区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天津市河东区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天津市河东区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天津市河东区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津市河东区三校天津市河东区三校 20212021- -20222022 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地理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试卷 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3535 题,每题题,每题 2 2 分,满分分,满分 7070 分)分)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以“揽星九天”作为图形标识(下图) ,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 ,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对图形标识中有关行星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 A. 公转周期相同 B. 公转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 C. 公转方向相同 D. 公转轨道几乎位于同

2、一个平面 2. 对形标识中,展内侧和最外侧轨道上的行星分别是( ) A. 金星、天王星 B. 地球、木星 C. 火星、土星 D. 水星、海王星 2021 年 5 月 15 日,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表面,其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将在火星表面开展多项科学探测任务。完成下面小题。 3. “天问一号”登陆的天体是( ) A. 卫星 B. 行星 C. 恒星 D. 彗星 4. 易干扰“祝融号”火星车数据回传地球的太阳活动是( ) 太阳辐射 太阳黑子 耀斑 太阳风 A. B. C. D. 5. 在火星上找到高度磨圆的卵石,可推测火星( ) A. 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 B. 其昼夜温差与地球相似

3、C. 曾经可能存在液态水 D. 有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6.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外部圈层由 A、B、C、D 四部分组成。 B. 地球内部圈层由 E、F、G 三部分组成。 C. A、B、C、D、E 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 地震波在 F、G 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 0。 7. 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包括地壳和地幔。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位于软流层以上。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 B. C. D. 8. 我国计划于 2018 年下半年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 它将成为世界首颗在月球

4、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下列关于“月球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论述,正确的是( ) A. 距离太阳太远,没有适宜的温度 B 太阳光照不稳定 C. 体积质量太小,没有大气层的保护 D. 绕地球公转周期约为 1 个月 9. 中生代(距今 2.52 亿年到 6600 万年)演变历程正确的是( ) a.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形成 b.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爬行动物的时代 c.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演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 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裸子植物极度繁盛 d.中生代末期发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A. a、b、c B. b、c

5、、d C. a、c、d D. a、b、d 上天容易入地难。虽然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 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目前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 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各题。 10.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 莫霍界面 B. 上下地幔之间 C. 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 地心附近 11. 如果人类有能力一直进入到地心,则下列有关入地过程中所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部各圈层密度是均匀的 B. 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 C. 地球的外核为岩浆发源地 D.

6、自地表至地心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2019 年 7 月,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矿工在当地矿区发现了完整的海王龙化石(如图) 。这种海洋爬行动物生活在 7000 万年前,曾经是海洋里的一代“霸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关于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铁矿总储量的 60%形成于该地质年代 B. 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C. 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 D. 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13.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的地质年代是(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14. 中生代末期,盛极一时却突然销声匿迹的是( ) A. 恐龙 B. 被子植物

7、C. 哺乳动物 D. 两栖动物 冲积扇(如左图)与三角洲(如右图)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下列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三角洲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 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 A. B. C. D. 16. 与冲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 ) 地形平坦,岔流较少波浪作用明显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多沙洲、沙岛发育 A. B. C. D. 17. 比较下图中河流 a、b、c 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横剖面图,完成下列 a、b、c 三处河流与三幅横剖面图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A a丙

8、 B. b乙 C. c甲 D. a乙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形成该山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溶蚀作用 B. 风力侵蚀作用 C. 冰川侵蚀作用 D. 流水堆积作用 19. 该山区地貌( ) A. 是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 B. 与化学作用无关 C. 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 D. 主要形成于岩浆岩地区 20. 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完成下题。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B. C. D.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全球变暖趋势和臭氧层空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全球变暖趋势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 太阳辐射减弱 B. 大

9、量使用化石燃料 C. 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 D. 全球沙尘暴多发 22. 出现臭氧层空洞的原因与人类活动有关,下列关于大气中臭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臭氧能吸收红外线,使生命免受伤害 B. 臭氧的浓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加 C. 人类大量使用含氟制冷剂导致臭氧浓度降低 D. 青藏高原的臭氧浓度下降会减少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3. 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24. 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 层顶部 B. 层底部 C. 层中部 D. 层 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 。读图,

1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 A. B. C. D. 26. 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面辐射 B. 二氧化碳 C. 臭氧 D. 人类活动 27. 下列有关该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B. 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 C. 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 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 50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图中辐射( ) A. 强弱与纬度位置密切相关 B. 属于长波辐射 C. 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

11、源 D. 不能被大气吸收 29. 大气保温作用过程的两个重要环节依次为( ) A. 甲、 B. 、 C. 乙、 D. 乙、 30. 在白天,若地球上空有大片浓密的云层,对其覆盖地区的影响是利于( ) A. 地表水分蒸发 B. 近地面空气对流 C.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D. 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1. “露水起晴天”主要是由于晴朗的夜晚( ) A. 辐射强 B. 辐射强 C. 辐射弱 D. 辐射弱 32. 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可以导致( ) A. 增强 B. 减弱 C. 增强 D. 减弱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 该层大气上部冷、 下部热,

12、 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 下图示意 19571993年南极布伦特冰架上的哈雷站(约 75S,30W)1 月和 7 月低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 1 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约为( ) A. 1.5 千米 B. 8.5 千米 C. 12.5 千米 D. 22.5 千米 34. a 月,高度 1.5 千米以下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哈雷站所在地( ) A. 大气削弱太阳辐射 B. 冰面强烈辐射冷却 C. 冰架融化消耗热量 D. 冰面反射太阳辐射 35. 地膜覆盖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

13、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C.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D. 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二、综合题(共二、综合题(共 3030 分)分) 36. 读“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地球的字母是_。 (字母) (2)图中字母表示的行星中,质量和体积都很大的是_、_(填字母) ,它们都属于_行星。 (3) 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_级天体系统, 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_, 其中心天体是_。 (4)将下列事物的代号,根据其内在因果联系,填入下面的方框中。 A.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B.日地距离

14、适中 C.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D.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 E.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F.体积和质量适中 G.适宜的温度 H.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太大 37. 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 年 10 月 14 日,奥地利“坠落人”鲍姆加特纳在美国西南部乘坐太空舱升空。约 3 小时后,他上升至 39 千米高空。随后,他从那里跳下,4 分钟后才打开降落伞,成为第一个自由落体速度超音速的人。他配备的特制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中填充加压氧气;头盔内有液氧系统,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 (1) 鲍姆加特纳从 39 千米高空跳下, 则他起跳的位置属于大气的_层。 简述该大气层的主要特点。 (

15、2)鲍姆加特纳自 39 千米高空跳下至落地的过程中,气温的变化过程是_。 (3)鲍姆加特纳配备的特制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中填充加压氧气;头盔内有液氧系统,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说出特制宇航服特点的主要作用,完成下表中的内容。 宇航服的主要特点 主要作用 头盔内有液氧系统 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 (4)根据鲍姆加特纳跳伞过程中大气环境的主要特点,为了维护鲍姆加特纳的身体健康,推测特制宇航服具备的其他功能。 天津市河东区三校天津市河东区三校 20212021- -20222022 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地理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试卷 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3535 题,每题题,每

16、题 2 2 分,满分分,满分 7070 分)分)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以“揽星九天”作为图形标识(下图) ,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 ,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对图形标识中有关行星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 A. 公转周期相同 B. 公转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 C. 公转方向相同 D. 公转轨道几乎位于同一个平面 2. 对形标识中,展内侧和最外侧轨道上的行星分别是( ) A. 金星、天王星 B. 地球、木星 C. 火星、土星 D. 水星、海王星 【答案】1. A 2. D 【解析】

17、【分析】 【1 题详解】 太阳系内由于各个行星的公转轨道并不相同,因此各个行星公转周期并不相同,故 A 错误;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共面、近圆,近圆说明行星的公转轨道是椭圆,故 BCD 正确。本题选择解读不恰当的,所以选A。 【2 题详解】 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故最内侧的行星是水星,最外侧的行星是海王星。故 D 正确,ABC 错误。所以选 D。 【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过程中,同向、近圆、共面。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021 年 5 月 15 日,我国“

18、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表面,其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将在火星表面开展多项科学探测任务。完成下面小题。 3. “天问一号”登陆的天体是( ) A. 卫星 B. 行星 C. 恒星 D. 彗星 4. 易干扰“祝融号”火星车数据回传地球的太阳活动是( ) 太阳辐射 太阳黑子 耀斑 太阳风 A. B. C. D. 5. 在火星上找到高度磨圆的卵石,可推测火星( ) A. 处于安全宇宙环境 B. 其昼夜温差与地球相似 C. 曾经可能存在液态水 D. 有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 【答案】3. B 4. D 5. C 【解析】 【3 题详解】 “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表面”,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19、天问一号登陆的天体是行星,B 正确。火星不是卫星、恒星、彗星,ACD 错误。故选 B。 4 题详解】 太阳辐射不是太阳活动,错误。AC 错误。太阳活动发生的电磁波干扰地球电离层,从而影响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耀斑爆发会干扰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通讯,从而影响到火星车和地球卫星通信,太阳风是太阳散发的高能带电离子流,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会影响无线短波通讯,D 正确。太阳黑子往往和地球气候变化有关,错误。故选 D。 【5 题详解】 高度磨圆的卵石通常是流水的磨蚀作用形成的,可推测火星曾经可能存在液态水,C 正确;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主要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及太阳较稳定有关,A 错误;昼夜温差与卵

20、石形成无关,B 错误;大气厚度主要与温度、气压等有关,与卵石关系不大,D 错误。故选 C。 【点睛】黑子位于光球层,耀斑位于色球层,二者均为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和耀斑往往是相伴发生的,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耀斑是在太阳的色球中发生的一种局部辐射突然增加的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最强的标志。太阳风是太阳散发的高能带电离子流,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会影响无线短波通讯,对有线通信没有影响;会干扰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会和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发生碰撞,产生极光。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完成下列小题。 6.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外部圈层由 A、B、C、D 四

21、部分组成。 B. 地球内部圈层由 E、F、G 三部分组成 C. A、B、C、D、E 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 地震波在 F、G 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 0。 7. 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包括地壳和地幔。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位于软流层以上。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 B. C. D. 【答案】6. C 7. B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读图可知,A 为大气圈,B 为生物圈,C 为水圈,D 为地壳,E 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 为软流层以下的地幔部分,G 为地核,D、E 合为岩石圈。地球外部圈层由 A 大气圈、B 生物圈、C 水

22、圈三部分组成,A错误。地球内部圈层由 D 地壳、E、F 地幔、G 地核组成,B 错误。A 大气圈、B 生物圈、C 水圈、D、E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C 正确。F、G 交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在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消失,传播速度减为 0,纵波波速也突然下降,D 错误。故选 C。 【7 题详解】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错误;岩石圈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位于软流层以上,正确;岩石圈在地球表面厚度不一,但不会缺失,错误。B 正确,ACD错误。故选 B。 【点睛】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

23、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组成。 8. 我国计划于 2018 年下半年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它将成为世界首颗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下列关于“月球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论述,正确的是( ) A. 距离太阳太远,没有适宜的温度 B. 太阳光照不稳定 C. 体积质量太小,没有大气层的保护 D. 绕地球公转周期约为 1 个月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月球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是体积质量太小,没有大气层的保护,白天增温快气温高,夜晚降温快,气温低,昼夜温差太大,故 C 正确,不是因为距离太阳太远,太阳光照是稳定的,

24、和公转周期无关,自转周期是 1 个月,故 ABD 错。故选 C。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必要的组成物质、适中的光和热、液态的水、大气。1、必要的组成物质要有碳、氢、氧、氮等生命元素。2、适中的光和热产生了适宜的温度,保证了碳原子的化学键不被破坏,生物过程正常进行。3、液态的水是生物体绝对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同时也是生命活动的重要介质,生物所需的某些矿物质是从水中而来的。 4、 大气可以通过紫外线照射或电火花合成有机物, 而且可以供生物呼吸,对生命存在至关重要。 9. 中生代(距今 2.52 亿年到 6600 万年)演变历程正确的是( ) a.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形成 b.爬行动物盛行,尤其

25、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爬行动物的时代 c.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演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 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裸子植物极度繁盛 d.中生代末期发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A. a、b、c B. b、c、d C. a、c、d D. a、b、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古生代后期联合古陆形成,不是在中生代,a 错误;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繁盛的时期是侏罗纪和白垩纪,b 正确;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极度繁盛时期,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演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c 正确;中生代末期出现物种大灭绝事件,包括恐龙等绝大

26、多数生物灭绝,d 正确。综上所述,B 正确,排除 ACD。故选 B。 【点睛】侏罗纪和白垩纪是恐龙繁盛时代,联合古陆在古生代形成,中生代开始分裂。 上天容易入地难。虽然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可谓“上天有路” 。然而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 目前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各题。 10.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 莫霍界面 B. 上下地幔之间 C. 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 地心附近 11. 如果人类有能力一直进入到地心,则下列有关入地过程中所见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

27、内部各圈层密度是均匀的 B. 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 C. 地球的外核为岩浆发源地 D. 自地表至地心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答案】10. C 11. B 【解析】 【10 题详解】 读图可知,地震波传播速度在 2900 米千米处突然下降,该处为古登堡面,在其上部分传播速度最快,故选C。 【11 题详解】 地球内部各圈层密度不同,内部春种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地球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岩石圈部分为坚硬的岩石组成,故选 B。 【点睛】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1、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球不止一个核心,而是两个即内核和外核。地核之所以成为实心因为地心引力在

28、此创造出的压力是地球表面压力的 300 万倍。 地核是的高温可以达到华氏 13000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上 2000度。 地核内的铁流使物质产生巨大的磁场,可以保护地球免受外来射线的干扰。 2、地幔为铁镁固体,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 3、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2019 年 7 月,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矿工在当地矿区发现了完整的海王龙化石(如图) 。这种海洋爬行动物生活在 7000 万年前,曾经是海洋里的一代“霸主”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关于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铁矿总储量的 60%形成于该地质年代 B.

29、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C. 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 D. 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13.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的地质年代是(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答案】12. C 13. D 【解析】 【分析】 【12 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盛行,C 正确;地球的铁矿等金属矿成矿时期是前寒武纪,A 错误;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B 错误;新生代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D 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 【13 题详解】 根据物种进化的历史,哺乳动物出现在新生代,D 正确。综上所述 ABC 项错误,本题

30、正确答案为 D。 【点睛】 海洋爬行动物是指可以在海洋中生存的爬行动物。 现存海洋爬行动物包括海龟、 海鳄和海蛇三类,已灭绝的包括鱼龙,蛇颈龙等。 14. 中生代末期,盛极一时却突然销声匿迹的是( ) A. 恐龙 B. 被子植物 C. 哺乳动物 D. 两栖动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地质时期有两大生物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其中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以外,海洋中有 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A 符合题意;目前,被子植物、 哺乳动物还处于全盛时期,没有大规模灭绝,排除 BC;古老的两栖动物是在古生代末期灭绝,不是在中生低末期,排除

31、D。故选 A。 冲积扇(如左图)与三角洲(如右图)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下列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三角洲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 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 A. B. C. D. 16. 与冲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 ) 地形平坦,岔流较少波浪作用明显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多沙洲、沙岛发育 A. B. C. D. 【答案】15. B 16. C 【解析】 【15 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分布在河流出山口附近,可以在干旱、干旱地区,也可以在湿润、湿润地区,错误;正确

32、;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在湿润、半湿润区有分布,在内陆湖口也有分布,错误;正确。综上所述,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 【16 题详解】 读图可知,与冲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岔流较多,错误;三角洲位于入湖、入海口附近,波浪作用明显;而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位置,没有波浪作用,正确;三角洲和冲积扇地区土壤都较肥沃,但不一定气候温和,要看具体的位置而定,错误;三角洲多沙洲、沙岛发育,正确。综上所述,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点睛】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汇入湖泊、河流而形成的三角洲又叫内陆河流三

33、角洲。河流从上游携带下来的泥沙,在河流入海口附近因为流速变缓慢,逐渐呈扇面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长期累计,入海口河床逐渐抬高,就形成了向海面伸出的陆地,这就是三角洲。 17. 比较下图中河流 a、b、c 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横剖面图,完成下列 a、b、c 三处河流与三幅横剖面图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A. a丙 B. b乙 C. c甲 D. a乙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图中 a、b、c 分别位于河流的上、中、下游,上游主要是以下蚀和溯源侵蚀形成的“V”型谷,中游以侧蚀和下蚀为主的河谷展宽, 下游以侧蚀为主形成的槽型谷。 所以 a 对应乙, A 错误, D 正确; b 对应甲

34、,b 错误;c 对应丙,C 错误。故选 D。 【点睛】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形成该山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溶蚀作用 B. 风力侵蚀作用 C. 冰川侵蚀作用 D. 流水堆积作用 19. 该山区地貌( ) A. 是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 B. 与化学作用无关 C. 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 D. 主要形成于岩浆岩地区 【答案】18. A 19. C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据图可看出,该山区的地貌多以溶洞、暗河等喀斯特地貌为主,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A 正确;风力侵蚀一般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等,B 错误;冰川侵蚀

35、作用一般发生在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形成角峰、 、冰斗、U 形谷等,C 错误;流水堆积作用会形成冲积扇、三角洲等地貌,D 错误。故选 A。 【19 题详解】 该山区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它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由流水溶蚀形成,与化学作用有关,ABD 错误,C正确。故选 C。 【点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流水的侵蚀作用:一般形成 V 形谷、峡谷等。 (2)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 (3)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冲积平原、冲积扇、三角洲等。 (4)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 (5)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 (6)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

36、“U型谷、冰斗、角峰等地貌。 20. 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 。完成下题。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的相关知识。河流发育阶段分为三部分:初期,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呈“V字型;中期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增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出现河湾,呈U字型河流;成熟期以侧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呈“槽”型。由先到后的顺序为,正确答案为 C。 【点睛】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全球变暖趋势和臭氧层空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全球变暖趋势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 太阳

37、辐射减弱 B.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C. 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 D. 全球沙尘暴多发 22. 出现臭氧层空洞的原因与人类活动有关,下列关于大气中臭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臭氧能吸收红外线,使生命免受伤害 B. 臭氧的浓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加 C. 人类大量使用含氟的制冷剂导致臭氧浓度降低 D. 青藏高原的臭氧浓度下降会减少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答案】21. B 22. C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煤、石油等) ,释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使地球出现了全球变暖趋势,B 正确;太阳辐射减弱、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不属于人为原因,故 AC 与题意不符;沙

38、尘暴会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温室效应,减弱了全球气候变暖,故 D 错。所以本题排除 ACD,选 B。 【22 题详解】 人类大量使用含氟的制冷剂是导致臭氧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C 正确; 臭氧能吸收紫外线, 使生命免受伤害,A 错;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顶部,臭氧浓度随高度上升先增后减,B 错;青藏高原臭氧浓度较低,其浓度下降,会加大对人体健康的损害,D 错。故本题 ABD 错,选 C。 【点睛】如何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1)改善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3)节约能源,倡导低碳消费。 (4)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下图“大气垂

39、直分层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23. 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24. 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 层顶部 B. 层底部 C. 层中部 D. 层 【答案】23. B 24. D 【解析】 【分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读图析图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大气层结构以及电离层的位置,需要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23 题详解】 大气层层分别对应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由于热量来源于地面,温度随海拔上升而下降;平流层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底部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中部由于有电离层,对紫外线有吸收作用

40、,因此气温又要上升。B 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24 题详解】 电离层主要位于高层大气的中部,以氧原子形式存在。D 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 A. B. C. D. 26. 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面辐射 B. 二氧化碳 C. 臭氧 D. 人类活动 27. 下列有关该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B. 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 C. 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 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

41、约 50 【答案】25. A 26. C 27. D 【解析】 【25 题详解】 根据图中大气层高度分析,该大气层处在 12 千米50 千米之间,主要为平流层。平流层大气远离地面,受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紫外线影响,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错误,CD 错误;受臭氧层浓度影响,所以平流层上部升温快,下部升温慢,正确,错误,A 正确,B 错误;故选 A。 【26 题详解】 平流层大气远离地面,受地面影响小,受上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的影响,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所以影响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臭氧,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27 题详解】 图示大气层为平流层,没有电离层,电离层在高层大气

42、,A 错误;平流层上热下冷,天气睛朗,对流不旺盛,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BC 错误;根据图中图像,平流层顶部与底部的气温在-50 到 0 C,相差约 50 C,D 正确;故选 D。 【点睛】整个地球大气层按其成分、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可分为三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图中辐射( ) A. 强弱与纬度位置密切相关 B. 属于长波辐射 C. 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D. 不能被大气吸收 29. 大气保温作用过程的两个重要环节依次为( ) A. 甲、 B. 、 C. 乙、 D. 乙

43、、 【答案】28. A 29. C 【解析】 【28 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辐射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强弱与纬度位置密切相关,纬度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多,纬度高则相反,A 正确;属于短波辐射,B 错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C 错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大气中的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D 错误。故选 A。 【29 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气保温作用过程的两个重要环节为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乙环节)而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热量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点睛】大气对太阳辐

44、射的吸收作用:太阳光谱中的 X 射线及其他一些超短波在电离层被氮、氧等大气成分强烈地吸收;大气中的臭氧对于紫外区域的选择性吸收;大气中的气体分子、水汽、二氧化碳对于波长大于0.69微米的红外区域选择性吸收;大气中悬浮的固体微粒和水滴对于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射线的连续性吸收。 30. 在白天,若地球上空有大片浓密的云层,对其覆盖地区的影响是利于( ) A. 地表水分蒸发 B. 近地面空气对流 C.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D. 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白天,若某地上空有大片浓密的云层,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对紫外线辐射的反射也相应增强,使得当地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减少

45、,地表温度相对较低,则不利于地表水分蒸发,也不利于近地面空气受热对流, 不利于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 排除 ABD; 大片浓密的云层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使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C 符合题意。故选 C。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1. “露水起晴天”主要是由于晴朗的夜晚( ) A. 辐射强 B. 辐射强 C. 辐射弱 D. 辐射弱 32. 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可以导致( ) A. 增强 B. 减弱 C. 增强 D. 减弱 【答案】31. D 32. D 【解析】 【分析】 【31 题详解】 露水主要是近地面气温低,降温导致凝结成小水滴,“露水起

46、晴天”的主要原因是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即图中辐射弱,使得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降温快,近地面水汽凝结,形成露水,D 正确;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大气的厚度对其无影响,A 错误;为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夜晚无太阳辐射,B 错误; 为地面辐射, “露水起晴天”主要是因为夜晚地面温度低, 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小, C 错误。 故选 D。 【32 题详解】 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大气的厚度对其无影响,A 错误;为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倡导低碳生活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即增强,B错误;为地面辐射,倡导低碳生活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使得大气对

47、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白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射增强,但夜晚大气逆辐射减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使得地面辐射减弱,即白天时增强,夜晚时减弱,C 错误;倡导低碳生活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使得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减少,大气逆辐射减弱,即表示的大气逆辐射减弱,D 正确。故选 D。 【点睛】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放出能量,地面辐射的热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大气向外放射能量,一部分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射向宇宙空间,另一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对流

48、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下图示意 19571993 年南极布伦特冰架上的哈雷站(约 75S,30W)1 月和 7 月低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 1 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约为( ) A. 1.5 千米 B. 8.5 千米 C. 12.5 千米 D. 22.5 千米 34. a 月,高度 1.5 千米以下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哈雷站所在地( ) A. 大气削弱太阳辐射 B. 冰面强烈辐射冷却 C. 冰架融化消耗热量 D. 冰面反射太阳辐射 【答案】33. B 34. B 【解析】 【分析】 【33 题详解】 读图可知,a

49、 月各高度平均气温普遍低于 b 月,故 a 月属于南半球冬季,即 7 月;b 月属于南半球夏季,即1 月。1 月地面以上至约 8.5 千米处,对流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符合对流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A 项错误,B 项正确;1 月约 8.5 千米以上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不符合对流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C、D 两项错误。故选 B。 【34 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 a 月即 7 月, 1.5 千米以下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属于对流层大气逆温现象,主要是冰面强烈辐射冷却形成的,B 项正确。7 月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位于 75

50、 S 的哈雷站极夜时,没有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和冰面反射太阳辐射现象,A、D 两项错误;读图可知,哈雷站 7 月近地面大气平均气温低于-20,冰架不会融化,C 项错误。故选 B。 【点睛】对流层在大气的最下层,从地球表面开始向空中伸展,直至对流层顶,即平流层的起点为止。它的厚度不一,在 8 至 17 千米之间,会随季节和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对流层有以下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35. 地膜覆盖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期中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