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六校联考2021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6501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六校联考2021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六校联考2021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六校联考2021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六校联考2021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六校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六校联考 20202020- -20212021 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卷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424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 1 分,共分,共 2424 分)分) 1.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的人工水道(下图) 。这一伟大工程( ) A. 中心是长安 B. 最南端到达今天的扬州 C. 是隋文帝的政绩之一 D. 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2. 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

2、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 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 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 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 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3. 唐玄宗统治前期“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开皇之治 4.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杜甫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的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 A. B. C D 5. 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嫁妆有释迦佛像,360 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 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 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

3、折射出唐朝 A. 对边疆统治加强 B. 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 经济文化的繁荣 D. 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6.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阅读下面的中国古代时间轴,关于朝代及其阶段特征表述准确的是( ) A. 处是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 处是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与对外开放 C. 处是宋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 处是明清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7.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了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将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中宋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 重武轻文 B

4、. 重农抑商 C. 奖励耕战 D. 重文轻武 8. 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在“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 )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 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9. 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一个宗教派别、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他说的“这三种东西”不包括( ) A. “麻沸散” B. 印刷术 C

5、. 火药 D. 指南针 10. 下图是 2016 年 5 月中国邮政发行“二十四节气”(中国文明的独特贡献)特种邮票中的两张,这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A. 刀耕火种 B. 铁犁牛耕 C. 耕织结合 D. 农商皆本 11.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 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 苏州和湖州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C. 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D. 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12. 宋史食货志(下) 记载:“初,蜀民以铁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这一经济现象出现在 A.

6、 三国时期蜀国 B. 三国时期吴国 C. 唐朝四川地区 D. 北宋四川地区 13. 元朝有众多的海外贸易港口和细密的管理规章,使运载货物更多,来往更便捷。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 140 多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元朝 A. 民族关系融洽 B. 科学技术发达 C. 对外贸易繁盛 D. 军事实力强大 14.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目的是 A. 抵御西夏和辽的军事进攻 B. 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 解除外部威胁 D. 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 15. 下列图片选自同一本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 A. 水经注 B

7、. 齐民要术 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16. 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A. 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 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 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17. 下面是陈扬同学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他把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排乱了,请你帮他纠正一下,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 B. C. D. 18. 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主题应该是: A. 专制统治的加强 B. 特务统治的强化 C. 经济控制的嘉庆 D. 思想控制的加强 19

8、.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教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 霍去病 B. 戚继光 C. 郑成功 D. 邓世昌 20. 以下示意图中处应填的是( ) A. 开创科举制度 B. 实行重文轻武 C. 废除丞相制度 D. 取消行中书省 21. “15 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A. 张骞 B. 鉴真 C. 郑和 D. 戚继光 22. 诗歌是生动鲜活的历史,它向人们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沧桑。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按其发生

9、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 B. C. D 23. 明清之际,随着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文学领域出现了 A. 倡导平等民主的政治思潮 B. 适合平民欣赏趣味的小说 C. 融合众多艺术手段的京剧 D. 图文并茂的农业科技著作 24. 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除外患“智慧”的是 A. 闭关锁国 B. 推行文字狱 C. 镇压叛乱 D.

10、册封首领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3 3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每空分,每空 1 1 分,共分,共 6 6 分)分) 25. 589 年,隋文帝灭掉_朝,统一全国;持续八年之久的_,唐朝从此开始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26. 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各州府设置_,以分知州权力。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加以管理。 27. 北宋著名史学家主持编写编年体通史巨著_。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一生创作许多剧本,代表作为_。 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

11、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 3 3 小小题,其中第题,其中第 2828 题题 7 7 分,第分,第 2929 题题 7 7 分,第分,第 3030 题题 6 6 分,共分,共 2020 分)分) 28.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它多元开放的风范,开拓创新的气魄,昂扬进取的精神,影响至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期?他的诗被后人称誉为什么? 材料二 贞观初年,

12、太宗同意用 18 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开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 据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编译 (2)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材料三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3) 阅读材料三, 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

13、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 举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 材料四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唐朝中外交流典型事例。根据材料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2

14、9.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材料二 宋朝由于采用了栽种水稻的新技术和新型工具,使生产效率和产量大幅度提升,从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富余产品。随着可以用于交换的农产品的增多,贸易日益发达,制造业愈加兴旺,最后出现了一个闲暇时间很多的中产阶

15、级。 摘编自(美)詹姆斯麦克莱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2)依据材料二,列举中产阶级在宋朝出现的条件。 材料三 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数 15 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4)读图,归纳中国造纸术传播的持点 30.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 2000 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

16、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上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据材料一,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 材料二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

17、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元朝和清朝前期为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有哪些。 材料三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第一帝国”相比,“第三帝国”在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有什么新的表现?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六校

18、联考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六校联考 20202020- -20212021 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卷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424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 1 分,共分,共 2424 分)分) 1.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的人工水道(下图) 。这一伟大工程( ) A. 中心是长安 B. 最南端到达今天的扬州 C. 是隋文帝的政绩之一 D. 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故 AB表述错误,不合题意;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19、,605 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故 C 表述错误,不合题意;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故 D 表述正确,符合题意。故此题选 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隋朝大运河”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2. 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 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 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 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 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唯一没有被动

20、摇过基础的制度、持续了一千多年”可知,此内容反映了科举制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故 C 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可以推动教育发展、能够防止政权覆灭,故 ABD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 持续了一千多年”是解题的关键, 逐一分析各选项。 3. 唐玄宗统治前期“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开皇之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史

21、称“开元盛世”。故 C 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初期,贞观之治出现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开皇之治出现在隋文帝统治时期。故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 C。 【点睛】提取题干的关键信息唐玄宗,结合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开元盛世局面即可解答。 4.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杜甫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的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杜甫的诗歌“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可知描述的是一种灌溉工具。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唐朝前期的 100 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

22、在大轮子上绑上一个个小竹筒,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图 C是唐朝发明的灌溉工具筒车,C项符合题意;图 A是西汉时期,南方人民发明的“秧马”,用于插秧,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A 项不合题意;图 B 是曲辕犁,是用于农作物耕种的工具。B项不合题意;图 D是汉代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 ABD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 C。 5. 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 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 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 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A. 对边疆统治加强 B. 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

23、经济文化的繁荣 D. 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 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 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 种医学论著等”分析可知,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因为文成公主的嫁妆包含的类别有宗教、手工业、医药学、农业等这几个方面,反映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所以 C 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C。 6.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

24、方式。阅读下面的中国古代时间轴,关于朝代及其阶段特征表述准确的是( ) A. 处是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 处是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与对外开放 C. 处是宋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 处是明清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从 581 年到 907 年,是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与对外开放,故 B 符合题意;处是秦汉时期,处宋元时期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时期,处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故 ACD 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B。 7.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了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

25、;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将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中宋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 重武轻文 B. 重农抑商 C. 奖励耕战 D. 重文轻武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朝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做人莫将军”体现了重文轻武政策,D项正确,排除 A项;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排除 BC 项。故选 D项。 8. 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在“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 )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

26、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和早市,故 A 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市已遍布城内各处、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坊与市已没有区别,故 BCD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A。 9. 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一个宗教派别、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他说的“这三种东西”不包括( ) A. “麻沸散” B. 印刷术 C. 火

27、药 D. 指南针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的四大发明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A“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药剂,不属于四大发明,题干里的文学上、战争上、航海上对应的分别是 B、C、D 三个选项,故选 A。 10. 下图是 2016 年 5 月中国邮政发行“二十四节气”(中国文明独特贡献)特种邮票中的两张,这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A. 刀耕火种 B. 铁犁牛耕 C. 耕织结合 D. 农商皆本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张图内容是男耕,第二张图片内容是女织,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

28、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相结合,故 C 正确;故 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11.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 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 苏州和湖州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C. 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D. 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了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国家经济的根本,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由

29、此两则材料都是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表现,说明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 项符合题意。B项不合题意;AC 两项两则材料中没有体现,不合题意。由此可知 ABC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 D。 12. 宋史食货志(下) 记载:“初,蜀民以铁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这一经济现象出现在 A. 三国时期蜀国 B. 三国时期吴国 C. 唐朝四川地区 D. 北宋四川地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携带方便,北宋时期使用铁钱的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D 符合题意;三国时期蜀国、三国时期吴国、唐朝四川

30、地区没有出现纸币,故 ABC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D。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古代纸币交子的出现的相关知识。 13. 元朝有众多的海外贸易港口和细密的管理规章,使运载货物更多,来往更便捷。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 140 多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元朝 A. 民族关系融洽 B. 科学技术发达 C. 对外贸易繁盛 D. 军事实力强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

31、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 140 多个。上述材料说明了元朝对外贸易繁盛,选项 C 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不属于民族关系,科学技术和军事,选项 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14.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目的是 A. 抵御西夏和辽的军事进攻 B. 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 解除外部威胁 D. 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 【答

32、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直接目的在于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B 项正确;保甲法与抵御西夏和辽的军事进攻、解除外部威胁、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都无关,排除 ACD 三项。故选 B 项。 15. 下列图片选自同一本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 A. 水经注 B. 齐民要术 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深入到工农业生产现场,进行调查和探索,写了一部天工开物 。书中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这部书后来被译成

33、多种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选 C。 16. 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A. 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 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 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反映了明朝的科举制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加强了皇权,官僚队伍壮大的同时,考试范围狭窄、缺乏实用性,出现了“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

34、的局面,即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C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不合题意;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商业无关。A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 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 C。 【点睛】“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是解题的关键,反映了明朝的科举制只强调儒家学生的价值观,只强调人文成就,牺牲了自然科学等知识,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17. 下面是陈扬同学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他把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排乱了,请你帮他纠正一下,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 B. C. D

35、.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在唐朝时期,是在西汉时期,是在明朝时期,是在元朝时期,按历史事件排列顺序为,因此选 D。 18. 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主题应该是: A. 专制统治的加强 B. 特务统治的强化 C. 经济控制的嘉庆 D. 思想控制的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是明朝君权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军机处是清朝雍正设立,是封建君主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文字狱是清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以上这些措施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加强不断地强

36、化。所以 A 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 A。 19.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教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 霍去病 B. 戚继光 C. 郑成功 D. 邓世昌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教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戚继光有关, B 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20. 以下示意图中处应填的是(

37、 ) A. 开创科举制度 B. 实行重文轻武 C. 废除丞相制度 D. 取消行中书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明代,为了强化皇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故 C 符合题意;杨广开创科举制度,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朱元璋在地方行政机构中取消行中书省,故 ABD 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C。 21. “15 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A. 张骞 B. 鉴真 C. 郑和 D. 戚继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郑和七次下西洋,加强

38、了亚非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故 C 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鉴真东渡日本,戚继光领导抗倭战争,故 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C。 22. 诗歌是生动鲜活的历史,它向人们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沧桑。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黾犹藏万家室”出自唐朝杜甫的诗作忆昔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李白的诗作,李白生活

39、在盛唐时期,“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南宋末年文天祥的诗作,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是明朝戚继光的诗作。顺序正确,故答案选 B。AC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B。 23. 明清之际,随着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文学领域出现了 A. 倡导平等民主的政治思潮 B. 适合平民欣赏趣味的小说 C. 融合众多艺术手段的京剧 D. 图文并茂的农业科技著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工商业市镇的繁荣,适合广大平民欣赏趣味的小说广为流传。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选项 B 符合题意;选项 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24. 明清治国者有

40、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除外患“智慧”的是 A. 闭关锁国 B. 推行文字狱 C. 镇压叛乱 D. 册封首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可知,当时清政府采取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体现除外患“智慧”的是闭关锁国政策,A 项正确;选项 BCD,与题目无关,排除 BCD 三项。故选 A 项。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3 3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每空分,每空 1 1 分,共分,共 6 6 分

41、)分) 25. 589 年,隋文帝灭掉_朝,统一全国;持续八年之久的_,唐朝从此开始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答案】 . 陈 . 安史之乱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9 年,隋文帝派杨广率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隋朝的统一,开创了隋唐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处填“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755 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这场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唐朝从此开始由盛转衰, 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由此可知处填“安史之乱”。 26. 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

42、各州府设置_,以分知州权力。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加以管理。 【答案】 . 通判 . 市舶司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分知州的权力,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由此可知处应填“通判”;处填“市舶司”。 27. 北宋著名史学家主持编写编年体通史巨著_。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一生创作许多剧本,代表作为_。 【答案】 . 资治通鉴 . 窦娥冤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取材广泛,

43、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由此可知处填“资治通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代表作为窦娥冤 ,由此可知处为“窦娥冤”。 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 3 3 小小题,其中第题,其中第 2828 题题 7 7 分,第分,第 2929 题题 7 7 分,第分,第 3030 题题 6 6 分,共分,共 2020 分)分) 28.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它多元开放的风范,开拓创新的气魄,昂扬进

44、取的精神,影响至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期?他的诗被后人称誉为什么? 材料二 贞观初年,太宗同意用 18 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开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 据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编译 (2)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

45、道 材料三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3) 阅读材料三, 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 举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 材料四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

46、,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唐朝中外交流典型事例。根据材料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答案】 (1)皇帝:唐玄宗。称誉:诗史。 (2)完善制度、虚心纳谏、善于用人、爱惜民力。 (3)办法:民族平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4)典型事例:“胡风盛行”(或玄奖西行、鉴真东渡) 。文化特点:博大精深(或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 【解析

47、】 【详解】 (1)皇帝:根据材料一中“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描绘的是唐玄宗在位时期的盛世局面。称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的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被誉为“诗史”。 (2)根据材料二“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并结合所学,从完善制度、 虚心纳谏、善于用人、爱惜民力等方面进行概括。 (3)办法:根据材料三“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可知,唐太宗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尊奉

48、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的史实即可。 (4)典型事例:根据材料四中“出现了胡风盛行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等信息,从“胡风盛行”、玄奖西行、鉴真东渡中任举一个即可。文化特点:根据材料四“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兼收并蓄、 泽被东西, 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 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等信息,从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等特点中任意概括一点即可。 29.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

49、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材料二 宋朝由于采用了栽种水稻的新技术和新型工具,使生产效率和产量大幅度提升,从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富余产品。随着可以用于交换的农产品的增多,贸易日益发达,制造业愈加兴旺,最后出现了一个闲暇时间很多的中产阶级。 摘编自(美)詹姆斯麦克莱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2)依据材料二,列举中产阶级在宋朝出现的条件。 材料三 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

50、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数 15 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4)读图,归纳中国造纸术传播的持点 【答案】 (1)盛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等;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 (2)新技术和新型工具的使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商业贸易日益发达;制造业更加兴旺。 (3)变化: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改为以海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历史 > 期末试卷 > 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