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知识点梳理归纳

上传人:有*** 文档编号:213218 上传时间:2022-05-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0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知识点梳理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知识点梳理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知识点梳理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知识点梳理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知识点梳理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22 年高中历史必修年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知识点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早期文明概况 1.早期文明的产生:生产力发展(根本)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国家开始形成 2.早期文明的主要标志: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3.早期文明的主要代表: 大河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北非的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印度,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中国 海洋文明: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的希腊 4.特征: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二、早期文明

2、古国 1.巴比伦: 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首次统一了两河流域。 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60 进位制。 2.埃及: 最高统治者称法老。 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金字塔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莎(SUO)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3.古印度: 出现了严格的、世袭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宗教祭司;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第三等级:吠舍,普通劳动者;第四等级:首陀罗,地位最低。婆罗门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

3、础。 佛教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印度著名的史诗有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 印度人还创造了 0 到 9 的数字(后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 4.希腊: 公元前 2 千纪,古希腊出现了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12、公元前 86 世纪,城邦国家发展起来。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斯巴达和雅典是其中最著名的两个城邦。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典型,公民大会决定城邦大政方针。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享有民主权利的是成年男性公民。 希罗多德首创“历史” ,在西方被称为“史学之父” 。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第二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

4、明的交流 一、古代世界早期主要国家 1.埃及新王国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大国争霸。古巴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并把势力延伸到地中海东岸。亚述不仅统一了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 2.古希腊人以移民的方式扩大影响。 3.公元前 6 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第一个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它继承了西亚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 4.公元前 4 世纪,亚历山大帝国灭波斯,建立地跨三洲帝国,继承波斯制度,推广希腊文化。 5.古罗马兴起于意大利,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海,12 世纪空前繁荣。4 世纪末,基督教成为

5、罗马帝国国教。4 世纪末,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即后来拜占庭) 。5 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 二、各文明的交流 1.西亚的农耕技术传到中亚、 欧洲和北非的一些地区。 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 传到埃及和希腊。 2.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被称为腓尼基字母。它在东方演化成阿拉马字母,并由其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成为今天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3.汉朝和古罗马,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东汉班超派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未到达) 。2 世纪,罗马商人来中国进行贸易。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三课

6、中古时期的欧洲 1.中古时期:515 世纪,欧洲和亚非等地先后进入封建社会。标志: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资本主义因素的兴起。 2.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制、农奴制。 (1)封君封臣制度是动荡和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君给予封臣土地,封臣效忠封君并为封君提供兵役。各级领主不但占有土地,而且享有司法、行政、经济等权力,在确立封建等级秩序的同时也造成了王权软弱,实力有限,形成分裂割据局面。 (2)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组织。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两种领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早期为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维护庄园秩序的司法机构是庄园法庭。 3 王权、城市和教会是中古西欧

7、重要的社会力量。15 世纪晚期,一些国家的王权不断强化,如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欧众多城市有一定的自治权: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后期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国王的的统一; 基督教会在西欧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大量土地和税权、建立严格的教阶制度、控制这人们的精神生活,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4.拜占庭帝国:4761453 年。即东罗马帝国,后被奥斯曼帝国灭亡。都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是当时欧洲最大城市。地跨欧、亚、非三洲。罗马帝国在法律上建设颇高,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的、完整的法律体系,与法学汇纂 法理概要 新法典 ,合成罗马民法大全 。 5.沙皇俄国

8、: 俄罗斯国家发端于 9 世纪的基辅罗斯。后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兴起,1547 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由此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经过历代扩张,17 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第四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1.阿拉伯帝国:7 世纪,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并在圣城麦地那建立政权,后统一阿拉伯半岛。8 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最高统治者称哈里发,是政教合一的国家。阿拉伯商人从事海陆贸易,首都巴格达是世界大城市。阿拉伯商人把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的数字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信奉伊斯兰教,兴起于小亚细亚半岛,1453 年攻占君士坦丁堡,改称

9、伊斯坦布尔,千年拜占庭帝国灭亡。16 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但是帝国对来往东方的商品征收重税,使东西方贸易受阻,客观上促成新航路的开辟。 3. 印度:46 世纪,笈多帝国兴起于恒河流域,一度统一北印度,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成为主要宗教。13 世纪,入侵的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政教合一。 (从历史上看,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 4 日本:646 年,日本孝德天皇进行大化革新,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开始进入封建社会。12 世纪末,进入军事统治幕府统治时期,天皇名存实亡。 5.朝鲜

10、:.7 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10 世纪,高丽王朝广泛学习唐朝文化。14 世纪,高丽大将李成桂定都汉城,改称朝鲜。16 世纪,明代大将邓子龙和朝鲜李舜臣联合抗击日本丰臣秀吉的入侵,最终取胜。是中朝友谊的历史见证。 第五课 古代非洲和美洲 一、古代非洲: 1.西非的班图人很早就经营农业和畜牧业、掌握冶铁技术,后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2.46 世纪,非洲东北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的强国是阿克苏姆王朝 3.1015 世纪, 东非沿海兴起了桑给巴尔、 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经济作物种植和外贸发达。 4.中世纪的西非,加纳、马里、桑海等强国先后兴起。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

11、化中心。 5.南非地区 1415 世纪,班图人建立的津巴布韦一度鼎盛。其石头建筑文化是南非文明的代表。 二、古代美洲: 1.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培育出作物有马铃薯、甘薯、玉米、番茄、花生、南瓜等等。创造的文明主要有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等三大文明。 2.美洲最早的文明是玛雅文明。兴起于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并向南扩散,包括众多的城市国家。 时间长达几千年直到 15 世纪衰落。 .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 建筑精美的城市、 金字塔庙宇;制造精美的陶器;发明文字、历法、采用 20 进位制,知道“零”的概念。 3.1416 世纪,阿兹特克文明兴起于墨西哥地区。经济基础是农业,发明了“浮动园地” ,

12、都城特诺奇蒂特兰的城市规划建筑达到相当水平。 4.印加文明。 1216 世纪。 兴起于安第斯山脉地区的古老帝国。 以库斯科为都城 (今秘鲁) ,国王拥有行政、立法军事大权下设四大行政区,委派贵族官员统治,是中央集权国家。 16 世纪,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都由于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殖民入侵而毁灭。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六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经济:1415 世纪,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和开拓新市场的需要日益迫切。 (根本原因) 2.社会: 马可波罗行记引发了西方的寻金热。 3.直接:奥斯曼帝国对来往东方的商品征收重税,使东西方贸易

13、受阻。 4 宗教: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5.条件:丰富的航海经验、地理知识、造船技术的提高。 二、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内容:15 世纪末、16 世纪初开始。 时间 支持国家 航海家 地点 1487 年 葡萄牙 迪亚士 好望角、非洲东海岸 14971498 年 葡萄牙 达伽马 印度 1492 年 西班牙 哥伦布 美洲 15191522 年 西班牙 麦哲伦 环球航行 1497 年 英国 卡伯特父子 纽芬兰岛 16 世纪 法国 卡蒂埃 拉布拉多半岛 16 世纪 荷兰 巴伦支 北冰洋 1578 年 英国 德雷克 美洲南端合恩角 16421643 年 荷兰 塔斯曼 新西兰 第七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

14、演变 1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交换。 人口的迁移使很多地区特别是美洲出现了族群混合的现象。 物种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家禽、麦类、橄榄、葡萄等引入美洲,美洲的马铃薯、甘薯、玉米、番茄、花生、南瓜等流向世界) 也造成了疾病的传播和美洲等地原住民的大量死亡。 2.出现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了解三角贸易) 。 3.拉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打破了美洲和非洲原本平衡的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和文明的毁灭 白银流入中国,一度刺激了沿海经济的发展(中国) 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

15、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4.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分散的状态被打破, 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八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文艺复兴: 1417 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1 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 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意大利拥有希腊罗马文化的积淀 从东方汲取了文化养料,还聚集了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2.性质:资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 3.思想核心:人文主义。提高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尊严、追求人性的解放,反对天主教会对人性的束缚, 4.代表人物:14 世纪,意大利

16、文艺复兴开拓者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文学三杰 15 世纪,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美术三杰 英国的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李尔王等 4.意义: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开始解放了长期被宗教禁锢的人性。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人与现实的社会 二、宗教改革 1.新教三大教派:1517 年,德意志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反对罗马教廷,主张自我信仰、人人平等、建立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形成路德教派。新教还包括瑞士的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 2.意义:解放思想,发展人文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成长,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 近代科学开始兴起于天文学领域,波兰哥白尼提

17、出提出“日心说” ;英国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奠定近代物理学基础等等。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四、启蒙运动 1.原因: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职王权和教会思想的控制。 2.含义: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涵。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反对对权威的迷信和妄从;对未来社会提出基本政治思想 3.代表:17 世纪,英国最早出现。18 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伏尔泰建立君主立宪制;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亚当 斯密, 现代经济学之父, 主张自由竞争) 德国思想家康德是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 4.影响:进

18、一步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做了理论准备;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第 9 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1644-1688 年 1.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议会通过内战,处死国王,并在 1688 年“光荣革命” ,最终夺取政权。 2.1689 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统而不治” 。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 来自议会选举的内阁, 掌握行政权 (首相为最高行政长官) ,对议会负责。 二、美国革命独立战争 1.1775 年莱克星顿枪声,标志独立战争开始;1776

19、 年, 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美国诞生;1783 年,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独立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双从重性质。 2.美国制定 1787 年宪法,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建立共和制政体。 首先,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国会立法权; 总统行政权; 最高法院司法权, 相互制衡。 其次,确立了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中央政府)拥有国家最高权力,各州有一定自治权。 再次,局限性:承认奴隶制,妇女黑人印第安人没有对等权利。 3.16811865 年,美国发生南北战争,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废除奴隶制,打败南方分裂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并承认黑人的公民

20、权。 三、法国大革命 1.原因: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2.1789 年,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爆发;议会颁布人权宣言 ,确立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是革命的纲领性文件;1791 年宪法,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1799 年,拿破仑雾月政变建立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对外战争既有侵略性又有革命性,打击欧洲封建制度,传播了大革命的原则。 3.19 世纪,法国最终确立共和制。 四、俄国: 1861 年,俄国沙皇政府废除了农奴制,以及其他近代化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 主义的发展,但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五、意大利: 通过革命和战争,1870 年,结束了分裂,实现了

21、意大利统一,实行君主立宪制。 六、德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 ,到 1871 年,通过武力统一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制。 七、日本:1688 年,倒幕力量推翻幕府统治,进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富国强兵、置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形式上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因素,开始对外扩张。 西方各国发生革命或改革的主要原因: 英国、法国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美国为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殖民地发展;德国、意大利为国家分裂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俄国为农奴制阻碍俄国发展;日本为民族危机和幕府统治阻碍发展。 启蒙思想的影响。 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

22、:英法美以国内革命为主;俄国日本以改革为主;德国意大利以王朝战争为主。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 10 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是手工业劳动向机器生产的重大转变,首先开始于英国,其直接原因是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海外市场的需要。 2 主要发明: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纺织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 1785 年,瓦特改进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 ; 汽船、火车等交通工具问世。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开发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 内燃机的创制,带动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产生; 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的兴起发展。 3.两次工业革命

23、不同特点: 第一次技术发明大多来源工匠的生产经验和实践;第二次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成果更多 第一次开始于英国;二次在主要国家同时发生。 4.工业革命的影响。 使生产力得到大发展,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使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建立了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垄断组织, (即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与兼并) 使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带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如工业城市的形成、人口的增加、物质生活和文化娱乐丰富改善、文化素养提高等等 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疾病与犯罪等。 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扩张,19

24、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 11 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1.诞生背景和条件 经济条件: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 阶级条件: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业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开始独立地登上历史舞台,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思想条件: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其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为马克主义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 2.诞生标志: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为为欧洲工人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 3.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 肯定了资本主

25、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肯定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宣告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以及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 4. 共产党宣言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标志这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5.其他理论: 资本论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 提出剩余价值学说; 创立了唯物史观,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6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 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成为欧洲工人运

26、动的指导思想;在亚洲和美洲,成为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成为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7.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1864 年,成立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推动工人运动发展。 1870 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引发了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被载入史册。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 12 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1.16 世纪中叶,西班牙占领了除巴西以外的大部分美洲。

27、葡萄牙占领了巴西。他们都派总督进行管理。 2.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屠杀印第安人,贩卖黑人奴隶,垄断殖民地贸易,限制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1.16 世纪中叶葡萄牙建立了包括中国澳门在内的十几个商站。 2. 16 世纪中叶西班牙入侵菲律宾。 3.到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19 世纪末,英国已将缅甸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变成殖民地, 4.17 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占印度尼西亚。 5.19 世纪末法国侵占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挝。 6. 19 世纪末美国从西班牙手里夺得菲律宾。 7.18 世纪末

28、19 世纪初,英法俄等国纷纷在奥斯曼帝国扩大势力范围。 8.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俄国和英国分别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划分势力范围。 9.鸦片战争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1910 年日本吞并了朝鲜半岛 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1.1882 年,英国占领了埃及,还对苏丹进行武力扩张。 2.法国在 19 世纪 30 年代入侵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 3.1884 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通过了“有效占领”原则,这次会议也是一次“地图上作业”的会议。 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整个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

29、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起来。殖民体系的形成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同时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形成了人类社会上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的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第 13 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1804 年海地的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2.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的领导下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于 1826 年基本实现了独立。 3.1822 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4.1823 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布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在对拉丁美洲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还进行武力干

30、涉,这就是所谓的“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 5.1910 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 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 二、亚洲的觉醒 1.1905 年,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主张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一切形式的斗争,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908 年孟买工人的政治大罢工,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2.1905 年到 1911 年,伊朗发生了立宪革命。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3.1911 年中国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

31、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非洲的抗争 1.1882 年阿拉比领导埃及居民进行反抗英国的斗争,后抵抗失败,英国占领埃及。 2.1881 年苏丹爆发马赫迪领导的反英大起义,起义失败,英国控制了苏丹。 3.1894 年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发表告人民诏书 ,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独立,在 1896 年打败侵埃意军。埃塞俄比亚保持了自己的独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 14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背景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它们竞相奉行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诸国很快

32、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尽;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二)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 基 本 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英 德 矛盾 (主要矛盾)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法 德 矛盾 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 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德 俄 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俄 奥 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地

33、区 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 (三)20 世纪初,欧洲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形成: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导致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五)1914 年 6 月 28 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1914 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大战进程 主要战线 第一阶段 (1914 年) 第二阶段 (19151916 年) 第三阶段 (19171918 年) 西线 (英法

34、军队德军)决定性战场 1914 年德军进攻法国; 9 月,双方在马恩河激战,德军战败。 1916 年,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双方均伤亡惨重,两大战役分别被称为“绞肉机”和“地狱”; 1916 年,英德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1917 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1918年11月11日德、奥(匈)投降 东线 (德奥联军俄军) 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 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于1918 年退出战争 南线(奥军 俄军、塞军) 战局演变 (总体态势) 德军失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德奥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同盟国走向失败 一战结束: 1、1914

35、 年,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租借地,1915 年,提出“二十一条” ,企图灭亡中国。 2、1917 年,中国和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俄国在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战 1918 年 11 月 11 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一战的影响: 1、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2.(促进民族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3.(开始改变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4.(改变人们观念)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

36、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构成) :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 1919 年和 19211922 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性质: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体系的主要内容: 凡尔赛条约 :德国及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华盛顿会议及九国公约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保留了诸多

37、特权;列强同意“门户开放” “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3)国际联盟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评价:国联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因此,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 15 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经济基础: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38、 (2)政治、社会矛盾: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基础: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4)思想基础:1900 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 ,宣传马克思主义。 (5)组织基础:1903 年俄国社会民主共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2、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最高阶段, “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

39、专政。 3、意义: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的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必然性) : (1)物质基础:俄国 1861 年改革,使俄国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2)发展落后、矛盾尖锐:到 20 世纪初,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 (3) 直接原因/催化剂: 一战的爆发, 使沙俄的落后于腐朽充分暴露出来, 推动了革命的发生。 (4)最成熟的主观条件:

40、坚定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2、过程:四件大事: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 革 命现曙光。 (1)二月革命:1917 年,3 月 8 日(俄历 2 月 23 日)俄国爆发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无产阶级尚无能力管理国家,便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2) 四月提纲 :1917 年 4 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当时主张和平夺权) 。 (3)七月事件的影响: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证明和

41、平道路行不通,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十月革命:1917 年 11 月 7 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次日,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3、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 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 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 20 世纪

42、的世界格局。 (4)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列宁) :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 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之中。 (2)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胜利。 (3)主要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和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评价:余粮征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9211927 列宁)

43、: (1)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2)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 “苏联模式” (20 世纪 30 年代确立) : (1)确立过程:1924 年列宁逝世,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 、 “农业集体化” 、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 ,到 1937 年苏联宣布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2)主要表现/特征: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表现为权利的高度集中。 (3

44、)评价: 积极: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数量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但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取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第 16 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族运动的深入开展。 2、亚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潮表现 地区 民主解放运动 特点 结果 东亚 中国的北伐战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 收回汉口、 九江等英租

45、界,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西亚 伊拉克 、 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 / 东南亚 印尼 共产党发动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第一阶段 1920 年由印尼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1927 年第二阶段由 苏加诺 等 人成立的民族党 领导, 采取不合作政策,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 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武装起义遭镇压, 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深表同情。 越南掀起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 / 南亚 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领导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遭逮捕, 运动陷入低潮. 3、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甘地提出以爱、真理、

46、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 第一阶段 时间:1920-1922 年 斗争形式 (内容) :“阿姆利则惨案” 发生后, 甘地号召印度人民通过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 封号、和名誉地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与英印当局斗争. 第二阶段 时间:1930-1934 斗争形式(内容) :甘地向英印当局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遭到拒绝后,进行 “食盐进军“,亲自到海滨取海水制盐。 成就:甘地的行动引发了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他的部分要求。 第

47、三阶段 时间:1940-1942 斗争形式(内容) :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 “行动。 结果:殖民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 积极影响: 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局限性: 将革命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形式,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影响了革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觉醒。 2、非洲独立意识觉醒的

48、表现 (1)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开始时间:1918 年 斗争形式: 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领导埃及人民, 通过游行、 示威、 罢工、 罢课、 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方式斗争。 结果: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1922 年 3 月, 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国家, 次年颁布第一部宪法。以后,扎格鲁尔又领导华夫脱党进行了 12 年的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 (2)摩洛哥的反殖斗争 酋长克里姆领导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1923 年,建立里夫共和国。1926 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

49、军扼杀。 (3)埃塞俄比亚的反法西斯斗争 1935 年,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一度得逞,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反法西斯同盟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 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民族解放运动 特点 阿根廷的民族民主革命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甚至筑起街垒与警察战斗 智利的反法西斯斗争 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 桑地诺领导反对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的武装斗争,以“把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迫使美军于 1

50、933 年撤出尼加拉瓜,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后遭当局刺杀。 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 卡德纳斯任总统期间,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四、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大地上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 1.建立: 意大利: 1919 年,墨索里尼成立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