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九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7505 上传时间:2022-07-08 格式:DOCX 页数:532 大小:9.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九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32页
冀教版九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32页
冀教版九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32页
冀教版九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32页
冀教版九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冀教版九年级下数学全册第二十九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了解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说明它们的位置关系.2.掌握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位置关系,会过一点画圆的切线.3.了解直线与圆相切的有关性质,能判断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知道三角形的内心的概念.4.理解切线长的概念,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5.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的概念,了解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6.会用尺规作三角形的内切圆、圆的内接正方形和圆的内切正六边形.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观察、测量、猜想、归纳

2、、证明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3.在探索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4.结合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及切线长定理的探索和证明,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逻辑思维能力.5.经历动手、探索、画图,了解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体会化归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1.通过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创造性.2.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应用等数学学习过程,使学生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养成既能自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3.结合相关图形性质的探索和证明,进一步培养综合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圆作为基本的平面图形,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上一章我们学习了圆的概念、性质、和圆有关的角等知识,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圆的经验.本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切线长定理及正多边形与圆等相关的知识,是上一章圆的有关性质的延续和拓展,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比较系统、完整地学习圆的知识,为今后学习解析几何等知识打下基础.本章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抽象出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用数量关系揭示几何图形

4、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是几何学习的深化与发展,充分体现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切线长定理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经历性质和判定的探究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章的学习,要用到前面许多知识和方法,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事物内部量变与质变、一般与特殊、矛盾的对立统一等关系,把这种针对具体图形的结论和方法推广,能使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上的飞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章知识的学习是前面知识综合应用的过程,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为逐步建立的数形结合、归纳的数学思想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重点】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切线

5、的性质和判定、切线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与正多边形有关的计算.【难点】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切线长定理的综合运用.1.教材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感知数学知识,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中应重视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与本章相关的图形,发现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2.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数学思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学生动手操作及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与同

6、伴合作、自主探究中探索、归纳出数学概念、性质及判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及合作意识.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本章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较多,如探究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的分类讨论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探究正多边形与圆时的转化思想.通过学习本章知识,使学生掌握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一般为特殊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有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论证及推理能力.本章所研究的问题常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是相当有好处

7、的,在教学中抓住此机会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飞跃.29.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1课时29.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课时29.3切线的性质和判定1课时29.4切线长定理1课时29.5正多边形与圆1课时回顾与反思1课时29.1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1.了解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2.理解并掌握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中相关数量间的关系.3.能应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简单问题.1.经历从现实情景中抽象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探索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分类讨论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3.通过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相关数量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进一步体会解决

8、数学问题的策略.1.通过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2.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重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相关数量间的关系.【难点】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P23.导入一:(课件展示)我国射击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屡获金牌,为祖国赢得荣誉.如图所示的是射击靶的示意图,它是由许多同心圆(圆心相同,半径不等的圆)构成的,你知道击中靶上不同位置的成绩是如何计算的吗?【教师活动】教师展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研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奥运射击比赛成绩的计算导入新

9、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二:(课件展示)足球运动员踢出的足球在球场上滚动,在足球穿越中圈区(中间圆形区域)的过程中,可将足球看成一个点,这个点与圆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教师活动】教师展示课件,提出问题,导出本节课的课题.设计意图足球与中圈区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初步感受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降低本节课的学习难度.导入三:复习提问:1.圆的两个定义是什么?确定一个圆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什么?2.点与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和圆有关的概念及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为用类比思想学习新知识打下铺垫.过渡语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性质,而圆作为一种重要的几何图形,还有许多知识,这节

10、课我们一起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观察与思考【师生活动】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足球穿越中圈区的动画过程,并提出问题:把足球看作点,把中圈区看作圆,点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并课件展示.(课件展示)在同一个平面内,点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点在圆外、点在圆上和点在圆内.点P与O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并用几何图形进行刻画,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为进一步探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做好铺垫,同时通过创设与生活有关的情景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本节课知识的求知欲.共同探究思路一(课件展示)已知点P和O,O的半径为r,点P与圆心O之间

11、的距离为d.1.请根据下列图形中点P和O的位置,在表格中填写r与d之间的数量关系.语言描述图形表示r与d之间的数量关系点P在O外点P在O上点P在O内【师生活动】教师展示课件,学生观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得到的r与d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规律,学生代表展示后,教师板书并点评.(板书)点P在圆外dr;点P在圆上d=r;点P在圆内dr,d=r,dr.(2)点P在O上d=r.(3)点P在O 内dr;点P在圆上d=r;点P在圆内dr点P在圆外;d=r点P在圆上;dr.(2)点P在O上d=r.(3)点P在O内dr,CD=12AB=52 cm3 cm=r,所以点B在A外.(3)因

12、为DA=12AB=2.5 cmr;点P在圆上d=r;点P在圆内dr.2.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一般步骤.1.O的半径为4 cm,点A到圆心O的距离为3 cm,则点A与O的位置关系是()A.点A在圆内B.点A在圆上C.点A在圆外D.不能确定解析:OA=3 cm4 cm,则点A与O的位置关系是:点A在圆内.故选A.2.在ABC中,C=90,AC=BC=4,点D是AB边的中点,以点C为圆心,4 cm长为半径作圆,则点A,B,C,D四点中在圆内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解析:以点C为圆心,4为半径作圆,AC=BC=4,则A,B两点到圆心C的距离等于半径,点A,B在圆上.在直角三角形ABC

13、中,D是AB的中点,AC=BC=4,AB=42+42=42,CD=12AB=22,则224,点D在C内.那么在圆内只有C,D两个点.故选B.3.如图所示,在ABC中,ACB=90,AC=2 cm,BC=4 cm,CM是中线,以点C为圆心,5 cm为半径作圆,则A,B,M三点在圆外的有,在圆上的有,在圆内的有.解析:ACB=90,AC=2 cm,BC=4 cm,AB=22+42=25(cm).CM是中线,CM=12AB=5 cm,点M在圆上.AC=2 cm5 cm,点B在圆外.答案:BMA4.已知O的半径为5,O为原点,点P的坐标为(2,4),则点P与O的位置关系是.解析:由勾股定理,得OP=2

14、2+42=20 b),则此圆的直径为()A.a+b2B.a-b2C.a+b2或a-b2D.a+b或a-b11.如图所示,在RtABC中,ACB=90,AC=BC=2,以BC为直径的半圆交AB于D,P是弧CD上的一个动点,连接AP,则AP的最小值是.(第11题图)(第12题图)12.如图所示,在ABC中,ACB=90,AB=10,BC=8,CDAB于D.(1)以点C为圆心,6为半径作圆,试判断点A,D,B与圆C的位置关系;(2)若点O是AB的中点,则C的半径为多少时,点O在C上?【拓展探究】13.爆破时,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每秒0.9 cm,点导火索的人需要跑到离爆破点120 m以外的安全区域,已

15、知这个导火索的长度为18 cm,那么点导火索的人每秒钟跑6.5 m是否安全?【答案与解析】1.A(解析:OP=10 cm3 cm,点P与O的位置关系是:点P在圆外.)2.C(解析:当点A在O的外部时,OA5 cm,所以OP10 cm.故选项C符合.)3.C(解析:ACB=90,AC=4 cm,BC=8 cm,AB=42+82=45(cm).CM是中线,CM=12AB=25 cm,点M在圆外.AC=4 cm7 cm,点A在圆外,BC=87,点B在圆外.)4.A(解析:点A的坐标为(3,4),点P的坐标是(5,8),AP=(5-3)2+(8-4)2=25.A的半径为5,且525,点P在A的内部.)

16、5.B(解析:O的半径r=5 cm,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OM=4 cm,在直线l上有一点P且PM=3 cm,MP=3,OM=4,OMPM,PO=5,点P在圆上.)6.点P在O内(解析:AC=6,AB=10,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AD=5.点O是AC的中点,点P是CD的中点,OP是CAD的中位线,OC=OA=3,OP=12AD=2.5.OPOA,点P在O内.故填点P在O内.)7.-1a3(解析:以点A(1,0)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交x轴两点的坐标为(-1,0),(3,0).点B(a,0)在以点A(1,0)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内,-1a3.)8.点P在O外(解析:由题意,得(-2)2-4d1,所以

17、点P在O外.)9.解:AB=AC=5,D为BC的中点,ADBC.(1)当BC=8时,DC=BD=4,AD=52-42=3BD,点A在D外.(3)当BC=52时,BD=522,AD=52-5222=522=BD,点A在D上.10.D(解析:当点P在O内时,此圆的直径为点P到O上的点的最大距离与最小距离之和,即d=a+b;当点P在O外时,此圆的直径为点P到O上的点的最大距离与最小距离之差,即d=a-b.)11.5-1(解析:取BC的中点E,连接AE,交半圆于P2,在半圆上取P1,连接AP1,EP1,则AP1+EP1AE,即AP2是AP的最小值.AE=12+22=5,P2E=1,AP2=5-1.)1

18、2.解:(1)在ACB中,ACB=90,AB=10,BC=8,由勾股定理,得AC=6=r,所以点A在C上.由SABC=12CDAB=12ACBC,所以CD=4.8r,所以点B在C外.(2)在RtACB中,O为斜边AB的中点,所以CO=12AB=5,所以当C的半径为5时,点O在C上.13.解:点导火索的人非常安全.理由如下:导火索燃烧的时间为180.9=20(s),此时人跑的路程为206.5=130(m),因为130 m120 m,所以点导火索的人非常安全.本节课由学生感兴趣的计算奥运射击的成绩和足球穿越中圈区导入新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19、系,然后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一步探究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思考、归纳,先得到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和点到圆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体会由形到数,然后再动手操作,由点到圆心的距离可以确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体会由数到形,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在整节课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归纳结论等数学活动探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思考和交流,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在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内容较为简单,在教学设计中以生活实际情景导入新课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归纳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经历

20、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对由形到数、由数到形的探究过程思路混乱,数学学习就是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在课堂上逐步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节课经历从现实情景中抽象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精心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探究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及相应的数量关系,并由数量关系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点评精讲,以

21、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动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为主.练习(教材第4页)1.解:因为OA=42+22=25,且255,所以点C在O外.因为OD=12+52=26,且265,所以点D在O外.2.解:设BA与A交于点C,则BC=10-3=7(km),710=0.7(h),即渔船从B处向点A处行驶0.7 h之内是安全的,超过0.7 h就进入了危险区域.习题(教材第4页)A组1.解:由题可知ODl,且OD=3,PD=4,OP=5,r=5,点P在O上.QD4,OQr,点Q在O外.同理可知点R在O内部.2.解:如图所示,连接AC,AB=3,AD=4,AC=5,点B到圆心A的距离最小,点C到圆心A的距离最大,3r

22、5.(第2题图)B组1.解:如图所示.(1)当点A1在D上时,由于BC为直径,A1B=A1C,可知A1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故BA1C=90.(2)当点A2在D内时,90BA2C180.(3)当点A3在D外时,0BA3C90.(第1题图)2.解:O上到弦AB所在直线的距离为2的点有4个.分别是:过O点作直线CDAB交O于C,D两点,且直线CD到直线AB之间的距离为2,则点C,D到直线AB的距离为2;在直线AB下方作直线EFAB交O于E,F两点,且直线EF与直线AB之间的距离为2,则点E,F到直线AB的距离为2,如图所示.(第2题图)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培养圆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3、并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比较广泛,它是在前面学习了圆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做铺垫的一节课.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生活实际情景引入这节课的内容,通过点与圆的相对运动,揭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看似少而简单,但让学生真正理解如何由图形的位置关系得出数量关系,以及从数量关系联想到图形的位置关系,却并非简单.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是让学生记忆结果,就无法体会到学习的本质,不能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学习中的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4、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本节课中探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学习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图所示,已知矩形ABCD的边AB=3 cm,AD=4 cm.(1)若以A点为圆心,4 cm为半径作A,判断点B,C,D与A的位置关系;(2)若以点A为圆心作A,使B,C,D三点中至少有一点在A内,且至少有一点在A外,求A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解:(1)连接AC.四边形ABCD是矩形,BC=AD=4 cm,由勾股定理,得AC=AB2+BC2=5(cm).AB=

25、3 cm4 cm,AD=4 cm,点B在A内,点C在A外,点D在A上.(2)以点A为圆心作A,使B,C,D三点中至少有一点在圆内,且至少有一点在圆外,则圆A的半径要大于AB的长,小于AC的长,所以3r5.29.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理解直线与圆之间有相交、相切和相离三种位置关系.2.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直线与圆的各种位置关系及相应的数量关系.1.经历从现实情景中抽象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2.在探索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分类讨论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3.通过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相关数量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1.

26、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2.通过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探索欲望.【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相关数量间的关系.【难点】数形结合思想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应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教材P56.导入一:动手操作:如图所示,在纸上画一条直线l,把钥匙环(或硬币)看作一个圆.在纸上移动钥匙环(或硬币),你能发现在移动钥匙环(或硬币)的过程中,它与直线l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吗?【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借助课件动画演示,师生共同观察运动过程中公共点的个数变化情况.导入二:(课件展示)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

27、,太阳的轮廓就像一个运动的圆,从地平线下渐渐升到空中.在此过程中,太阳轮廓与地平线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呢?【师生活动】教师播放太阳升起的动画图片,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后小组内交流,共同归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回答各问题后,教师进行点评,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利用动手操作、动画演示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直观地感受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去.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能轻松地归纳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过渡语通过观察和操作,我们可以发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如何用数量关系来描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呢?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让我们一起

28、去探究吧!共同探究思考:1.一条直线与一个圆的公共点的个数可分为几种情况?2.什么是直线与圆相交、相离、相切?什么叫做圆的切线?3.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师生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5,小组内合作交流,共同归纳总结,小组代表展示,教师点评归纳.(课件展示)直线l与O相交、相切和相离的三种位置关系,如图所示.相交:当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我们称直线与圆相交.相切:当直线与圆有唯一一个公共点时,称直线与圆相切,此时这个公共点叫做切点,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相离:当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时,称直线与圆相离.设计意图学生在直观感受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后,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

29、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用几何图形刻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为进一步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做好铺垫.观察与思考过渡语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用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刻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思路一1.动手操作:画出直线l和O的三种位置关系,并作出圆心O到直线l的垂线段.2.设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思考:你能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与相关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和圆半径r之间的数量关系,来揭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合作交流,学生代表展示后,教师点评归纳.(课件展示)(1)直线l与O相交dr.思路二(课件展示)如

30、图所示,已知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思考:1.当直线l与O相交、相切或相离时,r与d分别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当dr时,l与O分别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小组代表展示交流成果,教师点评归纳,课件展示.(课件展示)(1)直线l与O相交dr.追加提问:1.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方法?(两种: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大小关系.)2.完成下列表格: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公共点的个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关系公共点的名称直线的名称【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

31、下思考、回答,师生共同完成表格.设计意图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归纳的探究过程,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探索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相关数量之间关系的互相转化,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通过追加提问,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提升.例题讲解(课件展示)(教材第6页例)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C=3 cm,BC=4 cm.以点C为圆心,2 cm,2.4 cm,3 cm分别为半径画C,斜边AB分别与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教师引导思考:1.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计算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比较可得.)2.已知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如何

32、求斜边上的高?(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斜边长,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斜边上的高.)3.圆心C到直线AB的距离与2 cm,2.4 cm,3 cm之间的大小关系如何?(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与2 cm,2.4 cm,3 cm比较大小.)【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板书解答过程,教师点评归纳.(板书)解:如图所示,过点C作CDAB,垂足为D.在RtABC中,AB=AC2+BC2=32+42=5(cm).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整理,得:ACBC=ABCD.从而CD=ACBCAB=345=2.4(cm).即圆心C到斜边AB的距离d=2.4 cm.当r=2 cm时,dr,斜边AB与C相离

33、.当r=2.4 cm时,d=r,斜边AB与C相切.当r=3 cm时,dr,斜边AB与C相交.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进一步体会通过相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拓展1.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离、相切,由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确定圆心到该直线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关系.反过来,已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关系,可以确定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直线与圆的交点的个数;二是通过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公

34、共点的个数210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关系dr公共点的名称交点切点无直线的名称割线切线无2.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直线l与O相交dr.1.已知O的半径是6,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5,则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A.相离B.相切C.相交D.无法判断解析:因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5,圆的半径r=6,满足dr,所以直线与圆相交.故选C.2.已知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当d=r时,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A.相交B.相切C.相离D.以上都不对解析:根据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得:直线l与O相交dr.故选B.3.已知O的半径为5 cm,圆心O到直线a的距离为3 cm,则O与

35、直线a的位置关系是,直线a与O的公共点个数是.解析:圆心O到直线a的距离d2知C与直线AB相交.故填相交.5.如图所示,已知RtABC的斜边AB=8 cm,AC=4 cm.(1)以点C为圆心作圆,当AB与C相切时,求C的半径;(2)以点C为圆心,分别以2 cm和4 cm为半径作两个圆,这两个圆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解:(1)过点C作CDAB,交AB于点D,在RtABC中,斜边AB=8 cm,AC=4 cm,根据勾股定理,得BC=43 cm.SABC=12ABCD=12ACBC,CD=ACBCAB=23(cm),则当以点C为圆心的C与AB相切时,半径为23 cm.(2)2234,以点C为圆心,分别以2 cm和4 cm为半径作两个圆,这两个圆与直线AB分别相离和相交. 29.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共同探究观察与思考例题讲解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7页习题A组的1,2题.【选做题】教材第7页习题B组的1,2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已知O的半径为2 cm,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2 cm,则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A.相交B.相切C.相离D.位置不定2.直线l与半径为r的O相交,且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6,则r的取值范围是()A.r6D.r6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3,4)为圆心,4为半径的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数学 > 冀教版 > 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